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1. 对联的定义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文学创作形式。
它通过两行对仗的句子组成,一般前后呼应对应,形成一种和谐而美妙的韵律。
而对于对联的创作,平仄规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指汉字的音调高低,即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的是声
调相对较低或持平的音调,而仄声则相对较高。
在对联的创作中,平声和仄声的运用是决定对联平仄韵律美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对联平仄规则
在对联的创作中,要求各句平仄相对,既不能过于平调,
也不能过于高亢。
下面是对联平仄的一些基本规则:
•规则一:前后句平声和仄声应交替使用,以保持平衡和美感。
•规则二:对联中的字数要保持一致,以使句子结构完整。
•规则三:平声字和仄声字要恰当地搭配,使整个对联在平仄上保持和谐。
•规则四:在整体平仄上要保持韵律感,避免出现平淡或过于鲜明的情况。
•规则五:对联中的平仄要与字义相配合,以增强表达的美感和深度。
4. 平仄韵律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联平仄规则,以下是一个示例:
前山寒雨人欲寐,后山春风鸟初鸣
•。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上下联字数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上下联平仄声合律。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的尾字用仄声,下联的尾字用平声。
3.上下联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上下联内容相关。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5.横批保持从右至左。
横批即如对联的横额,横批从右至左,符合古人书写习惯。
关于对联的基本格律
关于对联的基本格律借此机会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些对联格律的基本常识,以期对同学们评选征联有所帮助。
对联是⼀种讲究格律的⽂学形式,基本格律如下:⼀、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上下联中相对的每组词或短句的字数相等。
⼆、仄起平收。
上联最后⼀字为仄声字,下联最后⼀字为平声字。
三、平仄相对。
上下联中相对的词组或短句的最后⼀个字要平仄相对,即上联的字是平声,下联就应是仄声,或相反。
四、词性相当。
上下联中相对应的词或词组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以此类推。
五、内容相联。
上⾯四点讲的都是“对”,最后⼀点还要做到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关联,才可称为“联”(特殊情况例外)。
同学们遵照上述基本格律写出来的对联就能成为⼀副宽联,若作⼗分⼯整的对联,我们的⽔平很难达到。
特别是23——25字这样字数较多的对联,要做到完全⼯整对同学们来说更是⾮常困难。
各班同学为聚会所作的这15副对联,在“字数相等”、“ 仄起平收”、“ 内容相联”这三点上都做得⽐较好,差别主要是在上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相当”这两点上。
⼤家评选时在整体内容符合征联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侧重从这两条上着眼推选出相对⼯整的⾃⼰喜欢的⼀副对联。
这样我们就既能够通过评选提⾼⾃⼰的鉴赏⽔平,⼜能评选出相对符合基本格律要求的对联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谢谢同学们以各种形式对毕业50周年年级聚会的关注和⽀持。
年级聚会组委会2018.5.15.毕业50周年年级聚会征联第1副:别母校⼯农兵学商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可对天与地聚国宾琴棋书画唱展才露华载舞载歌真情永注国和家第2副:古稀重逢母校握⼿相拥问候祝福合影视频留同窗百年情谊皓⾸再聚国宾诵诗展画欢歌热舞⾹茶美酒愿学友⼀世安康聚⼀中情谊笑少年风华忆为国奔忙说不尽五⼗春呕⼼沥⾎会⼋⽅思念赞⽼友潇洒祝平安健康道不完⼣阳红绚丽绵长第4副阔别正年少不负春光江湖虽远思报国半世拼搏⽆愧天地重逢近古稀望穿秋⽔晚霞更红常怀旧⼀⽣勤勉有益⼈民第5副⽴壮志四⼗年改⾰弄潮⽆论尊卑贵贱终归沧海⼀滴⽔念初⼼五⼗载重返校园不管苦乐穷富畅叙寒窗⼏多情第6副暮回⾸五⼗春秋飞燕望归巢定睛看故园新颜年少⽩头⽼浊泪崩杯觥交错相拥皆问侯相逢喜过眼云烟嗟叹聚时少第7副年年岁岁花相似⾛过五⼗年时光易逝⽅觉弹指⼀挥间岁岁年年⼈不同银发沧桑⾄岁⽉催⼈品味⼈⽣到百年第8副似箭时光五⼗载朴实不华价值追求映初⼼⼀腔情愫歌依旧如梭岁⽉古稀年⼈⽣⽆悔功名利禄抛天外两鬓沧桑梦乃留第9副束发结缘名庠问道树⼀⽣宏愿难别离同窗短芳华刹那霜鬓怀旧母校⾔欢倾半世沧桑贺重聚醇酒浓砚谊绵长第10副太⾏⼭前登新榜数载求学感慨情怀似梦临别湧满腔热⾎滹沱河畔回旧园半⽣奋⽃细数往事如歌再聚披⼀肩风尘第11副五⼗载岁⽉如歌难忘同学情刻⾻铭⼼得失随缘今笑対古稀年沧海桑⽥延续同学情源源流长真诚似海天地宽遐想同学当年壮志凌云泼墨绘雄图⼀腔情愫修⾝报国;迩瞅窗友现在逍遥⾃得传卮品佳酿两鬓沧桑戚谢欢招。
平仄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平仄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平仄对联的基本概念平仄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传统形式,它是指两联对仗诗互相呼应,上下两句在音节上的平仄对立,通常是前一句起的平起仄,后一句平韵上仄起平仄。
平仄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联和下联的平仄各不相同,同时上下联须对仗工整,前后呼应。
它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抒发作者的感情,体现出诗歌的韵味和特色。
1. 平仄对立:对联的平仄是指平仄两种音的配合。
平仄对联的上下联各自的平仄要相对立,即上联用了什么平仄,下联就要用相反的。
平指声调平和,韵脚韵母是,仄指声调变化,韵脚韵母去平入。
2. 对仗工整:对联的对仗要求工整,既要求上下联的韵词对仗工整,还要求平仄对立、呼应恰当。
二、平仄对联的特点平仄对联有着独特的特点,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 音律优美:平仄对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是严格对仗的,上下联的字音、平仄、韵脚都相互呼应,使得整个对联在音韵上都显得极其优美。
2. 意境深远:平仄对联常常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意境,通过平仄的对立呼应,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3. 结构简洁:平仄对联每联只有四个字,所以结构上显得非常简洁,但是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平仄对联的特点之一。
4. 表达灵活:平仄对联在表达上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对联的意境更加丰富。
三、平仄对联的应用平仄对联既具有艺术性,也有实用性,它在诗歌创作和修辞表达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 艺术性应用:平仄对联在古代的诗歌中广泛应用,它能够表现出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2. 修辞性应用:平仄对联在修辞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更有韵味,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3. 教学应用:在教学方面,平仄对联也有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平仄对联的创作技巧平仄对联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够写出工整的对联。
(完整版)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作者:佚名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
这是因为:(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
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
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
平仄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平仄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平仄对联的概念平仄对联是一种汉族传统文学形式,指的是对联中的平仄音律关系。
平对指两句对联的平仄声调相对应,仄对指两句对联的平仄声调相互照应。
平仄对联是对联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平仄对联的特点1. 严格的音律规范。
平仄对联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音律上有严格的配合,不允许出现平转仄或仄转平的情况。
2. 富有音韵美感。
平仄对联在音律上的配合使得对联在朗朗上口时有一定的音韵美感,增加了对联的艺术魅力。
3. 蕴含深刻内涵。
平仄对联不仅要求音律上的配合,还要求对联的内容意境相对应,从而达到一种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效果。
三、平仄对联的分类平仄对联按照音律的不同分为平对和仄对两种。
1. 平对平对是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平仄音相对应。
平对要求上联和下联中的平上仄下或平上平下相对应,达到音律的和谐美感。
平对在传统文学中较为常见,常用于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2. 仄对仄对是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平仄音相对应。
仄对要求上联和下联中的平上仄下或仄上仄下相对应,同样达到音律的和谐美感。
仄对在传统文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出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四、平仄对联的应用平仄对联的应用范围较广,常见于书法、诗歌、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1. 书法平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常常用于书法作品之中。
书法家会根据对联的内容和意境来运用平仄对联的技巧,使得对联在布局和字体上更加美观。
2. 艺术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平仄对联,使得作品在音律上更加和谐。
诗人和文学家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来运用平仄对联的技巧,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
3.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平仄对联也常常出现。
在年画、春联、对联等文化载体中,都会出现平仄对联的身影。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对联更是随处可见。
平仄对联的应用丰富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五、平仄对联的艺术魅力平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平仄的要求篇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接下来是:篇二古(旧)声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
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2007-09-08 07:57:44)转载分类:对联知识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 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十一字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长一点的对联, 虽无固定的格式,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 互相协调,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常识(二):对联平仄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贴点击数:6209 更新时间:2006-2-15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平仄基本格式
对联的平仄基本格式2021-02-22对联又名春联、楹联。
是一种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结构相同的文体。
其广泛用于纸书、木刻、石刻等,粘贴雕刻在显要的位置,简明易懂地表达了思想或介绍了事物的始末与走向。
第1节、常用对联的平仄基础格式这里我们主要列出最常用的五言对联和七言对联的格式1、五言对联的两种正格式1、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七言对联的两种正格式(就是在五言对联的每句前加两个与原句平仄相反的字)1、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观察有两个特点。
1、每联的上下两句相对应的位置的字的平仄是相反的;2、每联的上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关于平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相同于格律诗平仄的推导方法,以前我在《如何推出格律诗16种基本格式,记住16种变格式,解除死记硬背之苦》一文中讲过。
第2节、五言、七言对联的平仄格式的变化在第一节里说的对联的正格式也是格律诗里的对仗格式,要求相对于对联比较严格。
现实中,对联相对于格律诗里的对仗略为宽泛一些,对联在非正格式情况下,奇数位置的字的平仄要求并不很严格(上下句最后一个字不能改变)。
偶数位置上的平仄不可以改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对联的结构是二二一,例如:“绿水_青山_翠”。
偶数位置的词的后一个字都在词的节奏点上。
当然,也有二一二结构的句式,例如:“微风_吹_弱树“的结构就是“二一二(二三)”。
为什么要说句子的结构呢?因为有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不够严谨,应该说词的节奏点“应该分明”(因为节奏点不一定都在偶数位置上)。
我感觉这一提法也是有道理的。
五言的第三个字和七言的第五个字也要视句型决定改变与否,因为有可能出现三连尾。
还有人讲,三连尾要放宽,必要时也可以使用。
理由是特定词组的要求,如地名祁连山,俄罗斯等将会永远被排除楹联之外;又有人说,三连尾在对联里是不允许的(句子的后三个字同为平声字或同为仄声字就称之为三连尾)。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平仄要求:
平仄是对诗句中字音的一种分类与规范,汉字的音节分为平声、仄声两类。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对联的上下联在平仄上要对称。
也就是说,上下联的平仄格式要相同,确保平仄对称,达到美感的协调。
如果上联是仄声,下联就应该是平声,反之亦然。
2.对敲对对联的平仄。
对敲是指对联的左边和右边每一字交互对比,要求仄仄对仄仄,平平对平平。
这样可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也是对联的特色之一
3.韵脚的平仄要求。
对联中的韵脚可以定义为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或几个字,它决定了对联的结尾音节的平仄,对联的韵脚要求与诗歌的韵脚要求相同。
规则:
对联的规则主要是指对联的字数、字体、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下面是对联的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要相同。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一般保持相等,要么都是四个字,要么都是六个字,一定要保持对称。
有时候也会出现限定字数的对联,比如五言绝句的对联,上联四个字,下联五个字。
2.对联的字体要统一、一般情况下,对联的字体要求统一,字体要端正规范,书写工整,不可歪斜或变形。
3.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对联的上下联要求排列整齐,每一字的位
置要对齐。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放在右方,下联放在左方,两联之间要
有适当的间距。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可以总结为平仄对称、韵脚平仄、对敲对、字数一致、字体统一、格式整齐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规则来自于对联
的发展历程与传统惯例,在艺术形式中起到了保证对联韵律与美感的作用。
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看这一篇就够了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格律分两个方面,平仄和对仗。
一、平仄1.平仄指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四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
初学者掌握这个就行了。
2.古人发音与现代人不同。
古人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平为平,上、去、入均为仄。
3.古人发音现代人基本上读不出来,但平仄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小部分有区别。
想知道一个字的平仄须查阅《平水韵》。
《平水韵》是古人给发音分类的表,包含了大部分常用字。
4.对联上下联需要平仄相对。
即如果上联某个字是平,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
值得注意的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只能用仄,相应的,下联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
5.对联有1个分句的,也有多个分句的。
对联的主要句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言和七言。
6.五言有两种标准格式: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应的,七言有两种标准格式,即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四言、六言的标准格式: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8.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
即上下联的奇数位的字可以不用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字除外),偶数位的字必须相对。
也就是以下格式是允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注意以上第1/3/5位上,上下联平仄并没有相反。
但2/4/6位和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
四言、五言、六言同理。
9.领字句式的规则。
领字句式就是在标准句式上加上“领字”形成的句式。
领字句式中标准句式部分遵循前面所述标准句式的规则。
而领字本身无论多少字,平仄不管。
一个领字示例:看/穷人落泪;(只看后面四个字是平平仄仄)见/贵妇开心。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老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
这样,比原诗“蝉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对联怎么分上下联1、按音调平仄分: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
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2、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
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
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5、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
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生活常识6、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
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
从使用范围说,对联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贴挂于楹间(因之又泛称为楹联)。
上下两条联文,再配以门楣上的横批,便呈“门”之势。
对称是对联的最显著表现形式,中国的建筑美又多用对称这一传统的形式。
建筑与对联结构相映成趣,这是联文加横批的又一个缘由。
但不是说,凡对联都有横批,如有些门额牌匾可代作横批,题赠联、挽联(不宜楹间贴挂的)等可以省去横批。
平仄对联的规则
平仄对联的规则
1. 平仄要交替呀!就像走路一样,左右脚交替前进,上联和下联的平仄也得错落有致才行。
比如“云对雨”平仄平平对仄仄。
嘿,是不是很有意思?
2. 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可别搞反啦!这就好比一场比赛,有开始有结束得有个固定的章程嘛!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树是仄声,门是平声,多顺呀!
3. 每一联里平仄也得搭配好呀!不能全是平声或者全是仄声,那多单调。
就好像吃饭,得有菜有肉才好吃嘛!比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听听,多有节奏感!
4. 平仄可不能乱套呀,要符合规则。
这跟跳舞一样,得踩着节奏来,不然就乱成一团啦!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多和谐呀!
5. 特殊字的平仄要特别注意呢!可不能马马虎虎。
这就像是做菜放调料,得恰到好处。
比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里的“一”“二”“三”等字的平仄就得记清楚。
6. 平仄要多练习才能掌握好呀!就像学骑自行车,得多骑几次才熟练。
想想那些经典对联,不都是前人精心琢磨出来的嘛!
7. 遵守平仄规则才能写出好对联呀!不然怎么能流传千古呢。
好比盖房子,根基稳了房子才牢固。
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平仄多美呀!
总之,平仄对联的规则很重要,掌握好了能让我们的对联更有韵味,更能打动人心。
大家可一定要好好学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作者:佚名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四句联: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平仄仄平)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
(仄仄平平)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
例: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
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识、值、夕,古韵仄声)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
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循规曰圆,循矩曰方。
当圆则圆,当方则方。
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
错觉非觉,错悟非悟。
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
(觉,古韵仄声。
普通话jue2平声)(句脚越递)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一言句:旧(仄)新(平)二言句:诗癖(平仄)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三言句: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言句: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二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
不再举例。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柳三变(□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张九成(□仄平。
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风清云静(□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九州溢彩(□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四言句特例:百花齐放(□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明月几时有(□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1)忌孤仄/孤平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以上联为例: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
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
例: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2)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
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格)管他三七二十一醉我三百六十五(谐趣、数字格。
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同音异字格。
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
本来是变格出句,但是对句做到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另有一些规则此处略去。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古四声(平、上、去、入)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平上去入--三五四六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平上去入--丁丙戊甲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平上去入--寅卯未戍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
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
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