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生物化学
重庆医科大学刘先俊《生物化学》第15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重庆医科大学刘先俊《生物化学》第15章.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52ee6657cd184254b3535a1.png)
当人从海平面上到4500 米高原后两天内, 2,3 BPG的浓度有原来的5mM 增加到8mM,结果对组织 的供氧量又恢复到接近 正常水平(0.38)。
如果BPG仍维持5mM水 平,对组织的供氧量将 减少四分之一,为0.30。
本章总结 血浆蛋白的电泳分类;非蛋白氮的 概念及主要种类。
{ CO2的运输 (6%) 碳酸氢盐形式
{ 化合结合
(约2/3 )
(94%)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约1/4 )
1. 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
HbNH2+CO2
在组织中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HbNHCOOH
肺
HbNHCOO- + H+
HbH+
+ HbO2
O2
Bohr效应的总结
CO2+H2O = H++HCO3-
结果使得细胞内的pH降低。低pH使Hb对氧的亲和 力降低。
波耳效应提高了氧转运系统的效率。在肺部,CO2 水平低,氧很容易被血红蛋白占有,同时释放出质子;
而在代谢的组织中,CO2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pH较低,
O2容易从氧合血红蛋白中卸载。
(三)运输二氧化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物理溶解
运输O2、CO2、H+ (一)运输O2
与Hb结合占98.5% 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占1.5%
Hb与O2呈可逆结合
O2分压高(肺)
Hb+O2
HbO2
O2分压低(组织)
(还原、紫蓝色)
(氧化、红色)
Hb氧饱和曲线呈S型,两端斜率小,中间大; Mb氧饱和曲线呈双曲线型
生理意义:
(二)波尔效应(Bohr effect)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7fac57cf84b9d528ea7a86.png)
注: “+”,“-” 分别表示该途 径有或无 *晚幼红细胞 为“-”
目录
(一)糖代谢 1. 糖酵解和2, 3-二磷酸甘油酸(2, 3-BPG)旁路
2. 磷酸戊糖途径, 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目录
血液中的电解质则大部分为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无 机盐
正离子有:Na+、K+、Ca2+、Mg2+; 负离子有:Cl-、HCO3-、HPO42-和SO42-; 血浆中Na+、Cl-的含量最多;细胞内则含K+、HPO42最多。 体液的电中性是由于各种体液内的正、负离子荷电总 量相等 在血浆中,Na+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在红细胞中,K+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 子。 血浆中Na+、K+、Ca2+保持适当比例,维持着神经肌肉 的正常兴奋性。
因CO2形成的H2CO3,解离后使H+浓度增高,故CO2对O2饱和度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H+浓度的改变而实现的。 CO2和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时,也能解离出H+以影响Hb 对O2的亲和力。
2GSH
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H2O2
6-磷酸 葡萄糖酸
NADP++H+
GSSG
2H2O
目录
(二)脂 代 谢
成熟红细胞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通过主动 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的与血浆进行脂质交换, 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和功能。
目录
人类血液系统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
![人类血液系统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https://img.taocdn.com/s3/m/a963440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e.png)
人类血液系统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拥有众多系统和器官。
其中,血液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系统,负责为全身提供氧气、营养和免疫防御。
而人类血液系统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是保证这个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一、血液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人类的血液系统由三种主要成分组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传输氧气的主要介质,它们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可以与氧气结合并将其输送到全身。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它们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抵御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
血小板则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所需的血液成分,它们能够促进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形成凝块,防止流血。
除此之外,血液系统还负责携带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并维护体内正常的酸碱平衡。
二、血液组成的分子人类血液系统的生物化学主要研究血液组成的分子。
血浆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成分,其中含有大量的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激素、细胞因子等。
这些分子起到各种功能,如运输营养物质、维持血压、控制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活化等。
其中最重要的血浆蛋白是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它们的分解产物可作为血液恢复和修复的原料。
从分子层面上来看,血液系统的运作离不开生物化学反应。
诸如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反应需要一系列的酶来参与。
免疫反应也需要依赖受体和信号转导,从而激活免疫细胞进行攻击。
在维持血液功能和生理调节过程中,还离不开酸碱平衡、离子平衡和水分平衡等生物化学过程的参与。
三、免疫的功能和机制人类血液系统的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免疫反应是指生物体对病原物质或其他外来物质的特殊防御反应。
通过免疫反应,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不同病原体,从而维护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血液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其中,T细胞和B细胞是具有专一性的适应性免疫细胞,它们通过识别并激活对应的受体来识别外来病原体。
《生物化学》第十四章
![《生物化学》第十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5de0104bb0717fd5370cdc0d.png)
凝血酶
Ⅵ(Ⅴa) Ⅶa Ⅷa Ⅸa Ⅹa
血浆凝血活素前质
肝脏?网状内皮系统?
Ⅺa
接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前激肽释放酶 高分子量激肽原
网状内皮系统? 肝脏? 肝脏
Ⅻa ⅩⅢa 激肽释放酶 缓激肽
功能
形成凝胶
蛋白酶 辅因子 辅因子 辅因子 蛋白酶 辅因子 蛋白酶 蛋白酶
蛋白酶
- 19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四、凝血作用的调节
凝血过程是一个级联放大的瀑布效应,加之 正反馈作用,可把最初生成的酶活性极大增 强。但血凝可造成心肌梗死、脑血栓等严重 疾病。因此,机体内的凝血作用必须保持适 度。
- 20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四、凝血作用的调节
血浆及血管内皮等处存在着多种抗凝物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纤维蛋白(抗凝血酶 Ⅰ)有 强烈吸附凝血酶的作用。血浆中抗凝血蛋白(抗凝血酶 Ⅲ)能与具有蛋白酶作用的凝血因 子以 1∶1 分子比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封闭酶的活性中心。肝素能加速复合体的形成,使 抗凝血酶的活性提高数百倍。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高分子酸性黏多糖, 是一种重要抗凝血物质,除上述作用外,它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集聚,从而影响血小 板磷脂的释放。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内源性凝血的接触活化阶段
- 16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的过程
(2)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在 Ca2+ 的存在下,接触活化阶段产生的 Ⅺa 可使因子Ⅸ发生水解反应产生 Ⅸa。因子 Ⅸa 无酶活性,但可使因子Ⅹ的活化反应速度提 高 1 000 倍。Ⅹa 及凝血酶都有激活因子Ⅷ和Ⅴ 的作用。因子Ⅹa、Ⅴa 和 Ca2+ 结合在磷脂胶粒 上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磷脂胶粒是由血小板提 供的富含丝氨酸磷脂的脂蛋白,对凝血因子和 Ca2+ 有较强的亲和力,从因子 Ⅺ 的活化到凝血 酶原激活物的生成一系列反应均在磷脂胶粒上进 行,故称为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34d2738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b.png)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流体组织,它在维持生命活动、运输物质、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深入理解血液的生物化学特性,需要掌握一系列关键的知识点。
一、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含水、溶质和蛋白质等。
其中,水占血浆的绝大部分,是各种物质运输的介质。
溶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维持着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机物则包括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等)、激素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内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白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可分为粒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二、血液中的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种类繁多,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并作为载体运输各种物质。
球蛋白分为α、β和γ球蛋白,γ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在肝脏,其含量和种类会因生理和病理状态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炎症或感染时,某些急性期蛋白的浓度会迅速升高。
三、血液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液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等。
其中,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产物,通过肾脏排泄。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痛风。
肌酐反映了肌肉代谢和肾功能状况。
这些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评估肾功能、诊断某些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四、血液的缓冲系统血液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这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它由碳酸和碳酸氢根组成。
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碳酸氢根与之结合,减少氢离子浓度;当碱性物质增多时,碳酸分解产生更多的氢离子,从而维持 pH 值的相对稳定。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9551fe2ff8c75fbfc67db20a.png)
儿茶酚胺、组织胺… 激素:T3、T4、皮质醇、皮质酮、醛固酮、睾
酮、黄体酮、雌二醇…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GABA
维生素:Vit B 6
金属离子:Ca2+ Cu2+
Zn2+
Co2+
Hg2+
2+
Pb
…
药物:磺胺、抗菌素、水杨酸盐、洋地黄、阿的平… 血液的生物化学
特异性载体蛋白(球蛋白)
运皮质激素蛋白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运铁蛋白 脂蛋白
PPT文档演模板
血液的生物化学
急性炎症 组织损伤 慢性炎症 癌瘤……
[血浆蛋白] 50-100倍
C-反应蛋白(CRP ) α-1抗胰蛋白酶 触珠蛋白(结合珠蛋白) α-1酸性糖蛋白 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Ⅰ)……
PPT文档演模板
血液的生物化学
二、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一)、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血液渗透压
5100mmHg 770Kpa
310 mosm/L
晶体渗透压
(4074.5mmHg)
主要:电解质 小部分:G、尿素等小分子化合物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引起(A约占80%)
(25.5mmHg)
胶体渗透压功能:使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
PPT文档演模板
血液的生物化学
人血浆清蛋白(albumin,Alb)
正常值:14.3-25mmol/L (20-40mg/100ml) 种类: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胆红素等
其中尿素氮 BUN blood urea nitrgen 占1/2 意义:上述物质大多来自Pr和核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
由血液运送至肾脏排泄。临床上,当肾功不全时,血 中NPN明显增高,可协助肾脏功能等疾病的诊断。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f3bd897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5.png)
糖类代谢
葡萄糖摄取与利用
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内,被细胞代谢利用,为机体提供能 量。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糖原合成与分解
当血糖过高时,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 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血糖过 低时,糖原被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 ,以维持血糖稳定。
这两种激素对糖类代谢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 葡萄糖,而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
04
CATALOGUE
血液的生物化学应用
诊断疾病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成分,如白细 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可以诊断感染、贫血、
白血病等疾病。
生化指标
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 、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诊 断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
。
免疫学检测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 疫学指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通过特定因子诱导成熟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 可用于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载体
02
研究新型基因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免疫反
应。
基因表达调控
03
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疾
病。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用于修复受损组织或替代 病变细胞。
成体干细胞
存在于人体某些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 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
诱导多能干细胞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等。酶反应的速率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 酶促反应动力学规律的制约。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血液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涉及到电子传递和氧化态的变化。这些反应对于维 持机体的正常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具有重要意义。
10.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10.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dd68f1a8114431b80dd8b8.png)
❖水
全血含水81%--86% 血浆含水93%--95%
❖气体: O2、CO2、N2 ❖可溶性固体
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尿素、尿酸、 肌酸、肌酐、 胆红素、氨等
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NPN)、糖类和脂类等。
目录
血液的生理功能
❖ 沟通内外环境及机体各部分 ❖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 ❖ 物质运输 ❖ 免疫 ❖ 凝血、抗凝血 ❖ 血液中某些代谢浓度的变化,反映体内代谢
目录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 代谢
2,3-BPG的功能 2,3-BPG是调节Hb运氧的重要因素
2,3-BPG的负电荷基团与血红蛋白的2个β亚基的
带正电荷基团形成盐键,从而使Hb分子的T构象更
趋稳定,降低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
目录
2,3-BPG旁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血红蛋白 (Hb)运氧
❖ 当血液通过氧分压较高的肺部时,2,3-BPG的影响 不大;而当血液流过氧分压较低的组织时,2,3BPG则显著增加O2释放,以供组织需要。
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
2. 亚细胞定位: 起始和终末阶段:线粒体 中间阶段:胞浆
二、合成原料
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目录
三、血红素合成过程
1. -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 ALA)的合成:
COOH
H2C CH2
+ CH2NH2
C~ SCoA COOH
O
琥珀酰CoA 甘氨酸
目录
(二)红细胞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
葡萄糖
1, 3-BPG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激酶
2, 3-BPG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b7633edd36a32d7375812d.png)
按不同的分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组分。
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a1bumin)、球蛋白(globulin)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用电泳法则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的组分,如用简便快速的醋酸纤维薄膜可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用分辨率更高的聚丙烯酰胺疑胶电泳或免疫电泳则可分成更多组分,目前已分离出百余种血浆蛋白质。
此外血浆中还有皮质激素传递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等。这些载体蛋白除结合运输血浆中某种物质外,还具有调节被运输物质代谢的作用。
(四)免疫功能
机体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产生特异的抗体,血液中具有抗体作用的蛋白质称之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由浆细胞产生,电泳时主要出现于γ球蛋白区域,Ig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从而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损伤。Ig分为五大类即IgG、IgA、IgM、IgD及IgE,它们在分子结构上有一共同特点即都有一四链单位构成单体,每个四链单位由两条相同的长链又称为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短链又称为轻链{1ight chain,L链}组成。其中IgG、lgD、IgE均为一个四链单位组成(单体),IgA是二聚体,IgM则是五聚体,H链由4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链由210—2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链与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
二、血液的化学成分
正常人血液化学成分可简要概括为下列三类:
水:正常人全血含水约81%一86%,血浆中含水达93%--95%。
(二)气体:氧、二氧化碳、氮等。
(三)可溶性固体: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盐两大类。其中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及酶与蛋白类激素)、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糖及其他有机物和维生素、脂类(包括类固醇激素)。无机物主要为各种离子如Na+,K+,CL- -等。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51a77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9.png)
血液化学成分与临床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血液化学成分含量相对恒定, 仅在一定范围波动。
如正常血NPN含量为 14.28~24.99 mmol/L, 其中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约占 NPN的1/2。
分析血液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体内物质代谢 状况,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 催化作用 许多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是血浆蛋 白。这些酶分为:血浆功能酶(凝血酶、纤溶 酶)、外分泌酶(AMS)与细胞酶(LDH、 ALT)。
➢ 营养作用 血浆蛋白在体内分解产生氨基酸, 参与氨基酸代谢池,用于组织蛋白合成,修复 损伤的组织,也可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为其 他含氮物质。
第二节 红细胞的代谢
➢ 在 组 织 , 红 细 胞 内 的 2 , 3-BPG 显 著 增 加 HbO2释放O2供组织需要。
➢ 缺O2时,红细胞内产生的2,3-BPG增加,有 利于释放更多的O2供组织需要。由平原登高 山、或贫血、肺气肿等,红细胞内2,3-BPG 增加,有利于组织获得较多的O2。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运输CO2的形式: (1)物理溶解
➢线粒体内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 ALA) 合酶(ALA synthase)催化琥珀酰CoA与甘 氨酸缩合生成ALA。 ➢ALA合酶的辅酶为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6缺乏 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6反应性 贫血。
琥珀酰CoA
甘氨酸
ALA由线粒体转运到胞液。 ALA脱水酶催化 两分子ALA缩合成胆色素原(PBG)。
PBG
在尿卟啉原Ⅰ同合酶(UPGⅠcoynthase) 及UPGⅢ同合酶协同作用下,4分子PBG脱 氨缩合生成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9150c46bec0975f565e220.png)
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of blood一、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预防、法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五年制三、授课学时:本章共2节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讲授安排如下:第1个学时的讲课内容包括:概述、第一节以及第三节至红细胞的糖代谢(358页)。
第2个学时的内容包括:红细胞的脂代谢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与调节,以及对全章的小结四、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以下知识点:1.血浆蛋白的功能;2.红细胞的糖代谢;3.血红素生物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合成原料、限速反应、关键酶及血红素合成的调节。
熟悉以下内容:1.血液的概况;2.血浆蛋白的性质。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浆蛋白的功能。
红细胞的代谢及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难点:2, 3-BPG的功能及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各步反应以及高铁血红素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的机制。
六、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课堂中穿插复习、提问,突出重点,讲清楚难点,进行必要的板书,读写重要词汇的英文单词。
以提问和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布置课后习题。
部分课程安排自学。
白细胞的代谢安排学生自学。
并布置课后习题。
七、主要外文专业词汇血液(blood)血浆(plasma)血清(serum)多态性(polymorphism)急性时相蛋白质(acute phase protein APP)红细胞(erythuocyte)2,3-二磷酸甘油酸(2,3-biphosphoglycerate,2,3-B(D)PG)血红素(heme)珠蛋白(globin)肌红蛋白(myoglobin)过氧化氢酶(catalase)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ALA)原卟啉(protoporphyrin )尿卟啉原(uroporphyrinogen )粪卟啉原(coproporphyrinogen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fin,EPO)卟啉症(porphyria)八、思考题1.简述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d9fd8935a300a6c30c229fba.png)
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一、A型题1.血浆与血清的不同主要是前者含A.红细胞B.白细胞C.无机离子D.NPN E.纤维蛋白原2.非蛋白氮含量最多的是A.尿素氮B.肌酸氮C.肌酐氮D.尿酸氮E.胆红素氮3.在pH8.6的缓冲液中,将血清蛋白质进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泳动最快的是A.γ球蛋白B.清蛋白C.球蛋白D.α1球蛋白E.α2球蛋白4.在血浆蛋白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A.γ球蛋白B.β球蛋白C.清蛋白D.α1球蛋白E.α2球蛋白5.正常清蛋白(A)/球蛋白(G)的比值是A.0.5~1.0 B. 1.0~2.0 C.1.5~2.5 D.2.0~3.0 E.2.5~3.56.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A.凝血因子ⅠB.凝血因子ⅡC.凝血因子ⅢD.凝血因子ⅣE.凝血因子V7.不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A.凝血因VB.凝血因子ⅡC.凝血因子ⅦD.凝血因子XE.凝血因子IX8.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A.脂肪酸B.糖原C.葡萄糖D.酮体E.氨基酸9.2,3-BPG的功能是使A.在组织中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B.在组织中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C.Hb与CO2结合D.在肺中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E.在肺中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10.血红素不是下列哪种物质的辅基?A.过氧化物酶B.胆红素C.细胞色素D.肌红蛋白E.过氧化氢酶11.合成血红素的部位在A.胞液和微粒体B.胞液和线粒体C.胞液和内质网D.线粒体和微粒体E.线粒体和内质网12.血红素合成的原料是A.甘氨酸、琥珀酸、Fe2+ B.天冬氨酸、琥珀酰CoA、Fe2+C.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D.天冬氨酸、乙酰CoA、Fe2+E.琥珀酸、乙酰CoA、Fe2+13.合成血红素的限速酶是A.ALA脱水酶B.ALA合酶C.亚铁螫合酶D.胆色素原脱氨酶E.卟啉原Ⅸ氧化酶14.有关ALA合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酶催化的反应是限速步骤B.该酶存在于网织红细胞的线粒体C.辅酶是磷酸吡哆醛D.受血红素的反馈抑制E.雄激素能抑制该酶的活性15. 血液中凝血因子化学本质属脂蛋白的有:A、 III因子B、V因子C、IV因子D、钙离子E、VIII因子16.凝血酶原激活物是: AA.Xa-Ca2+-VB.IX-Ca2+-VIIC.VII-Ca2+-IIID.III-Ca2+-VE.VII-Ca2+-V17. 维生素K参予凝血过程的生化作用机理是:A 促进因子XII活化B 使因子II、VII、IX、X 分子中谷氨酸残基的γ-碳原子羧化C 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D 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E 促进因子III释放18. 缺乏维生K时,血浆中凝血因子发生下列那种异常改变:A 凝血酶原的结构异常B XIa因子减少C I因子减少D XII因子增加E 血Ca2+降低19. 凝血因子VIII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是A 水解因子XB 反应加速剂C 抑制因子X的抗活化物D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E 促进因子III释放20.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纤维状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点是:A 三条多肽链聚合体B 三对多肽链聚合体C 二条多肽链D 单链E 单链与辅基构成21. 2,3—DPG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是由于:A 2,3—DPG与Hb的两条β链成盐键B 2,3—DPG与Hb的两条α链成盐键C 2,3—DPG与Hb的任意一条链成盐键D 2,3—DPG使脱氧HB对称中心的空穴变小E 2,3—DPG使脱氧Hb分子稳定于R态构象22. 在体内,纤维蛋白形成后,被哪种酶水解?A 凝血酶B 脂蛋白脂肪酶C 磷酸酶D 纤溶酶E 蛋白激酶23. ALA合成酶的辅酶是:A. B2 B 磷酸吡哆醛 C 生物素 D. NAD+ E. FAD24 在生理条件下合成血红素的限速步骤是合成A 胆色素原B 线状四吡咯C 原卟啉IXD 尿卟啉原IIIE δ-氨基-γ-酮戊酸的合成25.凝血因子中唯一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的因子是A II因子B IV因子C V因子D VI因子E VII因子26.下列哪种蛋白质不含铁?A 细胞色素P450B 细胞色素C C 肌红蛋白D 球蛋白E 过氧化酶27.下列关于血浆清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是均一的蛋白质B 在生理pH条件下带正电荷C 分子量小,故在维持血浆胶渗压中不起主要作用D 在碱性介质中电泳时比所有球蛋白泳动快E 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可析出沉淀28.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增加,除肾功能衰退外主要说明哪种物质代谢发生改变?A 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B 嘌呤分解代谢增强C 胆固醇代谢增强D 红细胞破坏增加E 嘧啶碱分解增加29.凝血因子XIII的生理功用是:A 催化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转化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B 催化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C 活化固子XIID 催化因子III释放E 促进因子X活化30.有关血液的正确叙述是:A 血液凝固后出现的透明溶液为血浆B 主要由于胆汁酸盐的存在而使血浆呈黄色C 血液的主要蛋白质是β—球蛋白D 血清与血浆相比,前者没有纤维蛋白原E 制备血清必须添加抗凝剂31.血浆中下列化合物除一种外均属于NPNA 肌酸B 尿素C 肌醇磷酸D 尿酸E 胆红素32.下列有关血浆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许多血浆蛋白是糖蛋白B 白蛋白最富含多糖C 在pH8.6时γ-球蛋白的电泳迁移较其他血浆蛋白都快D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是纤维蛋白原E 免疫电泳用于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效果最佳,但不能用来分离其他血浆蛋白33.下列关于血浆白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是均一的蛋白质,只含有少量双硫键B 在生理pH条件下带负电荷C 分子量小,故在维持血浆胶渗压中不起主要作用D 在碱性介质中电泳时比所有球蛋白泳动慢E 半饱和硫酸铵可使之从血浆中沉淀出来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蛋白在血液中大多带负电荷B 血浆成分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C 临床可随时采血做任何生化分析D 尿素和肌酸都是核酸代谢的产物E 清蛋白是大分子量蛋白质及叶酸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影响了:35.缺乏维生素B12A 铁的利用B 血红素的合成C DNA的合成D Hb的合成E 四氢叶酸的合成26.下列哪种蛋白质不含铁? DA 细胞色素P450B 细胞色素C C 肌红蛋白D 珠蛋白E 过氧化物酶36.血液凝固时生成的凝块是:A 纤维蛋白原单体经ATP合酶催化所致的聚合B 它能被纤溶酶原水解C 还原其所含二硫键将会引起它溶解D 将Ca2+从凝块清除亦会使它液化E 以上均不是37.血浆中凝血因子有13种,它们的化学本质或情况是:A 绝大多数是脂蛋白B 都以活化状态存在干血浆中C 除因子Ⅳ(Ca2+)外都是蛋白质D 都是蛋白酶E 少数在肝脏合成,大部分在组织细胞合成38.维生素K的促凝血机制是:A 促进肝脏凝血固子工、Ⅱ、V、Ⅸ、X的合成B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Ⅱ、Ⅶ、Ⅸ、X、Ⅻ的合成C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Ⅲ、V、Ⅷ、Ⅸ、X的合成D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Ⅲ、Ⅶ、Ⅺ、Ⅻ、Ⅻ的合成E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Ⅱ、ⅩⅢ、X、Ⅺ、Ⅻ的合成二、B型题A.清蛋白B.血红蛋白C.γ球蛋白D.C反应蛋白E.脂蛋白1.有免疫作用2.能运输脂类3.能携带O2A.凝血因子ⅡB.凝血因子ⅢC.凝血因子ⅣD.凝血因子ⅧE.凝血因子ⅩⅢ4.其化学本质是Ca2+的是5.能被X a-Ca2+-V a激活的是6.是一种脂蛋白,而且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是7.该因子缺陷可导致血友病的是A.糖酵解B.糖的有氧氧化C.血红素合成D.磷酸戊糖途径E.2,3-BPG8.红细胞产生NADPH的主要途径是9.红细胞获得能量的途径是10.能调节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11.受EPO的影响A.胞液B.线粒体C.胞液和线粒体D.胞液和微粒体E.胞液和内质网12.血红素合成的部位在13.胆固醇含成的部位在14.脂肪酸合成的部位在15.胆红素的生成部位在16.酮体合成的部位在A.ALA合酶B.ALA脱水酶C.胆色素原脱氨酶D.亚铁螫合酶E.EPO17.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剂是三、C型题A.内源性凝血途径B.外源性凝血途径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有因子Ⅹ的激活过程:2.不属于级联式酶促过程:3.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4.有因子Ⅸ的活化过程:A.1,3-BPG B.2,3-BPG 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红细胞中富含(与其他细胞比较):6.氧化时可伴有ATP生成:四、X型题1.血浆清蛋白的功能有A.维持胶体渗透压B.维持血浆正常的PH值C.营养作用D.运输作用E.免疫作用2.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有A.IgG B.IgA C.IgM D.IgD E.IgE3.属于血浆功能酶的有A.凝血酶原B.纤维蛋白原C.肾素D.脂蛋白脂肪酶E.胰脂肪酶4.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有A.凝血因子ⅡB.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ⅧD.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Ⅹ5.成熟红细胞中的代谢途径有A.糖酵解B.磷酸戊糖途径C.2,3-BPG旁路D.三羧酸循环E.血红素的合成6.含有血红素的物质包括A.细胞色素B.血红蛋白C.肌红蛋白D.过氧化物酶E.过氧化氢酶7.合成血红素的原料有A.乙酰CoA B.甘氨酸C.琥珀酰CoA D.Fe2+ E.Fe3+8.诱导ALA合酶合成的是A.EPO B.铅C.血红素D.雄激素E.Fe2+9.有关血红素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在胞液内进行,中间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B.第一步反应是合成血红素的限速步骤C.关键酶是血红素合酶D.该途径受血红素的反馈抑制E.维生素B6缺乏时,血红素的合成受影响10.有关ALA合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B.辅酶是磷酸吡哆醛C.不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D.高铁血红素能强烈抑制该酶活性E.睾丸酮能诱导该酶合成11.铅中毒时,哪些酶的活性明显降低?A.ALA合酶B.ALA脱水酶C.胆色素原脱氨酶D.原卟啉原Ⅸ氧化酶E.亚铁鳌合酶12.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是A.丧失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能力B.不能进行糖的有氧氧化C.糖酵解是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D.其NADPH的唯一来源是磷酸戊糖途径E.能合成血红素13.凝血因子X的激活除Ca2+外还需下列哪些凝血因子?A 因子IXaB 因子VIIIaC 因子IIIaD 因子VIIaE 因子I14.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外源性凝血A 有因子X参加B 有因子VII参加C 有Ca2+参加D 有因子III参加E .PK15.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是具有2.3DPG支路,原因是红细胞内含有哪二种特殊的酶?A DPG变位酶B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C 2.3DPG磷酸酶D 1.3DP-G氧化酶E PFK16.成熟红细胞糖的代谢途径有A 糖酵解B 磷酸戊糖途径C 糖醛酸循环D 糖有氧氧化E 糖异生17.关于2,3-二磷酸甘油酸的叙述正确的有A 在红细胞中含量很多B 它可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机能C 它可稳定血红蛋白结构D 其分子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E 肝脏中特有18.血浆清蛋白的功能有A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B 维持血浆的正常pH值C 运输某些物质,尤其是脂溶性物质D 营养作用E 抗凝作用五、填空题1.在血液中非蛋白类含氮化合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中的氮总称为______。
《生物化学》-第十五章
![《生物化学》-第十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e5cd6ad4d8d15abf234ed4.png)
➢ 血管激活物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 ➢ 当血管内出现血凝块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血管激
活物 ➢ 血管激活物吸附在血凝块上,从而促进了血凝块的溶解 ➢ 组织激活物广泛存在于组织器官中,在子宫、甲状腺、前
列腺、淋巴结和肾上腺中的含量较多 ➢ 这些组织器官受损时,可释放大量组织激活物 ➢ 组织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外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在体液免疫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血浆中还有一组协助抗体完成免疫功能的蛋白酶——补体 ➢ 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
体复合物能激活补体系统,以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损伤
第一节 血浆蛋白
二、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五)催化作用
➢ 血浆中的酶称为血清酶 ➢ 按来源和功能不同,血清酶可分为血浆功能酶、外分泌酶和
➢ 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包括血浆激活物、血管激活物和组织 激活物
➢ 血浆激活物又称依赖凝血因子Ⅻa的激活物 ➢ 在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Ⅻa既是启动因子,又可激
活纤溶酶原,故血浆激活物使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相互配 合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二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四、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第一节 血浆蛋白
二、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二)维持血浆pH处在正常范围内
➢ 正常情况下,血浆的pH为~ ➢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大部分血浆蛋白质的等电点在~之间 ➢ 血浆蛋白盐可与相应的血浆蛋白组成缓冲对,在维持机体酸
碱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血浆蛋白
二、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三)运输作用
➢ 血浆蛋白分子表面分布着众多亲脂性结合位点,脂溶性物质 可与这些结合位点结合而被运输
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创伤的愈合
生物化学-血液生化
![生物化学-血液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5c7ade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6.png)
18
(二)血液凝固的途径 血液凝固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不同的途径, 它们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的凝血因子 不同 。X因子活化后两条途径则使用共同的 通路,凝血酶原活化成凝血酶,最后将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19
1.内源性途径
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膜或在血管外与异物表 面接触而触发的凝血过程,即内源性途径 (intrinsic pathway)。参与该途径的凝血因子 全部存在于血浆中。
第二十章 血液生物化学
Blood Biochemistry
1
血液是循环于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组织,具有黏滞 性。血液与淋巴液、组织间液一起组成细胞外 液,是体液的重要部分。
血液的组成 血浆(plasma)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常用血液样品:
全血=血浆+有形成分(加抗凝剂)
血浆=全血-有形成分(加抗凝剂,离心,取上清)
37
二、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酶原(简称纤溶酶原, Plasminogen)被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化成纤溶 酶(Plasmin),纤溶酶水解血凝块中的纤维 蛋白而使血凝块溶解。
38
• 纤溶酶原是肝合成的含790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 血浆中浓度为1.5~2.0mol/L,半寿期约5分钟。纤 溶酶原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的作用下,激活生成纤溶酶。纤溶 酶水解纤维蛋白中由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羧基形成 的肽键,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
(前加速因子) 330 000
肝
5.0~10
12~36
Ⅶ
稳定因子
50 000
肝
0.56~8
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330 000 肝、内皮细胞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3f20e3f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d.png)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血液,是生命的河流,在我们的身体内不停地流淌,为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着养分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这看似平常的红色液体,其实蕴含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生物化学奥秘。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水以及各种溶质,比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代谢产物和激素等。
这些溶质在维持血液的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运输各种物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溶质之一。
血浆蛋白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关键,它能够吸引水分留在血管内,防止血液中的水分过多地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水肿。
球蛋白则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抗体就是一种特殊的球蛋白,能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血管受损时,它会被激活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以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除了蛋白质,血浆中还含有各种糖类和脂类物质。
血糖是人体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其浓度需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而血脂则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的代谢异常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能够结合和运输氧气的蛋白质。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血红素中的铁离子与氧气结合,使得红细胞能够在肺部摄取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当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时,就会出现贫血症状,导致人体缺氧,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多种类型。
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淋巴细胞则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当身体受到感染时,白细胞的数量会增加,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子,并释放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胞浆(中间阶段)
原料:甘氨酸、琥珀酰辅酶A、Fe2+
关键酶:ALA合酶 (-氨基--酮戊酸合酶)
受高铁血红素的强烈抑制
复习题 非蛋白氮 成熟红细胞糖代谢特点
注: “+”,“-” 分别表示该途 径有或无
*晚幼红细胞 为“-” 鸟类红细胞有核等结构,与一般细胞相似,其能量来源于有氧氧化
一、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一)糖代谢特点 糖酵解:90~95%
2,3-BPG旁路
磷酸戊糖途径:5~10%
1.糖酵解和2.3-BPG支路
①糖酵解
是成熟红细胞获能的唯一途径,有90-95%的葡萄糖 通过该途径代谢 ATP在红细胞中的作用:
血红蛋白的合成
* 血红素的合成 * 珠蛋白的合成 * 血红蛋白的合成
1.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12
8
7
原卟啉Ⅸ
1)血红素的合成过程
-氨基--酮戊酸(- aminolevulinic acid ,ALA) 的
生成:
COOH H2C CH2
COOH
+
CH2NH2 COOH
HSCoA + CO2
H2C CH2 C O
成熟红细胞糖代谢特点
1、糖酵解是成熟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用于钠泵、钙泵等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2、 2, 3-BPG支路: 产生2, 3-BPG, 在低氧压的 组织中促进氧的释放 3、磷酸戊糖途径提供NADPH 维持谷胱甘肽还原系统和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
(三)血红蛋白的合成与调节
血红蛋白的组成 珠蛋白,血红素(heme)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生命科学学院
生化教研室 龙苏
血液概述
血液:封闭在血管中的液体组织
水 77-81%
血浆
55-60%
可溶性固体成分:
有机物:Pr、糖、脂、非Pr含氮物
血液组成 (8%体重)
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少量的气体:O2 CO2
பைடு நூலகம்
有形成分: 40-45%
它们能对抗氧化剂,保护膜蛋白、Hb、巯基酶,维持
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NADPH: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① 谷胱甘肽的抗氧化作用
红细胞可用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为原料
合成谷胱甘肽,含量很高(约70mg∕dl 红细胞)
② 高铁血红蛋白(MHb,1~2%)的还原 酶促MHb还原系统
最主要的
非酶促MHb还原系统
C~ SCoA O
ALA合酶 (磷酸吡哆醛)
CH2NH2
甘氨酸
琥珀酰辅酶A
反应部位:线粒体
1.ALA的生成 2.胆色素原的生成
3.尿卟啉原与粪卟
啉原的生成 4.血红素的生成
2)合成的调节
ALA合酶 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
受血红素反馈抑制
高铁血红素强烈抑制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小结
部位:线粒体(起始和终末阶段)、
维持膜上的钠泵的正常运转
维持膜上钙泵的正常运转
维持膜上脂类的更新
用于合成谷胱甘肽、NAD+
② 2,3-BPG 旁 路
• 2, 3-BPG是调节血红蛋白(Hb)运氧的重 要因素,可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
2. 磷酸戊糖途径与氧还系统
红细胞中存在着丰富的氧还系统,
NAD+NADH、NADP+NADPH、GSSGGSH、VirC/VitCH2
种类:尿素、尿酸、肌酸、肌酸酐、胆红素、氨等 BUN:尿素氮,占NPN的1/3-1/2
血NPN升高: 肾功能严重障碍(最常见的原因) 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高热、糖尿病)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血浆蛋白
第三节. 血细胞代谢 红细胞的代谢
糖代谢 脂代谢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血 浆 蛋 白
Plasma Protein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常用血样品
全血(blood)、血浆(plasma)、血清(serum)
有形成分 +液态血浆
血液加抗凝剂,离心使 有形成分沉降,得到的 浅黄色上清液
血液自然凝固后 析出清澈、浅黄 的液体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非蛋白氮
正常值:
NPN
血中非蛋白含氮物所含的氮
14.28-24.99 mmol/L
Metabolism of Blood Cells
•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它是在骨髓中 由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而成的红系细胞。 • 在成熟过程中,红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和代谢 的改变。
促红 细胞 生成 素
骨髓造血 干细胞
原始红 细胞
早幼红 细胞
晚幼红 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一、种类及含量
血浆蛋白总浓度70-75g/L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
清蛋白(白蛋白)albumin
1-球蛋白 2-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1-globulin
盐析法
清蛋白 A 38-48g/L
球蛋白 G
15-30g/L
A/G = 1.5 2.5 : 1
B
清蛋白 1
2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典型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二、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清蛋白
主要:电解质 小部分:G、尿素等小分子化合物
血液渗透压
5100mmHg 770Kpa
晶体渗透压 (主要)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引起(A约占80%) (极少)
胶体渗透压功能:使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
第 三 节
血 细 胞 代 谢
代谢能力
分裂增殖能力 DNA 合 成 RNA 合 成 RNA 存 在 蛋白质合成 血红素合成 脂类合成 三羧缩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 磷酸戊糖途径
有核 红细胞
+ +* + + + + + + + + +
网织 红细胞
- - - + + + + + + + +
成熟 红细胞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