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水资源公报概述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
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
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
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
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一)地表水资源量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
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三湖”富营养化程度比较
其它大型湖泊 洞庭湖、达赉湖、洪泽湖、兴凯湖、南四湖、博斯腾湖、洱海和镜泊 湖 8 个淡水湖泊中,兴凯湖水质良好,湖体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洞庭湖和镜泊湖水质 达到Ⅳ类水质标准;达赉湖、博斯腾湖、洱海和洪泽湖湖体水质为Ⅴ类;南四湖湖体污染 较重,水质为劣Ⅴ类。
城市内湖 2002 年度城市内湖水质较差,除北京昆明湖水质达到Ⅲ类水质外,杭州西 湖、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水质均为劣Ⅴ类。
辽河水系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挥发酚。
辽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浙闽片河流 14 条河流的 26 个断面中,Ⅲ类水质的断面占 50.0%,Ⅳ类水质断面占 34.6%, 劣Ⅴ类水质断面占 15.4%,无Ⅴ类水断面。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和溶解氧,污染较重断面 集中在杭州的钱塘江和宁波的甬江。
2002 年度太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区
五里湖 梅梁湖
高锰酸盐指 总磷(mg/L)
数(mg/L)
8.05
0.168
6.24
0.154
总氮(mg/L) 叶绿素 a(mg/L) 营养状态指数
7.02
0.081
71.0
4.73
0.042
66.4
西部沿岸区 5.46
0.097
2.83
0.032
62.6
湖心及东部
湖泊水库 主要湖泊氮、磷污染较重,导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滇池草海为重度富营养状态,太 湖和巢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太湖 监测 99 个点位(断面),其中湖体 20 个,环湖主要河流 27 个,环湖交界水 体 52 个。
太湖湖体水质类别比例
太湖湖体的 20 个监测点位中,属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 5 %、35%、5%和 55%。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湖区中五里湖、梅梁湖污染明显重于 湖心、东部和西部沿岸区。富营养化评价表明,太湖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2002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2年水利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加强防洪、水资源、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2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建设领域取得突破。
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基本修完修好,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尼尔基、百色、沙坡头等一批“十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工,塔里木河、黑河生态综合治理以及首都水资源规划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顺利启动。
2002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面积继续扩大,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水政、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科研、教育及水利前期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依法治水迈出新步伐。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基本稳定,全年中央和地方计划投资787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430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30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3亿元,水电及其他项目投资94亿元。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
当年中央投资321亿元,地方配套246.4亿元。
在2002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3亿元,占总投资的22.5%;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223.5亿元,占69.6%;水利建设基金14亿元,占4.4%;利用外资11.2亿元,占3.5%。
水利建设规模有所扩大,水利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200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543亿元,比上年增加300亿元;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19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加46%。
完成投资中:中央投资完成41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51%,比上年增加50%;地方投资完成404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比上年增加42%。
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12-31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
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
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
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
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
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苏政复〔2016〕132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苏政复〔2016〕132号省水利厅:你厅《关于报请批准〈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2016-2030年)〉的请示》(苏水资〔2016〕4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由你厅印发各地、各有关部门,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以维护河湖健康、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核心,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为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三、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全省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2%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态势基本得到遏制,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保护措施落实,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河湖水域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到2030年,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达标,地下水超采现象全面遏制,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全面保护。
四、《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作为《规划》实施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强化工作举措,切实推进本地区水资源保护工作。
2001-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江苏
200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江苏: 大部分为清洁、较清洁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磷酸盐。
2001年我国海域主要海洋赤潮●海水浴场2001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监测,江苏连云港连岛浴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基本符合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标准。
●海洋倾倒区2001年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倾倒区使用情况统计省市使用倾倒区(个)倾倒量(万立方米)签发许可证(份)江苏 2 348.2 5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江苏大部分为清洁和较清洁海域。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3 310平方公里,新沂河口、射阳河口和长江口等邻近海域污染较重。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铅。
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江苏近岸海域污染范围略有减小,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海州湾、射阳河口至斗龙港口等局部近岸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铅。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2003年全国疏浚物海洋倾倒情况统计海岸侵蚀江苏省滨海县岸段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岸线侵蚀长度为29.1公里,主要发生在新淮河口南侧至新建闸北岸段和振东闸至南八滩闸南侧岸段。
岸线侵蚀造成6.4公里海堤被损坏,沿岸滩涂养殖受到威胁。
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江苏近岸海域污染面积较上年增加。
近岸海域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分别较2003年增加约4 980平方公里和5 07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并呈向近海扩展的趋势。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江苏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南通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砷的污染。
赤潮监控区养殖环境状况江苏海州湾主要养殖品种为毛蚶、杂色蛤、紫菜,养殖面积约0.55万公顷,养殖区未发生大面积养殖病害。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来水分析计算(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
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
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江苏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3年2月12日2002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全省经济增长稳步上升,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2.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546.6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3967.2亿元,增长11.0%。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10.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97元,比上年增长11.2%。
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
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8.0%和9.4%。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1.4∶51.6∶37.0调整为10.6∶52.1∶37.3。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7.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28.3%。
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
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4.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下降。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略升0.2%。
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0.4%,其中粮食下降3.1%、油脂下降1.6%、鲜菜上升10.8%、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9%、蛋类上升4.7%、水产品下降5.9%;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衣着类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9%;交通和通讯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3.4%;居住类下降2.3 %。
中国水利年鉴2002_附录-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国⽔利年鉴2002_附录-2001年中国⽔资源公报2001年中国⽔资源公报中华⼈民共和国⽔利部2001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量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继上年⼤旱之后全国再次遭受严重⼲旱,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旱情最为严重,给⼯农业⽣产和城乡⼈民⽣活造成很⼤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分关注旱情,专门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抗旱救灾⼯作,受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部群众奋⼒抗旱,取得了抗旱救灾的伟⼤胜利。
2001年,中央⽔利投资401亿元,创历史最⾼⽔平。
全国⽔利⼯作成绩显著,为完成“⼗五”⽔利计划开了好头。
在中央⽔利⼯作⽅针指导下,新的治⽔思路和实践取得重⼤进展:以“可持续发展⽔利”为指导的⼀系列重要规划报告编制完成;黄河、⿊河、塔⾥⽊河调⽔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泛好评;扎龙湿地应急补⽔⼯程和“引江济太”调⽔试验⼯程成功实施;⽤⽔定额管理和按⽔资源承载能⼒调整经济结构在⼀些地⽅开始实⾏,建设节⽔型社会试点进⼊实际性操作;⽔资源统⼀管理进⼀步加强;南⽔北调⼯程规划的12个附件及45个专题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查。
我国⽔利事业在新世纪有了良好开端,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的⽀持。
现将2001年的⽔资源量、蓄⽔动态、供⽤⽔量及江河湖库⽔质等情况公告如下:⼀、⽔资源量2001年全国平均年降⽔量612毫⽶,折合降⽔总量58122亿⽴⽅⽶,⽐常年(多年平均)少4.1%。
北⽅五个流域⽚(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量⽐常年少14.5%,南⽅四个流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量⽐常年多1.0%。
在各省级⾏政区中,降⽔量⽐常年偏少的有22个省(⾃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河南、内蒙古、湖北、安徽、北京、吉林、重庆、⿊龙江、⼭西、河北;⽽⽐常年偏多的有9个省(⾃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上海分别偏多25.3%和24.8%。
2001年全国地表⽔资源量25933亿⽴⽅⽶,折合年径流深273毫⽶,⽐常年少0.8%。
江苏水资源量
江苏水资源量1、地表水资源江苏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100mm之间,平均降水总量(系列1956~2000年)为1020.6亿m3,相当于降水深999.8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系列同上)为256.24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251.0mm。
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
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在汛期,汛期降水量与全年降水量之比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北部沂沭泗地区汛期雨量占年雨量的70%左右,中部及苏南地区在60%左右;多年平均连续四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自北向南由85%逐步递减到约50%;降水量、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从全省看,特丰水年(1991年),降水总量为1432.9亿m3,相当于降水深1403.8mm,径流量为619.34亿m3。
最枯水年(1978年),降水总量为567.2亿m3,相当于降水深555.7mm,径流量为-3.476亿m3,特丰水年与最枯水年降雨量的比为2.5,径流量特丰水年比最枯水年多622亿m3。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量为各项补给量之和。
经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151.77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淡水水资源量全省120.24亿m3。
地下水主要消耗于潜水蒸发,约占73%,开采量仅占6%左右。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全省淡水的可开采量为78.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48.38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15.97亿m3、太湖流域14.49亿m3。
3、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重复计算量,即为水资源总量,其中重复计算量为地表水体补给地下的部分。
江苏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4.57亿m3。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量见下表。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总量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干流区、太湖区的总水资源量分别占全省总水资源量的58.6%、18.6%、22.9%,其中地表水资源分别全省地表水资源的56.4%、18.6%、25.0%,地下水资源分别占全省地下水资源的62.4%、18.6%、19.0%。
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3月 3审稿(定稿)
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2002年3月水利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目录前言一、重点水域水质状况二、省界河段水质状况三、部分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四、重要水事附表:1.重点水域水质状况表2.巢湖、滇池富营养化程度状况表3.省界河段水质状况表4.部分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表5.《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附图: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评价断面分布图前言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5%。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水资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不仅对于长江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华北、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流域内工农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水质的要求愈来愈高,流域内水污染矛盾也日渐突出,长江水资源质量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为了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长江重点水域、省界断面及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资源质量状况,增加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经上级批准,决定按月向社会发布《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涉及范围包括长江流域(不含太湖地区)及西南诸河重要水域。
《公报》的水质评价方法、标准与项目: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标准采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氨氮按《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 63-94(详见附表5)评价,湖泊的富营养化评价采用百分制;地表水重点断面和省界断面评价项目为pH、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总磷、总砷、总汞、总镉、总铅、总铜、总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总大肠菌群等17个项目,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评价项目为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
《公报》的资料由以下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提供: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西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四川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贵州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江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一、重点水域水质状况本月对长江干、支流及西南诸河39个重点断面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其中长江干流19个,支流16个,西南诸河4个。
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及污染负荷(2000-2002年)
2002年公报报告
前言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发布《云南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云南省水利厅的一项重要职责。
《公报》向社会通报我省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本期《公报》为我省发布的第七期水资源公报。
《公报》编制的重要技术依据为《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资料来源以水利部门的实测水文数据和水资源管理年报统计资料以及各地(州、市)报送材料为基础,收集了农业、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经过汇总和综合分析后编制而成。
审定审核责任编辑编辑人员曹矿君朱学安王超李艳华一、 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1.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4933.3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1%,比常年增加2.3%,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总量2308.8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05.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63.58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760.00亿立方米,入境水量1941.42亿立方米,出境水量4158.37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28立方米,产水模数58.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全省各类蓄水工程年末共蓄水73.40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5.5%;九大湖泊年末容水量286.49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0.78亿立方米。
全省总供用水量870.54亿立方米,其中,河道外供用水量148.5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河道内供用水量722.0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9%。
河道外供水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8.4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13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3.91亿立方米;河道外用水中,农业用水量(含林、牧、渔用水量)110.7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20.0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7.81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9.91亿立方米。
江苏水资源量
江苏水资源量1、地表水资源江苏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100mm之间,平均降水总量(系列1956~2000年)为1020.6亿m3,相当于降水深999.8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系列同上)为256.24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251.0mm。
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
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在汛期,汛期降水量与全年降水量之比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北部沂沭泗地区汛期雨量占年雨量的70%左右,中部及苏南地区在60%左右;多年平均连续四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自北向南由85%逐步递减到约50%;降水量、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从全省看,特丰水年(1991年),降水总量为1432.9亿m3,相当于降水深1403.8mm,径流量为619.34亿m3。
最枯水年(1978年),降水总量为567.2亿m3,相当于降水深555.7mm,径流量为-3.476亿m3,特丰水年与最枯水年降雨量的比为2.5,径流量特丰水年比最枯水年多622亿m3。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量为各项补给量之和。
经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151.77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淡水水资源量全省120.24亿m3。
地下水主要消耗于潜水蒸发,约占73%,开采量仅占6%左右。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全省淡水的可开采量为78.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48.38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15.97亿m3、太湖流域14.49亿m3。
3、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重复计算量,即为水资源总量,其中重复计算量为地表水体补给地下的部分。
江苏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4.57亿m3。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量见下表。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总量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干流区、太湖区的总水资源量分别占全省总水资源量的58.6%、18.6%、22.9%,其中地表水资源分别全省地表水资源的56.4%、18.6%、25.0%,地下水资源分别占全省地下水资源的62.4%、18.6%、19.0%。
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2.08•【字号】苏政办发[2002]18号•【施行日期】2002.0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1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2001年,我省认真实施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2001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综合整治措施,查处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继续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5座,形成处理能力156.95万吨/日;太湖流域83家重点畜禽养殖场完成治理任务;五里湖综合整治已经开始,淮河流域城市河道整治进展加快,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水质状况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
但是,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河段、湖面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个别断面水质甚至常年劣于V类;部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有的管网不配套,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能发挥应有效益;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尚需进一步巩固,印染、化工、水泥、造纸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仍很突出。
为切实做好2002年度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保护环境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全面的发展观,深刻认识做好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彻底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来水分析计算(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
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
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
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
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
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
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
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
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地下水淡水资源量为100.59亿m3,其中淮河流域63.98亿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的63.6%,长江流域36.61亿m3,占36.4%。
依地貌划分,大部分为平原区,其水资源量为99.75亿m3,山丘区水资源量为4.75亿m3 ,平原山丘区间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3.89亿m3。
平原区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中的河川基流补给,采用基径比方法计算,基径比采用0.22。
山丘区资源量的计算,因现有资料无法计算排泄量,仍用山丘区的降雨入渗补给量代替山丘区河川基流量。
2002年江苏浅层地下水水位稳定区较多,现以上升超过0.5m为上升区,下降大于0.5m为下降区,变幅在0.5范围内为稳定区的标准,全省稳定区面积62415 km2,占全省平原总面积的90.21,,上升区面积1318 km2,其余为下降区,为5453km2,蓄水变量和去年相比有所减少,约1.64亿m3。
江苏省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由于本省蓄水调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农灌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明显减少,前几年形成的漏斗已逐步恢复。
深层地下水漏斗的圈定,苏锡常?承压漏斗划分标准暂定为水位埋深大于40m,苏北漏斗划分标准为?承压水位埋深大于20m,?、?承压大于30m。
苏锡常?承压含水层漏斗范围和去年几乎一致,中心埋深达88.29米,位置仍在无锡前洲,与去年相同,南通?承压漏斗面积达3050.3 km2,比去年减少了36.8 km2,中心埋深43.73m,位于通棉三厂。
出现漏斗的地区还有盐城、徐州等地。
本年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合计为10688 km2,比去年减少926.3 km2。
(四)总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水资源总量268.0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 ,地下水资源量100.59亿m3,重复计算量18.29亿m3。
全省平均产水系数为0.28,比上年0.31偏小9.7%;平均产水模数为26.26万m3/km2,略小于上年的29.94万m3/ km2。
二、供用水量(一)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蓄、引、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统计。
影响实际供水量的主要因素有:水源的来水情况、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用水的需水要求等。
对于兼有供水、排水等多种功能的水工程,不能将其所有的蓄、引、提水量都作为供水量,必须以实际用水量进行计算。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478.75 m3,比上年466.38亿m3增加12.27亿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66.56亿m3,占总供水量的97.5%;地下水源供水量12.19亿m3,占总供水量的2.5,。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为68.95亿m3。
地表水水源供水包括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供水。
蓄水工程供水量为本地径流及动用湖库、河网蓄水的水量;引水工程供水量为自外省(包括长江)自流引入的水量;提水工程供水量为从长江抽引的水量;跨流域调水特指从长江自引或抽引入淮河流域的水量。
2002年全省蓄水工程供水198.04亿m3,引水工程供水216.07亿m3,提水工程供水52.45亿m3。
(二)用水量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的毛用水量,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用户统计。
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公共用水和农村居民、牲畜用水;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量。
2002年全省总用水量478.75亿m3,其中长江流域111.81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23.4,;淮河流域234.30亿m3,占全省的48.9,;太湖流域132.63亿m3,占全省的27.7%。
2002年全省各类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263.47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5.03,;工业用水145.53亿m3,占总用水量的30.40,;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公共设施用水和流动人口用水)26.05亿m3,占总用水量的5.44,;农村生活用水(包括牲畜用水)17.97亿m3,占总用水量的3.75,;林牧渔用水25.73亿m3,占用水量的5.37%。
(三)用水消耗量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2年全省总耗水量244.01亿m3,占总用水量的50.97,(即耗水率)。
农田灌溉耗水量较大,占总耗水量的79.81,,主要消耗于渠系损失、农田蒸发、渗漏以及深层入渗等;工业、城镇生活所消耗的水量较少,工业耗水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水份消耗和各个生产环节的水分损失等,约占总耗水量的8.58%。
三、水质调查评价(一)污废水排放据省环保厅统计,2002年全省6107家工业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3.2亿t,比上年增加了0.3亿t。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3亿t,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60.9%,比上年减少0.8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6.9亿t,占污废水排放总量的39.1%,比上年略有上升。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8.5万t,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30.2万t,占cod排放总量的38.5%;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2万t,占cod排放总量的61.5%。
(二)河湖水质1、河流通过对全省180余条河流,330个地表水河流水质断面,4262km控制河长的水质评价,水质较2001年略有恶化。
超标断面为63.6%,劣于?类水的河长为2462km,占总控制河长的57.8%。
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溶解氧、挥发酚。
其中总磷是选测项目,只是对总磷污染可能比较严重的地区实施监测,全省只监测了96个站点,有55个断面超标。
2年水质状况对照表(%)枯水期监测断面数为329个,总控制河长为4249km。
其中劣于?类水的断面有219 个,占总监测断面的66.6 %;劣于?类水的河长为2571km,占总控制河长的60.5%。
丰水期监测断面数为328个,总控制河长为4242km。
其中劣于?类水的断面有201 个,占总监测断面的61.3%;劣于?类水的河长2447km,占总控制河长的57.7%。
2、湖库对36个水库及部分湖泊岸边进行了监测,其中劣于?类水的断面有14个占38.9%。
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bod5、总磷。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2002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本地径流208.45亿m3;入省水量481.54亿m3,地下水开采量12.19亿m3;支出项为出省水量(包括入海水量)447.80亿m3,用水消耗量244.01亿m3;调蓄项为河湖库蓄变量58.67亿m3。
平衡差为-48.30亿m3,相对误差-5.25,。
2002年全省平均用水指标如下:人均用水量为672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41m3;人均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249升,农村为每人每日116升(含牲畜用水)。
五、重要水事(一)水旱灾害1、2002年旱情2002年,我省淮北地区发生严重的春旱、夏秋连旱,沿江、沿淮丘陵山区也出现旱情。
淮北主要湖库水位长期低于死水位,汛末蓄水量为历史同期最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