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版)训练试卷: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语⽂论述类⽂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定义“论述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的概念。

)(2)理解⽂中重要句⼦的含义。

(指对⽂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的句⼦。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中的信息。

把握⽂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中主要内容。

(2)分析⽂章结构,把握⽂章思路。

(指理清⾏⽂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然科学类⽂章,是指研究⾃然科学及技术⽅⾯的⽂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学、地质学、医学、⽣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章。

(2)⾃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学、⽂化学、⽂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从所考查的⽂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考论述类⽂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艺学等,所选⽂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的⽂本,具备了论述类⽂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五脏俱全”,我们甚⾄可以把它看做⼀篇完整论述⽂的缩影。

所选⽂本的论点很鲜明,⼀般是在⽂本的⾸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论证等。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八章 论述类阅读 专题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八章 论述类阅读 专题一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论述文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

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根据用途,我们又习惯上把它分为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二、论述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非法艺术社团何以有市场?最近,民政部在其网站曝光了一批涉嫌非法艺术类社会组织,为帮助普通百姓鉴别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真伪高下做了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这一举措的积极效果,也不宜作太过乐观的估价。

不少非法社团虽然被曝光了,他们的办公场所也可能被同步取缔,但是以非法社团为平台蒙人骗财的社会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非法敛财利益链的运作也不可能就此停顿下来,因此“打假”的脚步不能停止。

那些借助非法艺术社团混世敛财的江湖人物,差不多每人都有一个画家、书法家的招牌,有一堆“会长”“院长”“理事长”之类的头衔,而且一般都能挥舞三尺狼毫在巨幅宣纸上手舞足蹈地比划几下。

进行类似的“表演性”创作时,往往还有过气名人、退休官员站台,有美女靓哥主持。

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质上虽然是缺斤短两、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行为,做人没操守,行为没底线,哄人没商量,但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高大上的精致包装,感觉上却成了最主流的艺术事业、最高尚的公益行为,诱使大家以自愿购买的方式大把敛财,他们也因此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线上。

即使被发现,大体上也只能像民政部门那样,在自己的网站上曝曝光,最多也不过是协调当地的工商或公安将其办公地点查封了事。

这样的代价对他们来讲基本上相当于挠痒痒,稍微化化妆、变变脸,比如将牌子由“中国”改为“中华”、“世界”改为“寰宇”,重新租间房子,很快就可重新开张。

比起其巨大的进项,诸如此类的一点儿代价,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用美术作品装点生活、寻求愉悦的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普遍天性。

但在我们中国,美术作品与百姓生活常常是绝缘的,一部国画书法的历史,基本上是极少数文人自娱自乐的历史;从西方引进的绘画,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遥远。

美术作品在象牙塔尖上长期的封闭式循环,导致了普通百姓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的限制,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趣味大都停留在“色彩艳丽、脸蛋儿漂亮”的层面上。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3题。

文本内容(此处应为一篇论述类文章,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1. 文章主要讨论了什么主题?答案:文章主要讨论了(文章主题)。

2. 作者对于(文章中提及的概念或问题)的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作者的观点)。

3. 文章中提到的(关键信息或数据)是如何支持作者观点的?答案:文章通过(分析方法或数据说明)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4-6题。

文本内容(此处应为一篇实用类文章,如新闻报道、说明文等)4. 文章中提到的(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特点?答案:(事件或现象的特点描述)。

5. 文章是如何说明(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或数据)的?答案:(说明方式,如举例、比较、数据支持等)。

6. 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答案:(文章中提出的解决方法或建议)。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文言文内容(此处应为一段文言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翻译内容)。

8. 文中提到的(人物或事件)有什么特点?答案:(人物或事件的特点描述)。

9. 作者通过(文中的某个部分或事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答案:(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

诗歌内容(此处应为一首古代诗歌)10. 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答案:(描绘的景象描述)。

11. 诗歌中的(关键词或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象征意义的解释)。

12.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的情感描述)。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词语运用13.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答案:(填空答案)。

(二)句式变换14. 将下列句子改为被动句。

答案:(被动句答案)。

(三)病句修改15.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病句,并给出修改建议。

答案:(病句及修改建议)。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XX年到20XX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XX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XX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XX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D.霰弹(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答:D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C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2024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集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_高考题组1含解析苏教版

2024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集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_高考题组1含解析苏教版

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一、(202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索: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快速崛起供应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变更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或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更的标记。

因此,瓷器的演化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化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索和相识。

假如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来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相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沟通高峰亲密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沟通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其次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20年高考江苏语文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江苏语文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答案】A【解析】“以身许国”褒义词,指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用在仁人志士身上合适。

“以身试险”是贬义词,意思是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用在仁人志士身上不当。

“多难兴邦”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与“野火沃土”意思一致。

恰当。

“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与“野火沃土”相差甚远,不当。

“不屈不挠”意思是,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与“奋斗”搭配恰当。

“不卑不亢”意思是,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一般形容对别人的态度,与“奋斗”搭配不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④①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③②⑤①【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对于空缺处第一句的选择有两种意见,或②,或④。

空格前面的“瘦西湖的景妙在巧”是概括句,没有涉及具体地点,这样若填②“回视小金山”,就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

而④句中的“最巧”与前面的“巧”衔接自然,故排除A、B。

认真分析①句和⑤句,很明显⑤句“又在另一拱门中”肯定在①句“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后面,据此可以排除D。

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1

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1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6.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A. 归根结底旁征博引莫衷一是舐犊情深B. 察言观色胜卷在握美轮美奂醍醐灌顶C. 孺子可教随遇而安铩羽而归相形见拙D. 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刻不容缓沧海桑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解析:B、胜券在握:C相形见绌:D刻不容缓【高考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备考提示】识记成语字形一定要结合成语的意思:做到“以义定形”。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解析:B应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人……”:C“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其它学校领导”有歧义。

【备考提示】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今年重点考查的是结构性语病:对于这类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专题14.6 论述类文本阅读(江苏专版)一-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6 论述类文本阅读(江苏专版)一-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江苏专版)一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名单学何满子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

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

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

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

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置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

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

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

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

以写小说知名的人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如果此人偶尔也写写诗歌、小品或论文,那他由小说而得的声名就和别的文体无涉,按理是不能挪用的。

小说家写的诗歌、论文,就得到诗歌、论文堆里去接受检验。

有名的大评论家忽然兴致来了,也写写诗歌、小说,如以其由评论家所得的盛名凌驾于诗人、小说家之上,显然有失公允。

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

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

再说,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可以压倒众芳冠冕群伦。

严肃认真的作家为了珍惜自己的声誉,为了尊重读者,不太像样的东西不肯轻易示人,这样的人是有的,或很多的;但也并不见得个个如此,盛名之下不少作品其实难副者比比。

更加上,报刊编者为了名人效应,而且名人拿出来的作品比较可靠也是事实,于是纷纷向为数不多的名作家索稿;有些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虽不一定是次货,但某些文章不如无名新人的奋力之作,也是常事。

但文以人重,编者硬是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文章的质量虽不能以衡器量器来测算,但亦如欧阳修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大体可以见出分晓。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文言文阅读材料(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史记·项羽本纪》节选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材料二:《左传·宣公十五年》节选宣公十五年春,晋师伐郑。

郑人使子产为质于楚,以求楚师。

楚子曰:“郑人来告曰:‘晋师至矣。

’吾欲救郑,如之何?”子西对曰:“不如勿救。

晋,大国也,未可与争。

”子产曰:“不然。

晋虽大,其政不修,其民不和,可以击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项梁怒之(2)吾欲救郑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书足以记名姓而已(2)晋虽大,其政不修,其民不和3. 材料一中,项羽的志向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

(4分)4. 材料二中,子产认为晋国可以被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分析。

(4分)5. 这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分)(二)古诗文默写(20分)根据题目要求,默写以下古诗文。

6. 《滕王阁序》中描写滕王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分)7. 杜甫《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分)8. 苏轼《赤壁赋》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是:“______,______。

”(2分)9. 请默写《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上下文。

(10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文章《论诚信》文章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本文将从诚信的定义、重要性、缺失诚信的危害以及如何培养诚信等方面进行论述。

10. 文章对诚信的定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11. 文章提到了诚信缺失的危害,请列举两点。

高考教学江苏卷语文习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教学江苏卷语文习题及答案分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假设之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效劳,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置、拥有产品或效劳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正确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以下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设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含答案

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含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暴/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辞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任何一种文明的开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D.将于2021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4.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15个字)(3分)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方案、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标准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

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6大题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6大题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Word版含解析.doc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

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

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

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

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

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

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

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

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20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选汇编及参考答案(23页)

2020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选汇编及参考答案(23页)

2020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哲学的作用[美]威尔·杜兰特哲学使人愉悦,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幻景也蕴含诱惑,每个学习者都能体会得到,直到粗粝的生存需求将我们从思想的高峰拽下,抛入生活的撕扯琐碎中。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晓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黄金年代,那时,哲学确实称得上柏拉图口中“那珍贵的喜悦”;那时,审慎追寻难于捉摸的真理远比追求肉欲低俗的生活方式荣耀得多。

人类社会早期追求智慧的努力留给后来者某种永不消逝的渴慕。

我们想要弄清楚“生命之于我们,意味着不断地将我们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

我们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米特亚,“不求百万财富,只求问题之答案”。

我们渴求把握眼前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旋涡。

我们希望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以避免本末倒置。

希望眼中的世界恒定如常,仿佛照耀在“永恒的光束下”。

希望能够笑对不可避免之事,甚至是日益逼近的死亡。

希望保持完整,通过分辨和协调欲望来调整精力分配,因为协调精力是伦理学、政治学,乃至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石。

梭罗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哲学家,不仅需要具备缜密的思维或建立某一学派的能力,还要热爱智慧,循其意旨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容、信任的生活。

”我们愿意相信,若能找到真的智慧,那我们的生命将不再盲目。

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此时,某些缺乏教养的读者大概会打断我们,指出:哲学如下棋般无用,如愚昧无知般含混晦涩。

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比哲学家的著述更荒诞无稽的了。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江苏省高考教学语文习题及答案

江苏省高考教学语文习题及答案

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江苏卷〕语文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边一段话的空缺处挨次填入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提到桃花源,很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切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常常齐集着▲的旅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味。

但是虚假的桃花源向来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能够获取心灵的安静。

A.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混居B.声名大噪闻风而至栖居C.声名大噪络绎不绝混居D.名噪一时络绎不绝栖居【答案】D【分析】【详解】本题观察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重点就是要认真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一阅读语境,掌握语境含义,而后抓住相异语素,剖析其意义差别,同时可联系平常习习用语,推测词语意义及用法。

“名噪一时〞,形容名望很大;“声名大噪〞,指名望传扬于一个期间。

语境重申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一听到信息就来,形容行动快速;“络绎不绝〞,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语境重申的是人们都纷繁到达瓦尔登湖,应填“络绎不绝〞。

“混居〞重视混淆而处,“栖居〞重视栖息居住,语境重申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

应选D。

2.在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在南方,芭蕉栽种简单,几乎四时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神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汲取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先人在走廊或书斋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所以蕉阴之下,是最舒坦的略坐闲聊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季是清冷世界,在秋季是分绿上窗。

⑥毛毛雨乍到,点滴醒人;夕阳初过,翠绿照眼。

①③②④⑥⑤①④②③⑥⑤②①④③⑤⑥②③④①⑤⑥【答案】A【分析】【详解】本题观察语言表达简洁、连接、得体的能力。

这道题采纳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掌握根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而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连接,这此中应先找出关系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址的词语,而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摆列。

江苏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江苏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

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

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

缘此,“南北之论”应运而生。

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

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南派“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北派“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

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

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

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

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

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

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杼”,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

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

与此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

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

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

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

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

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

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

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

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

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

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

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

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

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

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乡物家什”和“文化磁场”的含义。

“乡物家什”指乡村里、家庭常用的用具、器物。

“文化磁场”指有巨大文化吸引力的场所或物品。

作者用这两个词来比喻,分别表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和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

【答案】“乡物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

(每点3分)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本题,将此段落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即可。

这一段的层次是相当明晰的。

第一句先提出一个观点,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这是第一层;接着第二、三句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这是第二层;余下的是第三层,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

【答案】首先,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

(每点2分)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

“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

由此可见,作者是在强烈地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中华文脉。

【答案】①“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

②“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

③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

(每点2分)二、(2016·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18分)【导学号:76934084】旅游三香流沙河一是隔锅香。

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

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诗写得很诙谐。

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

“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

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

”这也是隔锅香。

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

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

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

唐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这个道理。

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隔锅香,非关视角。

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

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

二是碰头香。

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声哇噻,赶快留影。

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

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

至多住宿一夜,就够了。

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

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须知风景并非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等你去享用。

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

我这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

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

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

三是回忆香。

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固属憾事。

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

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

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火,以及现代结队旅游必然有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全被岁月淘洗一净,回忆里只留下一些最难忘的片段,恋恋犹香。

有这一缕回甜之香伴你终身,这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

1980年夏游北戴河,住中海滩区招待所。

某日黎明,慢跑在海边的松阴道上,凉风梳头,清气澡身,左海右山,沿途无人。

那时尚在中年,人虽瘦而腿脚有力,心情又好。

跑完两公里,沿海滩走回。

早潮刚退了,一路拾贝壳。

抬头乍见红日出海,肃穆无声。

此景之美,至今记忆清晰,一想起就回甜。

事去不到三个十年,景物全非,海滩白沙变黑,海湾水有臭气,海岸上的树林和大片空闲地都砍了占了,丑陋的楼厦逼到海边来。

游客拥挤,市廛喧哗。

海滩虽然污黑,倒有那么多照相摊点。

海水虽然有难闻的臭气,仍有那么多人游泳。

放心吧,三个十年以后,他们也一定会有回忆香,和我一样。

4.文中“隔锅香”“碰头香”各指什么旅游心态?(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回答本题把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即可。

第一段要注意重点句“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第二段要注意重点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答案】“隔锅香”是指自家风景差,别处风景好;“碰头香”是指开头感觉好,后来感觉差。

(每点3分)5.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段不同于其他文段的地方在于引用了许多诗句和谚语。

把握住这些,这道题便不难答出。

【答案】先提出本段话题“隔锅香”,再用苏诗和西谚来阐释何为“隔锅香”,(3分)接着分析“隔锅香”产生的原因,最后指明“隔锅香”的弊端。

(3分)6.第三段两次举游北戴河的事例,各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