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课堂的无限“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大课堂的无限“生机”
摘要:一名智慧的老师,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因势而导,唤醒学生内在的正能量,使其享受真正的快乐。一名合格的教师,完全有能力带领学生发现自然之壮美,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一名普通教师,只要坚持说真话求真理,就一定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自由清新的空气,使学生身心舒展。
关键词:语文大课堂快乐教学说真话求真理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他的成绩好或者不好,要看他的知能(包括思想和行动,也就是整个的生活)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看他能否随时利用了学得的东西去应付实际生活,方可断言。”从这个角度出发,学习的效用至少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帮助每个个体学习如何从简单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就是说,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有能力快乐地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教育,在我看来,必然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教者与学者不仅能够享受课堂中学习知识的快乐,而且能够运用知识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快乐。
语文课堂应当是一个大课堂,语文的学习应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个方面。
所谓显性知识,指的是:字词句读,文字的妙用,语句的赏析,中心的解读等与考试内容直接相关的知识。
所谓隐形知识,指的是:通过语文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
(学会运用语言与人进行有效愉快的沟通)、健康(侧重于心灵的健康,即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习得健康的、有益于身心的三观)、学业(此处学业侧重于养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持久兴趣,并且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获得正确的知识,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以实现自我价值)、未来(生涯规划。通过循序渐进式的语文学习,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应该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认识,从而充分理解自己能力所在,主动规划未来)四个方面均衡发展。
一个智慧的语文老师,应当以课本为据点,通过发散式的扩展学习,由课内到课外,以“经典”为理论基础,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帮助学生在知识中发现快乐,进而发掘快乐生活的真谛,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打造温暖有爱的课堂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日本的应试教育:迄今为止的学校教育都受着应试教育文化的支配,以高效率地学好规定的教科书内容、应付考试为目的。具体表现为: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动脑就可以了。
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似乎也普遍存在着。人们对于应试教育诟病已久,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想去除这一弊病。实际上,教育就是教育,何来应试、素质之分。如佐藤学所言,只要我们运用智慧,凭
借已有的课堂和教材,则一样可以培养学生与物与人接触的能力,把所谓的应试教育变成温暖有爱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要善于和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言语交流。对于某一偶发,但是十分重要的事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并引导大家进行集体的交流与探讨。通过这种方式,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让真善美的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使其成为一个人本心本愿的选择。
比如我在讲解《背影》的时候,有个女孩忽然眼眶泛泪,抱怨自己的父亲说:“我爸爸到现在还不知道我在哪一个班级。”我就此与同学们探讨了父爱的方式。小女生哭,是因为她读到了朱自清的爸爸对儿子细腻、温柔、周全、体贴的爱。相比之下,她自己的父亲似乎太不爱她了。大家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一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每一个父亲都有爱自己孩子的独特方式。父爱是没法比较的。有的爸爸少言寡语,却会花一个星期的时间亲手给孩子做一个木头玩具。有的爸爸工作很忙,常常不能陪孩子游戏,却会在夜深回家时,站在孩子的床前饱含深情默默地看着。有的爸爸脾气暴躁,甚至会打骂孩子,却会买回孩子爱吃的蛋糕笨拙地放在桌上……每个父亲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把他和别人相比,并不公平。
通过探讨,小女孩释怀了,同学们也对父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爱,不仅仅是付出关怀,更是宽容与理解。
像这样的课堂探讨,都是无法事先设定的,但你要关注到课堂上的细节,并且引导学生对此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收获都将是巨大的。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在把文本讲清讲透的基础上,再深入一点,引导学生与隐藏在文字底下的生活现象、真实的人性进行对话;有意识地将文字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对于某一种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使每个个体都有真实的体悟与收获。用此种方法当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能。
二、建立与自然的联系
古人善于向自然学习,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国学大师钱穆在谈及中等教育时,亦竭力主张中学生走进大自然,以自然为师。他认为中学生应当:自操场进至于田野,自田野益进至于山林,常使与自然界外之活动。清新空气接触,因为自然启示之伟大,其为效较之书本言说,什百倍蓰,未可衡量。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与大自然实在是愈行愈远。客观上,繁重的学业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剩余的少量时间又被电视、电话、电脑瓜分。主观上,由于缺少浸淫其中的经历,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已经很少能够与自然保持联系,偶然的一次邂逅,已经无法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早在十几年前,三毛就写过散文《塑料儿童》,为孩子们热衷于电视、电话、电脑而忽略美好的大自然担忧。就在一年前,当我教读巴金的《繁星》时,就遇到了整个班只有3位同
学看见过星星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文字的解读流于表面,过于肤浅。记得学习欧阳修《醉翁亭记》时,春夏秋冬四句写景佳句,居然有许多学生就是无法分清季节,哀哉。
不过,语文老师还是可以利用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自然,体味自然之美,进而爱上自然。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可供选择。比如陶渊明。这个在最冷酷的现实生活中过着最诗意生活的晋朝男人,一生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而这些文字的主角永远只有一个——大自然。比如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却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慰藉,写下了:“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千古名句。比如萧红,用曼妙随性的文字,将祖父的后花园写成生命的大乐园……大自然的魅力是如此之巨大,以至于物质贫瘠完全因为精神的愉悦与满足几乎被忽略了。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惜,从自然中收获巨大的精神财富的思想与行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才能够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学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给他们以一颗虔诚的心向自然学习生存之道、相处之法,对于世界的未来而言,至关重要。如今,我们不仅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努力建立与自然相爱的联系,更应该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三、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教师要讲真话,也要鼓励学生讲真话,不能为了所谓的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