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论述题(一)
![齐鲁文化论述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6f11bbd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6.png)
齐鲁文化论述题(一)
齐鲁文化论述题
一、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起源有哪些历史背景和因素?
•解释齐鲁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了解齐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表现。
二、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内涵?•分析齐鲁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阐述齐鲁文化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三、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
•探讨齐鲁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分析齐鲁文化在音乐、戏曲、舞蹈等方面的表现。
•介绍齐鲁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四、齐鲁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齐鲁文化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如何保护和传承?
•探讨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五、齐鲁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分析齐鲁文化对山东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探讨齐鲁文化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与创新。
•评估齐鲁文化对旅游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以上是一份针对“齐鲁文化论述题”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eb3b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3.png)
齐鲁文化解析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齐国以姜太公为代表,注重功利和革新;鲁国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伦理和传统。
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尚功利与重伦理:齐鲁文化既有尚功利的倾向,也有重伦理的特点。
齐国的尚功利表现在追求实际利益,重视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鲁国的重伦理则强调道德、礼义的重要性,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尚自然与重人文:齐鲁文化既有尚自然的倾向,也有重人文的特点。
齐国的尚自然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鲁国的重人文则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三、齐鲁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为了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
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齐鲁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齐鲁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9d843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0.png)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齐鲁文化是指在山东省齐鲁地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次调研将重点探讨齐鲁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齐鲁文化的起源齐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山东地区的先民已具备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鲁地区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并兴起了多个小国。
此后,齐、鲁两个大国的崛起对齐鲁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齐桓公和孔子等伟人的影响下,齐鲁文化开始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三、齐鲁文化的特点1. 尚武精神:齐国和鲁国是军事强国,齐国有“齐桓公是狙彝、威烈之后”之说,而鲁国有“鲁哀公之时,左右执戟者五十人”之称。
这种尚武精神贯穿了齐鲁地区的历史,使得齐鲁文化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战斗精神。
2. 儒家思想:鲁国孔子的诞生和活动,为齐鲁地区带来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传承。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道德和孝悌忠信,将这些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中,对齐鲁地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儒家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3. 才子文化:齐鲁地区孕育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如曲剧艺术家郑板桥、戏剧家梅兰芳等。
他们的艺术才能和文化造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地区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源地之一,陆游、柳宗元等文豪在这里诞生。
四、齐鲁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对古代社会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的孝悌观念激励人们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并引导着现代社会建立和谐家庭和亲情至上的价值观。
其次,齐鲁文化对品德修养的注重,培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劳动精神、诚信守法等优良道德品质。
再次,齐鲁文化注重教育,崇尚学问、尊重知识。
这一特点也给现代社会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齐鲁文化的鲁菜、孔庙等代表着齐鲁地区的独特风味和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符号和品牌对旅游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什么是齐鲁文化
![什么是齐鲁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f3469c2aa00b52acec7ca04.png)
什么是齐鲁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历史现象。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义的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对应,主要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也就是精神文明。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三种文化:上下五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包括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内的当代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
但其中影响最长久、最广泛、最深刻的是齐鲁文化。
什么是齐鲁文化?“齐鲁”二字在这里有两个概念。
一是时间概念。
齐国从公元前11世纪(约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825年;鲁国从公元前11世纪(约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790年。
二是空间概念。
就是从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在山东现在的地盘上,有两个最大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
除了齐、鲁两国外,还有莒、曹、滕、邾、莱、纪等国,但后来这些小诸侯国都被齐、鲁两国吞并了。
所以“齐鲁”就成了“山东”的代名词。
如齐鲁大地、齐鲁山河、齐鲁物产、齐鲁风情、齐鲁人物等。
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的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顾名思义,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
齐文化、鲁文化既是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奇葩,在更深层次上却又是从同一条母根上孕育成长起来相似相通的同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文化地理-齐鲁文化
![文化地理-齐鲁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d9d2b88195f312b3169a5e5.png)
(風月)
泰山民俗文化历 史悠久,数千年 连续不断。民俗 文化丰富多样, 被誉为“微型的 中国民俗教科 书”。对于泰山 民俗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泰山老奶 奶和泰山石敢当 的信仰民俗领域。
泰山石敢当 上古 之时有很多禁忌 和崇拜,石崇拜 就是其中很特别 的一种崇拜,而 将小石碑(或小 石人)立于桥道 要冲或砌于房屋 墙壁,上刻(或 书)“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之类,要禁压不 祥之俗,在民间 甚为流行。2006 年6月,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
大明湖的“眀”字“日”字旁为什么写成
“目”多一横。 有五种传说:一,趵突泉的“突”字少一点 流到大明湖上添到明字上了;二,是这“大 明湖”三字,是清嘉庆年间时任济南泺源书 院训导的书家于书佃书写。多一笔,表明大 明湖就是济南的眼睛;三,是清朝实行文字 狱,清书法家为防止背上反清复明的罪名, 故意把明字写错而在日上加一横;四,是书 法家笔下无错字,少一点多一横的事常有,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无所谓;五,是古时 的明,左边是窗户,右边是月,到了章草之后, 把左边窗户的形态,简化成了两横,这就是为 什么很多古帖的明字是目字旁的原因了。
(五)齐鲁区域文化特征概括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 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 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 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一)2024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a3203f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6.png)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一)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诞生于齐国与鲁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以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发展和特点的介绍,探索齐鲁文化丰富多样的内涵。
正文:一、地理环境促进了齐鲁文化的孕育1. 齐鲁地区的地理位置2. 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3. 地理环境与齐鲁文化的相互关系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齐国与鲁国的兴起2. 齐鲁文化的交流与演变3. 周文化对齐鲁文化的影响4. 齐鲁文化在东周时期的繁荣发展5. 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三、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特质1. 尚德敬礼的道德观念2. 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3. 注重教育与文化传承4. 崇尚艺术和文学5. 重视礼仪与人际关系四、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齐鲁文化的书法与绘画2. 齐鲁文化的音乐与舞蹈3. 齐鲁文化的建筑与雕塑4. 齐鲁文化的服饰与饮食5. 齐鲁文化的民间艺术与民间传统五、齐鲁文化的影响及现代传承1. 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2. 齐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3. 齐鲁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4. 齐鲁文化的旅游价值与文化软实力5. 齐鲁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总结: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演变,在齐鲁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
其起源于古代齐国与鲁国,受到周文化的影响与繁荣。
齐鲁文化以尚德敬礼为核心价值观,注重艺术和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齐鲁文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现代社会中保留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发扬齐鲁文化,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地区文化的软实力和旅游发展潜力。
未来,齐鲁文化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值得我们更加关注和研究。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5bbd305763231126edb1187.png)
2、廉颇,出生于前3 世纪,生活在战国时 期。 是今德州陵县人,赵 惠文王时曾率军大败 齐师,被拜为上卿, 以勇力过人闻名于诸 侯各国。他被蔺相如 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的言行打动,负荆请 罪,与之成为刎颈之 交,同保赵国,传为 佳话。
3、东方朔(前154-前 93),字曼倩,平原厌 次(今陵县神头镇)人。 深得汉武帝器重, 召 为公车令(管理百官上 书及皇帝征诏事宜)。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 《非有先生论》、 《封泰山》、《责和 氏壁》、《试子诗》 等, 后人汇为《东方 太中集》。
齐鲁名人
孔子、孟子,墨子,晏婴,姜太公,管仲,
孙武,孙膑,诸葛亮,戚继光,蒲松龄, 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王羲之, 王献之,郑板桥,颜真卿,刘墉,刘统勋, 扁鹊,贾思勰,鲁班,闵子骞,董永,季 羡林,臧克家,老舍,孔繁森,邓恩铭, 王尽美,丁肇中。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 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 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 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 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 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 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 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 化,而是齐文化--商业海洋文化 和鲁文化--原 始儒家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 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 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 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 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 的齐鲁文化。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异同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ad72f26ccbff121dd368371.png)
齐文化,有两种理解,一是齐地文化,二是齐国文化,齐国文化是齐地文化的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通常所说的齐文化是指齐国文化历史沿革齐地文化共分4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东夷文化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商末,是齐地的原始的本土文化。
文化代表人物有:舜帝、太昊(伏羲)、少昊、后羿、蚩尤、商汤文化代表朝代:商朝文化代表特质:一种巫蛊文化、天下共主的文化、开放文化文化代表学说:巫蛊学第二时期齐国文化时期,从齐国建国到汉武帝时期,齐国文化是一种继承文化,是从东夷文化继承而来,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提。
齐文化的保留不得不感谢太公: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
文化代表人物:钟无艳、缇萦、东方朔、邹衍文化代表朝代:齐国文化代表特质: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齐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是半岛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使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星空中一颗亮丽的明星。
文化代表学说:阴阳学第三时期齐鲁融合时期,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唐宋年间。
文化代表人物:董永、王羲之、诸葛亮第四时期鲁文化时期,至今。
文化代表人物: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齐地疆域为圈定范围,即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编辑本段资料欲了解中国人的特点,必先了解人类的共性。
同理,欲了解齐文化,必先了解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我以为,它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的总和。
这个定义中的产品,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比较抽象但制约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宗教、科技、文艺、思想等精神产品。
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意义
![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807687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a.png)
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意义摘要:一、引言1.齐鲁文化的概述2.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意义二、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1.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三、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1.儒家思想的影响2.道家思想的传承3.文化名人的贡献四、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现实意义1.提升民族文化自信2.促进地域文化繁荣3.丰富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五、结论1.总结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重要性2.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正文: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意义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理念,再到一系列文化名人的涌现,齐鲁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弘扬齐鲁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1.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又称鲁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
在那时,鲁国地处今天的山东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
诸如孔子、孟子、颜回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皆出自齐鲁之地。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成为后世齐鲁文化的基石。
2.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齐鲁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与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齐鲁文化强调礼、义、仁、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1.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孔子和孟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政”、“礼治”等观念,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启示。
2.道家思想的传承除了儒家思想,齐鲁文化还秉承了道家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在齐鲁地区的传承,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化名人的贡献齐鲁文化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颜回等。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成为后世齐鲁文化的基石。
齐国文化
![齐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b82c3d684254b35eefd3496.png)
齐国文化所谓齐国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国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
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国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国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
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国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国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国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国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
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
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
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
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
他们发明了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开始饲养家畜、修筑城墙、种植水稻、冶炼青铜、创造文字。
按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考察文明起源的四大因素(文字、城市、金属器具、礼仪)来加以科学审视,我们可以断定,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淄博、临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齐鲁文化区
![齐鲁文化区](https://img.taocdn.com/s3/m/7d032d4525c52cc58bd6beae.png)
3、北魏时期人们对三股泉水威猛喷发的气势生发了猛虎出闸、 壮士出击的联想,于是“槛泉”之名广为流传
4、直至北宋,曾巩以其卓异才思为这泓名泉起了日后四海传 扬的名字——趵突泉。“趵”是跳跃的 意思,“突”是突出的 样子,“趵突’二字传神地表达了泉水日夜喷涌跳跃而出的景象。
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名列济南众泉之冠,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号称“天下第一泉”。
国际风筝都潍坊,每年举办大型国际风筝会, 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 情特色浓郁。
潍坊--风筝之都
杨家埠年画--中国 三大年画产地之一
天津杨柳青
苏州桃花坞
潍坊风筝简介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般竹木为鹊,成 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说“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公输般就是后人所 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 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 “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 (今潍坊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六名儿童在放风筝,足以佐证。明清 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 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 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 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 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 体的好时光。
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2ce2d084254b35eefd3426.png)
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淄博实验中学高一16班康佳宁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即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
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而齐鲁文化的最终形成,则是在战国时期,以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
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
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
而其中为齐鲁文化基础的则是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学儒家思想,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
但是,儒学复古和崇尚仁义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专权的秦始皇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史劫难。
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们才得以施展才干抱负。
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而儒家学说能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1、统治者实行的,其忠君思想有利于统治,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命力。
每个王朝都希望利用儒家思想来维护和延长自己的统治。
经过无数王朝的推崇,儒家思想成了社会主流,深入人心。
2、儒家思想有其可取之处,在封建社会前期,儒家思想是进步的思想,加快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动力。
鲁菜的显著特色_鲁菜的特点风格是什么
![鲁菜的显著特色_鲁菜的特点风格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febf1f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5.png)
鲁菜的显著特色_鲁菜的特点风格是什么鲁菜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齐鲁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范围,在秦汉时期得到发展,宋代的时候,鲁菜成为了我国的八大菜系之一。
那么,从鲁菜文化来看,鲁菜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一下鲁菜的显著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鲁菜的显著特色精于制汤鲁菜以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
清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
用“清汤”和“奶汤”制作的菜品繁多,名菜就有“清汤全家福”、‘’清汤银耳“、‘’清汤燕窝“、氽芙蓉黄管”、“奶汤蒲菜”、“奶汤八宝布袋鸡”、“汤爆双脆”等,多被列为高档宴席的珍馔美味。
善烹海味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
山东的海产品,不论参、翅、燕、贝,还是鳞、蚧、虾、蟹,经当地厨师的妙手烹制,都可成为精鲜味美之佳肴。
咸鲜为主鲁菜讲究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突出本味。
大葱为山东特产,多数菜肴要要用葱姜蒜来增香提味,炒、熘、爆、扒、烧等方法都要用葱,尤其是葱烧类的菜肴,更是以拥有浓郁的葱香为佳,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喂馅、爆锅、凉拌都少不了葱姜蒜。
海鲜类量多质优,异腥味较轻,鲜活者讲究原汁原味,虾、蟹、贝、蛤,多用姜醋佐食;燕窝、鱼翅、海参、干鲍、鱼皮、鱼骨等高档原料,质优味寡,必用高汤提鲜。
火候精湛鲁菜的突出烹调方法为爆、扒、拔丝,尤其是爆、扒素为世人所称道。
爆,分为油爆、酱爆、芫爆、葱爆、汤爆、火爆等,“烹饪之道,如火中取宝。
不及则生,稍过则老,争之于俄顷,失之于须臾”。
爆的技法充分体现了鲁菜在用火上的功夫。
因此,世人称之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
注重礼仪山东民风朴实,待客豪爽,在饮食上大盘大碗丰盛实惠,注重质量,受孔子礼食思想的影响,讲究排场和饮食礼仪。
正规筵席有所谓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鱼翅席”、“翅鲍席”、“海参席”、“燕翅席”、“四四席”等,都能体现出鲁菜典雅大气的一面。
鲁菜的组成流派一:济南风味(指济南、德州、泰安一带)代表菜品有:清汤燕窝、奶汤蒲菜、葱烧海参、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油爆双脆、锅烧肘子等。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二)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二)](https://img.taocdn.com/s3/m/986d7c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8.png)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二)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之一,而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本文将从夏商周朝三个时期入手,探讨齐鲁文化在山东的渊源和发展。
正文:一、夏朝时期1. 建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政权,这对于山东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影响:夏朝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引入山东,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并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结构:夏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结构主要有贵族、农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成为后来齐国政治体制的雏形。
4. 祭祀活动:山东地区夏朝时期开展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宗族文化,为后来的宗教传统奠定了基础。
5. 艺术表现:夏朝时期山东地区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青铜器制作和玉器工艺方面,这些艺术品展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二、商朝时期1. 统一:商朝的统一使山东地区的政治局势更加稳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 城邦制度:商朝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城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城邦的建设加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农业经济:商朝时期山东地区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了定居生活的文化特征。
4. 书法:商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甲骨文和商代文字的使用,表明了山东古代文字的起源和书法艺术的初步发展。
5. 社会变革:商朝时期山东地区发生了社会变革,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统治地位加强,这对山东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周朝时期1. 政治制度:周朝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成为推动山东齐国政治崛起的基石。
2. 社会风貌:周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以礼仪和封建制度为主导,这种封建专制的社会结构对山东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化交流:周朝时期山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山东齐国文化的独特发展。
齐鲁古文字论略(之一、之二、之三)
![齐鲁古文字论略(之一、之二、之三)](https://img.taocdn.com/s3/m/9e6e1e3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9.png)
齐鲁古⽂字论略(之⼀、之⼆、之三)齐鲁古⽂字论略(之⼀)--先齐⽂字、齐系陶⽂张英基摘要:⼭东⼤汶⼝⽂化、龙⼭⽂化、岳⽯⽂化遗址出⼟的⼤量⽂物资料和古⽂字材料表明,先齐、齐鲁古⽂字具有丰富的⽂化内涵。
本⽂从古⽂字学、齐鲁⽂化的⾓度,将齐鲁⽂字归纳为陶⽂、⾦⽂、简牍⽂三⼤类,并对每⼀类⽂字的具体形态及其特点作扼要分析、评述,试图揭⽰其齐鲁⽂化的意蕴。
探讨齐鲁古⽂字的产⽣、发展及其形态、特点,对研究汉字的产⽣、发展及演变,对探索中国古代⽂明的起源,⽆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先齐⽂字齐鲁⽂字齐系⽂字陶⽂⾦⽂简牍⽂形态特点⽂字是⼈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类交流信息的语⾔表象。
它的产⽣是⼈类由野蛮时代进⼊⽂明时代的⼀个重要标志。
古代⽂献典籍虽屡屡提及所谓“上古结绳⽽治”,但是,结绳的⼿段不论如何精巧、⾼超,也仅能助⼈记忆,唤起⼈们对某⼀事物的回忆⽽已,却不可能把该事物准确⽆误地记录下来。
⽽真正可以称之为“⽂字之母”的,应该是图画。
相传庖牺⽒画⼋卦为图画⽂字之始,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提出“书画同源”的深刻命题。
这说明,⽂字与绘画是同族同源的。
先民初造⽂字,取法于兽蹄鸟迹,⽽画卦亦然。
据《易经·系辞下传》载:“古者庖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卦。
”可见古⼈创制⽂字、画⼋卦,都是受了鸟兽⾜迹的启发。
狩猎曾是⼈类早期最重要的⽣产活动。
⼀个技术⾼超的猎⼿,在寻找猎物时,要凭借鸟兽的⾜⽖印迹引路,这些⾜⽖印痕在猎⼈的⼼⽬中,实际上便起到了某种信息符号的作⽤。
于是⼈们便逐渐联想到把这些鸟兽的⾜⽖印痕描摹下来,作为记事的符号。
上⾄⽇⽉星⾠,风云⾬雪,下⾄草⽊⽜⽺,花鸟鱼⾍,都可以⽤描摹绘画的⽅式记录下来。
后来,在长期的社会⽣活实践中,先民们发现,要想使传达的信息具体、简洁、准确,就必须把原来的图画尽量简化、规范、统⼀,并⽤经过简化、规范、统⼀的符号来代指语⾔中的词汇。
齐鲁文化论述题
![齐鲁文化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d71005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7.png)
齐鲁文化论述题摘要:一、齐鲁文化的概述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齐鲁文化的特点四、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传承正文:一、齐鲁文化的概述齐鲁文化,又称鲁文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齐鲁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东夷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北辛文化,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在西周时期,齐鲁地区分别建立了齐国和鲁国,两国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齐鲁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管仲等,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融入了统一的中华文化,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地域特色。
唐宋时期,齐鲁文化再次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诗词、书画、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时期,齐鲁文化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也日益扩大。
三、齐鲁文化的特点齐鲁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儒家学说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都诞生在齐鲁地区。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孝道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重视教育。
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孔子创立的私学和后来的官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尊重历史和传统。
齐鲁文化注重历史的研究和传承,尊重传统,这使得齐鲁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传承齐鲁文化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儒家学说、教育和艺术等领域。
同时,齐鲁文化还对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f0d8d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0.png)
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不仅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齐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为主题,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哲学思想、艺术特色以及现代传承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理环境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地理位置:齐鲁文化源自中国东部的齐鲁大地,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自然环境:齐鲁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富饶的土地为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
3.地方特色:齐鲁地区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等独特的地方特色,形成了齐鲁文化独具魅力的风貌。
二、历史背景对齐鲁文化的孕育与发展的影响1.古代政治中心:齐鲁地区历史上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之一,先后出现了齐、鲁两大势力,为灿烂的齐鲁文化奠定了基础。
2.周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周文化对齐鲁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期以鲁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达到鼎盛。
3.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对齐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哲学思想对齐鲁文化的影响1.儒家文化的传承:齐鲁地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等儒家学者的思想充盈于齐鲁文化,深深影响了社会伦理、家庭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2.礼乐文化的培育:齐鲁地区注重礼制,推崇音乐和舞蹈艺术,使得齐鲁文化拥有独特的礼乐文化特点。
3.儒家学派的传播:儒家学派在齐鲁地区得以传承与发展,推动了齐鲁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艺术特色对齐鲁文化的丰富与繁荣的贡献1.文学创作: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学创作,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文人和文学作品,为齐鲁文化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2.音乐舞蹈:齐鲁地区的音乐舞蹈多样化,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为齐鲁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3.书法绘画:齐鲁地区蕴藏了大量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精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为齐鲁文化的繁荣贡献了重要力量。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史前时期)(二)2024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史前时期)(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7a6bfe0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8.png)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史前时期)(二)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齐鲁文化山东历史的史前时期是其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山东地区的人们通过狩猎、采集和渔猎等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原始社会的形成、文化特征、经济活动、社会组织和文物遗址等五个大点阐述齐鲁文化山东历史的史前时期。
正文:一、原始社会的形成1. 山东地区原始社会的起源2. 齐鲁地区原始社会的特点3. 史前时期人类聚居地的发展二、文化特征1. 史前山东的人类居住形式和建筑风格2. 齐鲁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3.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语言和文字4.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5. 史前山东地区的艺术形式和精神文化三、经济活动1.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狩猎和采集2.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渔猎和捕捞3.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农耕和畜牧4. 史前山东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5.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交流与商贸四、社会组织1. 史前山东地区的部落组织和族群关系2. 史前山东地区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制度3. 史前山东地区的男女角色分工和家族制度4. 史前时期山东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5.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五、文物遗址1. 史前山东地区的遗址类型和分布情况2. 史前山东地区的墓地和陪葬品3. 史前山东地区出土的文物和器物4. 史前山东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5. 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文物保护与传承总结:通过对齐鲁文化山东历史的史前时期进行探究,可以了解到在这个时期,山东地区的人们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逐步形成了原始社会,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他们通过狩猎、采集、渔猎等经济活动维持生计,通过部落组织、社会等级等社会组织形式来维系社会秩序。
而文物遗址的存在和考古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齐鲁文化山东历史的史前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
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
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
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
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
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
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
一、齐鲁文化的渊源(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
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
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
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
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
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
即:从上起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中间经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时期的过渡,后至至夏及商代早期的岳石文化,前后跨越4000余年而延绵不断。
也就是说,齐鲁文化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时代。
并从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进而向父系氏族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时期迈进。
大约到公元前1900年这个时段,此时中原地区原始社会解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建立,而东夷族群或许也正在经历着自己的发展变革时期。
(二)夏商周时期的齐鲁地区的夷夏文化碰撞由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缺失以及历史事件与古史传说相杂糅。
对于夏、商时期海岱地区的文明,人们到如今依然知之不详,在这近千年当中,东夷族群经历了漫长密切的与中原族群的交流、斗争与融合这件事是确定无疑的。
又,处于部落时期或族团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此部落文化特色尚未明显显现,部落或族团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形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只能依靠暴力手段即战争来完成。
无论是征服活动还是被征服,都为后来齐鲁文化的萌发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有:“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有“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的记载。
与中原地区各部落激烈对立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这些史料传说中窥见一斑。
东夷族团虽然已经部分地融入了华夏族团之中,但是仍然有相当的一部分没有融合进去。
这样,两者之间的冲突就仍然难以避免。
夏朝立国之后,统治中心偏西,但是就有关历史记载看,其活动却多在东夷族所在的地域之内,也即多为夷夏之间的争斗。
如《左传·襄公四年》就记下了夏初第二代君主太康即位不久,东夷人后羿(非尧时之后羿)就聚众反抗。
“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政权被夺取,迫使夏王朝不得不把政治斗争的重心移到泰山一带,明暗的争斗一直延续了数十年。
到少康中兴之后对东夷人大动干戈,才覆灭了控制政权的东夷族有穷氏。
而少康之子杼在位时,了解东夷族对夏王朝的不满,为巩固东方势力而将政治中心从原迁移到老丘。
这一方面说明夏代的夷夏矛盾还是相当突出、关系还是相当紧张,民族之间较深的文化融合尚须时日,另一方面也表明,无论是采取战争还是迁都的方式,都必然从客观上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商代商夷之间的矛盾冲突依旧非常激烈。
到了仲丁时期,王室腐败、内讧不断,东夷人于是乘机而起,迫使仲丁从亳迁都于嚣。
《竹书纪年》有:商王“仲丁即位,征于蓝夷。
”的记载。
此后,商夷之间的战事从未间断,直至殷商被周人灭亡。
牧野之战武王灭商,中原和东方皆纳入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周王建国后大封诸侯。
《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这就是所谓的“封土建侯”的周初封建。
根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原则分邦建国。
当时,封开国功臣吕尚为齐侯,都于营丘;又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邦称鲁。
从此,齐、鲁作为东方大国,成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这也标志着齐鲁文化的正式诞生。
而所谓“齐鲁文化”的称呼,当然也只是从这时起才具有了名实相副的意义。
二、齐和鲁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被封于齐的是太公望姜尚,被封于鲁的是周公旦。
乍看起来,两者的地位相当、作用相同,封地也相近,似乎区别不大。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出身背景和邦治思想上的差异,正如《吕氏春秋·长见》所载:“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
’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领导者实行的统治方式,往往决定了他们邦国的主流文化意识和随之形成的民风民俗。
(一)、鲁文化的形成鲁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是“亲亲上恩”,从历史演变来看,鲁文化的形成与其始封国君周公旦有着直接的关系。
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与周王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受封后,“不就封,留佐武王”,以其长子伯禽掌控封地。
他自己掌握着周王室的大权,以维护周王室为己任。
可以认为,这些正是他形成并确立“亲亲上恩”的鲁国主流文化意识的思想基础。
“亲亲上恩”,实质上就是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国家稳定。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伯禽治鲁,按照周公旦“尊尊而亲亲”的既定方针,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的大幅度改革措施,并且为此花了很大的气力,使鲁国逐渐转变为一个周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为一道的“礼义之邦”。
鲁国即成为保存周礼最多的国家。
“周礼尽在鲁”。
鲁文化也因此比较保守循礼、深沉内敛。
至鲁文化孕育出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学术派别,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文化基本就成为了鲁文化的鲜明代表。
其基本风格是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一切推本于礼乐,讲求礼法纲常,宗法秩序。
《汉书》载为“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於礼,故其民龊龊。
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
”便是鲁文化和鲁国风貌的真实写照。
(二)、齐文化的形成与鲁国的“亲亲上恩”不同,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齐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是“尊贤上功”。
这也可以从其始封国君太公望那里得到最好的解释。
关于姜太公出身的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扑朔迷离,仅《史记`齐太公世家》就姜太公的出身的问题就有三种说法。
但无论如何,太公在辅助讨伐商纣的事业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确凿无疑。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之,周文王时,“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为多。
”通过出谋划策赢得军功受到奖睐,最终受封于齐地的姜尚,自然无法和血缘浓厚的周公相比拟,由此主张“尊贤上功”的邦治之策也是顺理成章。
同时与“尊贤上功”互为配合,姜尚从当地“商工”、“渔盐”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了“因俗简礼”的改革。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修道术,尊贤士,赏有功”,注意发挥治国之士的聪明才智,齐地原有的较高的经济水平下,产生了齐国的“涣涣乎大国之风”的灿烂文化。
商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生活中的侈靡之风也日益流行。
《汉书·地理志》就记载着齐地:“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的奢侈生活情况。
后来经过管仲等人改革,齐国的实力更趋强盛,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
齐国的强盛表现在学术文化方面,则孕育出战国初期“百家争鸣”的稷下学派。
它使先秦时期的文化中心由鲁都曲阜转移到齐都临淄,齐文化的发展亦由此而达到高潮。
相比鲁文化而言,齐文化较为浮华奢侈,注重对其他文化的兼收并蓄,不拘于传统。
《史记》中如是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大国之风也。
其中具五民。
逐鱼盐商贾之利。
设智巧,仰机利。
”综上所述,齐文化讲究富国强兵、发展经济、因俗简礼,讲究延揽人才、开放言论、不拘一格的种种特点都十分鲜明。
三、齐鲁文化的特色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却不是两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融会贯通,逐渐成为一个文化实体。
换言之,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分别形成的同时,两者有所碰撞汇合,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结果。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极大地包容性和融合力,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这其中既有友好会盟又有以战争为手段的暴力交流,也有民间及学者之间的非暴力交流。
例如:《左传·隐公六年》、《左传·隐公七年》记载的两次齐鲁两国的会盟;齐国以农商并举,工商业尤号称发达,这对鲁国有着深刻的影响,春秋时期“陶朱公”范蠡和计然的经商理论,以及孔子弟子子贡的经商实践,可说是这一影响在齐国的扩展和实现。
与此同时,鲁国的礼乐制度对齐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的齐国名相晏婴就推崇以礼治国,并力图以此矫正自管仲发展商业以来遗留下来的侈靡浮华的社会风气。
特别是稷下学派的兴起之后,几促成了两地文化空前规模的大交流,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和孟子就都曾到下讲学。
这表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价值取向,到战国时已透露出一体化的端倪。
齐文化与鲁文化在经历了从西周到春秋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冲撞、融汇之后,终于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齐鲁文化。
关于齐鲁文化的特色,学界争论较多。
但若放开视野,比较齐鲁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诸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等文化的区别,那毫无疑问,齐鲁文化中所体现的以下文化特色,是其他类型文化无法企及的。
(一)、齐鲁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和合特色齐鲁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