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融合内容
《五育融合:开启全面发展的教育新征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在当今时代,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教育体系,成为摆在教育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五育融合,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它以全新的视角和高度,为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与意义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融合。
德育是灵魂,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智育是核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是基础,强调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美育是重要支撑,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劳育是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五育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出现片面发展、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通过五育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人格和能力体系,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而五育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育融合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育融合回归了教育的本质,真正实现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使教育回归初心。
五育融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五育融合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五育融合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实践在教育实践中,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长期以来备受大家关注,但如何真正落地却一直是教育界持续探讨的热点话题。
要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需要从理念、机制、内容、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以下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质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但当前教育始终存在着重智育轻素质、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这是干扰综合素质教育落实的关键因素。
1. 摒弃唯分数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应将评价体系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如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等视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2. 变革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打破学科壁垒,倡导跨学科学习: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具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探索,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完善教育机制,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落实的关键在于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要建立起与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的教育评价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持。
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全部纳入评价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堂表现评价、项目评价、学生作品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等。
2.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应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并提供更多选择性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现“个性化主题”学习。
回归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回归教学实践活动,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围绕回归教学实践活动的背景、意义、实施方法及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回归教学实践活动的背景1. 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回归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2. 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回归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综合素质。
3. 教师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回归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回归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回归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探索、尝试,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回归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不断反思、总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回归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1.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起到引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学生则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实践过程: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丰富实践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实验操作等。
5. 强化实践评价:对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
五、回归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效1. 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回归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标题:《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摘要: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模式和经验,只要是成功了的,他们在本质上并无什么特别,无非是吻合了教育的规律而取得了成功。
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求知者获取知识的快乐兴趣,期待和想象。
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求知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这可能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改革,也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和真的要解决眼前的教育教学问题。
实现教育理想回归教育本质,就必须守望教育理想,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远见和高度的良知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脊梁。
关键词:教育、本质、规律。
正文: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着,各个层面都在积极的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许多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和经验正在应运而生,甚至给人一种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在这种教育变革与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洪流中,如果不及时分析形式,澄清思想,每个人都难免会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在教育变革的征途中便会变得亦步亦趋故步自封。
也正是如此,我们经常是慕名去先进学校取经,兴冲冲而去,学习参观之后却又图带感伤和羡慕失落而归。
我们终究还是搞不清该如何学习先进,应该学习先进者的哪些东西。
其实,在学习教育改革先进者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改革?和改革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两个问题。
如果搞清楚了这两个为什么,在学习课改先进的过程乃至整个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或许就可以或多或少地避免和尽量少的重复与狗熊争棒子和邯郸学步一样的故事。
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模式和经验,只要是成功了的,他们在本质上并无什么特别,无非是吻合了教育的规律而取得了成功。
近年来,走在全国课改和教改前列,确立了一些成功学校,在全国教育系统一些权威报刊专门介绍过的,诸如河北的衡水中学,山东的杜廊口学校等等,与其说这些学校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极大成功的典型,不如说他们是按教育规律教学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代表。
就说近年来有中国教育报等权威报刊先后报道在全国教育系统都吵得很热的山东杜廊口学校,他的改革成功就是吻合了教育的规律而取得了成功的最好证明。
回归教育本质
回归教育本质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教育本质的探讨 (5)2.1 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7)2.2 教育的本质特征 (7)三、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性 (8)3.1 回归教育本质对提升教育质量的意义 (10)3.2 回归教育本质对满足社会需求的贡献 (11)四、如何回归教育本质 (12)4.1 转变教育观念 (13)4.2 创新教育模式 (14)4.3 提升教师素质 (15)五、回归教育本质的挑战与对策 (17)5.1 面临的挑战 (18)5.2 应对策略 (19)六、结论 (20)6.1 回归教育本质的成果展示 (21)6.2 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简述回归教育本质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定位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主张摒弃过于功利化和应试化的教育倾向,恢复教育的本源意义,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公平与质量: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是为了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正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之路,也让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心得体会。
教育,这个看似平凡却又极其重要的领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
在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等诸多方面,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书中强调,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
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让学生在知识、品德、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一点给我很大的触动。
回想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记笔记,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不合适的方法则可能事倍功半。
比如,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而灌输式教学则可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系统,让教育的力量在各个层面得以充分发挥。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实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践中,实践教学往往偏离了教育常识,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与途径,以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偏离教育常识的表现1. 过度注重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于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只关注技能掌握,而忽视了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提升。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这种现象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1. 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2. 提高教育质量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3.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途径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倡导公民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新理念·新要求
主探 索 、 合作交流、 积 极 思 考 和 操 作 实 验 的机 会 : 增 加
了“ 基本 活动经验 、 基 本思想 ” 的新 要 求 , 注 重 了 学 生
生 活经 验 与 已有 知 识 背 景 的挖 掘 , 向 他 们 提 供 了 充 分
的从 事 实 践 活 动 和 交 流 的机 会 , 让 学 生 在 自主 探 究 的 过 程 中 获 得 广 泛 的 活 动 经 验 ,加 深 对 基 础 知 识 的 理 解, 加 强 对 具 体 问题 的解 决 。
验 。教 材 作 为 新 课 程 标 准 的 具 体 体 现 , 以适 合 学 生发
展 为 旨归 , 以新 课 程 标 准 为 出 发 点 , 深 刻 把 握 其 实 质 和 内涵 . 将 公 民教 育 、 素质教育 、 创 新 教 育 和 生 活 教 育 理念渗透其 中, 着 眼于 未 来 国 民素 质 全 面提 升 的 长远
要 素。 新 课 标 教 材 使 减 轻学 生 负担 、 激 发 创新 兴 趣 、 注
一
、
新 课程 标准 下的教 材新 理念
重 实践 能 力 等 素 质 教 育 的 理 念 得 到 落 实 和 展 现 : 新 课
标教材更注重学生参与理解学习的过程 . 让学生有 自
2 0 1 1年 . 义 务 教育 各 学 科 课 程 标 准 强 化 “ 德 育 为 先” 。 坚持能力为重 , 与 时俱 进 地 吸 纳 了 现 实 问题 创新 课 程内容 , 新 教 材 的编 写 也 以此 为 基 点 , 融 入 四 大 理 念 回 归教 育 本 质 。 1 . 公 民教 育 理 念 。 符合 新课标 “ 德 育为先 ” 的 要 求 。公 民 教 育 是培 养 合 格 公 民的 教 育 。党 的十 八 大 特
本质教育,创新的探索——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
47本质教育,创新的探索——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文 | 李凌己2017年,威海紫光实验学校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建成。
建校三年,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2018年暑假,学校第一批学生中共有288人次在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获省级及国家级奖项,其中123人次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2019年,在教育部只承认29项比赛的情况下,学校 249名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省级及国家级奖项,其中超过97人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2020年高考,学校64.6%的学生达到本科线,其中超过25%的学生达到一本线——三年前,这批学生中95.5%中考成绩没有达到公办高中录取线。
紫光实验学校在创造竞赛和高考升学率佳绩的同时,还成了中国为数不多的几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Global Schools计划签约学校”之一、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第三批新样态学校”、由9所双一流高校组成的“卓越大学联盟”授予的“优秀生源基地校”等。
一所成立三年的新学校,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学校的答案是“创新”,即面对学校的“教育创新”和面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理念创新:本质教育,回归教育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视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他强调,“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
基础教育该如何落实与推进“创新”呢?我们的答案是:基础教育的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从多层次入手。
紫光实验学校首先从理念层面做好学校顶层设计——第一,从两个方面为学校定位:一是“平民精英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于为普通家庭培养精英人才、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让更多的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新型教育;二是“基于未来能力的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第二,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会规划人生、能实现自我幸福的孩子;培养有爱心、有社会责任心的孩子;培养会发现问题、能协作解决问题的孩子。
本真课堂思考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一次以“本真课堂”为主题的研讨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本真课堂”的一些思考、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本真课堂的内涵所谓“本真课堂”,即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本真课堂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本质: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2. 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3. 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本真课堂的实践与感悟1. 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本真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 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本真课堂要求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 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本真课堂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真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5.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本真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如何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如何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永久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重临教育本质,最终形成高效、务实的管理体系形式主义在教育管理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外在表现为重形式、轻实效,以表面功夫掩盖实际问题,最终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质量下降。
驱除教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形式主义的根源分析1. 功利主义导向:追求政绩、升迁,轻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形式主义便应运而生。
2. 评价体系偏差:轻视过程性评价,过度依赖表面化的、可衡量的指标,可能导致学校片面追求指标,忽略实际教学效果。
3. 责任意识缺失:一些管理者缺乏责任感,将工作简单化,以完成工作任务不解决问题,可能导致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4. 缺乏监督机制:缺乏对形式主义的有效监督和问责,导致其滋生蔓延,难以彻底清除。
二、消除形式主义,构建务实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转变以指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将评价重点转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多维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尽量减少“唯分数论”的弊端。
2. 强化过程性管理: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通过教学研究、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 提升管理者责任意识: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使其将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而不是形式化的工作。
4. 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形式主义进行严厉打击,将问责制度贯穿于管理工作全过程。
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回归教育本质,将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任务。
三、消除形式主义的路径与策略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和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
2. 赋予基层管理自主权:加强对基层学校的管理和指导,赋予其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关乎国家的未来。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幼儿教育,把它看作是孩子成功的基石。
然而,幼儿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孩子个体差异1.尊重孩子天性。
幼儿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自由探索、发挥想象,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避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
2.发现孩子特长。
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3.培养孩子品格。
幼儿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让他们学会尊重、感恩、合作,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1.提高教师待遇。
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幼儿教育。
2.加强师资培训。
定期开展幼儿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3.构建激励机制。
设立教师奖励基金,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1.引入多元智能理论。
根据孩子的智力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幼儿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四、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成长1.建立家长学校。
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加强家长沟通。
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3.开展家校活动。
组织家校互动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
五、完善幼儿园管理,保障孩子安全1.规范幼儿园收费。
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政策,减轻家长负担。
2.提高幼儿园硬件设施。
改善幼儿园环境,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3.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提升幼儿教育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的美好未来而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立足师生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课堂新生态的实践与反思
钟启泉先生说过:“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引领教师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新教材为载体,创新课堂生态,努力焕发常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共育共生,恐怕是每一所普通高级中学需要深入研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生本课堂微格着手生本课堂,顾名思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必将被新生态的生本课堂所取代。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素养为主旨的生本课堂,其教学设计一定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专注度的调动。
因此,课堂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要基于学习目标,做出深入而精准的微格化研究,如在课堂观察中,我校教研团队会针对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从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观察有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小组,组内成员的分工如何,学生合作学习的状态怎样,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是否恰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是否有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依托课题研究,解决瓶颈问题面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校积极探索真正帮助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新生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跨越三个“五”年,持续进行高中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这一研究项目经过多名教师的课堂实践与探索,不断地被加以深化和创新,生成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历史教研组研究整理出的拼切式学习模式策略研究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影响。
“拼切式合作学习”以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本质特征,将“研究”与“分享”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去理解学习目标;借助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最大程度实现了全体学生学习“无死角”。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教育的意义也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索。
在过去,教育被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注重教授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然而,现在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就是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培养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
育人的过程要求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和支持者。
学校不仅仅应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和成长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学业上互相学习、交流和切磋,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俱乐部和义工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并逐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育人的本质还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学生才能在社会中扮演良好的角色。
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是在学生体智美劳方面的全面培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也要一同参与,通过教育协同,才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最后,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还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应该意识到,他们是社会的一员,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各种义工活动和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我们可以让教育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关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事业。
教育回归本原——基于本原教育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GUAN GDONG JIAO YU GAO ZHONG2021年第4校长论坛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胡首双教育回归本原———基于本原教育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曾指出,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目前,教育萎缩为教学,教学退缩为教知识点,教知识点收缩为教考点,教考点压缩为教考题,因此反复讲解、重复训练和频繁检测成为教学常态。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其症结归根于教育教学失去生命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为改变这一困境,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让教育回归本原,笔者在学校全力推行教学创新,实践本原三学课堂改革,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叩问现实:传统课堂最缺少什么传统课堂最缺少什么呢?是缺少知识吗?许多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传道授业。
是缺少方法吗?许多老师声情并茂,循循善诱。
是缺少责任吗?许多老师已是呕心沥血,殚尽竭力。
即便如此,课堂氛围依然低迷、课堂效率始终低下。
传统课堂最缺乏的就是推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地去主动学习的力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两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满足学生这两个层次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这种最高的价值时,学生就可能不断地在他们的内心增进和强化这种对价值的需求,产生学习的高峰经历,就会逐步产生对学习的热情、信心、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得课堂变为一个巨大的磁场。
为此,教师要把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才华的“殿堂”。
为了让学生有才可展,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传统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就是说,要对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两次升级,以教师为主导的“讲堂”升级为以学生为主人的充满生机的“学堂”,把学生的“学堂”再次升级转化为学生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的“殿堂”。
这便是本原教育的创建初心。
二、追源拓新:本原教育体系创建本原教育是以人的学习本能为本,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以课程标准为原,让教育回归本原,实行国家课程学生化教学策略的教育;本原教育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生本教育为主要理论基础而创建的特色教育模式。
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
生 的快乐成 长 、 康成长 健
作为教 育 的基 本任 务 .使 教 育从成 人为学
生设定 的生 活 回到学 生 自己的真 实生 活 ” 山西 省教育厅 副厅 长张卓 玉在 商务 印书馆
日前举 办 的教育论坛 上说 这番 话时 .现场
专家认 为这是对 中 国工程 院院 士韦钰 早 些 时候一 个意见 的很 好 的呼应 :中国 的教育 “ 缺乏 系统的实 证研究 .从小 学 到中学 已经 把 学生 压成 同一个模子 里 的产品 ……”
班 的家 庭作业都 是 一样 的 , 课堂 缺乏讨 论 ,
革实 践 的张卓 玉 . 上省 教 育厅 的领 导 岗 走
位后 。 时感 受 到生 活在 现实 的体 制 内世 时
界和 理想 的 学术 世界 这 一两 栖 世界 里 . 一 方面 需要 以规 章 、政 策 为执 政 的行 为 准
课 外 不关 心社 会生 活 。 ”面 世 于 2 0 09年 9 月, 被称 为帮助 人们 摆脱惯 性 思维 的《 国 中 大趋势 》一书认 为 :中 国教 育体 制过 于强 “ 调尊师, 太少 鼓励 质 疑 ; 于 强 调死 记 , 过 太 少鼓 励 创 新 。这 不 是培 养诺 贝尔 奖 的方 式。 ” 最 能证 实 上述 言 论绝 非危 言 耸听 的 . 还是 我 国于 2 0 年 6月发 布 的 《 础 教 01 基
则, 另一 方面 从未 停 止对 教 育改 革探 索 的 追 求 。0 9年 , 把 自 己一 系 列 入本 主 义 20 他
的理 论 思 考 .梳 理 在 商 务 印 书馆 出版 的
语文教育研 究会秘 书长顾之川认 为 . 卓玉 张 对 基础教 育改 革大趋 势的准 确把 握和对 以 人为本的透彻解 读 . 是相当难得的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回归教育本真 渲染生命底色--麻城市第三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与创新
21特别策划JUJIAO 聚焦2021-05·湖北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渲染生命底色——麻城市第三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与创新文/麻城市第三小学 李伟霞麻城市第三小学,地处麻城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创建于1962年,五十多年来,学校饱经岁月的沧桑,栉风沐雨,四易其名,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由一所村办小学逐渐成长为麻城市的窗口学校。
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2138名学生,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城区建制公办小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创新开展德育工作,如何挖掘德育的新内涵,如何寻找德育的落脚点,这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校教育如果偏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趣乐交融的文化生活、真实体验的社会生活,将是难以想象的。
学校要努力创设一个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与家庭和社会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处于一个和谐的教育场的作用之中。
育人先育德,为此,麻城市第三小学把德育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结合麻城市教育局“4610”生活体验式德育工作要求,挖掘自身特色、地域特点,创造性地调度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目标——生活育人。
学校德育从生活入手,把“生活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生活化”德育途径,将活动融入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融入校外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促进学生自主、自信、自律、自强良好品质的养成。
在校园生活中拓展德育途径近年来,学校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育人这个大舞台上不断探索、追求、创新和发展。
学校以校内生活为主体,以周边社区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新时期德育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校内生活场景的教育,社区资源的发掘、整合与运用研究,科学有效地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模式,拓展课程空间和渠道,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真,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通过学校、社会支持性环境建设,在校内外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际关系和积极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的良好认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回归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理 论 前 沿
回归式教 学方法 的实践探 索
王 子兵 赵斌 ( 北 理 工 大 学 河 北 唐 山 0 3 0 ) 河 6 0 9
摘 要 : 的专业课 的教 学方法应该 引导学生从理论 的深度 去发掘 问题 的实质 , 好 使学生在研 究实际 问题 时对以前 学过 的基础理论知 识体 系进行 系统化 整理 与深化 , 学生对基 础理论在 实际应用中的 条件 性及 关联性建立 深刘的认识 ;同时好 的教 学方法应 侧重 引导 学生探 讨 使 不 同基 础 理 论 之 间 的 相 互作 用 , 进 学 生 多元 思 维 习 惯 的 形 成 。 归式 教 学 方 法 以 生 产 实 际 问题 为 节 点 , 构 大 学 生 基 砝 理 论 知 识 体 系 , 促 回 重 使大 学生 形成具有 强大 网络思 维模 式支撑 的发散性 创新 思维 。 关键 词 :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中图分 类号 : 4 G 2 6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9 9 ( 0 00 () 0 4 2 1 3 7 5 2 1 ) 9 a一 1 —0 6 — 7 0 2 世 纪 , 界 的 发 展 更 加 依 赖 知 识和 科 学 技 术 的 创 新 , 知 识 1 世 而
无法 使学 生 对 以前 学过 的 力的 竞 争 实 质上 是 创 新 型人 才 的 竞 争 。 近 十 几 年 来 , 了适 应 国 最 为 学 生 从 理 论 的 深 度 去 发 掘 问题 的 实 质 ,
际 间 日趋 复 杂 的高 科 技 竞 争 态势 , 实现 中华 民族 的 伟大 复兴 , 国 我 基 础 理 论 知 识 体 系进 行 系统 化 整 理 与 完 善 , 使学 生对 基础 理 论 在
角度 去 深 入 探 索 事 物 的 本 质 , 到 复 杂 问题 时也 缺 乏把 握 事物 正 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地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
当今教育形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已然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了许多本该重视的东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落实“育人”的教育本质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字:教育本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实质、内核”,历史上,众多教育学者和专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这说明,教育旨在“育人”,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育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光是要培养“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
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全人格、崇高道德、肩负历史责任感的现代人。
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传授某一项技术,而更应当是传承一种素养,传播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也具有时代性。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的本质理念应该着力于:反省人的存在,挖掘人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建设先进的文明。
一、当今教育现状分析及回归育人本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育人本质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学校这一场所来进行,并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恰当的教育模式为先导。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被边缘化……这些现象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层出不穷。
下面我将具体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应试教育依然扎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挥之不去
由于“高考”、“中考”这些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中后两项的贯彻实施稍显不足。
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且已颇有成效,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依然屹立不倒。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课堂依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也往往是比较单一,只以考试论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
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比较扎实,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素养方面的要求。
另外,在很多中小学里,升学经常作为学生各类考试和教师各类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升学为目的导向的教育政绩观挥之不去。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公平使用教学资源的机会,也会埋没某些学生的潜能。
要让教育全面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必须要矫正教育的方向,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未很好地实施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往往课业成绩较好,但在需要创造性思维和沟通合作能力的任务面前,通常西方学生更得心应手。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稍显不足,致使部分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比较单一。
教育工作者设计的很多教学环节,不少情况下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科思想的渗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创造性的潜质,但我们的教育缺乏对潜能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不足也仅仅只是折射出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个弊端。
社会日新月异、错综复杂,教育要能够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变化并做出反应的人才。
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这些核心素养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章程中来。
(三)忽视学生精神世界均衡培养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形成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又一根本任务。
从基础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的弊端至今仍制约着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试科目挤占非考试科目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并未很好地被执行,导致有些对塑造学生良好精神世界的知识未能相授。
长此以往,会导致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另外,某些教育模式突出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完整的挖掘,例如曾经的文理分科,理科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开发,往往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识;而文科则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稍显欠缺。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提出“全人教育”的观点,他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具备某种技能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明辨能力,他的精神世界必须是均衡的,人格必须是健全的。
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丰富的道德情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就难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更不用谈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二、基于教育教学改革下的回归教育本质的途径探索
要解决教育本质疏离这个问题,应从实现教育本质理念的回归开始,并在此前提下,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落实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在基础教育阶段,完善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的要求,增强思想教育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全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有效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体现课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时代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整体性,强化学科课程育人的配合,提高课程综合育人效果。
统筹各种教育资源,落实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师资、课时、开课条件,确保这类课程的教学。
这样,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建立可供学生种植、养殖、制作的实践活动基地,有效组织形式多样的户外实践活动,彰显农村学校优势,办出农村学校特色。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社会不断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应具备的素养也得随之调整。
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这些方面的素养在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则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变革行动。
第一,设立指向认知性、社会性与自主性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注重情境式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寻求发展。
这种体验式与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生会与他人建立合作式交互主体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关爱他人。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认知性与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会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诞生新的观念,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获取与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是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性发展,成为独立探究者、创造性思考者、团队合作者、自我管理者和有效参与者的过程。
第二,跨学科主题教学,即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连接点,设置跨学科主题,进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关联。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科内容,学习的核心目的是跨越一系列学科科目进行高阶综合性学习。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里“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可以和科学里的“浮力”联系起来。
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配对教学这个主题,并在课前课后安排时间讨论教学计划,形成教学日志,在日志中记录该主题的素养发展目标,已经获得了哪些发展,下一步需要做什么等等。
这样不仅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又节约了
教学时间。
第三,重组课堂内容,重构课堂结构。
因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以及城市和农村教育条件的差距,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存在落差。
要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整合在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境中。
在这种整合性学习过程中,个体与情境的持续互冲,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从而形成核心素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德育体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主义课程要保证有一定量的课时,各级学校、师生也必须意识到这些课程对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授给学生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并注重发掘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教育学生既要正视人与社会和自然、人与历史和世界的关系,又要在掌握科学的同时学会辩证地看待科学。
一个人所获得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集思想道德、智慧、意志力等多种人格特征于一身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教育育人的本质,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立德树人”。
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