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常规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在常规中的作用
一、明确一日活动中的主要环节。
幼儿一日活动环节不少于十几个,如果要一个小班的孩子短时间内遵守那么多的常规制度是极其不易的,繁冗的活动规则往往使孩子们觉得苦恼,导致班级秩序产生混乱。因此要明确一日活动中的需要使用音乐信号的几个重要环节?:搬椅子回位、取放放书、如厕?、?课前准备、户外活动、收放玩具、休息放松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以上几个重点活动环节使用音乐信号加以反复练习,班级老师密切配合,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习惯。同时要注意规则的培养要长期持久,教师和保育员之间也要保持一致,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
音乐信号选材要讲究策略性。要使生活环节指令音乐化,音乐的选择十分关键,它共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音乐指令:这种音乐像语言指令一样,传达命令的信息,告诉幼儿下面该做的事是什么,如收、放玩具指令、盥洗指令等;另一种是隐形音乐指令,如进餐、午睡指令更多的则是依靠音乐氛围的渲染提醒幼儿该做什么。选材时应根据环节本身的需要,幼儿年龄特点、音乐特点来进行,使幼儿听后能产生镇静、兴奋、调整情绪等反映音乐化的根本保障。举例如下:
1、搬椅子回位选用《小星星》。
小班的孩子容易“起哄”,只要老师让回位子坐好,便喜欢争先恐后,都搬着小椅子各不相让,有的还一路小跑,非常危险。运用音乐后的效果非常好,分组搬椅子回位子,井然有序。
2、如厕环节选用《小朋友散步》。
有的孩子习惯两步一跑,也不顾是不是能碰到别人,到厕所更是拥挤。因此采取分组入厕,借助《小朋友散步》缓慢的旋律,把全班分为:乌龟组,小猫组,蜗牛组,螃蟹组。该哪一组入厕了,小朋友就模仿一种小动物慢行去盥洗室。
3、上课选用《合拢放开》《手腕转动》《拍手点头》等
集体教学前孩子的情绪还处在激动时,有玩耍、聊天等现象。为了让幼儿思维尽快回到课堂中,采用几首音乐律动曲目,让小朋友在快乐的肢体游戏中轻松地回到课堂。
4、户外音乐《小海军》。
早操出操时的排队,要求的是快速、整齐。选择一段精神抖擞、掷地有声的《小海军》。幼儿听到《小海军》的音乐,便精神抖擞,两臂摆动,踏着节奏排队站好,杜绝了拥挤现象的发生。
二、培养动力定型,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
从心理学角度说,幼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容易感知和记忆,根据这一特点可帮助幼儿建立生活中音乐指令的动力定型,幼儿一听某一音乐,行为上、情绪上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培养非一日之功,不是一触而就的。首先引导幼儿熟悉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应从幼儿兴趣出发,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内涵,熟悉旋律、风格、节奏、音高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幼儿参与来产生强烈的音乐情感。首先,他们的音乐情感速度是迅速的,产生的快,消失的也快。针对这一点,所以不宜频繁更换曲目,否则不利于动力定型的建立。其次,最好和幼儿共同设立音乐指令。音乐选好熟悉后,可和幼儿一起讨论,引导幼儿自己来设指令。如《天鹅》这首乐曲,可问:“小朋友们觉得这首乐曲用来做什么事情比较适合,”幼儿协商后,教师会提出要求:“听到这首乐曲后,你的动作应该怎样,声音应该怎样,”,同时使幼儿明确指令的要求。最后,要建立这一常规必须形成指令整体性、一贯性,班级三位教师统一指令的含义,并做到持之以恒。我们的行动准则是“时间是我们的指令,音乐是孩子的指令”。每天每一环节定时运用,保证音乐指令的整体性、一贯性,配合的整体性、一贯性。
三、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如幼儿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听到进行曲会甩起臂膀学起解放军??有的孩子善于表现,听到不同的音乐信号会立即作出反应;而有的孩子对于音乐刺激反应不强烈,需要老师再次用语言提醒才能按要求做好;甚至个别孩子在游戏中有不友好的行为,不懂得分享,不会合作游戏。如果不及时调整好部分幼儿的行为,让大家总在等待个别幼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浪费和拖延时间。如此看来我们仅仅融入音乐指令还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倾听习惯。
黑格尔说“音乐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为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平时要多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曲目如《月光(班得瑞)》、《野蜂飞舞(里姆斯基?克萨克夫)》等,让孩子们学习倾听,这首音乐是怎么样的,听后有什么感觉?好像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总之,孩子们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中,都需要好的音乐素材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它们激发了孩子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
(二)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应该是有音乐的环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技能,需引导幼儿在艺术环境中有兴趣与环境的美妙互动。”当今的幼儿教育都在提倡教育的个性化,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因此常规培养活动中,可以根据培养的目标,设计系列的音乐游戏:例1:“听着小铃走路(即模仿小铃节奏快慢强弱、改变走路的快慢),当小铃敲很强的节奏时,幼儿跟着有力地拍手,当小铃敲很弱的节奏时,幼儿就轻轻的拍手,随之也就慢慢地安静下来了”。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快乐感和敏锐感,从而使幼儿注意力更加集中。例2:利用课程计划中的《大狼喝粥》一课,先让孩子们理解大狼在姥姥家、自己家、幼儿园喝粥的不同,然后在黑板上展示设计出形象图谱,把整个喝粥故事过程体现在图谱上。孩子们通过跺脚,拍手,弹舌等肢体语言,快乐地进行音乐游戏,提高了对音乐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良好常规养成。
四、利用音乐培养幼儿的分享合作能力。
平时发现有的孩子在游戏中有抢夺玩具现象,好的东西不会与人分享,分组合作粘贴画时,总有那么一组两组有争夺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分享、合作都是快乐的事情,老师可以特意设计几个合适的音乐游戏。例如:《大鼓和小玲》打击乐时,小朋友对各种乐器都很喜欢,我就安排他们自由交换乐器再游戏,感受分享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再如:设计《加油干》音乐游戏:抬桌子。分两组:一组一人自己搬,另一组全组小朋友参加,从而让大家体会合作的成功感,快乐感。
常规教育中音乐信号的有效使用,不仅培养了幼儿规则意识,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积极、向上、有序的行为习惯,又使幼儿对音乐的鉴别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了新的发现,提高了幼儿整体的音乐素养,温馨了整个班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