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在医学、公共卫生和防疫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篇文章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常用概念、常见研究设计和常见的流行病学方法。

一、常见流行病学概念1. 疫情:是指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内出现的疾病大规模暴发或流行。

2. 流行病学调查:是根据一定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对流行病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3. 暴发:是指相对于平时来说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内快速、突然发生,且人数较多的现象。

4.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5. 预防措施:是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二、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 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对某种疾病的描述和分类,包括人群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和分布情况等。

例如对某地区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疾病的种类、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等的描述和分析。

2. 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为了验证某一干预措施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性,通过实验性方法研究其效果,如药物的疗效试验、疫苗的效果试验等。

3.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分布与各种可能因素的关系,探究某一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

三、常见流行病学方法1. 人群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疾病在人群中的特征和分布。

包括交叉调查、纵向调查和横向调查等。

2. 病例对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与接触到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患者和非患者之间的比较来确定各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3. 回顾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发生的早期病例和非病例之间的比较,从而找出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

4. 前瞻性研究法:研究一定的人群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疾病,以找出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测疾病的发生。

总之,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流行病学知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

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段的结果,制定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最为重要)、实验法、数理法。

1)观察法:①描述流行病学(产生假设):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

②分析流行病学(检验假设):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2)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验证假设):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

3)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5、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4类。

6、流行病学特征:1)群体的特征(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2)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称“三间分布”。

2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或10000/万暴露人口是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当描述某些地区的某病发病率,分母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为年初人口与年终人口之和除以2,或以当年年中(7月1日零时整)的人口数表示。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发病率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

通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可用于病因学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流行病学中的疾病流行和预防知识点

流行病学中的疾病流行和预防知识点

流行病学中的疾病流行和预防知识点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传播和控制的学科,旨在了解疾病的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

本文将讨论流行病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疾病流行的特点、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疾病流行的特点疾病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期、地域和人群范围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疾病流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流行:某些疾病在特定的季节出现高峰,例如流感在冬季流行较为严重,这与气温和季节变化有关。

2. 集体性流行:某些疾病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特定人群中集中爆发,例如霍乱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常有集体性暴发。

3. 周期性流行:某些疾病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流行,如麻疹的流行周期一般为3-5年。

4. 流行范围:疾病的流行范围可以是局部、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全球性的大流行病称为大流行。

二、疾病传播途径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了解传播途径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常见的疾病传播途径包括: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通过飞沫或空气中的微粒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如麻疹、流感等。

2. 食物和水传播:某些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肠道感染等。

3.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动物或物体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如肺结核、乙肝等。

4. 病媒传播:由于某些生物媒介的存在,病原体可以通过媒介的叮咬或刺吸传播给人类,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蜱传播的莱姆病等。

三、疾病的预防措施为了控制疾病的流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疾病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很多传染病,例如勤洗手、正确咳嗽、避免污染水源等。

3. 隔离措施:一些传染病患者需要进行隔离,以阻止疾病的传播。

如肺结核患者应在诊所或医院进行单间隔离治疗。

4. 环境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可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如改善饮用水源、加强废水处理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关注的是社会群体的健康与疾病防治。

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展规律,旨在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

下面将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和原则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流行病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3.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4. 流行病学研究的伦理和方法学原则二、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设计1. 流行病学调查的分类和步骤2.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和优缺点3.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和控制方法三、流行病学指标和数据描述1. 流行病学指标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 流行病学数据的描述和展示方式3. 流行病学指标的比较和解读四、传染病流行病学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传播途径2. 传染病的流行类型和传播规律3.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原则六、流行病学与公共健康1.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2. 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3. 流行病学对公共健康政策制定的影响七、流行病学新进展和挑战1. 全球化与流行病学研究的挑战2. 新兴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研究3. 基因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通过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设计技巧,充分发挥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以上重点知识点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了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同时学习如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设计。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六、筛检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筛检的目的
早期发现疾病,以便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发现高危人群,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真实性: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
2、地区分布
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差异会导致疾病分布的不同。
城乡分布:城市和农村在环境、人口密度、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疾病的发生。
3、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短期内疾病发病频率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有关。
季节性:某些疾病在特定季节高发,如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多发。
1、人群分布
年龄: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不同,某些疾病有特定的年龄发病高峰。
性别:一些疾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生理结构、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有关。
职业:某些职业暴露于特定的危险因素,导致特定职业人群易患某些疾病。
种族和民族: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可能影响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的分布。
充分病因:指有该因素存在,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促成病因:指某因素的存在只是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但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
2、病因推断的原则
关联的时间顺序:病因必须发生在疾病之前。
关联的强度:关联强度越大,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关联的一致性:不同的研究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中得到相同的结果。
关联的特异性:病因与疾病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选择患有某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患该病的个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在过去暴露于某因素的情况。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病因的概念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一、病因的定义 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

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

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他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他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

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 ),有的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必要病因指缺乏某种因素即不能引起某疾病,该因素称为该病的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一般适应于解释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必要病因,而大多数的慢性非传染病尚未发现他们的必要病因。

流行病学总结知识点

流行病学总结知识点

流行病总结名词解释(说明:经过主观的筛选了,考到没有的概不负责喔。

O(∩_∩)O~)1.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Rapid flucturation短期波动是在较大的数量的人群中,短期内某病的病例数突然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病势趋于平静。

3.Di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特点真实的揭露出来,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4.Census普查是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全面的调查5.Sampling survey抽样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6.Exposure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7.Matching匹配又称配比,是以对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因素或特性作为匹配因素,使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因素上保持一致的一种限制方法。

8.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变量加以匹配,企图使病例和对照尽量一致,有可能会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甚至降低研究效率。

9.Ca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10.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队列是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11.End point观察终点指一个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局,或一项检测指标达到了某水平,至此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进行继续随访。

流行病学知识点汇总目录

流行病学知识点汇总目录

第一章绪论P1 流行病学的定义P2-3 流行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系统流行病P4 循证医学、真实世界研究、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P5 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P6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P7 类实验、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比较、概率论、社会医学)P8 多病因论的观点、流行病学的应用、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P9 疾病自然史、流行病学研究的终极目标、疾病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P10 伦理原则第二章疾病的分布P12 疾病的分布、率、比、构成比、发病指数(发病率)P13 罹患率、患病率、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P14 感染率、续发率、死亡指数(死亡率、粗死亡率)P15 死亡专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孕妇死亡的定义和原因、病死率P16 生存率、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P17 疾病的分布(地区分布)、地方性(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自然疫源性)、外来性与输入性、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P18 影响疾病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疾病的城乡分布、时间分布P19 短期波动、季节性(严格的季节性、季节性增高、无季节性)P20 周期性、周期性流行的特点、长期趋势P21 人群分布、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P22 年龄分布的特征、性别分布P23 职业分布、种族和民族分布、婚姻和家庭情况,社会阶层、行为P24 移民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P25 病因、危险因素、必要病因、充分病因P26 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病因链P27 病因的分类(宿主【遗传因素、免疫状况、年龄和性别、种族、性格、气质和精神心理状况、行为因素】)P28-29 病因的分类(环境【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病因研究的方法(描述流行病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演绎推理、归纳推理P30-31 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求同法、共变法、求异法、类推法、排除法)P31-32 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偏移(选择偏移、信息偏移【无差异性错分、差异性错分】、混杂偏移)、混杂因素具备的特征P33 虚假关联、继发关联、因果关联(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P34-35 因果关联的判断标准Henle-Koch原理(关联的强度、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P36-37 描述性研究概念、描述性研究特点、描述性研究种类(个例调查、病理报告、病例系列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描述性研究应用、个例调查(概念、调查方法、目的与途径、调查内容)P38 病例报告(概念、目的和用途、局限性)、病例分析(概念、目的和用途)P39 病例分析(优缺点)、现况研究(概念和特点)P40 现况研究(目的)、现况研究的研究类型(普查【概念、目的】)P41 普查(使用条件、优缺点)、抽样调查(概念、目的、基本原理【随机化原则和样本大小适当原则】、优缺点、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P42-43 分层抽样(按比例分配分层随机抽样、最优分配分层随机抽样)、多阶段抽样、现况研究的调查方法(面访、信访、网络调查、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P43-48 现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P44 决定现况研究样本大小的因素P45 问卷编制的步骤、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P46 问题排列的主要原则P47 问卷填写的方式、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现况研究的整理步骤P48选择偏移(无应答偏移、选择性偏移、幸存者偏移)、信息偏移(调查对象引起的偏移、调查员偏移、测量偏移)、质量控制措施、现况研究的优缺点P49-50 生态学研究(概念、特点、目的、类型、主要用途、优点与局限性)P 51-52 队列研究的概念、暴露、队列(固定队列、动态队列)、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特点、队列研究的用途P53 队列研究的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P54 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研究结局P55 暴露组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P56 样本量的估计(影响样本量的因素、样本量的计算)、资料的收集与随访P57 基线资料的收集(人口学资料、暴露因素资料、结局指标资料)、获取基线资料的方式、随访、观察终点、失访、决定随访期长短的因素P58 队列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思路、结局发生率的计算与比较(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P59 结局发生率的计算与比较(标化比、显著性检验)、关联强度分析(相对危险度)P60 关联强度分析(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61 关联强度分析(人群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剂量反应关系分析P62 选择偏移及其控制(失访、失访偏移)、信息偏移及其控制P63 混杂偏移及其控制、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P64 病例对照研究概念和基本原理P65 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特点、广泛用途、研究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P66 匹配过头、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目的与类型、确定研究因素)P67 确定研究对象(病例的选择【选择原则、病例的类型、病例的来源】和对照的选择【选择原则】)、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代表性P68 可比性、对照的选择(对照的形式、对照的来源)、估计样本量(影响因素、估计方法)P69 资料收集P70 资料分析(描述性分析【一般特征描述、均衡性检验】、推断性分析【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P71 关联强度、比值比ORP72 个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P73 分级分析P74 分层分析P76 选择偏移(入院率偏移、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移、检出症候偏移)、信息偏移(回忆偏移、调查偏移)P77 混杂偏移、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P78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概念和基本特点P79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类型、临床实验概念、临床试验主要途径、临床试验基本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盲法原则、重复原则)P80 重复、临床试验的分期、新药临床批评价、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受试者P81 决定研究人群选择的因素、制订排除标准的因素、结局、确定样本量P82 设立严格的对照(标准对照、安慰剂对照、交叉对照、互相对照、自身对照)P83 随机分组(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随机化、应用盲法(单盲、双盲、三盲)、质量控制P84 维持原随机分组分析、资料分析(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P85 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相对危险度降低、绝对危险度降低、需治疗人数、偏移(失访、干扰、沾染)及其控制(排除、提高试验对象的依从性、降低试验对象的失访率)、临床依从性P86 试验对象不依从或依从性不好的原因、现场试验和摄取干预试验(定义、目的、设计类型)、随机对照试验、群组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P87 现场试验和摄取干预试验(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转阳率P88 真实世界研究(定义、内容、优缺点)P89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第八章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P90 筛检、筛检试验、诊断、诊断试验、筛检的分类(根据筛检对象的范围不同【人群筛检、目标筛检】、根据筛检方法的数量多少【单项筛检、多项筛检】)P91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区别、筛检的实施原则(Wilson’s准则)P92 筛选的目的和意义、诊断的目的和意义、设计与实施(确定“金标准”、研究对象的选择)、金标准P93-94设计与实施(样本量、确定诊断试验的界值)、诊断试验指标(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半客观指标)、确定界值的原则P95 确定诊断试验界值的的方法(统计学方法【正态分布法、百分位数法、POC曲线法】、依据临床需要确定界值)、真阳性、假阳性、假阴性、真阴性P96 真实性的评价(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真实性、似然比P97 约登指数P98可靠性的评价(定量资料、定性资料【符合率、一致性检验】)、可靠性P99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收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预测值P100 灵敏度、特异度和疾病的现患率与预测值的关系、筛检的生物学效果P101 筛检的卫生经济学效果、提高筛检与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采用联合试验)、并联试验、串联试验P102 筛检与诊断试验中常见的偏移(领先时间偏移、病程长短引偏移)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P113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概况(全球、我国)P114 传染病流行特征、病原体、感染力、致病力、毒力、免疫原性P115 宿主、传染过程、感染谱、流行过程、基本环节(传染源)P116 传染病的病程(潜伏期【意义】、临床症状期、恢复期、传染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暂时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无症状病原携带者)P117 动物性传染病、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播机制、经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经水传播(经饮用水传播及流行特征、经疫水传播及流行特征)P118 经食物传播及流行特征、经接触传播(直接、间接)及流行特征、经虫媒传播(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及流行特征、经土壤传播P119 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基本环节(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疫源地、疫点、疫区P120 形成疫源地的条件疫源地的存在形式、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P121 爆发调查P122 确定调查目的、调查步骤与方法(核实诊断、初步分析,提出假设、深入调查,验证假设)P123 调查步骤与方法(采取措施并评价效果、结论与总结)、传染病的防治策略P124 传染病的经常性防制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主动免疫、免疫规划】)P126 传染病的经常性防制措施(国内交通检疫、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报告)P127 传染病的针对传染源的措施(对病人、对病原携带者、对接触者、对动物传染源)P128 传染病的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传染病的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传染病暴发和流行时的紧急措施P129 宣布解除紧急措施的条件。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科学。

根据研究设计类型,流行病学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是指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疾病发生的三要素是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

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其公式为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同期暴露人口×K。

罹患率是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其公式为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K。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其公式为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K。

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其公式为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

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家庭;地区分布包括国家间、国内、城乡和局部地区;时间分布包括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变异。

横断面分析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易感人口增加会导致麻疹流行,原因是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原因是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原因是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原因是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和莱姆病等。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分布、传播规律及相关因素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规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特征、环境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干预试验等。

4.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疾病的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危险因素存在的状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指某一疾病发病者中死亡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者存活下来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研究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宿主(host)、病原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

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宿主:指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发病对象,包括人、动物或植物等。

病原体:指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环境:指影响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指争论疾病〔包括损害〕和安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掌握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安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流行病学)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或用电子计算机仿真,从理论上争论疾病发生、进展和转归的规律。

3.暴露:争论对象接触过某种欲争论的物质、具备某种待争论的状态或特征。

4.个体疾病的自然史:疾病在个体中由临床前期、临床期和临床后期的自然发生进展过程。

5.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6.发病率:指肯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病例消灭的频率。

7.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肯定人群中某病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8.死亡率:指某人群在肯定期间内,死于全部缘由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9.病死率:表示肯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10.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消灭,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11.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2.爆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临床病症相像的病人。

13.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

14.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常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15.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转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6.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7.描述性争论: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别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安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争论供给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流行病学复习知识点

流行病学复习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定义的诠释:①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②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④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1.描述性研究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

2.分析性研究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二)实验法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数理法对某些疾病的流行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该病发生或流行的主要因素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同时也可用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和疾病控制对策与措施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及描述性研究第一节 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病学知识点流⾏病学知识点第⼀章绪论1、流⾏病学的定义:(1)概念:流⾏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该定义的基本内涵:1)它的研究对象是⼈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群2)他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且研究健康状态3) 他的研究⽅法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4)他的研究⽬的落实在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流⾏病学的研究⽅法(1)流⾏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由⼈群、暴露和疾病组成(2)根据是否有⼈为的⼲预,流⾏病学研究⽅法分为实验流⾏病学和观察流⾏病学3、流⾏病学的⽤途:(1)研究⼈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群健康做出诊断(3)⽤于卫⽣决策和评价(4)揭⽰疾病完整的⾃然史(5)利⽤流⾏病学⽅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第⼆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意义:认识疾病的基本流⾏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服务重点;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途1、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定时期内,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途: 1)描述疾病的分布 2)提出病因假设 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2)罹患率:在某⼀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途:⽤于描述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率)在特定时间内,⼀定⼈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例⽤途: 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情况2)评价疾病对⼈群健康的影响程度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设施及⼈⼒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依据(4)感染率:在受检⼈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数所占的⽐例⽤途: 1)评价⼈群健康状况2)研究传染病或寄⽣⾍病的感染情况、流⾏势态和分析防治⼯作效果3)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5)续发率:(亦称SAR或家庭⼆代发病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途: 1)反映传染病传染⼒强弱的指标2)分析传染病流⾏因素3)评价卫⽣防疫措施的效果2、死亡指标:(1)死亡率:某⼈群在⼀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数在该⼈群中所占的⽐例⽤途:1)衡量某⼀时期,⼀个地区⼈⼝死亡危险性⼤⼩2)反映⼀个地区不同时期⼈群的健康状况和卫⽣保健⼯作⽔平(婴⼉死亡率)3)为该地区卫⽣保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4)对于⾼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5)评价防治措施(2)病死率:⼀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中因该病⽽死亡者的⽐例⽤途: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2)反映诊治能⼒等医疗⽔平3)多⽤于急性病,较少⽤于慢性病(3)⽣存率:(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年随访(通常为1、3、5、10年)后,尚存活的病⼈数所占的⽐例⽤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三、散发、暴发、流⾏的概念(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般⽔平(⼩于2倍),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明显联系,散在发⽣(2)暴发:在⼀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3)流⾏: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平。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体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包括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 YLL )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YLD )。

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系的描述。

(总体) 均为抽样方法。

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种方法称整群抽样。

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追踪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研究对象的调查。

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

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

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与积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的因素。

: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时,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是以全人口发病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人数,即预期发病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发病人数与此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得到标化发病比。

流行病学简答题总结 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前必看

流行病学简答题总结 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前必看

疾病的分布形式:一.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二.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三.地区分布(疾病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1.横断面分析(特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2.出生队列分析(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死亡率.病死率.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若某并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描述性研究的特点:1.对研究对象不施加干预措施2.没有设立特别的对照3.只能得出疾病的患病率4.研究的期限较短5.不能得出因果联系6.容易实施,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结果7.从研究的程序上讲,描述性研究史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8.是瞻性研究的基础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目的: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②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③为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④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特点:①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故称横断面调查;②只能求出患病率,不能区分新、旧病例;③调查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④无需对照组现况研究决定样本大小的因素:1.估计样本率(估计样本均数)2.总体率(总体均数)3.样本均数标准差4.显著性水平5.把握度现况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1.实施,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结果2.究的程序上讲,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3.性研究的基础,连续的现况研究将提供好的证据1.因分析时, 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 不能得出有关病因因果关系的结论2.病程较长的疾病,主要用于慢性病的研究,也适用于传染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3.一般不能获得发病率现况研究偏倚常见偏倚:①选择偏倚,包括: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流行病学知识点范文

流行病学知识点范文

流行病学知识点范文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以及其相关因素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识别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和向社区传播的模式,以及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在公共卫生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流行病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1.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人群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人群调查常用于描述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了解其分布情况。

队列研究则可以观察一组人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发病率变化,以确定其中一种暴露因素是否与疾病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则是通过比较患者(病例)和非患者(对照)之间的暴露差异,来确定其中一种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2. 流行病学的测量指标: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量指标包括发病率(incidence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绝对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等。

发病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其中一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新发病情况;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其中一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死亡情况。

相对危险度是比较两组人群中患病风险的指标,绝对危险度则是描述特定暴露因素对患病风险的贡献。

3.流行病学的病因学研究:病因学研究旨在寻找疾病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

病因学研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共同致病机制。

病因学研究的结果可以提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依据。

4.流行病学的疾病模式研究:研究疾病的模式可以揭示其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以及流行趋势等。

流行病学模型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常见的流行病学模型包括传染病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等。

5.流行病学的公共卫生措施: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公共卫生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疫情预防和控制措施。

这包括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开展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推广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等。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与分布的科学。

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进行研究,流行病学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干预疾病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研究设计,以及其在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1. 流行病学概述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疾病的影响因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2.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2.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人群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其中包括队列研究和临床试验两种设计。

队列研究是通过定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随机分配给予干预措施来观察其对疾病的影响。

2.2.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一种对特定时点或一段时间内的人群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设计。

通过调查和测量数据,可以了解人群中的疾病发生率、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3. 流行病学指标3.1. 发病率和患病率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特定疾病在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患病率是指在给定时间点或一段时间内,人群中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比例。

3.2. 相对危险度和绝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是指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绝对危险度则是指某个因素导致某种疾病的实际风险大小。

4. 流行病学研究应用4.1.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研究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推动公众健康的改善。

4.2.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可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进展规律,辅助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疾病的预测和诊断能力。

5. 流行病学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5.1. 疫情调查流行病学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确认疾病的爆发,并进行病例调查和溯源研究,控制疫情的扩散。

5.2. 风险评估流行病学可以通过对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疫情的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传播规律的科学,它通过调查与分析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揭示疾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方式和控制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流行病学的知识点。

一、疾病流行规律流行病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

根据疾病在人群中传播速度和范围的不同,流行病学将疾病分为流行病、流行病和地方性病。

流行病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特定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大样本疾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等;流行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出现的疾病,如非典型肺炎;地方性病是指在局部地区、某些群体或特定地理环境中出现的疾病,如地方性颈癌。

二、疾病的传播方式疾病的传播方式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疾病的传播方式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直接从感染者传播给易感者,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介质传播给易感者,如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等。

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三、疫情的监测与预警流行病学通过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有效地掌握疫情的动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疫情监测是指对疾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报告;疫情预警是指在发现异常情况或初期疫情爆发时,及时发出警报,引起重视,采取果断措施。

通过疫情监测和预警,可以有效地降低疫情的风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防控措施与策略在疾病流行过程中,流行病学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疾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防控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隔离检疫、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卫生教育等;防控策略包括群体免疫、药物治疗、疾病干预、公共卫生政策等。

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流行,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总之,流行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卫生科学,它对疾病的流行规律、传播方式、监测预警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一.三大研究的特点(一)描述性研究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1队列研究:(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

(2)设立了对照组(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①属于观察法;②设立对照组;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一)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局限性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难以判断,因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5.不能测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二)队列研究优点1.研究对象的暴露资料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且有观察者亲自观察得到,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可以直接得到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计算RR,AR直接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3.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序上合理,加之偏倚又少,可证实病因联系。

4.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还可分析一种原因和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1不适合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因为需要的样本量太大。

2.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各种失访偏倚。

同时观察对象容易改变他们的态度。

3.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的引入,已知变量的变化都可影响结局,使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更复杂。

4.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且组织和后勤工作相当艰巨。

(三)实验性研究优点1.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提高了可比性,能较好的控制混杂和偏倚。

2.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因素事先设计,结局变量和测量方法事先规定,通过随访对全过程观察到底,通过和对照组比较,论证强度高。

3.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和多种结局的关系。

局限性1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要求高,控制严,难度大,实际工作场难以做到。

2受干预措施使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影响试验结果推论到整体。

3,研究人群数量大,随访时间长,难以保证依从性,影响试验效应的评价。

4.由于研究因素是研究者为实现研究目的施加于研究对象,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三.三大研究的应用(一)描述性研究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2.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3.发现高危人群,实现三早预防4.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34为现况研究)(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1.检验病因假设,能力较强。

主要用途。

2.评价预防效果,这里的预防措施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研究对象的自发行为。

3.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4.新药上市后的监测,如不良反应。

病例对照研究1.广泛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

2.深入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

(三)实验性研究1.验证病因假设,通过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验证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等。

2.评价疾病预防效果。

可用于评价预防性措施的效果,如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

也可用于评价治疗措施的效果如手术措施等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

四、三大研究样本含量的影响因素(一)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①预期现患率(现患率为50%时所需样本量最大);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即容许误差d);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准(α)。

(二)分析性研究P,其越接近于0.5样本量就越大;②暴露队列研究:①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组与对照人群发病率之差;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准;④功效。

P;②预期的该因素的效应强度,即相对危病例对照研究: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的暴露率险度RR或暴露比值比OR;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准α;④检验功效;(三)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及其他试验):①计数资料以治愈率、有效率、缓解率、生存率、病死率等为分析指标时,频率指标(P)越低样本量越大;②试验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比较指标的数值差异;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准α和检验功效1-β;④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双侧样本量大)。

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五大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3、流行病学的六大特征①群体的特征;②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线索);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社会心理特征;⑤预防为主的特征;⑥发展的特征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按是否事先设立对照组又分为:1)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2)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②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分为1)临床试验;2)现场试验;3)社区实验。

③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了解疾病分布的特点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基础和起点,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性研究的基础。

2、发病频率的测量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健康危害大。

②罹患率(attack rate):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应用: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中常用该指标。

③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应用: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常用于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中发生传染病时的流行病学调查。

1、患病频率的测量指标:①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根据观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时点患病率(一般不超过1个月)和期间患病率(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是几个月,但时间应尽可能短)。

引起患病率增高的因素: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加);②治疗水平提高,免于死亡但未愈,病程延长;③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④病例迁入;⑤易感者迁入;⑥健康者迁出;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增加。

引起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新病例减少(即发病率下降);②病程缩短;③病死率增高;④治愈率增高;⑤健康者迁入;⑥病例迁出。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应用: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用于估计某病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

②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

应用:特别对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较为常用。

3、死亡与生存频率①死亡率(mortality 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应用:死亡率是反映一个人群总死亡水平的指标,用于衡量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的大小。

死亡率还可作为疾病发生风险的指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如狂犬病;病程或存活时间短的疾病如胰腺癌)。

②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应用: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③生存率(survival rate):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应用: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常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的研究。

4、疾病负担指标:①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某病某年龄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该指标考虑到死亡率水平的高低和死亡时的年龄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 Y):即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附表: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比较5、疾病流行强度:常用散发、爆发、流行及大流行表示,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①散发(sporadic):是指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散发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地区而言。

(历年一般水平:当地前三个非流行年该病发病率的平均值)②暴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大多数病人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

罹患率用来描述暴发。

③流行(epidemic):是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水平。

相对于散发,流行出现时各病例之间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