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案例 4 同仁堂的新生

合集下载

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

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

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一、案例综述本案例介绍的是北京同仁堂是中医药行业文明遐迩的老字号、中医药的第一品牌,他在经营中始终坚持传统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闻名海外,并在经营中大胆创新而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他成为经典的老字号。

通过调查了解同仁堂的,探究它保持传统并致力于创新的方法。

一、同仁堂的传统经营与保持同仁堂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积淀而成“同仁堂”文化。

重质量、刻意精研,依德、诚、信树企业形象,以人为本凝聚一方。

同仁堂人视产品质量如生命。

自创立之初,同仁堂人便谨遵“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一直至今。

他们完善严格的内控标准,用地道的药物,严守炮制之规。

在工艺方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日趋精湛。

90 年代以来,同仁堂在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更新设备,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同仁堂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一直影响着同仁堂人。

他们把养生济世作为经营宗旨,几百年来,同仁堂人代代相传,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誉。

在市场经济中,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标准,但在同仁堂人眼中,它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甚至不一定是首要标准。

同仁堂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职工以诚为本、以信求利,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仁堂注重用同仁堂文化理念凝聚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团队合力与向心力。

同仁堂的的经营保持了传统的优良的经营方式,摒弃了不合理的经营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企业的创新与改革。

三、同仁堂的创新同仁堂的经营创新包括:经营理念的创新和经营组织的创新,企业的经营机制的改革,产品创新,市场创新1、经营理念的创新同仁堂注重产品的质量,对于所用药材做到“取其地,采其时”。

他们以客户为导向,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在诚信方面也做到顾客至上的要求。

注重创新,利用现代手段,发行股票,经营的产品变得现代化,多样化,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实现集团化。

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引言:同仁堂,是提起中药,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想到的名字.他历经数代,发展成为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

然而在现如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仁堂又是如何与时俱进,成功实现跨国经营,带领中药走向世界的呢案例简述: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国内外。

通过上百年来产品的多样化和工艺的稳定性,打造出了同仁堂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技术优势,形成其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发展的道路上他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凭借其原材料良好的质量保证以及制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牢固的信任.SWOT分析:1同仁堂国际化三部曲分析同仁堂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优势,以循序渐进,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发展模式向前发展着。

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

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2。

海外投资控股。

3.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

第一步,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同仁堂是中国中药的第一品牌,是业内的老字号,其300余年中时刻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使得同仁堂金字招牌的经久不衰具有强势的品牌优势,因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们的青睐。

在海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同仁堂注重品牌优势所带来的影响,加大自身宣传力度.由于海外华人与中国同宗同源,文化理念接近,所以,先天的脐带效应也使得他们顺理成章的接受中药,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最终进入其他国家市场。

同仁堂的300年历史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有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技术资源。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同仁堂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创立了自己的医药创新团队和体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西药的科研技术,使得中药发生质的蜕变,从而与其他国家接轨。

1993年起,同仁堂相继在香港开办了母公司及四家子公司,同仁堂以其品牌与独到的技术作为无形资产的形势入股,在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中占一定份额。

亲见同仁堂新生

亲见同仁堂新生

亲见同仁堂新生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38期民族工商业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用4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

这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与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一起,民族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完成。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看,虽然民族工商业改造运动中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但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口述者:李建勋原同仁堂药店经理、支部书记。

1934年生,18岁到同仁堂工作,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公私合营及发展全过程。

正当上海资本主义工业的公私合营搞得如火如荼时,北京也在加紧推进资本主义商业的公私合营。

1954年,北京选择大有粮店、稻香村食品店、同仁堂国药店、六必居酱园等10家较大的、具有传统特色的资本主义零售商店进行公私合营试点,同仁堂走在了前面。

静观其变我是在同仁堂公私合营之前的1953年来到同仁堂的。

1948年解放军围城打仗,当时的同仁堂虽然名气大,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销售量并不高。

我记得当时的统计显示,1948年同仁堂的年生产量为16万元(旧币),销售额只有30万元(旧币),销售情况并不太好。

众所周知,同仁堂是闻名全国的中药店,总店设在北京,创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

乾隆十八年(1753年),一场大火将同仁堂毁于一旦,又逢掌门人谢世,在清廷主持下,开始招募股本,此后,乐家药铺便成了外姓多股经营。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乐氏十世乐平泉光复祖业,重现同仁堂盛世。

1948年底时,京城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世乐松生主事。

此时,同仁堂资产约有80万元(旧币),职工190余人。

实际上,早在北平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就把未来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政策送到乐家了,但是乐家人对政策将信将疑,乐松生为此还去了天津他自己名下的达仁堂当了副职,以静观北京的变化。

当时同仁堂由四大房(即乐平泉的四个儿子)共管,每房轮流管理。

当时的同仁堂很混乱,无论轮到哪房“当家”,都会偷偷中饱私囊,然后在外面开设属于自己的药店。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读完这篇关于同仁堂新生的文章啊,就像喝了一杯陈年老酒,又有新滋味在里头。

以前就知道同仁堂是个老字号,那名号响当当的,就跟武林中的名门正派似的。

可没想到它也有自己的起起落落呢。

文章里一描述同仁堂新生的那些事儿,我就感觉像是在看一个英雄重新崛起的故事。

以前的同仁堂有着深厚的底蕴,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可时代在变啊,这老师傅要是不跟着变一变,也得有点跟不上趟儿了。

但是人家同仁堂可没在这变革的浪潮里被拍倒。

它那些新的尝试,就像是老师傅开始学新功夫一样。

比如说在管理上的创新,就好比给这个老字号换了一套新的内功心法,让整个企业运行起来更顺畅、更有活力。

还有在产品创新这一块,既保留了那些经典的好药,像什么安宫牛黄丸之类的,又推出了一些适合现代生活的新产品,这就像老师傅在传统武艺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几招适合当下江湖的新招式。

而且啊,看到它在传承文化这方面的努力,我特别感动。

现在好多老东西都在慢慢失传,可同仁堂把自己的文化底蕴看得比什么都重。

这就像武林门派守护自己的秘籍一样,那些炮制中药的手艺、那些诚信为本的理念,都被好好地传承下来了。

这让我觉得,同仁堂不只是一个卖药的企业,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守护者。

从同仁堂的新生里,我也悟出来一个道理。

不管是老字号还是咱们普通人,都不能固步自封。

时代在进步,就得跟上脚步,同时还得守住自己的根。

就像我们做人,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但是也得不断学习新东西,这样才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活得精彩,像同仁堂一样,迎来新的生机,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故事呢。

这篇文章啊,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老字号背后的坚韧和智慧,希望同仁堂以后能越来越好,继续把这中药的魅力、文化的魅力发扬光大。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读完关于同仁堂新生的故事,那感觉就像喝了一碗精心熬制的老汤,既醇厚又透着股新鲜劲儿。

以前就知道同仁堂那可是老字号啊,名声响当当的,就像武林中的名门正派。

可是老字号也有自己的烦恼呢。

就好比一个绝世高手,在新时代也得适应新的江湖规则。

从书里看到它面临的那些挑战的时候,我心里就揪起来了。

这就像是看着一个老朋友在困境里挣扎。

传统的经营模式在现代社会里有点像老马拉大车,跑起来有点吃力。

但是同仁堂没有坐以待毙啊。

它开始创新的时候,就像一个老顽童突然学会了新的武功秘籍。

从管理到营销,从产品的研发到包装,都在变。

这种变可不是乱变,而是在保留自己那些珍贵的老传统的基础上变。

就像在一件古董花瓶上,给它加上一个既时尚又安全的现代保护罩。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们对待药材的态度。

老字号就是老字号,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都想快钱的时候,同仁堂还是坚守着对药材质量的严格把控。

这就好比在一群都想走捷径的人中,有一个人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正道。

这种坚守真让人敬佩,这也是它能新生的根基。

看到它和现代科技结合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

这就像一个老中医戴上了听诊器,虽然有点新奇,但效果还特别好。

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检测药材的质量,提高生产的效率,这就是与时俱进啊。

而且他们在营销上也玩出了新花样。

以前觉得同仁堂是那种严肃的、高高在上的老字号,现在发现它也能很接地气,很亲近消费者。

就像一个严肃的长辈突然变得和蔼可亲,还能跟年轻人玩到一块儿去。

同仁堂的新生让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并不是包袱,只要能好好利用,就像老树发新芽,会更有生机。

它就像一个灯塔,给其他老字号指了条明路。

告诉大家,别害怕改变,只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在新时代里也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也希望更多的老字号能像同仁堂这样,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在现代社会里闯出一片新天地,这样我们这些消费者就能既享受传统的美好,又能体验现代的便捷啦。

同仁堂的新生读后感

同仁堂的新生读后感

同仁堂的新生读后感提起同仁堂,家喻户晓,它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始创于清康熙八年,距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

北京解放前夕,同仁堂的经营状况十分危急,只能勉强度日。

1949年3月,同仁堂成立国药业基金工会,乐松生任总经理,通过不断学习,同仁堂也经受了考验,经过审查核实,被评为基本守法户。

同仁堂作为民族工商业,有其代表性,而所经营的中药又是人民生活所需。

因此,会上,市地方工业局拟选同仁堂这个国药大户首先进行试点,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这一变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乐氏家族的震动。

他们因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管理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权。

这是切肤之痛。

经过反复思考,他深感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历史潮流不可违背。

同时也看到,职工群众仍让自己傲同仁堂的总经理,生活待遇不薄,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于是他毅然决定同仁堂带头实行公私合营。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乐松生当选为工商联执行委员,推动了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的进程。

合营后,一切涉及公私关系问题的事情,乐松生总经理都和公方代表协商,针对一部分老职工怕合营后遭退休、怕降低工资等问题,工会通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政策交心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向职工讲同仁堂合营的措施和合营后的前景,使大家认清形势,了解各项政策,清除各种疑虑,职工们纷纷表示,要为同仁堂出力,多作贡献,使合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此外,合营后的同仁堂,还进行了资产清算,确定了资方资本和应得的股息。

面对合营后的新情况,同仁堂全体职工先后进行人事劳动纪律、经营思想的整顿,并相应建立了劳保条例、成本核算、生产统计、质量检查、专人配送料、出入库等制度:制定年度、季生产计划,和用户建立供销合同,改变生产的盲目性:增加设备,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串:降低消耗:特别注意了建立公私方共事的制度:使资方有职有权。

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开始体现了合营优势,职工的情绪也空前高涨。

经理乐松生满意地说:“别家的流水日益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同仁堂案例成功启示

同仁堂案例成功启示

关于北京“同仁堂”启示摘要: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中著名的老字号,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完善的企业管理和品牌定位使其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本文介绍了同仁堂集团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经营状况,列举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同仁堂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及成功的海外营销策略,归纳了其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创新理念,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同仁堂;多元化;创新;海外营销一、绪论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中药业的第一品牌,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创始人乐显扬。

清雍正元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

历经数代、载誉300余年的北京同仁堂,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同仁堂集团公司。

二、北京同仁堂的发展历程1.创业伊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太医乐显扬在北京创办同仁堂药室。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乐显扬逝世,其第三子乐凤鸣恪守父训,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

为了方便医家和仕商选购药品,乐凤鸣还印制了《同仁堂药目》一册,迅速波及全国,同仁堂声誉大振,不但一般病家、商客前来买药,而且还供奉御药房所需的各种中成药。

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立以来,到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这84年之间一直由乐姓人独资经营,乾隆十八年同仁堂因经营不善,将同仁堂卖给外姓人张世基。

后来张世基又将自己的股本卖给他姓,同仁堂的外股越来越多。

从乾隆十八年一直到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34年),同仁堂的外股逐渐增多,乐姓家族日渐衰落,终于在乐平泉手中恢复了祖业。

乐平泉善于经营,勤于管理,将濒于危亡的同仁堂起死回生,其经营同仁堂的思想、方式、手段一直应用到晚清数十年,这种影响延续至民国直至北京解放。

2.解放期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但在中药行业中,依然是头面店家。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仁堂案例分析

机遇
中国老字号的困惑
• 老字号品牌距受众市场渐 行渐远
• 老字号的品牌老化 • 体制和政治束缚严重 •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创新
力度不足 • 法律意识淡薄,劣币驱逐
良币 • 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
严重流失
• 几十年来,计划经济下国有经济管理体制 的所有弊端在老字号企业身上彰显的淋漓 尽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行政主管部 门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分配等经济 活动的过度干预,使老字号失去了自我生 存和发展的条件。公私合营和文化大革命 的两次重大冲击更是让其传统特色大大减 弱。曾经名扬世界却最终难逃破产命运的 王麻子就是一例。
• 长期以来老字号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尤其 是商标意识淡薄,导致假货劣品横行市场 ,挤兑市场份额,严重影响老字号企业品 牌的信任度、影响力和盈利水平,使企业 赖以生存的最大资产不断丧失。如从民国 后期开始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以及 真王麻子等假品牌就已经充斥市场,可以 说王麻子的死,它们难逃干系。另外,老 字号品牌商标被外国注册的状况也屡见不 鲜,如同仁堂就早已经被日本企业注册, 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一家名叫欧凯公司抢 注,这都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
为什么奔驰汽车历经百年依然是市场的领 导者?
为什以LV历经百年依然是时尚的宠儿?
主要原因是他们长期坚持品牌资产 的经营与管理,特别是对用户的关 注与变化,在品牌价值不变的情况 下,始终能与时俱进,将新时代的需 求嵌入其中,使品牌长盛不衰。
如何浴火重生,再续百年辉煌
• 1、与时俱进,围着市场前行。中华老字号 有着精湛的传统工艺,不应抱残守缺,要使 产品紧随现代人的消费观而改变,要跟着市 场的需求而变化。
• 3、做好品牌创新。中华老字号都是
一些老产品,新时代要有新的符合当 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行。不仅是产 品,还要在品类上有所突破。在这方 面,老字号应加大创新力度,要敢于 给老字号注入新鲜活力,以吸引主流 消费人群对传统优质文化的认同。

第四讲案例1:建国初期的治理案例呈现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

第四讲案例1:建国初期的治理案例呈现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

第四讲案例 1 :建国初期的治理案例呈现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

在国内,解放战争并未结束,除台湾外,沿海岛屿还有舟山、马祖、金门、海南尚待解放;在大陆上,两广和西南的云、贵、川以及新疆、西藏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战争还要继续进行,军费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到 1950 年最高峰时,这些俘虏达到 550 万人,加上国民党政府的 350 万公职人员,共计 900 万人。

他们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对他们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

旧中国的工业和农业都极其落后,从 1937 年到 1949 年,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建立时,工农业生产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

从农业来看,抗日战争以前全国粮食的最高产量为 2800 亿斤,而 1949 年大约只有2240 亿斤。

1950 年计划增产 100 亿斤,距离战前最高水平还差很远。

棉花生产的情况更坏,只有战前的一半左右。

当时农村每人每年的收入约 400 斤粮食,需要向国家缴纳 80 斤公粮,这个负担是相当重的。

1949 年我国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7% ,主要产品同历史最高年产量比较,煤减少 48% ,铁减少 86% ,钢减少 83% ,棉纺织品减少 25% 以上。

由于农业生产没有恢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维持正常生产都很困难,而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恶性通货膨胀,市场极为混乱。

以上海为例,与战前相比,物价上涨高达 200 倍,城乡人民购买力低下,商品卖不出去,使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大批工人失业。

交通运输亟待恢复。

当时全国有铁路 2 万多公里,除了东北(占 40% 左右)因解放早得到恢复外,关内的铁路尚在逐步恢复之中。

航运可供使用的船只很少,大都是吨位小的沿海、内河轮船,许多海轮被国民党胁迫到台湾或香港。

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流通不畅,这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当时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 41.4% ,城市负担占 38.9% ,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大一部分还要转嫁到农民身上,国家企业收入只占 17.1% ,以上三种税收政策收不够国家的支出,还会有赤字,这就要发公债。

毛概案例简答

毛概案例简答

第二章1.案例:来个调查研究年从1958 年至1960 年的“大跃进”,由于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致使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困难的时期。

到1960 年,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比例失调,全民人民的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

不少地区都发生了浮肿病、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残废等严重情况。

这种状况反映到中央,反映到毛泽东那里。

毛泽东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多次作自我批评。

1960 年11 月28 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个发给全党的文件的批语中,以中央的语气写道:“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报告看了两遍,他还想看一遍,以便从中吸教训和经验。

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

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重新提倡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制定出一套迅速摆脱困境的方法,也以此来重新探索我国应如何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61 年 1 月13 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

他指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今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

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过去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调查研究比较认真,情况明决心大,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比较有力。

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调查研究工作不大做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少了。

请同志们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江再次强调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今年成为调查研究年。

”就在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重新看到了他30 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调查工作》,这使他感到十分高兴。

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印发下去作为推动全党大搞调查研究、转变思想作风的有力武器。

案例讨论:怎样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2.案例:愚公移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

亲见同仁堂新生读后感
读了关于同仁堂新生的故事,那可真是让我心里像煮开了一锅热汤,各种滋味和想法直往上冒。

以前啊,我就知道同仁堂是个老字号,就像那种武林中的老牌门派,名头响亮得很。

可没想到它也有自己的风风雨雨,就像大侠也会遭遇难关一样。

这故事里讲到它新生的过程,就像是看着一个受伤的高手慢慢调养,然后重新焕发出绝世神功。

从那些面临的困境里走出来,真的不容易。

我能想象到那些背后的人,就像一群忠诚的弟子,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门派的根基,又努力地去创新和改变。

你看啊,同仁堂那些传统的好东西,就像门派的镇派之宝,什么炮制工艺啊,那都是经过了多少年的沉淀,可不能丢。

但是时代变了,光守着老宝贝也不行,还得像给老剑法配上新剑鞘一样,把现代的管理、营销啥的都融合进来。

这就像是老门派开了新的武馆,既教传统功夫,又结合现代健身理念,吸引更多的人。

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逆袭大戏。

同仁堂在保留自己灵魂的同时,又穿上了新衣服,走进了新时代的江湖。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字号也不是靠着老本就能一直风光的,得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环境的变化,还得坚守自己的本色。

就像我们人一样,不管怎么发展,骨子里那些好的品质可不能变,但是也要学会跟上潮流,不然就只能被时代这个大浪潮拍在沙滩上咯。

这个同仁堂新生的故事,让我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这个老字号更多了几分敬意。

《同仁堂案例分析》课件

《同仁堂案例分析》课件

公司管理问题
管理层在组织结构、监督机制、培训等方面存在 不足和问题。
管理流程问题
同仁堂的一些管理流程和制度存在漏洞,未能及 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事件影响
公司股价变化
由于该事件的影响,同仁堂的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市值蒸发了数十亿。
行业形象的改变
同仁堂事件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对中药的信任度下降。
检查发现的问题
药监局发现同仁堂存在一系列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违规行为,涉及产品质量、合规性等多个方 面。
医疗行业的监管政策
药监局的检查行为是对医疗行业监管政策的执行和落实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案例分析
问题原因分析
同仁堂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在内部管理方面 存在疏漏和不规范。
产品问题
同仁堂的一些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未按照规定 的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
公司声誉受到影响
同仁堂曾经是中国医药行业的知名品牌,但事件发生后,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六、解决方案
公司采取的措施
同仁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整改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合规培训等。
公司合规管理调整
同仁堂对内部合规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和优化,确保公司的各项运营都符合相关法规和 政策。
公司品牌形象重塑
《同仁堂案例分析》PPT 课件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对同仁堂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该公司的发展历程、案例 背景、问题分析、影响及解决方案,并得出结论和启示。
一、公司简介
成立时间
同仁堂成立于1669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公司规模
如今,同仁堂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企业之一,员工超过10,000人。
主营业务
同仁堂通过积极宣传和品牌形象重塑,争取恢复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

同仁堂案例

同仁堂案例

案例分析•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金牌老店,迄今已有330 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长达3 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同仁堂历经无数的风风雨雨,逐渐发展壮大,并以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标志,又开始了其崭新的发展历程。

•同仁堂的创始人是清代名医乐显扬,他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的信条,把行医卖药作为养生济世的事业,创办了同仁堂药室。

在随后的经营中,他一直遵循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的原则•商家逐利是无可争议的道理,但同仁堂却不是一个只言商逐利的商家,而更像一个救死扶伤、济世养生的医家。

实际上,商与医的结合正是同仁堂历经数百年磨难而不衰的秘密。

同仁堂利用了医家的优势,将“同修仁德”的中国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点滴之中,形成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崇高的商业信誉,形成了同仁堂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1988年,我国上海等地突发甲肝疫情,特效药板蓝根冲剂的需求量猛增,致使市场上供不应求,有些企业趁机抬高药价。

当时,到同仁堂购买板蓝根冲剂的汽车也排起了长队。

为了尽早缓解疫情,同仁堂动员职工放弃春节休假,日夜加班赶制板蓝根冲剂。

这时,有人议论:这下同仁堂可¡°发¡±了。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同仁堂不但没有¡°发¡±,反而是在加班赔钱。

因为生产板蓝根冲剂所必需的白糖早已用完了,一时又难以购进大批量平价白糖,只好用高价糖作为原料,以致成本超出了售价。

同仁堂坚持将用高价白糖作原料生产的板蓝根按原价格批发出厂,甚至还派出了一个由8 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一直把药品送到上海以致造成企业亏损。

但同仁堂虽然赔了钱,却赢得了良好的商誉•现在,北京同仁堂药店内又开办了同仁堂医馆,聘请了20多位全国知名的老中医坐堂就诊,每天到这里看病购药的患者多达数百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医院的门诊量。

这又是同仁堂的一个高招:一方面弘扬了中华医术,实行了济世养生的古训,另一方面也获得经济效益。

教学案例剖析100例

教学案例剖析100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案例分析100例目录来源:社科部作者:匿名发表日期: 2009-2-17 15:45:23 阅读次数: 7116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分析100例目录总论案例1:千年伟人马克思案例2: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案例3:毛泽东读马列著作第一讲案例1: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案例2:民族复兴史上的精神血脉案例3:继往开来的毛泽东案例4:以正确的态度来评价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案例5: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案例6:珠海特区的成就案例7: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案例8:亲人眼里的邓小平案例9: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因公殉职引起群众无限哀思案例10:宁夏一位农民讲述切身体会:“‘三个代表’好”第二讲案例1:来个调查研究年案例2:谈三大志愿案例3:八抬大轿案例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题词的由来案例5: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案例6:奇冤昭雪栋梁才案例7:陕北有个好江南案例8:万隆会议精神案例9:“一边倒”第三讲案例1 南京条约案例2 五四运动案例3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案例4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案例5 去当红色“山大王”案例6 三大法宝案例7 愚公移山案例8 进京赶考案例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案例10 国共携手第四讲案例1:建国初期的治理案例2:“银元”、“米棉”之战案例3:《甲申三百年祭》的回声案例4:同仁堂的新生案例5:“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案例6:“小脚女人”第五讲案例1 由社会主义本质所想到的案例2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案例3 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案例4 从数字看变化:中国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案例5 什么是社会主义案例6 “中国改革第一村”现状案例7 “大跃进万岁”案例8 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案例9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六讲案例1 跑马乡的故事案例2 苏联的探索案例3 新中国的物质基础案例4 新中国50年建设的水平——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案例5 艰巨的历史阶段任务案例6 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五条基本路线案例7 “票证经济”第七讲案例1 南街村——“共产主义”小区案例2深圳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案例3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与合理性案例4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案例5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案例6俄罗斯:失败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案例7 商家竟相打折促销,政府是否当管?案例8 趁热卖的“狗不理”包子案例9 我国当前的事业问题案例10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案例11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第八讲案例1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民主政治案例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案例3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实质的一条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案例4 清新”两会”案例5 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案例6 市话费到底高不高?——政协委员再话电信资费案例7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案例8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第九讲案例1 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案例2 走近“红色感动”——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站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记实案例3 挺身而出筑提防——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抗击“非典”记实案例4 公约虽小作用大——记上海卢湾区居民公约实践活动案例5 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反对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案例6 “神童”退学的启示案例7 莫让灰色资讯泛滥案例8 两个“洋节”看落差第十讲案例1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案例2 警惕“拉美陷阱”案例3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深圳着力营造老百姓喜爱的和谐家园案例4 设“诚信档案”好案例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案例6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第十一讲案例1 一国两制案例2 澳门问题的由来案例3 台湾问题的由来案例4 “台独”势力是如何出现和膨胀起来的案例5 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第十二讲案例1 新中国外交风云录案例2 缔造和平的手案例3 从赖斯访华看中美关系案例4 日议员联手反参拜案例5 爆炸后的伦敦案例6 早熟的战争与晚熟的和平第十三讲案例1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案例2 开国第一刀案例3 美国记者的感叹案例4 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案例5历史“周期率”案例6 新的伟大工程上一篇:导论案例 1 千年伟人马克思下一篇:请别把望远镜拿倒。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仁堂案例分析姓名:孙雷班级:营销09-02学号:0918180219目录1中药市场分析 (1)2同仁堂的产品理念 (1)2.1生产理念 (1)2.2产品定位 (1)2.3产品细分 (1)2.4市场影响因素 (1)2.4.1外部因素 (1)2.4.2内部因素 (2)3同仁堂的产品现状及对策 (2)3.1传统剂型占主导,现代剂型正在发展 (2)3.2做好主导产品,创立同仁堂特色品牌 (2)4同仁堂的营销策略 (3)5同仁堂的营销危机 (4)5.1同仁堂外部营销缺陷 (4)5.2同仁堂内部营销缺陷 (4)6同仁堂的未来发展 (4)“同仁堂”的案例分析同仁堂,在几百年内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乱,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金招牌,改革开放之后,同仁堂又是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保持金字招牌在这个充斥着时尚潮流和年新科技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引领时代潮流,带领中医药业在市场上继续前进。

1中药市场分析当前中药市场的变化趋势是中药的社会需求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药品价格渐趋合理,将会刺激需求;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型中药市场将稳步增长;中药保健品发展趋势、开发范围向多领域发展;剂型中药朝着更方便更实用方向发展;研制生产向多元化发展;销售经营呈现多渠道的网络化。

中国中药市场产品结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生产量,生产能力过剩。

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较大,市场对企业有重组的要求;市场环境及产业政策推动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同仁堂的产品理念2.1生产理念同仁堂产品的生产观念一直秉持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美德,因始终坚持民族特色,并始终以“传统药物的高疗效”赢得了消费者的厚爱。

同时,国内消费者普遍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较西药小。

2.2产品定位同仁堂提出产品开发立足“三三定位”原则。

即,品种定位三原则、剂型定位三原则、市场定位三原则。

品种定位:一是筛选开发在海外具有发展潜力的中成药品种,培育国药公司支柱成药品种。

案例:同仁堂的新生

案例:同仁堂的新生

同仁堂的新生案例呈现:E04-018-T001同仁堂历史(1-8)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

1953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有的说:“1949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

”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E04-018-T002同仁堂老药铺1953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

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

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

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多人,奖金约80万元,年产值约16万元,年零售额约30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

1949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

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方式陈旧,存在生产计划性不强,物资储存分散,领取手续不清,库存积压产品过多等漏洞。

公私合营后,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增加设备,改进技术,自行设计了粉碎机、汽锅等,改进了生产包装。

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门市部抓药从每天几十服,增加到每天200多服。

经理乐松生高兴地说:“别家的流水逐日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社会主义改造案例

社会主义改造案例

案例1 我们能造什么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700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对此,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建国后,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怎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致博古的信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

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基础。

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后的三年过渡期,中国共产党按照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政权。

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一边倒,选择了苏联模式。

为编制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2年秋,周恩来就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友好互助同盟国——苏联。

在莫斯科,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多轮会谈。

苏联专家专门为中国官员上课,讲解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斯大林也两次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在计划中,中国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

一个刚刚恢复元气的国家,拿出这样大一笔资金投入国家建设,这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根本无法想象的举动,它反映了人民政府的迅速实现富强的强烈愿望。

1953年7月,一群人迎着初生的朝阳,在东北的一片荒原上,举行意义重大的奠基仪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这片荒地后来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念好“创新经”,同仁堂焕发新生机

念好“创新经”,同仁堂焕发新生机

企业 Enterprises念好“创新经”,同仁堂焕发新生机借助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同仁堂集团打造出了一套中医药老字号发展的“创新经”。

文︱同宣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共同编制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重点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优势病种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装备和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政策的东风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传承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医药老字号代表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近年来借助自主研发、科研创新为百年老店新发展再添动力,打造出了一套中医药老字号发展的“创新经”。

转型升级 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2019年年初,同仁堂集团聘请世界知名的第三方机构开展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同年12月举行的集团第三次党会代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三步走”战略,并确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愿景、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使命和战略方针,以及推动“3561”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

聚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强党建促经营、强管理促发展”三年行动,并围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研究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新的起点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同仁堂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仁堂集团顺应不断升级的健康需求,积极推动工作重心向守护健康全面拓展,着力构建以工业制药为核心,以商业零售、健康养生、医疗养老、国际药业为支撑的“制药+”大健康产业格局,为人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2019年以来,组建医养集团,将业务范围向医药养结合拓展,并推出了“粹和康养”同仁堂健康养老品牌;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实施电子商务“1+4”发展战略,打造“数字同仁堂”;在零售药店推进“连锁化、标准化、智慧化”建设,打造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药房”,升级同仁堂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案例 4 同仁堂的新生
上传时间:2005-8-2 17:35:10 | 浏览次数:380
案例4:同仁堂的新生
案例呈现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

1953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有的说:“1949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

”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53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

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

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

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多人,奖金约80万元,年产值约16万元,年零售额约30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

1949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

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方式陈旧,存在生产计划性不强,物资储存分散,领取手续不清,库存积压产品过多等漏洞。

公私合营后,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增加设备,改进技术,自行设计了粉碎机、汽锅等,改进了生产包装。

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门市部抓药从每天几十服,增加到每天200多服。

经理乐松生高兴地说:“别家的流水逐日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1955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

同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副市长。

1956年1月13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东报喜。

案例讨论: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从案例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中经历了疑惧、兴奋、较量和服从的过
程。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

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

经过公私合营后,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的拥护。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道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