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由于认知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合集下载

各民族语言的差异

各民族语言的差异

(1)思维是大脑的功能。

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2)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3)两种语言里很少有意义、色彩等各方面都完全等同的词。

一种语言里的词语通常要根据它所处的上下文才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恰如其分的说法。

至于不同语言的语法方面的特点,这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英美文化论文:浅谈英汉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关系

英美文化论文:浅谈英汉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关系

浅谈英汉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关系在认知语言学中,映射( mapping)一般指人类对不同认知域之间意义的产生、转移和处理的认知能力,它主要指的是概念间的认同关系( identical rela-tion)和对应关系( corresponding relation) ,或称匹配关系( matching relation)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映射是各种认知能力中存在的一种主要的,而且是较为普遍的认知现象,其过程就是通过把某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上去,从而形成相似或相异的匹配关系。

( Lakoff,1987: 5-11)人们进行思考和交流时,就是在构建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

这种映射是言语者用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去指称和激发另一个心理空间概念的认知操作过程。

( Fauconnier,1997: 8-10)由于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因此认知映射理论不仅可用来阐释隐喻等诸多语言使用现象,还可用于考察语言之间翻译转换的复杂过程。

转换过程是翻译根本性的区别特征。

(王建国,何自然,2014: 7)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翻译活动主要涉及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产出这两个阶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对源语的理解是译者依赖或者借助于源语的语言信息,在大脑中构建对源语文本的认知心理空间的过程。

这种心理空间一旦在译者的大脑中形成,就会通过目的语映射到目的语的心理空间中去,同时通过对源语文本心理空间的映射比对,最终获得认知的结果---译文。

这两大心理空间的构建和相互投射都要受到各自认知模式( cognitive model)的制约和影响。

一般来说,认知模式由“源认知域”( source do-main)和“目的认知域”( target domain)构成,这两个认知域的具体组成成分是各自的“认知价元”( va-lence) .(刘华文,2003: 56)由于不同民族认知模式的形成依赖于各自的心理经验,因而不同民族心理经验的异同就会造成不同语言认知体系的差异。

中外语言差异与民族文化心理探究——【文化心理学精品】

中外语言差异与民族文化心理探究——【文化心理学精品】
• 感性综合思维与理性分析思维的差异
• 意向性思维与认知型思维的差异
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
• 中国 群体关系 偏重 空间思维 • 西方 时间观念强 偏重 时间思维 • 所以西方的称谓简略笼统而含糊,它不注重上、下、左、右等人
的空间关系的定位。 如英语中的 uncle 相当于汉语中的叔、伯、 姑父、舅等。 而汉语是一种空间性语言,是以形象为主,对空间 中显现事物的模拟,是一种形象语言。
感性综合思维与理性分析思维
• 中国——感性综合思维
• 西方——理性分析思维

中国西方Βιβλιοθήκη • 阴阳一体——神凡两分• 整体与抽象——部分与具体
• 综合——分析
• 时间、地点、人物介绍
• 中国有小到大依次介绍,西方则是由大到小依次介绍
意向性思维与认知型思维
• 中国人偏重以自身为对象的意向性思维 • 西方偏重以自然为对象的认知型思维 • 汉语以主体为中心来表达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常常不表明主动或被动,突出主题而非主语,往 往是主题与述题并列推进,因而多短句、简单句; 主题习惯人称化,采用主动发出动作或有生命之 物充任主语,因而多动词,倾向于动词化。 英 语往往采用不能主动发出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 作主语,多被动句、长句、复合句;一个句子以 一个动词为中心成直线型发展,因而多名词,倾 向于名词化,多用介词、连词等虚词。
中外语言差异与民族文化心理探究
前言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而语言 作为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既是文化的载体和 表达形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手段。语言是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它可以帮助丰富和保存一 种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中的信仰和风俗,有时还决定 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作为人的心理活动客观 基础,具有显著的民族差异性。 独特的民族文化,塑 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面貌, 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心理 差异。如果不了解相互的民族文化因素和心理差异, 就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
的过程中,认知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关键。

因此,要了解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的认知心理,对于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具有
重要意义。

首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着语言环境不同、汉语水平不同的因素,导致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学生中有些学生可
能因汉语水平低,导致汉语作业的认知水平较低,带来的是一种高难度的
挑战,例如,写作和练习汉语学习难度较高,容易感到沮丧。

另一方面,
学生中也有汉语水平较高的同学,这种情况下,汉语作业的认知心理是具
有挑战性的,因为他们有能力追求更高的要求,更加深入和细致地分析语
文作业。

其次,汉语作业里蕴含着文化因素,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所包
含的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其认知心理的重要因素。

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作业
往往包含许多与他们的族群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有关自然和家庭的言论,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中可能就会有更强烈的认知和兴趣,这有助于
更好地感受汉语作业中的文化内涵,而这对他们学习汉语也是有利的。

最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的认知心理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即家庭。

哈萨克语和汉语之间的认知风格差异分析

哈萨克语和汉语之间的认知风格差异分析

哈萨克语和汉语之间的认知风格差异分析作者:朱俊荣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3期【提要】语言是人类主要的交际工具及认知活动的结果。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所以他们的认知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

目前汉语学习研究多数都围绕东方和西方语言的认知差异分析,可是同样是在学习汉语的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的认知风格差异却很少引起关注。

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认知风格差异,近而根据少数民族认知特点选择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质量,还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哈萨克语汉语认知风格认知差异学习风格一、哈萨克语和汉语的认知差异分析在过去“马背上的”哈萨克族是以游牧、狩猎等为生产方式,并在草原及其周边陆地、森林等地域生活的群体。

这种文化背景让哈萨克语富含了特殊的“草原文化”因素。

草原文化以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点。

这种特点使哈萨克族在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上体现出草原文化特征,逐渐养成了开放性的认知模式。

而长期的游牧生活,让哈萨克族必须适应生态型生产方式,对草场、牲畜及生态环境要有细节上的把握,这都强化了他们的细节性风格。

而汉民族在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更为悠久。

与草原文化不同的是,农耕文化是以人适应大自然和利用大自然为主要特点。

人们将农事活动和大自然的节律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时间”成为这种文化的核心要素和认识世界的根基,这也让汉语拥有了“时序性优先”的认知模式。

1.命名上的认知风格差异给某一东西命名,是人的感官活动和精神世界相互联系的产物。

由于各民族认识世界的认知方式不同,人们在对某一事物命名的过程中,感官活动的运动特点就会不相同。

在一些事物的命名上,哈语和汉语有一个本质的差异。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像一些音译和直译的词在这里不做分析,因为直译和音译的词体现不出这种差异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总结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拥有开放性认知模式的哈萨克语侧重于细节感知和逻辑推理;而与之相对应汉语则侧重于整体感知和类比推理。

语言背后的心理--群体间的语言偏见

语言背后的心理--群体间的语言偏见

语言背后的心理--群体间的语言偏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交易变得非常普遍。

借此机会,人们环游世界、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并建立新的国际联系。

然而,在这个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群体间的语言偏见仍然存在,并导致不同种族、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分裂和冲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群体间语言偏见的心理学根源,并探讨一些应对这种现象的方法。

群体间语言偏见是一种不合理且不必要的情感反应,通常与特定语言、方言、方言、口音、语气或语法有关。

语言偏见的心理学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当时人们凭借语言交流和橙色生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区分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并选择与自己语言和文化相似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偏见最初是为了生存而必要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偏见变得越来越不必要,甚至是不良的,因为它支持了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排斥现象。

语言偏见可以影响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通常,人们在沟通时,更偏向于选择使用自己的母语或使用标准语言。

如果人们听到异乡方言或口音,他们可能会自动产生一些偏见和成见,并加深与其他人的文化和认知隔阂。

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东北人说话太蹩脚,或南方人说话太慢,这些成见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主观地评价他们的智商、文化水平或社会地位。

语言偏见也可能导致对于某些人群的歧视和排斥现象。

一些国家和社会可能会强制实行官方语言的使用,排斥少数民族或移民使用他们的母语。

这样做可能导致对于语言少数群体的不公平对待和剥夺文化权利,加深群体之间的文化和认知隔阂。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以某种方言或口音的使用为由产生歧视和偏见。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学习其他的语言和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包容性。

第三,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推广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教育,鼓励和支持各种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群体间语言偏见是一种不合理的情感反应,可以追溯到我们文化的早期演化。

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语法特点对比研究及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语法特点对比研究及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语法特点对比研究及古汉语介词的英译摘要:物质决定意识,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不同的民族会有大致相同的意识反映。

而语言是意识的外壳,因此,不同民族在语言结构上会有一些共性。

但由于不同民族在认知心理上会有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又会展现出不同的个性。

本文从语法特点对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分析了古汉语介词的英译的问题。

关键词:古汉语现代英语介词对比1.引言古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中都有介词。

李载霖先生在他的《古汉语语法学术略》中称:“介词是半虚词,有一定的词汇意义。

他的语法功能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二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如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凭借、对象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介词不单独使用,经常和他所介引的词语组成介宾词组,然后再和动词或形容词发生组合关系,用作状语或补语,从而构成一个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的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

”单从定义上来讲,这个定义也可以用来定义现代英语中的介词,此定义反映了古今介词的相同的语法功能。

但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介词也有差异之处,下文会从语法角度对古汉语介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介词的地方举例说明,并进一步举例归纳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2.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语法特点对比2.1介词的动词特性我们这里所说的介词的动词特性,主要是指古汉语中的介词,英语中的介词占少数。

例:(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论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董卓信任他们,(他们)暗中却要帮助袁绍。

上面例子中,“为”单独使用,句子中没有其他成分充当谓语,此时,介词就是动词了。

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既可做介词,又可做动词。

例:They downed a fighter plane yesterday. 他们昨天击落了一架战斗机。

2.2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古汉语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作状语例: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梁惠王·上》)(2)作补语例: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作业认知心理评析,首先要搞清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背景,他们的母语是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而汉语是他们学习的外语。

在汉语学习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心理。

首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会出现语言习得的混乱现象。

他们会把母语中的句法、语法、词汇等规则运用到汉语中,这会导致他们的汉语发音不标准,语法也不正确。

其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出现认知负荷过大的情况。

他们在学习汉语时,不仅要学习汉语的发音、语法等,还要学习汉字,这会使他们的认知负荷增加,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出现抗拒心理。

他们可能会认为汉语很难学,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会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心理。

为了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效果,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提供有效的认知训练、积极激励等,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

浅析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因素

浅析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因素

浅析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因素温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要轻松容易得多。

在汉语学习中,即使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一些学生学习之初就进步很快,而另外一些学生始终努力学习,但进步很慢。

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由诸因素影响造成的。

在此,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

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

学习的动机可以使学习者从对学习厌烦感转为感兴趣。

汉语学习者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他学习汉语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其在汉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汉语学习,其效果就好,而无动机的汉语学习,则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不佳。

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汉语学习者内部因素在起作用,是汉语学习者自身产生的。

汉语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如:求知欲、好奇、兴趣、爱好或为了表现自我等。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并会不断地追求其意义和去理解周围的万物。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内部动机发生根本性变化。

外部动机,指汉语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不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是受到外部情境支配不得不学汉语,如:学汉语是为了文凭、高分数升学、晋级、别人的赞许和压力等,它是由学习者以外的父母、教师或其他人提出来的。

学习活动成为满足外部动机的手段,目的并非为了获得汉语知识。

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外部动机鼓励学生学汉语,但必须注意外部动机不是出自学生本身的兴趣。

因而,一旦外部因素取消,学生很可能放弃汉语学习。

所以一定要注意充分调动学习者内部动机。

另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还有成就动机。

它是指学习者愿意学习他认为很有价值的语言,并力求把它学好,取得好成绩,反过来取得好成就后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成就动机。

族别识异民族的认同心理机制:来自普米人的证据

族别识异民族的认同心理机制:来自普米人的证据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民族教育与民族心理·收稿日期:2022-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普米人族别识异与民族认同建构研究”(14BMZ047);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多民族聚居地青少年同伴圈子的文化社会化与教育引导研究”(19YJAZH103)。

作者简介:尹可丽,女,云南腾冲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积家,男,山东蓬莱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永翔,男,云南丽江人,云南师范大学音舞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族别识异民族的认同心理机制:来自普米人的证据尹可丽1,张积家2,熊永翔3(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昆明 650500;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4;3.云南师范大学音舞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族别识异”是指同一民族在族称上被界定为两个甚至多个民族。

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使“西番”成为“普米”“藏族”“纳西族”三个不同民族。

通过考察云南宁蒗、四川木里的多个普米族群村落,观察普米族人的微信群,从普米族人的民族认同、与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角度考察“族别识异”对普米人民族认同的影响,发现“族别识异”导致同一族源不同称谓的普米人的民族认同趋向于复杂化与动态变化,个体对自身民族身份采取了心理区隔化或心理重塑的调适策略以达到认知平衡。

普米人对周边民族的认同以及周边民族对普米人的认同,揭示了族别识异民族的认同心理机制。

关键词:族别识异;民族认同;民族内隐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G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071-10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2 04 010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一项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性工作。

最新 蒙古族乌力格尔言语与汉族古典文学文本的关联特征分析-精品

最新 蒙古族乌力格尔言语与汉族古典文学文本的关联特征分析-精品

蒙古族乌力格尔言语与汉族古典文学文本的关联特征分析一、民族话语的二重转换从汉族文本到乌力格尔唱词,无数汉族经典古典文本被蒙古族人民以鲜活的本民族形式演绎出来,这里经历了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在语言的转换中,由于思维上差异,必然形成文本句式、修辞、逻辑等的不同,因此从汉族文本到乌力格尔唱词其中必然经历一个翻译、改写、再创造的过程。

但是近来年,汉语的普遍推广,大量蒙古语文本被翻译成汉语文本,这就为我们走进乌力格尔文本提供了可能。

这种民族话语的二重转换,有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二、乌力格尔文本与汉族原始文本的比较首先,由于汉蒙两族生活地域的不同,对于某些只有汉族地区才出现的环境和事物,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添加补充描写的语句,以使听众更好的理解汉族原始文本。

例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段,为迎合蒙古族听众,经由著名胡尔齐(乌力格尔艺人在蒙古语的称呼)琶杰改编和再创造,就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加进了一些的描写的句子,这是原来《水浒传》所没有的。

其次,乌力格尔文本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极力渲染,让听众的情感随演唱文本而动。

我们再来看《武松打虎》这一段,改编的文本这样写道:“懒洋洋地站起身来,圆睁两只眼睛,接着伸个懒腰,把尾巴摆动摆动。

”这只老虎何等可爱!接着又写:“张开血盆大嘴,露出锯齿獠牙。

圆睁两只眼睛,全身精神焕发”,这只老虎何等可怕!更可怕的还在后头:“喝进肚子里的水,已经吸收尽啦。

吞食的血肉,已经全部消化。

”,这是一只饿虎!经过这样的渲染,就更加突出老虎之饿、之凶,从而也就从反面突出了武松之英雄气概和力大无比。

再来看武松和老虎搏斗时候的场景:“山顶上,好像响起了霹雳,震断了桦木和榆树,山岩摇摇欲坠。

呼地刮起大风,山峰发出回音,山林刷刷直响,沙石卷上半空。

”这虽然没有原始文本中的“一扑,一闪,一剪,一掀,一棒,一跳,一吼,一兜,一按”这么有动作性,但是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声音的表现上却也是极为生动的,给听众以震撼,更能感受当时场面之激烈。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生”的仿造“, 养病”是养生的衍生。同样地,像“吃食堂”、“恢复疲劳”等等搭配在语法上悖理,在语义上却很清楚。
词语的构成也体现了英汉民族的思维特点。英汉语常见的构词法是复合法,派生法和转类法,但它们的构词方式又有所不同。英语在复合法中有五种方式: 主谓式( 如heartbeat) 、动宾式(如pickpocket ) 、主宾式( steamboat ) 、限制式(如raindrop) 和同位式(如pinetree) 。汉语常见的复合构词法有:陈述式(如“口渴”) 、支配式(如“卷烟”) 、述补式(如“提高”) 、偏正式(如“棉衣”) 、动宾式(如“司令”) 、缀加式(如·48 ·“画家”) 和重迭式(如“人人”) 等等。汉民族受阴阳五行的熏陶,很早就形成了相互的辩证思想,遇事喜欢“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善于从对立的事物中把握它们之间的统一,从同一事物中发现它们的对立。因此,在汉语复合法构词中有两点是与英语不同的,体现了汉语特有的思维特性:一是有不少词语是以阴阳为序构成的,如男女、日月、天地、清浊、奇偶、刚柔、动静、兴亡、盈亏、好歹、长幼、难易、屈伸等。还有成语,如口是心非、出生入死、寒来暑往、藏头露尾、易守难攻、有名无实等。这种由相互对立的词组成的词语,其意义并不是各词义的总和,有些会引申出新的意义。如,汉语中常常以“大小”来指称“体积”,以“长短”指称“长度”,以“宽窄”指称“宽度”“, 远近”指称“距离”“, 厚薄”指称“厚度”“, 快慢”指称“速度”。如果词的两部分意义一褒一贬,那么,词的语义重心大多在贬义方面,如是非、好歹、甘苦、存亡、胜败、功过、安危、利害等。如“他好歹是你的亲兄弟”,意思是“他再坏也是你的亲弟弟”,如果是成语,那么有一半作为意义上的陪衬,而另一半是实指意义,如说长道短(意义在“道短”) 、明争暗斗( 意义在“暗斗”) 、斩草除根(意义在“除根”) 、能屈能伸(意义在“能屈”) 、嘘寒问暖(意义在“虚寒”) 等。这些词语体现了形式平衡和语义重心,反映了辩证思维。而英民族的语言思维特性是二项式逻辑,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它关注的是实体,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它的价值判断是双元的,即凡事不是good 就是bad ,不是right 就是wrong ,不是clean 就是dirty ,常常忽略中间的价值。体现汉语思维特性的第二点是词语同义相构的现象比较多,如道路、声音、帮助、恶劣、美好、呼唤、颤抖、委任、忌讳、世代、制约、混淆、飞翔、死亡等。还有成语,如循规蹈矩、胡思乱想、和颜悦色、失魂落魄、全心全意、无穷无尽等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求和谐,求对称平衡的思维模式。英语同义相构的词语也有,但不如汉语普遍,主要见于少数成语,如wear and tear (磨损、消耗) 和一些拟声词语中,如ding2dong、tick2tock、flip2flop等。由于英语多音现象比较普遍,所以词语结构很难做到对称平衡。

现实.认知.语言

现实.认知.语言

现实.认知.语言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可反作用于认知,可促进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标签:认知语言现实认知是人类的基本机能之一,认知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认知的表达形式是概念,认知的中心过程是推理;语言是承载思维、表达概念、运行推理的重要工具。

因此,认知和语言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卢植,2006:vii)按照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认知和语言不能脱离人的身体构造,不能脱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也不能脱离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的组织作用。

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因此其结构和功能也应被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

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可反作用于认知,可促进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昔日的语言研究多重视语言形式、结构、内部关系的描写,或强调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没有从认知角度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深入解释语言,这是认知语言学不同于许多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之一。

(王寅,2007:32)一、认知认知语言学里的“认知”一词是相对“形式”而言的。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gnitio,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是人的大脑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行为与能力。

“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因而是有目的的,可以控制的。

知识习得和使用牵涉到诸如感知觉、型式识别、视觉表象、注意、记忆、知识结构、语言、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等等心理表征在内心里的操作,从‘白日做梦’到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抽象思维,都可包括在内。

”(桂诗春,2004:14)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具有特殊的涵义,这不仅是因为它的认知承诺,而且更是由于它积极寻找在概念思维、身体经验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简述现代语言学中的концепт

简述现代语言学中的концепт

简述现代语言学中的концепт发布时间:2021-10-21T08:49:09.12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6期作者:李若馨[导读] Концепт是人类中心范式主导的现代俄语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语言世界图景特征的重要体现。

但观念研究的实质就是思维或心智的语言化研究,所以不论是认知语言学派还是语言文李若馨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46摘要:Концепт是人类中心范式主导的现代俄语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语言世界图景特征的重要体现。

但观念研究的实质就是思维或心智的语言化研究,所以不论是认知语言学派还是语言文化学派,其目的都是在于解释观念的社会意义和本质,从而确定民族语言意识和文化类型,只是对концепт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关键词:观念;语义;语言文化;语言世界图景语言文化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研究民族文化特点以及不同文化交际的基础上,整合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跨学科问题。

文化观念是语言世界图景的基本单位,也是语言文化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个性在语言认知层面的内容。

文化观念存在于人的意识中,通过语言实现外化的形式表达。

各类语言单位使我们深入到各民族文化观念世界的钥匙,通过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民族对世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这表现在文化观念体系里的空缺现象,不同民族在语言层面的表达方式相应就有很大区别。

一、俄罗斯学者们对концепт的不同解读俄语词汇“концепт”这一概念最早是从数学逻辑中借用。

“концепт”从拉丁语conceptus(动词concipere“受孕”)翻译而来,字面意思是“понятие,значение”。

俄语中的“концепт”一词是С.А.Аскольдов于1928年发表在杂志?Русскаяречь?中的?Словоиконцепт?一文中最早作为术语被使用。

[2]这篇文章开拓了现代科学观念-文化-逻辑研究方法,这一术语在俄罗斯语言学中很久没有再被使用,但是几十年后,“观念”出现在认知语言学代表的著作中,研究了人类认知系统。

语言对认知影响的综述

语言对认知影响的综述

语⾔对认知影响的综述语⾔对认知影响研究的综述摘要:⼈类的语⾔与认知活动之间有⼀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的语⾔往往会对认知的倾向产⽣影响。

本⽂⾸先探讨了语⾔和认知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后介绍了语⾔影响⼈的认知与思维的⼀些最新研究发现。

研究者们发现,不同的语⾔和⽂化对⼈在颜⾊、数⽬、时间、空间、语法性别、量词、形状与物质、运动事件、节奏等⽅⾯认知能⼒的影响存在着差异。

本⽂对这些结果进⾏了回顾,并着重介绍了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语⾔会不会影响认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明确,实际上却是暧昧不清。

“语⾔会不会影响认知”是⼀个极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

最后介绍了这⽅⾯研究⾯临的⼀些难题和挑战。

关键词:语⾔;认知;影响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Language in Cognitive:A ReviewAbstract:Human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one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 often to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This article first, the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language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based the influence of some new study find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he color, numbers, time and space, a grammatical gender, concerned, shape and material, and sports events, rhythm, cognitive ability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ese results of the review and consider introducing the language of cognition.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 we can see, "language will not affect the perception" the question sounds simple, clear that actually is ambiguous. "Language will not affect the perception" is a very meaningful and worth of problems. The space of a study of th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Key words:Language; Cognitive; Influence孟⼦曾问:“⼈之异于禽兽者⼏希?”以现代认知科学家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语⾔、认知。

[语言学,角度,民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角度对比分析中韩民族认知心理

[语言学,角度,民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角度对比分析中韩民族认知心理

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角度对比分析中韩民族认知心理一、引言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的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身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

所以,山有脚,针有眼,头脑可以表示重要的领导等。

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特纳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比如在生活是旅行这一概念隐喻中,旅行的各种结构特征被系统的映射到生活这一领域,从而使人们根据旅行的体验来理解生活。

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存在很多这样的概念隐喻,而且名词是每个民族认知世界的最基本词汇,本文将以名词眼的隐喻概念为例加以对比分析,找出异同,从而发现两个民族的认知心理特征。

二、汉韩名词隐喻对比分析以眼为例眼睛是人类观察世界的第一中介,即使不需要统计也可以推测出,每个民族的语言中关于眼睛的概念隐喻都会比较多。

在汉语中,眼睛在身体上的位置是脸上的两个小孔,眼的这一特征投射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就指身体上某部位的小洞、小窟窿等,如鼻子眼儿、嗓子眼儿、耳朵眼儿等。

人们把这一认知经验用于其他无生命特征的域,就形成了针眼、炮眼、泉眼、筛眼等。

在韩语中虽然没有这么多眼做后缀的词汇,但是在具体用法上也有不少关于眼的词汇结构。

本文将从CCL语料库中搜索到的汉语与眼相关词汇33个,与《现代韩中.中韩词典》中的韩语与眼相关词汇29个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把随机抽取的词汇分成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类,加以考察分析。

表一汉韩眼的隐喻相关词汇汉语韩语褒义词千里眼眉清目秀眼光放眼眼界眼力火眼金睛眼观六路慧眼(9个,最少)(觉醒、醒悟)(情投意合)(耀眼)(一看就会)(中意)(满意、满足)(6个,最少)中性词眼神字眼着眼眼前心眼眼下眨眼眼球经济眼帘耳朵眼显眼电子眼头目(13个,最多)(网眼儿)(眼边)(一瞥)(小睡)(眼生)(眼前)(用眼估计)(留心看)(眼熟)(用眼睛打招呼-与不熟悉的人)(眼色)(眼力见儿)(察觉)(忙得不可开交)(显眼)(15个,最多)贬义词睁只眼、闭只眼眼色眼高手低不起眼眼花缭乱势利眼白眼白眼狼眼红红眼病(11个)(掩耳盗铃蒙着眼睛偷盗)(假装看不见)(掩人耳目)(不顺眼)(眼红)(恶意的眼神)(盲目)(白眼、歧视)(8个)1.相同之处:由于这些词汇都是随机抽取,虽然数量有限,但能反映一些普遍问题。

沟通的障碍有哪些_如何克服

沟通的障碍有哪些_如何克服

沟通的障碍有哪些_如何克服沟通中的种种因素会阻碍信息的表达,引起我们对沟通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沟通或沟通不畅。

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必须克服这些障碍。

下面店铺整理了沟通的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1.克服沟通中的语言障碍语言是沟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如果在语言方面出了差错,肯定会对沟通的顺利进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一定要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给沟通带来的信息扭曲,甚至沟通破裂的后果。

(1)克服语言不同、语音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域的不同,语音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当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交流时,由于语言或语音上的差异,肯定会对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克服这种沟通障碍就需要沟通双方的语言、语音一致。

(2)克服语义不明造成的沟通障碍。

语义不明大多为语言表达上的失误所造成的。

表达中措辞不当或者内容失调都可能使对方不知所云。

所以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词语搭配得当,根据场合和沟通双方地位、品位的不同而分别选用恰当的词语;在内容上要求表述完整,分清主次。

(3)克服不良的说话习惯造成的沟通障碍。

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也会对沟通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

例如习惯用鼻音说话,声音过高或者过低,语音、语速生硬,缺少应有的变化,动作过多,过多使用口头禅等。

要克服这些不良的说话习惯,需在平时说话中多加注意,多按照正确的说话方式来练习,还可以找人来监督。

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2.克服沟通中的习俗障碍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域由于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而为沟通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要想在沟通中打破这些屏障,就要求在沟通前对沟通对象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从而在沟通中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

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3.克服沟通中的角色障碍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例如丈夫、儿子、领导、下属、党员等等。

在与对方沟通中如果角色定位错误,或者没有意识到双方角色的差异,都会对沟通造成不好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语言由于认知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摘要: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当是各民族的对客观世界认知心理的不同,从而使各种语言展现出不同的个性。

本文将以爱斯基摩语言和阿拉伯语为例,指出这两种语言的某些特色。

又以汉语和韩国语为例,具体分析它们词汇系统中词汇的差异性。

关键词:民族心理认知方式汉语和韩国语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根据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来解释自然语言的结构特征(包括音系的、句法的、语义的等多层面的特征)以及自然的使用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自然语言的全面理解必须从内在的认知心里入手,以人的知识状态为参照,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人的智能可以使无序的客观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就叫做认知,或者叫做认知的第一个步骤。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知心理的不同而造成的。

在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思维特点,有自己特定的思考特点。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一个民族的思维总要和自然地理相适应。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拿山和树木花草来做比喻,住在海边的人语言中就常常出现和水有关系的比喻句子。

北美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雪原上,常年见到的都是一片白色的世界。

爱斯基摩人因此能够很好的分辨白色。

其实在我们看来,白色就是白色,还能有其他什么颜色吗?可是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出现了六个关于“白色”的词汇。

语言学家曾深入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进行考察,发现爱斯基摩人的语言其实并不是很发达。

他们居住地的社会生产力不是很高,词汇系统相对英语来说也不是特别完善,甚至描述“红”、“黄”、“紫”等颜色的词汇很少。

如果我们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去寻找原因,应该是由于爱斯基摩民族对白色敏感的认知心理,这种心理促成了他们现有的知识状态。

人类的认知经验影响了语言的特点。

阿拉伯人在沙漠地区居住,与骆驼接触十分频繁。

因此阿拉伯语言系统中描述骆驼的词汇很多,修辞也常借骆驼来表示。

认知语言学坚持经验主义或是主观主义哲学传统。

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群体的需要,阿拉伯人如果不是非常细致的划分骆驼的种类,并且定义为一个范畴“骆驼”,就会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各种关于骆驼的词汇既是预存在人脑中的概念知识结构,也是常常浮现在阿拉伯人脑海中的意象图式。

以上笼统的介绍了爱斯基摩人语言和阿拉伯语由于民族认知心理的不同而造成的几处反常的语言现象。

虽然如此,我们还不能具体的了解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汉语与韩国语词汇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具体词汇在一些细节上的使用却有很大的不同。

这也是由于汉民族和韩民族认知心理的不同造成的。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韩语言经常互动交流,在两种语言的文化属性、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汉语和韩国语词汇系统是基本对应的,这说明两族人民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概念的认知上基本相似。

如买与卖、上与下、左与右等基本词汇,在汉语和韩国语中都出现了。

这些词汇的基本意义都一样,可是在它们众多的引申义上,两种语言的词汇发生了分歧。

以下是我对这四组基本反义词的分析。

对于“买”与“卖”这组词,它们表示的是一组相对的社会现象、商业活动现象。

在汉语辞典和韩语辞典中,“买”的原始意义都是“拿钱换东西”,“卖”的原始意义都是“拿东西换钱”。

其中,“东西”既可以是货物也可以是劳动、某种服务。

“买”与“卖”在用中心意义的时候,两个词汇成立反义关系。

例如买水果/卖水果、买票/卖票、买进化肥/卖出化肥、卖房子/卖房子等反义词组,在汉语和韩国语中的使用都是一样的。

这说明汉语和韩国语在买与卖的初步认知上是一致的。

“买”与“卖”作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现象,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出新的义项,这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义项我们叫它“次义项”。

次义项体现出两族人民在细微之处的不同见解。

对于“买”字,韩国语中除了原始义项之外,“买”字还可以表示“给别人好处以便引起人们的同情或支持”,组成具体的词体现为
“买人心”。

汉语“买”字有类似的用法,但是“买”字不能单独这样使用,可以写成“收买人心”。

韩国语“买”还可以指一个人任由自己做某事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如“买病”,这个用法在汉语中没有,汉族人表达“买病”。

这一现象的词汇叫做“找病”。

除此以外,韩国语“买”还可以表示价值的确认,如“高买功劳”意思是一个人的功劳很大,他得到了相应的奖励报酬,从而得到了与功劳相对应的价值。

“卖”在韩国语中的次义项更多,很多是汉语所不具有的。

如《韩语辞典》中有关“卖”有这样一个义项: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般是不正常的)危害某人或是某种名誉。

“卖父亲的名字”就是指一个人借助父亲的声望名誉或者权势获得好处。

在中国人们表达这种社会现象用“打着父亲的幌子”或是“借父亲的光”。

韩国语中还有一种“卖眼”的说法,相当于汉语词汇中的“瞎眼”,指“看别的地方,精神跑到了别的地方”。

词的次义项最能展现出语言的个性化特色。

但是在应用角度,词的中心义项还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容易接触到、使用频率也最高。

中心义项成立反义关系的一组词在词的次义项上不见的成立反义关系。

中心义项和层次义项不是对称的,中心义项更具体,在认知、使用频率方面更有优越性。

“上”与“下”在韩国语和汉语中的最基本用法都是表示方位。

它们的引申义却各有各的不同。

以“上”与“下”在韩国语中的知识结构来讲,它们的引申义体现出一种浓厚的感情色彩。

“上”字体现出的感情色彩一般是积极的,如“上月薪”表示月薪在社会群体中是比较高的,“上水平”表示比平均水平优越的水平,“上身份”表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上”有“多”、“好”、“高兴”、“活性”等意义。

“下”就正好相反,“下月薪”、“下身份”、“下水平”表示的都是一些让人不高兴的现象。

“下”有“少”、“不好”、“呆滞”、“悲”、“病”的意义。

“左”与“右”基本意思也是表示方位。

在韩国语它们的引申义中,“左”一般具有否定的意义,“右”有肯定的意义。

其实这种认知来源于先前人们对政治现象的界定,一般把积极的政治派别叫做“左派”,保守的派别叫做“右派”——原则上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

但韩国人对“右”字的定义要比“左”好,如果说“他是我的右手”,那么这个人一定对说话人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人表
达用“他是我的左右手”。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在认知心理上的巨大差别,世界上的语言才展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但是各民族对世界最基本的初步认知是大致相同的,否则各种语言就失去了交流沟通的可能性。

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体现在语言对日常生活基本现象、客观世界、人类自身的定义和描述上。

举个最基本的例子,汉语中把鱼定义为“鱼”,英语把鱼定义为“fish”,所以“鱼”和“fish”才建立起对应的词汇系统。

又如在古代中国与西方基本毫不交流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谚语“家家有道通长安”,而欧洲大陆出现了格言“条条大路通罗马”。

各种文化体现出各民族思维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惊人的相似性。

进一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有利于我们提高对语言属性的认识,尤其在增强各种语言的相互联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种语言不可能是完美的,各种语言总是有它自身的缺点和优点。

应该说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无所谓优劣之分。

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他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描述是非常一致的,即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在某些细节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各种语言应致力于对外沟通交流,从而加强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

参考资料:
1、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2、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9。

3、《韩语辞典》金星出版社,韩国。

4、《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2.5修订第三版(增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