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一览表解析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依据。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指标,从城市环境到社会福利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及其解释:1.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衡量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指标,常见的污染物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
较低的AQI值表示较好的空气质量。
2.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指数:考察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密度、水电供应可靠性等。
更好的基础设施会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3. 绿化覆盖率指数:衡量城市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高则意味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较好,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空间。
4. 教育资源指数:评估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丰富,包括学校数量、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
更好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5. 医疗健康指数:考察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健康水平,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资源配备和健康数据等。
更好的医疗健康指数意味着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6. 社会安全指数:评估城市的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性,包括犯罪率、社会秩序等。
较低的社会安全指数表示城市更安全,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平和的生活环境。
7. 经济发展指数: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包括GDP增长率、失业率等。
较高的经济发展指数意味着城市具有更好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8. 社会福利指数:评估城市的社会福利状况,包括社保制度完善程度、社会福利资源覆盖范围等。
更好的社会福利指数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实际评价体系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政府部门了解城市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容,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各层次城市设计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
南京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南京市规划局2005年9月前言为实现城市规划在南京市域的覆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在都市发展区内的全覆盖,须合理地划分城市规划编制单元,作为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础。
本规定确定了“综合分区-分区-规划编制单元-图则单元-地块”五级体系的城市规划地域划分,通过合理的编码,确保每一地块的唯一性。
为建立规划成果信息系统做好基础。
上述五级体系中,规划编制单元是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单元。
在都市发展区内,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之间规划基础不一,一般地说,都市发展区内的新市区、新城总体规划已经确定,可以根据规划结构比较容易划分规划编制单元。
为实现都市发展区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本次原则上划定了新市区、新城城镇建设用地内的规划编制单元;远郊城镇规划编制单元因工作基础的原因,本次原则上暂不划定,而仅划分至“分区”。
未来工作深化以后,可以根据编码规则,逐个确定规划编制单元。
生态用地上的规划编制单元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分。
1.总则1.1地域划分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布局结构,确定“综合分区-分区-规划编制单元-图则单元-地块”五级地域划分体系。
其中,规划编制单元是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单位。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也可根据需要合并若干个规划编制单元一同编制,也可将规划编制单元进一步细分为编制次单元进行编制组织。
1.2地域边界及调整地域边界划分应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结构、用地性质、地理特征以及行政界线确定。
各级地域边界可以根据规划编制时的实际作调整。
边界调整时,相邻地域边界应作相应调整,以确保无缝衔接。
1.3地域划分的原则1.3.1“综合分区-分区-规划编制单元”三级由市规划局划分、确定编码;“图则单元-地块”两级由规划设计单位划定、确定编码。
1.3.2在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新市区、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可根据城市规划结构先行确定规划编制单元;在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用地、远景城镇以及远郊城镇的规划编制单元可以视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另行确定。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二、规划背景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
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全市以及各个区县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江宁区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市规划局决定会同江宁区政府组织编制区总体规划,其目的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总定位、总规模和总布局,结合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成为江宁区指导“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并可以作为指导所在江宁区规划城镇单元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宁区行政区域,包括9个街道,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区县的协调。
2、规划期限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1)江宁区现状描述与分析;(2)江宁区重要发展要素分析;(3)江宁区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4)江宁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5)江宁区空间布局规划;(6)江宁区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7)江宁区“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工作深度江宁区是城市空间以外延快速拓展为主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冲突激烈。
规划更注重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生态保护与利用、镇村撤并、重点工业园区的集中布局引导、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内容。
区总体规划可在“类县域规划”的深度上,关注区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南京市建设项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制定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制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 2013.11.25)南京市规划局2013年11月日一、总则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在规划编制(一般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层面城市设计编制)阶段对重要地块提出城市设计要求,以及在出让和规划条件提出时以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形式明确的城市设计要求。
3、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制定的基本原则(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能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形态、空间环境、街道街墙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的各项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兼顾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控制城市形态塑造中不利情况的发生。
二、内容与要求1、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是对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深化,主要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编制具体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上述城市设计控制引导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
2、具体内容要求以图则说明的形式归类表述。
图则说明包含“原则和意图”以及“说明”两部分内容。
“原则和意图”是对各大类问题的综述,图则说明对各分项提出具体要求。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
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控制与引导的分类、分项内容、级别、图件形式以及相关要求如表1所示。
江苏省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解读课件
具体指标
包括选举制度、代表制度、政治协商、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
评估意义
民主法治指标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 础和保障,能够有效地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和社会进步。
社会信用指标解读
总结词
社会信用指标是衡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 键因素。
具体指标
包括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信用监管机 制建立、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控制等方面。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环 境治理水平。
重点任务
推动城市群和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优化民生福祉,提高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 会保障体系建设。
THANK YOU
评估与调整
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问 题并进行调整改进。
数据采集与整理
定期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 性和及时性。
公开透明原则
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
01
经济发展指标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指标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地区,例如人均GDP和财政
收入等。但是,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江苏省还需
重点任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 生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在江苏省得到全
面贯彻执行。
等。
社会发展指标
包括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每千 人拥有床位数、城乡居民养老
保险覆盖率等。
南京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导则
第一章总则1.1 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管理审批行为,指导规划管理审批办案,统一规划管理审批标准,依据有关法规和规定,结合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
1.2 本导则是规划管理审批工作的指南,适用于规划管理审批内部工作行为和对其的指导、督查。
特殊案例或审批事项,本导则的条款未能界定的,由局技术委员会审议或上报市政府确定相关管理规则。
1.3 本导则遵循动态更新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变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适时调整。
1.4 规划管理审批工作除执行本导则规定外,还应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定。
第二章通用规则2.1 通用规则是各审批管理环节中需共同遵循的工作规则。
2.2 规划管理审批人员(指经办人、分局长(处长)、局长,以下若无特别指明,通称审批人)在审批相关的申请事项时,应遵循通用规则,同时也需遵循各审批环节的专项规则。
2.3 审批环节2.3.1 建设工程项目规划管理审批实行“一书两证”制度,主要包括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编制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点、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环节;2.3.2 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审批各环节是一个独立的管理事项,在具体的审批工作中,根据建设项目性质的不同、特殊情况和规划审批制度的改革要求,相关环节可进行整合或归并。
2.3.3 “招、拍、挂”出让土地的,在审批、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同时办理内容完整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点,与用地红线图同时发出。
土地受让方凭《土地出让合同》直接到我局发件窗口换领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3.4 复杂地区和情况特殊的项目,可先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案。
已做了可行性研究方案并经评审认为符合规划要求的,可以据此直接出具《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点通知书》或《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通知书》。
2.4 审批职责2.4.1 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实行分类分级审批,审批人依照岗位职责,依据有关的法规、条例、细则、规范的规定和各层次规划进行审批,并对审批行为负责(具体责任按照《公务员法》等有关法规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30•【字号】宁政办发〔2021〕42号•【施行日期】2021.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住房保障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南京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30日南京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是南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举措,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关键时期。
为更好满足全体居民居住需求,更加科学有序引导土地和资金等要素投放,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和住房中长期供需均衡,更高质量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实现民生福祉改善提升,根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南京住房工作按照“保障基本、服务发展”主线和“五个新成效”总体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安居工程取得突破。
围绕住房保障转型“1+4”体系,形成共有产权房、公共租赁住房、公租房货币化补贴三种保障方式为主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政策累计惠及74万余户家庭,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实现“十三五”预期目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保障性住房、人才安居住房筹集稳步推进。
2020南京街道设计导则
导转向文化与功能并举,街道设计从工程主导转向综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2 应用指南
加强街道设计、建设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工作。《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旨在 明确街道的概念、设计理念和基本设计要求,形成全社会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统筹协调 各类相关要素,促进各相关部门和团体的通力合作,对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引导, 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表 2-2 街道功能类型
13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街道类型和构成
第 二 章
案例:南京中山路、长江路地段街道的交通等级 和功能类型
主干路 次干路 城市支路 步行道路
主主干路路 次次干路路 支城市支路路
步步行道街路
综综合合性性街道
综
生生活活性性街道
生
服服务务性性街道
服
交交通通性性街干道路
交
交通性街道 太平北路
景观街道:是指具有突出的景观风貌特色的街道。主要包括景观休闲道、林荫大道、滨 水街道等。景观休闲街道是景观良好,沿线设置集中,且具备成规模休闲活动设施的街道; 林荫大道是沿街行道树形成连续的树冠覆盖,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绿化覆盖率达到 90% 的街道历史风貌的街道,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 貌区和各类历史地段周边的街道。
取决于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街道的功能特征与沿街建筑及底层的使用功能有较高的相
关性,也与街区的空间与功能结构有关。街道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行人和车辆的通行以及沿
街建筑的使用功能与活动特征,因此同一条街道在经过不同功能的城市片区时,其断面设
计也会有所不同。
交通等级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及其所承担的交通功能,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 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这种分类主要考虑的是机动车交通特征的差异,每种类型对应于不 同的设计车速、道路红线宽度、车道数量,并形成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新型城镇化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建设取得更为可持续、高效、人性化的成果。
一、城市规划指标城市规划是决定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和福利等。
城市规划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 城市化率和用地利用率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用地利用率是指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程度。
这两个指标可以评价城市规划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2. 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占比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品质的重要元素。
绿地和公共空间占比高的城市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
3. 城市密度和交通状况合理的城市密度可以促进城市的高效运转,减少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状况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
通过评估交通建设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保生态环保对城市品质的影响很大,城市生态指标可以评价城市的环保水平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情况。
城市生态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空气、水、土壤质量空气、水、土壤质量是城市生态环保的重点,建立合理的监测和评估制度有助于确保城市环境的优良。
2. 能源利用和废物处理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处理是城市生态环保的另外两个方面,通过评估能源利用和废物处理的效率以及可持续性,可以有效推动城市生态环保的发展。
三、社会服务配套城市品质的提升需要适宜的社会服务配套设施和完备的公共服务,这些服务的存在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大幅提升。
社会服务配套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教育、卫生服务设施教育和卫生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服务配套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公立学校、医院的设施多少、服务质量的评估,可以确保城市的教育、卫生服务质量。
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城市品质的另外一个评价指标,通过评估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等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南京市规划局2013年12月一、总则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
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
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南京市都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讲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都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都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治理要求,以《江苏省都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都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爱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都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经过明确都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都市特色的把握。
各都市设计项目可依照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举行拓展,鼓舞对关键性咨询题举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XX年10 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都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事情举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故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都市空间特色,提高都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都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都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治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都市设计理念和办法应贯通于都市规划全过程,环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进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都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都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动身,由满脚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脚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都市空间秩序,突出都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都市空间特色,美化都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环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都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都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 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建立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的意见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建立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1.28•【字号】宁政发[2013]25号•【施行日期】2013.0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建立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3]2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市规划局拟定的《关于建立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3年1月28日关于建立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的意见(市规划局 2012年12月)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为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提供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更加有力的指导准则,特制定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作为我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为总目标,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建设水平为总体要求,以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法规、要求为基础,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南京实际,科学制定出一整套土地集约利用、环境品质提升、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作为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重要准则,作为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考核标准。
二、基本原则(一)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体现南京赶超跨越的新追求。
(二)坚持以人文本发展理念,提高公共服务品质与文化品位。
(三)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导向,强化城市生态与资源保护。
(四)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强调交通与基础设施的保障。
(五)综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体现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三、适用范围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指导城市新建地区的城乡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
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
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效的治理机制,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一种治理模式。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城市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评估指标的重要性评估指标是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帮助城市管理者了解城市治理的现状和问题,为城市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一个科学完备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政府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具体的评估指标。
1. 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核心,包括政府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等。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透明度、政府执行的效能等。
2.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安全等方面。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教育资源的充足程度、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社会治安水平等。
3. 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包括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犯罪率、社会信任度、社会福利水平等。
4.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方面。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噪音指标等。
四、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评估指标体系可以被用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评估和对比分析。
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测量和评估,可以得出不同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水平,帮助城市管理者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总结: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成效,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
2020南京街道设计导则
沿线业主和市民:沿线业主和市民是街道的使用主体和利益相关者,本导则为街道的使 用和沿线物业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规范性的引导。
导转向文化与功能并举,街道设计从工程主导转向综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2 应用指南
加强街道设计、建设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工作。《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旨在 明确街道的概念、设计理念和基本设计要求,形成全社会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统筹协调 各类相关要素,促进各相关部门和团体的通力合作,对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引导, 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面向不同对象,导则的编制采用了条文、条文说明、案例解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 颜色、大小和字体的文字进行区分。设计师和管理者应以条文和条文说明作为开展相关工 作的依据。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8
引言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南京市新建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和既有城市街道的改造和整治设计。新建
城市街道和既有街道改造整治工程应进行方案设计,并纳入规划审批程序。
读者对象
本导则的读者对象包括所有与街道相关的设计师、决策者、管理者、沿线业主和市民。 设计师:设计师是街道设计工作的主体,街道设计需要包括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 道路工程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在内的设计师的共同参与,本导则为街道相关设计工作的 开展提供了从规划到具体物质空间要素的不同层面的指引。
章
以质量提升为引擎的新一轮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
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一览表
新建建筑实施65%节能标准的百分比
在新建地块中,达到65%节能标准的建筑面积占地块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达到100%。
定量指标
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新建筑要求使用具有自我恢复原有特性、并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60%。
定量指标
新建建筑屋顶绿化比重
定量指标
电子政务
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90%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可通过网络办理.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70%。城市管理100%实现网格化.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等一批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完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工程,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成为全国电子政务领先城市。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指标属性
一、土地使用
城市用地增长边界控制
近期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界限,不得突破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确需调整的,应按规定程序从严审批.
定性指标
工业项目投资强度
栖霞、雨花台、江宁区总投资低于1亿元人民币,浦口、六合两区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溧水、高淳两县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供地。栖霞、雨花台、江宁区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550万元,其他郊区县不低于350万元,低于标准的项目核减用地规模或进入标准厂房。对科技(文化)含量高、成长性高的创业项目,可适当降低标准。
定性指标
商业商务办公布局
结合“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在强有力的轨道交通的支撑作用下,构建高覆盖率和高可达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都市区公共服务的扁平化、均质化发展。商业商务办公功能应纳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建设,高端的区域服务功能引导向“新街口—河西中心—城南中心"构成的市级中心、江北中心和东山、仙林和雄州三个副城中心集聚,地区(新城)中心主要以本地区(新城)居民生活、生产服务功能为主。
基础设施指标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下篇———实证校验目录第四章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体系框架二、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参考第四章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体系框架1、指标选取原则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中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工程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现代化程度是由许多指标共同决定的,为了能较全面、科学地反映其现代化本质,同时又避免指标重复,我们在指标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1)应能体现现代化新的内涵特征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同时肩负着完成工业化、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着眼于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选取时应体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新的内涵特征。
(2)要符合动态性和前瞻性的要求现代化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指标和标准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以适应技术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真实地体现现代化本质。
(3)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全局性未来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闭门造车只能阻滞国家的发展脚步。
现代化标准和指标的选择应尽量做到全面、科学,与国际接轨,以便于国家间的比较,发现不足与差距。
(4)指标要具备可操作性指标和标准不能过于复杂难懂,应该一目了然,用最简单的术语来代表,同时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贯彻落实。
(5)指标要具有创新性指标选取要具有创新性,体现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指标选取方法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多因子分析,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和专家推荐相结合,选取城市基础设施各子系统指标。
(1)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关联因素多且难以用数学模型反映其关系特征的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问题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
层次分析模型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几类层次:最高层(系统总目标)、中间层(实现总目标的策略层、约束层或准则层)、最低层(具体措施、政策、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依法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条例》进行原址保护,不得灭失。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易地保护。易地保护要依法报批,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定性指标
软件研发布局
聚集在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徐庄、江东、新城等省级软件园、麒麟科技创新园及紫金科创特区内。
定性指标
二、产业布局
货运物流布局
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及综合交通优势,基本建成以国际化、枢纽型、综合性为基本模式的城市物流系统,远期成为服务全省、服务长江流域的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建设龙潭、禄口空港、江北化工园、桥林七坝、六合空港、尧化门、湖熟、滨江、雨花、永宁、新集、上坊、永阳、淳溪等14个物流基地。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布局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充分利用城镇组团间的绿色开敞空间,鼓励有特色的乡村和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溧水白马、高淳桠溪、江宁横溪、浦口石桥、六合竹镇、新集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提高农业现代科技水平。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培育高淳优质螃蟹、溧水青梅黑莓、江宁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浦口苗木及休闲农业、六合优质蔬菜、卫岗─孝陵卫农业科技六个都市农业产业群。
定性指标
商业商务办公布局
结合“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在强有力的轨道交通的支撑作用下,构建高覆盖率和高可达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都市区公共服务的扁平化、均质化发展。商业商务办公功能应纳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建设,高端的区域服务功能引导向“新街口—河西中心—城南中心”构成的市级中心、江北中心和东山、仙林和雄州三个副城中心集聚,地区(新城)中心主要以本地区(新城)居民生活、生产服务功能为主。
定量指标
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
除石油加工、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特殊产业门类以外的工业用地容积率应不低于1.0,软件研发类工业用地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5。
定量指标
土地混合使用
鼓励同一地块内相容的、两类以上功能进行复合使用,既包括平面上相邻也包括垂直的复合使用,鼓励混合开发中落实公用设施,并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增加用地混合性。
建康路、升州路以北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内,新建建筑高度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该区域周边新建建筑的,应当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其建筑高度和体量。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四、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划定的9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维护生活延续性得到全面落实。
三片历史城区(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以下(公共建筑可以控制在40米以下)。
明城墙沿线、玄武湖周边、御道街两侧,以及建康路、升州路以南的城南历史城区为高层禁建区,新建建筑原则上不得超过18米,并符合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其中集庆路和长乐路以南至城墙地区、越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地区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10分钟生活圈
以人口居住中心半径400—500米范围内,为约3万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圈层。鼓励10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沿城市支路、以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形成居住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居住社区服务中心布局与公共交通、绿荫道和公共停车设施等相结合。安排体育活动中心、小学、居住区级公共绿地(街道级)、菜市场、大中型超市、小吃中心、摊贩中心、邮政电信设施、公厕、公交首末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
定性指标
地下空间开发
城市道路广场下的地下街鼓励开发使用,与之相连的宗地一般应开发不少于三层。公共开发的地下街与宗地地下空间在负二层以上能够相连。商业区内地下停车一般设置在负二层及以下,并能相互连通。具体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地块详规中确定。
定性指标
二、产业布局
工业布局
按照“梯度分布、专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依据城市功能定位规划,形成以绕城高速、绕越高速为边界的“圈层式”产业空间布局框架。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15分钟生活圈
以人口居住中心半径1000—1500米范围内,为6—8万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圈层。安排街政管理中心、派出所、文化活动中心、小型文化馆、小型图书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初中、综合交通枢纽、垃圾中转站等服务设施。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四、名城保护
老城建筑高度控制
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保持老城现状“近墙低、远墙高;中心高、周边低;南部低、北部高”总体空间形态。
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一览表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指标属性
一、土地使用
城市用地增长边界控制
近期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界限,不得突破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确需调整的,应按规定程序从严审批。
定性指标
工业项目投资强度
栖霞、雨花台、江宁区总投资低于1亿元人民币,浦口、六合两区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溧水、高淳两县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供地。栖霞、雨花台、江宁区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550万元,其他郊区县不低于350万元,低于标准的项目核减用地规模或进入标准厂房。对科技(文化)含量高、成长性高的创业项目,可适当降低标准。
定性指标
三、便民服务
5分钟生活圈
以人口居住中心半径200—250米范围内,为5000—10000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圈层。鼓励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沿城市支路、以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形成基层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布局与公共交通、绿荫道和公共停车设施等相结合。安排居委会、服务站、警务室、社区文化活动站、体育活动室、室外健身场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托儿所、幼儿园、社区绿地、便利店、小型超市、早点店、银行网点、公厕、垃圾收集点、公交站点或地铁站、停车场地等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