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2015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标准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 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 25%-55%,而欧美国家 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 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 35%-52%, 6 个月末仍有 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 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 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 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 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 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 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2015脑血管病一级预防
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2005年 2010年 2015年较2010年指南增加了偏头痛、遗传 因素和首次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与预警3部分 新内容。
高血压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 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压与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是连续、分级、一 致、独立、可预测的,而且在病因学上有显 著性,血压越高,脑中风风险越高。 201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在控制了其他危 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 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 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新增
偏头痛 遗传因素 首次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预警
谢谢大家聆听!
重在预防
尽管近年来脑血管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扁鹊见蔡桓公启示
卒中危险因素
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 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卒中危险因素持续增加,55 岁以后每10年卒中危险增加1倍。 总体上看,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另外不可干预因素:种族和家族遗传性
血脂异常(推荐意见)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 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6个月) 检测血脂(1级推荐)。 血脂异常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的目 标值。首先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并 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 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及 血脂异常分型决定(I级推荐)
高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可以在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下, 提供长时间测量数据和日常血压变异数据, 便于推广、重复性强、应积极推荐。 最近几项前瞻性研究荟萃分析:家庭自测血 压对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优于诊室血压。
推荐意见:
脑血管疾病及IA
精选课件
25
脑卒中病因
1. 血管壁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最常见 ± 动脉炎--结核性\梅毒性\结缔组织病 ± 先天性血管病--动脉瘤\血管畸形 ± 血管损伤--外伤\颅脑手术 ± 药物\毒物\恶性肿瘤所致
2. 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 ¯ 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急骤波动 ¯ 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瓣膜病\心肌病 ¯ 心律失常, 特别是房颤
1. 微栓子学说(Fisher, 1954)
Ø 血流分层平流反复将微栓子带到同一血管分支 Ø 微栓塞&小动脉反射性痉挛→刻板样雷同症状 Ø 小栓子溶解&血管再通→临床症状缓解
n 微栓子来源
µ 颈内A狭窄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精选课件
39
2. 脑血管痉挛学说
¯ 脑动脉硬化狭窄可形成血流漩涡 →刺激血管痉挛
精选课件
26
3. 血液成份&血液流变学改变 Ø 高粘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
症\白血病等) Ø 凝血机制异常(抗凝剂\口服避孕药\DIC等)
4. 其他病因 v 空气\脂肪\癌细胞&寄生虫栓子 v 脑血管痉挛\受压\外伤等 v 病因不明
精选课件
27
n 有效防治危险因素显著降低脑卒中事件发病率
精选课件
12
n 左&右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相连
n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供应 X 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 X 额顶叶背侧面上1/4皮质&皮质下白质
n 深穿支供应 Ø 内囊前肢 Ø 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
精选课件
13
n 大脑中动脉 供应
u 大脑半球背外侧2/3 u 额叶\顶叶\颞叶\岛叶 u 内囊膝部&后肢前2/3 u 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62中国循环杂志 2015年11月 第30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李迪,王文志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李迪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脑血管防治工作 Email: jzlidi@ 通信作者:王文志 Email:qgnfbwwz@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增刊-0062-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增刊.014关键词 脑血管病;脑卒中;一级预防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由于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因而强调一级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1]。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2],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我国一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鉴于脑血管病的含义比脑卒中更宽泛,包括了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小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而一级预防实际应涵盖上述疾病,故本次的一级预防指南更名为《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在此对该新版指南进行概要解读。
1 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新版指南同时强调了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预防,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一致。
相较2010版指南,新版指南增加了偏头痛、遗传因素和首次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与预警三部分新的内容,其他各种危险因素与前一版指南相同。
脑血管mtici分级
脑血管mtici分级
脑血管mtici分级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方法,用于确定中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该分级系统将中风患者的病情分为0-5级,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具体分级如下:
0级:无症状。
1级:有轻微症状,例如轻微的面瘫、轻微的肢体活动障碍等。
2级:有中度症状,例如明显的面瘫、明显的肢体活动障碍等。
3级:有严重症状,例如完全性面瘫、肢体无力等。
4级:有危及生命的症状,例如昏迷、呼吸困难等。
5级:死亡。
脑血管mtici分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 1 -。
解读“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讲解
推荐意见(2)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2且出血性并发症风 险较低的患者,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级推荐)。 (INR目标范围2-3)(A级证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 新型抗凝剂,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及利伐沙班(B级证据)。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1,且出血性并发症风 险较低的患者,抗凝药和阿司匹林可用可不用(Ⅲ级推荐,C 级证据);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不需要抗栓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 病(I级推荐)。已确诊或疑为急性 心肌梗死、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 病、瓣膜性心脏病(包括人工瓣膜 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卵圆孔未闭 与房间隔动脉瘤、心脏肿瘤以及主 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应积极找专 科医师诊治;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 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制定具 体预防卒中方案。
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 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 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应推荐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 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 证据)。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和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密切 相关。 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 加49%;舒张压每升高5 mmHg,卒中相对发 病危险增加46%。
推荐意见(1)-新的推荐
积极推荐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方式以促进血压有 效控制(Ⅰ级推荐,A级证据)。
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
◆气道管理 ◆血压管理 ◆体温管理 ◆疼痛管理 ◆血糖管理 ◆血钠管理 ◆血红蛋白管理 ◆营养支持 ◆预防沉静脉血栓
◆护理
◆医疗伦理 ◆……
脑血管病发生后患者血压 通常升高,相关研究发现 77%的脑血管病患者急诊 室血压超过 139mmHg,15%超过 184mmHg。目前尚缺乏 重症脑血管病的血压控制 目标值。降压治疗的目标 值与脑卒中的类型及伴发 疾病有关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解读
1
重症脑血管病的定义
缺血性卒中
◆恶性大脑中动脉卒中 ◆重症小脑、脑干梗死
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骤,病死率高 ◆通常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血管痉挛、脑 积水、脑梗死
脑出血
◆血肿大小、部位 ◆重症脑出血,血肿大小超过30ml (小脑幕上) 死亡
脑静脉血栓形成
荐意见》
2015年美国神经重症学会 颁布《大面积半球梗死管 理指南》
6
重症脑血管◆体温管理 ◆疼痛管理
专科管理
◆监测
◆血糖管理
◆血钠管理 ◆血红蛋白管理 ◆营养支持 ◆预防深静脉血栓 ◆护理 ◆医疗伦理 ◆……
--临床神经功能监测 --神经影像电生理 --神经多生理功能监 测 ◆颅内压管理 --监测 --管理 ◆惊厥发作 ◆手术治疗
2015年AHA/ASA指南推荐将 收缩压在150-220mmHg之间 患者的血压快速降低至
140mmHg,可能改善患者预
后
13
尽管不提倡将血压快 速降低,但是否有一 定的血压范围?荟萃
强化血压目标值
分析发现将收缩压控 制在130-139mmHg可 最大获益,有待在临
床实践中进一步证实
14
作为重要循证依据的急性脑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脑血管疾病总论
• 病因预防: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要进 行病因学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中的所有 措施。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 • 卒中后抑郁的干预 • 脑动脉狭窄的干预
脑动脉狭窄的治疗
• 药物治疗: 强力降脂、稳定斑块等。
• 介入治疗: 单纯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
• 外科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
*ACA分段:
眼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眼部血液
苍白球大部和内囊后肢、大脑脚、 海马结构、视束和外侧膝状体等处
后交通动脉
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两大系统血流的主要动脉
大脑前动脉
皮层支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额 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
深穿支
主要供应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 前部和下丘脑。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皮层支供应大脑半球后部包括枕叶和颞叶底部, 深穿支供应脑干、丘脑、海马和膝状体等,脉络 丛动脉供应第三脑室和侧脑室的脉络丛
1.脑的静脉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大脑浅静 脉大脑上V 大脑中V 大脑下V
上矢状窦 海绵窦 横窦
大脑深静 脉
直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DSA:静脉窦
在对脑血管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积极 开展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更加重要。
GBD2010: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大死因
Lancet 2013; 381: 1987–2015
发病特点
• 我国脑血管病地理分布:除西藏自治区外,呈 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发病趋势。
•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高。 • 发病昼夜节律:发病高峰时间是上午与中午邻
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一、我国脑卒中的现状(包括我国及本省)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
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表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严重,且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上升,复发率高达17.7%。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
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医院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住院费用在100亿元以上,间接治疗费用4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脑卒中防治中急需建立的长效机制。
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
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急症,一旦发病都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其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目前,被证明最为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3种: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和持续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
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
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1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图1,图2)。
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3)。
2014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95.6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3.7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
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图4)。
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
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脑血管病概述
二、分 型
(1995年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分 型
2.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①动脉瘤破裂;
②血管畸形;③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④其他;⑤原因未明。
二、分 型
2.脑卒中 (2)脑出血:①高血压性脑出血;②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③继发于 梗死的出血;④肿瘤性出血;⑤血液 病源性出血;⑥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 ⑦动脉炎性出血;⑧药物性出血;⑨ 其他;⑩原因未明。
二、分 型
(2015年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
二、分 型
(2015年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
二、分 型
(2015年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
三、流行病学
1.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表一 1993~2013年中国城乡脑血管病患病率变化趋势
1993~2013年期间,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 势。2013年的第五次调查显示,城市脑血管病患病(12.1‰) 有所下降,农村(12.3‰)仍呈明显的上升。
26
六、防治
治疗原则: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 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1.基于可控危险因素的生活行为方式 干预、基础疾病的治疗;
2.二级预防; 3.原发病治疗。卒中中心建设可为患者提
供全面、优质得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 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我院目前正在 积极筹建初级卒中中心。
三、流行病学
2.发病人群数量激增
发病年龄:45岁以后 明显增加,75岁以上 发病率是45-55岁组 的5-8倍。
我国每年新增病例 >200万,发病率为 120-180/10万。
表二 2000-2050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趋势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体系
二、入住NICU的患者标准
(三)接受特殊治疗 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专科治疗后可能出现病情变 化,常需要密切监护观察,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血管内取栓或血管介入治疗、去骨瓣减压 术以及颅内血肿清除或抽吸术。 推荐意见: 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改变及监测指标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 估判断,识别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重症脑血 管病管理模式(I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现状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结合我 国的国情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并非针对 单一脑血管病的重症管理进行论述,而是包含了重症 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静脉血 栓形成(CVST)等常见脑血管病,旨在尝试从不同 重症脑血管病的共性出发,以较为全面的角度来阐述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原则,以期提高重症脑血管病的 管理水平。 推荐意见: 应进一步开展具有我国特点的重症脑血管病研究(I级 推荐,C级证据)。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体系
一、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
由于重症脑血管病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 ,需要基础生命支持,如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管 理等,通常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不过 从改善预后尤其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角度, 建立NICU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组织化管理住院卒中 患者的医疗模式。Cochrane系统评价已证实与普 通病房相比,卒中单元明显降低了脑卒中(包括缺 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残疾率。国 内外的脑卒中指南中也推荐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 尽早将患者收入卒中单元或神经专科病房,以改善 患者的预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成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成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1页(P479-4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经过11年的学术沉淀,默默耕耘,终于被收录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即第7版)之临床医学/特
种医学类的核心期刊。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系列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评价系统。
该系统的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12项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50余种,参评的学科专家达3 700多位。
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目前我国正在出版的万余种中文期刊共收录了1 983种核心期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结合1995年分类方法及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的新认识,对以往的脑血管病分类经过多次讨论、修订,重新撰写了中国脑血管病分类草案(2015)。
本分类主要参考了《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脑血管病分类部分和2009年由法国、瑞士、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五国脑血管病专家提出的《国际卒中新分类》,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的新认识,对中国脑血管病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
新分类综合考虑了脑血管病的病因、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等,努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清晰、全面、实用的脑血管病分类方法。
本次脑血管病分类较《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 年)》主要做了如下修订:1、将脑卒中分类改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2、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进一步按照病变血管进行了分类;3、将继发于脑梗死的脑出血归入脑梗死中;4、将脑分水岭梗死单独列出;5、将脑盗血综合征列入缺血性脑血管病中;6、增加了慢性脑缺血;7、对高血压脑出血按照出血部位进行分类;8、增加了非创伤性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9、增加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10、增加了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11、增加了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CADASIL、CARASIL 、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血管病后抑郁;12、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将脑血管炎做了重新分类;13、弃用了1995年分类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4、弃用了1995年分类中颅外段动静脉疾病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6-378。
2.世界卫生组织编,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译。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3.Gao S, Wang YJ, Xu AD, Li YS, Wang DZ. Chinese ischemic strokesubclassification. Front Neurol. 2011; 2: 6.4.Han SW, Kim SH, Lee JY, Chu CK, Yang JH, Shin HY, Nam HS, Lee BI, Heo JH.A 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treatment and etiologicmechanism. Eur Neurol. 2007; 57(2): 96-102.5.Sacco RL1, Ellenberg JH, Mohr JP, Tatemichi TK, Hier DB, Price TR, Wolf PA.Infarcts of undetermined cause: the NINCDS Stroke Data Bank. Ann Neurol.1989; 25(4):382-90.6.Amarenco P, Bogousslavsky J, Caplan LR, Donnan GA, Hennerici MG. Newapproach to stroke subtyping: the A-S-C-O (phenotypic) classification of stroke.Cerebrovasc Dis. 2009; 27(5):502-8.7.Bamford J1, Sandercock P, Dennis M, Burn J, Warlow C. Classification andnatural history of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Lancet.1991;337(8756):1521-6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写作组。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44(2):142-147.9.Hajj-Ali RA, Calabrese LH.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ntral nervoussystem vasculitis. J Autoimmun. 2014; 48-49:149-52.10.John S, Hajj-Ali S vasculitis. Semin Neurol. 2014; 34(4):405-12.11.Waller R, Ahmed A, Patel I, Luqmani R. Update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itis.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13; 27(1):3-17.12.Scolding NJ.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 Semin Immunopathol. 2009;31(4):527-36.13.Jennette JC, Falk RJ, Bacon PA, Basu N, Cid MC, Ferrario F, Flores-Suarez LF,Gross WL, Guillevin L, Hagen EC, Hoffman GS, Jayne DR, Kallenberg CG, Lamprecht P, Langford CA, Luqmani RA, Mahr AD, Matteson EL, Merkel PA,Ozen S, Pusey CD, Rasmussen N, Rees AJ, Scott DG, Specks U, Stone JH, Takahashi K, Watts RA. 2012 revised International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Nomenclature of Vasculitides. Arthritis Rheum. 2013; 65(1):1-11. 14.Basu N, Watts R, Bajema I, Baslund B, Bley T, Boers M, Brogan P, Calabrese L,Cid MC, Cohen-Tervaert JW, Flores-Suarez LF, Fujimoto S, de Groot K, Guillevin L, Hatemi G, Hauser T, Jayne D, Jennette C, Kallenberg CG, Kobayashi S, Little MA, Mahr A, McLaren J, Merkel PA, Ozen S, Puechal X, Rasmussen N, Salama A, Salvarani C, Savage C, Scott DG, Segelmark M, Specks U, Sunderköetter C, Suzuki K, Tesar V, Wiik A, Yazici H, Luqmani R.EULAR points to consi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in systemic vasculitis. Ann Rheum Dis. 2010; 69(10):1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