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承德特色饮食词汇的文化特征研究
![承德特色饮食词汇的文化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714dc7aeaad1f346933fce.png)
承德特色饮食词汇的文化特征研究作者:尉春艳于向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4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也是通过语言来承载,有关饮食的词汇比较丰富,地方特色饮食类词汇往往更能突出地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承德特色饮食词汇就反映了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它反映了满族文化特色以及承德人“朴实、聪慧、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承德;饮食类词汇;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97-03饮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关于“吃”的一切都可以包括在内,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吃的内容、吃的方式、吃所体现的内涵都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也是通过语言来承载。
饮食的词汇很丰富,比如食源食品类、食具类、饮食动作类、饮食礼仪类等,饮食类词汇往往更能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饮食类词汇中有很多是方言词汇,方言词汇和地方文化更是密不可分,最能体现地方特色。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有承德地方特色的饮食词汇来探讨其中体现的地方文化。
一、承德特色饮食词反映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饮食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客观性,即饮食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农作物的类别,从而影响到食物的种类、饮食特点、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等;或者反过来说,地域食物的种类、饮食特点、食物制作等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种类和饮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饮食文化的最基本的属性是物质层面,即吃喝的“东西”本身,概括为野果野菜类、主食菜肴类、酒茶饮料类三大类,这三类食用饮用品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承德地处东北、华北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与其它他区相比,冬季严寒漫长。
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以丰宁满族自
![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以丰宁满族自](https://img.taocdn.com/s3/m/9c18710bd1f34693dbef3e9d.png)
232作者简介:王国良(1968.06-),男,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许静(1982.9-)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设计。
基金项目:2018年度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课题,课题编号:201801A089。
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以丰宁满族自治县为例王国良 许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摘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进行应用,对发扬地方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丰宁满族自治县为例,探索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丰宁县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为提高丰宁县城市形象提出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承德;丰宁;城市形象河北承德市是有一座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承德市西北部,自古以来是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聚居地,因此,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结合丰宁县的地方特色文化,探讨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的城市影响建设中的应用,为提高丰宁县城市形象提出有益的思考。
丰宁县地域特色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民俗文化别具特色丰宁满族剪纸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经几十年发展成为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剪纸艺术。
到清末民初时期,丰宁满族剪纸的发展达到鼎盛,对于周边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丰宁满族剪纸又囊括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进一步贴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剪纸在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瓜果等等。
丰宁剪纸作品通过各类展览在海内外获得极高的评价,并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丰宁博物馆馆藏中剪纸作品最为代表。
供全国各地及海内外艺术间欣赏和学习。
同时丰宁县城及各乡镇的一些代表性建筑也融入了满族剪纸元素。
如:位于丰宁县城南大桥大型雕塑,高18米,宽13米,整尊雕塑为朱红色,把剪纸元素完美地融入到了雕塑中,选用了中国传统纹样,由两个轴对称“福”字组成,远观就是两扇剪纸效果的两扇大门。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ed0346c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f.png)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第一篇: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具体行业都会发生联系。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承德――这座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在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之一。
它历史悠久,有着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境内奇峰怪石、依山傍水、气候适宜。
从康熙九年(1670年)就开始有满人进入承德。
1703年,康熙皇帝选中这块地方修建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
每年陪皇帝前来的文人墨客、巨商富贾、皇室眷属以及一整套的办事机构随秋?A大军涌入承德。
此时的热河成为“宫围壮丽,左右市廛,连亘十里,塞北一大都也”。
承德逐渐形成了一个满、蒙、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
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等民俗习惯,形成了塞外山城独有的民俗风情。
城镇与商贸搭建的风俗桥梁众多的满族人涌入,日常的生活保障是个大事情,特别是乾隆时期,每逢皇帝及太后生日,各少数民族首领、各省要员及朝鲜、东南亚各国使节都要至热河祝寿。
由此豪华客栈、酒楼、商铺、戏园应运而生,各个行业日渐繁盛。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的头道牌楼、二道牌楼、三道牌楼,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或称买卖街。
此外还建有二仙居街、旱河沿街、土地祠、皮袄街、马市街、草市街等等。
承德街面上的大小商铺的商贸习俗中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气氛。
旧时承德街市有“五行八作”的商铺400多家,这些商铺名号不同,说道不一。
民间曾流传着一首商家选用字号歌,多用吉祥字眼,如福、德、永、仁、祥、庆等。
字号是商家的招牌,有着不同的喻意,但都有老字号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传统。
旧时承德商铺林立,无论是坐商还是行商都有各具特色的招幌,如坐商的餐饮业、客栈、中药铺、浴池、镶牙馆、照相馆、理发店等,又如行商的剃头挑子的铁唤头、货郎挑子的拨浪鼓、油篓子的木棒子、磨剪刀挑子的铁皮“哗啦啦”等。
承德民间文化之剪纸与特色饮食
![承德民间文化之剪纸与特色饮食](https://img.taocdn.com/s3/m/44e19a7a5acfa1c7aa00ccb0.png)
近年来,剪纸艺人们把避暑山庄文化与 剪纸艺术巧妙结合,把避暑山庄的四季美景、 亭楼台榭及民俗风情、诗词古韵,乃至民间 传说,都纳入剪纸素材,已成为独具承德地 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果您到承德来别忘 了带上几幅,送与亲朋好友作为纪念。
如今,随着承德经济的好转,多数居民 搬进了楼房,用窗花的少了。可是它的艺 术价值却与日剧增,作为专门的艺术种类 走进民俗艺术殿堂,开拓了独幅、组画、 连环画等多元领域,作为工艺美术品远销 国外,多次获奖,成为承德最优秀的民间 工艺之一,被收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向世界展示她那迷人风采。
(1)宫廷御膳:清朝康、乾、嘉等几代皇帝每年例行到 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的活动,均有大批御厨随行。伴 驾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全 国各地的军政要员同时也把他们民族和地域的饮食 习惯及烹饪技术带进了承德。此外,按清宫惯例,御厨 年迈要退休,离宫以后的御厨多在市上经营饭店,使清 宫的御膳技艺和食谱流入民间。光绪以后,承德街上 仅著名的大饭店就有一百余家,经营地方小吃的更是 不计其数,加上承德食品多依满、蒙古、回的风习,各 类饮食文化相互交流,放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承德宫 廷御膳的多样化、多民族化的特点,数量达370多种。
陈皮兔肉香、辣、咸适度,能开胃、理气、祛 痰。
山药蛋糕松软爽口,果香浓郁,可温中补气,健 脾益胃,止泻涩精,而今已广泛用于食疗。
"八珍糕"为今天承德的高档药膳,按乾隆皇帝 亲拟的配方而制,色白细腻,清香甘甜,松软利 口,很适合老年人、产妇、儿童及一切康复期 患者食用,同时,也是馈赠亲朋的上乘佳品。
传统风味小吃的烹饪技艺是承德文化遗产的一部 分,早年的地方风味小吃多由小摊小贩个体经营,或支 摊于街巷、或串胡同沿街叫卖,通常是几辈人传下来的 名吃。据统计,承德地方风味小吃有150多种、地方风 味糖果近60种,还有地方风味饮品多种,最畅销的有烧 麦、锅贴、切糕、煎糕、凉糕、炸糕、糜子面豆包、 芝麻吊炉烧饼、缸炉烧饼、缸炉圈、油酥烧饼、碗坨、 片粉、凉粉、荞面餄餎、拨面、抻面、杏仁茶、面茶、 茶汤、豆汁、蒸饼、丸子、散淡麻花、羊杂碎汤、老 豆腐、涮羊肉、沙锅豆腐、热锅、火锅等。这些风味 小吃有些随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而制作,有些也是宫廷中 常见的食品。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4b4c1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0.png)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
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
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
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
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介绍民族风俗的作文承德
![介绍民族风俗的作文承德](https://img.taocdn.com/s3/m/bc06db2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1.png)
介绍民族风俗的作文承德承德,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就像一本摊开的民俗画册,每一页都绘满了独特而迷人的色彩。
要说承德的民族风俗,那满族的传统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承德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满族元素的身影。
就拿满族的服饰来说吧,那可真是精美绝伦。
满族女子的旗袍,修身而典雅,领口、袖口和衣襟处都绣着精美的花纹,有的是娇艳的花朵,有的是灵动的飞鸟,一针一线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满族男子的长袍马褂,也是气派非凡,穿在身上,自有一番威严。
记得有一次,我在承德参加了一场满族的婚礼。
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新娘子穿着红彤彤的旗袍,头戴华丽的旗头,上面缀满了珍珠和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新郎则穿着蓝色的长袍马褂,胸前还挂着一朵大红花,喜气洋洋的。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声、唢呐声响彻云霄。
到了新郎家,还有一系列有趣的仪式。
先是跨火盆,寓意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然后是拜天地,新人在大家的注视下,虔诚地向天地行礼,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
接着是坐帐,新人坐在精心布置的床上,周围堆满了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象征着早生贵子。
婚礼上的美食也让人印象深刻。
那一道道满族特色菜肴,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有香气扑鼻的饽饽,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口味,甜的、咸的,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那八大碗,荤素搭配得恰到好处,每一碗都饱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满族的春节也别有一番风味。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
打扫房屋、准备年货,那股子热闹劲就别提了。
杀年猪可是个大事,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看着热气腾腾的猪肉出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
满桌的佳肴,有饺子、年糕、鱼,每一道菜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饺子象征着团圆,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鱼则代表着年年有余。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看着春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地拜年。
孩子们最开心了,因为能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
从承德满族习俗看满族的祖先崇拜
![从承德满族习俗看满族的祖先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2090667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c.png)
作者: 金朝力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110-112页
主题词: 承德;满族;习俗;祖先崇拜
摘要:在满族比较集中的河北省承德市,尤其在围场、宽城、丰宁三个满族自治县中,有些满族人家至今还保留着祭祖这一独特、古老的民族习俗.从这些古老的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崇拜是满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形式,它与萨满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瑰宝。
承德民俗音乐戏曲文化
![承德民俗音乐戏曲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11943342af90242a895e534.png)
Eunuch Chen Jiugong who was educated in music school first broughtQingyinto Rehe in Qianlong period, later children of ministers of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formedpeaceqingyin choir.After emperor Jiaqing came to power, heleaved some confiscated instrument of Heshen, the famous corrupted minister, in mountain resort, and some instrum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as well.In 1915Tang Xifu started to take apprentices,Liu Mengfang, Bai Xueqiao and Wang ter they formedqingyinchoir withPeace Qingyin Choir.It reached its best in the 1940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40 members in the choir. At the start of 1980s,Bai Xiaoying helped his grandfather Bai Xueqiao to argue for restoreQingyintechniques and write material aboutqingyin. Rehe Qingyinhas given Chengde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outside. From then on,Qingyinhasbeenan important tool for displaying the charm of Chengde.
承德旅游文化资源调研及翻译实践之承德满非遗项目
![承德旅游文化资源调研及翻译实践之承德满非遗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1ba7dd9bd4d8d15abe234ec5.png)
Translation
•“Er Gui Wrestling”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manchu folk dance which is spreading in longhua, Hebei province. It was formed in the late Daoguang Qing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ill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soon gained popularity and developed fast. “Er Gui Wrestling” won several national awards in Tradition Minority National Games. On June 14, 2008,it was listed in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story of Kangxi and his foe Aobai are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Er Gui Wrestling”. In order to eradicate Oboi, who was the obstacle on his way to wield power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young Kangxi organized the wrestling tournament and recruited the juvenile who was good at Kongfu helped him.On May 16,1669(the eighth year of KangXi),when Kangxi was 16,he finally had a chance. Young guards revolted to defeat Oboi who was a first-class duke and powerful regent. Because the people called young guard “Gui Ren”, they called him Er Gui. Then, 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wisdom of the emperor, the people translated the wrestling tournament into the form of folk performance, which is called “Er Gui Wrestling”.
承德民间美食大盘点
![承德民间美食大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79c8eaf61fb7360b4c65d8.png)
承德民间美食大盘点提示:点击↑上方'承德贴吧'关注我!承德民间美食大盘点承德的民间美食渊源流长,清朝政府在承德建立避暑山庄之后,全国各地及宫廷御膳的烹饪技艺相继流入承德,促进了承德饮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之承德盛产山珍野味,从而使承德的地方食品独具特色。
荞面河漏荞面是承德地区特别是坝上的传统作物,用它作成的面食有特殊风味,滑润而又耐嚼。
荞面分白荞面和黑荞面,各有特色。
用荞面以淡碱水和好揉匀,通过河漏床子,把面压成长条,投入滚水,入水即熟。
挑出后配上卤,佐以蒜末、香油、醋,极为鲜美可口。
美食家们认为,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面、承德荞面压河漏是北方面食三绝,各具风味,难分轩轾.荞面河漏是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面齐名。
锅中把水烧沸,河漏订子漏放在锅沿上,和好荞面填进订子漏内,然后加压,荞面从漏底许多小眼0来落在锅中沸水里,熟后捞出盛碗,浇卤汁,吃起来滑润筋道,饶有风味。
碗坨碗坨,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
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
这与北京的灌肠极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
驴打滚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
“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
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
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汽锅野味八仙选用优质山珍野味为原料,诸如狍子肉、山鸡脯、野兔、冬笋、口蘑、青椒等,一齐放入锅中蒸制,出锅时原汁原味,汤鲜且清,肉质酥烂,味道醇厚。
御土荷叶鸡御土荷叶鸡原名叫化鸡,是一道汉族特色小吃,传到承德后,因选用承德特有的离宫黄土、热河泉水和湖内的荷叶作原料精制而成,故名“御土荷叶鸡”。
继承满绣文化,传承满绣精华
![继承满绣文化,传承满绣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9468223202d276a201292e0b.png)
继承满绣文化,传承满绣精华家乡美,美在大自然中的河道,河岸,河滩,河床;家乡美,美在乡村中充满炊烟气息的种粮,种菜,种果;家乡美,还美在那指尖上的古老艺术——承德承德满绣。
“良知寒假乡土行”中,总有那么几次有这种这样的想法:安安静静,听穿针走线的细琐声响;目不转睛,端详绣布上一针又一针飞舞;触景生情,细品这小小承德满绣绣品绣出的人生和生活……承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满族刺绣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承德满绣大约形成于明代,《李朝实录》对努尔哈赤的衣着有这样的记载:“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
”这“五彩龙文”即为衣服上的刺绣。
早期,受萨满文化影响,满族多描绘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等、以图腾崇拜装饰纹样居多;清朝入关后,受南北方文化中汉族的手工艺文化交融影响,承德满绣不断吸取其他刺绣工艺与文化才形成了“皇家刺绣”;今天,在历史的传承中承德满绣早已绣出了承德人少有的文化自豪感。
今天的承德满绣,白色是最高贵的颜色,黄色是皇室的象征,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中慈禧穿过的“明黄绸绣藤萝袷袍”是承德满绣留下的历史记忆。
承德满绣不仅高贵而且亲民。
以家织布为底衬,再用钢针穿上红、黄、白、蓝等彩色丝线,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历史的额传承中,“皇家刺绣”——承德满绣后来随着清朝皇帝移驾离宫而流入民间,促进了承德的文化与手工业的发展。
可以说,承德满绣摒弃的是阶层的划分,取而代之的是单纯的手工文化习俗艺术,在承德满绣面前众生平等,不能不说承德满绣真正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实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良知寒假乡土行”中,我们看到承德满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玉兰和她的儿子经纬交错地充实着自己的24小时,拼凑出生命的每一天,甚至组成一个月,构成一个年、十年、二十年,直至一生!他们一直在尽己之力守护承德承德满绣这个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承德民俗
![承德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b713ab01a37f111f1855b23.png)
做法
“驴打滚”制作方法: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满 族 的 禁 忌
满族人忌坐西炕。因满族人的住宅以西为上,所以祖宗板安设于西墙正中,下为摆供祭品之处,除礼待贵客和摆放祭品、祭器外,不得随意坐卧蹬踏及放置杂物,以示对祖先的尊重。服饰方面,满族人忌服狗皮。清代满族人从不以狗皮做衣、帽、袖头、护耳及皮褥等,外人入满族人家也要将所服狗皮衣帽脱去,否则不受欢迎以至被逐出。据传说有三个原因:
牛 录(Niru)
牛录(Niru)满语,译为“大披箭”,八旗组织的基层建制。初,女真人出兵狩猎不计人之多寡,均各随其族党屯寨而行。围猎时各取!矢,每10人为一单位。设1头目,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过程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定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牛录额真之副手称为带子即后来之骁骑校1人,章京4人。后金天命八年(1623)编蒙古牛录;天聪四年(1630)编汉军牛录,天聪八年(1634)改称牛录额真为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1660)定牛录章京的汉语名称为佐领。以后牛录所辖人数曾有过变化,不均以300人为率。
传说
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乎,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
承德满族故事
![承德满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aa6f0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e.png)
承德地区满族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承德黄旗武会,流传于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西村及周边村,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康熙年间,随着大量八旗子弟定居这里,以习武强身为目的的武会就在当地流传下来,逐步形成了黄旗武会。
黄旗武会以传统武术为基础,揉进戏曲武打的程式,又受其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一种朴实无华、风格独特的艺术流派。
黄旗武会以双人对打为主,表演套路共80余种,不少具有满族特色。
新华网等
主流媒体对黄旗武会报道过多次,尤其在正月十五期间,是黄旗武会表演的集中时间。
在承德地区满族文化项目的挖掘中,融入了很多汉族文化,这从一个方面促进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
2021承德满族贵族与民间餐饮文化及其开发利用范文3
![2021承德满族贵族与民间餐饮文化及其开发利用范文3](https://img.taocdn.com/s3/m/29ff8717a1c7aa00b42acb5c.png)
2021承德满族贵族与民间餐饮文化及其开发利用范文 摘要: 承德市为我国主要的满族聚居区之一, 满族人口约130万人。
作为清代第二政治中心的承德, 由于历史的原因承德满族饮食呈现出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和民间饮食三个特点鲜明的类型。
对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满族饮食文化进行挖掘, 使之在承德旅游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承德;满族; 饮食; 开发; 承德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康乾时期皇帝大半时间驻跸于此, 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处理政务;热河清宫档案记载, 康熙、乾隆二帝每年皆于避暑山庄举行大型宴会, 招待少数民族王公;由是为承德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满族宫廷餐饮文化遗产。
随着承德城市的日益兴起, 大量的满族、蒙古族、回族人民迁居于此, 多民族杂居, 在饮食文化方向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 使得承德的满族民族民间饮食文化同样异彩纷呈。
历经三百年的发展, 承德的满族民族饮食文化呈现出多民族特色融合、本民族特点继承的总体特征。
其可分为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和民间饮食三个特点鲜明的类型。
承德市作为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有义务保护、传承历史积淀形成的珍贵的民族饮食文化,同时作为正在建设之中的国际旅游城市, 满族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也是承德市国际旅游城市旅游品牌、旅游特色的重要建设方向。
1、避暑山庄满族宫廷餐饮文化及开发对策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每年皆于避暑山庄举行大型宴会, 招待少数民族王公, 因生日、赏功、远来招待、日常食用、男女性别等差异, 使得山庄宫廷餐饮形式多样。
在清帝起居注和热河清宫档案中, 大至仪式宴饮、小到日常饮食皆有记载, 逐渐积累数千万字的资料, 这些资料如我们组织历史专家与餐饮专家共同研究、则可规划出大量的特别独具特色的宫廷宴席。
如:《膳底档》记载:乾隆元年, 乾隆皇帝的早点菜品、用具均极为讲究且具有承德特色。
蒸饽饽用二号金龙盒一副、摆金蝶小菜两只 姜醋一品黄碟、金匙羹 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皇帝的晚餐 燕窝鸭子热锅一品 肥鸡豆腐片汤一品此二品皆用五福珐琅碗 奶酥油野鸭子一品 水晶丸子一品 攒丝呼猪肘子一品 火熏猪肚一品此四品皆用二号黄碗 后送小虾米油火渣炒菠菜一品 通过上述一个片段的记载,我们发现, 不过菜式记录详细, 包括使用的餐具也做了描述。
满族八大碗
![满族八大碗](https://img.taocdn.com/s3/m/9235d125376baf1ffd4fad13.png)
满族八大碗说起承德,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承德的民族文化史。
承德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的聚居地之一。
满族历史悠久,民俗丰富,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满族人也保留着很多自己的特色,其中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承德特色美食就是——满族八大碗。
满族八大碗,是满族特有的菜种。
包括以下八种菜品: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
满族八大碗除了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还有悠长的历史文化。
相传在乾隆年间,正值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飞速发展,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其中以“满汉全席”在饮食届闻名,满汉全席分为“上八珍”和“上八珍”,满族八大碗属于下八珍。
满族八大碗在古代是满族人宴请宾客的主要食物,八大碗集中了当时扒、焖、蒸、炒等所有的烹饪手法。
其中以“阿玛尊肉”最有代表性,这道菜是在努尔哈赤时期流传下来的,历史悠久,颇受各族人民欢迎。
满族八大碗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的是:溜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粗八大碗包括: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
八大碗在宴请宾客时,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清一色都用大海碗,看起来十分豁达,吃起来也十分过瘾,颇有满族人豪爽不羁的风格。
满族八大碗以其美妙的味道广为流传,保存至今,在东北、北京、承德一代依旧可以吃到正宗的满族八大碗。
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家店,在这里可以吃到美味传统的满族八大碗。
这家店位于南营子大街,店名是“乔家满族八大碗(流水沟店)”,非常实惠的价格即可尝到正宗的满族特色点心,萨其马、玫瑰花包、栗子面窝头……还有热气腾腾的菜品,既适合一家几口小聚一下,也适合同学聚会,吃着大碗菜,喝着大碗酒,谈谈心,说说话,是不是很有当初的马背民族在草原上围着篝火彻夜畅谈的情调?文章来源:全承游原文地址:/notes/show_372.html。
承德满非遗文化知识2000
![承德满非遗文化知识2000](https://img.taocdn.com/s3/m/9ef88fb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f.png)
承德满非遗文化知识2000承德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结构,使得承德这片沃土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辅相成,民间文化和宫廷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争芳斗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量积淀,遍布城乡,多姿多彩。
传统古琴斫制艺术,自伏義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开始,可考证的历史约3000年之久。
自古以来,斫琴与弹琴一脉相承,琴人除研习琴学,亦多以斫琴为业,所斫之琴多为帝王收藏。
历朝历代,古琴主要在帝王、统治阶层与文人雅士之间流传。
承德作为清代皇家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康雍乾三代帝王醉心古琴,并将古琴这一传统文化带入承德,对承德古琴文化的研习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现藏有皇家遗留古琴五张。
另有康熙皇帝亲自斫制的仲尼式古琴模型一张,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自古以来,斫琴名家名手辈出,以唐代“雷氏家族”为鼎盛,宋后渐衰,至清末连年战事动乱,古琴斫制工艺传承遂失。
清末贡生杨宗稷,在京创立“九疑琴社”,于咸丰年间斫琴技艺断代之时,搜集古法,研习旧制,开清末传统斫琴艺术之先河。
并将斫琴工艺技法与心得详记于自著(琴学丛书》一书,在所授弟子中薪火相传。
传统古琴研制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对现存古代典籍中关于古琴研制资料方面的整理、发掘与实践,以及传统研制技法对现存古琴文物修复与复制方面的应用。
在现有传统古琴斫琴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古代漆艺专著《鬓饰录》书中对“糙漆”工法的概述,挖掘出了灰糙法、漆糙法、煎糙法、曜糙法、黑糙法、赤糙法等详尽的传统古琴鬓饰技法。
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现存传世古琴文物的修复与复制工作中。
传统古琴研制艺术以“九疑琴派”第四代传承人隋意扬为代表,在京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隋意扬于2007年成立传统古琴斫制艺术工作室,是集古琴斫制、作品展示、古琴表演、琴学传承与技法培训于一体的古琴文化传播基地。
传统古琴斫制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隋意扬曾多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当代工艺美术展及相关展览展示活动。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46b81f370b1c59eef8c7b4ef.png)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作者:烸铂来源:《档案天地》2015年第08期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具体行业都会发生联系。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承德——这座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在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之一。
它历史悠久,有着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境内奇峰怪石、依山傍水、气候适宜。
从康熙九年(1670年)就开始有满人进入承德。
1703年,康熙皇帝选中这块地方修建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
每年陪皇帝前来的文人墨客、巨商富贾、皇室眷属以及一整套的办事机构随秋狝大军涌入承德。
此时的热河成为“宫围壮丽,左右市廛,连亘十里,塞北一大都也”。
承德逐渐形成了一个满、蒙、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
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等民俗习惯,形成了塞外山城独有的民俗风情。
城镇与商贸搭建的风俗桥梁众多的满族人涌入,日常的生活保障是个大事情,特别是乾隆时期,每逢皇帝及太后生日,各少数民族首领、各省要员及朝鲜、东南亚各国使节都要至热河祝寿。
由此豪华客栈、酒楼、商铺、戏园应运而生,各个行业日渐繁盛。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的头道牌楼、二道牌楼、三道牌楼,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或称买卖街。
此外还建有二仙居街、旱河沿街、土地祠、皮袄街、马市街、草市街等等。
承德街面上的大小商铺的商贸习俗中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气氛。
旧时承德街市有“五行八作”的商铺400多家,这些商铺名号不同,说道不一。
民间曾流传着一首商家选用字号歌,多用吉祥字眼,如福、德、永、仁、祥、庆等。
字号是商家的招牌,有着不同的喻意,但都有老字号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传统。
旧时承德商铺林立,无论是坐商还是行商都有各具特色的招幌,如坐商的餐饮业、客栈、中药铺、浴池、镶牙馆、照相馆、理发店等,又如行商的剃头挑子的铁唤头、货郎挑子的拨浪鼓、油篓子的木棒子、磨剪刀挑子的铁皮“哗啦啦”等。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a5bf07258fafab069dc0264.png)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作者:曹宏伟韩立民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0期摘要:文章主要阐述承德地区满族音乐,内容包括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关键词:满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满族祖居在我国东北地区,他们精于骑射、擅长歌舞,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信仰萨满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17世纪中叶随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开始了和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的传统。
承德地区人口以满族为主,它作为清代的夏都,实际上是清政府当时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清朝的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承德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因此承德地区的文化、艺术保持了鲜明的清代满族文化的特征。
据史料记载,清音子弟书、八角鼓、倒喇、朱春、热河五音大鼓等都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
其中倒喇、朱春和热河五音大鼓、萨满祭祀活动就曾是流行于承德地区的满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
倒喇亦称倒瓦喇,盛行于清代,分有末角、旦角的歌舞表演,使用琵琶、胡琴等作为伴奏乐器,倒喇的表演形式有时还伴有头顶瓯灯的舞蹈及带角色的表演。
热河民间流传“倒喇八调,一套一套”的谚语。
朱春亦称为朱赤温,有多种唱腔、曲牌联套、有场次布景、故事情节和人物,题材内容有神话、故事传说,对神、对祖先的祭祀,对本民族历史事件的描述等,用满语、汉语演唱。
经常使用民间俗曲作为基本腔调,唱腔中既有高昂有力、热情激烈的,又有低沉苍老、婉转抒情的,腔调变化多样。
板式有散板、快板、慢板、流水板等。
伴奏乐器有四弦、笛子、八角鼓等。
剧情复杂的、角色分工细致、曲调变化大的称为大戏,相反,剧情简单、角色少、曲调较单一的称为小戏。
“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黑龙江朱春艺人曾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庆祝皇帝诞辰的演出活动,把朱春带到了承德地区,在避暑山庄《清代宫庭百戏图》中对朱春有精彩的描述”。
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满族特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报告
![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满族特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03a2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9.png)
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满族特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报告承德是河北北部满族人口和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有着很好的满族文化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满族特色课程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弘扬满族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发挥地方优势实现长足发展。
本文通过对承德满族聚居地满族特色课程的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满族特色课程的开发情况,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
标签: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特色课程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研究背景河北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除汉族外,满族人口最多,占河北少数民族总数的72.99%,大部分居住于承德市丰宁、宽城和围场县及秦皇岛青龙等4个独立的满族自治县。
就承德地区来说,满族聚居地不仅人口数量多,而且有着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
但是,承德地区的很多满族人对自己的民族并不了解,除了少数专门从事满族宗教事务研究的人员外,满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传统、民族特色却鲜为人知。
因此,在承德满族聚居地推广和弘扬满族文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近年来,承德市政府、地方高校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然而,就承德地区来说,虽然有良好的民族传统,地方高校也做了一些满族课程的研究开发,但始终没有深入到基础教育。
承德市几个满族自治县内的城镇小学,满族文化课程开设很少。
因此,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弘扬有承德特色的满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不仅是从根本上保证承德地区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是实现承德满族文化长足传承与发展的保证。
1.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承德地區的小学入手,尤其是满族聚居地的小学,通过调查该地区满族特色课程的开设、实施情况,了解现阶段各满族聚居地小学相应课程的开设情况,同时发现问题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真实的反映现阶段承德地区满族特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应用情况。
1.3 研究意义第一,有利于承德地区满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就承德地区来说,作为有着四个满族自治县和满族避暑山庄文化的行政区,无论从传统上来说,还是就现实而言,都有着开发和研究满族文化、满族元素得天独厚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具体行业都会发生联系。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承德――这座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在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之一。
它历史悠久,有着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境内奇峰怪石、依山傍水、气候适宜。
从康熙九年(1670年)就开始有满人进入承德。
1703年,康熙皇帝选中这块地方修建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
每年陪皇帝前来的文人墨客、巨商富贾、皇室眷属以及一整套的办事机构随秋?A大军涌入承德。
此时的热河成为“宫围壮丽,左右市廛,连亘十里,塞北一大都也”。
承德逐渐形成了一个满、蒙、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
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等民俗习惯,形成了塞外山城独有的民俗风情。
城镇与商贸搭建的风俗桥梁众多的满族人涌入,日常的生活保障是个大事情,特别是乾隆时期,每逢皇帝及太后生日,各少数民族首领、各省要员及朝鲜、东南亚各国使节都要至热河祝寿。
由此豪华客栈、酒楼、商铺、戏园应运而生,各个行业日渐繁盛。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的头道牌楼、二道牌楼、三道牌楼,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或称买卖街。
此外还建有二仙居街、旱河沿街、土地祠、皮袄街、马市街、草市街等等。
承德街面上的大小商铺的商贸习俗中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气氛。
旧时承德街市有“五行八作”的商铺400多家,这些商铺名号不同,说道不一。
民间曾流传着一首商家选用字号歌,多用吉祥字眼,如福、德、永、仁、祥、庆等。
字号是商家的招牌,有着不同的喻意,但都有老字号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传统。
旧时承德商铺林立,无论是坐商还是行商都有各具特色的招幌,如坐商的餐饮业、客栈、中药铺、浴池、镶牙馆、照相馆、理发店等,又如行商的剃头挑子的铁唤头、货郎挑子的拨浪鼓、油篓子的木棒子、磨剪刀挑子的铁皮“哗啦啦”等。
大的街面以下,集市庙会众多。
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沟(平泉)已有集市,设米粮、木炭、柴草、蔬菜、牲畜和劳动市场。
清朝八沟厅支出列项祭祀,民国庙会唱大戏三到七天。
商户、工匠、手艺人、小吃摊,在庙会期间进行商品交易。
另外,四月初八的隆化集市庙会十分繁华,三里长街摆满各类商贩,南有牲畜市,北有柴草市,中间是日用杂货。
庙会附近张满白布凉棚,各种杂耍、小吃、拉洋片、看相算命的,人声鼎沸。
戏班在庙前唱大戏。
隆化境内的庙会属郭家屯镇西屯村凤凰阁规模最大、最隆重。
该庙会以物资交流为主,每年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日都举行庙会,来自内蒙、丰宁、围场和县内的商贾、佛教信徒等赶庙会者达数万人。
交易会上各种牲畜、土特产品、木材及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交易之余,也有不少骑马的蒙古人和外地客商到半山腰的凤凰阁烧香拜佛。
商贸的发达,曾经的青山绿水之地也衍生成了新的城镇。
如平泉,因其街中心有股泉水平地涌出,水量大,水质好,居民、商铺多用此水而得名。
其“上通锦州,下通喜峰口”,原称“八沟”。
其建于清朝初年,到了康熙四十四年,平泉境内又设南、北五十家子两个驿站。
雍正时,平泉已经形成一条东西向街道。
内蒙古腹地生产的粮食、皮毛、药材、牲畜,关里的布匹、糖茶、日用百货,均在这里汇集、储运、转销。
货栈、粮行、商业店铺、手工作坊,形成南起南岭,北至七家北口的二十华里的长街。
官衙多设在街中心偏西处,居民区分布于街南、街北和西北部,由官府拨款或官倡民筹,先后建成的庙宇,分别坐落于重要街头、巷口。
几个分散村落逐渐连成一片,城镇规模成型。
当时平泉“街长十六里,瓦屋鳞次,商贾辐辏,人烟稠密,口外最繁华处也”。
素有拉不完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称,衣食住行带来的风俗土壤承德满族人的大量聚集,始于守卫避暑山庄的八旗兵丁。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成后,为了解决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并照料其日常生活,朝廷分批地派遣八旗兵来到承德,他们大多拖家带口,从吃的到用的,皆由国家供应。
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满族的老百姓,清政府为了解决满汉矛盾,在喜峰口至古北口以外,共建皇庄、王庄、官庄一百多处,由满人来管理这些田地。
驻扎的营子之间有街道隔开,每个营子都用一道院墙围起来,形成单独的居住空间。
营子里的房屋大体都一样,均是三间,也有两间改成三间的,叫“二破三”,整个房子的格局是前廊后厦,廊檐伸出来很宽的一部分,约在一米到一米八之间,下面是高出地面与房屋相连的平台,满人把厨房安置在这里。
进门后的一间是过厅,满人以西为贵,故把左面的西屋让给老人居住,夫妻居室安排在东屋。
一般的百姓居住就没有这么规矩。
由于满族先人常年在寒冷的环境中狩猎和生活,冬季穴居,到了夏天多在森林“郁密处结幕”,居住“撮落”,汉语的意思是马架子或窝棚。
它是起脊式,从横断面来看是人字形。
定居后发展为砖瓦石块的东北式老房。
为了防寒,老房突出取暖设备,即修筑锅台和火炕,与室外烟囱想通。
一般是三间或五间院落围以木障为墙,大门向南开,院内有影壁,立有“索伦杆”。
正房中间开门,分东西屋。
如今在承德农村还保留着这种建筑风格。
由于承德地区的满族大多是从北京过来的,因此在饮食上十分讲究,有浓厚的皇城特色。
京城的大菜小吃在这里随处可见,像满汉全席、烤全羊、涮羊肉、驴打滚、萨琪玛、粘糕等等。
粘食是满族人喜爱的食品,因为在野外狩猎,忍饥挨饿是常事,而粘食最大的优点是耐饥饿。
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做粘食,称之“年货”,冻上以备春节食用。
在副食上,喜欢食肉类,如猪肉片、血肠,并以酸菜下粉条为佳肴。
另外,承德还有一样极富民族特色的小吃――豆汁,它是绿豆做成淀粉后,余下的残渣发酵后再加上小米熬制而成,喝起来醇香可口、余味悠长。
民国初年的时候,很多满人日子过不下去了,当时有一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他们的窘境,就是“八旗妞,下山沟,窝瓜豆角一起偷”。
这时,他们平时做饭的手艺派上了用场,好多满人后来都干上了一些诸如熬豆汁、贴小米面、做豆片的小本买卖,这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
和汉族人一样,满族的节日中最重要的也是春节。
在承德滦河镇的满族过年时有一特殊项目:竖天灯竿。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挖一坑,埋上长长的木竿,在竿的顶部绑上一颗小松树,内置五谷杂粮,每晚将点好蜡烛的纸灯笼用绳子系上去,从腊月二十三点上,一直到正月十五,每晚换一只蜡烛。
以此形式祭天和预祝来年吉祥。
满族人的服饰主要是一种襟式长袍,因满族人皆为旗人,所以这种长袍称为旗袍。
满族男女皆喜穿旗袍。
清初,旗袍的样式没有领,马蹄形状袖口,也叫箭袖,大襟左袄,系纽扣,四开权,衣长过膝。
入关后,逐渐受汉族服饰影响,居常旗袍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权,或不开权,马蹄袖也改为平袖,箭袖袍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官服袍、包括朝袍、龙袍、蟒袍等仍为开权、马蹄式,外加披肩领或卷领。
平民百姓喜庆日或外出办事,亦遵旧俗,以箭袖为重,春冬季于旗袍外加穿马褂或马甲,腰间束带;女旗袍与男式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多于领口、衣襟、衣裙及端缘饰花边。
外出则于颈间围一长巾,春秋季加穿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四十年代后,男式旗袍渐废弃不用,女式旗袍则由宽袖改为窄袖,由宽松肥大型改为紧身贴腰式,后来逐渐传入汉族妇女的服饰中。
此外,满族妇女喜穿木质高底鞋,称为“旗鞋",亦称"马蹄底鞋",因其木底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而得名,木底高三四寸,高者也有达七、八寸的。
木底四周包裹白布。
有钱人家多以绸缎做鞋面,平民百姓家多以布做鞋面,无论贫富,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的鞋因近似丧服而禁忌。
贵族妇女还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
少女至十三四岁即开始穿着这种鞋,现在,这种鞋已不多见。
仪轨中的风俗繁衍满族人的礼节重、规矩大,对祖先非常敬重和崇拜,各个家族中都立有祖先的牌位,随着年代的久远,支脉和人口多了,但逢年过节,家族中最隆重的事情还是依次到祖先牌位前叩头。
正月三十晚上辞旧之后,满人先拜组先后拜财神。
另外,长幼之序、上下之尊也分得清清楚楚,即使相差几天本家兄弟俩,见面时,弟弟也是毕恭毕敬,拱手打礼。
在普通的满族人家里,小儿子清晨起来出去散步,出门前要到母亲那里请安,左腿弯曲,右膝着地,右手下垂触地,行“打扦礼”,告诉母亲他要出去一会;散步回来,儿子还要到母亲那里行礼请安。
满族入关后,满汉文化交融成为历史的潮流,在汉族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婚娶六礼的影响下,满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新婚俗,大致可分为说媒、相门户、合婚、小定、拜女家、下茶、送日子、开剪、迎娶、坐帐、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承德地区的满族人与其他地方的满族及汉族人相同,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方允许订婚。
正如《啸亭杂录》所记载的:“满洲氏族,罕有指腹订婚者,皆年及冠、笄,男女家始相聘问,违者有罪”。
订婚后,经媒人说和,女方答应议婚,男方主妇,一般是男方母亲随媒人至女方家相看,如满意则赠送女方如意、玉环、手串等作为定礼。
相看后,女方将写有女孩生辰八字的年命帖交与男家,在承德地区的有些地方还要随即送些馒头等发面食品,有蒸蒸日上之意。
男方接到女方年命帖后将其放在自己灶神或灶台香炉前,三天后,如家里没出现打破盆碗、财物遗失等不吉利的现象则为大吉。
男家就会把女方的年命帖送至算命先生处,请其为男女双方推算命运是否匹配,如不相和是否有破解之道。
如双方无法相配,男方可要回赠与女方的定礼,如匹配则进行下一步放定,即过彩礼,包括放小定拜女家和放大定三个阶段。
这些都完成后,两家正式定下亲事,开始正式着手准备新人的婚事。
男家选好结婚日期后提前通知女家,称为“送日子”。
在承德地区,大多婚期都选在冬季,且主要集中在腊月。
因为冬天是农闲的时候,大伙都有时间来帮忙,干了一年的活,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
婚期确定后,女家选取吉日将男家送来的彩礼放置在祖宗案前,焚香祭祖,跪拜祖先,挑出色彩合适的布匹,用新剪刀将其按所需尺寸大小裁开,准备做嫁衣。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婚期也就临近了。
承德地区的满族婚礼一般分三天,头一天男方家杀猪、搭灶、立鼓乐棚子、拜祖;第二天是搭喜车,安柜箱;第三天是正日子,举行婚礼典礼。
在结婚过程中,婚娶要用花轿,新娘下轿,右肩背着两个铜镜,怀中抱着宝瓶,天地桌上摆着一斗红高粱,上边插一张弓,三支箭,一杆秤。
拜天地前,新郎对着新娘背着的铜镜虚射三箭,再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盖头,新娘迈过马鞍进屋,登粘糕上炕坐福,射三箭一是为辟邪,二是试试新郎的武功。
迈马鞍意味着平平安安。
婚后生男孩,门口要挂弓箭,预示他长大成为好射手。
生女孩则在门口挂红布条,象征吉祥。
发俗中透露的生活变迁发俗是显示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
各个民族由于审美要求的不同或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其发俗和发饰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