创造性美术教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美术教学观念的“四变”
(此文荣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第二届音乐、美术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第八届音乐、美术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
《中国美术教育》(江苏南京):国家教育部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全国唯一国家级美术教育权威期刊
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美术类)会刊
邮发代号28—66 国内统一刊号CN32—1300/G4
现行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挑战。以“双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院式”美术教育是目前美术的主流。这种教育以教学生客观描述物体外形为主,忽略了美术其它诸多功能。社会、学校、家长关心的只是学生会画什么,画得“像不像”,往往忽略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情感、自我体验、自我表达方式、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美术教育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更不适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创造性美术教学一改“学院式”美术教育定式,强调人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原创造因素,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培养学生幻想、创作表现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如何形成创造性教育的观念呢?我的体会是:“四变”。
一、变偏爱“求同型”为偏爱“求异型”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的求异能力放在首位,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术活动,使他们能自由自在地充分倾吐自己的感受,体现自己的个性与偏爱,显示自己的潜力与智慧,去创造心中的意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应鼓励学生超越前人,超越时代,超越自己。
强调技法模仿与写实的传统美术的教学,往往容易约束学生个性发展,形
成千人一面的局面,而创造性美术教学则要求把个人感受、情感带进对客体的表现活动中,不用“像不像”的客观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看学生作品中是否有个人对客体独特的感受和独特见解,是否能抓住客观突出的一点进行深入刻画。在教学绘画《中国画——松树》一课时,我让学生用画笔各自表现对松树的感受,画面千姿百态:有的松树昂首挺胸,粗壮有力,像一位将军;有的拱腰俯首像雅儒老者;有的曲折婀娜似少女;更有甚者索性改变松树的固有色,画成红橙色为主的疯狂扭动身躯的迪斯科舞。学生这些处理都体现了对松树不同的观察理解和个性心理感受。创造性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对同一物体做不同描绘,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的外在形象,学生可以任意将观察视点扩展,不仅表现所见,也可表现所思、所感,甚至还可以将整个客观幻想成有活力的生命。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用美术语言完成自己的创意,不仅扩大了写生的内涵,也超越了临摹的藩篱。由于在绘画的一开始就强调和鼓励主动地选择取舍和再造,因此创造性美术教学可视为创作的原动力的培养。无论这些儿童将来是否从事美术专业学习,但这种创作的原动力不断增加和发展将使他们养成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发展创造力打下良好基础。
二、变教师“权威性”为师生“民主性”
传统美术教学以技能学习为过程,以结果为标准、评价尺度,过程与结果几乎都是教师“格式化”的预设;创造性美术教学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前提,认为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情感等需要,鼓励学生在动态中创新、生成。创造性美术教学的目标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艺术作品完成为最终目的的模式,变教师的绝对权威为师生的民主参与,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终目的。创造性美术教学“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心理素质与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在于创造合乎规范的美的标准的艺术”(里德)。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要从权威性的角色走出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学习气氛,与学生共学,与学生共同商讨。这种互动式民主是
积极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准备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推进自己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种宽容表现为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评判孩子,对他们的缺点也正确对待,尊重包容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所谓“问题”。
在教学《听听画画》一课时,我选择了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歌曲,通过让学生听声音、听歌曲、听曲子这三个过程营造美术、文学、音乐学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学习环境,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看一看,感受音乐旋律的律动起伏,想象歌词描绘的场景,欣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激活感觉联通,让学生明白对音乐的感觉可以用色彩与线条来表现,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通过美术、音乐、文学感受相织的艺术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表现方式表达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不断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与此同时,在讲授知识,传授技能辅导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要能够意识到学生的困难,及时防止并解决这些困难。要善于通过非常活跃的过程了解学生思维,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做到不以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以标准的结论暗示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相容效应,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教与学、导与行。
三、变教师“教”学为学生“悟”学
传统教学注重把知识讲深讲透,掰开揉碎,填鸭式灌输。从短期效果看,学生会了,但永远失去了自我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创造性美术教学观念强调教师从“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悟”学。后者的做法是以学生本身为起点,点化学生的悟性,把学生带入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从短期效果看,也许不易立即见效,但从长远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及主动性,在任何环境任何时期都会找到学习的突破点。具体地说,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告诉学生不该怎么做,积极帮助学生体验感受情景物象。用提示、启发等方法去开拓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由他们自己去做广泛的探索和尝试。在他们建立起自我意识以后,再引导他们探索艺术的规律。如教学五年级的《记忆画——家乡风情》一课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人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
有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家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让我们打开心灵中记忆的窗户,回忆家乡使你感动的人和事,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它们的美丽吧!这样,教师没有一味地直接教学生怎样选材、怎样画,而是让学生在记忆中、在实践中去感受家乡的美,去创造家乡的美,去描绘家乡的美,学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有的把家乡一年四季秀美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把家乡的民风民俗表现得栩栩如生;有的则勾画出了家乡美丽的明天……学生把家乡美的人,美的事物融入自己的绘画中,想象丰富又极具个性,着色大胆又极具特色,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都创造性地凸现出了学生对事物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知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了爱动手、爱动脑的好习惯。
四、变课堂“封闭式”为课堂“开放式”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位于“小三门”的美术课,长期得不到重视。受冷落的美术教师,大多视野日渐狭窄,生活相对封闭在与各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不相识的小圈子里,生活在自己设立的无形的围墙里。一把粉笔,一个小黑板旅行的授课方式,使得儿童美术作业千篇一律(一般用线画出物象的轮廓,然后平涂着色),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与教材上传统的再现作品大量出现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观念的教学,使学生认为绘画就是生活原型的写照,“像不像”就是评判作品的标准,学生思索的空间很小,不能质疑,也不敢有疑问。师生关系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园丁式”关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这样的教育观念极大地压抑儿童的原发创造性,妨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画时,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尊重,调动学生的原创性因素,淡化“像不像”的判断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同时也要力求使学生的绘画语言丰富广泛多变。笔者为此让学生做过一些针对性练习:如教学一年级《多姿的花草》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作品,再看一些现代美术作品,然后提要求,画没有见过的花,使用和别人不一样的制作方法。没想到学生摆脱了常规的束缚,反而很快进入状态。用手指点,用废纸团沾色拓,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