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熟悉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单元一:观察世界- 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 学习使用感官观察事物,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 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单元二:动植物的生活- 学习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了解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
- 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习性。
单元三:物体的性质- 学习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 进行简单的物体实验,如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等。
单元四:常见材料- 了解常见材料的来源、用途和特点。
- 学习常见材料的分类和比较。
单元五:空气- 学习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进行简单的空气实验,如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
单元六:水的特性- 学习水的特性和用途。
- 进行简单的水实验,如观察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单元七:天气变化- 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教学评价-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和结论等。
教学资源- 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天平、温度计、实验器皿等。
教学进度安排- 每个单元预计耗时2-3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参考教学活动- 观察和记录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物体的浮沉、水的沸腾等。
-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 实地考察,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
家庭作业- 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篇
【导语】科学,是建⽴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标】科学知识⽬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式。
科学探究⽬标 1、⽤简单的⽅法就可以⽐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式。
科学态度⽬标 1、发展对物体进⾏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体会到⽣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式。
【器材准备】 有⼀定⾼度的⽅盒⼦、⼤⼩相同的乒乓球和⽊块若⼲、橡⽪若⼲、螺母若⼲、布袋(内装⼀个乒乓球和⼀块橡⽪)、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聚焦 1、导⼊。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称⼀称”的⽅法⽐较了⼏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种物体吗? (学⽣回忆:乒乓球、⽊块、塑料块、⼤橡⽪、⼩橡⽪) 2、出⽰⼩布袋。
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摸”“看”的⽅法进⾏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
3、出⽰另外两种物体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块和螺母,让学⽣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猜测的⽅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
这⾥有四个同样⼤⼩的⽅盒⼦,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交流装盒⼦的⽅式,教师规定统⼀⽤“平铺⼀层”的⽅式进⾏。
教科版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科版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掌握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观察和实验学习目标- 了解观察和实验的意义;- 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观察和实验的概念。
2. 学习观察:分组进行观察练习,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
3. 学习实验:介绍实验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观察和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课:天气的变化学习目标- 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 学习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方法;- 培养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天气引入课题。
2. 学习天气变化规律:介绍不同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
3. 观察和记录天气:安排观察天气的活动,让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天气情况。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天气的变化规律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第三课:动物的特征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学习观察和比较动物的方法;-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入课题。
2. 学习动物的特征:介绍不同动物的外貌和习性。
3. 观察和比较动物:分组进行动物观察和比较的活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动物的特点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第四课:植物的生长学习目标-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学习观察和照顾植物的方法;- 培养对植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引入课题。
2.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的过程。
3. 观察和照顾植物:为学生提供小植物,让他们观察和照顾植物的成长。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需求和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完美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完美版精品文档最新版2018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本人的理由。
)- 1 -欢。
迎下载精品文档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本人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设计企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研究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春天的秘密1.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
观察并描述春天的自然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春天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春天的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提供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小组分享。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享情况,评估学生对春天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水的奇妙2.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探究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水的性质,如透明、无色、流动性等。
进行水的实验,如加热、冷却、过滤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和交流。
2.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水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原因。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情况,评估学生对水的性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天空中的朋友3.1 教学目标了解天空中的常见天气现象。
观察并描述云彩的形状和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天空中的常见天气现象,如晴朗、多云、降雨等。
引导学生观察云彩的形状和变化。
学生进行云彩观察记录,并进行小组分享。
3.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彩,描述云彩的形状和变化。
学生进行云彩观察记录,并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交流。
观察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享情况,评估学生对天空中的天气现象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4.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
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茎的生长等。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进行植物观察记录,并进行小组分享。
4.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春天来了
教学目标
- 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能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
- 学会绘制春天的景象
教学内容
1. 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 花草树木开始生长
- 鸟儿开始筑巢
- 昆虫开始活动
2. 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
- 学生观察校园或家附近的变化
- 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3. 绘制春天的景象
- 学生用颜色画出春天的天空、花草树木和动物
教学步骤
1. 导入:与学生讨论四季的变化,引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呈现: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中的现象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家附近的观察活动,并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练: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他们对春天的想象,鼓励他们用丰富的颜色表达
5. 总结:回顾研究内容,强调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评估
- 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 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美观程度和创意性
拓展活动
- 邀请学生带来春天的图片或手工制作,进行展示和分享
-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注意:本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变化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材料的认识材料的分类与用途环保材料的意义3. 第3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与作用力的测量与表示力的运用4. 第4章:空气与水空气的存在与作用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认识自然界的美。
2. 学会区分常见材料,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测量与表示,学会用力。
4. 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与表示,空气与水的利用。
2. 教学重点: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常见材料的认识,力的概念,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尺子、气球、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变化,了解春天的特征。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画。
2. 我们周围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
例题讲解:讲解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用途。
3. 力的世界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力的作用,如拉弹簧测力计、推物体等。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表示。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4. 空气与水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
随堂练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2. 常见材料的认识3. 力的概念与测量4. 空气与水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春天你身边的动植物变化。
列举5种常见材料及其用途。
解释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说说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春天的动植物变化:如树叶变绿、花儿开放、小鸟筑巢等。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通过观察、实验、探 究等方式,培养学生 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科 学概念、原理和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 究、创新等科学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 好奇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和价值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规划
课程安排
每周2节科学课,每节课40分钟
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
天气预报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获 取天气预报信息,了解未来一段
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气 警信息,如暴雨、台风、暴雪等
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和生活安排,如选择适合的衣物
、安排户外活动等。
05
物质性质与变化探究
物质基本性质认识
观察和描述物质的颜色、形状 、硬度、气味等基本性质。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其用途 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 物质性质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物质状态变化实验设计
了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物质状态变化 的过程和条件。
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变化。
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动
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出行
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
参与环保组织和活动
环保志愿者、环保宣传、公益活动
THANKS
感谢观看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植物生长与观察 • 动物习性及观察 • 天气变化与季节交替 • 物质性质与变化探究 • 地球环境及资源利用
01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课方案(全册)1.1《发现物体的特色》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1.我们四周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拥有必定的特色.2.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绘物体的特色 .科学研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察看和描绘不同的物体.2.用两两对照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察看.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梦想.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觉到生活中有各种各种的物体.它们拥有必定的特色.能够知足不同的需要.【教课重难点】重点:用察看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色进行描绘.难点:学会用两两对照的方法进行察看.学会用科学词汇描绘物体特色 .【器械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着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色1/27看大小、颜色、形状闻气味两两对照察见解摸表面粗拙程度掂轻重【教课过程】一、聚焦2.你为何猜它是橡皮呢?(学生能够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原由.)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余物体的特色.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旁有很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它的特色.再让他人猜猜它是什么吗?二、察看物体(一)察看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呢?(要认真察看)2.应当如何察看呢?回想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察看植物的方法.谁来谈谈.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仔细察看(特别提示学生在未经教师同意的状况下.不可以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察看的物体.逐一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4.此刻.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物体来察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物体的特色.5.学生报告.教师总结出描绘物体特色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二)对照察看两个物体2/271.方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色.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吗?征.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经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5.如何详尽记录物体的特色呢?我们先来看看活着手册吧!(1)教师示范活着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现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件名称可替代)(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6.沟通评论“我的记录”.1)请学生到展台展现并介绍“我画的记录”.2)学生互相评论察看和记录的能否正确.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切、正确.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沟通察看到的信息.在学生沟经过程中.教师增补班级记录单.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9.教师总结:经过两两对照察看.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10.经过察看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特别熟习了.谁来描绘一下木块的特色?比一比谁描绘得最好.三、小结、延长1.谁来谈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2.要想更全面、更正确地描绘物体.应当怎么做?3/273.课后.同学们也能够依据物体的特色编一些小谜语让他人猜.这样能够锻炼自己的察看能力和描绘能力.第2课谁轻谁重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色之一并且能够被丈量.科学研究目标:1.用衡量、称量等丈量方法能够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致使比较结果的正确程度不同.2.轻重和大小合适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梦想.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衡量、称量等方法的正确程度不同.教课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色之一.并且能够被丈量;2.用衡量、称量等丈量方法能够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致使比较结果的正确程度不同.教课难点:用称量的方法进行丈量并记录教课具准备:4/27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略天平1台(含称量盘)、相同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着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教课过程:教课随记栏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1.展望物体的重量.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展望轻重以前.第一让学生认真察看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此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相同.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衡量不同物体的轻重.(1)掂重.学生亲身着手衡量5个物体.感觉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示学生一致用数字来表示轻重).散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而后贴到黑板长进行展现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商讨.再环绕数据全班商讨.3.称量物体的重量.1)第一要确立标准物.教师经过多媒体屏幕体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指引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能够吗?比方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能够吗?比方乒乓球选择比较轻的、小的、简单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依据学生的议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合适作为标准物.(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略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一放入回形针(固然这里不重申“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均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目.依据回形针的数目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依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5/27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而后贴到黑板长进行展现比较.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议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正确”从.而转入对不同丈量方法正确程度的商讨.展望是猜的.不太正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衡量也禁止;衡量次数多了.简单乱;用简略天平称量是比较正确、比较科学的方法.五、小结今日同学们在讲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日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概括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展望衡量称量第3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1.很多物体拥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色之一 .6/27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研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能够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可物体的特色是能够被察看和丈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领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课重点:知道很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有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色之一.教课难点:.教课具准备:有必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教课过程:教课随记栏一、聚焦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学生回想: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7/273.出示此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谈谈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重申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色.4.引出课题.今日我们一同来《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现猜想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相同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如何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沟通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一致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6.(课件演示:“平铺一层”)二、研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如何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着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三、商讨:“形状”对物体占有空间的影响1.察看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指引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目都相同.而螺母和橡皮的数目就不相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2.沟通展现“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现出来.并标清数目.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8/27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并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目也不相同.3.剖析商讨:为何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有空间状况不同.“躺”“立”“侧”装.的数目都不相同.(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有空间的状况不同.思虑:为何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目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剖析:因为形状的原由.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缝隙.因此装得少.(假如学生以为是因为演示实验:与木块相同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能够装相同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相同.也能够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相同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能否一致.)四、拓展、延长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指引学生思虑: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谈谈你的见解.板书设计: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1.认识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9/272.依据物体的特色进行分类.能够更清楚、有序地认识物体.科学研究目标:1.能够依据一个特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2.认识给物体分类时.依照的特色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标:1.持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可物体能够依据某一特色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领会,人们能够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旁的各种信息.教课重点:能够依据一个特色对物体进行分类.教课难点:认识科学正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教课具准备:教课过程:教课随记栏一、聚焦1.小朋友到商场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商场如何找到酸奶的)2.我们也察看了很多物体的特色.你能描绘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色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依据前几节的活着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绘前几节课上观10/27察的物体特色)3.我们能不可以用一种特色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二、给物体分类1.描绘物体特色.确立分类标准.1)教师散发活动器械.学生取出活着手册.2)谈谈自己计划以什么特色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2.首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1)指引学生依据制定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一致确立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2)指引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展开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类方法的分类结果没法悬挂展现.不便于沟通.(学生思虑.商议改良方法.)(3)指导全班同学依照一致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我们有什么方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依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3.展开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色.察看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色?(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拙或圆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依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2)依据特色制定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11/27(学生制定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定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3)小组合作展开给物体分类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开研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4)教师合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5)学生悬挂展现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现小组记录单)4.解密活动.(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经过察看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剖析分类标准是哪一种特色 .并说明原由.(2)相应小组进行展现揭秘.谈谈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三、沟通商讨1.大家是依据物体的哪些特色分类的?学生经过沟通发现分类有好多方式.可是不论哪一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色.2.依据同一特色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确12/273.依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立对于轻重的分类界线.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四、达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1.学生达成个人活着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美小组记录单.3.师生完美班级记录单.设计企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改正完美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进而达成本课教课目的.4.察看生活中身旁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播放课件.学生依据课件演示分别谈谈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利生活的)板书设计特色分类标准细化标准第5课察看一瓶水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1.水有很多可被感知的特色.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相同.都能够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对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科学研究目标:1.学习察看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13/27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察看.能用语音简单描绘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首和反省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聆听他人看法.乐于叙述自己看法.2.乐于参加小组合作研究 .主动参加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宝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教课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教课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色.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差别.教课具准备: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着手册、察看记录单.教课过程:教课随记栏一、聚焦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对于水你都知道什么?而后请同学们一同来察看.(板书:察看一瓶水)(学生察看矿泉水)二、察看比较水与洗发液14/271.察方法的研究出示洗液的瓶子(撕掉上边的).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洗浴露、洗手液.合适表生活中擅长察的同学.告学生是洗液).怎比察水和洗液?教引学生回前几学顶用了哪些察方法.学生提能够用眼睛看、鼻子、手摸⋯⋯(因洗液不可以食用.在此教要及提示不可以用“”的方法.任何合都不可以用“”的方法).(学生察比泉水与洗液并回答老的)2.学生察水和洗液的不同和相同1)看一看教提:大家一同来察水和洗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疏察并.教引学生关注它色的不同.以及能够通什么方法知道.(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比察)教板:学生的.2)一教提:水和洗液有什么不同?怎才能知道它的气味不同呢?学生提一.教示范的准操作方法.并指出做安全的重要意.(的准操作方法:翻开瓶盖子.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学新手操作并.15/27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3)摸一摸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相同吗?如何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圆滑?再用拇指摸一摸.教师解说手摸对照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相同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照.学生着手操作并报告.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教师指引学生回首活动的过程和察看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播放课件.教师指引学生回首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过渡:经过察看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好多不同.假如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三、察看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1.不同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照察看.学生沟通察看结果:(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可以流动.16/27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教师板书学生察看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察看三个图片并思虑问题)2.相同教师指引学生察看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学生察看、沟通.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看图思虑问题)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教师请同学依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学生发布看法:我们发现只管水、洗发液的形状能够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回首研究过程.反省研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四、达成班级察看记录单和活着手册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同依据察看结果共同达成班级记录单.2.教师指导学生依据班级记录单.完美自己的活着手册第1课内容.3.拓展延长回家后达成活着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播放课件.达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板书设计:17/27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研究目标:1.经过对照的方法.察看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状况 .2.能用放大镜察看较小的物体.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足混淆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能够用对照的方法察看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察看是一种谨慎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觉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知道能够利用这类变化为生活服务.教课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 .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教课难点:经过对照的方法.察看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状况.教课具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着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资料一套、班级记录单.18/27教课过程:教课随记栏1.问题导入.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同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色?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途?3)水还有一个本事.能够加好多东西进去.比方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为鲜美.近似的状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依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4)全部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课件展现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2.聚焦问题.1.描绘并记录现象.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件.请你们认真认真地察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察看的物质)2)小构成员分头察看.沟通报告.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疏组商讨.取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指导重点: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而后静静地察看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状况.并与物质以前的状况进行对照;提示学生不可以晃动水杯;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足搅拌.让物质与水充足混淆;搅拌停止后.再次察看、对照物质的变化状况、混淆液的状况以及杯底的状况.19/27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察看结果实时记录在活着手册中.能够用文字表达.也能够经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重申没有变化与有变化相同重要.全部察看结果都要记录下来.5)学生小组实验察看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和指导.2.商讨沟通.达成共鸣.(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指引学生疏别描绘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状况.咨询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照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逝”了吗?指引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看法的原由(联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不过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不过看不见(讲堂上不同意学生品味.学生概括的“咸”和“甜”是鉴于生活经验).三、讲堂小结、扩展延长1.经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此刻再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能够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播放课件)板书设计:溶解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课方案20/27。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并探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如放大镜、温度计等。
3. 培养观察、思考、提问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3.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生长》2. 《植物的根》3. 《植物的叶》4. 《植物的花》第二单元水的秘密1. 《水的秘密》2. 《水的变化》3. 《水的利用》第三单元天气与季节1. 《天气与季节》2. 《春天》3. 《夏天》4. 《秋天》5. 《冬天》第四单元动物的世界1. 《动物的世界》2. 《昆虫》3. 《鸟类》4. 《哺乳动物》第五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 《生活中的科学》2. 《食品安全》3. 《环保与节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一年级下册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
难点1. 对科学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2. 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科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六、教学计划(此处列出全册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单元的教学课时安排)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观察工具等。
3. 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科学杂志、科普读物等。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倾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提出你想研究的关于身边各种声音的问题。
能够和其他同学交流你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一、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风、雨、读书声,处处充斥着各种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经过讨论和交流,全班同学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四、小结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一、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共有x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xx名左右。
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科学知识极其匮乏,科学探究能力薄弱。
家长和部分老师把重点放在数字的教学上,使学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自然,更没有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无法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大全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大全目标本文档旨在提供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全面指导,以帮助教师实施科学课程,并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案列表1. 第一课:观察水的变化-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和变化过程。
- 教学内容:水的三种状态、水的变化实验。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2. 第二课:观察生活中的磁-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磁性物质的特点和运用。
- 教学内容:磁性物质的特点、磁物体的吸引和排斥。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3. 第三课:观察小动物-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 教学内容:小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4. 第四课:观察植物的变化-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5. 第五课:认识空气-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教学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压力。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6. 第六课: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
- 教学内容:晴天、阴天、雨天、风天等天气现象。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7. 第七课:认识四季的变化-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和特点。
- 教学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气温变化。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8. 第八课:认识鸟类-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特点和习性。
- 教学内容:鸟类的外部特征、飞行能力、栖息地。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总结以上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大全,每节课都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年级下册科学的全部内容。
2. 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 学习如何观察动物。
2.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 学习如何种植和照料植物。
3. 第三单元:物体的性质- 认识物体的不同性质。
- 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
4. 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 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天气变化。
- 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和预测天气变化。
5. 第五单元:身体健康和卫生- 学习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个人卫生。
- 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3.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的现象和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开展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4. 游戏法:通过科学游戏和活动,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2. 通过小测验和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图片和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2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2. 每单元安排5-6节课,包括知识讲解、实验和活动。
八、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进行解答和反馈。
3. 定期与其他科学教师交流,分享经验和教学资源。
以上是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简要内容。
教科版全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
教科版全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一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天气的变化- 研究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天气现象。
- 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现象。
- 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实验。
第二课:昆虫的生活- 研究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 观察和描述不同昆虫的外貌和行为。
- 进行昆虫观察实验。
第三课:能源的利用- 研究不同能源的种类和使用方式。
- 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能源的方法。
- 进行简单的能源实验。
第四课:水的性质- 研究水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
- 观察和描述水的状态变化和特点。
- 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第五课:植物的生长- 研究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 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外貌和生长情况。
-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第六课:动物的特征- 研究不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 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外貌和行为。
- 进行动物分类实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图文展示,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培养科学观察能力。
3.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的整理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科学知识,评价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图片、实物和实验器材等教具。
3. 多媒体课件和科学实验视频。
以上是《教科版全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的大致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具体的教案内容。
2024年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完整
2024年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认识常见的物体》,第二节《物体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性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2. 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实践:分组让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教具中的物体。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观察、描述物体,并进行分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学具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物体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等。
3. 物体分类:按照性质进行分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品,描述并分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常见物体的认识较充分,但在描述物体性质和分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物体的性质和分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5.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认识常见物体,这是因为对物体的基本认识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难点则在于物体的分类和性质,这一部分涉及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直观演示和反复练习来突破这一难点。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1.1认识春天1.2春天的变化1.3春天的动植物1.4春天的天气2.第二单元:观察物体2.1物体的形状2.2物体的颜色2.3物体的轻重2.4物体的软硬3.第三单元:探索声音3.1声音的产生3.2声音的传播3.3声音的大小3.4声音的种类4.第四单元:身边的科学4.1水的奥秘4.2水的沸腾4.3水的凝固4.4水的蒸发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1)认识春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环境,发现春天的变化。
2.讲解春天的特点,如天气变暖、植物生长、动物活跃等。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春天的变化。
(2)春天的变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环境的变化,知道春天是植物生长的季节。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春天有哪些变化。
2.讲解春天的环境变化,如气温、降雨等。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春天的环境变化。
(3)春天的动植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知道春天是生命力的象征。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动植物,发现它们的变化。
2.讲解春天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如植物开花、动物繁殖等。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春天动植物的生长变化。
(4)春天的天气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天气的特点,知道春天天气的多变性。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春天天气的特点。
2.讲解春天天气的多变性,如晴天、雨天、温差大等。
3.组织学生观察春天的天气,记录天气变化。
2.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知道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发现形状的多样性。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1课:春天的秘密第2课:春天的植物第3课:春天的动物2.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和冰第5课:磁铁的神奇第6课:太阳和影子3.第三单元:探索宇宙第7课:夜晚的星空第8课:太阳和月亮第9课:地球和宇宙4.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第10课:天气和季节第11课:动物的家第12课:保护我们的环境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1课:春天的秘密1.导入: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好奇心。
2.新课:讲解春天的特点,如气候、植物、动物等。
3.实践: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的植物和动物,记录观察结果。
第2课:春天的植物1.导入:展示春天的植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植物的喜爱。
2.新课:讲解春天植物的生长特点,如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等。
3.实践:组织学生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第3课:春天的动物1.导入:展示春天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动物的喜爱。
2.新课:讲解春天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迁徙、繁殖等。
3.实践:组织学生观察春天动物,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和冰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水和冰的关系。
2.新课:讲解水和冰的性质,如状态、溶解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水和冰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5课:磁铁的神奇1.导入:展示磁铁的神奇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新课:讲解磁铁的性质,如吸铁、同性相斥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6课:太阳和影子1.导入:带领学生观察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新课:讲解太阳和影子的原理,如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太阳和影子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单元:探索宇宙第7课:夜晚的星空1.导入:带领学生观察夜晚的星空,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全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册教案(教科版)单元1:植物的生长实验1: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目的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材料- 豆子- 湿润的纸巾- 透明塑料袋实验步骤1. 将豆子放在湿润的纸巾上。
2. 将湿润的纸巾和豆子放入透明塑料袋中。
3. 把袋子封好并放置在温暖的地方。
4. 每天观察袋子里的豆子是否发芽。
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豆子逐渐发芽,从种子变为幼苗。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种子的发芽过程,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发芽生长。
---单元2:动物的生长实验2:观察蚕变成蛹的过程目的通过观察蚕变成蛹的过程,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
实验材料- 蚕- 透明玻璃- 桑叶实验步骤1. 在透明玻璃中放入蚕和充足的桑叶。
2. 定期观察蚕的变化,特别是蚕变成蛹的过程。
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蚕在适宜的环境下,逐渐变成蛹,并在一段时间后变成蝶。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蚕的生长过程,蚕经历了从幼虫到蛹再到成蝶的变化过程,这是昆虫的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单元3:物体的性质实验3:观察物体的浮沉性质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性质,了解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实验材料- 水- 不同物体:木块、塑料球、石头等实验步骤1. 取一个,装满水。
2. 依次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木块和塑料球浮在水面上,石头沉入水底。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物体的浮沉性质与其密度和浮力有关,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沉入水底。
---以上是《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册教案(教科版)》的教案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以及物体的性质。
这些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 了解和认识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和现象;- 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全册共包括以下单元:1. 科学实验2. 动物和植物3. 自然界的变化4. 运动和风筝5. 声音和光线6. 饮食和健康7. 四季和天气8. 磁铁和电池9. 人的生长和变化三、教学安排本课程按照每周一课时的安排,共分为九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课程安排如下:单元一:科学实验- 第一课:科学实验的意义和基本步骤- 第二课:身边的物体实验- 第三课: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课:小动物观察实验单元二:动物和植物- 第一课:认识不同的动物- 第二课:认识不同的植物- 第三课: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第四课:观察小动物和小植物单元三:自然界的变化- 第一课:季节的变化- 第二课:天气的变化- 第三课:水的变化- 第四课: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变化单元四:运动和风筝- 第一课:各种运动的特点- 第二课:风筝的制作与飞行- 第三课:通过各种运动了解物体的特性- 第四课:观察运动物体的轨迹单元五:声音和光线- 第一课:声音的产生和特点-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和响度- 第三课:光的产生和特点- 第四课:光的传播和遮挡单元六:饮食和健康- 第一课:健康与饮食的关系- 第二课:健康饮食的选择- 第三课:饮食滋味的感觉- 第四课:观察食物的变化单元七:四季和天气- 第一课:认识四季的变化- 第二课:认识不同天气的特点- 第三课:观察四季变化的风景- 第四课:观察不同天气的现象单元八:磁铁和电池- 第一课:磁铁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课: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第三课:电池的产生和用途- 第四课:观察磁铁和电池的效果单元九:人的生长和变化- 第一课:人的生长过程- 第二课:人的外貌变化- 第三课: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功用- 第四课:观察人的变化和成长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环境中的物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 讨论法:倡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教案1:认识植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植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方法。
3. 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植物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植物的特点。
4. 总结:强调爱护植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教案2:探索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声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观察和探究声音的方法。
3. 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来源。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总结:强调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和分享的良好习惯。
教案3:地球和天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方法。
3. 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天空,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特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现象。
4. 总结: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探索自然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三个教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水1、认识水教学目标:1、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初步认识水占据空间。
4、在活动中能够细心观察;能够合作互助;能用证据说明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水、辨别水,认识水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水无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 1号材料袋演示材料: 1个透明塑料桶、石头、小石头、细沙、水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观察水1、老师口渴了,带了一杯纯净水。
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水、认识水。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杯水呢?(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3、教师指导:●用眼睛看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色、透明的)●“闻”有种科学的闻的方法——扇闻法。
大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闻一闻,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气味)●“尝”,对于不明的物质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尝,今天我准备的是纯净水,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
尝也有方法,我们用吸管蘸取一点放舌头上尝尝。
大家用尝的观察方法又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味道)4、小结过渡:我们通过看、闻、尝,发现了水的哪些特点?(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形状,西瓜是球形,粉笔盒是方形……,那水有形状吗?我们把水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
5、在这几个容器里,水是什么形状?你还能制造不同形状的水吗?如何制造呢?(气球装水,可以变各种形状,材料袋里配有气球,可课后试试)6、完成活动手册第一课涂色题。
把水放入以下几个容器,水是什么形状的?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水的形状。
7、想一想:水有固定的形状吗?8、看板书,总结水的特点。
9、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质叫做液体。
(板书液体)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液体还有哪些?二、活动一:辨水识水活动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水的基本特征啦,让我们利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吧。
1、提出任务:(牛奶、醋、水、食用油、盐水)师:每个小组桌上有五杯物质,分别标明了1、2、3、4、5号,其中就有纯净水,我们试着找找纯净水。
大家在找的过程中觉得可能是纯净水的放桌面,觉得肯定不是纯净水的交上来。
2、分组活动:(1)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说说方法和理由。
(3)回顾刚才的活动,你们刚才是用了哪些方法找到这杯纯净水的?首先用的什么方法,然后用的什么方法?填写记录单。
(引导学生分析辨识的顺序,什么样的顺序更合理、安全、快捷。
最后能得出人们辨识时一般遵循一看二闻三品尝的原则。
)三、活动三:水占空间1、观察魔术: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塑料盒,(展示一下)里面是空的。
下面,我要表演一个魔术。
我先往里面装几个大石头,装满了,还能装这样的大石头吗?再装一些小石头,不能装小石头了。
还能再装一些细沙吗?细沙也装进去了,又装满了。
还能装吗?装什么?为什么还能装水?(里面还有空间,水因为可以流动,还可以装进去,水可以占据里面剩余的空间。
)2、归纳概念:师:适时板书,水占据空间。
看来大家对水的认识又进一步了,有了新的发现。
师:反过来,假如:先装满水,还能装石头吗?四、拓展:说说大自然哪里有水1、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自然界中到处都有水。
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水?这些水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利用PPT出示一些自然界中水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水域。
图片或资料中,可有隐含水的形态变化的内容,如教材展现的有晶萤剔透的露珠,也可以展示雪山上覆盖的冰层,以此拓宽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用气泡图形式板书水的特点2、比较水的多少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并实施。
3、动手自制刻度杯,了解刻度杯的优点。
4、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话。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积极思考。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提炼“同一标准”的思想方法,并能想办法利用标准小杯制作刻度杯。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2号材料袋和3号材料袋。
教师准备材料:两个盛水瓶(瓶子相同、水位不同)、两个盛水瓶(瓶子大小不同,水位相同)、两杯水(直径大的杯子里水位低,直径小的杯子里水位高)、红墨水、已制好的刻度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第一组:出示两瓶水(水位不一样,瓶子相同)比谁多。
第二组:再出示两瓶水(水位相同,瓶子大小不一样)比谁多。
第三组:再出示两瓶水(水位不同,瓶子大小不一样)比谁多。
并说出理由。
(逐步引发思维冲突。
表面上是结果的冲突,其实质是学生比较思维中标准不统一的冲突,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活动1 哪杯水多1、到底哪杯水多?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你有什么好办法么?2、口头设计实验,进行交流。
3、学生进行实验。
4、分组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比较方法虽然很多,但都是有一个比较标准的。
)5、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用这些方法比较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那就是都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
至此完成思想方法的提炼——就是“统一标准”。
)三、活动2自制刻度杯1、我们比较出来这两杯水哪杯多?那多多少呢?2、用小杯子装水,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最后再来比多少。
3、过渡: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出水的多少,但操作时,麻烦费时,且容易将水洒出来。
如果要比较更多杯的水,怎么知道多多少呢?4、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刻度杯。
(出示老师做好的刻度杯,引导学生思考“刻度杯”的制作关键:装满一小杯水倒进大杯里,在水面处做记号。
)5、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制作。
6、再用自制的“刻度杯”去比较水的多少。
7、“刻度杯”有哪些优点?8、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
板书设计:2、比较水的多少统一标准比较自制刻度杯3、小水轮教学目标:1、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并能举例说明。
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3、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4、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能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难点: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4号材料袋(制作小水轮的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水转筒车图片。
也可利用筒车相关视频导人,介绍它带来的好处。
2、提问:它是怎样转动的?3、过渡:我们自己制作一个小水轮来进行探究吧。
二、活动1 制作小水轮1、学生根据材料说明书进行组装,教师可示范。
2、组织学生对小水轮进行展示,并交流安装经验。
3、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要求学生改进制作。
三、活动2让小水轮转起来1、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呢?(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发现:小水轮是靠流水的力量转动起来的)2、各组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不同。
趁势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转得更快呢?(引导学生分析并进行实验尝试)3、汇报展示。
四、拓展活动1、课件出示图片。
(竹排、水力发电站和洪水决堤)2、流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从正反两方面提醒学生要用辩证的观点科学地看待自然事物,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
)3、我们要利用科学来减少水害或者其他自然伤害的发生,并将它们作为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3、小水轮靠流水的力量转动第二单元空气第1课哪里有空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2.科学探究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科学态度、STSE对周围的世界的探究兴趣,学会用证据说明问题,体会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薄而透明的塑料袋(不能漏气)3个、扇1柄、气球3个、泡沫塑料1块、粉笔1支、碎砖块1块、海绵1块、小卵石1枚、水槽1个、矿泉水瓶1个、手钻1支。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二)新课学习1.袋子里有什么(1)展示3个塑料袋(袋口用细绳捆紧),第一个塑料袋空的,不装肉眼可见的东西;第二个塑料袋装一些水;第三个塑料袋装一个苹果。
(2)提问:第二个袋子里有什么?第三个袋子里有什么?(3)提问:第一个袋子里有什么?怎么证明?(4)学生讨论,想办法(看、捏、扎个小孔听声音、浸入水中松口子冒气泡等办法)(5)师生共同验证。
(6)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听得到,借助水甚至能“看”到空气(气泡)。
2.找空气(1)提问:怎样可以找到周围的空气?(2)用塑料袋、扇、气球、杯子、水槽、注射器等找空气例如:吸管完全插入水杯,对着吸管吹气,发现许多泡泡不断出现。
对着空气球吹气,能将气球吹大。
将充入空气的注射器插入水槽,并推动注射器,发现出现泡泡。
(3)用泡泡图整理:哪些方式能让我们找到空气?(4)设计实验,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的空气(5)把猜想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第3页下方表格的预测那一行内。
(6)验证实验结果,并将验证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表格的结果那一行内。
(7)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3.拓展(1)在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空气,人们叫它大气层。
(2)教师简单介绍大气层的作用。
(三)整理,下课第2课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2.科学探究能像观察水那样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3.科学态度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STSE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扇子、书本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二)新课学习1.空气是什么样的?(1)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知道?(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提示可按照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
2.观察空气(1)引导学生像观察水那样去观察空气。
例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观察空气的,并说明空气是什么样的。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空气的特性,并与水的特性做类比。
(5)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形状进行重点探究。
(6)提问:空气有固定形状吗?你是怎样发现的?(7)小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3.读一读(1)展示教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文字。
(2)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