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干货――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的逻辑、手法剖析及识别

合集下载

财务会计造假主要形式及识别

财务会计造假主要形式及识别

财务会计造假主要形式及识别引言财务会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达到特定目的,通过操纵会计数据和财务报表,虚增收入或减少费用等方式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财务会计造假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信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识别财务会计造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财务会计造假的主要形式及其识别方法。

1. 资产减值与收入虚增资产减值和收入虚增是财务会计造假中常见的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夸大资产的价值或减少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来提高企业的净利润。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虚增收入,如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来改善财务状况。

1.1 资产减值•过度保守估计资产减值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可以通过过度保守的估计方法来减少准备金额,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一般来说,过度保守的规避风险会导致过高的资产减值,从而低估企业的净利润。

•资产减值计提不符合实际情况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可以故意选择不合理的计提准则,以达到虚增企业利润的目的。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选择高估收入并低估费用。

1.2 收入虚增•销售回购企业通过与联营企业进行回购协议,虚增销售额。

回购协议达成后,联营企业常常会返还企业一部分或全部的销售额。

•客户关联交易企业通过设置关联公司进行交易,虚增销售额。

这种关联交易往往是与不存在的公司进行虚假的买卖合同,或者与股东、高管进行虚假业务合作。

2. 资本支出虚增与费用减少通过资本支出虚增和费用减少的手段,企业可以虚增企业的资产和利润,从而欺骗投资者。

这种造假手段主要涉及资本开支、费用计提和资产计价。

2.1 资本支出虚增•资本化扩大化账单企业在计算固定资产成本时,可以将一些不应归入资本支出的费用也进行资本化,从而虚增资本支出。

•虚假项目加总企业可以将本不属于资本支出范畴的费用归类为资本支出,进行虚假记账,进而虚增企业的资本支出和净资产。

2.2 费用减少•费用资本化企业可以将一部分应该计入费用的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通过减少费用的计提,虚增企业的利润。

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手法剖析及识别

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手法剖析及识别

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手法剖析及识别来源:《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版)2016年第12期总第43期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绿大地”、“万福生科”、“天丰节能”等多起IPO财务造假案件。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此类案件财务造假的手法多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使发行人业绩符合IPO发行标准。

但细究其造假手法时,发现造假手法在逐步演变,手段日趋复杂,隐蔽性越来越强,查处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拟结合近年来查处的有关案例,剖析虚构经济业务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基本手法及其各种演变情形探讨如何识别该类型的财务造假。

一、造假的逻辑发行人财务造假的目的一般都很明确,或使公司的财务指标,如利润、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达到基本发行条件;或使公司的主营业务突出、业绩保持增长态势,争取更好的发行价格。

在此目的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发行人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一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变得十分突出;二是保持利润、收入、资产的同步增长态势;三是考虑了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能保持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性,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注意。

在实际造假过程中,发行人首先会根据发行条件设定出年度目标利润金额,计算出当年需要虚增利润的金额,再根据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反算出需要虚增收入的金额,然后根据毛利率计算出虚增生产成本的金额,进而推导出虚假采购的金额;接着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消化虚假毛利占用的资金;最后发行人会将造假金额分解到每个月份,安排人员具体实施。

二、造假的手法及演变虚构经济业务型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其中关键的环节有三个:一是虚构客户和供应商;二是虚构资金流与虚构经济业务相匹配;三是如何“消化”虚构毛利占用的资金。

(一)虚构客户和供应商的手法1.成立空壳公司或利用关联公司进行造假发行人在虚构客户和供应商时一般喜欢使用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公司,或者成立一些空壳公司进行造假,如绿大地。

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

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

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随着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核算制度的调整变化,新的财务造假行为不断出现,而且手段翻新花样繁多,几乎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有严重的虚构交易,虚构收入和利润的财务欺诈,有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缺陷来操纵利润,调节资产,也有利用其他手段进行财务造假的行为. (一)虚构交易,操纵利润虚构交易主要表现为伪造收入,它是性质最为恶劣,欺骗性最大的一种财务造假的手段,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最惨重的财务欺诈案件,几乎都是使用这种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法制造的.伪造的交易是一场完全的骗局,是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践踏,是公然的违法违规行为.虚构交易的主要途径是伪造收入,伪造收入主要包括以下手段:从虚构交易对象开始,虚构原材料购入发票,伪造材料购入合同,材料运输入库单据,材料出库单据,产品生产班组和记录,产品入库单据,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单据,产品出库单据,产品运输单据,银行存款对账单,银行存款调节表,纳税单据,产品外销报关单,国际信用证,国外交易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所有需要的凭证和文件.这样的虚假交易和事项输出的会计信息,即使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有时也难以洞察其踪迹.银广夏就是一个虚构交易和利润的典型案例.(二)操纵收入,费用,调节利润1.提前确认收入会计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居于首要地位的是交易和事项的确认,然后才逐步进行到最后的信息报告,会计信息的确认对会计信息报告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只有正确的交易和事项的确认,才能谈到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虽然资产负债表也逐步得到更多的关注,但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损益表的认知程度似乎更高.而在损益表的第一页,列出的就是主营业务收入,如果收入确认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判断标准,必然导致会计报告的不真实.收入的确认本质上就是指收入在什么时候入账,并在损益表上如何反映.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收入确认准则基本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对各种类别交易事项的确认规定了很严格的标准,但这些标准虽然看上去很明确,但是基于判断的成分依然很大.基于估计和判断的领域总是容易被作为操纵的空间,因此收入确认的弹性很大,这一也是经常被用来作为利润规划手段的原因.一些公司使用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的做法确认收入,给外部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误导.2.利用投资收益等一次性所得调节利润在我国,首次发行股票,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某些银行贷款的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恢复上市,解除特别处理等,都规定有硬性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某一比率,扭亏为盈,连续三年盈利等.当企业经营不利而又想进一步融资或者解除特别处理时,就会为了实现这些硬性指标而操纵利润,方法之一就是依赖一次性所得.特别是投资收益,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利润操纵方法.可以操纵的一次性所指包括巨额投资收益,销售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股权转让,关联方之间的资产购销等.这些一次性所得不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收入,当企业达到既定目标后该部分利润和收入会随即消失,不但盈利能力不真实,也降低了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性.3.将费用资本化来调节利润费用必须与发生的收入配比,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必须抵减收入.如果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资本化,会由于资本化费用转化为资本而在以后的多个会计期间摊销而夸大当期利润.经常被不适当的资本化的费用有利息费用,广告费用,研究与开发经费和其他日常经营费用等,其资本化的借口往往是一些会计原则,比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三)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的不恰当利用会计制度同任何制度一样都具有局限性,会计准则所固有的估计和专业判断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中,只要存在估计和判断的领域,就存在被利用来进行利润操纵和调节资产的可能性,就可能引起会计信息失真.1.会计估计方法的不恰当利用会计估计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可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如果赖以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更正.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很多,例如:坏账比例,存货毁损,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无形资产的受益年限,资产减值等.由于会计估计的特点是依靠估计和判断,使用会计估计规划利润的概率很大,比如利用会计估计的巨额准备计提,各种秘密准备等,如果使用灵活,可以成为利润调节和规划的强有力的武器.2.会计原则的不恰当利用利用会计原则规划利润都是在实务中扭曲业务的实质情况,却以会计原则为盾牌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无论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各种交易和事项会计处理的规定多么详细,都不可能包罗实务中的所有情况,特别是科技发展如此快,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这样就给那些想操纵会计行为,制作失真会计信息的会计师和企业管理当局留下了可乘之机.只要存在估计和判断的领域,就可能被利用来制作失真会计信息.利用会计原则操纵利润的可能情形有:(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明明一项交易不符合完整手续,管理当局却可能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借口,把交易所必备的手续歪曲成事项的形式而确认该交易的结果,从而制造出形式重于实质的交易;相反,有的管理当局把实质上的真正交易扭曲为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不加以确认.这两种处理方法一个是提前确认了交易结果,一个是推迟确认了交易结果,两者都没有真实反映经济内容的真实情况.(2)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判断经济事项的发生期间,并以判断为基础,决定是否确认收入和承担费用,而不是以货币支付和收取为确认基础.配比原则要求实现的收入与为之发生的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核算与记录.比如广告费,一般要求在发生的会计期间记入损益,但企业认为该笔费用可以使连续多个会计期间受益而进行资本化,在以后的多个期间分摊.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使企业有很灵活的确认收入的会计期间,这样管理当局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何时确认收入.多元化是很多公司的经营特点,有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自己或子公司经营多种业务,其利润就很容易以不同业务为借口被人为操纵,在需要利润时就使用最激进的会计手法,提前确认收入:否则就使用最稳健的会计手法,尽可能迟的确认收入,毕竟它的业务范围为它提供了可操纵的空间.(3)谨慎性原则.该准则要求企业不得多记录资产和收益,也不得少记录负债和费用,计提资产减值就是该准则的具体应用.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而是把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利润的调节器,需要利润时,不提取或者提取很少的减值准备;发生亏损成为定局时,一次性提取大量的准备,确认过多的费用,为以后的扭亏为盈做准备.(四)关联交易准则的不恰当利用关联交易并非为法律所禁止,也不是所有的关联交易都违背市场规则,但却曾经被上市公司广泛用来进行利润造假.关联交易正常化的做法是,关联方之间通过非关联的第三方作为中介,循环交易,或者掩盖关联关系,避开会计规定的限制,或者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与战略伙伴的关系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这种关系表面上看不属于关联交易,但由于在这些操作的背后有另外的利益转移,这种方式本质上也应该属于关联交易,但是判断的难度比较大,可以被企业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特别是在我国财务报告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自己不提供,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无法得到真实的交易信息.关联交易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比如为了配股,发行新股,发行债券的成功,或者通过企业经营利润的支持操纵股票价格,从而得到更大的自身利益.(五)其他操纵利润,调节资产行为除存在以上几种主要的财务造假手段外,有些企业采用下列手段来达到目的.1.子公司,空壳公司的妙用在利润操纵,资本运营领域,子公司,空壳公司等虚拟公司有非常神奇的作用.美国安然公司堪称典范,子公司数目达3000家以上,银广夏在北京的两家商贸公司和一家研究所,东方电子的烟台振东高新技术发展公司,一条龙作假的黎明股份等,在运作过程中都晃动着虚拟公司的影子.而资本市场的玩家,对虚拟公司,空壳公司更是运用自如.[4]虚拟公司,空壳公司常有下列妙用:(1)虚构交易和事项.(2)关联交易正常化.(3)资本运作.(4)转移资金.(5)操纵市场.(6)资产重组.所有涉及交易规划和资本运营的操纵行为,对具有法人性质的虚拟公司运用得好,都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躲开了监管部门的监督,又避开了形式上违规的风险,而且不容易引起外界的注意.2.不按规定披露重大信息企业的一些重大事项,如委托理财,重大诉讼,关联交易,抵押,担保,兼并收购,大股东高额占用资金等,必须全面及时地按照要求披露,否则将出现误导投资者的会计信息.在市场监管逐步严格的情况下,企业不按照要求披露重大信息的情况越来越少,但仍然有部分企业没有按照要求去做,信息披露避重就轻,将过多的笔墨倾注于非重要事项,而对重要,关键的事项缺乏详细描述,特别是一些对企业十分不利的重大事项轻描淡写,甚至隐瞒掩藏.当重大事项已经危及企业的生存,很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影响持续经营时,不披露行为会给投资者带来十分严重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常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信息披露不真实; (2)信息披露不充分;(3)信息披露不及时;(4)信息披露不公平;(5)信息披露不对称;(6)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惯例不协调.例如,"ST春都"存在严重的隐瞒实情与虚假披露,"南华西"推迟重大事项的披露,"三九医药"避重就轻披露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价值的判断,误导他们的决策,导致重大损失.3.私设小金库小金库问题在企业中非常普遍,即使上市公司也不能避免.企业常通过下列手段将资金转移到小金库账上.(1)获得的现金折扣不入账.(2)投资收益等不固定的收入部分或全部不入账.(3)虚假研究开发费用,虚假广告费,虚假会议费等各种虚假费用抵账.(4)直接收集各种费用性质的发票抽取单位资金.小金库的存在,虽然很少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纵容了管理层道德的缺失.1、虚假财务报表的常见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一、案例剖析1. 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虚构、篡改、隐瞒、冒用财务信息等手段,以获取非法利益或规避法律法规的行为。

本文将通过剖析几个经典的财务舞弊案例,深入分析其手法和原因,以提高对财务舞弊的识别能力。

2. 案例一:虚增收入案例描述:某公司为了提高业绩,虚构了一批不存在的销售订单,并将其作为收入计入财务报表。

剖析:虚增收入是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法之一。

识别虚增收入的关键在于对销售订单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包括与客户的沟通、物流记录、收款凭证等,以确认订单的真实性。

3. 案例二:资产贬值掩盖案例描述:某企业为了掩盖资产贬值,将部分资产转移至关联公司,并在财务报表中未予以披露。

剖析:资产贬值掩盖是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法。

识别该类舞弊的关键在于审查资产转移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包括关联交易的披露情况、资产评估报告等,以确认是否存在资产贬值掩盖的行为。

4. 案例三:虚构费用案例描述:某公司为了减少税收负担,虚构了一些不存在的费用,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计入。

剖析:虚构费用是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法。

识别虚构费用的关键在于对费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包括费用发生的依据、相关凭证的真实性等,以确认费用是否存在虚构行为。

二、识别技巧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预防和识别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包括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审批制度、加强财务数据的核实与审计等,以提高对财务异常情况的敏感度。

2. 引入专业机构审计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审计,能够提供独立的、客观的审计意见,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舞弊问题。

同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加强对财务数据的监督和检查。

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例如,对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等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对异常波动进行深入调查。

4. 加强员工教育和监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财务舞弊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分析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分析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分析一、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1.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动态,做好财务报表审核的前期准备工作(1)关注企业的经济以及行业发展的状况。

企业制造虚假财务报告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比如行业发展不景气,竞争对手过于强大导致企业营业额的降低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到达提高自己利益的目的。

因此,投资者需要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够有机会发现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目的,找出在财务中作假的证据,有效识别企业的虚假财务信息。

而要想对企业有深入了解主要可以从企业发展的背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内部其他竞争公司的信息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有效识别企业虚假财务报告。

(2)关注审计报告,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

注册会计师由于其专业技能较高,可以接触到上市公司的一些原始凭证、明细账目以及经济合同等财务资料,但是由于近年来的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公信程度。

但是不可否认在进行调查企业经济状况时,注册会计师时出示的审计报告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

那么要想识破企业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就要仔细地阅读审计报告。

不过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很多的投资者没能够将注册会计师出示的升级报告完全的阅读完整,也就导致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完全了解。

同时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相关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没有受到投资者的充分重视,但是具有保留意见以及没有办法表示与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提醒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有足够的警惕心,并要求企业对标注出来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判定。

2.认真阅读企业财务报告,有效还原财务报告的真实面目(1)利用企业会计财务报告进行相关指标的计算,将结果与行业内部其他的企业进行对比,从而有效的分析企业经营状况。

根据相关调查与统计,企业会计的欺诈,篡改企业销售数据以及应收款项,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出现严重的问题。

剖析财务造假

剖析财务造假

剖析财务造假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虚构收入、假挂账、假结账、假相符、假支出等。

这些手段可能涉及提前或推迟结账、多加增项或多加减项、结账空转等,以故意多加或多减数据,虚列账面金额,从而达到不法目的。

财务造假行为的危害十分严重。

它扰乱了正常运行的市场经济,向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欺骗了投资者,使他们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种行为还损害了有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造成大范围国家利益受损,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此外,财务造假也阻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得该行业在日益猖獗的财务造假趋势下面临扭曲发展的风险。

为了防范财务造假,企业和相关机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财务造假的基础,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并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其次,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以防范和识别财务造假行为。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违反会计准则和法规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投资者利益和注册会计师行业都造成了严重损害。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浅谈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及识别方法

浅谈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及识别方法

●业务技术2011年第6期浅谈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及识别方法○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何玉林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

虚假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严重干扰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

通过对虚假财务报表的分析研究,了解常见作假手段,掌握相应的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一、虚假财务报表常见的舞弊手段(一)虚增销售收入通过收入来粉饰财务报表是舞弊者最常用的手法,而且虚增销售收入也有多种不同的手段,以下列示几种最常见的虚增销售收入的舞弊手法:①提前确认收入;②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③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④调节应收、应付账款。

但是这种舞弊手法很容易被审计人员通过函证发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伴随着应收账款的转移,具体的做法是将应收账款让售给专门的财务公司,伪造金融单证或者在金融机构配合下,以虚构的银行存款“收回”应收账款。

(二)虚增或虚减调节利润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主要方式包括:采用非公允价格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通过在关联方企业“对倒”创造交易量,创造利润;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调整收入确认方式操控利润。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取三种收入确定方式:①销售行为完成,无论货款是否收到,即可视为收入实现;②按生产进度确认收入;③按合同约定确认,主要指分期付款销售方式。

同时规定,在确认营业收入时,还应扣除折扣、折让、销售退回。

企业利用制度的灵活性,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收入确认方式,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从而调整各项利润,以达到骗贷或偷逃税款的目的。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采取欺骗性手段,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以获取不当利益或掩盖真实财务状况的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还会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企业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对财务造假的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范和应对。

一、财务造假手段1. 虚增收入:企业可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或收入确认的时点,来虚增公司的销售收入,以提高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

2. 通过对信用销售或无实际货物出售来虚增应收账款,以提高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规模和企业的信用度。

3. 虚构费用支出:企业通过虚构费用支出来降低企业的利润,以逃避税收和转移利润给其他企业。

4. 资产贬值准备的变动:企业通过调整资产贬值准备,来影响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掩饰亏损或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5. 股票操纵:企业可以通过人为操纵公司股价,来制造虚假的盈利、市值等信息,来达到改善公司财务表现的目的。

二、财务造假对策分析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公司各项业务合规有序运行,防范和减少内部欺诈风险。

2. 强化财务审计和监管:加强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和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和制衡,减少公司高管和董事会的权力寻租和滥用行为。

4. 加强舆情管理和投资者关系:企业应加强舆情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维护,加强对外部媒体和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减少外部投机和操纵。

三、财务造假案例分析1. 中弘集团:中国知名房地产商。

2019年,中弘集团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实际控制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并遭遇财务危机,最终被实际清盘。

2. 微缩光电:上市公司微缩光电因涉嫌财务造假,连续数年业绩虚假,严重违反了证券法和上市公司监管规定,最终公司被取消上市资格。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填账目、隐瞒财务信息等手段,伪造财务数据,违反财务规定和法律法规。

财务造假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企业追求高盈利、虚构业绩等原因。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防止恶意的财务造假,有必要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和防范措施。

一、财务造假的手段1.虚构营收:虚构营收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

企业为了提高盈利水平,可能虚构收入,并将虚假收入列入财务报表。

2.虚假成本:企业可能通过虚假的成本报告来掩盖其实际盈利情况,以达到操纵财务报表的目的。

3.无形资产:企业可能通过虚构无形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等,欺瞒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估值和股票价格。

4.财务杠杆:财务杠杆是指企业通过借款或发行大量债券,并用得来的资金投资业务,以期获得更高的财务回报。

然而,如果这些业务不能产生预期的回报,企业就可能陷入困境,无法偿还债务,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5.虚假披露:虚假披露是指企业在其公开报道中故意隐瞒有关的信息或故意误导投资者。

二、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1.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设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操作流程,严格管理账务和会计制度,防止内部错误或诈骗行为的发生。

2.开展审计工作:企业应定期开展第三方审计工作,以检查会计准则的合规性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通过审计,企业能够发现财务造假行为,及时纠正和惩罚,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建立投资者保护机制:为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市场监管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通过加强监管、将重点企业列入监督范围、对违规的公司进行处罚等方式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4.提高法律制度的效力:政府应完善有关财务造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犯罪行为。

加强监管和法律的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总之,财务造假严重影响市场信心和投资者的利益。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监管,建立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坚决防范财务造假。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 措施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财务造假手段 • 财务造假动机 • 财务造假识别方法 • 财务造假防范措施
01
财务造假手段
虚增收入
虚构交易
通过伪造合同、发票等手段,虚构不存在的交易,从 而虚增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
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以达到虚增本期收入的目的 。
债务重组
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将原本的负债转为权益 ,从而避免负债在财务报表中体现。
担保事项隐瞒
对公司的担保事项进行隐瞒,以达到隐瞒负债的目的。
隐瞒重要事项
隐瞒重大诉讼
对公司涉及的重大诉讼进行隐瞒,避免对财 务报表产生影响。
隐瞒关联方交易
对与关联方的交易进行隐瞒,避免在财务报 表中体现。
隐瞒其他重要事项
对公司涉及的其他重要事项进行隐瞒,如环 保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
02
财务造假动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联交易
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将本应属于关联方的收入计 入公司财务报表。
虚增资产
虚构资产
未及时处理资产减值
通过伪造资产证明、评估报告等手段 ,虚构不存在的资产。
对资产减值不及时处理,导致资产价 值虚增。
高估资产价值
对资产进行高估,以达到虚增资产价 值的目的。
隐瞒负债
隐瞒债务
通过隐瞒债务的方式,避免负债在财务报表中 体现。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采用非法手段伪造、篡改、隐瞒会计资料或虚构交易等形式造成的财务信息失真。

财务造假的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资产估值造假:企业通过虚高资产价值来扭曲企业的财务状况,例如虚高固定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等。

2. 费用虚增造假:企业通过虚增费用来抵消企业收入的增长或者隐藏未公开的收入,例如虚增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

4. 资本构成虚假:企业通过虚构股本、假冒另一家公司的股份以及虚假股份交易等手段来欺骗公众。

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会面临法律责任和市场信誉的影响,投资者则有可能遭受财务损失。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打击措施至关重要:1.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依照会计准则建立有效的财务报告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有效减少造假机会。

2. 防范内部人员造假:企业应建立双重审计制度,并对财务人员进行严密的管理,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同时,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员工在财务处理中的授权和审批受到有效的限制,防范恶意内部人员的造假行为。

3. 建立合理的内外部监管机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财务处置的监管,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例如审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和法律咨询,发现财务风险及时报告。

实现财务信息透明和准确是企业取得投资者信任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的基础。

因此,各级监管机构和企业应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高度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防范和监管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与健康。

虚假财务报告特点、案例分析及识别

虚假财务报告特点、案例分析及识别
专题:
虚假财务报告的特点、案例分析 及识别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 三、财务报告粉饰原理 四、粉饰报告的手段归类 五、财务报告粉饰手法的另一种分类及案例 六、财务报告舞弊和粉饰的识别


1、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案件 2、2001年的银广夏案件 3、2001年的安然事件 4、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事件 5、2002年施乐公司案件 6、2003年南方保健公司案件
财务报告的概念

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
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企业对外提供的
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
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包括
数据化信息和非数据化信息。
财务报告的种类
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 财务状况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损益表 经营成果
• 收入 • 成本费用 • 利润
会计责任

(2)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只要两权 分离,所有者将经营权交与经营者,经 营者就应责无旁贷地保证资产安全、完 整,因此会计不只是简单地核算,还要 承担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的责任, 防止企业资源(对于国有企业,就是国 有资产)流失。
会计责任

(3)向企业外部各方提供真实、公允的 会计信息。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可靠的会计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 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需要 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企 业集团要从总体上反映整个企业的财务 状况和经营成果,也要求独立核算的部 门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 从而保证集团整体决策需要。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案件


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价从8月31日的775 英镑一路下跌,到10月1日,只剩下290英 镑。当时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 幕交易中,为自己赚取了90万英镑的巨额 利润。 科学家牛顿赔了,他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 超过了2万英镑。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 到人们的疯狂。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

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伪造财务数据、虚报或隐瞒财务信息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也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实质性损失,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

及早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和对策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各方对财务造假的预防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一、财务造假手段1. 虚报收入:企业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或未实际发生的销售交易来夸大收入规模,以美化业绩。

虚报收入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往往会掩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2. 虚假支出:企业通过虚构支出、夸大成本等手段来减少利润,以逃避纳税或规避盈利分成等责任,或者为了获取政府补贴和其他利益。

该类财务造假手段也是造成企业财务数据失真的重要原因。

3. 虚增资产:企业通过对资产进行伪造或虚增,夸大企业实际资产规模,以获取更多的贷款、融资或投资,或者掩盖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

4. 会计政策选择:企业通过变换会计政策、调整会计估计以及其他会计手段来规避或掩盖某些业务的真实财务状况,以夸大盈利或掩盖亏损。

5. 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力,造成对账目记录和财务报告的不准确性,给财务造假借口和便利。

二、财务造假的对策分析1. 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监督等方面。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执行力度,提高整体风险管控能力。

2. 加强审计监督:企业应定期邀请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3. 加强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范围和管理权限,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减少管理人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4. 科技手段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追踪,及时发现和防范不正常的财务变动和行为。

财务造假手段与识别方法

财务造假手段与识别方法

财务造假手段与识别方法【导语】财务造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本文将详细解析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并探讨如何识别这些不法行为。

【正文】一、财务造假手段1.虚增收入:企业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以提高利润。

2.少计费用:企业通过少计提坏账准备、少计折旧和摊销等手段,降低费用,提高利润。

3.虚假交易: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虚假采购等手段,实现资金的体外循环,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企业通过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会计事项,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等手段,人为调节利润。

5.隐瞒负债:企业通过不披露或隐瞒负债,降低负债水平,提高资产质量。

6.虚增资产:企业通过虚增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提高资产总额,美化财务报表。

7.会计政策滥用:企业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如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等,调节利润。

二、财务造假识别方法1.分析财务比率:通过分析财务比率,如毛利率、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发现异常波动,进而挖掘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2.对比行业数据:对比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如收入、利润、费用等,若某企业数据明显偏离行业平均水平,需引起关注。

3.审查关联交易:关注企业关联交易的合理性、公允性,是否存在虚假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

4.查看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审计意见等,可提供识别财务造假的线索。

5.研究会计政策:分析企业会计政策是否合理、稳定,是否存在滥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情况。

6.关注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关注现金流量表中投资、筹资、经营等活动的现金流量,识别财务造假。

7.深入了解企业业务:了解企业业务模式、市场竞争状况等,判断财务数据的合理性。

【结语】财务造假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还破坏市场秩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财务造假行为,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一、背景介绍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通过虚构交易、隐瞒重要信息或者利用会计漏洞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篡改,以达到误导投资者、获取不当利益的目的。

本文将对财务造假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造假手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识别和预防财务造假。

二、造假手段1. 虚构交易:企业通过虚构销售、采购等交易,增加收入或者减少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2. 收入确认滞后:企业将实际收入推迟确认,以延后成本的计提,从而使利润水平看起来更好。

3. 资产负债表突出:企业通过虚增资产或者虚减负债,使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

4. 利润控制:企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调整会计估计等手段,改变利润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三、影响因素1. 经济环境: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可能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实际情况。

2. 管理层压力:企业管理层为了满足股东、投资者的期望,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

3. 财务指标考核:一些企业的薪酬制度与财务指标挂钩,为了获得更高的奖金或者股权激励,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4. 法律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核不严格,或者对财务造假行为处罚不力,容易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造假行为。

四、识别财务造假1. 财务比率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比率,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指标,发现与行业平均水平或者历史数据相差较大的企业,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风险。

2. 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分析,关注异常变动的科目,如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等,发现不合理的调整或者重要信息的缺失,可能是财务造假的迹象。

3. 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发现存在的风险点和漏洞,从而预防和识别财务造假行为。

五、预防财务造假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和核查,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2. 加强法律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核,提高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财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

利用会计报表识别财务舞弊的方法分析

利用会计报表识别财务舞弊的方法分析

利用会计报表识别财务舞弊的方法分析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时,通过虚增收入、隐瞒费用、虚伪财务业务等手段,造假或操纵财务数据,以达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一种违法行为。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地位,也损害了投资者和员工的权益,因此及早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会计报表识别财务舞弊的方法,并对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1. 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要识别财务舞弊,首先要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阅读、比对和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可以发现其中的异常和不符合规范的地方。

比如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构成是否合理,负债项是否隐瞒或虚增;利润表上的收入和费用是否与行业平均水平相符;现金流量表上的现金流量情况是否与公司经营情况相符等。

这些都可能是财务舞弊的迹象。

2. 分析财务比率和指标财务比率和指标是评估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稳健性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可以用于识别财务舞弊。

比如财务杠杆比率和偿债能力比率能够反映公司的财务风险,如果这些比率异常波动或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就可能存在财务舞弊的风险。

盈利能力比率和经营效率比率也可以用于发现财务舞弊的蛛丝马迹,比如公司的盈利水平异常高,但经营效率低下,这可能是因为伪造了收入或隐瞒了费用。

3. 关注财务报表的细节财务报表中的细节往往能够揭示财务舞弊的端倪。

比如对照公司的财务报表和相关的附注,可以发现其中的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对公司的业务特点和行业规律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帮助识别财务舞弊。

比如某些特殊性行业可能会有自己的财务特点,如果发现了异常的财务行为,就需要更加警惕。

在识别财务舞弊的过程中,有些重点关注的财务报表项目可能会更容易暴露问题。

比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这些项目往往是财务舞弊的重灾区,因为它们很容易被伪造或隐瞒。

存货、长期资产和股东权益等项目也需要被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财务报表中的漏洞。

对这些关键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财务舞弊的端倪。

财务造假目的动机、常见手法、识别方法、关联方舞弊等

财务造假目的动机、常见手法、识别方法、关联方舞弊等

财务造假目的动机、常见手法、识别方法、关联方舞弊等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指导,更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因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提升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开展了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的问题解答包括五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1号——职业怀疑(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2号——函证(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4号——收入确认(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6号——关联方(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12号——货币资金审计(征求意见稿)》。

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1号——职业怀疑(征求意见稿)》一、财务造假风险因素评估以下为一些舞弊风险因素的示例:1. 动机或压力(1)被审计单位满足上市要求、偿债约束条件或再融资业绩条件存在困难;(2)被审计单位将被证券交易所进行特别处理或退市;(3)管理层存在较大的业绩压力,例如,较上市前相比,被审计单位上市后的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或需要满足盈利预测指标,完成业绩对赌的承诺以及维持股价等;(4)管理层为满足第三方要求或预期而承受过度压力,例如,投资分析师、机构投资者、重要债权人或其他外部人士对盈利能力或增长趋势存在预期,包括管理层在新闻报道和年报信息中作出过于乐观的预期,或管理层需要实现有关部门对管理层设定的考核目标;(5)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被审计单位中拥有重大经济利益,例如,持有被审计单位股票或个人薪酬(如奖金、股票期权、基于盈利水平的薪酬计划)与被审计单位的盈利状况紧密相关;(6)被审计单位或其最终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营运资金不足,或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7)被审计单位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进行大比例的股权质押。

2. 机会(1)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同时是其重要客户或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正在或曾经从事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或者被审计单位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占其正常业务的比例重大;(2)从事重大、异常或高度复杂的交易(特别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重大或复杂交易,对该交易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处理存在疑问);利用商业中介进行交易,而此项安排似乎不具有明确的商业理由;(3)被审计单位是市场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唯一买方或卖方,因而有能力对其供应商或客户施加重大影响;(4)被审计单位有能力对银行或其他第三方施加压力,以使其配合舞弊;(5)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例如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治理层对财务报告或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无效;管理层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且缺乏补偿性控制;(6)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例如,难以确定对被审计单位持有控制性权益的组织或个人,或者存在异常的法律实体或管理层级,或关键管理人员、法律顾问或治理层频繁更换;(7)被审计单位员工因惧怕遭受报复而不愿举报管理层的不当行为;(8)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海外业务且注册会计师较难就这些业务获取审计证据;(9)除被审计单位外,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还拥有或控制大量其他主体;(10)被审计单位经常与设立时间短、规模小的实体进行重大交易;(11)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对被审计单位具有高度的支配力,或高度参与被审计单位的治理和经营管理,或参与被审计单位重大交易的决策。

CPA干货――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的逻辑、手法剖析及识别

CPA干货――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的逻辑、手法剖析及识别

CPA干货: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的逻辑、手法剖析及识别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绿大地、万福生科、天丰节能”等多起IPO财务造假案件。

经过研究发现,此类案件财务造假的手法多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使发行人业绩符合IPA发行标准。

但细究其造假手法时,发现造假手法在逐步演变,手段日趋复杂,隐蔽性越来越强,查处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拟结合近年来查处的有关案例,剖析虚构经济业务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基本手法及其各种演变情形探讨如何识别该类型的财务造假。

1、造假的逻辑发行人财务造假的目的一般都很明确,或使公司的财务指标,如利润、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达到基本发行条件;或使公司的主营业务突出、业绩保持增长态势,争取更好的发行价格。

在此目的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发行人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一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变得十分突出;二是保持利润、收入、资产的同步增长态势;三是考虑了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能保持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性,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注意。

在实际造假过程中,发行人首先会根据发行条件设定出年度目标利润金额,计算出当年需要虚增利润的金额,再根据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反算出需要虚增收入的金额,然后根据毛利率计算出虚增生产成本的金额,进而推导出虚假采购的金额;接着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消化虚假毛利占用的资金;最后发行人会将造假金额分解到每个月份,安排人员具体实施。

2、造假的手法及演变虚构经济业务型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其中关键的环节有三个:一是虚构客户和供应商;二是虚构资金流与虚构经济业务相匹配;三是如何“消化”虚构毛利占用的资金。

(一)虚构客户和供应商的手法(1)成立空壳公司或利用关联公司进行造假发行人在虚构客户和供应商时一般喜欢使用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公司,或者成立一些空壳公司进行造假,如绿大地。

发行人经常使用其员工或亲属的名义注册一些空壳公司,并开立银行账户,这类公司几乎没有正常的业务,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在虚构经济业务造假过程中扮演客户或供应商的角色。

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识别与预测

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识别与预测

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识别与预测在商业领域中,财务报告是公司固有的记录和反映财务状况和业绩的工具。

然而,由于复杂的商业环境和竞争压力,某些公司可能会选择通过虚报财务报告来提高其市场声誉和估值。

因此,识别和预测财务报告造假行为成为了财务分析师和监管机构的关键任务。

本文将探讨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识别与预测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方法。

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识别对于保护投资者和维护市场秩序至关重要。

首先,识别财务报告造假可以帮助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虚假报告可能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投资损失。

其次,识别财务报告造假可以维护市场秩序和竞争公平。

虚假报告可能使得一些公司无法按照真实的情况进行经营,扰乱市场竞争,破坏了市场的公正性。

那么,如何识别财务报告造假行为呢?首先,分析公司的财务指标和比率。

经验表明,财务指标和比率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用于判断财务报告是否失真。

例如,过高或过低的营业利润率、毛利率或资产周转率可能表明操纵了财务报告。

此外,关注现金流量和资本支出的变化情况也是重要的指标。

如果公司上报的净现金流量与实际业务活动不一致,很可能存在财务报告造假的行为。

其次,借助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预测。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从而辅助预测财务报告造假行为。

例如,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历史财务报告数据和企业背景信息,预测出潜在的财务违规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检测效果,并提前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此外,重要的是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改进。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识别和防止财务报告造假行为的发生。

公司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控,包括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

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和真实性,减少造假行为的风险。

然而,要识别和预测财务报告造假行为并非易事。

财务报告造假行为往往隐蔽、复杂,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和验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A干货: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的逻辑、手法剖析及识别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绿大地、万福生科、天丰节能”等多起IPO财务造假案件。

经过研究发现,此类案件财务造假的手法多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使发行人业绩符合IPA发行标准。

但细究其造假手法时,发现造假手法在逐步演变,手段日趋复杂,隐蔽性越来越强,查处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拟结合近年来查处的有关案例,剖析虚构经济业务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基本手法及其各种演变情形探讨如何识别该类型的财务造假。

1、造假的逻辑发行人财务造假的目的一般都很明确,或使公司的财务指标,如利润、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达到基本发行条件;或使公司的主营业务突出、业绩保持增长态势,争取更好的发行价格。

在此目的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发行人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一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变得十分突出;二是保持利润、收入、资产的同步增长态势;三是考虑了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能保持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性,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注意。

在实际造假过程中,发行人首先会根据发行条件设定出年度目标利润金额,计算出当年需要虚增利润的金额,再根据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反算出需要虚增收入的金额,然后根据毛利率计算出虚增生产成本的金额,进而推导出虚假采购的金额;接着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消化虚假毛利占用的资金;最后发行人会将造假金额分解到每个月份,安排人员具体实施。

2、造假的手法及演变虚构经济业务型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其中关键的环节有三个:一是虚构客户和供应商;二是虚构资金流与虚构经济业务相匹配;三是如何“消化”虚构毛利占用的资金。

(一)虚构客户和供应商的手法(1)成立空壳公司或利用关联公司进行造假发行人在虚构客户和供应商时一般喜欢使用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公司,或者成立一些空壳公司进行造假,如绿大地。

发行人经常使用其员工或亲属的名义注册一些空壳公司,并开立银行账户,这类公司几乎没有正常的业务,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在虚构经济业务造假过程中扮演客户或供应商的角色。

由于其公章、账簿等实际掌控在发行人手中,造假极为便利。

但是,由于人员、注册资金、联系方式等各方面与发行人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加上业务比较单一,很容易被识别或者被认定为关联交易,对于发行人来说风险比较大。

(2)利用真实的客户和供应商造假由于空壳公司容易被发现,发行人对此进行了改进,即使用真实的客户和供应商造假,如万福生科等。

一方面,客户与供应商是真实的,与发行人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发行人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真实的经济业务往来。

另一方面,发行人在真实交易基础上,伪造少部分虚假交易,有的在交易数量上做文章,有的在交易价格上做文章,虚虚实实,让人真假难辨。

造假过程中,部分客户、供应商与发行人之间可能存在串通,在资金划转、函证等方面为发行人提供便利。

如果客户、供应商不配合的话,发行人往往通过自己的关联公司进行资金划转,并伪造合同、出入库单据及收付款记录掩盖真实的资金来源和去向。

这种造假方式很隐蔽,真假混杂,不易识别。

但由于这种造假方式往往需要客户和供应商的配合,造假成本比较高,在客户和供应商不愿意配合的情况下,被识别的风险也比较高。

(3)利用海外客户和供应商造假在近期查处的财务造假案件中,发行人大量利用海外客户或供应商进行财务造假。

一种情况是在国外成立关联公司或空壳公司,伪装成客户或供应商与发行人进行虚假交易;另一种情况是伪造与海外客户之间的合同,虚增销售价格,虚增的收入部分自行安排海外关联方付款。

这种造假手法隐蔽性更强,识别难度更大,其原因在于:一是国外合同与国内合同本身存在较大差别,难以识别真假;二是实地访谈、资金、工商资料调取成本较高,中介机构一般很少采取实地核查程序,监管机构则面临监管权限的问题,即使通过国外监管机构调取相关资料,也面临时间长、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障碍;三是中介机构往往会将海关走访或函证结果作为有力证据,而实际上发行人报关缴税时使用的就是虚增后的数据,中介机构不仅发现不了问题,而且还会受其误导。

(二)虚构资金流的手法(1)大量使用现金交易当发行人虚构的客户或供应商中存在大量自然人或个体户时,发行人往往大量采用现金支付供应商款项,收到个人款项时,则采取现金缴存的方式存入银行,如蓝田股份造假案等。

此种手法下,账面记录不能反映真实的资金来源和去向,而且难以进一步追查,给虚假采购和销售的认定带来巨大障碍。

但由于这种手法众所周知,在IPO审核中受到的质疑也较多,后来发行人都逐渐减少现金收付的比例,采取此种方式造假的空间受到挤压,逐步被其他手法取代。

(2)伪造银行对账单及资金进出凭证为了使财务造假显得更真实可信,一些发行人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银行资金存取凭证等第三方证据的方式伪造资金进出轨迹,如绿大地早期的造假就是采用此种方式,后来在天丰节能案中也发现了此种造假方式。

采用此种方式,造假的成本比较低,且由于伪造的证据属于第三方凭证,证明效力比较强。

但是这种手法被发现的风险比较高,如果审计师严格按照审计程序执行函证程序,很容易被发现,除非银行愿意配合造假。

(3)伪造“真实”的资金流,构建资金循环前两种虚构资金流的手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其资金流本身是虚假的,所以很容易被识别,于是造假者对其加以改进,通过构建资金循环伪造“真实”的资金流,达到同时虚增收入、资产的目的。

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资金划转都是真实的,在银行都有据可查,但如果沿着资金进出的轨迹继续往前追查,就会发现资金实际是在循环转圈。

早期的造假,发行人往往直接采用银行资金划转的方式构建资金循环,资金进出轨迹比较清晰,收付款项往往能一一对应,因此只需要循着资金划转轨迹追查即可。

后来,发行人开始将大额资金拆散,或将其混入大量的真实资金划转中,通过多个不同公司或银行账户划转、归集,掩盖资金的对应关系和划转轨迹,给追查和认定都带来较大的困难。

此外,还有发行人通过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质押、或者直接篡改银行单据上的收付款人名称等方式掩盖或切断资金进出轨迹。

a、伪造或篡改银行收付款凭单。

发行人在通过真实的客户或供应商伪造交易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客户和供应商的配合,仅是借其名义行造假之事。

在此情形下,发行人根据真实交易合同的要素自行伪造虚假的交易合同、进出库单据等原始凭证。

同时,为了配合虚构的交易,安排关联方进行资金划转,伪造真实的资金进出轨迹,但由于银行收付款凭单上会显示真实的收付款单位,为掩盖收付款单位与交易对手不一致的情形,发行人经常直接篡改银行收付款凭单上的收付款单位名称,或直接伪造假的收付款凭单,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

b、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掩盖资金流转轨迹。

发行人可以不实际收付任何资金,仅通过银行承兑汇票的背书转让就可以完成资金流转。

发行人的关联方将收到的汇票经多次背书转让给发行人,发行人可以承兑或继续背书转让。

由于经多次背书,最终承兑人或出票人与发行人及其关联方可能无任何关系。

发行人在留存的原始凭证中只保留汇票复印件,最近一次背书转让复印件;在台账中仅登记前一手背书人、出票人和后一手被背书人的情况,因此当汇票承兑或背书出去之后,从发行人留存的财务资料中无法查看整个背书过程,从而无法识别发行人与其关联方之间的资金划转关系。

去银行查证背书过程时,只能在出票行或承兑行查证,其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较高,而且查证背书过程的重要性往往会被审计师忽视。

c、利用银行信贷等业务切断资金循环关系。

发行人的关联方或供应商收到资金或商业汇票后,直接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或作为保证金、或将汇票质押给银行用于开立银票或获得新的贷款,再经多次划转后流回发行人。

由于循环中加入了银行质押、还款、再放款的环节,在追查资金流向时很容易失去踪迹,也难以保证资金之间的对应关系,人为地切断资金流转轨迹。

(三)消化“虚构xx占用的资金”的手法发行人如果虚增毛利,对应的必须有虚增的资金流入(没有资金流入时,须有虚增的资产挂账),这部分虚增的资金如何消化而不被发觉,是造假者面临的问题。

在实际造假过程中,造假者“消化”的方式多种多样,手法也是越来越隐蔽。

(1)虚增银行存款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伪造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对账单的方式虚增银行存款。

这种方式在早期为许多造假企业所采用,如绿大地造假案,但由于易被发现,目前较少有人采用。

(2)虚增应收款项虚增应收款项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之一。

这种方式下,虚增的毛利部分并没有实际资金流入,发行人将其挂账为应收账款。

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无须伪造资金进出轨迹,隐蔽性较高,但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长期挂账导致的账龄问题。

如果长期挂账,计提坏账准备比例很高,对利润有较大负面影响。

此外,长期挂账事项容易引起审计师的关注。

二是面临审计时函证结果与账面数据不一致的情形。

为了解决前一个问题,有的发行人将应收客户不同合同项下的款项裹在一起,让人不能一一对应,用新账还旧账,始终保持账龄在较短时间内;有的发行人采用张冠李戴的方式,将收到A客户的资金记到B客户的名下(往往伴随篡改银行凭单),保证账面不出现长期未收回的款项;有的发行人在报告期末利用虚假商票冲抵应收款项,期后再转回,逃避坏账准备的计提。

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有的发行人提前跟客户串通,要求对方提供虚假的询证函;有的发行人利用审计师不严格执行审计程序的行为,直接伪造函证。

这种方式的弱点是随着造假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应收账款的余额会越滚越大。

(3)虚增存货在一些存货难以计价、难以盘点的行业,利用虚增存货来消化虚增资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

当存货难以盘点时,虚增存货的主要方式是虚增采购数量,且往往是现金采购,让人无法追查资金去向,同时无法对即有存货进行盘点。

典型的案例就是进行水产养殖的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

在存货难以计价时,部分发行人主要采用虚增价格的方式,如苗木的价格随树龄、树形、品种不同而有区别,且往往缺乏成熟的市场参考价。

在审计师对其价格有疑虑时,发行人容易找到辩解的理由且难以核实理由的合理性。

这种方式的弱点与虚增应收账款类似,随着造假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存货的余额会越滚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发现有发行人采取虚增存货\虚减成本的方式来虚增利润。

发行人虚增存货的手法极为隐蔽,首先是在保持采购总金额一定的情况下,人为调高采购数量,调低采购单价;其次是调高投入产出比率,从而虚增产成品数量、降低产成品单位成本;通过这两种方式达到虚增存货,虚减成本从而虚增利润的目的。

(4)虚增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在近年查处的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件中,这种方式运用较多。

一种方式就是虚假采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如天丰节能采用虚假向国外采购机器设备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就是虚增资产的采购价格,发行人利用部分资产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难以取得公允价值的弱点,随意虚增资产购买时的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