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 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 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 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 钱供他上学呢?
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 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 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 的故事。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指飞鸟上上下下鸣叫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枝叶茂密成荫, 飞鸟上上下下鸣叫,那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 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 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 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 2、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以 及出游的乐趣。
▪ 3、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 4、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赏析第一自然段
1、本段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写景顺序是什么?
环滁
远 大
西南诸峰 琅琊
近 小
酿泉
近 小
醉翁亭
环滁 皆山 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琅琊 蔚然而深秀
醉翁亭 翼然
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由面到点。
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
暮则自明而暗,或暗
得昏暗了。
或明,变化不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醉翁之意_

醉翁之意
【成语名字】醉翁之意【汉语拼音】zuì wēng zhī yì【近义词】:别有用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桑骂槐【反义词】:表里如一【成语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解释】喻别有目的。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用来形容另有目的而寄其意者。
【醉翁之意造句】他每天陪你喝酒聊天,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正在觊觎你的钱财,你可得当心才是!【醉翁之意的成语故事】北宋时期,滁州太守欧阳修在县城西南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酿泉”边的亭子里,经常约朋友一起喝酒,他给这个亭子取名“醉翁亭”,经常喝得酩酊大醉。
因此他作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古代典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们蕴含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文化和民俗,继承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在古代典故之中,有些是较为知名的,也有一些则更为冷门。
本文收集了20个小故事,旨在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古代典故。
一、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出自北宋爱国词人苏轼的《赤壁怀古》,据史料记载,太守到访,苏轼请其听曲,拨起琴来弹奏了一曲古琴:“高山流水”。
曲罢众人反复纳闷:“苏子久不归,何以今日而至此?” 苏轼淡淡笑道:“吾闻此山乃名山,有高山流水之胜景,在此一晤,使余忘归。
便今晚赖此而宿。
”二、盲人摸象“盲人摸象”出自《庄子·外物》。
庄子的故事说,一天,盲人手摸大象,一个人握住大象的腿,认为是棕榈树,抱住它的耳朵,认为是团扇,抚摸大象的鼻子,更以为是口袋,他们彼此争执不下。
这则典故寓意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性、相对性的重要性。
三、三位求学者“三位求学者”是唐朝人李群威的故事,讲述了三个人争相留在墓碑上,以寻求墓主人的教诲(因为那里埋葬了一位贤士)。
墓主人的妻子出现并告知三人:“有徐子陵在,何必尔等扰我的恳思?”四、追风逐电朱自清《背影》中的“追风逐电”,原意是形容母亲迅速离开的样子。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离家时告诉儿子:“向南走,到人家问路,到吉庆街十字路口买饭吃。
”从此留下了对儿子一生的影响和成长。
五、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唐朝诗人陈陶所写的,描绘一个好饮酒的老人,借酒消愁,有时喜欢在山林间游荡、写诗作画,也许失意形如醉醺,但他的精神境界却很高尚。
六、“蒿庵训徒”著名文学大家刘复的《蒿庵训徒》讲述了一名武生到隐者处学艺,但隐者只教他了“文艺”,而不是武艺,这让武生很困惑,但他在奋斗中最终悟出了很多道理,从而成为了一名有远见的艺术家。
七、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七仙女化身为织女,遇到了牛郎,并相爱了。
他们结合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世人,并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的爱情传说。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一童颜鹤发、幽默风趣的老者,与一青春帅哥及一妙龄美女系忘年交。
一日,他们三人共饮于江心岛上。
酒至半酣,见月出于东山之上,老者兴起,吟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月光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水光潋滟。
他们互相频频劝酒,不多时三人均微醉。
帅哥乘着酒意对老者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接着,又对美女道:你是醉酒之意不在翁,是吧?美女不好意思,低头不语。
老者抿一口酒,仰望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此时,女孩对着帅哥发话了:你平时总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今天说的这几句话倒是很经典。
不过,我倒是在意不醉之酒翁,醉酒之翁在意不?俗话说,淹死会水的,醉死爱酒的,我们还是趁着尚未大醉回家吧!女孩端起一杯酒倒进江里,伤感地吟道:月光如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老师讲解]欧阳修《醉翁亭记》有语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世已作成语使用,其意思是说喝酒人的本意并不在酒,比喻做一件事时别有用意。
在上面这则故事里,故事人物将醉翁之意不在酒作了另外四种演绎:醉酒之意不在翁!醉酒之翁不在意!在意不醉之酒翁!醉酒之翁在意不?这样一来,同样的语言材构成了五个意思不同的句子,均为改变语序使然。
前三个句子结构基本相同,都有主语,只是前两个句子在语气上可为感叹或陈述,第三个句子为疑问语气,最后一个句子在语气上与一、二句相同,但在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且无主语。
在特定的语境里,这些句子各尽其妙,趣味横生。
这种通过变序来改变句子意思的例子不少。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有一段名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只说与做两字易位,便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亦常见,如雨下了与下雨了,构句材料相同,但语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醉翁亭

除滁州醉翁亭以外还有北京陶然亭、长沙 爱晚亭、杭州湖心亭,称为“四大名亭”。
滁 州 醉 翁 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杭州湖心亭
谢 谢 观 赏 !
怡亭
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 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 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
让泉
醉翁亭依山傍水, 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 婆娑,亭台错落,青山 如画,碧水潺流,环境 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 谨小巧,曲折幽深,富 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 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 详。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 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 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 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 ,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 被称为“玻璃泉”。
冯公祠
冯公祠的楹联是: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 已照琅琊山。《醉翁操》,又称《醉翁吟》、 《太守操》,琴曲名。这里有个小故事,说 是醉翁亭建成后,即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观 光,当时太常博士沈遵也慕名而来,观赏之 余并创作了此曲,欧阳修亲为配词。数年之 后两人故地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 弹奏《醉翁吟》,日出方止。
让泉
醉翁亭前有“让泉”, 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 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 琊山山色淡雅,文化渊源 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 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 梅尧臣、宋濂、文征明、 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 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 在山中。
二贤堂
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间 劈山而筑的瓦房,隐在 绿树之中,肃穆典雅, 这就是“二贤堂”。在二 贤堂我们见到的对联是: 驻节淮南关心民癀;留 芳江表济世文章。二贤 者,欧阳修和王元之是 也。欧阳修自不待言, 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学家,一生刚直敢言。 滁州历史上曾属淮南国,欧王二人都曾在滁州做过 太守,故有名句,“癀”,疾苦之意。
醉翁亭记翻译及原文

醉翁亭记翻译及原文楚河四面环山。
它的西南峰,美优的森林山谷,是那些看起来伟大而美丽的,琅琊山也是其中之一。
在山里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水声潺潺,在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发出泉水声。
峰转时,泉上有亭,有醉亭。
亭子是谁?山上的和尚是智慧的,不朽的。
名字是谁?太守自称。
太守客来此饮酒,少饮而醉,年事最高,故自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川。
山川之乐,心中之酒。
若夫日出而林雨,云归石洞,变暗,则山中黄昏。
野发幽香,美木繁阴,风霜高纯,水落石出,山中四季也。
四季不同,欢乐无穷。
至于消极的,他们在路上唱歌,行者在树上休息。
前者哭,后者应。
那些俯首称臣,不断前行的人,楚河人也游。
溪旁垂钓,溪中深肥于鱼,泉中酿为酒,泉中香,坛中酒,山粮野米,与陈前者杂,太守宴也。
筵席上欢声笑语,射手中,打者必胜,坐者喧哗。
白发颓然,太守醉。
且山中夕阳西下,人影四散,太守归来,客随。
树木阴阴的,唱上唱下,游客走了,鸟儿也高兴了。
然而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人从太守知游,不知享太守。
醉了能自得其乐,醒了能讲故事的,也是太守。
谁是太守?鲁修也。
滁州市四面环山。
城市西南部的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
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美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酝酿中的泉水。
山一转,路也跟着转。
有一个四角翘起的亭子,像一只展翅的小鸟,坐落在一处泉水边。
这是醉亭。
建这个亭子的人是谁?他是山里的一个老和尚。
起名的人是谁?它是以太守的绰号(醉翁)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醉翁。
醉酒的滋味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美景。
欣赏美景的乐趣被抓在心里,却寄托在喝酒上。
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散了,云聚了,山也变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这是山里的早晚景。
野花盛开,散发出安静的香味。
美丽的树木繁茂,形成丰富的树荫。
天气是高爽,霜是白色的,水面低,石头是暴露的。
关于酒的典故

关于酒的典故酒,与中国自古以来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关于酒的典故。
这些典故反映了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人对酒的重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关于酒的典故吧。
首先,有一则典故是“三酒不绝”。
典故出自西汉时期的著名作家高贵的《飞鸟集》一书中,先秦时期的传奇张良就吸食了“三酒,不绝体力”,这说明了爱抚物的古人,酒在他们身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另一则历史传说是“百酒不醉”。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叫谢灵运的大官,他被任命为宰相。
得知他被任命,当地居民都聚集在一起,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向他提供了百种不同的酒。
百醉之后,谢灵运仍然面带微笑,无可指摘,没有醉意,大家又把他称为“百酒不醉”,这也是他的威望的象征。
再一则典故是“龙生九子”,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
当时有一位古代君王,他有九个儿子,可是有七个都没有能力做好事,于是他非常担心。
后来有一天,他发现另外两个儿子竟然在喝酒谈笑,而且非常有智慧,大家都说他们是“龙生九子”,意思是在酒中找到力量。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精神,即在酒中寻找力量并坚持勇往直前。
此外,还有一个叫“醉翁之意”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当时有一位叫崔莺莺的少女,他的父亲崔玉山是一个酒鬼,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她却有一颗慈悲的心。
一天,崔莺莺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发现他喝得醉醺醺的坐在地上,她把父亲拉起来,把他放在床上,还用自己的毛衣把他盖起来。
她的父亲被慈悲之意所感动,从此戒酒,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典故,传承至今。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有着许多关于酒的典故,它们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对酒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酒的评价,有的古人认为酒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身体活力,有的认为酒可以带给人智慧,有的认为酒可以改善人的心境。
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酒的重视程度,还说明了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相关推荐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篇1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
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
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1《史记,项羽本纪》项庄:项羽手下的武将;沛公:刘邦。
比方说话或行,动虽然未露出真实的意图而事实上却是另有所图。
主谓结构醉翁之意不在酒公元前206年,刘邦占据了咸阳不久,顶羽率领四十万人马,号称百万大军进驻鸿门。
项羽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和项伯也参与了此次宴会。
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企图趁机刺杀刘邦,授意项羽的堂弟、大将项庄,以舞剑助兴为由,拔剑在席前起舞,向刘邦、步步琴逼,再伺机杀死刘邦。
项伯见势不妙,就起身与项庄对舞,常用衣袖和身体拦住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忙去找樊哙。
樊哙问:“今日之事如何?”张良说:“甚急。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樊哙于是带剑而入,瞠目怒视项羽。
项羽称他“壮士”,命部下赐酒款待。
左右拿来一斗酒递给樊哙。
樊哙遭谢后起身,一饮而尽。
过了一会儿,刘邦上厕所,叫樊哙一起去,乘机逃回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来源于这个故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2出处:《·项羽本纪》。
意思:比方别人的语言行动别有意图。
秦末年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其中项羽与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是最强的两支队伍。
这一年,刘邦和项羽的队伍分两路进攻秦国首都咸阳。
临行前,他们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
刘邦在进军中沿途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
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百姓的拥护与爱戴,一路畅通无阻,先期攻占了咸阳。
项羽率军也不敢怠慢,一路英勇杀敌,但当他率领大军到咸阳旁边新丰县鸿门这个地方时,传来了刘邦已占据域阳的消息。
人们报告项羽说,刘邦入咸阳后正打算称王。
项羽听了勃然大怒,准备挥师灭掉刘邦。
(参看“暗渡陈仓,名人名言;、“沐猴而冠”)当时,刘邦的兵力远远不及项羽,听说项羽来攻,心中不禁惊恐万分。
谋士张良看到这一情景,立刻为刘邦献上一计。
他要刘邦去项羽军中,主动去说明,说自己没有称王之意。
这样就能取得项羽的谅解,避开眼前的灭顶之灾。
部编版九年级(上)《醉翁亭记》

思考: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 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 “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 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 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 情怀。
《醉翁亭记》写作思路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 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 (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 能同其乐”揭示主旨)
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 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 乐。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 吏民同乐,由乐而醉。
5.“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 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 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 的生活所陶醉。
6.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 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 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 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
❖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
名。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很少就醉了, ❖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 ❖ 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
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在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画荻(dĺ)教子
❖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 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 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 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 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 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三则

【导语】汉字博⼤精深,那么和汉字相关的⼩故事衍⽣了很多,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与汉字有关的⼩故事,欢迎阅读! 第⼀则故事 有⼀次,北⽅匈奴要进攻中原,遣⼈先送来⼀张“战表”。
皇上拆开⼀看,原来是“天⼼取⽶”四个⼤字。
满朝⽂武⼤⾂,没有⼀个解得此谜。
皇上⽆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
这时,宫中⼀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者,中原也:⽶者,圣上也。
天⼼取⽶,就是要夺我国江⼭,取君王之位。
”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妨,我⾃有退兵办法。
”说着,提笔在⼿,在四个字上各添了⼀笔,原信退给了来⼈。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看,顿时⼤惊失⾊,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取⽶”四个字上各加⼀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则故事 说⼀个⼈和夫⼈在家⾥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主⼈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主⼈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在意之翁不醉洒”。
我看了很⽣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
换了别的任何⼀种语⾔,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了。
只可惜读书⾄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种语⾔。
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前世界上已知⽂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第三则故事 《施⽒⾷狮史》是⼀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章。
全⽂共九⼗⼀字(连标题九⼗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都是shi。
《施⽒⾷狮史》这篇短⽂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听,他是⽆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为汉语中最难读的⼀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杯、⼩棍⼀把,以免⾆齿受伤。
《施⽒⾷狮史》: ⽯室诗⼠施⽒,嗜狮,誓⾷⼗狮。
施⽒时时适市视狮。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代表作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采桑子》《踏莎行》《蝶恋花》等。
二、故事背景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三、课文翻译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诸:各个,众。
尤:格外。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辄:就。
号:取别号。
意:情趣。
乎:相当于“于”。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领会。
寓:寄托。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醉翁亭记(精简)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 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幽深秀 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环:环绕、围绕 语气词表判断,是 舒缓语气,无实义 表并列
山谷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 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之僧智仙也 山上(名词) 沿山路(名词作状语) 从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又如太阳出 来,树林里 的雾气就散 了,
表顺承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气聚拢来, 山谷就昏暗了, 或明或暗,变 化不定之时, 就是山间的清 晨和傍晚。 回去 暮而归 聚拢 闭眼 目似瞑 昏暗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征发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开放
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3.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2)第2段也可分三层。 早晚 的景色, 第一层写山间 四季 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 第三层写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这三 分 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总 。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 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野芳发而幽香 春: , 佳木秀而繁阴 夏: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8、想一下,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 并用它造个句子。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 地方。
9、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 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什 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0、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1楚河周围有山。
它的西南部山峰是美优森林谷。
看的深的美的,也是美的。
在山上行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在两峰之间汩汩涌出的声音,就成了泉。
峰转时,泉上有亭翼,亭亦醉。
亭子是谁?山的和尚也是智慧的,不朽的。
名字是谁?太守自称。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少了喝醉了,年关最高,就自称酒鬼。
醉翁之意不在酒,还在山水之间。
山河之乐,心之所系,酒之所系。
夫若日出林花,云归洞,变化明,山中早晚也。
野香馥郁,美木美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四时也在山中。
朝夕归,四点的景色不一样,欢乐无穷。
至于途中唱歌的失败者,行者在树上歇息,前者呼唤,后者应扶,不停往返者游。
近溪垂钓,溪深鱼肥,酿春酒,春香酒浓,山菜野。
但是,如果和过去混在一起,那就是一场盛宴。
盛宴的快乐不是丝绸或竹子。
射手中,玩家获胜,坐起喧哗者皆大欢喜。
那些脸色苍白,白发苍苍,谦让的人,防卫过当,醉了。
山中夕阳西下,人影散乱,客人百依百顺。
林子阴阴的,唱上唱下,游客去了,鸟儿也乐了。
然而,鸟知山之乐,不知人之乐;人们知道从太守那里游泳很好玩,却不知道太守很好玩。
醉酒可以很好玩,醒过来可以用文字讲故事的人太有防御性了。
谁是太守?鲁修也。
译文:滁州市四面环山。
它西南部的山峰、森林和山谷特别美丽。
似乎琅琊山郁郁葱葱,美不胜收。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来的是酝酿中的春天。
山在绕,路在转,有一亭,其四角斜如鸟展翅,是醉翁亭。
谁建造了这个亭子?是山上的和尚和智慧的仙女;谁起的名字?是太守用绰号称呼这个亭子。
太守和他的客人在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最大,所以自称酒鬼。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在水。
赏山河的乐趣,就是把它抓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太阳出来的时候,林中的烟雾渐渐散去,到了晚上,云层凝结,山谷变得漆黑一片。
这种明暗的变化,正是山中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芳香阵阵;树木茂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白茫茫;溪水很低,石头露出水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金丹来源:《经济》2012年第11期听说最近有本《酒杯里的中国》要出版,讲得都是酒场中的门道儿。
诚然,酒里从来就不缺故事。
还有人专门把敬酒词令写成一本书。
我曾经在酒桌上见过能言善辩之人,喝每一杯酒之前都出口成章,不论是自己喝还是敬别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此人是接待办主任。
酒中的感情或酣畅淋漓,或婉约精细,把握好了,妙不可言。
《三国志》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奉兄孙策之命驻守宣城,守卫士卒不满千人。
一日,因疏于防范,突然遭到数千名聚居于皖南山区的越人(史称“山越”)袭击,孙权被越兵围困,他身边的将士均张惶失策,不知所措。
其中唯有一位名叫周泰的将领,忠贞勇敢,胆气过人。
他当即将孙权抱上马背,自己赤体步行,奋不顾身挥刀杀敌。
一番搏杀之后,保护孙权冲出重围,孙权得以脱险。
而周泰却身受重伤十多处,流血不止,命在旦夕。
回营后孙权兄弟亲自求医于华佗,经药治一月而愈。
从此,周泰被孙权予以重用,封为奋威将军。
可是,周泰本出身于扬子江水盗,军中很多人不服气。
孙权得知后,特置酒宴大酬诸将,请周泰坐首席,并亲自捧酒至周泰前,让他解开衣服,露出满身伤痕,孙权手指道道伤痕,逐一问其在何地所创,并要周泰讲述当时情景。
周泰每说一痕,孙权为他敬酒一盏。
最后,孙权抚看周泰的累累伤痕流涕说:“卿为我兄,战如熊虎,不惜躯命,……我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勿以寒门自退也。
”在场的诸将士,无不感动至极。
在三国的诸位大佬中,曹操唯才是举,刘备以情留人,孙权在周泰这件事上,通过敬酒的一番表达,把两个对家的法宝一并使用。
可谓棋高一着。
陶渊明有一组诗,二十余首,名曰《饮酒》。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下这首。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得志,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欧阳修与醉翁亭的故事

欧阳修与醉翁亭的故事篇一嘿,朋友!今天我要给你讲讲欧阳修与醉翁亭的那档子有趣的事儿。
想当年,欧阳修被贬到了滁州这个地方。
一开始,他心里那个郁闷哟,觉得自己咋就这么倒霉。
可日子总得过不是?有一天,欧阳修闲着没事,就在滁州的山水之间溜达。
这一溜达,嘿,他发现了一处绝美的地方。
那地方山峦环绕,绿树成荫,还有一泓清泉潺潺流淌。
欧阳修心里那个美呀,心想:“这可真是个好地方!”他回去之后,就琢磨着在这建个亭子。
于是乎,他找来工匠,没多久,一座漂亮的亭子就建成了。
欧阳修给它取名叫“醉翁亭”。
这亭子建成后,欧阳修可喜欢来这儿了。
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带上几壶美酒,就在这亭子里开怀畅饮。
有一次,他们正喝得高兴呢,欧阳修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说:“咱在这喝酒作乐,多自在啊!”一个朋友笑着说:“欧阳兄,你看你,都快醉成啥样了!”欧阳修哈哈大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家听了,都跟着大笑起来。
滁州的老百姓听说了这醉翁亭,也都好奇地来看看。
欧阳修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和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欢笑。
日子一天天过去,欧阳修在滁州的名声越来越好,大家都觉得这个官员不一样,亲切得很。
到了后来,欧阳修要离开滁州了。
走的那天,好多百姓都来送行。
欧阳修看着大家,眼中满是不舍:“滁州这地方,我忘不了,忘不了这醉翁亭,更忘不了你们呐!”如今,每当我想起欧阳修与醉翁亭的故事,就觉得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人情味儿。
篇二说起欧阳修和醉翁亭的故事,那可真是有趣得很呐!那时候的欧阳修,遭遇了贬谪,心情那叫一个低落。
来到滁州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整天愁眉苦脸的。
有一天,他实在闷得慌,就一个人出门去散心。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城外的山林里。
那山林美极了,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花香扑鼻。
欧阳修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处适合建亭子的好地方。
他回去后,立马召集人手,开始建造亭子。
建亭子的过程中,欧阳修还时不时地亲自过来指点一下。
亭子建好后,欧阳修邀请了好多朋友来庆祝。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故事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故事引言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丰富多样的含义和深远的历史背景令人着迷。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味着人们的真实意图并非表面所见。
该成语源自于文人画家杨洪辑的一幅名画,其故事情节颇为耐人寻味,令人印象深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的故事。
成语背景这句成语源自于元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散文《故园行》。
故事发生在元代的江南地区,给人以愉悦的叙述情形。
作者通过描述一个醉翁的形象,揭示了人们的真实意图并非表面所见。
醉翁之意在故事中,“醉翁”是一个描述,形容一个喜欢饮酒的老人。
这位老人常年以来酗酒醉饮,但是他的真正意图并不是为了酒。
相反,他通过饮酒来达到超脱繁琐世事的目的。
他以酒为媒介,通过醉酒来忘却尘世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酒与其余成语的后半部分是“不在酒”,意味着醉翁对酒并没有过多的追求。
他追求的并不是酒的滋味,而是借助酒的力量来减轻身心的束缚。
在《故园行》中,袁宏道写道,“酒不事征途(不需要用酒勾勒形象)”、“路不拘遗草(行人的路并无特别)。
”故事情节袁宏道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描述了这个故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醉翁的真正意图。
在故事开始时,他先描绘了醉翁的外貌。
他说:“手援残梦,倚天屠苏,面对着江南正是他割肉喂鹰时候的图像”。
这个描述暗示了醉翁曾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但现在却过着淡泊的生活。
接下来,袁宏道描绘了醉翁每天的生活。
“早晨,他在那书香门第的临窗处,忙碌了半天;下午,他携着个人图案墨宝,去看山看水,到桃花源去读些风花雪月的小诗。
”醉翁没有被物质生活所困扰,反而放弃一切,追求内心的平静。
在故事的结尾,袁宏道写到:“醉翁的意思不在酒,而在于人们对于追求内心平静的理念。
”他通过描述醉翁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以及他对酒的态度,向读者揭示了成语的真正意义。
成语的现实意义“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中的“酒”不仅可以指代醉翁所追求的消遣,还可以代表着人们对于社会繁琐事务的纠缠。
醉翁亭记七字成语

醉翁亭记七字成语醉翁亭记七字成语醉翁亭,位于江苏苏州市西山镇西部。
在这里,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园林,便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杰出代表。
同时,在醉翁亭还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饮酒作诗的老人在这里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你将了解到与醉翁亭相关的七个成语。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
它意味着翁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酒后的快乐,能够在酒后看到更深远的事物。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人不应该过于沉迷于表面的事物,而应该思考更广阔的世界。
二、樽酒论文这个成语源于醉翁亭记中的一段文字中,老人诗眼中的景色显得异常美丽,随手拿起酒杯,醉翁自然也要喝上几口,于是他便开始了一个有趣的讨论,把酒问情中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表露无疑。
樽酒论文的意思是,在愉悦的氛围中,讨论、交流高深的文化知识。
三、张灯结彩在醉翁亭吟诗作赋的老人不断地拿起酒杯,用饮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文化上的卓越成就,这种形象被后人称之为张灯结彩。
张灯结彩意味着庆祝节日或者庆祝一个人的成功。
四、一醉方休醉翁亭记中的老人喜欢饮酒,甚至有时候因为饮酒过多而昏睡过去;这时候,他的朋友就会为他送去一个小村的药剂师,师妇特意为他指定了一个药方,可以令他酒醉欲死的醉意迅速散去,清醒过来。
一醉方休指的是,在一定的限度内,饮酒是一种合理的放松方式,醉了可以睡一觉,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五、陶然自得醉翁亭记中的老人自信而自在,常常拿起酒杯,沉醉于自己所创作的诗歌之中,感到非常的开心和满足。
陶然自得的意思是,心情愉快自然微笑。
六、不可理喻醉翁亭中的老人行动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前所未有的点子和荒唐的行为似乎总是令人匪夷所思,如此的行为不亦为“不可理喻”?七、泥古不化苏州醉翁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园林设计、绿色植被配置和千年古董建筑,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而泥古不化则是是指某一些文化现象或者艺术技巧在潮流更新、时代转换时没有改变,导致其在后人眼中显得陈旧而过时。
总之,醉翁亭是一个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历史小故事课外拓展阅读

历史小故事课外拓展阅读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
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
”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请君入瓮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
可是,谁在暗中反对她,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于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发动全国告密。
不论大小辟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
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许自己查问,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备好车马,供给上等伙食,派人护送到太后行宫,由武则天亲自召见。
如果告密的材料属实,告密人可以马上做官;查下来不符事实,也不追究诬告。
这样一来,四面八方告密的人当然越来越多了。
武则天收到许多告密材料,总得有人替她审问。
有一个胡族将军索元礼,就是靠告密起家的。
武则天派他专门办谋反的案件。
索元礼是一个极端残忍的家伙,审问案件,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童颜鹤发、幽默风趣的老者,与一青春帅哥及一妙龄美女系忘年交。
一日,他们三人共饮于江心岛上。
酒至半酣,见月出于东山之上,老者兴起,吟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月光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水光潋滟。
他们互相频频劝酒,不多时三人均微醉。
帅哥乘着酒意对老者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接着,又对美女道:“你是‘醉酒之意不在翁’,是吧?”美女不好意思,低头不语。
老者抿一口酒,仰望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
此时,女孩对着帅哥发话了:“你平时总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今天说的这几句话倒是很经典。
不过,我倒是‘在意不醉之酒翁’,‘醉酒之翁在意不’?俗话说,淹死会水的,醉死爱酒的,我们还是趁着尚未大醉回家吧!”
女孩端起一杯酒倒进江里,伤感地吟道:“月光如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老师讲解]
欧阳修《醉翁亭记》有语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世已作成语使用,其意思是说喝酒人的本意并不在酒,比喻做一件事时别有用意。
在上面这则故事里,故事人物将“醉翁之意不在酒”作了另外四种演绎:
醉酒之意不在翁!
醉酒之翁不在意!
在意不醉之酒翁!
醉酒之翁在意不?
这样一来,同样的语言材构成了五个意思不同的句子,均为改变语序使然。
前三个句子结构基本相同,都有主语,只是前两个句子在语气上可为感叹或陈述,第三个句子为疑问语气,最后一个句子在语气上与一、二句相同,但在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且无主语。
在特定的语境里,这些句子各尽其妙,趣味横生。
这种通过变序来改变句子意思的例子不少。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有一段名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只“说”与“做”两字易位,便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亦常见,如“雨下了”与“下雨了”,构句材料相同,但语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雨下了”中的“雨”,是说话人心目中的雨;“下雨了”中的“雨”,是并未料到的雨。
同样地,“客来了”中的“客”不同于“来客了”中的“客”,前者是说话人心目中的客,后者是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