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统编版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所以学好该框题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创设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学生能够理解认识的含义、掌握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以及特点、懂得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关键能力:学生能够深刻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运用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
(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尊法、守法、用法。
(4)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合作法六、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导入:2020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是脱贫攻坚收关之年;2020年对我们来说是很不幸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肆虐;2020对我们来说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值得自豪的一年,因为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的战“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今天我们走近新冠,走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踏上追求真理的历程!(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有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
④ 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 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 主义 。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嫦 娥 1 号 2007年10月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 影像、分析月球表 面有关物质元素的 分布特点、探测月 壤厚度、探测地月 空间环境等。
嫦 娥 2 号
2010年10月 嫦娥二号卫星上搭 载的CCD照相机的分 辨率将更高,其它
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一 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
•生产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 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处 •变革社会 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 的实践: 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革、国 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 实施等。
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 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 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 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 的活动”。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论)
戴嵩是唐朝一位 著名的画家。他特别 喜欢画牛,画的牛跟 真的一样。所画的 《斗牛图》、《三牛 图》、《归牧图》等 作品被视为绝世之作。 特别是《斗牛图》传 神生动,目前,被收 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 物院。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3
思考: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 说明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 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征?
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人类关于月球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四、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为 什 么 ?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 ——无限变化
认识的主体(人类) ——世代延续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个时代、 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的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2、认ຫໍສະໝຸດ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联系:
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
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
坚持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要不断丰富、 发展和完善真 理。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 真理的 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 具体性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思考: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答:①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 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②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 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 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6第六课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专家点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6.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认识论)复习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考点1](理解) 1] 2、基本形式(了解): 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 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提示】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两者对照, 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2](说明) 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改造着主观世界,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提高自己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动力。 一动力。
(2的制定、 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阶级社会中,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 为阶级斗争。 为阶级斗争。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周末练习题(答案详析)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二、知识结构三、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改错。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含义: 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3、 4、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客观性:具体性: 条件性: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真理的含义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5、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8、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9、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四、重点知识探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选做题[2011山东文综]“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A组: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GDP已经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
核算GDP时,要考虑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
这是人们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选择。
为此,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这表明(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课件:追求真理的历程
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
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的说法太绝对;①④的说法正确。
【例4】:一位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 勒克草原,运用学到的试管冻制、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 试验,使奶牛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 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上述事例给我们
的启示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之所以要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是因为科学理论( A.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
B.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C.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解析:科学理论可以指导社会实践的开展,推动社会实
小周一家经过讨论,决定将电脑“以旧换新”。你认为他 们应该怎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挑选新电脑。(12分)
答案:
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 挑选电脑。(5分)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市场调查,挑选价廉物美 的电脑。(5分)
③把尊重客观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购买
电脑时要考虑当前需要,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2分) (考生若回答要把握变化发展的实际,要从整体上把握 客观实际或运用重点论与两点论知识回答,分析有理,可 酌情给分。)
事物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
《南水北调》(刘铁军摄)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
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
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
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Array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真理观,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考点分析: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明确:两层基本含义:(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内在矛盾性4.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6.“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7.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课件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真理是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客观的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属性
理解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 真理是
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有条件的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特别提醒] 真理的向前发展,并不意味着被超越的真理中 包含着错误的内容或真理已经被推翻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 的、已经确定的真理,Βιβλιοθήκη 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内,永远是真理。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 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 ①正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了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我们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正确,改革发展的
丰富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题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创新性论断表明了改革发展的实践
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错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受
复性 从认识到实践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
践中检验和发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 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 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 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 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 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 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 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材料一: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
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
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而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 从个地未球知看的见世,界在。没有探测器的立年场代,月球的具 水背体 平面实 限一践 制直是
观点 材料二:中世纪欧洲神学思想处于统治地位,统治阶级
推崇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了地球、月亮等万事万物,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3.追求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托勒密
哥白尼
太
地
阳
球
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宇
世 界
符合客观实际
宙 的
的
实践检验是正确的
中
中
心
心
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空飞机发生空难, 机上7人全部丧生。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原因: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
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态度: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
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 知来源于实践。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考真题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 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 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 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 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
◊ 学以致用
◊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
不播种,终无所获。
★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再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
遇到 新问题 提供
产生 新要求 认识工具 促进
推动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 锻炼
实践
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为什么把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A.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 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 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 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误区警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途径。
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获得途径——实践和学 习。但归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 知识的构成:是由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 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 (2) 学习的重要性:① 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 都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 必要的;②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代人都处在知 识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的宝 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产生,是“源”,学习是知识的传授, 是“流”,应该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2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
4.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发了“绿色革命”。高产优质 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灭 绝,造成严重的生态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 新的课题。这表明( ) ①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人们的认识是具体的有 条件的 ③认识的无限性表明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限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合 作 探 究]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 对的、永恒的。” 思考: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提示: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 基本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 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 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解析 基因工程的发展,使富足成为事实的同时也带来严重 的生态、道德问题,引起新的困惑和课题,这说明人们的认 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人们可以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故③说法错误。 答案 B
5.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室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这次实验发现,让我们可以更深 入的了解这种“幽灵粒子”的基本特性。这主要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解析 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室对中微子第三种震荡模式的发 现,说明人们的认识是无限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C正确。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 不能被改造,B本身说法错误;A、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高中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讲义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考试要求] 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目题(一) 真理是客观的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真理客观性的要求: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普遍性。
(F)点拨: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多数人公认的东西就是真理。
(F)点拨:真理是客观的。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确定真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真理的客观性(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异性。
(2)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而这些具有差异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3)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等于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典例应用]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
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
的历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授课班级:高二(2)(4)(6)班
科目: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
课题: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
(2)真理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认识具有反复性
(7)认识具有无限性
(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
(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
展真理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
内容。
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
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
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
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3)结合欧几里得定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来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结合美国“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并没有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
五、【课文导语】:
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
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
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
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
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
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
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
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堋5
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
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课小结:
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
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