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森林环境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因子是一类特殊因子,由于人 类对于植物的作用往往是有目的的,因 此具有无限的支配力。人为因子也可以 归到生物因子中。将其分离出来主要是 强调人为因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2.3 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1.2.3.1.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一种生态因子无论多重要,它的作 用也只能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发挥 作用。生物的环境是许多生态因子组成 的综合体,在这种综合体中各个生态因 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②生物环境:对生物而言,生物生 存空间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即是生物 环境。 ③环境因子: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 称为环境因子。 ④森林环境:对森林来说,其生存 地点四周的空间,即森林生存空间 所有因素的总和就是森林环境。
(2)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 ①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 对森林植物有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 因子。 ②生活因子:生态因子中有一 些是森林植物所必需的,没有这些 因子植物便不能生存,这些因子称 为生活因子。
1.1.2森林的结构特征
森林的结构特征是森林植物和周围环 境条件之间以及森林植物彼此之间相互作 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能赋予人们直观感 觉的外貌特征。森林的结构特征包括:森 林的组成、森林的层次、森林的起源、森 林的郁闭度、密度、森林的年龄、森林的 立地质量等。
1.1.2.1森林的组成 森林的组成较为复杂,有生物成分中的乔木、 灌木、藤本、草本、苔藓、地衣、蕨类、动物、 微生物等,也有非生物中的光、热、水、气、土 等。 根据树种的组成,可将森林划分为单纯林和 混交林。 ①单纯林:是指仅有单一树种组成的森林。 ②混交林:是指由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
(1)地位级 一般按林分平均高(H)和林分年龄 (A)来确定森林的地位级。通常将地位级 分为五级,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 Ⅴ表示,Ⅰ级表示林地生产力最高,Ⅴ级 表示生产力最低。 (2)地位指数 一般按照林分上层高()和林分年龄 ()来确定森林的地位指数。
1.2 森林生态环境
1.2.1 森林生态环境的概念 (1)环境与森林环境 ①环境: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是 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的环境。
通常用龄级而不是以年为单位表示林分的年龄。 由于林木在一定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相似, 这一年龄阶段称为龄级,并用Ⅰ、Ⅱ、Ⅲ、Ⅳ、 Ⅴ、…表示不同的龄级。 森林按年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同龄林和异 龄林。 1.1.2.6 森林的立地条件 立地质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林地条件,是对影 响森林生产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 地形、生物等)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在我 国,常用的评定立地质量的指标有以下两种:
林冠的郁闭状态可以分为两类:水平郁闭和垂直 郁闭。单层林为水平郁闭,复层林为垂直郁闭。 (2)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的多少。它可 以反映林分中每株树木平均所占营养面积的大小, 由此可以衡量林木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对林地的利 用程度和生长发育的状况。 1.1.2.5 森林的年龄 森林的年龄通常是指林分内林木的平均年龄, 它是森林生长发育的指标,代表林分所处的生长 发育阶段。
1.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利比希发现: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 矿质养分的量”。木桶能装多少水,不 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 板(木桶定律)。
2.耐性定律: 谢尔福德(Shelford), 1913年提出。生物不仅受到生态因子最 低量的限制,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 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 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 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生物 的最适生存区。这就是耐性定律。生物 所能耐受的某一生态因子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为该生物的生态幅,也称 为生态阈。耐受的上限和下限,及中间 的最适点,称为生物对生态因子相应的 三基点 。
1.2.3.8 生态因子的指示作用
森林与其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辩证统 一体,不同的森林群落能反映不同的环 境条件。
第1单元森林环境概述
•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对森林环境的认识,熟悉森林的结 构特征并学会观察判断;熟悉森林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掌握森林的概念; 掌握森林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因子的分类。
1.1森林结构特征
1.1.1森林的基本概念 (1)林木与孤立木 (2)森林的基本特征 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森林的最基本征。 (3)森林的概念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木 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改造)环境, 形成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物层三个基本层次。 (1)乔木层 由高大的乔木树种所组成,位于森林群落的最 上层,是森林的主体,其树冠的枝叶表面可吸收到 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按照林层(林相)一般可将森林分为单层林和 复层林。 ①单纯林:仅由一层林冠组成的林分。 ②复层林:由两层以上林冠组成的林分。 (2)灌木层: 处于乔木层以下,是所有灌木型木本植物的总
如K缺乏时,Na可起到补偿作 用,但不能代替K;
1.2.3.4 生态因子的可调节和可补偿性 虽然生态因子是同等重要和不可 替代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因子 量上的不足可通过其他因子来补偿, 结果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这就是 生态因子的可调节和可补偿性。
1.2.3.5 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所依赖的 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该生 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适应范围广,且稳定的生态因子, 不太可能成为限制因子:适应范围 窄,且不稳定,往往成为限制因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土壤营养与肥料 等。 (3)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虽然对生物没 有直接影响,但通过地形的改变引起光、 热、水、肥、气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森 林的生长。包括:江河和山脉的走向、不 同区域的特殊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坡度、 坡向、坡位等。
(4)生物因子 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 其中包括森林植物间的生态作用、 森林植物与森林动物、土壤微生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5)人为因子 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森林的 作用和影响。(指人类对自然资源 的利用、改造、发展和破坏)。
1.2.3.2生物因子的主导作用
组成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会对生物 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一般情况 下,往往是其中一种或两种生态因子起决 定性的作,这种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例如: 光周期现象中的光照长度;植物春化阶段 中的低温。
1.2.3.3 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 和不可替代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对植物 的生命活动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 的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否则便会引起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的失调,生长受到阻碍甚至死亡, 这就是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和不可 替代性规律。
③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数量占优势的树种。 ④混交树种:在混交林中数量较少的树种。 ⑤目的树种:是指经营价值较高的树种。 ⑥非目的树种:是指经营价值较低的树种。 ⑦树种组成的表示方法:十分法。例如:10桦, 表示桦山松纯林;8松2栎,表示松占80%,栎占 20%。 1.1.2.2 森林的层次 森林的层次是指森林中各种植物成分所形成的 垂直结构。通常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
称,包括灌木及生长不能达到乔木层高度的乔木。 (3)草本植物层: 位于灌木层以下,生长在森林的最下层,覆 盖在林地表面,包括地衣、苔藓在内的所有草本 植物统称为草本植物层。 1.1.2.3 森林的起源 森林的起源即森林的发生方式,通常是指森 林最初发生的方式,它是描述林分中乔木的发育 来源的标志。
1.2.3.6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同一种生态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 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低温在 春化作用阶段,对植物有利,而其他阶 段则对植物不利。
1.2.3.7 生态因子作用的统一性 树种在生活过程中,对外界环境 有一定的要求,这种特性即是树种的 生物学特性。生态因子是综合在一起 对森林起作用的,而树种在其系统发 育过程中,长期适应的是整个生态环 境,而非某一个因素。不同的树种对 光照、温度、水分、 土壤等条件的要 求有所不同,因此,树种的生物学特 性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有规 律的联系和统一。
按照森林的起源,可将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 林。 ①天然林:是指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②人工林:是指人工植苗(包括人植苗、分植、 扦插)、植播(穴播或条播)或飞播方式形成的森 林、林木、灌木林(包括人工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 林)
1.1.2.4 森林的郁闭度、密度 (1)郁闭度 郁闭度是指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它 反映一片森林中林冠彼此衔接的程度或是林冠遮盖 地面的程度。通常以十分法表示,即0.1、0.2、 0.3、0.4、0.5、0.6、0.7、0.8、0.9、1.0。常将 其分为几个等级: 郁闭度在:0.1~0.19 为疏林地; 0.2~0.4为弱郁闭度; 0.41~0.69为中郁闭度; 0.7~1.0为密林地。
(3)森林生态环境 在环境中对森林植物生活有影 响的一切生态因子的综合,称为森 林生态环境。
1.2.2 生态因子的分类
•
(1)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可分为光、温度、水 分、大气等许多因子。 ①光:可分为太阳辐射、光照 强度、光的性质、光照时间等。
②温度:可分为土温、气温、生物学 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 变温。 ③水分:包括空气的湿度、降水的性 质(雨、雪、雾、露、雹)。 ④大气:包括大气的组成、气压、风、 天气、气候等。 (2)土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