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
董德懋形神合一论

董德懋形神合一论董德懋形神合一论笔者在1981年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德懋先生学习期间,他将亲手撰写的“形神合一”全文交本人读学。
文中归纳、概括、层次分明、深透的理论一直指导着我的临床实践,现介绍给大家以共赏。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就是说,通过后天的养生调摄,能便形神共调合一而增寿,可度百岁。
祖国医学这一形与神的合一论,而成为养生之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之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理、法、方、药一整套理论体系之中。
形神学说的实质特点形神学说始于《内经》,它的理论概念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朴实性及唯物性,因形与神是人体生命现象中最基本的现象,二者的关系是生命现象中最基本的关系,大至整个宇宙世界,小至人体或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无一不充满着形与神的运动变化,所以形与神的概念是相对的,也是多方面的。
以人与大自然这个统一体来说,人体为形、大自然为神,以人体本身来说,其质体为形、生命活动为神;具体一脏器则脏器为形、功能为神。
总而言之,形包括机体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基础,神包括机体各种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的整个生命运动。
所以中医学将这种对立关系的统一性,称之为“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观是中医辩证唯物观及整体观的具体反映,反之说,人体的整体观、机体本身的整体性就是通过形神合一观来体现的,这正是形神学说最基本的实质特点。
其次,形神学说还具备直观性和辩证性两大特点,因通过视及人体的神变及形变能以审知形神关系的正常与失常,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转归和预后。
由上可见,人体之形即指形体或曰质体,有质可观,如固定的皮肉、筋骨及脏器等,流动着气、精、血、津液等。
神又曰神气,其广义者为生命活动的总概括,狭义者则指神志思维。
恰当地运用形神学说可诊查形之变,即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基础,神之象,即各种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从而体现整个生命活动的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
运动养生原则

运动养生原则1、协调统一,形神兼炼在中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活动中,非常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密切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
意守是指意识要专注,心无杂念;调息是指呼吸的调节,要均匀、有节奏;动形是指形体的运动,要自然、连贯、刚柔相宜。
运动养生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促进健康、祛病延年。
2、迎合时日,莫误良机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提出了“起居有常”的养生主张,告诫人们要顺应阳气变化,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清代养生家张志聪把一日比作四时,他说:“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因此,提出一天中的运动应该遵循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的规律。
在锻炼、活动时注意顺应阳气的运动变化,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1.特别强调动静融合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
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
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倡导持之以恒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
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
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
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当,不必过量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道家有诗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可怜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道法核心,究竟何在?前贤有“丹经万卷,不如在宥一篇”之说。
道法要枢就在庄子《在宥》中广成子向黄帝开示的要道——形神相守。
兹录此节如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下面还引用二位近代道家之大师级人物对此的评述。
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夫子评论: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
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
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摘自《口诀钩玄录(初集)、第四章口诀之来源》)清末民初修道大家海印山人徐颂尧评注:此篇妙文,语虽短,而药物、火候、真土、采取、温养之功,长生久视之理,罔不兼赅。
明·陆西星著《南华副墨》谓:“看千卷丹书,不如读《在宥》一段”,洵属知音。
此道家养生之要素,长生久视之玄枢也。
(摘自《天乐集》)如何“形神相守”?形神相守的次第如何?分述如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神?从现象界的生活来看(在此的论述当然不是佛陀的心物一元的究竟见地,只是就一般人现实生活的经验来加以说明),人同时生活在二个世界——客观的世界与主观的世界(或称为心理世界)。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话养生】形神合一【形神合一话养生】形神合一中医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漫漫长河几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归根到底,既调形又养神,重视“形神合一”,是主要特色。
“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是反映中医学整体观念特点的一个方面。
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
形是一切生命活动之宅;神,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神观认为: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的辩证关系。
正如范缜《神灭论》所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故历代养生家均十分重视形神的保养,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养形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体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
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则为养生之首要。
如张景岳曰:“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
养形的方法虽多,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利其形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能更好地维持生命活动。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阐明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因此,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相协调,藉以保全生命,以增进人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形神合一理解 -回复

中医养生形神合一理解-回复题目:中医养生形神合一理解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与心灵的平衡。
众所周知,中医养生讲究形神合一,即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和谐是不可分割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中形神合一的理解,从中医理论角度阐述其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际的养生方法。
一、形神合一的基本概念形神合一是中医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形指的是人的肉体和器官,神指的是人的心智和精神。
形神合一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在中医的观念中,人体是一个整体,即使出现了某种疾病或不适,也要从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治疗。
二、形神合一的重要性1. 形神合一与身体健康中医认为,形体健康是保持人体机能正常的基础。
当人的体内机能失调时,往往会出现各种身体病症。
而形神合一可以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心灵的平衡和积极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形神合一与心理健康中医认为,人体的形体和心灵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当人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心灵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心态。
同时,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反应和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愤怒、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诱发身体的一系列疾病。
因此,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实际养生方法1. 调养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整体内气血的平衡,改善身体的免疫力。
同时,饮食也与心态密切相关。
中医提倡饮食宜淡,不宜过饱过饥,食物应选择新鲜、多样化的天然食材。
此外,中医也注重饮食的节制,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依赖油炸食物和甜食等。
2. 注重运动与调节心态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可以舒缓身体的紧张状态,提升心态的平衡。
此外,中医还提倡定期进行深呼吸和冥想,以舒展身体,调节情绪,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提要: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一)神为生命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
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
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
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也正如张景岳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权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
人体不但自身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关系,而且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也是靠“神”来实现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神动则气行,神注则气往,以意领气,驱邪防病,又是气功健身的道理所在。
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凤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神在机体卫外抗邪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中医用“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怒喜思忧恐)等概念加以概括,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学说”与五脏联系起来,认为这些精神活动是脏腑的功能表现,而且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进行的,所以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人身之神,唯心所主,……此即吾身之元神也。
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

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身心失衡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常态。
我们时常感到疲惫、焦虑、抑郁,身体也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而中医的形神合一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身心平衡的道路。
形神合一,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精神状态,而精神的变化也会反映在身体上。
从身体方面来看,中医强调“形”的养护。
这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以及避免过度劳累。
比如,饮食上,中医讲究五味调和,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在炎热的夏季,多食用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而在寒冷的冬季,则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
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晚上应该顺应天时,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
但过度劳累则会损伤身体,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
精神方面,中医注重“神”的调养。
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果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比如,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的忧愁思虑则会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急躁、不焦虑,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实现形神合一,达到身心平衡。
比如,冥想和深呼吸练习。
冥想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心,排除杂念,使内心平静。
深呼吸则可以调整呼吸节奏,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紧张情绪。
此外,中医的按摩、针灸等疗法,不仅可以缓解身体的疼痛和不适,还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精神状态。
工作压力大是现代社会中导致身心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容易让人身心俱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运用中医形神合一的理念来调整自己。
比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工作,适当休息和放松。
养生原理--形神共养,顺应自然

养生原理--形神共养,顺应自然【注纯属个人爱好,中医基础学习的笔记】杏林明师学社--张景明教授零基础学中医《不生病的智慧》1:形神共养,顺应自然--跟着自然节奏去养生01—养生目的--度天年而去同志们好!这节课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养生。
养生最早源自于道家,又叫做摄生。
养生的目的无外乎延年益寿,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周期更长,如何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用今天常说的一句话:健康的、有质量的生活,这就是养生的目的。
人到底能活多少岁,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那么从人类生命的三种计算方法上,任何一种计算方法都得出来的结论是,人都可以活到120岁以上。
比如在《黄帝内经》中,把人的寿命叫天年,天年就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寿命,天指的是上苍,上苍指的是自然界,也就是人本身应该活多长时间。
《内经》中有两种解释,一个叫做100岁,一个叫做120岁。
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张教授认为中国人能活多长时间就是100岁。
为什么这样讲?比如在黄河流域,当一个人咕咕落地时,首先12天的时候,亲戚们要来过来闹一闹,叫做过12天;到一个月的时候,叫做过满月;到100天的时候,叫做过百日。
在中国老年人,比如有个老同志今年是99岁了,问他“老人家贵庚几何?”他说“99岁”;明年见了面再问他“老人家,贵庚几何?”他还是说:“99岁”;再过上5年,再问他还是“99岁”,他永远不叫做百岁的。
因为“度百岁而去”在《内经》里的语言,就是人到100岁的时候就百年了,所以有句俗语常常这样讲,说百年以后如何如何。
所以中国人永远活不过100岁,最大的年龄就是99。
当然按照实际的年龄来讲,人的正常寿命都在120岁以上,按照生物学的标准来计算。
但人的寿命是120多岁,很少有人能够活到这么大的年龄。
比如说这是人体的寿命120多岁,这地方叫咕咕落地的第1天,从咕咕落地开始,地球转一圈就少了一天,转了365圈,就少了一年,这是不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另一个问题比如说今天生了一场气,少活了3秒钟;明天喝酒喝醉了,少活了5秒钟;后天没睡觉,熬了一晚上,又少活了2秒钟。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话养生中医养生方法很多,但从其本质上来看,不外乎“养神”与“养形”,即“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这两者是“形神合一”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运用,可以使人达到“形与神俱,颐养天年”之目的。
形神合一宜共养“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为现代科学进一步弄清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贵的帮助。
“形神合一”是指心理与生理、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
“形”是指形体,包括肌肉、筋骨、脏腑、血脉等,这些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功能和作用。
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
神生于形,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为形的主宰。
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人类情绪变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情绪方面的变化,如四时交替、月之圆缺以及颜色、气味、声音、食物等,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这就说明了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是能够互相转化、相互影响和有机统一的。
形神共养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形体健壮,精神充足,相辅相成,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守神全形以调神为第一要务人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相应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感等)的协调统一,都是在“心神”主导作用下完成的。
神明则形安,所以中医的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务。
调神养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例如清静养神是使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减少物欲,调畅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不过极;四气调神是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化,调养精神,使精神活动和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气功养神是通过对身、心、息的调节,对精神、脏腑进行锻炼;节欲养神是说纵欲过度会伤精耗神,节欲可以保精全神;修性怡神是指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练书法、听音乐等,让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起到移情养性强身的作用。
保形全神重在保养精血形体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以及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形神合一养生思想探析_李慧杰

21第13卷 第10期 2011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10 Oct . ,201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养生防病健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的养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养生保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是统一体,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明则形安,形盛则神旺,形健则神昌。
因此养生保健既要注意神气的摄养,还要注意形体的保健,即达到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理论对于指导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颐养天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顺应自然 形神合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养生贵在顺应自然,和调阴阳。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灵枢・岁露篇》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有详细的讲述:“春三月,此谓发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夏三月,此谓蕃秀”,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要“夜卧早起,与鸡俱兴”以养形,收敛神气,使肺气清以养神。
“冬三月,此谓闭藏”,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春夏的特点是阳气升发蓬勃,所谓“春夏养阳”就是指人的形神活动在春夏之季,要与自然界阳气生发相一致,应顺应春夏生长之气以补充阳气。
顺其性“动而向外”,但又不可使神气过用;而“秋冬养阴”则是指人的形神活动要与自然界阳气收敛、潜藏相一致,使秋冬收藏之气以补养阴津。
顺其性“静而向外”但又不可使阴精妄泄。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常也,人亦应之”。
《吕氏春秋・尽数》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中医经典思维之——形神合一,道器并重

中医经典思维之——形神合一,道器并重超越了疾病本身,你才能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之下去思考。
疾病只是表象,是身体失调在局部的表达,或者说是人体自我调节的反应。
传统中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体,一个是用。
如同武术,中医也有气宗的中医,还有剑宗的中医。
气宗的中医认为有无之间有一个东西叫“气”,它无形无质但真实不虚,而且决定着有形有质的世界,同时也被形形色色、有形有质的事物反作用。
这些事物,也可以叫“器”,树木山川,花鸟鱼虫,都是器,都是气聚形成的器。
这些器,构成了不同气与气之间的边界以及交互的方式,中医也叫升降出入。
如果把人体勉强分为神、气、形三大部分,现代医学着眼点一定是有形的层面,即使现在我们进入信息时代,主流医学的视角依然以形为基,向上推求。
通俗来讲,现代医学的观点是:物质决定了功能,人体生命中生理病理现象都是物质基础决定的。
而中医不然,中医的着眼点在“气”,以气为本,沟通形神。
无中可以生有,气聚可以成形。
当然,气是什么,如何感知和认知气,既需要后天系统训练,更需要先天感知的能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泰安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主任郗洪滨通过一则简单而又复杂的特殊案例来为大家分享什么是“气”,如何感知和认知“气”。
看似一例常见的颈肩综合征,实则病机错综复杂。
郗洪滨主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透过现象看本质,“剥丝抽茧”,分析认为该病例虚实错杂、上盛下虚、内寒外热。
故治疗上既调整局组织部结构,缓解局部痉挛紧张,调节筋骨失调状态,又注重整体功能,以中医整体观为核心理念,辨证论治。
同时注重形神一体观,即形体与精神的结合统一,以“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从“气血流通便是补”着手,打开气机的升、降、聚、散,维持协调平衡关系,最终达到一气周流。
患者宋**,女,46岁,山东泰安人,2020年06月29日初次就诊。
患者颈项部僵硬不适,畏寒、怕冷,下肢尤甚,平素头汗出,脾气急躁,易怒,纳可,眠一般,二便调。
中医养生怎样做到“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怎样做到“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1.守神全形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
“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调神摄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②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④节欲养神: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神;⑤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2.保形全神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体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保形”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说:“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一、生气通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时与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四时与发病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
例如。
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以及痰瘀毒侵害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为防止衰老,健康生存,尽享天年,应当掌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一、“形神共养”指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身心和谐的养生原则,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二、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这种“形神合一”或称“形与神俱”的生命观,是“形神共养”养生原则的理论依据。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总而言之,不外“静神”与“动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养形全神”。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
三、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依存于形,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并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
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兴衰存亡。
四、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
通过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健身延年。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只有形神共养,刚柔相济,达到调神与强身的统一,才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共振的“养神”之法!

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共振的“养神”之法!所谓养神,是让人身内的小宇宙之“人神”和主宰天地自然的“天神”,达到和谐统一、和谐共振。
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
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
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人如何理解“养神”?神,是先天赋予你的,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人的意志,也就是出生以后培养出来的理解力、觉知力是可以调设自己的神。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养神”。
“心”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叫本心;“意”是出生以后,被灌输、教育、培养出来的。
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从而调节先天的本能以达乎与宇宙的和谐。
调神的最方便法:调呼吸那么,我们如何沟通心和意?进而又该如何养神呢?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称心的不如意,如意的不称心”。
道家或者中医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在心和意中间要架一个桥梁,让心和意沟通起来。
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让我们的意识能影响到我们的心呢?道家说:有。
同时受心和意两个这个指挥官控制的一个器官是肺。
比如说,心情很紧张的时候,你通过调节呼吸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紧张心情。
所以肺是我们心和意的中间的一个桥梁,调自己的呼吸是沟通自己的心和意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你的意识就会慢慢地影响到你的内心,就会达到一种心和意的沟通。
“人神”与“天神”的调和古代中国人把“指挥人的内心,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套系统背后的事物称为“神”。
又把指挥宇宙万物变化的背后的事物也叫“神”。
分别称两者为“人神和天神”,而两者是合而为一的。
所以,调神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让人身内的小宇宙之“人神”和主宰天地自然的“天神”变成和谐统一、和谐共振。
所以这里的“调神”就是说你怎么调整自己跟天地的那个神变得同步,或者说“和谐共振”,这个共振的力量是匪夷所思的。
国医大师王自立:形神兼养,饮食有节

国医大师王自立:
形神兼养,饮食有节
◎ 王 煜、郑访江 甘肃省中医院
《黄帝内经·素问》在第一篇即指出人的寿命与后天的调养密切相关,如“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并且在本篇的最后一节指出,根据养生水平的不同,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分,其寿命也不同。
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如此细致的划分,但通过养生可以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却是
不争的事实。
2022.12
23祝您健康冰地坼,阳气闭藏,人亦远离寒冷,顾护阳气,不可饮冷少衣、深居寒室,使阳气受损,折寿而不彰。
第三,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季万物蛰伏、阳气内敛,得以蓄养,如若妄动使腠理开泄,
王自立主任医师在养生保健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其认为“进补”不是第一要素,而应注意饮食起居规律及情志的调畅,方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2022.12
24祝您健康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只有保持精神愉悦,情志调畅,使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则邪不易侵,如《黄帝内经》所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保障人体的能量供应而出现营养缺乏,久之可致早衰。
反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过量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第二,进餐的时间。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形神合一”:心理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人都爱好养生,中医养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形神合一”、“形与神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观念,其主旨在于强调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这是中医养生的主要特色。
《黄帝内经》里,岐伯答黄帝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种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健康养生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形呢,大家都知道,是身体的外在表现,是神存在的物质根底。
神是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说,神不仅包括了人的意识、思维,也包括了人的生命的内在表现,即性格、心理、精神活动、情绪反响、睡眠等,属于功能作用。
它们的关系很好理解:神为形主,是我们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
没有神,形也就没有了生命。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无精打采的,像死人一般”,就是因为形如果离开了神,形也灰飞烟灭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一个人只有形,而没有神,是万万不行的。
现在不少朋友为了双眼皮,为了漂亮的鼻子,不惜花费成千上万元去做一些像隆鼻、割双眼皮、隆胸等整形手术。
当然,爱美之心并没有错,谁不爱美呢,只怪自己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上帝有点偏心了。
外在的美其实只要适当地打扮自己就可以了。
依我看,如果超过一定的范围,像整形美容、不惜动刀子来改变自己,实在是没有必要了。
因为一个人的外在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在精神财富是否富有,是否美。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留神情舒畅的时候,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不易疲劳,人也精神飞扬,神采奕奕。
因为人在精神舒畅的时候,生理功能也处于最正确状态。
反之,留神理有压力或某些因素影响使得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做起事来心不在焉、无精打采、效率不高而又容易出过失,人的气色也不好,时间长了,人还会因为压力而出现种种身心疾病。
“形神合一”与治疗原则

研究 成果 , 自身进 行 充 实 和 丰 富 , 其对 某 类 情 绪 与 对 使
脏 腑 病理 、 状 的对 应性 经验 的认 识 , 总体 的 、 于模 症 从 偏
糊 的变得 具 体 和 清 晰 起 来 , 而 对 临 床 诊 疗 发 挥 切 实 从 的 、 针对 性 的指导 作用 。由于 现代社 会生 活 中人们 面 有 临频 繁 的应 激 、 快速 的 节 奏 和剧 烈 的竞 争 , 巨大 的压 力
和社会 适应 问题 使得 抑郁 反应 极 为普遍 , 因而导致 心理
疾患、 心身 疾病 的患 病 率 急 剧 上 升 。可 以说 , 抑郁 状 态
已经成 为现 代 医学 心理 学 情 绪致 病 理 论 的主 要 临床 表
现 之 一 。将 中 医 七 情 中 的 “ ” 定 为 “ 郁 ” 有 助 于 理 思 界 抑 ,
形, 即形态 , 是指 人 的身形 、 体质 , 即人 的 生理功 能 ;
神, 即神 志 、 明 、 识 , 人 的感 觉 、 觉 、 忆 、 维 、 神 神 指 知 记 思
气 健 旺 , 复 如常 。 康 辨 病之 标本 , 以确定 治疗 的主 次先后 , 以形神 而言 , 有 形病 及神 , 则形 病 为 本 , 病 为标 ; 神 病及 形 , 神 神 有 则 病 为本 , 形病 为 标 。“ 治病 必 求 其 本 ” 乃 基本 原 则 。亦 ,
想象 、 情感 、 志 、 格 等 心 理 活 动 。 中 医理 论 历 来 认 意 性 为 , 即神 , 即形 , 形 神 神附 于形 , 依 于神 , 形 每一 个有生 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的高境界——形神合一
作者:张雪亮教授时间:2010-4-16 9:04:16
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
神,即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一般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的和谐。
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前者是指从保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使心理和形体都能达到健康;后者是指通过形体锻炼、饮食调解、起居调摄等方面,使形体与精神协调发展。
与西方现代的普遍认识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的调养。
它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不要有贪欲和妄想,尽量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整体,不仅是指看得见的有形的脏腑血脉四肢五官等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这要求更高了呢,难度更大了,有形的躯体和无形的精神要看成一个整体,才称得上是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正的整体。
总之,中医追求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形神合一,形是指生理,神是指心理和精神,健康就是要达到心理和生理共同的健康。
对于养生来说,也不仅仅让身体不得病,而是要让心理也健康。
一个健康的人,外在状态是阳光的、平和的,心理是非常健全的,在精神上非常愉快,情绪上没有太大的波动。
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中医养生不是强调只养形不养神,也不是只养神不养形,一定要形神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