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案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35b00d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e.png)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5.1《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热爱。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冲击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可能对本土文化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如京剧、书法、诗词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华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9d492be5551810a6f5248652.png)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8b0c327a6c30c2259019ed6.png)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高二年《文化生活-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泉州一中高二年政治备课组黄荣超一、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高中新课程下政治课就是让学生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所以,我在设计这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事例作为突破口,这样做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达到教学的效果。
2、设计理念: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3、教材分析:本册第二单元是讲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问题。
本课题阐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作用则是其核心所在。
4、学情分析:从教学要求来看《文化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课程的理论深度并不大。
学生通过课堂的讲解掌握这些知识点的难度不会太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识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识记文化创新的作用(4)识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理解目标(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2)文化创新又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能力目标(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正确文化创新观,为我们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文化创新的作用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从整体设计来看,"福娃"的创作来源于哪里呢?如何认识文化创新呢?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
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走进故宫,让“故宫”活起来——《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走进故宫,让“故宫”活起来——《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24dbe96529647d27285297.png)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盂《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框题在前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外来文化的鉴别与融合。
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创新不仅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实现文化创新的过程,还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因此,本课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提出了“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要求,并给出了“以‘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的教学建议。
与旧版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更加强调“文化”课堂的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注重创建能够引发学生体悟的真实文化情境,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文化问题,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力,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力,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力。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文化”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够在上课之前,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主题,构建起较为完整、准确的知识结构。
与此同时,生活、生长于北京的他们,对“家门口”的故宫有着熟悉又陌生的情感。
熟悉的是他们见过、路过、游过故宫,故宫就好像家门口的标志一样;陌生的是他们对故宫的那段历史和文化了解得还不够。
故宫博物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并且努力在新时代焕发出独具中华魅力的生机,这一点与本课文化创新的主旨刚好契合。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故宫”,让学生置身于这座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真实文化情境中,去感受传统、体悟文化,寻找元素、提出创意;去思考怎样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使古老的故宫更好地在现代“活”起来;去思考怎样使故宫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更多的人心中“活”起来。
《第九课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九课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c1afb7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8.png)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
2. 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路径。
2. 准备讨论题目,以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3. 准备PPT课件,以辅助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内地区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b. 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将其发扬光大。
2. 文化继承(25分钟)a. 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b. 讨论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c. 分享一些成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案例,鼓励学生从平时生活中发现并传承传统文化。
3. 文化创新(2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摩登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
b. 讨论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c. 分享一些成功的文化创新案例,鼓励学生尝试在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
4. 文化传播(20分钟)a. 讨论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如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
b.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包括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制作吸引人的内容等。
c.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继承、创新和传播之间的干系。
b. 安置作业: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文化形式,思考如何进行继承、创新和有效传播,并制定一份实施计划。
c.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息探索和创新,为推动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6bbf65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1.png)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化创新事业,关心国家文化政策,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心。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化创新事业,关心国家文化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
三、教学策略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课文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化创新的相关概念。
4.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布置与文化创新相关的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文化创新的文章、采访一位文化创新人物等。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文化创新的理解和看法。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五、案例亮点
1.议题式教学法:本案例以议题式教学法为主线,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65388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6.png)
筑技艺的运用和传承,弘扬着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03
中国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如陶瓷制作、漆器制作、编织技艺
等,这些手工艺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现代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向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艺术、科技等各个领 域,挖掘其独特价值和内涵,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泉。
03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家庭教育
营造文化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 长应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 经常播放古典音乐、摆放传统书画等 。
讲述家族故事
践行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习和 践行家庭礼仪,如尊敬长辈、待客之 道等。
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 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
本教案精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包括思想理念、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等方面,旨 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 涵。
教学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 养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打 下坚实基础。
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道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 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 对于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 、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具有
重要作用。
教育价值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教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 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
教案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目标
企业文化教案 杨月坤
![企业文化教案 杨月坤](https://img.taocdn.com/s3/m/cb9a7fe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3.png)
企业文化教案杨月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企业文化教案导读: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带动员工更好地工作,提高企业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企业文化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建设方法,并结合杨月坤的个人经历和见解,给出一份企业文化教学案例。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对于其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的总称。
它涵盖了企业的价值观念、组织风格、员工行为等方面,是企业的精神家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力量源泉,它能够引导员工的行为,打造企业的独特品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1.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更积极地工作,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感。
2.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企业内部的所有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3.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可以打造企业的独特形象和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美誉度和竞争优势。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方法1.明确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以引领企业的发展。
2.注重员工培训。
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完善企业文化。
3.激励和奖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企业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推动员工更积极地工作,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
4.建立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杨月坤的企业文化见解杨月坤是一位在商界有着丰富经验和成功经历的商人,他对企业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经验。
在他的企业经营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的人才培养和激励,倡导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校园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例
![校园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6641e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c.png)
2015年10月下半月刊现代教育管理校园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例胡郑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历来都是从精神层面研究,但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本文从校园文化资源的定义、类别出发,以北京大学为例,探讨校园文化资源开发的模式。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作用(一)校园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校园文化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肯定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是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主体的知识文化部分、校园主流思想、积极的校园文艺文体活动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内容;其次,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校园景观,不论是校园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是以有形的形式表达无形的文化和校园的灵魂;最后,校园文化要形成特有的文化魅力,则需要“文化意味”与“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形式。
所以,人为的规划与创造可以给校园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
综上,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在自发或人为规划与引导中,形成的以校园景观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生命力为发展主线,以一切与校园有关的人文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式。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从校园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生命时间内不断塑造积淀下来的客观文化。
校园文化有稳定部分的文化内容,也有变化不断发展的部分,那么现有的校园文化对后续的文化内容提供着可贵的土壤。
从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上来看,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杰出的校友、政府关注程度等宏观上构成的校园文化影响力,成为校园文化的第一实力。
从校园文化营造的氛围上来看,校园自身文化氛围,如学风,对在校的学生来说,既是无形也是无价的,客观的文化约束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从校园文化对校园工作人员的影响上来看,校园文化会影响其归宿感和工作激情,以及在此种文化氛围内的创作力和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上,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壮大。
二、校园文化资源的定义和类别(一)校园文化资源的定义校园文化资源是指在校园这个特殊领域内产生的能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内容,是人们从事关于校园文化生活和生产的前提和准备。
玉龙初级中学“美育改革创新”案例
![玉龙初级中学“美育改革创新”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78eba18376baf1ffc4fad66.png)
走进玉中温润心灵和乐进取——玉龙初级中学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一、植根历史,与时俱进(一)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学校坐落在鸳溪河畔的喜捷镇玉龙老街,校址原为著名的川主寺。
1951年小学建制,1970年戴帽初中,1996年正式命名,1998年单设初中。
(二)凝心聚力势在必行。
学校现有教职工72人,学生578人,14个教学班。
教师多为全县各乡镇选调而来,不同的文化致使自我意识滋生,凝聚不强,合力不足;学生成长于城乡结合部,思想游离于农村传统和城市化跃进之间,行为散漫,进取缺失。
(三)高屋建瓴指明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宜宾县教体局提出“创新奋进智慧育人”理念,喜捷镇中心学校提出“和乐教育幸福人生”理念。
二、环境育人,以文化人(一)理念引领。
学校发展,理念先行。
中心学校校长文泽树秉持宜宾县“创新奋进智慧育人”教育理念,基于历史的传承和镇情、校情,高屋建瓴、顶层设计,确立“和乐教育幸福人生”办学理念和文化主题,据此,我校依据“传承什么?现状怎样?发展啥样?”展开师生大讨论,群策群力、自下而上形成我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乐发展”。
和——和谐——“和而不同”“和则可大”,我们追求教育发展的宽度,创新奋进。
宏观上,追求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微观上,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追求德、智、体、美的和谐。
乐——快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则可久”,我们塑造教育发展的持续强劲的生命力,智慧育人。
(二)科学布局。
我校整体布局,犹如一个篆书的字,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溢于言表,切中我校理念核心——和,以和为统领形成“一廊三区四楼四苑两场”的和谐格局。
一廊:和乐走廊,从进校贯穿始终,再现学校和乐发展、内涵发展、全面发展脉络,物化我校对于和乐真谛的诠释,即和谐、健康、快乐;三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区四楼:和谨楼、和德楼、和雅楼、和正楼,以修德为中心,雅正于行,严谨治学;生活区四苑:和美苑、和顺苑、和味苑、和馨苑,美顺味馨良好休憩和绿色健康营养为教与学创造条件;运动区两场:篮球场、足球场,阳光体育熠熠生辉,彰显健康第一。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教学设计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72e1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9.png)
公共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努力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新期待,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思想
文化作为抽象的概念,来源于实践也在影响着实践的发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会稍具难度。地方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为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本次教学通过生活化的导入,以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课件播放视频:回味家乡美食,感受家乡文化。
教师:2017年11月,萧县伏羊宴习俗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一:对于文化,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视频内容,讨论交流。
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是传承、发展和创新地方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是新时代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
文化的功能
预习任务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搜集有关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点评并总结。
2、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地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公开课教案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公开课教案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https://img.taocdn.com/s3/m/915e32d167ec102de2bd89e3.png)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运用: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一个人来说,创新意味着个人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念、新境界,创新实现了个人的不断进步。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对创新作用三个方面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创新的作用。
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懂得创新的作用,并促使学生真正树立创新意识,懂得如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公民。
三、教学过程(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境导入】“头戴盛锡福,脚踩老美华,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这首民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名牌商业企业———老字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荣耀。
你知道以上老字号分别是什么吗?盛锡福是帽子(1939年创),老美华是鞋子(1911年创),谦祥益是丝绸(1840年创),亨得利是手表(1915年创)“老字号”不仅仅是商品,它表达的是中国人独特卓越的生活方式、传递的是穿越时空、启人心智的文化力量。
老字号是一个群体,包括餐饮、食品加工、商业、服务业、工业、医药、文化企业、工艺美术八大行业。
【情境解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老字号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建国初有16000 家左右。
目前,全国由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是1128家。
发展状况良好的仅占20%到30%,不少经营情况欠佳,10%属惨淡经营,甚至处于“僵尸”状态。
有些老字号已经逐渐消亡,有些老字号激流勇进。
3.3.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3.3.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e0d1867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2.png)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分析一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其作用。”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问题。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以及他们在课后实践中的运用能力。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发展的实质,理解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事物,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分析一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其作用。”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问题。
2.小组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配套: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配套: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b26c29eff9aef8941e06b1.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配套: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设计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学生明确,在近代中国,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知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我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能够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落实策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
课堂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创设适当的情景,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
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发挥,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整节课都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路。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案例导入(课件展示材料)在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如何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国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材料一: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
它认为百事不如人,物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材料二: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
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be5c72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9.png)
五、案例亮点
1.结合时事,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视频,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文化创新案例,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短视频平台抖音等。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讨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会对各组的报告进行点评,并对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例如,我会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源泉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文化创新。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文化创新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道关于文化创新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文化创新的文章。通过作业小结,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文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通过分析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态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生动的文化创新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创新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同时,我会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古代建筑艺术美术教学案例
![创新古代建筑艺术美术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3c7dc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f.png)
创新古代建筑艺术美术教学案例古代建筑艺术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杰作。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如何创新传统古代建筑艺术教学,发掘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提升,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古代建筑艺术美术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创新:一、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应用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应用,去寻找美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和灵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精神世界。
比如,可以通过对城墙、城门、宫殿、园林等古代建筑的案例研究和分析,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和鲜明特色,从而启发他们在美术创作中运用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内容表达和审美体验。
二、注重线条的造型与表现线条的造型和表现是古代建筑艺术美感的重要体现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线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对线条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巧妙地运用线条的构成、变化和粗细等特点进行艺术创作。
比如,在学习明清宫廷建筑的时候,可以着重介绍宫廷建筑中的线条特点,如虚实相生、曲直有致、厚重浑厚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和美感价值,从而在绘画、设计、摄影等方面创作出富有古建建筑风味的作品。
三、注重色彩的创新表达色彩是古代建筑艺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运用和理解,激发他们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美感体验。
比如,在教学元代瓷器时,可以通过让学生采访瓷器艺人,了解瓷器的陶瓷和釉色等工艺技术,进而启发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寻找各种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表现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色彩运用的思想和创意。
以上就是我在古代建筑艺术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路和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c3d7d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8.png)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
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一)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学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
华为文化案例分析
![华为文化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9fee2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8.png)
华为的“狼性”企业文化:华为非常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模范,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
任正非说:发展中的企业宛如一只饥饿的野狼。
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
作为最重要的团队精神之一,华为的“狼性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创新,获益,团结。
用狼性文化来说,学习和创新代表敏锐的嗅觉,获益代表进攻精神,而团结就代表群体奋斗精神。
狼能够在比自己凶猛强壮的动物面前获得最终的胜利,原因惟独一个:团结。
即使再强大的动物恐怕也很难招架得了一群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狼群的攻击。
所以说,华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
华为打造自己的营销铁军五招华为是一个巨大的集体,目前员工8.3 万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占43%,而且素质非常之高,85%以上都是名牌大学的本科以上毕业生。
21 年来,华为取得的业绩是骄人的,在中国企业史上可谓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例子。
华为需要依赖一种精神把这样的一个巨大而高素质的团队团结起来,而且使企业充满活力。
华为找到的因素就是团队精神——狼性。
华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
华为非常崇尚“狼”,而狼有三种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觉;其二,反应敏捷;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
华为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模范,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
华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
现代社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留给了企业,企业惟独解决好了才干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华为对狼性的执着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华为的管理模式是矩阵式管理模式,矩阵式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过互助网络,任何问题都能做出迅速的反应。
不然就会暴露出矩阵式管理最大的弱点: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而华为销售人员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因为华为从签合同到实际供货只要四天的时间。
狼性是华为营销团队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是很容易扭曲的,这就需要有一种保障机制,使得狼性既可以正本清源地保留,这种保障机制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用文化的力量让教师幸福成长
![用文化的力量让教师幸福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1ee50441cf84b9d529ea7a0d.png)
读得多了 . 法多了 . 想 自然就 有 了交 流 的欲 望 和 冲
动 : 流 多 了 , 书 也 变 成 了 一 种 自身 需 要 和 习 惯 。 交 读 沙 龙 式 的 读 书 交 流 激 发 了 教 师 自身 的 创 新 欲 望 与
3校 专家 组 , 射 引领 整 合 优 质资 源 , 分发 . 辐 充
挥 由骨干 教 师 、 教研 组 长组 成 的学 校专 家组 的示 范 带 头 作用 , 他们 为 全 校教 师 开讲 座 、 请 作报 告 、 介绍 经验 、 上示 范课 、 徒弟 、 科 研 、 展课 堂 观察 活 带 搞 开 动等 :专 家 组结 合 案例 分 析型 教研 活 动 的要求 , 针 对 不 同学 科不 同课 型的特点 . 对各 学科新 授课 、 起始 课、 复习课 、 实验 课等 详 细制 定 不 同 的听评 课标 准 , 让 教 师在 授课 时 能够 有 所侧 重 . 明确不 同课 型 的授
、
学 习文化 丰盈 教师的精神世界
拓展” 面. 方 研究 本 学 科 与 其 他 学 科之 间知 识 的 内
在 联 系 .研 究 本 学 段 与 相 邻 学 段 问 知 识 的 衔 接 关
1精 神 早 餐 我 校 大 门 口设 立 “ 神 早 餐 ” , . 精 栏
用 于 推 荐感 人 的教 育 故 事 、 秀 的教 学案 例 、 宽 优 拓 思 维 的 创 意游 戏 、 富有 寓 意 的 哲 理 文 章 . 注 明推 并
书 一 起 交 给 下 一 位 教 师 共 享 这 样 全 校 每 位 教 师 不 仅把 书看 一遍 . 重要 的是 可 以起 到互 相碰 撞 的 目 最
的 . 让让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自觉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 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怎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2.片段一: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 他所创 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 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我的感悟
片段二: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 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 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 出版了8部歌曲集,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 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
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三)视野拓展歌王妙曲千古颂,品似梅花万代清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1913年生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 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自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 《达坂城的姑娘》 之后,便与西 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 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 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我的感悟
片段四:当记者问起他那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阿拉木汗》、《大板城的姑娘》、《半个
月亮爬上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等为何那么感人,他坦然表示 这些歌曲并非他的原作,而是经过采风,改写以及艺术加工而成的。他谦逊地说:“这些歌曲 是由几千首歌曲中筛选出来的。有时在一、两百首歌中只精选出一、两首,怎么能不好听呢? 真正的功劳应属于那些民间音乐家,假如没有他们写出那么美的旋律,我也无法把它们艺术 加工,改编出来。”
我的感悟
片段三:王洛宾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 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
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 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 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
我的感悟
第三步 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歌曲是:
2.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精神品质是:
3.学习和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我准备:
(2)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王洛宾的成功与他对艺术的严谨要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密不可 分。王洛宾毕生追求的就是真正的艺术境界和艺术人生。他曾对朋友袒露心迹:“我有一个 ‘五百年工程',我的这些民歌,如果能传唱五百年,那才叫经久不衰,那才叫贡献。现在 不过五十年,才刚刚起步。”王洛宾的“精品意识”是值得敬佩的,对每件作品,他都要反 复推敲,多次修改,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精品。像《在那遥远 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都是经过反复修改、锤炼才成为音乐经典的。王洛宾 为人谦逊,不计名利。他的歌倾倒东南亚,西方舆论称他为中国的“ 西部民歌之父”,香港 称他“中国音乐大师”。面对这种种头衔,王洛宾说: “ 我不是什么歌王,在神圣的音乐殿 堂里,我只是一个传歌者。”他这种淡泊名利,为艺术而歌的思想,是当今音乐人所必须学 习的。
(1)社会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 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 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王洛宾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足迹遍布整个大西北,游历江山,遍访西部各民族部 落,采集中华音乐瑰宝。古稀之后,洛宾老人依然深入民间,走进草原,跨越高山,体察民 情,与各族人民且歌且舞。 王洛宾毕生共搜集、 整理、改编、译配大西北民歌,其代表性作品 有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马车夫之歌》 (又名 《达坂城的姑娘》 )、《喀什噶尔舞曲》 、 《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海是个好地方》、《依拉拉》、 《流浪之歌》 、《我等你到明天》 、《黄昏里的炊烟》 、《都他尔和玛丽亚》 、《暮色苍茫》 、 《掀起你的头盖来》、《亚可西》等,歌曲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哈萨克抒情 歌曲集》、《洛宾歌曲集》等,歌剧《沙漠之歌》、《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 程》、《托太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等。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编 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 出版歌集10本。在 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 他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 更为可贵、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 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这些旋律流畅、曲调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审美 价值。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案
(一)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欣赏西部民歌,缅怀西部歌王
第一步怀念西部歌王王洛宾
1.我最早听说(接触、感受)西部民歌是பைடு நூலகம்过:
A老师、家长B、同学朋友D其它
2.我知道西部歌王王洛宾是通过:
A报刊杂志B、网络查询
D其它3.我最喜欢的王洛宾的歌有
第二步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