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米歇尔杜维(Michel Jouvet,)将猫的整个大脑皮层去除,并试图测试其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者记录了动物的肌肉活动以及无大脑皮层的EEG,结果发现,在行为上明显处于睡眠状态的猫能够产生高兴奋水平的脑电活动,而其颈部肌肉则完全松弛。
因此J0uvet将此种现象命名为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因为这种睡眠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深度睡眠的特征,而在其他方面则看起来不像睡眠,如此自相矛盾,于是就用“paradoxical”一词来形容。
在同一时期,两位美国学者克莱特曼(Natharliel Kleitman)和阿瑟林斯基(Ellgene Aserirlsky)的睡眠实验室中的,研究人员以睡眠中被试的眼动作为睡眠深度的测量指标。
原先他们简单地认为在睡眠过程中人的眼睛活动将会越来越少。
起初研究者在每个小时中仅对被试作几分钟的眼动记录,之所以这样做,可能因为当时实验所用的记录纸张比较昂贵,更可能是他们原先并没有预料到在午夜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睡眠现象。
然而当偶尔发觉被试在入睡几小时后出现几阵眼动现象时,他们以为是实验仪器出了故障。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过多次仔细观察和测量后,研究者终于肯定人们在睡眠中确实发生所谓的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trlent sleep,REM)现象,他们将发生REM的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此后不久他们又确定快速眼动睡眠就是杜维所称的异相睡眠。
现今研究者一般对人采用快速眼动睡眠这一术语,而对其他动物则采用异相睡眠的名称,因为很多种类的动物缺乏眼动行为。
在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过程中,EEG显现不规则的低振幅快波,提示此时的大脑活动比较活跃,与浅睡期的脑电状况相似,然而此时睡眠者的肢体肌肉的松弛程度高于其他任何睡眠期,这种状态又似深度睡眠。
此外,在此睡眠阶段,睡眠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率与睡眠2期至4期的状况相比则显得更加变化不定,同时其脸部表情也可能显得不太安宁,生殖器官的兴奋性也会提高。
精神病学(医学高级):临床医学其他心理问题四
精神病学(医学高级):临床医学其他心理问题四1、问答题疼痛的意义。
正确答案:(1)疼痛的积极意义。
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的一种信号,疼痛使人们知道机体正受到伤害,因而是一种有益的警告。
这是疼痛的生物学价值所在,具有(江南博哥)保护性的积极意义。
没有疼痛的警告,我们就不能回避伤害性的刺激,将不了解内在的疾病和防止外伤。
(2)疼痛的消极意义。
如果疼痛剧烈持续,就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影响工作和学习,成为破坏身心健康的劣性刺激。
2、名词解释夜惊正确答案:表现为睡眠中惊叫、骚动、恐惧、不安、心跳、呼吸加快、出汗、不易被唤醒,通常发作数分钟后又入睡,多见于儿童,多发生于睡眠前1/3阶段的慢波睡眠期。
3、问答题影响康复的社会因素。
正确答案:(1)家庭成员对病人及残疾人的态度。
(2)工作单位对病人的态度。
(3)社会对病人和残疾人的态度。
(4)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
4、单选睡眠觉醒障碍不包括()A.睡眠过度B.梦呓C.夜惊D.梦魇E.睡行症正确答案:A5、单选父母对子女的轻微损伤表示大惊小怪或者泰然处之,影响子女成年后对疼痛的态度属于()A.社会学习B.对处境的认知评价C.注意D.暗示E.人格特征正确答案:A6、单选在睡眠过程中,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有不少奇异体验和躯体麻木、颤动和沉浮感等,头脑中还有片断的思维活动,这时属于睡眠的()A.S1期浅睡期B.S2期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亦无可回忆的精神活动C.S3期进入较深的睡眠状态D.S4期深睡期,睡眠很深E.快波睡眠正确答案:A7、单选失眠的心理社会因素不包括()A.过度疲劳或紧张B.对健康过度关心C.不良自我暗示D.入睡前饮用兴奋性饮料E.敏感急躁正确答案:D8、单选应用并无药理活性的中性制剂治疗病人时,如果病人相信此制剂会有特殊治疗效果,临床上确实可出现预期疗效,这种现象称为()A.药物治疗效应B.药物生理效应C.社会效应D.安慰剂效应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D9、判断题刺激与痛觉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正确答案:错10、单选伤残心理危机处理首先可采取()A.暗示B.行为矫正C.分散和转移注意力D.生物反馈治疗E.药物正确答案:C11、名词解释疼痛正确答案:疼痛是一种复杂现象,被视为是一种知觉,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临床症状。
名词解决
内环境:细胞外液体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内环境。
情绪:是有机体对身体内部或外部实践的生理的、行为或认知的短暂反应的总和。
应激:机体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汲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
脑电图:一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的条件下记录的脑电活动,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结果。
神经元:也就是常说的神经细胞,像其他细胞一样,神经元的细胞也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在这里进行维持生命的各种代谢活动,接收输入的信息。
静息膜电位:大量的细胞生物学表明,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中某些离子的浓度是不平衡的,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中,就存着电位差。
由于离子穿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这便形成了信息传递的基础。
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70~90毫伏的负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就是静息膜电位差,内负内正。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神经递质:进行突轴间化学传递的化学物质,是轴突终扣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反射: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
反射弧:由感受器(接受器的器官或细胞)、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器:感受器是一种换能装置,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力(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转换成电信号,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传入神经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感受器的作用:即能把使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活动,这种能量的转换过程即换能使用。
失认症:一种神经心理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患者智力正常,意识清楚、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但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形成正常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快波和慢波睡眠
快波和慢波睡眠正常睡眠分为两个时相: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由一个慢波睡眠和一个快波睡眠组成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历时约90分钟。
人们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6个睡眠周期。
科学家们发现,睡眠可以分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种叫做快波睡眠,也有人把这种睡眠状态称快速眼动睡眠。
顾名思义,就是睡眠时眼球转动得很快,大脑也非常活跃,人做梦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典型睡眠节律按以下程序进行:觉醒→S1→S2→S3→S4→S3→S2→第一次快波睡眠→S2→S3→S4→S3→S2→第二次快波睡眠……慢波睡眠慢波睡眠由浅至深又可分为四期(S1~S4期)。
第一、二期称浅睡期,第三、四期称深睡期。
深睡期对恢复精神和体力具有重要价值。
另一种状态是叫做慢波睡眠,它是第一种状态的深化,睡眠人进入了更深的无意识状态。
科学家发现,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两种状态也在睡眠过程中交替出现。
科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睡眠是让大脑和小脑休息的。
动物需要睡觉,而没有大脑的植物不睡觉;人体的有些器官,比如肝脏,是不休息的。
这表明睡眠是整个脑部特有的现象,至少慢波睡眠可以使脑部修补自由基所造成的损害。
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
其他器官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脑无法这样做,只能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慢波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进行“抢修”作业。
那么快波睡眠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些研究者提出,这是脑部在进入慢波睡眠之前所做的“准备动作”和“整理动作”,是对慢波睡眠的补充。
可是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快波睡眠可能与早期脑部发育有关,但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睡眠在20岁时会突然产生变化我们的作息都是受生物钟控制。
这个周期一般是24小时。
但是这也因人而异。
作息周期短的人属于“云雀型”,他们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另一种被称为“夜猫子型”,这类人晚上异常活跃,早上则很晚才起床。
护基11休息与睡眠
江苏盐城云科技工学校教案首页江苏盐城云科技工学校教案纸【复习】病人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1)常规开展病人安全危险性评估(2)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病人安全(3)妥善保管、规范使用各种医疗设备、仪器和器械(4)制定常见安全问题的应急预案(5)加强对病人和家属的安全教育,鼓励病人参与安全防护(6)创建积极开放的病人安全文化。
病人安全意外的一般处理原则(1)损失抑制优先原则(2)沟通互动为重原则(3)学习警示为主原则【新授】一、休息的定义休息(rest):是指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活动量,使身体各部分放松,没有紧张、焦虑、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生理、心理状态,是减轻疲劳,恢复精力与体力的过程。
二、休息的意义(一)对健康人的意义(二)对患者的意义(三)休息的形式与条件 1.生理上舒适 2. 充足睡眠三、睡眠的生理(一)睡眠的发生机制(二)睡眠的时相与分期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
是由不同时相组成的一种休息形式。
睡眠周期是由快速动眼期与非快速动眼期睡眠这两个阶段所组成。
1.非快速动眼阶段睡眠(慢波睡眠,正相睡眠)2.快速动眼阶段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睡眠各阶段变化睡眠分期临床表现生理表现脑电图第Ⅰ期入睡的过渡期,可被外界声响或说话声惊醒。
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
低电压α节律,频率为8~12次/秒。
第Ⅱ期进入睡眠状态,但仍易被惊醒。
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血压、体温下降。
出现快速宽大的梭状波,频率为14~16次/秒。
第Ⅲ期睡眠逐渐加深,需要巨大声响才能使之觉醒。
肌肉十分松弛,呼吸均匀,心跳减慢,血压、体温继续下降。
梭状波与δ波交替出现。
第Ⅳ期为沉睡期,很难被唤醒,可出现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脉搏、体温继续缓慢而高的δ波,频率为梦游和遗尿。
下降,呼吸缓慢均匀,体内分泌大量激素。
1~2次/秒。
RE M期眼肌活跃,眼球迅速转动,除眼肌外,全身肌肉松弛,很难唤醒。
心率、血压大幅度波动,肾上腺大量分泌,梦境往往在此阶段出现。
睡眠分期
睡眠分期关于睡眠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充足良好的睡眠能够使我们在白天的工作中保持头脑清醒,精力旺盛,人人都需要睡眠。
那么什么是睡眠呢?目前尚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义,有人认为睡眠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另一些人认为睡眠是一个主动过程。
脑电图是判断清醒与睡眠及区分睡眠各期的金标准。
清醒睁眼时,描记出的脑电波是一种低幅的快波,频率在每秒13次以上,叫β波;清醒闭眼安静时,这时的脑电波和清醒睁眼时比较,波幅稍高,频率每秒8-12次,称为α波。
睡眠状态可分为两期一、非快速眼动期(non 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简称NREM)特点是脑电波呈睡眠表现,肌肉活动较清醒时减弱,呼吸平稳,心率及血压略下降,不伴剧烈的眼球运动,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Ⅰ期睡眠:刚入睡时,脑电波中α波逐渐消失,出现一些不规则波形并混有小振幅波,此时即进入第一阶段睡眠,即Ⅰ期睡眠,相当于平常的瞌睡期或朦胧期。
Ⅱ期睡眠:脑电图出现一种特殊的纺锤波,波幅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形似纺锤,频率每秒12-14次。
Ⅲ期睡眠:脑电波频率明显变慢,每秒4-7次,波幅增高,出现每秒0.5-3次的极慢波即δ波。
Ⅳ期睡眠,脑电表现基本同Ⅲ期,只是慢波所占比例更大。
Ⅲ、Ⅳ期睡眠合称慢波睡眠,此阶段睡眠程度很深,又叫深睡眠,是十分重要的睡眠阶段。
而Ⅰ、Ⅱ期又称浅睡眠。
二、快动眼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简REM)正常人一般在入睡90分钟后进入快动眼睡眠期,每夜睡眠中反复出现4-5次,每次持续约半小时,REM期特点是眼球快速转动,全身肌肉张力极度降低,肌电活动明显减弱,不时伴有肢体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局部运动,心率、呼吸频率上升,血压可不稳定,男性阴茎勃起,脑电呈现Ⅰ期NREM的特点,此时如果叫醒病人,绝大多数的人会说自己正在做梦,一般都能清楚回忆梦的内容。
现总结如下:睡眠时先进入NREM期NREM期与REM期大约90分钟变换一次前半夜主要为NREM,后半夜REM出现较多入睡后醒觉时间不应该超过总睡眠时间的5%Ⅰ期睡眠占2%-5%Ⅱ期睡眠占45%-50%Ⅲ期睡眠占3%-8%Ⅳ期睡眠占10%-15%NREM占整个睡眠的75%-80%REM则占20%-25%,每夜出现4-6次睡眠的深浅睡眠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理需要,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生命的1/3。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赵天明190701046睡眠和觉醒是人一生中反复交替的二种生理状态,睡眠占据了人类生命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它受制于接近地球自转周期的“昼夜节律(circadianrhythm)”的影响,同时也受人类自身“生物钟(biologicalclock)”的调控。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睡眠的本质有过数不清的猜测和遐想,但直到目前睡眠和觉醒觉醒的机制(mechanismsofsleep-wakestates)仍然是困惑人类的一个基本课题。
人类对睡眠的认识是随着脑电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深入。
1875年Caton第一次从家兔和犬脑表面记录到了脑电活动波,1929年Berger从其儿子的头皮上首次记录到了人类的脑电波,并观察到睡眠和觉醒状态下,脑电图有显著不同。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教研室的Kleitman教授和他的研究生Aserinsky第一次通过脑电、眼电和肌电的记录发现了异相睡眠(paradoxicalsleep)即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使人类对睡眠的认识由原来的单一过程改变为包含两个截然不同时相的双相过程,即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并且随后的研究发现引起异相睡眠神经机制与慢波睡眠也不同。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化学的多学科就开始对睡眠和觉醒基本机制进行研究,使人类对睡眠和觉醒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早期的研究中,损伤和刺激是最常用来鉴定神经系统中产生和维持觉醒和睡眠区域的基本方法,神经解剖学运用这些方法对动物睡眠和觉醒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睡眠和觉醒机制以及与人类脑损伤相关的睡眠紊乱和昏迷提供了神经解剖基础。
神经生理学通过记录脑内神经细胞的电活动,确认可能产生睡眠或觉醒的细胞,明确了一些睡眠-觉醒产生的细胞机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更多的研究聚焦于神经递质在睡眠和觉醒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对睡眠和觉醒机制的理解。
睡眠时相
睡眠时相【药师学习百科】——第7期20090611<药理学-第十二章镇静催眼药-苯二氮卓类/地西泮>睡眠是动物的一种行为状态。
睡眠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
一种是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另一种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或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睡眠是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组成:一个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 sleep);另一个时相称为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leep,REM sleep)。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人们入睡后所发生的睡眠大多数属于此种。
根据人脑电波的特征,一般将此时相区分为1、2、3、4期,相应于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1期,呈现低振幅脑电波,频率快慢混合,而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
此期常出现于睡眠开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
2期,也呈现较低振幅脑电波,中间常出现短串的12~14次/秒的睡眠梭形波和一些复合波。
此期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浅睡过程。
3期,常呈现短暂的高振幅脑电波,振幅超过50微伏,频率为1~2次/秒的δ波。
4期呈现高振幅脑电波。
此期以δ波为主。
其出现时间占总时间的1/2以上,代表深睡状态。
3期与4期仅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通常认为,4期慢波睡眠具有促进体力及精力恢复的功能。
因为观察到在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不睡后,在恢复睡眠中此期持续时间最长。
随着睡眠由浅入深,逐步丧失意识、血压稍降、心率及呼吸减慢、瞳孔缩小、体温及基础代谢率降低、尿量减少、胃液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发汗机能增强,上述生理变化都较稳定。
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动眼睡眠,脑电图特征是呈现出去同步化的快波,各种感觉和躯体运动功能减退,此外,还可有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如出现快速动眼,血压升高,呼吸、心跳加快等表现,此期睡眠时,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新的突触联系建立,这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和精力的恢复。
失眠诊断与治疗
失眠的临床评估
2、量表测评: Epworth思睡量表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Beck抑郁量表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生活质量问卷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 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
二、正常睡眠结构
NREM睡眠与REM睡眠交替出现, 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此两种 时相循环往复,每夜通常有 4-6个睡 眠周期。 NREM睡眠:75%-80%(90 min) REM睡眠:20%-25%(10-30 min)
人类不同年龄的睡眠时间
婴儿 幼儿
学童 成年人
老年人
24小时 9-12小时
中国成人失眠诊 断与治疗指南
睡眠生理
睡眠生理
一、睡眠分期:两个时相
1、非快 速眼动睡眠(NREM):慢波睡眠 ——促进生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全身代谢减慢、脑血流量减少、大部分脑区神经元活动↓ 呼吸平稳、心率↓ 、血压及体温↓ 肌张力降低(但仍能保持一定姿势) 无眼球运动 1期(入睡期):EEGα波波幅普遍降低;θ波增加 2期(浅睡期):出现12-14Hz睡眠纺锤波,K-F波,顶尖波, 出现慢波 3期(中度睡眠期):睡眠纺锤波为主,δ波出现(20-50%) 4期(深度睡眠期): δ波> 50%
失眠的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包括具体睡眠情况、用药史、可能存在 的物质依赖、体格检查、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系统回顾明确有无存在内科系统疾病及其他躯体症状如瘙痒等
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 其他精神障碍
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
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 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可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等量表工具
睡眠阶段的判定
快速眼动期 (REM)
觉醒期
正常成人在觉醒、安静闭目时,由α波 和快波构 成,有少量θ波散在出现,不出现明显的θ波和δ 波。
10Hz左右,波幅50μv左右的α波 连续在枕部优势 出现,其中常混有波幅10~20μv的快波 8电位来自于皮层大椎体细胞顶的 树突后电位。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和脑 干网状结构系统调节
电极位置
脑波分类
-- δ波 0.5~3 Hz --θ波 4~7 HZ --α波 8~13 Hz --β波 14~35 Hz --γ波 35~ Hz
快波
慢波
正常成人睡眠期
N1
α波节律减弱并被低波幅混合频率活动取代, 且后者占一帧的50%以上, N1期后半段, α波节律消失,有时会出现顶尖 波,眼球会缓慢转动
N2
当进入浅睡期时,会出现一个或多个 与觉醒无关 的k复合波 或 14Hz 左右的睡眠纺锤波(spindles)。 (睡眠纺锤波 waxing and waning:11—16Hz ,最常见 12-14Hz, 持续时间>=0.5s, 通常中央区波幅最大。)
N3
波形频率为0.5~2Hz, 正负峰间的波幅>75 μv, 在额区科检测到, 当此活动占一帧的20% 以上判断为N3期。 N3期颏肌电波幅变化大,但通常低于N2期
REM
REM 又称异相睡眠 当进入此阶段时,会伴随着眼球的快速转动, 所以被称为快速眼动期。 波形和N1期相似,有各种波幅混合。 全身肌张力松弛 (muscle atonia),阴茎勃起 在此阶段被唤醒,有80%的人说在做梦
睡眠中的记忆巩固与再巩固分析
睡眠中的记忆巩固与再巩固分析摘要:在神经科学的研究过程当中,睡眠与记忆一直是两项关键性的话题,判断睡眠对记忆的影响已成为研究者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以记忆巩固与再巩固的概述作为切入点,介绍了慢波睡眠、快波睡眠以及失眠等三种类型的睡眠状态对记忆巩固与再巩固的影响,为改善人们的睡眠与记忆质量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睡眠;记忆巩固;影响方向引言:睡眠是人类生理的必需活动,改善睡眠质量不仅能够保障人体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使大脑得到休息,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
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关注到睡眠对记忆巩固与再巩固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并采取适当措施对人们的记忆巩固活动进行全面调节,确保人们的记忆质量。
一、记忆巩固与再巩固的概述一般来说,记忆巩固指的是人们在记忆过程当中针对记忆进行编码,从而便于后续检索和使用的一项内容,是人们改善记忆能力以及记忆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人们需要针对某件事物进行记忆时,记忆巩固过程即开始发挥作用,在数周或数月内在脑海当中进行传播,使人们的记忆更加明确。
在人们脑海当中,一种记忆形成之后,通过对其进行回忆和再次使用,能够使记忆得到再次巩固,使记忆内容更加稳定有效,提升人们的记忆能力以及记忆表现。
二、不同睡眠类型对记忆巩固的影响(一)慢波睡眠的影响慢波睡眠,又称为正相睡眠或慢动眼睡眠,指的是第三或第四阶段的睡眠,属于深度睡眠。
在针对慢波睡眠的人员进行脑电波测量时,能够发现其脑电波起伏达到75微伏低频波,在慢波睡眠当中,人们的各种感觉功能减退,反射能力以及神经功能普遍下降,是人们恢复体力与精力的关键阶段。
在大量的研究实践当中,我们能够发现,慢波睡眠或慢动眼睡眠对人类大脑当中的海马体具有重要影响,在Plihal等人的实验当中,被测试者在慢波睡眠状态后进行的陈述性记忆测试状态和表现更好,相较于未经睡眠的对照组而言,经过慢波睡眠状态后的观察组别测试人员其长线记忆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使人们的记忆能力以及记忆表现得到了充分提升和进步。
睡眠机制研究进展
睡眠机制研究进展摘要:产生睡眠的机制虽未有定论,但已有多种学说。
睡眠时脑电图表现可分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其机理不同。
在低位脑干存在着调节睡眠和觉醒的重要结构。
睡眠肽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硷可促进睡眠。
睡眠-觉醒周期是受生物钟控制的。
关键词:睡眠机制;神经睡眠睡眠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然而为什么会产生睡眠?自古以来不少学者进行过探索,尽管至今仍未有定论,但近几十年来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很快,其前景是可观的。
1 古代和近代睡眠生理学的研究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灵枢、口问篇》中就叙述了“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
则寤矣”。
它最早地应用朴素唯物辨证的阴阳学说阐明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
清·林佩琴《类证治载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进一步认识到人的睡眠和觉醒转化的机理是阴阳之间自然而有规律转化的结果。
公元前,古希腊对睡眠也有了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睡眠是为了冷却头脑中的蒸汽”,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当体液失去平衡,使脑不正常热、冷、潮湿或干燥时则引起失眠。
13世纪,海梦特(Helmont)认为引起睡眠的冲动来自胃。
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Descartes)认为动物灵气较少有力时引起睡眠,反之则引起觉醒。
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已开始应用睡眠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睡眠生理,但存在一定的困难。
60年代以前,哈勒(Harler)、达尔文(Darwin)等提出了睡眠的充血学说。
70年代,杜哈姆(Durham)等又趋向睡眠的贫血学说。
其后,泊汀(Btrtin)等的实验结果否认了大脑血液循环对睡眠的影响,另有些学者提出了睡眠化学学说(如CO2、乳酸、疲劳毒素等),但都不能解释由觉醒迅速进入睡眠的机理。
华西德(Waschide)提出它不能解释连体孪生儿非同时睡眠的现象,因为这种连体孪生儿有共同的循环,但神经系统是各自分离的,他们的觉醒-睡眠周期是互不影响的。
(SWS) 快波睡眠(FWS) 又称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病人活动的评估(续)
机体活动能力
目前患病情况 社会心理状况
机体活动能力:5度
• 0度 • 1度 • 2度 • 3度 • 4度
完全独立,可自由活动 需要使用设备或器械 需要他人的帮助、监护和教育 既需要有人帮助,也需要设备和器械 完全不能独立,不能活动
五、对病人活动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卧位
肌肉锻炼注意点:
• 使病人充分理解和合作 • 达到肌肉适度疲劳 • 不应引起明显疼痛 • 作准备及放松运动 • 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升压反应及增 加 • 心血管负荷的作用
损伤
残障 营养失调 精神心理因素
三、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
皮肤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心理社会影响
骨骼肌肉 呼吸系统 泌尿系
四、病人活动能力的评估
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
心肺功能状态 骨骼肌肉状态
关节功能状态
肌力评估(6级)
• • • • • •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肢体可移动位置但不能抬起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肢体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肌力正常
• 药物依赖性失眠症 • 发作性睡眠症 • 睡眠过度 • 其他
(三)住院病人睡眠特点
• 昼夜性节律去同步化
• 睡眠减少
• 睡眠中断
• 诱发补偿现象
六、促进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措施
• 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 视睡眠习惯,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
合理安排护理工作 • 心理护理 • 健康教育
六、促进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措施
保持脊柱生理弯曲和各关节的 功能位置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5621 第六章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考核要求及课后习题
第六章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考核要求(一)睡眠类型及睡眠周期领会:(1)睡眠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脑电和行为特征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成为慢波睡眠(SWS);脑电波呈现同步化的快波时相,称为快波睡眠(FWS),又称异相睡眠。
(填空题,选择题)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分为1、2、3、4期,分别对应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
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等。
脑电波的四个阶段共持续30-45分钟以上,然后脑电图又按照相反的顺序经过同样长的时间由第四阶段返回第一阶段,行为上由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状态。
入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而且有不少新奇体验,如躯体麻木,震颤和沉浮感等,头脑中还有片断的思维活动,醒后仍可回忆。
脑电图上α波消失,有各种频率的低辐脑波而无纺锤波。
浅睡期:个体对外界已无反应,亦无可回忆的精神活动,脑电图表现为纺锤波和k复合波。
中睡期:脑电图上有中等程度高幅δ波,偶有纺锤波的余迹。
深睡期:脑电图上出现大量高幅δ波。
异相睡眠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活状态,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有眼球的快速运动,也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肌张力几乎完全松弛,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脑桥-膝状体-枕叶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
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密切。
(2)睡眠周期:一夜中睡眠与觉醒的周期变化基本规律人的每夜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换4-6个周期所组成,平均每个周期历时80-90分钟,包括20-30分钟的异相睡眠和约60分钟的慢波睡眠。
成人入睡后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1-4期和4-2期的顺序变化后,才能进入第一次异相睡眠。
基础护理学:填空 名词解释 简答题
基础护理学: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1.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空间)(温度)(湿度)(通风)(音响)(采光)(装饰)。
患者床单位距离一般不得少于(1)米。
适宜的病室温度为(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以及在擦浴时,室温应为(22~24)℃。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我国医院环境理想的噪音标准为(35dB)。
病室应建立安静制度,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轻说话)(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2.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外源性),感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3.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自然净化)(机械除菌)(微波灭菌法)(热力灭菌)(紫外线灭菌法)(电离辐射灭菌)。
燃烧法适应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敷料的灭菌处理,适用于不怕热的(金属)器材和(搪瓷)物品的灭菌。
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于(手术)器械的灭菌,但(金属锐利)器械不可用此法灭菌。
煮沸后经(5~10)min即可达到消毒效果,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消毒时间应延长(2)min。
煮沸消毒时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制成(1~2)%溶液时,其沸点可提高105℃,既能增强(杀菌)作用又能起到(防锈)和(去污)作用。
4.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
当压力为(103~137)KPa时,蒸汽温度可达到(121~126)℃,经(20~30)min后,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一切微生物。
使用下排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时,灭菌包的一般尺寸应小于(30cm×30cm×25cm)cm,使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时,灭菌包的一般尺寸应小于(30cm×30cm×30cm)cm。
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常用灭菌效果检测法包括(物理检测法)(化学检测法)(微生物检测法),其中(微生物检测)法是监测灭菌效果最可靠的方法。
5.紫外线具有最大杀菌作用的波长为(253.7)nm,具有杀菌波长的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还可使空气中的氧(解离)产生具有杀菌作用的(臭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
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米歇尔杜维(Michel Jouvet,)将猫的整个大脑皮层去除,并试图测试其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者记录了动物的肌肉活动以及无大脑皮层的EEG,结果发现,在行为上明显处于睡眠状态的猫能够产生高兴奋水平的脑电活动,而其颈部肌肉则完全松弛。
因此J0uvet将此种现象命名为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因为这种睡眠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深度睡眠的特征,而在其他方面则看起来不像睡眠,如此自相矛盾,于是就用“paradoxical”一词来形容。
在同一时期,两位美国学者克莱特曼(Natharliel Kleitman)和阿瑟林斯基(Ellgene Aserirlsky)的睡眠实验室中的,研究人员以睡眠中被试的眼动作为睡眠深度的测量指标。
原先他们简单地认为在睡眠过程中人的眼睛活动将会越来越少。
起初研究者在每个小时中仅对被试作几分钟的眼动记录,之所以这样做,可能因为当时实验所用的记录纸张比较昂贵,更可能是他们原先并没有预料到在午夜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睡眠现象。
然而当偶尔发觉被试在入睡几小时后出现几阵眼动现象时,他们以为是实验仪器出了
故障。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过多次仔细观察和测量后,研究者终于肯定人们在睡眠中确实发生所谓的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trlent sleep,REM)现象,他们将发生REM的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此后不久他们又确定快速眼动睡眠就是杜维所称的异相睡眠。
现今研究者一般对人采用快速眼动睡眠这一术语,而对其他动物则采用异相睡眠的名称,因为很多种类的动物缺乏眼动行为。
在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过程中,EEG显现不规则的低振幅快波,提示此时的大脑活动比较活跃,与浅睡期的脑电状况相似,然而此时睡眠者的肢体肌肉的松弛程度高于其他任何睡眠期,这种状态又似深度睡眠。
此外,在此睡眠阶段,睡眠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率与睡眠2期至4期的状况相比则显得更加变化不定,同时其脸部表情也可能显得不太安宁,生殖器官的兴奋性也会提高。
总之,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比慢波睡眠更为复杂,是浅度睡眠和深度睡眠各种特征的混合。
由于REM是其典型特征,因此研
究者又将其他睡眠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non-REM或NREM)睡眠。
一般而言,一个人一整夜的正常睡眠从睡眠1期开始,然后有次序地逐步进入睡眠2期、3期和4期,在此过程中外界响声或其他惊扰可能使人返回前面阶段甚至觉醒。
大约在入睡了60至90分钟以后,睡眠者开始从睡眠4期回到3期和2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结束后又进入慢波睡眠期,如此循环往复。
完成这样的一个循环一般需要90分钟左右。
通常在夜间睡眠早期,睡眠3期和4期是主要的睡眠阶段。
随着睡眠持续进行至
较届时期,睡眠4期则变得越来越短,而快速眼动睡眠的持续时间则越来越长。
1.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
在发现了REM之后,研究者认为它与做梦有联系。
德蒙特(William Dement)和克莱特曼(Nathaniel Kleitman)所进行的实验将成年被试分别从不同的睡眠阶段唤醒,发现那些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唤醒者报告其正在做梦的概率为80%至90%。
然而以后其他研究发现,在NREM睡眠期间被唤醒的被试也有报告做梦者,通常所报告的可能是某种思维过程。
一般认为,REM睡眠期间的梦比NREM睡眠的梦更可能具有强烈的视觉意象性以及复杂的情节内容,但并非绝对如此。
REM睡眠似乎对做梦具有促进作用,但并不一定是梦的同义词。
2.快速眼动睡眠的机能意义
据统计,一个人睡眠的平均五分之一时间是在REM睡眠中度过的,而其一年的REM 睡眠时间总和大约为600小时。
从进化的角度考察分析,REM应该具有重要的生理机能。
然而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机能?众多研究对此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
REM睡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一些种类的动物比其他一些动物具有更多的REM睡眠时间,而且睡眠时间越多的动物其REM睡眠所占睡眠总量的比率也往往越高。
猫每天长达16个小时的睡眠中,大部分是REM睡眠。
兔子、豚鼠和绵羊等动物睡眠时间很少,它们的REM睡眠也非常少。
人类的REM睡眠与年龄存在一定关系,婴幼儿的睡眠时间以及REM睡眠时间明显多于成年人。
新儿的NREM和REM睡眠各占睡眠总量的50%。
为什么人在婴幼儿期需要大量睡眠和REM睡眠?研究者推断它们对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成年人的睡眠时间长短存在个体差异,通常也符合睡眠时间越多REM睡眠所占比率越高的规律,那些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成人具有较多REM睡眠时间,而每天睡眠
5小时以下的人则其REM睡目民所占比率也很小。
研究者通过选择性的睡眠剥夺实验(仅剥夺REM睡眠而不是剥夺全部睡眠)以探究REM 睡眠的机能意义。
德蒙特曾经对8名男性被试进行REM睡眠剥夺实验,这些被试同意连续4至7个夜晚在实验室睡觉,在此期间他们的EEG和眼动状况受到监视,一旦这两个指标显示被试正要进入REM睡眠,实验者就立即唤醒他并使他保持几分钟的清醒,然后允许他继续睡觉直至他又开始REM睡眠时再将他唤醒。
在这4至7个夜晚中,实验者不得不越来越频繁地去唤醒被试。
在第一个夜晚,实验者唤醒每个被试的平均频率是12次,而到了最后一个夜晚,此频率增加到26次。
由此可见,被试试图进入REM睡眠的倾向明显增强。
在REM睡眠剥夺期间,大多数被试报告轻度而暂时的人格变化,表现为易激惹、多焦虑、难以集中注意等。
五名被试感到食欲增大以及体重增加。
实验者结束了睡眠剥夺的干预措施,并让被试继续留在实验室中睡觉。
在不被打扰而能自由睡眠的第一个夜晚,他们的REM睡眠时间比平时增加许多,从睡觉剥夺前所占睡眠时间总量的19%上升至29%。
类似的睡眠剥夺实验也对动物进行,研究者采用所谓的“水中小岛”实验设施,将动物(例如猫)放置在四周被水包围的小站台上(其大小不足以让动物躺下睡觉)。
当动物开始进入异相睡眠时,由于其维持身体姿势的肌肉松弛而失去平衡,落入水中而被立刻唤醒。
凭借这种方法可以更长时间地剥夺动物的异相睡眠,其连续剥夺时间可长达70天。
研究发现,这样的睡眠剥夺措施导致动物严重的行为障碍,并对其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然而这样的后果是否仅由异相睡眠剥夺所致?动物不断落水(而且是冷水)是否对其他生理机能(例如体温)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实验尚不能予以解答。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人与其他动物需要REM睡眠,它对于较长日寸间的睡眠尤其显得重要。
当REM睡眠因某种原因达不到机体正常情况所需的量时,则会引发其某种补偿机制,以增加REM睡眠。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完全了解REM睡眠对机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究竟有哪些裨益。
研究者根据各种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关假设。
一种假设是REM。
睡眠对于记忆储存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大脑摒弃日间偶尔形成的无用记忆痕迹,从而产生促进记忆的作用。
一些研究者认为REM睡眠可能对白天的经验产生一种过滤作用。
他们指出,一个人在一天中遭遇的许多事情有些是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也有一些是琐碎的小事,不需要给予太多的注意。
由于记忆的巩固需要耗费较多生命能量,因此机体必须将其用于重要事件的记忆,可能REM睡眠对于这种生理机制的实行是必要的。
一些实验结果为此假设提供支持证据,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动物在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后,其REM睡眠或异相睡眠有所增加,而且那些增加得最多者通常对新信息记忆得最好。
然而REM睡眠并非对所有类型的记忆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项研究训练大鼠学会莫里斯水迷津搜寻任务(Morris search task),假如实验者在水盆中注入清水,则动物能够看到水中的小平台并游向它,训练后几小时内的异相睡眠剥夺对此行为并不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然而在标准的莫里斯迷津学习记忆任务中水盆中的水是混浊的,动物不能看到隐藏在水面下的小平台,但经过训练后能够记住了该平台的方位。
研究发现,此时的异相睡眠剥夺却使动物不再能记住平台位置。
我国心理学者曾经研究异相睡眠剥夺对大鼠记忆巩固的影响,实验者首先对大鼠进行灯光回避辨别反应的学习训练,然后在完成训练后的不同时间间隔应用“小站台水环境技术”(类似于上述“水中小岛”技术)剥夺其异相睡眠。
结果表明,在大鼠完成学习后立即剥夺其异相睡眠,则对记忆巩固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此后即使再让动物恢复自由睡眠,其记忆成
绩仍无明显改善。
如果在动物完成训练后先让它自由睡眠一段时间,然后再剥夺它的异相睡眠,则发现其记忆不受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给予动物较多的学习任务,则它随后就会增加异相睡眠时间,而学习记忆行为一旦得到巩固,则异相睡眠又恢复常态。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研究者认为异相睡眠对于学习后一段时间内的记忆巩固具有重要的机能意义。
另一项对青年人的研究表明,REM睡眠剥夺导致被试的动作技能记忆发生困难,但不影响单词记忆。
然而NREM睡眠剥夺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即对动作技能记忆不产生不良影响但却使单词记忆发生困难。
由此推测,REM睡眠或异相睡眠对于空间记忆和动作技能记
忆的重要性可能大于对其他类型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