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自我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自我保护,第一课时《远离危险
拒绝侵害》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
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青少年为什么需要自我保护
初一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较浅,社会是复杂的,生活也是复杂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初一的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对周围的好人、坏人认识不够,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培养学生做到远离危险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本课的落脚点。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远离危险。
初一的学生遇到侵害后,往往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会导致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或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受到的伤害,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得到不到维护而且受到法律的制裁;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即使斗争了,也常常因为方法不当或盲目斗争,而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知道获得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中学生当然不可能学习过多内容、讲得很细,但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求知欲强,对家庭、学校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差,自我控制力欠缺,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应变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具备了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但是针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侵害,抵御能力仍然欠缺。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缺乏认识,不懂得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式,也需要通过学习本课,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权利遭受侵害的案例事件,选择自我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未成年人权益遭受侵害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了解这些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掌握面对不法侵害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教学方法:运用“预学—达标”模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和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
教学过程
远离危险,拒绝侵害
[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
流星雨之夜
1998年11月18日是人们关注的“流星雨之夜”。凌晨3点多钟,北京八里庄14岁的女中学生马某和她表弟在看完流星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罪犯庞德禄。庞犯自称是联防队员,要查看马某的证件。当
马某的表弟被支走回家取学生证时,庞犯以去派出所为由将马某带上出租车,诱骗至高碑店乡的一隐蔽处,突然将马某摔倒在地,双手掐其颈部,并用木棍殴打马某的头部,还用布堵住马某的嘴,见马某昏死过去,便对其进行流氓活动。当庞德禄发觉马某已经死亡,便用草覆盖尸体后逃逸。据庞犯交待,他将马某带走的路上,曾不止一次地遇到行人,当时他心里很紧张,但马某并没有呼喊求救。另外,罪犯遇到马某姐弟的地方,离马某的家不过300米! 距离凶案现场却有很长一段路程,庞犯还打了一辆出租车。事后据那位出租司机反映,当时马某是自己打开车门上的车,一路上,她也没有向司机示警或求救。那位司机说,这个小姑娘死得太可惜了,其实当时只要她有一点儿暗示,我肯定会帮助她的。
思考:这一案例中马某受到了哪种侵害?
探究过程:学生认识到社会侵害。
教师引导: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侵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周围的人能够平平安安,不要受到任何的伤害。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方面给我们的保护只是外部条件。要使自己的身心及合法权益得到根本保护,最关键的还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防范侵害,即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十一课自我保护
[新课讲解,研讨展示]
环节一:分析案例,吸取教训
学生读教材P85的案例“危险的离家出走”,小组讨论:为什么戴宁和李丽的合法权益会遭到侵害?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戴宁和李丽的合法权益会遭到侵害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轻易相信陌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有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远离危险环境,拒绝侵害;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学生自主展示后,师生达成共识: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远离危险,拒绝侵害,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自己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多媒体课件展示:远离危险,拒绝侵害
教师引导: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危险,又如何远离这些危险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
环节二:走进生活,远离危险
赠品
某中学门口,学生三三两两放学回家。巷口,一群学生围着一个发放赠品的青年。青年吆喝着:“薯片,免费赠送。小同学,为了便于公司回访,请填一下你们家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学生甲:“叔叔,我们家没有固定电话。”青年:“就填你爸爸妈妈的手机号吧。青年又指着学生乙的登记表指点着:“你们家庭成员的姓名也必须填写。”很多学生一边吃着赠送的薯片一边回家了……
由三位学生有感情地读上述材料,一位读旁白的语言,一位读青年的语言,一位读学生甲的语言。
教师设问:你如果也从这里路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假如路过这里,不会要赠送的薯片,因为要向陌生青年暴露自己家的隐私,会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设问:这些学生也接受过安全教育,怎么轻易地将家庭隐私告诉陌生人呢?
探究过程:这些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轻易地相信陌生人。
教师设问: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还有哪些值得警惕的情况,讲出来请同学们一起避免;你还有哪些避免侵害的好办法,讲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到生活中在路上遇到陌生人,有的人会坐他的车,此时他的危险可能有被拐骗、被侵害,避免的办法是不要做陌生人的车;天黑时有的人独自穿越公园或树林,此时他的危险可能有遭遇被欺诈、被被伤害,避免的办法是不要独自一人穿越公园或树林,尤其是在黑夜……
学生回答后,由学生对以上同学们的回答进行评价,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