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范文精选】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
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每天监测和发布的主要有三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这些指标的指数在0~50时为优,51~100时为良,100以上为污染。
标准规定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但不包括“个头更小”的、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细颗粒物”,又称PM2.5)。
在上述三项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污染中的比率最大,而细颗粒物又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
而造成这种灰霾天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
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的一张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全球细颗粒物污染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以及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全部,中国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有关污染指标的8倍。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沈阳等地城市群,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还有资料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30%~5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
但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而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灰霾带来的伤害有多大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当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90%时,这样的天气情况为灰霾。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4)2.1 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内涵 (4)2.2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5)2.3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5)第3章全球环境问题 (6)3.1 全球气候变化 (6)3.1.1 气候变化原因及影响 (6)3.1.2 国际应对措施及合作 (6)3.1.3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3.2 生物多样性丧失 (6)3.2.1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6)3.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 (6)3.2.3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6)3.2.4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展望 (6)3.3 污染物跨境传输 (7)3.3.1 污染物跨境传输的途径与影响 (7)3.3.2 国际合作与政策法规 (7)3.3.3 我国跨境污染物传输问题及应对策略 (7)3.3.4 跨境污染物传输的未来挑战与对策 (7)第4章我国环境问题与挑战 (7)4.1 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 (7)4.2 我国环境现状分析 (7)4.3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8)第5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8)5.1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8)5.1.1 燃煤污染控制技术 (8)5.1.2 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8)5.1.3 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 (9)5.2 水污染防治技术 (9)5.2.1 污水处理技术 (9)5.2.2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 (9)5.2.3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 (9)5.3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5.3.1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9)5.3.2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5.3.3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5.3.4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第6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9)6.1 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9)6.1.1 生态系统保护概述 (9)6.1.2 生态系统保护原则 (10)6.1.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10)6.2 生物多样性保护 (10)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10)6.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0)6.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0)6.3 生态修复技术 (10)6.3.1 生态修复概述 (11)6.3.2 生态修复技术类型 (11)6.3.3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1)第7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1)7.1 环境监测方法 (11)7.1.1 采样方法 (11)7.1.2 分析方法 (11)7.1.3 在线监测技术 (12)7.2 环境质量评价 (12)7.2.1 评价指标 (12)7.2.2 评价方法 (12)7.2.3 应用案例 (12)7.3 环境风险评价 (12)7.3.1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12)7.3.2 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 (12)7.3.3 应用实例 (12)第8章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 (12)8.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 (13)8.1.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起源与发展 (13)8.1.2 主要国际环境协议与公约 (13)8.1.3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13)8.2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 (13)8.2.1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演变 (13)8.2.2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政策框架 (13)8.2.3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措施 (13)8.3 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13)8.3.1 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13)8.3.2 重要环境法律法规解析 (13)8.3.3 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4)第9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4)9.1 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14)9.1.1 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14)9.1.2 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 (14)9.1.3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14)9.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4)9.2.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 (14)9.2.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式 (14)9.2.3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效果的措施 (15)9.3 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 (15)9.3.1 环保社会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15)9.3.2 环保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5)9.3.3 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 (15)第10章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15)10.1 环境科学研究前沿动态 (15)10.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 (15)10.1.2 大气污染与控制技术 (15)10.1.3 水环境质量改善与修复技术 (15)10.2 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16)10.2.1 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6)10.2.2 环境监测技术进步 (16)10.2.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16)10.3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展望 (16)10.3.1 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实践 (16)10.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恢复 (16)10.3.3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6)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易挥发成气体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环境中,包括工业废气、交通尾气、油漆涂料、溶剂等。
研究表明,VOCs在大气中的存在和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首先,一些VOCs是有毒有害的挥发性物质,例如苯、甲醛等,可以通过吸入或接触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
其次,VOCs是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前体物质,它们与氮氧化物、太阳辐射等相互作用,生成臭氧和细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对大气质量和能见度产生不利影响。
而颗粒物是指大气中悬浮的固体或液体颗粒,主要由灰尘、烟尘、工业废气等形成。
它们的来源多样,包括汽车尾气、燃煤、工业废气等。
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对大气环境、气候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其粒径大小,颗粒物可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前者可以沉积在呼吸道部位,后者能够更深层次地进入肺部,对呼吸系统等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为了研究大气环境中的VOCs和颗粒物污染特征,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首先,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可以准确地鉴定和定量分析大气中的VOCs成分。
其次,通过采集大气中的颗粒物样品,利用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X)等技术,可以对颗粒物的粒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和分析。
研究发现,大气中的VOCs和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首先,VOCs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在城市地区,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等排放源是VOCs的主要来源,而在乡村地区,农作物的生物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是重要的来源。
其次,在不同天气条件下,VOCs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VOCs往往会与气溶胶颗粒物结合形成液态颗粒物,从而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挥发和迁移。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其中,PM2.5是大气污染中比较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危害程度。
本文将探讨PM2.5的危害及治理。
PM2.5,即大气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类工业活动等,尤其是交通及工业领域中的废气排放对PM2.5的污染贡献较大。
在大气中,PM2.5会悬浮气态中并在空气流动中不断扩散,同时也会沉降到地表和水域中,给环境、人类和动物造成很多危害。
首先,PM2.5的长期暴露会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他们不仅可以引起人的眼睛、喉咙等器官刺激、疼痛等不适症状,而且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大的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PM2.5进入呼吸系统后,可以直接侵入肺泡内部,干扰人体的氧气吸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加剧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同时,PM2.5还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增加疾病的发生率。
其次,PM2.5的存在也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它们不仅能够在大气中形成雾霾天气,使得景观美丽度下降,同时也会破坏植被并影响生态平衡。
此外,PM2.5还会在大气中与其他污染物质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
为了治理PM2.5的污染,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理。
目前,治理PM2.5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物理治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
物理治理主要通过过滤和降尘等手段,将PM2.5的含量控制在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化学治理则通过化学方法,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治理则是利用生物活性,通过生物素等来降解PM2.5的污染。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等方式,降低PM2.5的排放。
要实现PM2.5的治理,要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开展环保科普教育,号召公众共同参与。
综上所述,PM2.5的危害很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治理PM2.5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
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³。
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1.1 PM10的基本特性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
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
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摘要:随着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及全国大中城市大面积雾霾天气的爆发,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PM2.5逐渐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话题。
与TSP,PM10相比PM2.5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传播距离远,且有害元素和有机化合物极易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毒性增大,对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影响巨大。
因此加强PM2.5的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实现对PM2.5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然后重点探讨了PM2.5的监测技术,最后提出了控制PM2.5的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PM2.5;污染;监测;β射线法;机动车尾气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national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of large area of fog and haze of smog outbre ak, “arch-criminal” PM2.5 has become a topic of increasing concern to the people. With TSP, PM10 compared PM2.5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long retention period in the atmosphere,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long, and the harmful elements and organic compounds can easily enriched in the fine particles increased, toxicity, on air quality, atmospheric visibility, human health and energy balance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strengthening of PM2.5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alization of PM2.5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PM2.5 in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PM2.5,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pollution of PM2.5.Key words: PM2.5; pollution; monitoring; beta ray method; vehicle exhaust PM2.5概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细颗粒物的防范与治理策略
细 颗 粒 物 污 染 地 域 性 特 点 极 为 突 出 ,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 济 状 况 如 在 我 _ 东 部 地 区 ,因 工 业 化 水 平 较 高 、人 口 密 集 ,致使 细 颗 粒 物 污 染 较 为 严 重 。环保部门应依据丨X: 域 内 的污 染 情 况,制 定 出 针 对 性 的 监 管 标 准 ,合 理 控 制 企 业 细 颗 粒 物 排 放 量 :环保部 门 要 加 强 与 其 他部门的合作沟通,使各项治理措施能够落到实 处 :要 加 强 对 重 点 排 污 企 业 的 监 管 力 度 ,一旦发现 企业违 规排 放 ,要 及 时 依 据 各 项 法 律 严 肃 追 究 相 关 责 任 人 ,责令其停业整 改:!另 外 ,还 要 构 建 起 细 颗 粒 物 污 染 预 瞀 体 系 ,尤其需要充分利 用 遥 感 技 术 及 时 发 现 污 染 最 为 严 重 的 区 域 ,采取强有力措施将 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达到此目的,吋设置一批光学地基观测 点 ,及 时 艾 注 气 溶 胶 的 光 学 厚 度 变 化 情 况 ,在 开 阔 地 带 建 设 监测 站 点 ,对 大 气 层 面 实 行 不 间 断 观 测 ,一 旦 形 成 易 产 生 灰 S 天气的 气 候 条 件 及 时 做 出 预 警 ,针 对 获 取 到 的 各 项 数 据 资 料 实 行 科 学 分 析 ,据 此 制 定 出 行 之 有 效 的 解 决 措 施 重 点 关 注 敏 感 人 群 情 况 ,做 身 防 护 ,必要时应紧急关闭具有一定污染能力的企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数据的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期为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气细颗粒物的定义、来源和分类,阐述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包括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浓度水平以及时空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机制和健康风险。
本文还将关注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当前防控和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下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未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全球大气环境治理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有益借鉴。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大气细颗粒物(PM5)是指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细小的粒径,它们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粒径小,穿透性强:PM5的粒径小,能够穿透人体的呼吸道防御系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穿透性使得PM5成为大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颗粒物。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物质燃烧等。
由于来源复杂,PM5的成分也十分复杂,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多种成分。
浓度高,污染范围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达到高峰,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气细颗粒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班别:2008(11)组别:1组学号:200850561 姓名: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不仅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而且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因而受到世界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过去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危害,而近几年,有关对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美国环保局EPA于1997年颁布了细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值为0.015μg/m3[1],是最早制定PM2.5空气质量标准的国家。
2012年月2月我国PM2.5空气质量标准也已公布,该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因此是否适用于我国情况仍备受争议。
鉴于我国PM2.5污染已经较严重且普遍,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与设立空气质量标准密切相关,作者查阅大量文献,对大气PM2.5与健康关系的有关研究进展作出系统的分析和综述,以便为制定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一 PM2.5的一般介绍1、PM2.5的定义大气颗粒物(PM)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其理化性质复杂,一般以空气动力学直径分类。
粒径大小不同,被吸入并沉积在呼吸系统的部位也不同,对机体的危害也有明显差异。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粒径小于等于100μm的颗粒,可吸入颗粒物(PMl0)是指粒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细颗粒物(PM2.5)是指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
2、PM2.5的来源由于环境空气中PM2 5的来源非常复杂,它的形成主要有3种:⑴直接以固定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如石油、煤炭和生物制品的燃烧;⑵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如半挥发有机物;⑶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粒子,如汽车尾气颗粒[2]。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其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这些细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PM2.5、PM10的研究现状和控制措施的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现状1. 监测和数据分析:我国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监测网,对PM2.5和PM10进行了系统的监测。
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可对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染来源和成分分析:通过对PM2.5和PM10的来源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研究表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是污染源的重要贡献者。
此外,大气中的硝酸盐、硫酸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也是构成PM2.5和PM10的重要成分。
3. 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研究: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对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
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差异明显,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4. 健康效应研究:PM2.5和PM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和PM10可导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在研究中,需要关注人群的易感性、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参数,以准确评估健康风险。
二、控制措施1. 政策和法规: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和法规,对大气污染进行了严格限制。
比如,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等。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
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研项目,研发了一系列治理技术和装备。
比如,燃料改造、高效过滤器等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以及空气净化器、防雾霾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中国五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源解析
中国五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源解析中国五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源解析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气污染成为了其中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形势严重。
这些细小的颗粒物源自多种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以及自然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对中国五个城市的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源进行解析。
首先,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大气颗粒物污染情况备受关注。
工业排放是北京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产生于工厂、建筑工地等地方。
此外,交通尾气也是一个重要的颗粒物源。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排放的尾气中包含的颗粒物也在不断增加。
还有一个重要的颗粒物源是扬尘,由于北京地区的干燥和多风的气候条件,扬尘问题尤为突出。
其次,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面临着严重的颗粒物污染问题。
类似于北京,工业排放是上海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颗粒物和污染物被释放到大气中。
此外,上海的交通问题也很严重,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大气颗粒物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另外,上海还面临着港口和船舶排放的颗粒物问题,这些排放也对空气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第三,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大城市,其颗粒物污染也与工业、交通有关。
与北京和上海不同的是,广州地区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许多大型工厂和企业集中在这里,因此工业排放是主要的颗粒物源之一。
此外,广州也面临着交通尾气的严重问题。
由于广东地区交通拥堵现象普遍,车辆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成为了主要贡献源之一。
第四,成都位于中国西部,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颗粒物污染有一定影响。
成都地区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工业和扬尘。
由于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排放对成都的贡献较小。
然而,由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扬尘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干燥的气候和频繁的建筑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扬尘产生。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其中,细颗粒物(PM)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
在PM中,PM2.5和PM10是最具关注度的两个指标。
本文将就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的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研究现状方面,我国对于PM2.5、PM10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通过重点城市、地区的监测,对PM2.5、PM10的排放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颗粒物来源和化学成分的研究,揭示了PM2.5、PM10的形成机理和组成特点。
研究表明,固定污染源(如工业排放)和移动污染源(如汽车尾气)是PM2.5、PM10的主要来源。
此外,大量证据显示,PM2.5、PM10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等。
然而,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的浓度仍然偏高,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密集地区和车辆拥堵地区。
因此,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针对PM2.5、PM10的控制,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
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罚款和整改。
其次,推行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煤改气”、“煤改电”,减少燃煤和燃油的使用,降低固定污染源的排放。
同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强化对车辆尾气的治理。
此外,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开展煤烟治理、尾气处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排放标准和治理效果。
在控制措施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要建立更加精准的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污染源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
同时,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测,实现实时监测和联网监测。
此外,还需要继续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PM2.5、PM10来源和组成特征的研究。
通过建立完善的模型和机制,更好地揭示PM2.5、PM10的来源与演化过程,提供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
环境科学中的颗粒物污染控制
环境科学中的颗粒物污染控制在现代工业与交通的加速发展下,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共同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大气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其问题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加剧。
颗粒物污染是大气污染中非常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也给工厂和车站等工作场所带来了生产和经营上的不便。
颗粒物是指由大气中固体和液体物质形成的微小颗粒,其直径通常小于10微米,也可分为细颗粒物(PM2.5)和粗颗粒物(PM10)两种。
它们分别为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颗粒污染源主要包括交通、工厂排放、农业等。
在城市环境中,道路交通作为重要的空气污染源,特别是机动车的排放,也是造成颗粒污染的重要因素。
对于颗粒物的污染控制,事实上环境科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和研究如何找到高效的控制方法。
作为常见空气污染问题,解决方案也不断更新。
以下便从技术、管理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技术应用方案1、吸附净化技术吸附净化技术可以针对各种颜色物质进行吸附,去除不完美。
以活性炭为主要吸附剂,通过一定的过程条件将不同种类的颗粒在吸附剂表面上进行吸附,从而实现降低大气中颗粒物的含量。
2、静电除尘技术静电除尘技术主要是使颗粒物质分散在空气中,静电场作用下,颗粒物被分离出来,通过刮板板进行除尘。
这种技术可以对细小的颗粒物起到很好的捕集效果。
3、湿式脱硫技术湿式脱硫技术利用气体在水雾喷淋的恶劣环境下,颗粒物与水雾有物理吸附作用,形成湿膏,达到脱硫、脱尘的效果。
该技术对于脱除PM10、PM2.5的控制效果比较显著。
4、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治理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可以通过优化天气条件来缓解颗粒物的污染。
针对颗粒物在空气中的运动情况,人造影响天气技术通过释放特定的气体物质,形成人为的天气变化,致使气流变化而达到排放化合物的扩散和稀释。
二、管理控制方案1、监管管理对于有大量颗粒物排放的行业和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要求其必须符合环保要求,监管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及时进行控制要求和罚款。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来源与组分分析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来源与组分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最具危害性的污染物之一。
细颗粒物的来源和组分分析,对于科学有效地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包括风扬尘、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和气溶胶的化学反应等。
其中,沙尘暴是细颗粒物严重污染事件的主要自然来源,其对于城市和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而人为源则包括燃烧排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建筑施工等活动。
尤其是燃煤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大气中细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
其次,细颗粒物的组分分析非常重要。
根据大小分析,细颗粒物可以分为PM10和PM2.5两部分。
PM10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包括沙尘、花粉、胶体和颗粒物等。
而PM2.5则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包括燃烧排放物、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大气化学反应的产物等。
通过组分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来源的细颗粒物的成分和含量,为制定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在细颗粒物的组分中,有机碳、无机盐、重金属和光化学氧化物是常见的成分。
有机碳主要来自于燃烧排放和挥发物的气溶胶生成过程,它对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和光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无机盐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它们是大气细颗粒物中重要的水溶性成分。
重金属是大气中微小颗粒物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它们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
光化学氧化物是由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光照下反应产生的,它们对气溶胶的生成、成长和消失过程有重要影响。
细颗粒物的来源和组分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其中,化学分析方法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化学分析可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准确地测定细颗粒物的组分。
此外,烟幕染料法、化学拟痕法和核仪器法等也可以用于对细颗粒物来源的研究。
大气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气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PM5是指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颗粒小、比表面积大、易携带有毒有害物质等特点,能深入人体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大气PM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M5的来源、成分、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机制以及防控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PM5污染的防治和人类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发现PM5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其中人为源占据主导地位。
PM5的成分复杂多样,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金属元素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各不相同。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5暴露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心肺系统疾病、癌症、出生缺陷等。
毒理学机制方面,PM5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基因损伤等途径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在防控策略方面,本文提出了加强PM5监测与预警、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改善交通结构、提高公众防护意识等建议,以期降低PM5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大气PM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的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参考,以推动PM5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保护人类健康。
二、PM2.5对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PM5对健康的影响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基础研究在这一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深入理解PM5的毒性及其与健康问题的关联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细胞层面上,PM5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
同时,PM5中含有的多种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也可以直接对细胞内的DNA、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造成损害,进一步加剧细胞损伤。
在动物实验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模拟人类暴露于PM5的环境,发现PM5可以导致动物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呼吸道炎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源解析及排放因子研究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源解析及排放因子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大气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细颗粒物(PM2.5)是其中最为关注的空气污染物之一。
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对PM2.5的源解析及排放因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细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是指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其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
这些颗粒物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如硫酸盐、硝酸盐、挥发性有机物等。
由于细颗粒物粒径小,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并能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包括风扬尘土、火山喷发和林火等。
人为源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
三、细颗粒物源解析的方法为了深入了解细颗粒物的来源以及控制污染,科学家们开展了细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物理分析和模型模拟。
化学分析主要是通过采集细颗粒物样品,运用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分析方法,来分析细颗粒物中的成分。
通过确定不同的成分,可以判断细颗粒物的来源。
物理分析是通过测量细颗粒物的物理性质来判断其来源。
例如,通过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含水量和比表面积等参数,可以初步判断细颗粒物的来源。
模型模拟则是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对细颗粒物的扩散和输送过程进行模拟,进而推断其来源。
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并且需要获取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四、细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研究细颗粒物排放因子是指特定来源的细颗粒物排放量与相应物质活性的比值。
研究细颗粒物排放因子有助于确定各个来源的细颗粒物排放量,从而为精确的源解析提供数据。
细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研究一般使用排放因子法,即将源的排放量与相关区域的细颗粒物浓度进行对比。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计算出不同来源的细颗粒物排放因子。
细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研究不仅可以用于定量评估不同来源的排放量,也可以用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大气环境污染,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治理对策。
本文将探讨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一、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严重污染了空气质量。
其次,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排放量不断增加,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除此之外,生活垃圾焚烧、建筑施工扬尘等也是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治理对策为了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
我国通过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工业企业必须符合排放标准,否则将受到处罚。
其次,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替代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
此外,加强车辆尾气排放治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最后,加强建设城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鼓励城市建设单位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区,提高城市空气湿度,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十分严峻,但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环境治理,推动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干净的生活环境。
重污染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哪两个因素
重污染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哪两个因素环境问题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帮助公众更加准确、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本报特开设“专家解惑”专栏,邀请专家就热点话题解疑释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内因,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外因。
目前,细颗粒物(PM2.5)是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不管是从超标城市的数量、各城市超标的程度分析,还是从对重污染天气贡献的角度分析,PM2.5的影响都远远大于其他污染物。
大气PM2.5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次颗粒物排放的直接贡献,以及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氨(NH3)等气态前体物二次转化的间接贡献。
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1月启动了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35个城市的PM2.5来源解析工作,结果表明,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生产等是PM2.5的主要来源。
大气PM2.5的来源贡献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石家庄、济南、太原、长春、哈尔滨、南京、贵阳、乌鲁木齐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是燃煤排放,其占比均在25%以上;河北各城市源解析结果表明,燃煤排放作为保定、廊坊、沧州等城市PM2.5首要来源,占比均在30%以上,燃煤污染防治是上述城市PM2.5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冬季采暖期间,燃煤排放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PM2.5污染的贡献更加凸显,PM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硫酸盐等主要组分都与燃煤排放直接相关,其他主要组分如硝酸盐、铵盐等也部分来自于燃煤锅炉和燃煤散烧,冬季大气重污染防控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削减燃煤排放。
但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占比都在30%左右(上海包括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深圳市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甚至高达41%,大连、厦门、重庆(主城区)、成都、西安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也是机动车排放,占比在20%~30%之间,机动车污染防治对上述城市的PM2.5污染防控非常重要。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前言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文将对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
大气污染现状在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上,主要表现为颗粒物污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
大气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威胁。
因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 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我国将清洁能源作为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手段,在能源领域推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以降低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鼓励并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我国加大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设施。
对于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我国强调了“三同时”的原则,即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运和达到排放标准“三同时”。
通过加强治理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 强化工业排放标准和管理我国对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管理。
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排放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进行限产、停产等处罚措施。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排放达标。
4. 加强交通尾气治理交通尾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交通尾气的排放,我国推广了清洁能源汽车,并鼓励私家车主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此外,对高排放车辆进行限制和治理,提高车辆排放标准,加强尾气治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5. 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农业活动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加强了农业的污染防治工作。
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成效与展望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重点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环境生态目标
环境生态目标环境生态目标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生态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紧迫性,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目标。
以下是我国的环境生态目标。
首先,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年均值比2015年下降45%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加大对高排放企业的整治力度,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污染治理。
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使全国地表水III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70%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率达到9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农业、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提升。
再次,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陆域面积的25%以上,并加强保护重点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加大对非法猎捕、非法采伐和森林破坏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最后,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力度,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促进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总之,环境生态目标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污染防控,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策的支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市民在灰霾天气里前行。
被灰霾天笼罩的城市。
据环保部称,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有一定差距。
还有专家称,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
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每天监测和发布的主要有三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这些指标的指数在0~50时为优,51~100时为良,100以上为污染。
标准规定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
于10微米的颗粒物,但不包括“个头更小”的、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细颗粒物”,又称PM2.5)。
在上述三项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污染中的比率最大,而细颗粒物又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
而造成这种灰霾天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
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的一张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全球细颗粒物污染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以及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全部,中国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有关污染指标的8倍。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沈阳等地城市群,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还有资料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30%~5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
但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而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灰霾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当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90%时,这样的天气情况为灰霾。
在环境空气质量(API指数)体系上,国际上的标准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
M10)、细粒子颗粒物(PM2.5、PM1)、能见度,而目前我国只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国家标准是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空气100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倍。
医学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
细粒子颗粒物十分微小,可以穿透呼吸道的防护结构,深入到支气管和肺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诱发肺部硬化、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
细粒子颗粒物吸附在肺泡上很难脱落。
而且,细粒子颗粒物还能携带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放射性尘埃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都有影响。
有专家发出警告,“灰霾的形成将会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人的机体抵抗力也会大为减弱。
”
还有专家警告说,一些毒性物质能渗入肺泡里溶解,一些不能吸收的毒性物质则粘在肺细胞的表面,而那些被溶解的毒性物质又将随着人的血液对人的器官包括心脏造成损害。
如果同一部位反复发炎,就会有癌变的可能性。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吸尘器”和“过滤器”。
长期下去,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严重。
有研究表明,对整体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资料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资料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与9年前总悬浮颗粒物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这意味着总悬浮颗粒物致肺癌的潜伏期为8年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孩子和老人,在美国完成的一项历时8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交通污染可显著阻碍儿童肺功能的发育。
灰霾,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来说,则意味着死亡。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几亿人口面临着与空气中的隐形杀手的亲密接触。
有资料称,我国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平均损失寿命为18年,重度污染出现后的第六天呼吸系统疾病死
亡率达到最高,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则是滞后两天。
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专家因此发出告诫,晨练的人们最好待在家里,灰霾天里锻炼和运动无疑是“挥刀自戕”,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
形成灰霾天的罪魁祸首
环境监测显示,2009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空气质量不达标,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
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剧大气污染治理难度。
同时,全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
霾天气,这些都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关。
据称,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17亿辆,其中汽车9846万辆,摩托车1.02亿辆。
数据显示,北京
、深圳、上海、成都、天津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达到464万辆。
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
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当然,一些污染企业增加也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据资料,中国已经彻底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大量绿地和农田被工厂和道路所占用,城市失去喘息空间,一些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因此下降。
仅珠三角地区的汽车尾气排放的细粒子颗粒物已经占到污染物比例的20%~40%,和工业排放一起成为污染源的前
两位。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大气环境专家说,“工业发展超过环境负荷,珠三角从机械污染、化学污染过渡到多种污染并存局面。
国外发达国家完成这一污染过程花了200年,而我们只花了30年,就完成了三个污染阶段的演变。
”
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更多的地方,近20年来城市发展很快,现在基本上隔几十公里就会有一座城市。
城市密集成群,减少了以前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的空气污染缓冲区,一方面造成污染物不易扩散,另一方面也把很多城市连成污染关联度越来越密切的整体。
据介绍,在工业集中的华北地区,PM2.5就占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
重现蓝天任重而道远
目前,随着我国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天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各项数据显示,中国治污形势依然严峻。
比较典型的是,酸雨污染较重。
酸雨区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酸雨区。
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洲之后世界第三重酸雨区。
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人为惹的“祸”。
大量的化工企业建在中国,在为当地带来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带走了廉价的产品和丰厚的利润,留下的是被污染的环境。
对此,在未来20年,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大气污染。
首先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洁净煤技术开发力度,提高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比例,同时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次是加快火电厂脱硫步伐,大中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燃煤电厂,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市内现有燃煤电厂,要通过建设脱硫设施、机组退役或搬迁等措施,逐步达到环保要求;还有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严格机动车新车准入制度,不断提高新车尾气排放标准;再有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节约能源。
在过去5年中,中国的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了14.29%。
但中国大
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仍不尽人意。
环保部人士说,未来5年还将加大火电、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率,严格控制重点区域
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加强建筑扬尘、道路扬尘的监督管理,着力解决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等问题,实现到2015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降低8%和10%的目标。
目前,我国也首次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原文地址:/news/2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