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新方法
地震勘探新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勘探新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二维地震勘探的技术,通过在地下布置多个检波器,可以获取地下的三维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2. 折射波勘探:折射波勘探是一种利用折射波传播特性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地震仪,可以接收折射波并分析其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3. 反射波勘探:反射波勘探是一种利用反射波传播特性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地震仪,可以接收反射波并分析其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4. 共聚焦点源勘探:共聚焦点源勘探是一种利用共聚焦点源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多个震源,可以产生共聚焦点源,并接收和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5. 多分量地震勘探:多分量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多分量检波器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下布置多个分量检波器,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方向的地震波,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6. 宽频带地震勘探:宽频带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使用宽频带地震仪,可以获取更宽频带的地震信号,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7. 井中地震勘探:井中地震勘探是一种将地震仪放置在钻孔中的地震勘探方法。
通过在钻孔中放置地震仪,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地震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这些新方法和技术在提高探测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概述
第1节三维地震勘探优点
第2节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第3节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三维地震勘探优点
第6章
VSP 地面地震勘探
地面激发井中接收地面接收接收点激发点
(3)海上四分量地震勘探(单源—四分量)(4)陆上三分量地震勘探(单源—三分量)
模型示意图二维地震成果剖面三维地震成果剖面
第6章
二维资料作的构造等值线图三维资料作的构造等值线图
第6章
第2节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第6章
宽线弯线
十字线环形排列
章
常规正交线束砖墙式奇偶式非正交式
常用三维观测系统--束状观测系统
第6章
8线8炮观测系统
第3节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第6章
第六章总结
1.地震勘探的分类
2.三维地震勘探的优点
3.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要求
4.三维地震野外采集过程
第六章词汇
时移地震time-lapse seismic
三维地震3D seismic
三分量地震three-component seismic 三维三分量地震3D-3C seismic
面元bin
方位角azimuth。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三维地震勘探通过在地表或井下埋设地震探测仪器,如地震震源、地震传感器等,来记录由地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信号。
这些设备可以记录信号的到达时间、振幅和频率等信息。
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可以进行地震成像和地震解释分析,从而推断出地下地层的性质和结构。
三维地震勘探是传统二维地震勘探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只能获取地层沿勘探延线的二维信息。
而三维地震勘探则可以获取地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三维信息,提供更全面的地下结构描述。
三维地震勘探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下地层的复杂性,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研究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下不同的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和衍射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地震波记录来分析和解释。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可以推导出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从而推断地下地层的结构和性质。
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
在数据采集阶段,地震探测仪器会记录地震波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通过地面震动、井下震动等方式激发。
数据采集通常需要在大范围、多点同时进行,以获取更全面的地震波数据。
数据处理阶段主要涉及信号预处理、地震成像和地震解释等过程。
信号预处理主要包括滤波、去除噪声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地震成像是将数据转换成地下结构信息的过程,主要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走时反演和成像等方法。
地震解释是对成像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震信号的特征,推断地下地层的结构、性质和岩性等参数。
三维地震勘探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更全面和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相比于二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可以更好地揭示地下地层的三维结构和复杂性。
它可以提供地层性质的空间分布图、地下构造的三维模型和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可视化等,为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佐证和指导。
总之,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应用地震波传播原理进行地下结构分析的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的方法,它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从而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与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方法相比,三维地震勘探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地下构造,并且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
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推断地下结构。
地震波是由地震源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可以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并且会遇到不同介质边界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振幅和频率等信息,可以建立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模型,并通过反演等数学手段将地下结构成像。
1.设计地震勘探方案: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确定地震源和测量装置的部署方式。
常用的地震源包括重锤、震源车和炸药等,测量装置包括地震检波器。
2.采集地震数据:利用地震源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布置检波器,并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过程。
通常采集多个不同位置和方向的地震数据,以获取更完整、准确的地下信息。
3.数据处理:利用信号处理、地震波理论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
这包括地震分析、波场模拟和成像等步骤,通过反演等数学手段将地震数据转化为地下结构信息。
4.地震成像: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可视化,生成三维地震成像结果。
地震成像方法包括卷积成像、叠前深度偏移和正演模拟等,这些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图像。
1.采集技术的提升:随着测量设备和地震源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三维地震勘探的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得到了改善。
如引入宽频带地震源、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和大角度成像等技术,提高了地震数据的频率响应和波动物性分辨能力。
2.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为了改善地震数据的处理效果,科学家们对波场模拟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开发了高效且精确的波动方程求解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高阶边界条件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
3.成像技术的提高: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和准确度,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系列的地震成像方法。
三维(3D)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数据体
从三维地震数据体提取的 垂直剖面和地震切片
37
水平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的反映,它相当于某一等时面的地质图, 即同一张切片里显示了不同层位的信息。 沿层切片是沿某一个没有极性变化的反射界面,即沿着或平行于追踪地震同向轴所得 的层位进行切片,它更倾向于具有地球物理意义。沿层切片把地下同一层位的信息显示 到一张切片上。 地层切片是以解释的两个等时沉积面为顶底,在地层的顶底界面间按照厚度等比例内 插一系列的层面,沿这些内插的层面逐一生成切片,这种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 更接近于等时界面。
三维地震是将地震测网按一定规律布置成方格 状或环状的地震面积勘探方法。
4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方面:
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采用万道地震仪(测线在30000道以上)和数字 检波器进行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多记录道数、多分量地震、全 方位信息、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的特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3:5 9:2103: 59:2103 :5912/ 10/2020 3:59:21 AM
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反射波时距图
有的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受限制,为了完成地震勘探任务,往往把测线布
成折曲测线,波状测线及环形测线。这类测线的基础是弯曲测线,弯曲
测线的时距方程为:
由上式可见,弯曲
测线反射波时距曲
线是一条与激发和
接收点的平面坐标
有关的,复杂的空
间曲线,不管曲线
多么复杂,只要能
用数学方式模拟,
1.十字型观测系统
× × ×
L型 ×
× × × × o o o o o o o oo o o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第六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6.1 引言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
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
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
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
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
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
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
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
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
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
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
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
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
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
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
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
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
地震勘探
技术简介发展三三维地震勘探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项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应用目的是为了使地下目标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二维相比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
三维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
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基本原理要了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二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
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
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撑。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越来越重要。
其中,地震勘探技术是探查地下结构、地下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潜在地震源产生震动波,然后测量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传播速度和振幅。
但是,在某些地方如城市、高山、森林和农田中,受限于地形地貌和建筑物,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在地表建筑物下进行,通过找到适当的埋深和角度,让信号能够穿过地下建筑并传导到地层下方。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表附近埋设多个地震触发器,形成一个类似于网格状的信号发射数组,连续产生震动波进入地下,最后通过不能穿透的障碍物反弹回来,被地表上的接收器捕捉并进行记录,数据会保存到计算机中,并通过软件进行处理,生成地震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在检测一组坐标的同时,获取包括建筑物在内的更多地下结构的详细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建设期间尤其有用。
在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地面结构的上下铺设许多地下管道和电缆网的情况下,使用该项技术,工程师们可以了解建筑物下方的地层情况和沉降情况,同时了解潜在地震风险、水文地质状况、土壤稳定性等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评估工程安全风险,提前预测地面沉降、地洞和结构裂缝的形成情况,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安全、精确、有效的勘探技术,在
建筑物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地下结构图像,为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更新,相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浅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浅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摘要:基于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与实际揭露地质现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煤田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及地质解释过程,提出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工程中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分析随着浅层煤炭资源的开采完成,煤矿开采深度在不断地加深,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
随着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采区三维勘探技术成为详细查明小断层、陷落柱、采空区、煤厚变化等地质资料的有效手段。
三维地震勘探具备成本低、分辨率高等特点,能够为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有利支持。
1三维地震勘探原理三维地震勘探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采用炸药或震源车等方式进行激发,产生振动波(弹性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以查明地质构造,确定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矿藏赋存位置的一种技术方法。
2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步骤2.1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煤田勘探工作,大部分是在野外进行,在野外进行工作时,我们通常是利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目的层一般为煤系地层。
煤田勘探过程中需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对于安全生产及经济收益的提高,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野外勘测地震数据采集需要工作人员采集数据的同时,对于各个钻孔位置、深度及炸药量都要进行周密计划和管理。
将炸药放在预先计划好的位置上,同时对各个位置进行记录,在炸药被引爆之后,会产生非常强大的地震波,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来获取地质结构资料。
2.2数据勘探作业处理煤矿勘探原本就是一项复杂又难度较高的工作,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的应用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很多综合性问题,这就使得数据的获取及处理难度更大。
地震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每一个步骤的工作既需要具有一定独立性,又要能够与其它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和配合,彼此之间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听上去很高大上的话题——三维地震勘探。
听名字就知道,这可不是随便玩玩的事情。
它是一种能让我们了解地下世界的神奇方法,想象一下,像是在看一部《寻龙诀》那样,揭开大地的秘密。
不过别担心,我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你这一切,咱们轻松聊聊,不让你感觉像在上课。
2. 三维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三维地震勘探?简单来说,三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发送地震波到地下,然后再接收这些波反射回来的信息,帮我们“看”清地下的结构。
这就像是在用声音给地下“拍照”,而且是立体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像是在玩一个高级的探险游戏,寻找宝藏的感觉。
2.2 三维勘探与传统勘探的区别传统的地震勘探就像是在平面上画图,而三维勘探则是把这个图变成立体的。
你知道的,平面图和立体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三维勘探能给我们更丰富、更详细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下资源的位置,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这些重要的宝贝。
3. 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3.1 数据采集首先,我们得把“耳朵”伸得长长的,来听地下的声音。
为了做到这一点,咱们需要在地面上布置很多的传感器,这些小家伙就像是地下的侦探,负责接收地震波。
当我们用震源(比如炮炸或者震动器)制造地震波的时候,这些传感器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快速记录下反射回来的波形数据。
3.2 数据处理与解释数据采集完成后,就进入了“数理化”的阶段。
别担心,不用心慌,这可不是高深的数学题。
其实就是把我们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转化成地下结构的图像。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拼图,有时候拼图的碎片可能会缺失,但聪明的工程师们总能用他们的智慧,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地下世界。
4. 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4.1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大家知道,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生活的命脉。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我们能够找到这些资源的埋藏地点,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能安全高效地开采。
可以说,这项技术就像是给石油公司带来了“金钥匙”,打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三维高密度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
线性动校正后初至波场(40m道距)
(Cai, et.al. 2006)
高密度地震勘探特点
4.提高噪声的识别、分析、和压制的精度
组合接收记录 (25m道距) 和点接收记录 (5m道距噪声 后的结果
高密度地震勘探特点
5.室内组合方式灵活多变
(Cao Wuxiang,2006)
组
信号传输道数有限 损失高频有效信号
保真度差
合
仪器动态范围有限 不利于信噪分离
勘 探
组内信号简单叠加 存在空间假频
单点激发/接收
消除组内干扰
信噪比高
高 密 度
采集道数高 采集面元小
避免假频 保留更多高频成分
分辨率高 保真度高
地
采样密度高
提高噪声压制精度
震
方位信息全
灵活的组合方式
动态范围大
利于4D地震监测
高密度是面向油藏的 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Arshad South conventional seismic section (right) compared to the extended section of the high-density data (left). (WesternGeco)
前
后
斜交
正交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高密度地震资料室内处理
三维噪音压制
no fk
shot fk
S & R fk
3D fk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Karagul and Crawford, 2003 EAGE)
高密度地震资料室内处理
室内组合方式对比
No static,10 traces sum static,10 traces sum
三维(3D)地震勘探
1
2
一维勘探是观测一个点的地下情况;
二维勘探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
三维勘探是观测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
四维地震勘探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重复做三维地震 勘探,则可称之为四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四维 是观测同一块面积下面不同时间的地下变化情况。根 据地质任务和达到的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维的勘探 方法。
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必须发展海量机群 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针对大型 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的节点要多,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 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以提 高地下成像精度和储层描述精度及含油气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 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
a、三维地震模型 b 、原始剖面 c 、二维偏移剖面 d 、三维偏移剖面
6
7
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的优越性
三维数据采集不存在二维数据采集时来自非射线平面 内的侧面反射波。 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象处理,可以真实地确 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 三维观测可以避开地形、地物的障碍,对地表条件适 应性很强。 三维观测可对资料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 便于研究地层的岩性。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 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
×× ×× ×
1 50cm
61 121
181
100m
四线六炮端点激
发
60 200m
120
180
240
这种观测系统的的优点: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 盖参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 农田地区可改变偏移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资料。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第一节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二、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设计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时,应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物、交通条件以及装备等诸多因 素,选择最佳。 1。采集参数 共有7项主要参数:面元边长、覆盖次数、最大的最小炮检 距、最大炮检距、偏移孔径、覆盖渐减带和记录长度。
第一节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线束状观测系统优点是: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 距和均匀的覆盖次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 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农田地区,可以改变偏移 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 逐点激发后,炮点和 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 方向滚动,再进行下 一排炮点的激发,直 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 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 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 和接收排列,重复以 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 第三束线……的施工, 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 积的观测。
第一节 概述
三、三维地震勘探能力
⑴它是获得地下构造和岩性的精确地震成像的最佳 方法,目前还没有其它方法可以与其相比,它可 使钻井成功率更高; ⑵高分辨率有助于发现可能忽视的油气储量; ⑶其资料可用作储层特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有效 地球物理方法,可大规模提供有关储层特征的信 息,可提供高采样密度的储层数据; ⑷可作时间推移三维地震监测(用于油田开发、查 明剩余油分布等)
第一节 概述
一、二维地震勘探存在问题
2、岩性勘探:不能准确地描述地质体空间分布的形态
实际含气区
二维资料预测区
第一节 概述
二、三维地震勘探优势
三维地震勘探是炮、检波点在地表全方位布设 、进行面积观测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它可以提供 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保真度的有关地下三维地 质体的精确资料,是解决复杂地区构造和岩性问题 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价值(全文)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价值(全文)DOI:10.16640/ki.37-1222/t.2021.24.05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在煤炭行业中普及。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分析论证了勘探过程中的地质资料,处理了勘探过程中的采集问题。
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在煤田勘探中,有利于提高勘探的精度和准度。
本文讲述了三维勘探技术的概念、应用的环节以及作业方法,旨在推动我国煤田勘探的发展。
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概念三维勘探技术涉及到学科种类众多,如物理学、计算机学等,三维勘探技术是在二维勘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利用三维技术分析研究地震波信息,从而确定地质条件。
三维勘探技术比二维勘探技术的优点更多,它所获得的空间数据比较大,信息点的密度比较高。
二维勘探技术所采集的数据密度不够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对数据地点进行定位和甄别,影响了数据采集的质量。
2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环节2.1 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所谓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就是指利用先进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设备,对煤田以及周边进行地震数据收集。
数据采集人员在进行地震勘探数据收集时要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为只有保证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才能为以后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从而确保数据分析和准确的准确性,这是环环相扣的。
在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过程中,要对勘探区域的钻孔地点进行弹药的预处理。
处理过程如下,首先把弹药放在特定的位置,随后准确记录爆炸的位置和进行收集接收的位置。
其次,还要记录在爆炸中产生的地震波折射数据。
最后,要分析研究地震波折射数据,并据此得出煤田地质结构的相关信息,完成煤田勘探工作。
2.2 数据勘探作业的处理煤田的三维地震勘探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多个学科。
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同时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立性,是在相对独立的方式下进行的。
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规格书
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规格书引言: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地质勘探的先进方法,它通过激发和接收地震波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本规格书旨在详细介绍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原理、设备要求、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应用领域等内容,以便于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士了解和应用该技术。
一、技术原理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在地表布置大量地震仪器,采集地震数据并进行处理,获得地下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具体而言,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设计合理的地震仪器布设方案,以实现对地震波的高效激发和接收。
2. 采集大量地震数据,包括地震波的到时、振幅等信息。
3. 进行数据处理,包括噪声去除、波形分析、速度模型建立等步骤。
4. 利用反演算法,将地震数据转化为地下结构图像。
二、设备要求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仪器: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广频带和低噪声等特点,以确保准确采集地震数据。
2. 数据传输系统:需要具备高速传输和存储大容量数据的能力。
3. 数据处理软件: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和图像处理能力,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地下结构反演。
三、数据处理流程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检查、噪声去除和数据格式转换等。
2. 波形分析: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振幅、频谱等信息,提取地下结构的特征。
3. 速度模型建立: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路径,构建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
4. 反演算法:利用地震数据和速度模型,通过迭代计算,反演地下结构的参数。
5. 结果展示:将反演结果以图像或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示,便于进一步分析和解释。
四、应用领域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油气勘探:通过获取地下油气储层的结构信息,为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2. 矿产资源勘探:用于寻找金属矿床、煤炭储量等地下矿产资源。
3. 工程地质勘察:用于评估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安全。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特性获取地壳结构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在勘探过程中,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必须注意一系列的要点。
本章将介绍三维地震勘探的要点,包括采集参数设计、数据处理、图像解释和应用。
采集参数设计要点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之前,需要合理设计采集参数,以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以下是一些要点:1. 选取适当的地震源:地震源的类型和能量决定了勘探数据的质量。
常用的地震源包括爆炸源、振动源和重力源等。
在选择地震源时,要考虑地下结构复杂性和勘探目标的深度。
2. 选择合适的接收器布置方案:接收器的密度和布置方式对于勘探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采用均匀布置的方式,并根据地下结构调整接收器的位置。
3. 合理选择地震剖面参数:地震剖面的长度和方向应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在确定剖面参数时,需要考虑到地震数据分辨率和数据采集的经济性。
数据处理要点数据处理是保证勘探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数据处理的要点:1. 原始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校正仪器漂移和调整数据的振幅等。
这些预处理操作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2. 数据变换和滤波:对地震数据进行变换和滤波操作,可以提取有用的信号信息,并去除不必要的干扰。
常用的数据变换方法包括频率域变换和小波变换等。
3. 叠加和成像处理:通过对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加和成像处理,可以提高勘探效果。
叠加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勘探信号,成像处理可以产生地质构造的图像。
图像解释要点图像解释是三维地震勘探结果分析和解释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图像解释的要点:1. 识别地震波形特征:通过对地震波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识别地下地质结构和岩性的差异。
2. 建立地质模型:基于勘探数据的解释结果,可以建立地质模型,包括地层的分布、岩性的变化和构造的分布等信息。
三维VSP技术应用和发展现状简述
三维VSP技术应用和发展现状简述三维VSP技术(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是一种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在井中布置地震检波器,利用井中的地震数据获取地下的三维地震信息,对地下构造进行精确的成像。
本文将对三维VSP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进行简述。
一、三维VSP技术的应用领域1. 油气勘探与开发:三维VSP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井中布置地震检波器,可以获取更精确的地下地震信息,帮助地质学家更准确地判断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
2. 地下储层监测:三维VSP技术可以用于地下储层的监测。
通过连续监测地下储层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储层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储层的开采效率。
3. 地震灾害预警:三维VSP技术可以用于地震灾害的预警。
通过在井中布置地震检波器,可以实时监测地下地震活动的变化,提前预警地震灾害的发生,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救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三维VSP技术的发展现状1.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三维VSP技术在硬件设备和数据处理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三维VSP技术主要依赖于有线井内检波器,而现在已经出现了无线井内检波器,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
此外,数据处理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算法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地下地震数据。
2. 应用案例:三维VSP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在某油田的勘探中,使用三维VSP技术成功地确定了一处大型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为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另外,在某地震灾害预警中,三维VSP技术成功地提前预警了一次地震灾害,为当地的防范和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发展前景:三维VSP技术在油气勘探、地下储层监测和地震灾害预警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三维VSP技术将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为各个领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地下地震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
[1]
1.简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施工主要环节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勘探技术演变而来,其主要是综合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图像学等科学,并通过回射地震波信息来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与二维勘探技术相比,三维勘探技术的优势更为明显示,这主要是由于三维勘探技术所获得的空间数据较大,而且密度较高,信息点最高的密度可以达到 12×12 米。
三维勘探技术依靠计算机和软件处理来完成,主要分为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三个步聚,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
[2]
2.工程实例
2.1地质概况
井田煤系地层基底为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煤系地层为中上侏罗系,浅部为白垩系及第四系地层。
第四系由亚粘土、沙和砾石等组成。
厚度20米-35米,一般为25米。
本井田煤层按至上而下的顺序编为20个煤层。
1—10煤层为上含煤段,11—20煤层为下含煤段。
煤层在西部发育较好,可采煤层比较集中,可采煤层数一般达到6—8层,可采累计厚度一般在8—10米;到井田东部可采煤层数减少到2—4层,可采累计厚度一般在3—5米。
各可采煤层厚度及累计厚度、可采煤层数等都有从西向东变薄、变少的规律。
煤层间距的变化以4、7煤之间为最大,两层间距由西向东逐渐变小,其它各层的间距变化规律同4、7 煤基本
一致。
2.2地震地质条件
2.2.1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测区表层第四系地层由黑色腐植土、黄土、砂土、砂质粘土组成,以冲积为主,底部有流砂或砾石。
根据测区周围民井调查,本区潜水面约在7-9米,其水位随表层黄土厚度以及季节变化而异。
根据测区内钻孔资料,测区表层有一层厚度约15米的流砂层,流砂层之下为砂砾层(厚约为10米),因此对地震勘探成孔及激发能量的下传很不利。
2.2.2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通过对区内地层组合的研究分析,从岩性组合上看,地层韵律比较明显,地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波阻抗差异,从横向上看,同时代地层厚度、岩性和赋存深度都相对稳定;主采煤层4煤层、7煤层倾角一般在4°-8°以内,有利于地震反射波的接收和追踪。
主采煤层与围岩相比,具有较大的波阻抗差异,能形成可用于煤层赋存形态分析与研究的标志反射波。
因此可以说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对开展地震勘探比较有利,这就为完成本次勘探要求的地质任务奠定了有利的物性基础。
综上所述,本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一般,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好,适合进行地震勘探。
2.3数据采集
2.3.1地震波的激发
1)井深:采用单井16米-20米井深,踞村庄及建筑物较近时增加井深。
2)激发震源:采用硝铵胶质炸药,药量2公斤。
遇村庄及建筑物时采用0.5公斤药量;在距村庄及建筑物较近时采用0.3公斤聚能弹。
2.3.2地震波的接收
采用8线16炮制规则线束观测系统。
如图1所示
图1 8线16炮三维地震束状观测系统图
三维观测系统的主要参数:
观测系统类型:规则线束状8线16炮制
接收道数: 8×72=576 道接收线距: 80米
接收道距: 20米炮排距: 60米
纵向偏移距:20米最小横向炮检距:10米
最大横向炮检距:430米排列长度: 720米
最大炮检距:838.63米炮线网格: 20米(横向)×60米(纵向)
cdp网格: 10米(横向)×10米(纵向)
激发方式:中点发炮
覆盖次数: 4次(横向) ×12次(纵向)=48次
2.3.3仪器因素
仪器型号:408ul遥测数字地震仪记录长度:1.5秒
记录格式:seg—d 采样间隔:1毫秒
仪器频带:全频带接收
2.3.4组合检波
三维地震勘探中,其反射波来自不同的层位和方向,检波器宜采用中心对称的线性组合方式,以使各个方向的反射波具有同等的组合特性,有利于压制不规则干扰波。
从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角度出发,本次三维地震勘探采用3个60hz数字检波器点组合。
2.3.5低速带调查方法
为了掌握区内低速带厚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提供较准确的低速带静校正初始模型。
本区按1千米×1千米网度共设计4个低速带调查点,采用井下激发,井上接收,即雷管按每1米捆绑在铁线上,然后由井底逐个激发仪器接收,到工作站解编,读取初至时间,解释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
2.4探测结果
2.4.1数据处理
根据本区的资料特点,经过多次反复资料处理试验,选定以下处理参数(表1)。
表1 资料处理主要参数表
资料处理基准面70米
替换速度2500米/秒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预测步长14毫秒
速度分析1个速度谱/40个cmp
滤波叠前 bp(15,20-140,150)
叠后bp(20,25-120,130)
偏移延拓步长12毫秒,偏移速度由钻孔对dmo速度标定
资料处理后,获空间、时间采样间隔为5米×5米×1毫秒,平面面积为4.24平方千米、记录长度为1500毫秒的偏移数据体、叠加数据体、方差数据体各一个。
本区cdp满覆盖面积为2.17平方千米,控制面积2.00平方千米。
2.4.2数据解释
解释过程中按图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图进行。
图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图
2.5地质结果
南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中,数据采集采用高覆盖次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资料处理采用多次反褶积以提高分辨率,数据解释采用了全三维解释技术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得到了可靠的地质成果。
控制了勘探区内的煤层底板起伏形态,发现断层71条,无煤带2个,完成了勘探任务,其主要成果如下:
1)探明了区内各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
4-2号煤层埋藏最浅处位于测区西南部,底板标高约-240米;埋藏最深处位于测区西北部,底板标高约-390米。
7号煤层埋藏最浅处位于测区西南部,底板标高约-250米;埋藏最深处位于测区西北部,底板标高约-405米。
14号煤层埋藏最浅处位于测区西南部,底板标高约-330米;埋藏最深处位于测区西北部,底板标高约-510米。
15-1号煤层埋藏最浅处位于测区西南部,底板标高约-360米;埋藏最深处位于测区西北部,底板标高约-550米。
2)区内共解释断层71条,其中:落差大于等于50米的断层4条,占5.64%;落差大于等于25小于50米的断层6条,占8.45%;落差大于等于10米小于25米的断层12条,占16.90%;落差大于等于3米小于10米的断层19条,占26.76%;落差小于3米的断层30条,占42.25%;
3)探明了区内直径大于20米无煤带及赋煤异常带的分布范围。
4-2煤无煤带总面积:18609平方米;7煤无煤带总面积:21660平方米;14煤无煤带总面积:67755平方米;15-1煤无煤带总面积:46320平方米。
3.结论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勘探的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矿井设计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地质依据。
其勘探成果为
采区设计及工作面的布置提供了主要的决策依据,缩短了建设周期,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3、4]
参考文献:
[1] 徐水师、王佟、等。
再论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 [j] 中国煤炭地质,2009,21(12):4-6,23.
[2] 王庆瑞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科技论坛 2011年第2期.
[3] 于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宋新庄井田中的应用中国煤炭
地质 2011年2月第23卷2期.
[4] 李岩,王新建三维地震在淮北煤田采区勘探中的应用西部探矿工程 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