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周国良黄昌兴周建刚

(水利部水文局、广东省水文局江门分局)

摘要:作者以近年媒体报道的几次重大的城市雨涝为线索,简要分析了形成雨涝的水文气象成因,表明人类不当活动是致灾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减灾建议。

1 引言

近年,我国城市街道的暴雨洪水或严重积水事件频繁发生,且似乎呈日益增多的趋势,造成的灾害影响极为惊人,如2004年7月10~1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特大型城市相继发生严重城区暴雨积水,2007年7月中旬,重庆和济南两城市发生城区严重暴雨洪水或积水,其中济南仅2h的特大暴雨,就造成20余人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这些事件增多,既有气候变化因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也有城市自身的水文气象因素,包括密集的人类生活影响和不当的城市建设因素。本文将浅要分析城市自身暴雨洪涝形成的水文气象因素,并提出可能的减灾措施建议。

2 街道积水的水文气象因素浅析

众所周知,城市是高密集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集群的构建体,也是高密度人类生活区。城市形成的热岛效应,使夏季大气对流活动在城区附近得以加强,大大增加了局部大暴雨发生的机率。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这一效应越来越明显,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5]。关于城市的影响,在Google网站的遥感图中,能非常直观和明显地看到城区与非城区的差异了。

城市街道暴雨积水或洪水的雨强有多大呢?由于降水空间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观测难度也大,收集完整的资料也很困难。作者借助新闻媒体披露的不完全信息,将近4年有较大影响的几次典型的暴雨资料,整理列于表1。

表1 我国近年城市典型暴雨降雨量(mm)

发生城市及地区发生时间主要降雨历时(h) 对应雨量折合1h雨强备注

济南市区2007.7.18 1 151 151 2h雨量168

重庆沙坪坝2007.7.17 1 56 56 日雨量262.8

北京北三环2007.8.6 1.5 91 61

北京玉渊潭2004.7.10 2 105 53 1h雨量60

上海市区2004.7.12 1 20 20 静安2h雨量26

广州五山2004.7.13 2 62 31

一般的城市暴雨,历时大多在2h以内,即足以构成重大影响。从发生时间看,绝大部分发生在7月份,表1中实例几乎都在7月中旬;最大1h雨强多在30mm以上,其中济南1h雨量竟高达151mm。实际上,昆明暴雨特性实例分析表明,24h的暴雨量,其中46~71%即集中于1h内[4]。

除了气象的热岛效应之外,城市水文因素更为重要。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扩展,显著改变了原有的下垫面,使得不透水层面比例增长,绝对面积增长更快[1][6]。

图1为我国一典型城市街区示意图,其中A为房屋。1980s前不仅房屋相对稀疏,且房屋周边的B区多为草地或裸地,房屋上的雨水落地后,也在B区渗入泥土,部分再经土壤流入河道,补充径流,这样仅C区为不透水面。近10余年,B区大规模改造为不透水的水泥面,即使有些细小的缝隙,对于较强的夏季暴雨,基本是全部形成城市街区径流,即产汇流面积显著扩大,不透水面包括A、B、C这3个区。假定不透水面以前约占整个城区面积

的10%,目前为80%,则同一城区,不透水面面积是以前的8倍,或者说产汇流区面积是原来的8倍。这使得同样密度分布的下水道口D,承负了原来8倍的汇流,从而更易造成城区积水或者雨涝。在一些起伏较大的路段或街区,在排水不及或排水系统不完善时,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街道洪水,如2004年9月初重庆开县县城发生的历时超过10h的城区洪水,城区最大积水深度超过6m,积水1.0~1.2m的主街道,目测的洪水流速超过2m/s。

从城市整体考虑,城市建设范围扩展的结果,使原来的农村郊区变为城区。假定城区半径扩大1倍,面积即为原来的4倍,使得城市总体效应更为明显,估计不透水水面积绝对量可达原来的32倍[1]。不透水面积比例的增加,使得可能经泥土净化而补充为河道径流的有用的水资源,直接转化为城市排涝的压力,增大了排水的压力,增大了城市雨涝的可能性。

此外,有些县城或新城区,排水设施根本就未建或虽建但迟迟不能运行,更易遭受城区雨涝袭击,2007年8月19日福州市大学城受“圣帕”台风登陆影响而被淹,就是典型的一例。

3 城市雨洪的评估和预警预报

3.1 城市雨涝的分析评估

现在,媒体中动不动就写“百年不遇”。但是,从专业角度,客观、科学地看待城市暴雨洪水的发生频率,对灾害的防治很有必要。

近年,我国水文气象部门开展了如下几个与之相关的重要研究工作:①设计暴雨点面关系研究;②气候变化问题;③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灾害影响评估。

这些科研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论证中,有许多与本文相关的值得关注的信息。简言之,①暴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凡与洪水相关的问题,都要考虑暴雨的点面关系,城市积水与洪水问题也不例外。随着站点的加密,能捕捉到以前难以捕捉的大雨量点,以点带面的分析,将会显著高估其真实的重现期。②气候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不同时期灾害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差异较大。近10余年,我国气候极端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例如,在有50年资料的今天,极端最高温度的极值,80~90%都是近20年内出现的——导致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在为进行防灾准备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③灾害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城市是人类居住的密集区,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与经济损失的影响更为巨大,应是减灾关注的重点,必须从技术措施上得到加强。

3.2 城市雨涝的监测

目前,大多数城市都有多个暴雨监测点,象北京市城区,水文部门至少有10个以上的雨量点。由于暴雨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极大,仅靠布设密集的雨量点监测,既不经济,对面雨量把握还很不够,且较为被动——降雨在落点本地开始才开始观测,预警的预见期较短。

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除继续使用自动雨量站信息外,目前已在业务中已广泛扩展应用了实时卫星和雷达探测信息,即以卫星探测和雷达探测测的雨量空间分布为基础,以地面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进行实时校正,得到较密集的各格点面雨量的分布,为预警服务。

卫星、雷达和雨量站这三种不同信息源的监测也有机结合,以卫星做大范围监测,了解降雨的云系范围,判断可能的影响历时,且预见期较长;雷达信息在降雨云系比较接近预警的城市附近开始分析应用,判断是否影响该城市,何时开始,主要是哪一片城区或街道,路径如何。其中,在雷达监测应用中,雨量站信息已融入其中。对城市雨涝或雨洪预警有价值的几种降雨监测信息源,其监测空间范围、时间提前量或预见期也有差异,因而其价值也不同。按一般理解,其差异见表2。

表2 降雨量监测几种信息源的差异

信息源监测空间范围预警的预见期

气象卫星>500km >10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