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15世纪,枪炮理论创立,火绳枪发明 1500年左右,燧发枪问世 17世纪,前装线膛炮代替前装滑膛炮
——风胡子 《越绝书》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1.战争的主要打击力量,由原来单纯的体力 甚至肢体的冲撞,转变为体力与金属武器 的合力战争的打击目标由原来敌方的全体 成员,转变为敌方的军队 2.决定军队机动力的马匹和制造兵器的原料, 是战争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养马业、冶炼 业和兵器制造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 3.专业化的初步战争指挥和军事理论的出现, 作战队形与攻防战术得到很大发展
15世纪创立了枪炮武器理论。 15世纪后半 叶,文艺复兴开始以后,欧洲的自然科学获得 了大发展解决了军事技术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理 论问题,比如弹道、弹头的飞行,以及如何减 少后坐力的冲击而提高射击精度等,枪炮武器 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伴随着欧洲物理学、数 学的发展,以及枪炮武器理论的创立发展,欧 洲的火器制造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 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以伐树木为宫室,……,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 用权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通 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 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 下问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中国虽然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并且 制造了初步用于战场的火器,但关于火 药的科学原理以及火器制造的科学理论 却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使中国的 火药和火器的发展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随 机性和偶然性,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技术 也徘徊不前,始终未能超越农业和手工 业的经济工艺水平。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认识与思考

第12卷第2期2010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 o f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 o f Hebei(Ag riculture&F or estr y Education)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认识与思考刘 江(空军第六飞行学院,河北涿州072757)摘 要:分析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时代性,并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紧迫性。
从更新观念创新军事理论,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积极推进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复合型军事人才;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图分类号:E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6927(2010)02 0279 04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n actively promotingmilitary re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U Jiang(T he Six th A ir F or ce F light A cademy,Zhuozho u072757,China)Abstract:In analyzing the tim es of prom oting the militar y r efor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 n the actual situatio n o f our country s developm ent,the urgency o f prom oting the military refor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str essed by means o f updating concept,innovating in mili tary theor y,striving to cultivate the hig h quality and composite military talented per son and ac tively pr omoting the co nstructio n of inform ational w eapon and equipment sy stem s,and so on. What has also been stressed is that it must be pertinent to promo te m ilitary refo r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 istics.Key words:actively pro mote;the military refor 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当前世界军事领域正经历着一场由军事信息技术催生的军事变革浪潮。
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意义

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意义摘要:在世界军事发展的强劲势头下,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开始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此变革在增强军事实力,确保国家资源安全,人才培养和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都有尤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战略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生让人们看到军事变革给当代世界军事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也看到了军事变革所塑造出的信息化军队的作战威力。
通过大力推进新军事变革,美军获得了超强的作战能力,这使世界各主要大国在震惊的同时,更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围绕着如何缩小与美国的“时代差”和“技术差”而纷纷制定措施,竞相加快了军事变革的步伐。
在世界军事发展的强劲势头下,中国最终选择了迎接挑战,抓住这个发展我国军事的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
然而,中国与西方军事强国的军事变革的战略目的,启动原因,起始状态,经济环境,指挥领导等情况有明显不同,为了避免中国的军事变革盲目跟随西方,最终陷入盲目军事竞赛的泥潭,将国民经济拉垮,使自身的变革中途而废,中国必须根据中国国家性质,中国军事战略性质和中国基本国力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变革,于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应运而生,它在军事,资源,人才,台湾问题等方面均有尤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可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使中国具备打信息化战争的能力越战的失败促进了美国对新军事变革的需求,此时恰逢发生了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许多科学技术群体的重大突破在美国发生,这为其军事变革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技术环境和条件,美国得以大幅提高武器装备水平,并逐次引发作战理论、教育训练及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革。
从伊拉克战争看来,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高度机械化和半信息化的军事体系。
反观中国,由于新中国诞生时物质基础落后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十分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与西方强国以军事实力为核心的国家战略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在长期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一直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海湾战争以及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使我军看到自身与西方军队的差距正在变大——中国欠缺军事变革的物质基础,并且整个社会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不够成熟和稳定,当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高度机械化和半信息化的军事体系时,中国仍处于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的严重落后状态。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世纪期刊网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3-26 17:03:23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覃●童簟 张 召 忠
建设信息化军队、 打赢信息化战争、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是我 ≤ 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是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教
信息化战争准备的问题 ,因为战略是对全局进行宏观 指导的。
素素把曩战略机遇
当科学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社会变革出现重大动 荡, 战争频度和广度就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 谁 抓住战略机遇期谁就能有所发展, 否则就跌入痛苦的深 渊。中国历史上痛失两次战略机遇期, 都发生在战争出
现大转型的重要时期: 一次是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 转型时期 ,一次是热兵器时代向机械化时代转型时期。
重点研究美国新军事变革的脉络和趋势 , 认真分析四场
国和苏联给吓回去了, 战略威慑发挥了奇特的效果。反 观苏联 , 按照 “ 你有我也有, 你强我比你还强”的竞争 模式发展 , 搞了那么多的核武器 、 核潜艇、 核导弹、 核 轰炸机 , 把国家经济拖垮了, 最终还得请美国人花钱, 让
美国的专家帮着来拆解。
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推动 , 这是 军事变革的原动机和助推器 ,不重视技术推动的作用 .
将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 但是, 信息时代和知 在 识经济
条件下, 技术创新一方面要鼓励原始性创新 , 另外也要
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 建设信息化军队, 只有这样 , 才能确保在2 世纪抢 占世界制高点 , 1 打赢未来的信息
目标。
析我们并不占 优势, 但只要方向正确、 措施得当、 结构
作为一名青年军人如何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建功立业

作为一名青年军人如何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建功立业针对“作为一名青年军人如何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建功立业”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先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何教员已经为我们讲授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内涵和本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意义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应把握的相关事项。
在这里,我首先和大家探讨一下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应充分认识的五大问题:一、人的问题,即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二、武器装备的问题;三、训练问题,即现代化联合训练问题;四、后勤保障的革新;五、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人的问题。
军队战斗力的构成,第一是人,第二是武器装备,决定战斗力的高低,第一是人的素质,第二是武器装备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推进人民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变革。
作为一名青年军人,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掌握现代化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积极地去探索科技强军的方法,真正做到知识报国,科技兴军。
回归到现实,回归到当前,我们在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参加培训的三个月,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度过,要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为此后进入部队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回到工作单位,更要紧跟新军事变革的脉搏,积极主动地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建功立业提供知识条件、理论条件和智力条件。
二、武器装备的问题。
武器装备的改革要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
在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时候,一定不要只追求武器装备的信息化而忽略了其机械化的建设,因为我军武器装备的机械化建设还不健全不完善,我军临着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双重任务。
不仅要在武器装备的研发下功夫,还要切实保证官兵们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不能配发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而同志们不会使用,或者只会使用而不会维护、维修。
所以,作为青年军人我们首先要学会武器装备的使用,并虚心地向老同志请教,同时大胆地去探索去创新,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只有熟练掌握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并积极地动手去操作去实践,才能为我们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建功立业提供经验支持、技术支持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中国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性质 和对时代特征的认识,把和平发展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战 略选择,探索出一条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国发展的新型道路。 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 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发展的和平性、合作
4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系。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是推动军事变革必须把握的战略 基 点 。 对 于 我 们 这 样 一 个 社 会 主 义 大 国 来 说 ,国 防 和 军 队现代化是花钱买不来的。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武器 装 备 长 远 建 设 看 ,发 展 国 防 科 技 和 武 器 装 备 都 必 须 立 足 自 力 更 生 、自 主 创 新 。 国 防 科 技 工 业 应 加 快 调 整 结 构 布 局、深化企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推动军事变革必须不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按 照 中 央 军 委 对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改 革 总 体 任 务 的 部 署 ,积 极 稳 妥 调 整 改 革 军 队 体 制 编 制 和 政 策 制 度 ,深 入 推 进 军 队 组织形态现代化,争取到 2020 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 色 又 符 合 现 代 军 队 建 设 规 律 的 科 学 的 组 织 模 式 、制 度 安 排和运作方式。
【摘录】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 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出处】 《十八大报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如何理解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进一 步阐释了中国的国防政策。报告鲜明指出:“中国奉行防御 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这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种种关 切的有力回应,是向世界作出的郑重宣示。
着眼科学发展隹进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变革

天的白话文 、 散文 、 报告文学 、 诗歌 、 现代京剧等
文 化 艺术 ,我们 的文化 领 域 如果 还 停 留在 扎着
“ 大辫子 的人 ” 里 , 是 陈腔老 调地在 读 “ 那 还 之乎 者也 ”念八股 文 章 、 、 填诗 词格 赋 、 宫廷 图画 , 绘 就
化价值观输入阿拉伯世界 , 弱肉强食地先后发动 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这些 战争, 说是一 个 信息 化 战争 , 质上 是一场 “ 实 文化 输入 战争 ” 。
推进 中国特 色变 革 , 实现我 军 的跨越 式发 展 , 一
个 最大 的 问题 , 是我们 要 引进 西方发 达 国家 的 就 先 进科 学技术 , 取他们 变 革军 事发展 的经 验 。 汲 这 些技 术 、 经验 就是 知识 , 些知 识就是 文化 。 这
没 有今 天这样 的文化领 域 的繁荣发 展 。可见 , 中 国文化 只有各 民族 文化 共融 , 才能 融汇 为今 天这 样 大气 恢弘 的 中国文化 。 由于文化 的相融性 、 排
远流 长 ,自古 以来 , 事 与文化就 密不 可分 。军 军
事 的胜利 , 就是 文化 的胜 利 。历 史从 未超越 这一
去夺 取 世 界军 事 竞 争 的战 略 主动 权 ?又 怎 样 去 推 进 中国特 色军 事变 革 , 实现 我军 的跨 越式 发 去 展 , 打赢 未来信 息化 战争 , 去 去保卫 我们 的中华 文化 , 去保 卫我 们 的家 园?! 因此 , 革我 们 的军 变
只是 局 限在他 们有 限 的区域 、 限 的层 面上 。推 有 进 中 国特 色军 事变 革 ,实现我 军 的跨越 式发 展 , 我们 不能 只看 到 眼前 的利益 、自己的利益 , 要 而 看 到长远 的利 益 、 局利 益 和国家 与 民族 的战略 全 利益 , 至整个 地球 村 的利益 。 以大文 化观 , 甚 要 审 时度 势 , 趋利 弊 害 ; 以大文 化气 魄 , 眼世 界 、 放 放
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军事理论

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国防大学武桂馥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创新军事理论置于首位,使之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发挥牵引和指导作用。
军事理论创新在打赢未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进入新世纪,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势头更加强劲,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整个军事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根本性变革。
面对蓬勃兴起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事战略,把发展和创新军事理论,作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一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认真借鉴外军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真正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首先就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
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胜仗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全面、系统地创新军事理论。
这对于我军顺应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履行好“打得赢、不变质”的神圣使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事实践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军事对抗是最为激烈的对抗,战场竞争是最为残酷的竞争,军事理论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
当代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世界军事理论领域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关于未来军队和未来战争的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一种逼人的形势,如果我们不抓住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军事发展上就可能丧失机遇。
因此,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四章 现代战争 题库(2019)

第四章现代战争5、美国社会预测学家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发展的角度,将信息化战争称之为。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战争】6、俄罗斯著名军事理论家斯里普琴科从战争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发展的角度,将信息化战争称之为。
【第六代战争】7、是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基本作战形式。
【一体化联合作战】11、年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宣告核时代的到来。
【1945】【8】12、信息化战争中的体系较量主要体现在“三大系统”的对抗上。
即、、。
【战场认知系统】【战场通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13、随着“信息化”最终取代“机械化”的主导地位,战争将由为中心转向以为中心。
【平台】【体系】14、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由步入的产物。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15、军事创新主要包括军事创新、军事创新和军事创新。
【理论】【技术】【制度】16、,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能战方能止战】17、机械化战争围绕“物质和能量对抗”这一核心,沿、和三大轴线对抗发展。
【火力】【机动力】【突击力】18、信息化战争发展过程将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19、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核心是。
【坦克制胜论】20、如果说机械化战争中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主要取决于武器装备的“数量规模”,在信息化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则主要是由。
【信息主导】21、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由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我军采取的基本作战形式是、、。
【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22、在信息化条件下,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理念,成为诸军兵种部队作战的基本形式。
【联合作战】23、美军研发的系统,使战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和所有武器系统实现了一体化。
【C4KISR】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二○二○年我军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到()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B】A.二○二五B.二○三五C.二○四五D.二○五○2、在信息化战争中,()成为衡量双方力量优劣的首要标志,成为整体作战和高效作战的前提和制胜基础。
努力把军队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方 只有深化军队改革 才能全面提高 我军应对危机 维护和平 遏制战争 打赢战争的能力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规律要求 继续深化军队改革 几十年来 我军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 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 思想和胡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引 下 进行了不懈的改革 探索与创新 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显 著提高 历史经验证明 我军现代化 建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无一不是经 由深入改革实现的 只要军队现代化 建设的步伐不停 改革就必须持续进 行 今天 我国防和军队建设又站到 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前进中 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如何 通过深化改革 科学转变战斗力生成 模式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国防和军队 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已经成为摆在我 们面前的一个紧要的时代课题 我们 惟有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 转变思想 观念 坚定改革决心 迈出坚实步伐 才能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人民
积极稳妥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发展稳定是 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 一不可对于军队建设而言这个道理同 样适用当前军队建设既处于黄金发展 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建设发展的 总体局势良好 越是如此越应注重提高 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 调性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关系确保军队 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改革发展军 队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不 仅冲击传统思维 更会涉及各个方面的 关系和利益调整必须始终坚持从国情 军情出发坚定地采取积极稳妥的做法 稳中求改稳中求实稳中求快稳中求 效益稳中求前进确保军队改革持续 平稳快速健康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贯彻十七大精神 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障体系 真正从深层突破制约国防和 军队建设创新发展的 瓶颈 问题 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向信息化跨越提供 体制的保证和支持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本动力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本动力
解析: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民族、国家和军队进步的灵魂,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动力。
世界军事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人民军队的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人民解放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加强质量建设,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毛概第十四章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 略任务
要紧紧围 绕“打得赢、 不变质”两大 历史性课题, 加强新时期的 军队建设和国 防建设。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 民军队建设
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 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 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 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 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 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建立巩固的国防是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深刻认识新 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打得赢、 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本章小结
● 历史经验证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 人、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认真贯彻尊重劳 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 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 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胜利的重要法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 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力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人民军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光辉的道路,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为保卫社 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 作风:既包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 民群众、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大局等优良传统, 又包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作风。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2 0 年 第 3期 06 ( 第 1 9期 ) 总 9
国 防大 学 学 报 (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学 习与 研 究 ) 马 J OURNAL OF NATI ONAL DEF ENCE UNI VERS TY I
N o.3 2006 G e r l N o.1 ne a 99
大现实 问题。积极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和要求 ,实施对军事变革和未来作战的有效领
导。
我军广大指战员的军事斗争实践 , 脚踏实地地推 进军事变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 以信 息 技术 为标 志 的高 新技术 的飞 速发 展 , 展 了战争 实践的 内容 与形 式 , 拓 也拓 宽 了人 们“ 实践 ” 念 的 内涵 概 恩格 斯 指 出 :“ 一旦 技术 上 的进步 可 以用 于
一
足的农业社会 的国家经济处于封闭分散的状态 , 人们观念上的“ 实践” 概念是狭义的。 工业化社会 出现了大规模 、集约化生产和过细的社会分工 ,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E t 益密切 , 扩展了人们的实 践概念的内涵 。 特别是当代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 高新技术 的飞速发展 , 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发生了 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 进一步拓宽 了人们“ 实践” 概 念的内涵 , 也拓展 了战争实践的内容与形式。这 就要求我们的主观思想必须 跟上客观现实的变 化 , 极 主动地适 应 和应 对 这种新 情 况 , 积 去科 学 地规划、 演练和检验军事变革的实践 。 二、 坚持 马克 思主 义科 学 实践观 就 必须 更新 观念 。 遵循 认 识规律 , 勇于进 行新 的 军事 实践 提高驾驭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 积极推进军事 理论 的创新与发展 ,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 观推 进 中 国特 色军 事变 革 的重要 任务 。 克思 主 马 义实 践观认 为 , 践 的观点 是辩 证 唯物论 的认识 实 论第一位的和最基本 的观点 。 战争实践是战争认 识恒久不绝的源头活水 ,从 战争实践中学 习战 争 ,仍然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未来战争特点与规 律、 把握战争主动权的主要途径。尽管随着人类 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信息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 , 战 争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型 。但是 , 越是在这种 情况下 , 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 E益明显 , t 马 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重大意义 E益彰显 。 t 发展 变化 了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 , 在探索和认识建设 信息化军队 、打赢信息化 战争客观规律 的实践 中,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军事变化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历程。
30年风雨激荡,30年铸就辉煌。
跨越两个世纪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军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30年来,人民解放军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面推进政治、军事、后勤和装备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为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81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为人民解放军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邓小平指出,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中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
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军队建设的总目标重新确立后,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在邓小平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
邓小平基于对国际形势的长期观察,冷静地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国际战略形势发展和世界范围内战争与和平两种力量变化的趋势,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的重大改变,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
1985年5月至6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根据邓小平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长期以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
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对于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能力,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认识与思考

第12卷第2期2010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 o f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 o f Hebei(Ag riculture&F or estr y Education)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认识与思考刘 江(空军第六飞行学院,河北涿州072757)摘 要:分析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时代性,并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紧迫性。
从更新观念创新军事理论,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积极推进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复合型军事人才;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图分类号:E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6927(2010)02 0279 04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n actively promotingmilitary re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U Jiang(T he Six th A ir F or ce F light A cademy,Zhuozho u072757,China)Abstract:In analyzing the tim es of prom oting the militar y r efor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 n the actual situatio n o f our country s developm ent,the urgency o f prom oting the military refor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str essed by means o f updating concept,innovating in mili tary theor y,striving to cultivate the hig h quality and composite military talented per son and ac tively pr omoting the co nstructio n of inform ational w eapon and equipment sy stem s,and so on. What has also been stressed is that it must be pertinent to promo te m ilitary refo r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 istics.Key words:actively pro mote;the military refor 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当前世界军事领域正经历着一场由军事信息技术催生的军事变革浪潮。
世界新军事变革形势与应对思考

世界新军事变革形势与应对思考从我国我军来说,把当代进行的军事变革称之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那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含义呢?概括起来说,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的重大变化,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军情,实行质量建军、政治固军、科技强军、依法治军、科学管军,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逐步把我军建设成为信息化军队,逐步具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祖国统一服务,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胡锦涛同志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都很重视,就这个问题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他主持中央工作以后,新一届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态势”。
他指出,我们要加强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研究,把握趋势,揭示规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就提出要深入研究如何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好机械化信息化双重任务的问题。
他指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能不能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局,关系国家的安全统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因此,要密切观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从国情军情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路子,努力夺取国际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胡锦涛同志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我们研究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践依据和思想武器。
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回答“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形势与应对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字:创新。
军事领域作为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最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
依靠创新推进军事变革,既是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形势的客观存在,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应对思考的必然选择。
推动中国特色军事革命 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推动中国特色军事革命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发表时间:2018-07-23T18:14:25.9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作者:张晓海1 刘见文2 尹妍3[导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此次军事革命是在电子信息、精确制导、航空航天、新能源以及生物科学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推动下发生的。
(1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4;2中国人民解放军32152部队,河北石家庄 050084)摘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此次军事革命是在电子信息、精确制导、航空航天、新能源以及生物科学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推动下发生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队体制编制的革新调整、军事理论的创新和战争形态的演变。
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我们要把握时代特点、遵循客观规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从而找到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金钥匙”。
关键词:新军事革命;中国特色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军队建设;一、引言新兴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
20世纪下半叶,受到科技进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不断改变等各种因素影响,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被称为“新军事革命”的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军事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军事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军队体制编制更加精干,组织结构扁平化调整,作战效能产生质的飞跃,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乃至智能化迅速转变,国际战略格局也因这一次军事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一轮的军事竞赛中,我军抢夺未来战争主动权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和严峻,实现从机械化建设到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
二、新军事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由于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我军正面临从机械化向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转型。
因此,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技术和组织形式的革命,更是涉及到军事理论、军事管理、战争形态变化的方方面面。
关于军事理论论文中国国防【三篇】

关于军事理论论文中国国防【三篇】【篇一】军事理论论文中国国防国防建设是指国家为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
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国防的含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是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
随着中国军事变革的逐步展开,西方各种军事变革模式蜂拥而入。
这种形势提醒人们:如果离开“中国特色”,中国军事变革就会效仿美国而不像美国、效仿俄国而不像俄国、效仿法国而不像法国……,从而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中国特色”决不能成为一个“万能筐”,任凭说不清的东西往里装。
认识特色的唯一条件是比较。
在与西方军事变革,尤其美国军事变革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军事变革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战略目的的有限性(中西方军事变革战略目的不同)所谓战略目的不同,是指中国与西方军事强国由于国家性质、对外政策及军事战略不同而对军事变革的战略要求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军事变革,尤其西方军事强国的军事变革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军事领域的必然反映,其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军事变革确保绝对军事优势,以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军事变革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本质体现,目的在于通过军事变革来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保障。
这是中西方军事变革的本质区别。
充分认识这种区别的意义在于:在世界军事变革的大潮中,必须正视中国的国情和军情,以免陷入盲目军事竞赛的泥潭,铸成历史性错误。
世界军事史表明:每逢军事变革的历史时期,总有一些国家不顾本国国情,盲目卷入一场浩大的军事竞赛之中,从而拉垮了国民经济,也使自身的变革中途而废。
因此,中国的军事变革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目紧随西方,不能成为西方军事变革的翻版。
必须根据中国国家性质、中国军事战略性质和中国基本国力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变革,以免军事变革成为军事竞赛。
这对于中国军事乃至中国整体建设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发动起因的应对性(中西方军事变革启动原因不同)中西方军事变革具有不同的启动原因。
美国军事变革的启动原因:越南战争失败后,美军亟需产生新的作战方式,尤其冷战结束,美国企图以绝对的军事优势主导世界。
此时恰逢发生了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为其军事变革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技术环境和条件。
而中国完全不同:长期处于相对和平时期,没有战争失败后的惨痛反思。
最重要的是,军事变革的物质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群体性突破没有首先产生于中国。
中国军事变革的动因,是为了抓住人类社会技术形态的时代转型机遇,是为了适应现代战争面貌的深刻变革,是为了应对世界军事发展的严峻挑战。
二者的区别集中表现在军事变革与现代战争形态的关系上。
即:现代战争形态的转型是美国军事变革的重要结果,却正是中国发起军事变革的主要原因。
现代战争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是谁让它变的?是美国人。
美军把军事变革的成果用于战争实践,从而引起现代战争形态的转型。
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军的作战样式就是现代战争的代表性样式,“世界军事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美国军事发展的代名词。
而中国的军事变革是为了适应现代战争面貌的深刻变化,中国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严峻挑战,实质是迎接西方强国军事发展的严峻挑战。
这是中西方军事变革的重大区别。
充分认识这种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客观地认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所具有的较强应对性,即:变革则主动,不变革则被动,不变革无法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信息化局部战争国人重道轻器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对理论重高轻深,重玄轻用,认为理论越高越好,话说得越玄水平越高。
国人的这种认识对军事科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
相比之下,日本就比较重视对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宋代施子美撰《七书讲义》、清代魏源撰《海国图志》等应用性比较强的图书,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学术价值不高,因而流传不广,有的甚至失传,但在日本却广为传播,很受重视,即是例证。
中国古人这种重道轻器、重玄轻用观念是制约我国科学技术和军事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因。
军事科技与军事谋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军事科技是战役战术乃至战略理论提升的阶石。
军事科技不发展,军事谋略就难以有突破;军事科技发展了,才会推动军事谋略的进步。
只重谋略,同只重技术一样,都是片面的。
只重虚华高玄,轻视应用理论,也是有害的。
二,军事科技对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是由低层向高层、由点向面逐步扩展军事科技对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是逐步由低层向高层辐射、扩散的。
首先受其影响的通常是技击理论,《墨子》中的守城方法、戚继光的练兵理论,都讲到了战斗人员对兵器的掌握和使用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军事科技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影响到战术、战法的变革。
如有了车兵,就必须有车战之术;有了骑兵,就必须要讲究骑战之法;有了水军,则一定要有水战之规;冷兵器时代交战多用密集队形,而火器时代交战则须用疏散队形等。
总之,战役战术一般都要随着新兵器的大量使用而不断发生变化。
再次,军事科技还会进而影响到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战略理论的研究,其中包括大战略层面的理论研究和顶层的“庙堂”设计。
如汉代的大集团骑兵远距离奔袭作战决策,唐太宗的轻骑兵灵活机动作战理论,明清时期的火器作战指导思想,近代的海防战略等,都是以当时的军事科技条件为基础才出现的。
远交近攻是冷兵器时代强国只能采取的扩张性国家战略;但到了近现代,运载工具高度发达,这一原则已不再是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时的唯一战略选择,它们为了国家利益而实施远攻的事例,在近现代已并不少见。
军事科技对军事制度的影响也通常是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赵武灵王首先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而后才有中原骑兵制度的逐渐普及。
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火铳的大量制作和装备部队,而后才有神机营等火器装备部队的出现。
嘉靖年间佛郎机和鸟枪的广泛使用,戚继光才得以组建冷热兵器混编的合成军种。
后装枪炮和蒸汽舰船的引进,才使中国有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
中国历史上军队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说明了其对军事技术的必然适应与依赖关系。
三,有些军事理论原则虽具有古今相通的特征,但其内容及应用方法却必须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许多军事理论具有哲理性强、应用面广、可鉴性久远的特征,不但冷兵器时代可以运用,而且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也可借鉴。
中国古代兵学家提出的一些军事范畴,如奇正、虚实、迂直、专分、久速、攻守、屈伸、患利、仁诡、常变等,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
孙子提出的许多军事观点,如,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兵之情主速;地形者,兵之助等,至今仍是军事家、战略家们克敌制胜的圭臬。
但是,古人提出的这些军事理论内容及其应用方法必须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演进。
比如,孙子提出的关于情报战的一些原理是古今相通的,但今天获取情报的手段已远不至于古人的“五间并举”、“相敌”三十二法、藏于夹墙内窃听等。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情报的手段已有了巨大发展。
太空侦察卫星的出现,海底光缆的使用,无线电窃听技术的发展等,这些虽亦可视之为孙子“相敌”之法的延伸,但毕竟这些手段已有了质的变化,情报战理论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
再如,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在核武器出现后,也被赋予了时代的内容,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被称之为“孙子的核战略”,“不战而胜”理论也有了新的充实和发展。
游击战的作战方式,在我国出现很早。
明人写的《草庐经略·游兵》对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已进行了非常精到的概括,但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及现代化战争时代的游击战战法和冷兵器时代已有很大不同。
现代人根据现代化武器提出的城市游击战、海上游击战、信息游击战乃至将来可能出现的空中游击战等,无疑会使游击战理论产生新的飞跃。
总之,军事原理固然古今相通,但战技、战术、战法乃至战略理论却必须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而向前发展。
四,先进的军事理论对军事科技的发展有牵引和拉动的功能,新的军事科技只有在正确的军事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进步的作用如上所言,军事科技是军事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军事理论对军事科技亦有牵引和拉动的反作用。
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兼爱,所以才在军事上主张非攻,为实现非攻主张,才防备他国前来攻城,他和他的弟子们才作《备城门》诸篇,才研究和讲述关于城守的军事技术问题,从而带动了当时及后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
孙子的速胜理论、火攻思想、用间原则等,对后来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战略谋划,对后来中国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无疑也起到了牵引和拉动作用。
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看,那种只重军事技术、轻视军事理论的倾向同样是非常错误而有害的。
火器在我国出现后,在当时的军事理论界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极端,一是视之为“奇技淫巧”,予以公开地压制打击;一是大搞火器神秘化,将之引向歧途。
如焦勖在《火攻挈要》中所说,当时许多讲火器的书和文章“索奇觅异,巧立名色,徒炫耳目,罕资实用”。
这两种倾向的出现,不但都是缘于他们缺乏对军事技术的了解,更是由于他们缺乏先进军事理论指导的结果。
另外,晚清的统治者们在打了败仗后,只看到西方船坚炮利的一面,因而,只强调学习人家的军事技术,不重视军事理论、军事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相应改革,搞什么“中体西用”,结果是二者不能兼容,到头来,“体”也不成体,“用”亦没有用,二者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从反面说明,只重军事技术,轻视军事制度、军事理论建设,此路是行不通的。
实践一再证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对军事科技的进步不但有牵引和拉动作用,而且对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和使用也有灵魂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概而言之,军事科技固然应该重视,军事理论也决不能忽视。
人们只能使二者相济相成,协调发展。
顾此失彼,重此薄彼,都会造成二者的自相惩罚,从而制约它们的健康发展。
五,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展,都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都受战争实践的催动和检验《墨子》军事科技思想之所以在当时能达到那样高的水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综合环境因素及与当时的战争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孙子兵法》军事理论的产生,亦是如此。
而后来中国军事科技与军事理论逐步落后,也是主要受到环境与战争实践制约的结果。
比如,封建统治者长期施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的军事思维形成了“多代近亲繁衍”,至近代出现“呆傻”特征;历代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反对变革,喜欢陶醉于过去的辉煌,是阻碍国人创新思维发展的绊脚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训律是束缚国人创新思维的三条绳索;国人只重直觉顿悟,忽视逻辑论证的经验型、“粗放型”的传统思维方式,使中国的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失去了向高、精、尖腾飞的另一只翅膀等。
历史证明,国人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方法的先进与落后,与创新环境的优劣有密切的关系,“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社会环境必会压抑人们的创新思维。
国家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良好的综合创新环境,才是其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发展的条件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