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关系简论
河姆渡文化
文化特色
(4)发现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品:河姆渡遗址 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 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 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 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 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 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 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 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 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 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经济发展
(1)农业和家畜饲养:河姆渡第 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 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 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 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 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 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 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 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 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 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 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 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 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 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 养。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专题四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历史
( A )6.“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 “都尉”是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从下图 文物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汉代 A.有效管辖河西走廊 B.官吏设置复杂多样 C.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D.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汉张掖都尉棨信
·历史
【解析】由题干中“都尉”“汉朝官名”可知,汉代在张掖 地区实行行政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都尉是行 政官员,说明西汉对张掖进行行政管理,说明西汉有效管辖 河西走廊,A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官吏设置复杂多样,排 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丝绸之路商业繁荣,排除C项;材料没 有体现公文均用楷书书写,排除D项。周的更替”时,制作了年代尺来 梳理知识点(如下图),②处应填写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历史
【解析】根据材料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 为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 行了分封制。直到秦朝建立才废除分封制,郡县制在地方进 一步实行,C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 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世袭制是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 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排除B项;秦朝在地方建立郡 县制,排除D项。故选:C。
·历史
一、选择题 ( D )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海崧泽遗址出土的家猪 陶塑,据此可推测 A.上海是最早驯养家猪的地区 B.上海崧泽文化以驯养牲畜为主 C.上海的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D.上海于新石器时代已产生农业
·历史
【解析】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 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 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 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上海崧泽遗址出土的 家猪陶塑首次展示了6000年前上海古人饲养肥猪的生动形象, 体现了上海于新石器时代已产生农业,D正确。“最早”说 法过于绝对,排除A;B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材料不 是主要反映手工业,排除C。故选:D。
聚落的构建与感知 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莫万莉MOWanli聚落的构建与感知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The Constr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Settlement Majiabang Culture Museum,Jiaxing,Zhejiang Province摘要文章试图从空间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两个角度出发,对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展开解读。
作为一座展示史前文化的遗址博物馆,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通过“聚落”的构建和意义的传递,来应对一种首先存在于时间,进而表现在空间上的断裂,一方面.通过几何单体的局部与整体的组织,构建起一种空间和功能意义上的聚落;另一方面,通过对材料及其与城市和遗址的关系的处理,将聚落的感知传递给空间的使用者。
关键词聚落;材料性;符号;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曾群建筑研究室ABSTRACT The essay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Majiabang Culture Museu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he designer and the user of the space.As a museum of prehistoric culture,the Majiabang Culture Museum responds to a rupture that exists first intime and then in spa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and transmission of meaning of the"settlement".Onthe one hand,it constructs a spatial and functional"settlement"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geometricvolumes in part and in whole.On the other hand,ittransmits the perception of"settlement"to the user ofthe space through the treatment of materials and therelationship with the city and the site.KEY WORDS Settlement;Materiality;Sign;MajiabangCulture Museum;Zeng Qun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中图分类号:TU-86(255);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84X(2021)01-0120-08-==£-==-=三三==三1=三三三=)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1211.遗址公园视角2•总平面图3•遗址雕塑与博物馆4.5•鸟瞰1.Perspective of Heritage Park2.Master plan3.Sculpture and Museum4.5.Bird's-eye view阅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嘉兴博物馆编著的《马家浜》一书,读者仿佛能够进入一个与此时此地相距甚远的上古世界:磨损的石器残片,残余的人类和动物骨骸,碳化的农作物种子,重新缀合的陶制器物。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今年亚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第二跳407C的动作表现十分完美。
当全红婵高高跃起时,现场的中国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liǎn()声,砰地一声落水,完美展示了何为“水花消失术”,现场7名栽判一致打出了10分的满分。
为了这一天,多少人dān()精竭虑啊。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翘. _____首而望屏._____息liǎn _____声dān _____精竭虑(2)语段中有个错别字。
应将 _____改为 _____ 。
2. 根据要求默写。
漫步于古诗文的殿堂,我们观赏钱塘湖“几处早莺争暖树,(1)_____ ”的初春美景;欣赏东皋“树树皆秋色,(2)_____ ”的山野秋景;看到了三峡“(3)_____ ,回清倒影”的春冬之水;听到了富春江“(4)_____ ,猿则百叫无绝”的天籁之音;感受到刘桢借松树的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的“(5)_____ ?(6)_____ ”(《赠从弟》),而老当益壮的曹操则借物喻人向我们传递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7)_____ ,(8)_____ ”(《龟虽寿》)。
3. 小淮同学参加主题为“诚信做人”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任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古人眼中,“信”是立信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1)【探诚信之义】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小淮同学搜集了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请你选出不符合要求的一项()A.贞信以昭,其乃得人。
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商鞅立木。
D.韦编三绝。
(2)【报诚信之事】请你帮小淮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受到共享单车的启发,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生开展了“共享雨伞”活动,把印有“诚信”图标的黑色长柄雨伞放置在教学楼大厅供同学们自由取用、自觉归还。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清涧的石板贾平凹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
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
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
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
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
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
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
一见有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
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玉盘。
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
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副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
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
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
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
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模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
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他说,他的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
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
马家浜文化研究论文3
马家浜文化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发现和命名:1957年发掘的浙江吴兴邱城遗址,下层是以红陶为主的遗存。
1959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在嘉兴马家浜遗址发掘,发现有与邱城下层同类的遗物并有房基、墓葬等遗迹。
同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发掘的吴江梅堰遗址中,也含有这一类遗存。
60年代,有人把它归属青莲岗文化。
后来,有人进一步定为青莲岗文化江南类型的马家浜期。
70年代起,有人把它与青莲岗文化相区分,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现已普遍得到承认。
经发掘的主要遗址,除马家浜、邱城外还有浙江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
文化特点和分期:主要文化特点有三:①盛行俯身葬。
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
②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喇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③使用玉璜、玉块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根据圩墩遗址的地层堆积,结合罗家角、马家浜、草鞋山等遗址的地层关系和陶器演变的排比资料,目前可将马家浜文化分为三期。
早期:为马家浜下层和罗家角第四层。
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红陶为主,绳纹较多见,器型以釜为主。
中期:为马家浜上层,罗家角第一、二、三层,圩墩下层和草鞋山第十层。
陶器以夹砂(包括夹蚌)红褐陶为主,仍有一定数量的灰黑陶和灰红陶,以素面的为多,绳纹基本消失,器型仍以釜为主,出现少量的鼎和较多的豆,还有牛鼻形耳的罐。
晚期:为圩墩中层和草鞋山第八、九层。
马家浜文化简介
马家浜文化简介一、马家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大家对太湖地区距今7000-6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基本上都有共识。
马家浜文化遗址分布的密度远不如良渚文化,但具体的遗址面积一般都超过数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墓葬密集,常见俯身葬,头向朝北居多,随葬品较少或没有。
太湖东南部平原水网地区的遗址与西部依低丘山脚的遗址,在居址、房子遗迹等方面有所区别。
陶器的典型器物群有很大的共性,由宽腰沿的圜底或平底的釜、喇叭形高圈足的豆、牛鼻形耳的罐、带侧把平底或三扁足盉、两袋足一宽扁形足的异形鬶、大敞口的平底盆和敛口钵等组成,马家浜文化晚期炊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鼎,以双目圆锥足、柱形足等为特点,带流的饮器改为带管状嘴,宽腰沿向捏边成脊退化的趋势等等。
陶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相对要少得多,素面为主,器表常施红衣,用镂孔、刻划、附加堆纹等装饰。
石器以厚重的石石奔、石凿为主,常留有较多的打琢痕;穿孔石斧磨制较精。
骨、角器数量在工具中占很大比例,其中靴形器极有特点。
墓葬中随葬玉玦、玉璜虽然不很普遍,但每个马家浜文化的墓地中有一定数量的精美玉玦出土,总数相对可观,在太平洋西岸玉玦的分布、传播线路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马家浜文化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在太湖地区构筑成自己的稳定社会,在与相邻地区的古文化交流之中,发展成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正是马家浜文化的开拓、创新,奠定了丰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为该地区成为领先一步的文明古国开创了坚实的第一步,“江南文化之源”是当之无愧的。
二、农业起源东亚的长江流域已成为稻作农业起源中心而倍受瞩目。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栽培稻的发现轰动一时以来,年代越来越早的各类栽培稻不断发现,记录不断打破,目前已有超过万年稻谷的新发现,这些发现以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的为最早。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和萧山跨湖桥遗址的新发现,年代上了超越了距今7000年。
河姆渡文化研究
河姆渡文化研究河姆渡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早期文化之一,其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文化又称“河姆渡遗址文化”,始于约7000年前,终于5000年前,是前历史时期仰韶文化的后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一、河姆渡文化发现及考古特点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余杭区,这个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镇遗址。
这是一处江南地区的最早城镇遗址之一。
在这个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一些陶器和石器。
这些器物中,许多都装有骨头、牙齿等物。
这表明河姆渡人可能是信仰一些神秘的宗教仪式。
河姆渡文化的考古特点非常突出,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1、陶器工艺:陶器是河姆渡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河姆渡的陶器中,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器皿,如杯、碗、盘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陶器的表面经常涂上白色的泥浆,然后再施以花纹,最后上釉。
这种工艺在当时的中国地区也是非常少见的。
2、建筑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豪华的生活环境。
在河姆渡的城镇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非常完美的房子。
这些房子的结构非常坚固,墙壁是用大石头和泥浆垒叠而成的,屋顶则有支撑架。
这种房子可以在长期的使用中保持稳定,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农业务实性:河姆渡文化的农业特点也非常明显。
在当时的中国地区,食品的采集和食用都是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
河姆渡人除了从野外采集食品之外,大量从事种植业,种植的作物包括谷物(大麦)、豆类、蔬菜、水果等。
其中,种植谷物,成熟后用磨石磨成面,然后制作出馍馍,这种食物发明对当时的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饮食的一次巨大进步。
二、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意义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意义极为重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河姆渡文化被视为中国第一个城镇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起源。
它为中国的城镇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家浜文化的简介
马家浜文化的简介马家浜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见证着中华民族强势文明出现和发展的一大文化精髓。
它以海洋渔业文化为主,在我国渔业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马家浜文化产生于马家浜地区,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位于海峡盆地,是一片极富人类活动的海洋文化地带。
马家浜文化以海洋活动为中心,以渔业、渔港、海洋遗址以及涉及到渔业活动必备的各类工具和设施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渔业文化的发展史进行全面考察研究,将渔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港、渔网、渔船、渔具、渔技术等等,以及渔业文化中的渔民劳动技巧,以及渔业文化中相应的文化活动,诸如歌舞表演、宗教信仰仪式、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渔业文化研究体系。
马家浜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是海洋渔业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经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包括有大渔网、渔船、渔灯、渔井、渔具、渔技术等。
大渔网是马家浜海洋渔业的ba必备的重要渔具,其他渔具如渔灯、渔井、渔具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渔业道具,其中渔技术包括“钓鱼技巧”、“捕捞技巧”、“拖网技巧”等,都是马家浜渔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马家浜文化还有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家浜庙会,马家浜庙会是一年一度、宗教性质的文化活动,其中马家浜庙会既有马家浜文化的古老传统,又有新时代的宗教信仰文化。
除庙会外,马家浜文化还有一些歌舞表演,这些歌舞表演以巴蜀腔,芗城腔,砀山腔等歌腔形式来表演,以歌舞为主,以多种器乐伴奏。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马家浜文化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海洋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将海洋渔业文化完整地记载下来,还活跃了渔业文化中的渔民劳动技能,为我国海洋文化发展注入了浓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
综上所述,马家浜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其中的历史财富,更加深入地挖掘、研究其中的精髓,将它传承下去,让世人永久受益。
考古上海读后感
考古上海读后感读了张明华的《考古上海》,我的视野被打开。
上海的历史一般被说成是七百年。
那是指公元一二九二年,元朝设立了上海县。
这是行政地理学上的概念。
按照这个概念往前推,上海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介乎吴、越之间的征战之地,西汉时代属海盐县,唐宋时代属华亭县。
这是上海的“前史”。
但是,如果我们的目光从行政地理学拓展到人类生态学,那么,上海地区的“前史”就更早了。
在被官方划来划去之前,这一带早有祖先活动的踪迹。
广富林文化遗址,可以确定已有四千年历史,这就一下子把我们的时间概念拉长了。
上海这座充分近代化的城市,居然出现了这么悠远的历史背景,就像车水马龙的街市后面突然出现了巨大的山影,把人吓了一跳。
这里有一种神秘的时间呼应,一定会让大艺术家们深深沉思。
但是,我们不能匆忙地把广富林遗址与现代上海直接相连。
我在传媒上已经看到不少这样的宣传。
有的报刊甚至硬把考古发现中的点点滴滴说成是“上海特性”,与今天上海的发展扯在一起,真是牵强附会。
其实,广富林和今天的上海,连“远亲”都说不上。
严格说来,广富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人类生态,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
它的文化意义要宏大得多,开阔得多。
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大概在八、九千年之前。
中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的了解,更多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例如陕西、河南一带的仰韶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衍伸于陕西、河南、山东的龙山文化。
为此,大家一直喜欢把黄河说成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河”。
这是对的,但并非唯一。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系统发现,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其中良渚文化倒是早在三十年代就发现了,但当时只认为是龙山文化的别支,到五十年代才定名为良渚文化。
现在我们有信心说,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不仅丰富,而且已经可以完整地构成代代相续的系统。
据我本人的现场考察,最早的应该是我家乡余姚的田螺山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
上海原住民的族源
Y染色体突变O1-M119和O2-M95是百越人的标记。
百越人的祖先,大概是八万年前吧,从东非出发沿亚洲大陆的南海岸线向东,而后北上,在北部湾附近生活较长时间后从珠江流域进入,之后一路沿海岸线北上,距今7000--8000年前在长江下游形成了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
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间的关系尚不太确定,似乎河姆渡文化较早,但河姆渡文化晚期应该深受马家浜(崧泽)文化的影响。
或许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前身在如今的东海大陆架上可以发现,一两万年前的冰川时期海平面比现在低200米左右。
马家浜文化在6000年前发展成崧泽文化,在5300年前发展到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消亡很可能和4000多年前那场全球范围的大洪水有关,是气候变暖作用下内涝和海浸的共同结果。
直到夏禹领导治水,经太湖地区,“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将长江下游诸江水通流入海,等洪水逐渐退去后,先民们又在太湖流域重建家园。
其实与其说夏禹领导有方,倒不如说是大自然的主动退却。
一般认为,马桥文化就是大水过后重建的,是良渚文化的延续。
马桥文化中也就有少见的文化返祖现象,即马桥文化中少有耗时费工的玉器陶器,马桥文化文字比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为简单。
→→河姆渡(约8000年前始)…………马家浜(约7000年前始)→崧泽(约6000年前始)→良渚(约5000年前始)→马桥(约4000年前始)→於越(约3000年前始)→。
这一串继承关系也得到了Y染色体SNP位点研究的支持。
这几种文化的先民都属于越人。
如今的马桥地区,指以马桥为中心的闵行区西南、松江区东南、金山区东北、奉贤县西部。
这里的居民,特别是妇女的服饰与布依族、壮族等百越后裔非常相似,而与周边地区的非常不一样。
在马桥地区的方言中,收集到了大量很难找到汉语来源的词汇。
对照《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中一千多个侗台语特有词汇,发现了一百多个语音语义相近的马桥话词汇。
特别是马桥话的发音,保持着十分完整的侗台语特有的紧喉浊塞声母。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辞海》中“河姆渡文化”一词的解释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长江下游地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有学者认为,河姆渡文化包括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及其附近遗址群。
河姆渡文化( Hsiurwa Culture)河姆渡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它在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已属于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但因为它是最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得名,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一带,所以又称为“河姆渡文化”。
其分布范围大致包括宁绍平原的上虞、余姚、嵊县和杭州湾北岸的慈溪、奉化等地区。
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延续时间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总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经测定,河姆渡的遗址,以河姆渡村为中心,南北相距约1.5公里,东西相距约1公里。
遗址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
分为内外城。
内城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550多米,四周有护城河。
河姆渡居民的主体是“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一座挨着一座,整整齐齐,十分规则。
门和窗都开在离地面一米高的地方。
走进这些房子,中间是堂屋,左右两边分别是两间卧室。
河姆渡人很讲究建筑结构,发明了榫卯技术。
每根大柱的上端,安放着两三个粗壮的木棍,交错穿插,成了一个大“斗”。
然后再在这个“斗”里填满细小的木条,横竖相交,形成“斗”与“斗”之间的“榫”和“卯”,非常牢固。
其中的重要发现是在1978年和1979年春季,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村发掘出七口古井,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木器、象牙器等。
经专家研究证实,河姆渡人最先使用木制的圆形容器盛水。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表明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1、是最早采用榫卯技术建造房屋的,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2、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陶文;3、种植水稻,已掌握人工栽培的方法;4、饲养猪狗等家畜;5、手工业有了专门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6、懂得爱美,陶器上刻划着丰富的花纹图案,装饰品有了很大的发展;7、会挖井,并使用桔槔进行提水灌溉,学会了纺织,开始用葛、麻织成衣物。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姆渡遗址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
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 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 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
网络选修课中国古代史考试题(同名20017)
侍中
、
给事中
、
常侍
、
宰相
我的答案:
在商朝建国之前的一段历史,称之为()时代。
、
先商
、
建商
、
中商
、
晚商
我的答案:
龙山文化的典型主要是陶器制作精巧,以()著称。
、
青色
、
彩色
、
黑色
、
白色
我的答案:
下列有关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东欧集团和北约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互相竞争。
、
距今到年,年代比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要晚一些。
、
玉器比较发达。
、
种植稻米。
、
、、
我的答案: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出现石器
、
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
、
烧制陶器
、
经营原始种植农业和饲养家畜
我的答案:
“天下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出自著名著作()。
、
《红楼梦》
、
《西游记》
、
《三国演义》
、
宗法制
、
分封制
、
、都是
、
、都不是
我的答案:
以思想领域为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尊奉宗教。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汉朝
我的答案:
春秋中后期,逐渐强盛的诸侯国不包括:()
、
燕国
、
秦国
、
楚国
、
齐国
我的答案:
皇权扩张将导致:()
、
外戚势力崛起
超星尔雅《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1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分区域性。
在长江流域普遍为:()∙A、旱作与稻作相结合∙∙B、灌溉农业∙∙C、旱作∙∙D、稻作∙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2西汉时期,对于商业的发展政策是()。
∙A、重农抑末∙∙B、重商主义∙∙C、农商同等∙D、鼓励商业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在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拉玛古猿出现的时间是:()∙A、两千万年前∙B、一千四百万到一千万年前∙C、五百万年前∙D、两百万年前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历史学术届提出的几个重要问题不包括:()∙A、土地所有制∙B、历史分歧农民问题∙D、中国民族的形成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5东晋的都城建康(又称“建业”)是今()。
∙A、南京∙B、北京∙C、西安∙D、开封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6汉武帝抗击匈奴之后不但在更北的地区修建长城,还陆续修建了四个郡。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四个郡的是:()∙A、张掖∙B、武威敦煌∙D、玉门关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和魏晋南北朝类似,欧洲的中世纪是个典型的()社会。
∙A、民主∙B、贵族∙C、城邦∙D、公民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8对研究某一段历史或者某几段历史中最重要的途径的官方文献是()。
∙A、史官笔记∙B、宫廷记录∙C、律法条文∙D、典章制度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人类学分为:()∙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A、B都是∙D、A、B都不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汉武帝统治时期是公元前()年。
∙A、221—220∙B、220—180∙C、140—87∙D、180—140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1下列属于地方志的是:()∙A、汉书∙B、新唐书∙C、四库全书∙D、山海经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2()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种族人类学∙D、语言人类学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3文献中,将相权扩张侵犯君权,称为()。
审美的滥觞——河姆渡文化的审美解读
审美的滥觞——河姆渡文化的审美解读陈望衡【摘要】河姆渡文化考古发现大量精美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作品,说明当时就有了专业的艺术家.河姆渡文化标志性的艺术是现命名为“双鸟朝阳纹”的雕刻,此雕刻可以看作是凤凰崇拜的萌芽,但并没有太阳崇拜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为远古初民的生殖崇拜.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有以家畜与水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最早的审美开显.河姆渡的象牙匕形器、蝶形器以及较为精美的陶器具有礼器的意味.河姆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滥觞.【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3(004)002【总页数】10页(P95-104)【关键词】河姆渡文化;原始艺术;审美意识;中华传统文化【作者】陈望衡【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8河姆渡新石器遗址是1973年发现的。
文化层可分为四层,第一、第二层的遗物主要为陶器,颜色为红、灰褐、外红内黑,其文化性质与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近似,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5000至4000年;第三、第四层出土了大量的木桩、骨器、陶器、木器,还有炭化了的稻谷、稻秆遗物,属于新石器的中期偏早,据碳-14测定,最早距今6955±130年,最晚距今6570±120年,也即距今7000年左右。
1976年4月5—12日,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会上将河姆渡遗址和第三、第四层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1]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反映中国最早的凤凰崇拜以及相应的礼神敬天制度;遗址出土了大量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作品,此外还发现了骨笛,说明当地的音乐也很发达。
河姆渡文化是中华民族稻作文化最早也最为丰富的遗存,遗址中出土的以家畜和稻作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审美开显。
所有这些反映了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具有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