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司马光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司马光是一个聪慧且大胆的孩子。

2.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收集司马光的人物资料。

3.准备好工具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直接导入,学习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文言文吗?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过渡:司马光是古时候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操作指导教学时重在引出司马光这个人物,了解司马光。上课伊始不必急于介绍文言文,开头问题导入只是引起学生注意,下个环节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文。

板块二初识古文,读通课文

活动1简介人物司马光

1.教师课件出示司马光的人物头像,引导学生交流对司马光的了解。

2.学生派代表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教师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热爱学习,后来他成了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4.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活动2学会读文言文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在文中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动漫。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分停顿,再试着朗读一下。教师点拨:大家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古文的词句间的停顿和韵味。

3.教师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学生练习读。教师点拨:第一遍轻声读课文,第二遍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文言文的印象。

6.小结:文言文常常用几十个字表达出成百上千个字的意思,所以,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

操作指导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要恰当指导学生汇报有价值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会摘录有效信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朗读不必要求过严,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需要有一个过程。

板块三学习生字,学会书写

活动1学习生字

1.学生认读会认字。

(1)小组长出示生字卡片:司、跌、皆、弃、持。

(2)小组内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重点指导:

“司”是平舌音。

“持”是翘舌音。

“跌”读diē,表示动作。

2.学生认读会写字。

(1)教师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司、庭、登、跌、众、弃、持。

(2)学生观察生字,把生字按结构分类。

半包围:庭、司。

上下结构:登、众、弃。

左右结构:跌、持。

活动2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左窄右宽的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庭”,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廷”,不要写成“延”。

“登”,上下结构。第三笔和第四笔都是撇,要写得短小;第五笔捺要写得长而舒展。

“弃”,上下结构。上面不要写成“亡”。

“跌”,足字旁的提和“失”字的长撇,注意穿插避让,长撇要出头。

“持”,“寸”的竖钩的起笔位置在“土”的竖画的收笔位置的右边一点儿。提和横要避让,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

3.学生观看其他生字的书写动漫演示,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学生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如,“庭”是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持”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在课上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便于学生巩固。

板块四课下作业,巩固练习

1.在生字本上练写生字“司、庭、跌、持”。

2.把这篇文言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操作指导此项作业可以灵活一些。学生可以写生字,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也可以鼓励学生去找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朗读,感知古文的趣味性。

第二课时

板块一配乐朗读,引入新课

1.导入: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非常风雅的事情,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教师播放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动画片段。)

2.教师播放音乐,师生配乐朗读这篇古文。

3.导读:朗读时,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味。

4.先指名读,再配乐男女生对读,最后全班配乐朗读。

5.过渡: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味道。下面我们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操作指导教师选择的配乐一定要恰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配乐朗读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而且最好和孩子们一起诵读。

板块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活动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看书中的注释,先自读自悟。

如:庭,庭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看书中的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与同学一起研讨。

2.学生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说对每句话的理解。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其他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涌了出来,孩子得救了。

4.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好。教师相机点拨: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活动2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教师出示学生活动卡,并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1)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自由读课文,并尝试填好活动卡。

(2)借助注释,仔细想想,把相关句子或关键词填入活动卡。

(3)写好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活动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