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在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之后出现。
本文将探讨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以及可行的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遭遇创伤性事件后,个体可能会出现许多症状,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急性应激障碍的表现之一。
1.倒霉的思维方式:患者常常对创伤性事件产生反复的回忆。
他们可能经历噩梦和闪回,并且在白天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事件。
此外,他们通常处于紧张和警惕的状态,始终准备应对可能的威胁。
2.生理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症状,如心率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
他们还可能经历头痛、胃痛和肌肉紧张等身体不适。
3.情绪调节困难: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沮丧或情绪低落。
他们可能体验到焦虑、恐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并且对积极情感的体验感到迟滞。
第二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CBT是一种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以及应对创伤的策略,CBT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焦虑、消除干扰,并提高应对能力。
2.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EMDR是一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独特方法。
在EMDR过程中,患者被要求关注治疗师的眼动,并在处理创伤性记忆时进行眼动。
EMDR通过促进记忆再处理和情感解脱来减轻症状。
3.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应激障碍,药物治疗可以用于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复原预后在及时接受适当治疗的情况下,大多数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可以在数周到几个月内恢复。
急性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在创伤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障碍。
它是一种短期的反应,通常在事件后三天至一个月内发生,并且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I. 症状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回忆和闪回:患者可能会持续经历关于创伤事件的强烈记忆或闪回,这些记忆和闪回会引起患者情感上的痛苦。
患者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恐惧、绝望或愤怒。
2. 排斥和回避:患者倾向于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或场景。
他们可能会尽力避免与事件有关的话题,也可能会远离会引起回忆和闪回的地点或人群。
3. 负性情绪和情感: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如沮丧、焦虑、恐惧或愤怒。
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绝望,并且无法控制这些情绪的波动。
4. 焦虑和恐惧:患者常常在创伤事件的思考过程中感到紧张和恐惧。
他们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或噩梦,并且对未来感到焦虑和不安。
5. 生理反应: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身体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头痛、胃痛、心悸、肌肉紧张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加剧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II. 影响急性应激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功能受损:急性应激障碍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受损。
患者可能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业受影响、社交活动减少等问题。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因为症状而受到影响。
2. 心理健康问题: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此患者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慌或愤怒。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3. 复发风险增加:急性应激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有可能会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患者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面临着复发的风险,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痛苦。
急性应激障碍的名词解释
急性应激障碍的名词解释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由创伤性事件引起的焦虑障碍。
它经常在暴力袭击、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创伤事件后出现,导致个体在短期内出现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时间上有所不同。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几天内出现,并持续不超过一个月。
而PTSD的症状则在创伤事件后持续时间更长,可以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数年。
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回忆性侵扰、逃避性回避、消极情感、创伤相关的身体反应和焦虑。
在回忆性侵扰方面,患者常常经历创伤事件的重温、噩梦和闪回。
他们可以在儿时事件的记忆中重现这些场景,经历一系列强烈的情感和情绪上的困扰。
逃避性回避表现为患者试图避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物、地点和情境,以尽可能减少带来的痛苦和刺激。
他们可能回避与他人交流,避免与其他人一起参与活动,甚至回避与自己发生事件的地方。
逃避性回避的目的是希望减少创伤事件引起的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感。
消极情感是急性应激障碍的另一个主要症状。
患者可能感到愤怒、抑郁、无助和沮丧。
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对未来感到绝望和无望。
这种消极情感常常伴随着自卑、自责和自我指责的态度。
创伤相关的身体反应可以包括头痛、恶心、心悸、呕吐、背痛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和过分警觉等心理上的不适感。
这些身体反应和心理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受损。
焦虑是急性应激障碍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感到紧张、担心、恐惧和不安。
他们会经历持续的紧张和过度忧虑的状态,对未来感到担忧和害怕。
焦虑可能表现为身体的紧张和不适感,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和浅表呼吸。
治疗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组合。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对创伤事件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
急性应激障碍
• 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激越、喊叫、行 为过多或情感爆发,甚至出现冲动伤人及毁物行为,内容 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并伴有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
• 急性应激障碍出现与否以及严重程度不仅 与应激事件有关,而且与个体的人格特点、 对应激源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以及当 时躯体健康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 ASD患者可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 • 大多数患者初期为“茫然”阶段或“麻木”,并伴有一定
程度的意识范围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 理会外界的刺激等,偶有只言片语,但内容不连贯。
病程:
• 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减轻,一般不超 过一周,如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应考虑 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 ASD还有一种亚型,即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 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诊断:
• 1、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 确的时间上的联系。
• 2、表现为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 的盲目性;或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 僵),可有意识模糊。
• 3、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 般持续数小时至一周,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
• 4、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若应激持续存 在或具有不可逆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并 且约在3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
• 5、排除分离/转换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 致精神障碍和抑郁症等。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
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
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
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PTSD。
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enter in USA)的PTSD 培训课程,ASD 和PTSD 必须同时掌握。
而且,ASD 和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
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1 基本概念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发生在人们遭受重大创伤或严重应激事件后。
它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就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其对患者的影响进行探讨。
1. 症状: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回忆和重现:患者经历创伤事件后,会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和重现这些事件。
他们无法摆脱创伤的记忆,甚至包括令人恐怖的梦魇。
这种回忆和重现过程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害怕、愤怒和悲伤。
1.2. 避免刺激源:患者会尽量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事物。
他们可能害怕触发类似的情绪反应,因此会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这些回忆和情绪的触发物。
1.3. 感觉麻木:一些患者会感觉麻木和冷漠。
他们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情感反应,无法体验到正常的快乐或幸福,并且往往对亲近的人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1.4. 情绪和焦虑: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情绪波动较大,经历剧烈的情绪反应。
焦虑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往往会感到不安、紧张和恐惧。
2. 影响:急性应激障碍对患者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社交和人际关系的障碍:患有急性应激障碍的人往往会避免与他人的接触和交流,因为他们害怕会触发创伤记忆和情感。
这导致他们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感到孤独和与他人疏远。
2.2. 工作和学习困难:患者无法专注于工作或学习,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常常受到影响。
这使他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难以表现出最佳状态,可能导致业绩下降和学习成绩下滑。
2.3. 身体健康问题:急性应激障碍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问题、头痛、胃肠不适等身体上的症状。
2.4. 心理健康持续问题:如果急性应激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它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长期稳定产生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 ),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 %-14 %;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
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 %以上。
2 .病因和发病机制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
急性应激反应处置方案
急性应激反应处置方案概述急性应激反应是人类在遭受突发或紧急情况下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表现为情绪激动、出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恶心、头痛等。
急性应激反应不可避免,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长期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很有必要。
处置方案1. 确认情况当发现有人处于急性应激反应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明确情况。
确认以下几个问题:•事情的性质和发生的时间•个体受到影响的时间和程度•环境的特点(如气味、噪音、视觉刺激等)确认以上问题将帮助处理者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情况,从而进行更好的处理。
2. 安全环境安全环境是处理急性应激反应的基础。
首先,避免处理者和其他人员受到伤害。
确认处理区域的安全性很重要。
处理者应将场地清理干净,并确保周围无危险物品或其他危险因素。
同时需要禁止闲杂人等进入现场干扰,保障处理过程的安全性。
3. 指导患者放松心情对于患者,他们需要通过放松来降低急性应激反应。
处理者应确定安全区域,并与患者一起进入该区域。
然后,处理者应指导患者尝试轻松的呼吸,同时集中注意力。
处理者也可以引导患者通过音乐、放松运动或其他方法来帮助放松身体。
4. 参与沟通参与沟通可能会对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很有帮助。
处理者应该与患者进行对话,提供安全的环境以便他们可以表达出它们的感受和想法。
同时,处理者可以试图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通过引起他们注意其他方面的事情来帮助减轻应激反应。
5. 提供帮助和支持有时候,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来控制他们的情绪。
处理者应该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以及必要的医疗协助,如药物治疗等。
同时,处理者应该鼓励患者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6. 制定应对策略在处理急性应激反应时,处理者应该制定适当的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如果患者的应激源是雷电,我们可以通过关闭窗户和门,提供安全措施来减轻他们的感知。
在处理情况时,我们需要做好手术准备,防止出现突发情况。
精神医学急性应激障碍小讲课课件
探究患者的内心需求和冲突,通过 解决内心的问题来缓解外部压力。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联合应用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0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合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心理
治疗方案。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2
根据治疗效果和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
疗效果。
全程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标准:根据DSM-5,ASD的诊断需要满 足以下条件
1. 近期遭受了强烈的心理应激刺激;
2. 出现至少两种精神症状,如焦虑、恐惧、失 眠等;
3. 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
4. 无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可以解释这些症 状。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因与机制
病因
强烈的心理应激是ASD的主要病因,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
急性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
识别风险因素
及时识别经历急性应激事件的患者,评估其是否存在自杀、自 残等风险因素。
采取紧急干预措施,如提供 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
转介治疗
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05
急性应激障碍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战争退伍军人的心理问题
总结词
战争退伍军人常常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包 括急性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
详细描述
本案例讲述了一名战争退伍军人,在回到 社会后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恶 梦、避免与他人接触、易怒等。通过心理 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案例三: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用于治 疗急性应激障碍中的幻觉 、妄想和思维混乱等症状 。
应激性障碍
应激性障碍应激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由个体经历或见证了一系列创伤性事件造成的。
这种心理障碍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将深入探讨应激性障碍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应激性障碍的定义。
应激性障碍是一种由于个体遭受了极度创伤性事件,例如战争、严重意外事故、性侵犯、自然灾害等,导致精神创伤的心理障碍。
这些创伤事件会引发个体的紧张、恐惧和无助感,进而导致一系列症状。
应激性障碍的症状通常分为三大类:反应性症状、避免行为和负性认知。
反应性症状包括闪回、噩梦、强迫性回忆和剧烈的焦虑。
避免行为常表现为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和场景,以避免再次触发痛苦的记忆。
负性认知则包括负罪感、自责、自卑、对未来缺乏信心等自我负面评价。
为了确诊应激性障碍,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评估。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满足《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创伤性事件的经历、持续的重-experiencing症状、避免行为、负性认知和情绪调节的困难等。
对于应激性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方法。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眼动减少和重编程治疗(EMDR)以及支持性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
眼动减少和重编程治疗则通过在回忆创伤性事件时进行眼球运动来减轻情绪困扰。
支持性治疗则提供情感支持和应对策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通常可以辅助心理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辅助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并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应激事件。
除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进行身体活动、学习放松技巧和寻找支持团体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心的平衡。
总的来说,应激性障碍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许多困扰。
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急性应激障碍治疗
急性应激障碍症状_急性应激障碍治疗*导读:你知道急性应激障碍症状都有哪些么?急性应激障碍属于精神病的范畴,出现了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如果不尽早治疗会留下后患无穷。
*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
多数病人的发病时间、症状及其病程和预后均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人,男女患者接近,两性患病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受刺激后,患者会立即发病,表现出强烈的恐惧体验和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有的人可持续数小时,有的人甚至持续一周时间。
或者有些患者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原被消除,那么症状往往历时短暂,而且预后良好,通常在一个月内可以完全缓解。
由于大部分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医务人员对这类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加上患者表达的内容多与应激源密切相关,出现的症状体验与所受的创伤相符,容易被人理解,所以常被误认为患者是在突然遭受了意外创伤、伤害、打击之后,心理上一时不能接受而出现的情绪反应,或是认为患者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在装病,所以多不考虑相关的临床诊断,仅给予简单的劝说,等待其自然好转。
急性应激障碍虽然病程短、预后良好,但起病快、症状表现多样、家人焦急,急性期不仅不配合临床治疗躯体疾病,甚至还有自伤、伤人、自杀等危险的发生。
不利于医疗安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类病人除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要针对患者的精神症状及时请精神科医生会诊,请心理医生给予心理干预,同时临床应认真做好心理护理。
*治疗方案心理治疗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
在能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SD)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主要表现: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愤怒,恐惧性焦虑,害怕,无助,动作杂乱,无目的躁动不安,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呼吸急促、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
警觉性增高表现难以入睡,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过分的惊吓反应,以上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
人们在经受了一些灾难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这些恐慌、失眠、频繁的恶梦、烦躁易怒、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等表现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如果以上症状持续存在不能自我缓解甚至于加重,那我们就需要专业人员的咨询与帮助。
河北省卫生应急救援队第十一分队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亲人或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恐怖活动、强奸,或其它犯罪活动的受害者),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1、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如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难,过分的担惊受怕。
3、持续的回避:如极力不想创伤性的人与事,避免参加回忆活动,避免去故地,不与人交往,对亲人冷漠,兴趣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无关的活动仍有兴趣。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如重要的情节的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如没有未来的设想,不期望有好职业、婚姻、儿女或正常生活享受。
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年龄越大,重现创伤体验和警觉性增高症状越明显。
不同年龄的身心反应如下:学龄前儿童:哭泣、吸吮手指,对内脏与膀胱缺乏控制,害怕独处,害怕陌生人,混乱,固执,活动量小。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由于遭遇创伤性事件而导致的、持续1-30天的症状群。
ASD可以是对暴力事件、自然灾害、车祸、严重意外等创伤性事件的反应。
ASD是一种短期的障碍,但是如果不加以治疗,ASD有可能会演变成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ASD的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ASD的症状ASD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方面:1.回忆创伤性事件的不愉快体验,如不断地回忆、噩梦等。
2.持续体验不适感,如紧张、害怕、痛苦、愤怒等。
3.逃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如避免谈论、避免回忆、避免参观事件发生地等。
4.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易激惹、难以入睡、头痛、肌肉酸痛等。
二、ASD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ASD 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个体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并且该事件包括实际死亡、死亡威胁、严重受伤或性暴力等。
2.个体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的3天到1个月内出现了以下症状:(1) 至少1项创伤性事件的回忆或者闪回,或者发现自己经历了不愉快的思想或者图像,而这些思想或图像与创伤性事件相关。
(2) 至少1项创伤性事件的避免行为,如避免讨论创伤性事件,避免参观事件现场等。
(3) 至少2项不适体验,如易激惹、情绪波动、入睡困难、集中注意力困难、肌肉紧张等。
(4) 至少2项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恶心、呼吸急促等。
3.这些症状引起了明显的困扰,影响了个体的社交、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功能。
4.这些症状不是由药物或者其他医疗状况引起的。
以上4个条件都需要满足,才能被诊断为ASD。
三、ASD的治疗方法AS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精神治疗:ASD患者需要与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面对创伤性事件的后果,学习应对创伤的方法。
应激性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作业班级:社会工作学号:0970148150姓名:张宏霞应激性心理障碍一、基本概念:应激,其英文“stress”一词的意义是指我们通常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压力。
医学心理学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事件或环境刺激下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以下几层涵义: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以现代应激学说的代表人物佛克曼(Folkman)为首的研究者越来越强调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将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症状等应激有关变量,分别从“应激源”(刺激物)、“中间(介)变量”和“应激反应”这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并进一步指出,中间变量按其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为内部资源(认知、应对以及个性等)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等)。
二、应激类型以及主要症状(一)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主要症状: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
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
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
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
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
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
2020年执业医师考试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大纲要求应激相关障碍:概述1.急性应激障碍(1)诊断(2)治疗2.创伤后应激障碍(1)诊断(2)治疗3.适应障碍(1)诊断(2)治疗概述(一)应激及应激反应应激涉及:应激源、应激反应和中介因素。
1.应激源:是指作用于个体,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2.应激反应: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表现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动态变化。
3.在应激源导致应激反应过程中受到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的调节作用。
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
生理中介机制: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
(二)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分类: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共同特点:①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②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密切相关;③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发病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①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②个体的素质。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①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②药物治疗:包括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通常在受刺激后几分钟或数小时之内发病。
直接原因:急剧的、严重的精神刺激。
主要表现:具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或者精神病性障碍。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具有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为急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也可有意识障碍。
一般在24~48小时候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1周。
急性阶段:意识障碍,表情茫然或麻木,同时伴有意识范围的缩窄、清晰度的下降和定向困难,有的出现分离症状、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
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患者:目光呆滞、表情茫然,情感迟钝,少语少动,甚至达到亚木僵或木僵状态。
事后对应激事件不能回忆。
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患者:激越、话多、动作增加,甚至出现冲动伤人及毁物行为,行为缺乏目的性,但症状多与精神刺激内容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
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3、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
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
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个月。
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主要是在病程的时间上。
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内。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灾害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
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与诊断1、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对心理障碍而言,目前国际通行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SM-IV-TR)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ICD-10-E)。
中国自行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这三个诊断标准基本接轨。
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综合这三个标准,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有以下几点:1. 1 遭遇过创伤性事件;1. 2 有分裂性症状;1. 3 有三大核心症状:持续地重新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1. 4 社会功能障碍1. 5 症状至少持续2天,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周之内。
2、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1952年制订,2000年修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IV-TR。
在DSM-IV-TR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2. 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2. 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项以上分离性症状:(1)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2)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3)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
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
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4)人格解体;(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
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
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5)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2. 3 以下列I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2. 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2. 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之不安)。
2. 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化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
2. 7 此障碍至少持续2天,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周之内。
2. 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或轴II障碍的恶化加重。
3、国际诊断标准(ICD-10-E)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这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ICD-10-E)。
在ICD-10-E中,急性应激障碍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如下:3. 1 定义ASR为一过性障碍,作为对严重躯体或精神应激的反应发生于无其它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
应激源可以是势不可挡的创伤体验,包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之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犯、被强奸);也可以是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或家中失火。
如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生本障碍的危险性随之增加。
并非所有面临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出现障碍,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应付能力在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及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
症状有很大变异性,但典型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表现为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
紧接着这种状态,是对周围环境进一步退缩(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是激越性活动过多(逃跑反应或神游)。
常存在惊恐性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面赤)。
症状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天内消失(常在几小时内)对于发作可有部分或完全的遗忘。
3. 2 诊断要点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联系。
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几分钟之内。
此外,症状还应:(1)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是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持续占优势;(2)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并且大约在3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
本诊断不包括那些已符合其它精神科障碍标准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突然恶化。
但是,既往有精神科障碍的病史不影响这一诊断的使用。
包含:急性危机反应、战场疲劳、危机状态、精神休克。
4、中国诊断标准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4. 1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4. 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 3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1、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
上述症状多为混合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为心因性木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