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预制计算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58cde9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4.png)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附件一、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平均温度t p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的计算t max+t min①t p=2t max+t min②t o弹= -52t max+t min③t o简= -102式中t p—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t o弹、t o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t max—设计最高温度℃;t min—设计最低温度℃;2.当量跨距计算公式n∑L I3LD= i=1n∑L I√ i=1式中L D—锚段当量跨距(m);n∑L I3=(L13+ L23+……+ L n3)—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i=1n∑L I=(L1+ L2+……+ L n)—锚段中各跨距之和;i=13.定位肩架高度B的计算公式B≈H+e+I(h/d+1/10)h/2式中B—肩架高度(mm);H—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e—支持器有效高度(mm);I—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d—定位点处轨距(mm);h—定位点外轨超高(mm);4.1 接触线拉出值a地的计算公式Ha地=a- hd式中a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a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a—导线设计拉出值(mm);h—外轨超高(mm);d—轨距(mm);4.2 接触线拉出值a的计算公式a=m+c式中a—接触线拉出值(mm);m—定位点处接触线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mm);C—定位点处受电弓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mm),由C=h*H/L确定(h为外轨超高;H为接触线高度;L为轨距)。
5.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Δa max的计算公式Δa max=I z-√I2z-E2max式中Δa max—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I z—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E max—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由上式可知E=0时Δa=06.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15℃)a15=a±1/2Δa max式中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Δa max—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a15—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软横跨预制计算
![软横跨预制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0f26a3d87f1922791688e83a.png)
n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设计计算
软横跨的支柱容量
1 Sept 2009 Page 16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接触网施工
接触网运营
2 Pz = 0.615* μ s * F *Vmax *10−3
1 M = Pz H z + Th H h + Ts H s + Tx H x 2
M 1 = ∑ Qi xi , xi = ∑ a j
i =1 j =1
k −1
i
M 2 = ∑ Qi xi +1 , xi = ∑ a j
i=k j =k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1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预配
(3) 求分界力Y
1 Sept 2009 Page 23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Qk-Y
接触网研究室
软横跨的负载计算 --- 垂直负载
接触网概述
各悬挂结点的垂直负荷: Qi = pi + J i + Gi + JYi Gi –接触悬挂的垂直负荷;
接触网设计
Gi = nq0
l1 + l2 l +l + (ngb 0 1 2 ) 2 2
接触网施工
n – 该悬挂点承担的接触悬挂的数目; q0 – 接触悬挂单位长度的自重负载 kN/m;
(2) 左、右半支横承力索中,各悬挂点垂直负荷(不包括分界力),对左、 右悬挂点的子力矩 FB
接触网概述 FA Th 接触网设计 a1 a2 a3 ak ak+1 an-1 ak+2 an+1 an Th
接触网设计计算原理
![接触网设计计算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7889f8581b6bd97e19ea81.png)
第四章 接触网设计计算原理4.1 接触网设计计算气象条件的确定接触网设计中所用到的气象资料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大风速及其出现时的温度、线索覆冰厚度、覆冰时的风速及温度、雷电日(或小时)、接触线无弛度时的温度、吊弦及定位器处于正常位置时的温度、,此外还有线路横跨河滩及山谷时的最大风速等。
4.1.1气象条件的确定1、最大风速采用距地面10m 高处(基本风速高度),15年一遇的10分钟最大值。
其计算方法有:平均法、变通法和数理统计法,其中常用数理统计法。
(1)平均法平均法是将占有的年份气象资料分成若干组,然后求得各组最大风速值的平均值作为最大计算风速。
例如,没有M 年气象资料,按每5年为一组,可分为n /5组(取整数,如遇小数可四舍五入),然后在M /5组资料中取每组中的最大值,再取最大值的平均值可得/5max1max /5n i i vv n ==∑ (4-1)式中max i v ——第i 组中最大风速值;n ——占有资料的年份数;/5n ——占有资料的组数。
(2)变通法变通法即是将求得的各组最大风速的平均值作为最大计算风速。
计算中只是所占有风速资料年份的分组方法与平均法不同。
即/5max1max 4n i i vv n ==-∑ (4-2)式中max i v ——第i 组中最大风速值;n ——占有资料的年份数; 4n -——划分的组数。
(3)数理统计法设计上要求一定概率下的最大风速,即一定重现期的年极大风速值。
在重现期内不出现这种极大风速的保证率是1/(1)p p -(4-3)而出现大于此值的极大风速的概率为1/1(1)p p -- (4-4)各种各样的统计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从统计理论上确定年极大风速应该服从的概率线型,然后从实际资料决定其参数;二是从经验概率上确定年极大风速分布线型,然后从实际资料决定其参数。
其计算公式为1m p n =+ (4-5)式中P ——风速出现的频率; n ——占有资料的年份数;m ——将统计年份内出现的全部风速值由大到小按递减次序排列的序号数。
接触网概预算教程
![接触网概预算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2ebdf4040740be1e650e9ac6.png)
2 编制方法
5)基本预备费 指设计概(预)算中难以预料的费用。
12
13
2.6.2 建筑安装工程单项概(预)算计算程序
注:表中直接费未含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需单独编制单 项
14
3.1 人工费 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 人工费=∑定额人工消耗量×综合工费标准 3.1.1 综合工费的组成内容 (1)基本工资。 (2)津贴和补贴。 (3)生产工人辅助工资。 (4)职工福利费。 (5)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
23
3.5 运杂费 是指水泥、木材、钢材、砖、瓦、砂、石、石灰、黏土、土工材料、 花草苗木、钢轨、道岔、轨枕、钢梁、钢管拱、斜拉索、钢筋混凝土 梁、铁路桥梁支座、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电杆、铁塔、机柱、接触网 支柱、接触网及电力线材、光电缆线、给水排水管材等材料(电算代号 见表4),自来源地运至工地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 、其他有关运输的费用(如火车运输的取送车费等)以及应按运输费、装 卸费、其他有关运输的费用之和计取的采购及保管费。
6
2 编制方法
2.4 定额的采用 2.4.1 基本规定 根据不同设计阶段、各类工程(其中路基、桥涵、隧道、轨道及站场简称“站 前”工程,其余简称“站后”工程)的设计深度、铁路工程定额体系的划分, 具体定额的采用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1)初步设计概算:采用预算定额,“站后”工程可采用概算定额。 (2)施工图预算、投资检算:采用预算定额。 2.4.2 独立建设项目的大型旅客站房的房屋工程及地方铁路中的房屋工程可采 用工程所在地的地区统一定额(含费用定额)。 2.4.3 对于没有定额的特殊工程及尚未实践的新技术工程,设计单位应在调查 分析的基础上补充单价分析,并随设计文件一并送审。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273ae224b7360b4c2f3f640f.png)
电气工程系精品课程——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结构与节点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1 软横跨的计算内容
(1) 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完成软横跨支柱的选型或容量校验。
(2) 软横跨预制计算 完成软横跨结构尺寸计算,包括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
下部固定绳、吊弦的长度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7 软横跨预制
(1) 预制内容:确定横向承力索,上下定位绳及吊弦的长度,最短吊弦位置。 (2) 软横跨预制方法:图解法、实测法、抛物线法、负载模拟法、负载计算法。
中国采用的是负载计算法 以实际悬挂的标准形式为依据,以实际负载为计算条件,以安装后的受 力状态为前提,由负载计算转化为结构尺寸计算的方法。
M i 为中心锚结或下锚支在该悬挂点产生的垂直负载
注意:对于某一悬挂点的重量,应具体分析,并非 每个悬挂点均有以上几项重量!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2)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接触网
(3)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Th
M 2l1 l1 f 2
M1l2 l2 f1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3 软横跨计算所需资料
(1) 气象资料:最大风速、覆冰厚度及风速、最低温度;
(2) 线路资料:股道数、股道间距、曲线半径、跨距; (3) 线索资料:线材、截面积等; (4) 软横跨节点形式及分布。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4 现场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
接触网计算
![接触网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33c4934f312b3169a451a426.png)
中定位环 定位管长 位置1 度1 定位坡度
当拉出值为 直线反定位 值,根据拉 出值不同, 输入-0.2或 -0.3。其余 均为正值。
锚柱 非支 近开 口
2.67 2.716 2.673 2.745 2.786 2.796 2.957 2.844
0.028 0.033 0.043 0.071 0.094 0.107 0.103 0.101
0.029 0.012 0.019 0.022 0.023 0.02 0.025 0.022
0.21 0.087 0.137 0.159 0.166 0.145 0.181 0.159
0.014 0.101 0.077 0.022 0.159 0.122 0.014 0.101 0.077 -0.01 -0.07 -0.06
1.63 2.735475556 1.63 2.944785 1.63 2.462211667 1.63 2.6547
锚柱 非支 远开 口
99 H60 非支 近开 口 锚柱
2.93 0.088 2.89 0.083 2.8 0.08 2.93 0.082 2.94 0.083
0.08 0.061
1.63 2.706941111 1.63 1.63 1.63 1.63 2.680303889 2.564035556 2.676524444 2.780073889
锚柱 非支 近开 口
0.116 0.231 0.166 0.181 0.181 0.21 0.108 0.159 0.174 0.166 0.108 0.239 0.224
0.088 0.177 0.127 0.138 0.138 0.16 0.083 0.122 0.133 0.127 0.083 0.182 0.171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b040606294dd88d0d26bea.png)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 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① 2t t tp min max += ② 5-2t t t min max o +=弹 ③ 10-2t t t min max o +=简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t o 弹、t o 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t max —设计最高温度℃;t min —设计最低度℃;2. 当量跨距计算公式∑∑===n i In i I LLLD 113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3323113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211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之和;3. 定位肩架高度B 的计算公式2)101 +(hd h Ie H B ++≈ 式中 B —肩架高度(mm );H —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 —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 —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 —定位点处轨距(mm );h —定位点外轨超高(mm );4. 接触线拉出值a 地的计算公式h dH a a -=地 式中 a 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
a 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 —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h —外轨超高(mm );d —轨距(mm );5. 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m ax a ∆的计算公式2max 2max E I I a z z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Z L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max E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6. 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max 2115a a a ∆±= 式中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15a —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aaa67ebe009581b6bd9ebeb.png)
↙软件安装与卸载↙支柱装配计算说明↙吊弦安装计算说明↙软横跨预配计算说明↙附录第一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1.1 该软件由一张程序光盘(或四张软盘)和一个与之配套的加密狗组成。
1.2 加密狗串接在打印机出口端子上。
1.3 软件安装:打开计算机进入WINDOWS95/98/NT桌面,将光盘安装盘或软盘第一张盘放入驱动器,直接选定该软件所在的驱动器打开,然后双击SETUP文件,按照对话框提示即可完成安装。
1。
4 卸载时,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找到“接触网计算软件”,将其删除即可。
第二章支柱装配计算说明2.1 开始,执行“接触网计算软件”程序,进入软件计算一级主菜单,选定“支柱装配计算”栏,依次可完成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库数据及字符输入、计算、显示及打印输出。
2.2 字段说明1)支柱中下孔距------------支柱地线孔至腕臂底座两孔中心的距离2)支柱中上孔距------------支柱拉杆或压管底座孔至腕臂底座两孔中心的距离3)导线高度----------------导线距两面轨连线中心点的距离4)结构高度----------------悬挂点处承力索距离导线的垂直高度5)正线承力索张力----------正线承力索的补偿张力6)正线悬挂自重------------正线承力索与导线单位重量之和7)侧线承力索张力----------侧线承力索的补偿张力8)侧线悬挂自重------------侧线承力索与导线单位重量之和9)轨距--------------------两内轨间的垂直距离10)套管绞环上部长----------套管绞环在腕臂上方的有效长11)套管绞环下部长----------套管绞环在腕臂下方的有效长12)臂上定位环长------------定位环垂直腕臂方向的有效长13)钩头鞍子有效长----------钩头鞍子的实际有效长14)定位管卡子长------------从定位管中心算起到固定螺栓的有效长15)套管双耳长--------------从腕臂中心到固定螺栓的有效长16)锚支卡子长--------------从定位管中心到承力索固定点的距离17)悬吊滑轮长--------------悬吊滑轮的有效长18)反定位管抬头------------定位管端头相对水平的抬头值2.2.2 零件库2装配类型1)装配类型----------------支柱的装配形式代号详见代号说明2)上底座长----------------上底座水平有效长3)上底座通长--------------上底座长与悬式绝缘子和其相关连接件长之和4)下底座竖直长------------腕臂底座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长5)下底座水平长------------腕臂底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长6)腕臂扣料----------------腕臂与棒式绝缘子连接处至棒式绝缘子单耳处的长度7)定位器长----------------定位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8)定位器开口--------------定位点至定位管中心的垂直高度9)软定位器开口------------导线至软定位器在腕臂上定位环的垂直距离10)承力索下降--------------承力索高度相对于正常结构时高度所下降的高度11)非支偏移----------------非工作支相对工作支的水平偏移12)非支承力索抬高----------非工作支承力索相对于工作支承力索垂直高度13)非支导线抬高------------非工作支导线相对于工作支导线垂直高度14)非支定位器长------------非工作支定位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15)支柱斜率----------------支柱受力后产生的每米挠度16)辅定位器开口------------另一支导线到定位管的垂直距离17)辅软定位器开口----------另一支导线到腕臂上定位环的垂直距离2.2.3 装配类型说明1)ZZZ:直线直链形正定位中间柱2)ZFZ:直线直链形反定位中间柱3)ZZ :直线半斜链形正定位中间柱4)ZF :直线半斜链形反定位中间柱5)R900—4000QW: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中间柱6)R300—900 QW: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中间柱7)R1200—4000QN: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中间柱8)R900—1200QN: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中间柱9)R300—900QN: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内中间柱10)R900—1200SY: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双压管中间柱11)R300-900SY: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内双压管中间柱12)ZZF1:直线非绝缘转换柱13)ZZF2:直线非绝缘转换柱14)ZR900—4000QWF1: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5)ZR900—4000QWF2: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6)ZR300—900QWF1: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7)ZR300—900QWF2: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8)ZR1200—4000QNF1: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19)ZR1200—4000QNF2: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0)ZR900—1000QNF1: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1)ZR900—1000QNF2: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2)ZR300—800QNF1: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3)ZR300—800QNF2: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4)ZZJ1:直线绝缘转换柱25)ZZJ2:直线绝缘转换柱26)ZZJ3:直线绝缘中心柱27)ZR900—4000QWJ1: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28)ZR900—4000QWJ2: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29)ZR900—4000QWJ3: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中心柱30)ZR300—900QWJ1: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31)ZR300—900QWJ2: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32)ZR300—900QWJ3: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中心柱33)ZR1200—4000QNJ1: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4)ZR1200—4000QNJ2: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5)ZR1200—4000QNJ3: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中心柱36)ZR900—1000QNJ1: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7)ZR900—1000QNJ2: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8)ZR300—800QNJ1: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9)ZR300—800QNJ2: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40)ZR300—800QNJ3: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中心柱41)YXDCZ:压型道岔柱42)LXDCZ:拉型道岔柱43)LYXDCZ:拉压型道岔柱44)R900-1000QNY: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中间柱。
改建铁路接触网工程概(预)算编制的有关问题分析
![改建铁路接触网工程概(预)算编制的有关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fb1ff5b9f3f90f77c61b1e.png)
改建铁路接触网工程概(预)算编制的有关问题分析作者:杨会卓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当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道路的需求量相对增加。
铁路作为长途运输的主要方式,在近几年的建设项目也相对增多。
铁路接触网建设数量也相对增加。
而在很多铁路修建时,其可能由于技术或者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而存在缺失。
在当前不少铁路都存在调整与改建。
自然,改建铁路接触网的工程数量也相对增加。
而在改建铁路接触网工程中,其经济成本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因此,必须要对其概(预)算进行编制。
在当前研究中发现,多数铁路接触网改建工程的概(预)算编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希望能够为铁路接触网改建成本的控制提供帮助。
关键词:改建工程;接触网;概(预)算编制;问题引言:当前,铁路工程相对增多,对铁路工程造价的控制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而在铁路工程造价控制上,必须要对其进行预算编制。
从根本上来说,铁路工程造价标准是编制建设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也是立项决策和控制工程投资的基础。
而在这个标准中,包含了较多的内容,这些内容都会对造价的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改建工程相对于初建工程来说,其在价格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自然,在接触网工程概算编制中,其存在的问题就会与其他预算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改建铁路接触网工程概算编制计划铁路接触网工程造价需要按照设计阶段来进行划分,从而在不同的阶段计算出对应的预算,然后形成编制投资预估算。
其中,包含一个可行性研究阶段,在这个研究阶段中,主要是针对编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阶段的预算、施工阶段的预算与投资预算的检验几个内容进行核对。
其中,编制投资估算与概预算都需要根据对应的文件和施工的深度来确定,其必须要具备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必须要先编制设计文件,然后根据文件中包含的每个阶段性项目工程来对其进行整体的预算。
这点,在我国当前的《铁路基本建设工程的概预算费用》中,具有明确的规范。
同时,在当前还存在很多与铁路接触网建设相关的规范与制度,在预算中,都必须要考虑到。
接触网的设计计算
![接触网的设计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ff67b0986bec0975f465e236.png)
第三节 自由悬挂导线的张力和弛度 计算
• 弛度的概念: 从接触线弧垂最低点,到连接两悬挂点的 垂直距离,称为弛度F。 -----等高悬挂 由导线弧线最低点分别到两悬挂点的垂直 距离称为悬挂点A、B的弛度,由F1和F2 表示。 -----不等高悬挂
等高悬挂
不等高悬挂
一、等高悬挂的弛度计算 • 力平衡原理 :
g --无冰时单位长度导线自重负载(KN/m)
R –导线半径(mm), b --冰密度。
第二节 计算负载的决定
计算负载:垂直负载、水平负载 一、线索自重负载: g Sg H 109 KN / m
二、冰负载(瞬时负载)
gb0 0.25109 b .g H [(d 2b) 2 d 2 ] b .b(b d ) g H 109
t x [t1
•
q12 l D 2 24T12
q x 2l D 2 Tx T1 ] 2 ES ES 24Tx
----计算线索的线胀系数(K 1 ) 2 E--计算线索的弹性系数(MPa) S--计算线索的计算横截面积( m m ) q——负载;T——张力; 下标“x”指待求条件;下表“1”为起始条件。
2
[1 (
因为
dx
)2 ]
2 dx
y
4 F x(l x) l2
dy 4F (l 2 x) dx l2
所以得到
16F 2 (1 2 x) 2 12 dL [1 ] dx 4 l
(1 x) m 1 m m(m 1) 2 m(m 1)...(m n 1) n x x ... x ... 1! 2! n!
• 覆冰:在冬季,接触线及承力索上出现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13225490f18583d049645993.png)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1、技术标准160km/h及以下区段: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1、技术标准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1、技术标准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
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导高h a;2、测出B点的导高h b;3、测出或计算出A、B之间的距离H;4、计算出A、B两点之间的导线坡度P ab=(h b -h a)/H×1000‰;5、将P ab记入定位点B的导线坡度P b,即P ab=P b。
接触网整体吊悬安装—预制(指导书)
![接触网整体吊悬安装—预制(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2353f501ec3a87c24028c4e6.png)
整体吊弦安装—预制1适用范围适用于整体吊弦预制。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组建专业预配组,负责整体吊弦预配工作。
3技术要求(1)吊弦预配数据是根据CATLAB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预配;(2)吊弦下料、测量、制作在中心料库采用专用预制平台进行,压接工具采用厂家提供或指定的压接工具及模具;(3)吊弦用各种零配件表面光滑无毛刺,各部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4)吊弦线应无散股、断股现象,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5)吊弦两端两压接套环应在同一平面内,两端线鼻子的弯曲方向相反;(6)吊弦制作完成后应进行复测,长度偏差不应大于1.5mm;(7)载流环的长度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320mm)。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预制第一个心形环→压接第一个压接管→测量切割长度→预制第二个心形环→压接第二个压接管→复核吊弦长度→压接线鼻子→包装→结束。
4.2工艺流程整体吊弦预制工艺流程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1)领取预制计算单并根据预制计算单和载流式整体吊弦的部件(详见图1)和整体吊弦类型(详见图2)从库房领取预制所需数量。
检查外观质量并放置在预配作业台旁;24311---线鼻子2---吊弦线3---压接环4---心形环图1 载流式整体吊弦部件图A B CA---载流整体吊弦B---整体吊弦C---滑动整体吊弦HTS---承力索上的吊弦线夹HFD---接触线上的吊弦线夹GHTS---承力索上的滑动吊弦线夹1---线鼻子3---压接环4---心形环5---线夹图2、整体吊弦的类型(2)预制前应将适当长度的吊弦线进行适度预张拉。
(3) 吊弦预制单说明。
接触网的工程设计与计算
![接触网的工程设计与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a5cbc31cf705cc17552709f8.png)
导线选型
已知某线路设计列车最高运行速度Vmax=350km/h,经供电计算确 定的导线截面积为120mm2,试确定导线的张力。
(2)确定承力索的最小拉断力 Fw=FBmin×0.65×Ktemp×Kwind×Kice×Keff×Kclamp×Kload
取Ktemp =1.0,Kwind=0.95,Kice=1.00,Keff =1.00,Kclamp =1.0,Kload=0.8
Page 5
弓网关系技术范畴
横向参数 接触线相对弓头中心的偏移
(1)几何特性
垂向参数
接触线高度与坡度
受电弓数量和间距 多弓与中性区长度
绝缘距离
接触线残高
(2)动态相互作用
弓网接触力(或燃弧)、定位点抬升
(3)材料接口
接触线材料(铜或铜合金)
磨耗
滑板材料(金属、浸金属碳、碳)
P(age46 )接触点集流量
6、悬挂类型 Y/[m] 2.4 1.9 1.4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VS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 0.9 0.4 -0.1 780
2.4 Y/[m] 1.9 1.4 0.9 0.4 -0.1
780
X0= 0.00m 830
830
F/[N] 280
ASSEMBLY STATE
880
930
980
X/[m] 1030
与接触网相关的中国标准
设计方面
“关于印发《客运专线铁路牵引供电及电力供电系统集成若干问题 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铁集成[2010]258号) “200~2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暂行技术条件(OCS-2)” “300~3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暂行技术条件(OCS-3)” “关于客运专线铁路客运服务及四电集成施工图审核有关事宜的通知” (工管审[2010]301号)
浅析接触网腕臂计算方法
![浅析接触网腕臂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8626af011ca300a7c3907e.png)
浅析接触网腕臂计算方法摘要:随着电气化铁路的迅速发展以及不断地提速,对电力牵引供电系统的施工工艺及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接触网专业的施工中,腕臂预制的精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后期的整个网系统。
本文主要从直线区段链型悬挂单腕臂中间柱和非绝缘关节双腕臂转换柱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简要分析接触网腕臂的预制。
关键词:接触网;腕臂;预制1.腕臂计算的目的当在既有非电化区段进行电化改造且既有铁路线路中心及轨顶高程保持不变时,我们可以很准确的测量出组立之后支柱的准确侧面限界,再依据设计导高、拉出值等参数可以较准确的计算出腕臂管长度;当处在新建电气化铁路区段时,很多时候会出现站前站后交叉施工的现象,此时为了更加快速、准确的实现腕臂安装等一系列高空作业施工,就得将腕臂提前预制,可实现更快、更高效的批量化安装。
在腕臂的预制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现场实测数据以及设计给定的参数,计算出水平腕臂及斜腕臂的长度,再扣除各连接件的长度或高度,进而确定水平腕臂管和斜腕臂管的实际长度。
由于各连接件之间空隙从在,避免安装后的腕臂出现“低头”现象,在扣料时还得适当的将斜腕臂管予以加长。
2.腕臂预制计算中的各项参数在腕臂的预制计算中需要明确的各项参数有:根据设计平面图、安装图,可以得到以下参数:导高、拉出值、结构高度、上下腕臂底座安装间距、侧面限界、曲线半径、定位器长度、定位器安装坡度等;需要现场测量得到的数据有:支柱斜率、支柱实际侧面限界、定位点轨顶实际超高。
因曲线半径与定位点处外轨超高为曲线腕臂计算要素,本文暂不作介绍。
3.单腕臂正定位支柱的腕臂计算单腕臂中间柱的腕臂计算,主要是以支柱实际测量的定位点侧面限界为参考。
3.1平腕臂计算如图1所示: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O点为上腕臂底座安装位置,A点为平腕臂末端。
OA为平腕臂的计算长度,B点为承力索座安装位置,D点为承力索安装位置,G点为接触线安装位置,F点位定位点线路中心,EF为现场实测支柱侧面限界。
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腕臂预配计算
![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腕臂预配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634b2e7ef242336c1eb95e75.png)
冯 燕 , 陈
( 1 . 郑 州铁路 职 业技 术 学院 ,郑 州
林 , 陈道 琳
4 4 1 0 0 3 )
4 5 0 0 5 2 ;2 . 武 汉铁 路 局襄 樊供 电段 ,湖北 襄 樊
x c e l 表 格进行接 触 网腕臂预 配计算 的方法 ,并给 出 [ 摘 要] 针对 电气化铁路接 触 网腕臂预 配计算 ,介绍 了一种 利用 E 了中间柱腕臂及 转换柱腕臂非 支预配 算法。利 用该 方法 ,可精 确地计算相关安装 长度 ,而无 需安装接 触 网腕
( 6 ) 可随时大范 围追溯 数据且 能对数据进 行 自由筛选
和排 序 。
( 7 ) 软件参数 自带批 注说 明,用户可 随时查看在线输 入帮助 ,使输入更加简单明了。
3 腕臂预配计算算法
在 腕臂预 配计算过 程 中,软 件严格 考虑支柱斜 率 、 扣料长度 等参数 ,准确计算 出零件 之间水平距 离和垂 直
电 工技术 I 2 0 1 3 l 1 0 期1 5 1
( 1 ) 底座偏移计算 。
P 一 1 ×a / 1 o o o P 一 2 ×a / 1 o o o
( 3 ) 斜 腕臂 棒 瓶 接 底 座 耳 孔 至 套 管 双 耳 之 间水 平 距 离 计算。
2 E x c e l 软 件 特 点
( 1 ) 采 用 了 单 一 的 且 目前 最 流行 的办 公 软 件 E x c e l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5
图1 中间柱腕臂计算模型圈
作者简介 : 冯 燕( 1 9 7 4 - ) , 硕士 , 讲 师, 研 究方向为电气工程 ; 陈林 ( 1 9 6 4 - ) , 硕士 , 讲师 , 研 究方向为电气工程。
负载计算法用于牵引供电接触网软横跨预制
![负载计算法用于牵引供电接触网软横跨预制](https://img.taocdn.com/s3/m/342dc7323c1ec5da50e27089.png)
王 海 明
(中交机 电工程有限公 司,北京 100088)
摘 要 :在 牵引供 电接触 网软横跨预 制中,影响软横跨预制计算的条件有很 多,会影响施 工难度及施工效率。 负载计算法的优点 ,分 析软横跨计算过程 ,提 出结果校验方法,确保 弓网系统 的稳定性和提高接 触网工程质量 。 关键词 :接触 网;软横跨 ;负载计算法 中 图分 类 号 :U225 文献 标 识 码 :B DOI:10.16621/j.enki.issnlO01—0599.2018.05D.72
、
一 十一
Ll
k
/
xl
·● —— —— ——一
{
E
、 =.
一
I 1 【
】
1
昌
士
.,,
+ I}
( 一1 {
l
t
图 1 软横 跨 结构 及 主 要 尺 寸
弦及线夹 、绝缘子 、横 向承力索 以及 上 、下部定位 索的 自重负载
等。影响各悬挂 点荷载最重要 的因素有绝缘子类型 的采用、承力
低点的高差 ,当两固定点 等高 时 ;
吼 ( =1、2…n+1)——相邻悬挂点或 固定点的水平距离 ,其
中 ,al=CX】+邯 】, 2+册 2。
囝 设置管理与维铬 2018 No5(T)
l_ 瑟
熬 一
另对 d , 作 如下说 明 :d ,如 为偏距 ,该值是支柱调 整倾 斜 率 和结构 斜率 两值 叠加之 后 的距 离 之和 ,其值 为 d =116 , =
会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 ,需在完成支柱组立及调正后 才能进行软
第11讲 接触网施工计算
![第11讲 接触网施工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e33277bf31126edb6f1a10c2.png)
接触网施工计算
SWJTUDONG 2011.10
第11讲 接触网施工计算
11.2 吊弦长度计算
6 影响吊弦计算精度的原因分析
抛物线模型与双曲线模型的误差 :
(1)计算模型引起的误差 计算模型有:抛物线、双曲线,折线,索网找形法三大类;
抛物线 双曲线
y ? q0 x2 ? T
2T
q0
接触网施工计算
德国
高速接触网的定位管都不是水平 安装,正定位管抬头,其坡度为 20150mm/m ;反定位管低头,其坡度 是-20-150mm/m 。这样做的目的是 为了加大定位器管和定位器之间的 夹角,腕臂计算和预配时正(或负) 定管的坡度一般选 +(或-) 20mm/m 。
接触网施工计算
SWJTUDONG 2011.10
](x ?
e)(l
?
x?
e) ?
g je2 2Tj
(2)设有预弛度的等高悬挂吊弦长度基本计算式
Cx
?
h?
q0e(l ? 2Tc
e) ? [ q0
2Tc
?
Tc ? Tj Tc
? 4 f j ](x ? (l ? 2e)2
e)(l ?
x ? e) ?
g je2 2T j
接触网施工计算
SWJTUDONG 2011.10
第11讲 接触网施工计算
11.2 吊弦长度计算
6 影响整体吊弦精确计算的因素分析
(1)数学模型; (3)悬挂类型; (5)线索张力和弛度; (7)接触悬挂的单位质量; (9)线路纵向坡度(竖曲线); (11)吊弦线夹的几何尺寸;
(2)导线高度和结构高度; (4) 吊弦间距及布置形式; (6)拉出值的大小和方向; (8)曲线半径和外轨超高; (10)集中载荷; (12)施工和测量误差。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55b1c97276a20029bd642dd5.png)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 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① 2t t tp min max += ② 5-2t t t min max o +=弹 ③ 10-2t t t min max o +=简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t o 弹、t o 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t max —设计最高温度℃;t min —设计最低度℃;2. 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n i In i I LLLD 113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3323113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211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之和;3. 定位肩架高度B 的计算公式2)101 +(hd h Ie H B ++≈ 式中 B —肩架高度(mm );H —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 —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 —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 —定位点处轨距(mm );即:270≤15a <300。
曲线区段由于Δa max 较小,15a ≈a 。
即在调整时按a 值进行。
±—由定位的型式决定,直线反定位器取“+”号,其余定位型式取“-”号。
7. 定位器坡度X1的确定: 511101≤∆+≤Ld hc X 任意温度时的坡度;Ld —定位器的长度;Δhc —定位点在极限温度和调整温度时高度变化Δh 之差,即调极h h hc ∆∆=∆-;8. 吊弦间距的计算公式①1420-⨯-=K L X 简单 ②15820-⋅⨯-=K L X 弹性 式中 X 0简单—简单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X 0弹性—弹性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L —跨距长度(m );K —跨中吊弦布置的根数;9. 吊弦、定位、限制管偏移值计算公式)(p x a t t L E -=式中 E —偏移值(m );L —所计算的吊弦、定位器、限制管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a —线胀系数1/℃(全补偿吊弦偏移值E 计算时:c j a a a -=,a j 表示接触线线胀系数,C a 表示承力索线胀系数);X t —检调时温度(℃);P t —平均温度(℃);10. 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Hzx 的确定300+±∆+=f h H H ZX式中ZX H —在任意温度时,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mm );0H —导线设计高度Δh —第一吊弦点(即定位点)高度变化量F —中心锚结辅助绳固定处接触线弛度“±”—取决于调整时的温度,当调整温度大于无弛度温度时取“-”号,反之取“+” ;11. 补偿器a 、b 值的计算公式① )(min min t t nLa a a x -+=② )(max min x t t nLa b b -+=式中 a —补偿绳回头末端至定滑轮或制动部件的距离(m );b — 补偿器坠砣底面距基础(或地)面最高点的距离(m );n —传动比,传动比为1:2时,n=2;传动比为1:3时,n=3;min a —a 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m in b —b 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L —补偿器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m ax t —设计最高温度(℃);min t —设计最低温度(℃);x t —检调时温度(℃);a —线胀系数1/℃;12. 下锚拉线长度计算公式C T N U H --⨯+=5002L β钢绞线式中 钢绞线L —拉线(钢绞线)下料长度(mm );ß—计算系数,它的值由拉线与地面的夹角a 确定:当∠a=450时,ß=1.414;当∠a=600时,ß=1.155;H —支柱出土点至承锚、线锚角钢的距离(mm );T U —表示U T 楔形线夹(或调整螺栓)的长度(mm ); G N —拉线拉杆长度(mm ); 13. 曲线水平力RC P 和RJ P 的计算公式① 承力索:R L T P CRC = ② 接触线:RL T P C RC = 式中 RC P —承力索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RJ P —接触线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C T —承力索张力(N );J T —接触线张力(N );R —曲线半径(m );L —跨距长度(m ),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 不等时,则2)(21L L L +=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14.直线定位之字力之p 的计算公式L a T p j 4=之 式中 P 之—直线定位之字力(N );T j —接触线张力(N );a —定位点拉出值(m );L —跨距长度(m ),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 不等时,则2)(21L L L +=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15. 承力索弛度的测量计算公式B C A F -+=2)( 式中 F —承力索弛度(mm );A 和C —两悬挂点承力索至轨面的高度(mm );B —跨中承力索最低点至轨面的高度(mm );16. 空气绝缘间隙的计算公式 1501.0e U d += 式中 d —空气绝缘间隙(m );e U —接触网额定电压(kv );17. 吊弦长度计算公式 C T x L gx h C 2)(--= 或 20)(4Lx L XF h C --= 式中 C —所求吊弦长度(m );L —跨距长度(m );h —悬挂点结构高度(m );x —所求吊弦距支柱定位点的距离(m );g —每米接触悬挂的重量(kg );C T —承力索的张力(kg );0F —接触线无弛度时承力索的弛度(m );18. 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的计算 22n h n a c b +=式中 n b 承力索分段长度(m );h c —相邻两直吊弦的高度差(m );n a —横向承力索上相邻两悬挂间的水平距离(m );如1a 、2a 、3a …n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网工程课程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2 年 7月 13日1方案选择1.1设计题目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1.2设计方案结合软横跨所在位置、支柱类型,确定软横跨模拟简图,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参数测量及负载计算,完成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并校验正确性,节点设计。
2设计计算 2.1设计数据软横跨预制计算。
在计算中,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结构尺寸数据:(1) 1CX 、2CX 为侧面限界,在正线轨面水平面内,左右侧支柱内缘分别至临近线路中心的距离(m )。
(2) L 为横向跨距,直两支柱悬挂点(支柱顶端内缘向下100mm 处,下同)间的水平距离(m )。
(3) 1l 、2l 为不等高悬挂或不对称悬挂,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的水平距离(m )。
(4) 1δ、2δ为支柱结构的斜率和调整倾斜度之和,即安装后的支柱内缘相对于铅垂线的总斜率(mm/m )。
(5) 1d 、2d 为偏移距离,即支柱结构斜率和调整倾斜率值所形成的偏移距离之和,简称偏距,其值为11δH d =,22δH d =,1'1δS H d =,2'2δS H d =(其中,'1d 、'2d 为在上部定位索处的偏移距离)。
(6) 1S 、2S 为基础面至正线轨面的高差,即支柱地面(钢筋混凝土支柱由地线孔至轨面)至轨面的垂直距离,当支柱底面高出轨面时,S 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7) 1f 、2f 为横向承力索的驰度,即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铅垂方向的距离,当为等高悬挂时,m in 21f f f ==。
(8) 1a 、2a 、 、n a 为相邻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其中:111δH CX a +=,221δH CX a n +=+。
支柱类型:152002G。
安装后外缘垂直,经现场实际测量,m 61=CX ,m 32=CX ,m 55432====a a a a ,mm 4501=S ,mm 2502-=S ;接触网悬挂类型:正线:GJ-100+TCG110,站线:GJ-70+TCG85。
2.2设计过程2.2.1确定相关参数(1) mm 53.3351004002121=-=-==H a b δδ(查表4.3.4钢柱型号规格表152002G: mm 400=a ,mm 1200=b )(2) mm 829)1.045.015(33.53)(11111h 11=-+=-+==h S H H d δδ mm 781)1.025.015(33.53)(22122h 22=--=-+==h S H H d δδ (考虑到支柱受力后内倾及扰动影响,取mm 7001=d ,mm 6502=d ) (3) m 7.67.06111=+=+=d CX a m 55432====a a a a mm 65.365.03226=+=+=d CX a(4) mm 4501=S ,mm 2502-=S(5) mm 7250100-400-4507700-15000100-m in 1S11=+=-+-=C S H H fmm 6550100400250770015000100m in 2S22=----=--+-=C S H H f(7700mm 9503006450S S2S1=++=++===上、下H H H H H H h x S S S H H H ==21为上不固定绳至正线轨面的高度,x H 接触线高度,大站一般取6450mm ,小站取6000mm 。
接触线距下部固定绳距离,一般取300mm ,H 上、下为上、下部固定绳距离,一般取950mm ,对x H 、h H 、上、下H 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取值)。
2.2.2确定悬挂负载根据式i i i i M P G J Q +++=S 和图1节点标注可得:i i i i P G J Q ++=)0(=i M⎥⎦⎤⎢⎣⎡⨯⨯+⨯+=++=)21701.11708.0(70113331a a P G J Q +[]N =⨯+⨯+⨯127110)(026.16548.121a a同理:N =++=21664442P G J Q N =++=17925553P G J Q N =++=21116664P G J Q N =++=21417775P G J Q2.2.3假设最低点由于此软横跨为五股道,即奇数股道,所以悬挂最低点出现在中间节点处。
也即是悬挂最低点出现悬挂负载3Q 所在的悬挂点,即第I 股道上方。
2.2.4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及总长度(1) 求子力矩所谓子力矩,它是从拟定的最低点分开,将两侧股道悬挂负载分别对相应侧的悬挂点取力矩值,分别用M A 及M B ,其计算式分别为:i k i i x Q M ∑==1-1A 其中11a x=,212a a x +=,…i i a a a x ⋯++=2111k B ++=∑=i n i i xQ M 其中11++=n n a x ,n n n a a x +=+1,11...++++=n i i i a a a xm 8.32538)54.6(21667.61226)(21211A ⋅N =++⨯=++=a a Q a Q Mm 65.17323)65.35(113565.31251)(65465B ⋅N =++⨯=++=a a Q a Q M (2) 求横向承力索水平力T 及分界力Y 根据式12212A 1B f l f l l M l M T ++=12211B 2A f l f l f M f M Y +-=N =⨯+⨯⨯+⨯=++=91.496225.535.1355.44.1635.138.325384.1665.1732312212A 1B f l f l l M l M T=+-=12211B 2A f l f l f M f M Y N =⨯+⨯⨯-⨯42.39425.535.1355.44.1625.565.1732355.48.32538由30Q Y <<可以说明前面判断是正确的。
(3)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 根据式TYQ Q a m k i ii ++=...以及见附录A 图2所示 m 27.491.496242.394216612267.62111=++⨯=++⨯=T Y Q Q a m m 58.291.496242.39421665222=+⨯=+⨯=T Y Q a m m 397.091.496242.394533=⨯=⨯=T Y a m 根据式TYQ Q a m k i i i -+=-''1...可得:m 4.1344=-⨯=TYQ a m m 55.23455=-+⨯=TYQ Q a m m 55.234566=-++⨯=TYQ Q Q a m根据式22i i i m a b +=可得:m 05.821211=+=m a b m 63.522222=+=m a b m 02.523233=+=m a b m 19.524244=+=m a b m 61.525255=+=m a b m 21.426266=+=m a b(4) 求横向承力索总长度 根据式∑+==11n i i b B 可得:m 71.33...621=++=b b b B(5) 求各悬挂点直吊弦长度mm 1055258797221=+=+=m C C mm 797400397332=+=+=m C Cmm 400m in 3==C Cmm 18004001400344=+=+=C m C mm 430025001800545=+=+=m C C mm 680025004300656=+=+=m C C2.2.5求上下部固定绳长度mm 67.298247.753.5530004500060007.753.55S22254321S11S =⨯++⨯++⨯=+++++++=H CX a a a a CX H L δδmm8.2969045.655.53300045000600045.633.532225432111=⨯++⨯++⨯=+++++++=x x x H CX a a a a CX H L δδ2.2.6计算校验结果m 25.7m 247.7397.058.227.41321'1=≈=++=++=f m m m f 6.55m m 5.655.255.24.12654'2=≈=++=++=f m m m f3设备选择及绘制装配图3.1设备选择选择支柱152002G,接触网悬挂类型:正线:GJ-100+TCG110,站线:GJ-70+TCG85。
3.2绘制装配图见附录A 图1。
4总结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就是软横跨结构安装尺寸的计算。
合理的解决软横跨结构尺寸的计算,既可以提高机械化施工的程度,又可以节省调整时间,既有利于安全,又能大大提高功效和工程质量,对于加速铁路电气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对它加以讨论和研究是很必要的。
软横跨是多股道站场接触悬挂的横向支持设备。
软横跨由电气化铁道两侧的支柱和挂在支柱上的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以及支持和连接它们的零件组成。
参考文献[1]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李爱敏.接触网生产实习指导.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3]李伟.接触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附录A图图1软横跨的结构图2横向承力索结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