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Linux内核编译实验
实验3-Linux内核编译实验doc资料

实验3-L i n u x内核编译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3 学号:姓名:班级:成绩:之后就可以make编译了:$ make zImage该命令的含义是:编译内核并生成一个新内核映像文件zImage所得到的内核文件有哪些?分别在什么目录?Init lib module.symvers System.map vmlinux vmlinux.o 4. 驱动安装在作业系统上的资源中下载并解压drivers.rar将其在D盘解压:“解压到当前文件夹”4.1 安装usb串口驱动运行:D:\drivers\win7\PL2303_Prolific_DriverInstaller_v110.exe5.设备连接及设置5.1 连接USB串口设备(领取USB串口设备)将USB串口设备插入电脑背面USB接口系统会自动识别该USB设备,该设备号可以通过电脑的“设备管理器->端口”查看;该USB串口的设备号是:Prolific USB-to-Serial Comm Port(COM4)。
相应的截图(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以下截图)为:5.2 打开putty打开:D:\drivers\putty.exe设置串口连接、串口号以及波特率;其中,串口号(serial line)为2.1所示的串口设备号。
5.3 tftp server设置新建文件夹:D:\tftpserver,便于tftp服务用;打开D:\drivers\Tftpd32\tftpd32.ini文件,将“BaseDirectory=.”更改为:“BaseDirectory=D:\tftpserver”打开“D:\drivers\Tftpd32\ tftpd32.exe”,启动tftp服务器6. 打开实验箱,建立连接通信(领取实验箱)6.1 将实验板拿出后,拨动拨码开关至【1000】,如下图所示,即从NAND Flash 启动。
6.2 将串口线和设备的第一个串口相连6.3 通过网线将PC的第一个网口(上面的网口)和开发板对连配置网络: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适配器设置→网络2属性→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设置IP,如下图所示(IP为内网192网段的,如192.168.100.**)6.4 关闭PC系统防火墙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Windows防火墙→打开和关闭Windows防火墙—〉关闭Windows防火墙6.5 启动开发板,进入下载模式切换到putty操作界面,在开发板启动时,敲击任意键,进入到开发板的下载模式,如下图所示:通过help可以查看该bootloader所有的命令6.6 修改开发板环境变量FS210 # setenv serverip 192.168.100.192 //主机PC的IP 地址FS210 # setenv ipaddr 192.168.100.191 //板子的IP,不要和Windows IP 冲突FS210 # saveenv //保存环境变量使用【print】命令查看修改后的环境变量。
编译Linux内核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编译Linux内核姓名/学号:俞文昌/20072842一、实验目的学习重新编译Linux内核,理解、掌握Linux内核和发行版本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编译Linux内核是一件比你想像的还要简单的事情,它甚至不需要你对内核有任何的了解,只要你具备一些基本的Linux操作系统的知识就可以进行。
本次实验,要求你在Fedora 10的Linux系统里,下载并重新编译其内核源代码(版本号2.6.27.5);然后,配置GNU的启动引导工具grub,成功运行重新编译成功的Linux 内核。
三、实验环境Fedaro10.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安装Fedora 10。
给Linux分区至少分配15G的磁盘空间。
安装时,需选择安装开发工具,包括Gcc。
2.下载部署内核源代码:2.1检查当前内核版本:输入命令:uname –r:这一部检查当前内核的版本号,一边与后面自己编译的内核作比较。
2.2下载内核源码:我是在Windows下下载的,并传到了Linux下的Gavin文件夹(我的文档)下。
并解压:3.配置内核:在编译内核前,一般来说都需要对内核进行相应的配置。
配置是精确控制新内核功能的机会。
配置过程也控制哪些需编译到内核的二进制映像中(在启动时被载入),哪些是需要时才装入的内核模块(module)。
配置内核编译选项的方法有很多种:●make menuconfig,使用基于文本的选单式配置界面●make xconfig,使用X Windows (Qt) 界面●make gconfig,使用X Windows (Gtk) 界面●make oldconfig,使用文本界面,按照./.config文件的内容取其缺省值●make silentoldconfig,与上一个一样;不同的是,不再逐项提问了为与Fedora 10的配置选项一致,我们可以将Fedora 10的配置文件复制过来:具体操作如下。
linux实验报告(编译内核)参考模板

湖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网络实用技术开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徐婕学生姓名骆婧学生学号20112211042100 70专业班级计科一班学生年级2011级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构建与启动Linux内核的方法;掌握用户程序如何利用系统调用与操作系统内核实现通信的方法,加深对系统调用机制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如何向操作系统内核增加新的系统调用的方法,以扩展操作系统的功能。
二.实验内容1.Linux环境下的C或者C++编译和调试工具的使用2.向Linux内核增加新的系统调用,系统调用的功能为打印出自己的学号和姓名信息。
3.Linux新内核的编译、安装和配置。
4.编写应用程序以测试新的系统调用并输出测试结果。
三、实验步骤第一步:解压文件1.下载linux-3.13.3.tar.xz压缩包。
2.在Ubantu系统下,解压该文件,解压之后得到linux-3.13.3文件包# tar –xf linux-3.13.3.tar.xz3.将解压后的文件包复制到/usr/src# cp linux3.13.3 /usr/src第二步:修改源程序,增加系统调用1.gedit /usr/src/linux-3-13.3/kernel/sys.c (增加系统调用,使用面向内核的打印函数printk打印姓名学号)使用gedit命令,可以直接在文档编辑器中直接修改。
修改好后按保存关闭文档编辑器。
在开头加入头文件:#include<linuxlinkage.h>在末尾加入函数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void){printk(KERN_ALERT "My name is XXXX!My studentid is XXXXXXX\n");return 1;}2.gedit /usr/src/linux-3-13.3/arch/x86/include/asm/syscalls.h在倒数第二行后插入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void);3.gedit /usr/src/linux-3-13.3/arch/x86/syscalls/syscall_32.tbl最后一行添加一个系统调用的ID351 i386 mycall sys_mycall第三步:编译安装内核首先进到/usr/src/linux-3.13.3文件夹下# cd /usr/src/linux-3.13.31.make mrproper(清除内核中不稳定的目标文件,附属文件及内核配置文件)2.# make menuconfig保存设置Save并退出Exit3.# make bzImage (编译内核,大概需要20分钟,最后会出现提示:bzImageis ready。
Linux内核配置编译分析实验

博创科技 嵌入互动
具体实验步骤
8. 进行make menuconfig操作 此步骤为配置内核参数的过程。该步是编译内核过程中最繁琐的一步。要 选择诸多参数。 “Y”-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 “N”-不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 “M”-将该功能编译成可以在需要时动态插入到内核的模块; 选择的原则是将与内核其它部分关系较远且不经常使用的部分功能代码编 译成为可加载模块,有利于缩减内核,减少内核消耗的内存。与内核关心 紧密而且经常使用的部分功能代码直接编译到内核中。 这里的参数我基本上都设置了,其好处可以从编译完后重启进入的过程中 看出来,启动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错误。因此,设置好内核参数很关 键。设置的一些主要参数有: (1)、Loadable module support (2)、General setup (3)、 Networking options (4)、USB Support
© 2007 博创科技
博创科技 嵌入互动
具体实验步骤
5. #解压linux-2.4.24.tar.gz (tar zxvf linux2.4.24.tar.gz) 6. 进入目录/usr/src/linux-2.4.24,,一定确定是在此 目录下操作,否则以后的操作将无功而返。 7. 进行make mrproper操作。 这步操作的目的是清除原先此目录下残留的.config 和.o文件(object文件),如果是第一次编译内核, 那么这一步就可以省略,但是如果已经编译过多次 内核的话,这一步一定要,不然以后出现很多小问 题
© 2007 博创科技
博创科技 嵌入互动
具体实验步骤
13. 进行 make modules_install 操作 安装module的过程。 14. cp /usr/src/linux/arch/arm/boot/zImage /tftpboot/ . 15. 在VIVI下通过串口或tftp协议下载内核映象文件
编译linux实验报告

编译linux实验报告
编译Linux实验报告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Linux操作系统一直被广泛使用。
它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编译Linux内核,并撰写实验报告以记录我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1. 了解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2. 熟悉编译工具和技术
3. 掌握编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步骤:
1. 下载Linux内核源代码
2. 解压源代码并配置编译环境
3. 使用make命令编译内核
4. 安装编译后的内核
5. 测试新内核的稳定性和功能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我们成功地编译了Linux内核,并将其安装到我们的计算机上。
新内核的稳定性和功能得到了验证,证明我们的编译过程是成功的。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编译工具和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查阅资料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编译过程。
这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
经验,也增强了我们对Linux操作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编译Linux内核的实验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们通过实践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经验和技能,为我们的计算机科学之路增添更多的成就和贡献。
linux操作系统内核实验报告

linux操作系统内核实验报告篇一:linux操作系统实验报告LINUX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XX 年 05月 16 日实验一在LINUX下获取帮助、Shell实用功能实验目的:1、掌握字符界面下关机及重启的命令。
2、掌握LINUX下获取帮助信息的命令:man、help。
3、掌握LINUX中Shell的实用功能,命令行自动补全,命令历史记录,命令的排列、替换与别名,管道及输入输出重定向。
实验内容:1、使用shutdown命令设定在30分钟之后关闭计算机。
2、使用命令“cat /etc/cron.daliy”设置为别名named,然后再取消别名。
3、使用echo命令和输出重定向创建文本文件/root/nn,内容是hello,然后再使用追加重定向输入内容为word。
4、使用管道方式分页显示/var目录下的内容。
5、使用cat显示文件/etc/passwd和/etc/shadow,只有正确显示第一个文件时才显示第二个文件。
实验步骤及结果:1. 用shutdown命令安全关闭系统,先开机在图形界面中右击鼠标选中新建终端选项中输入命令Shutdown -h 302、使用命令alias将/etc/cron.daliy文件设置为别名named,左边是要设置的名称右边是要更改的文件。
查看目录下的内容,只要在终端输入命令即可。
取消更改的名称用命令unalias命令:在命令后输入要取消的名称,再输入名称。
3.输入命令将文件内容HELLO重定向创建文本文件/root/nn,然后用然后再使用追加重定向输入内容为word。
步骤与输入内容HELLO一样,然后用命令显示文件的全部内容。
4.使用命令ls /etc显示/etc目录下的内容,命令是分页显示。
“|”是管道符号,它可以将多个命令输出信息当作某个命令的输入。
5实验二文件和目录操作命令实验目的:1、掌握LINUX下文件和目录的操作命令,如pwd、cd、ls、touch、mkdir、rmdir、cp、mv、rm等。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嵌入式操纵系统实验报告实验3:添加并编译Linux内核模块

实验过程设计:(10 分) 1、 建立源文件(Hello.c) 2、 写 Makefile 3、 编译源文件 4、 加载模块 insmod hello.ko 5、 观察是否成功 dmesg 可以看到系统的内核模块加载信息。 6、 卸载模块 rmmod hello.ko 7、 观察是否成功 dmesg 可以看到系统的内核模块卸载信息。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 3:添加并编译 Linux 内核模块
姓名 包子·陳 任课教师 童春洋
院系
实验地点 实验课表现
S207 出勤、表现得分 10% 操作结果得分 50%实验目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添加并编译Linux内核模块
软件学院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 得分 40%
学号 2145xxxx 童春洋 2014 年 12 月 5 日星期五
static int hello_init(void) { printk(KERN_ALERT "Hello World!/n"); return 0; }
static void hello_exit(void) { printk(KERN_ALERT "Bye World!/n"); }
module_init(hello_init); module_exit(hello_exit);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思考题:(5 分)
得分:
1、 在编写 Makefile 过程中,内核版本号未知。
解决方法:用 uname –a 命令查看
2、 在 Makefile 编写完毕后报语法错误
实验三_LINUX_下C语言使用、编译及调试实验

实验三:LINUX 下C语言使用、编译与调试实验一、目的:1、练习并掌握Linux提供的vi编辑器来编译C程序2、学会利用gcc、gdb编译、调试C程序3、学会使用make工具二、内容1、编写C语言程序,用gcc编译并观察编译后的结果,运行生成的可执行文件。
2、利用gdb调试程序。
3、学习编写makefile,并进行编译。
三、操作1、文件编辑器vi进入vi,直接执行vi编辑程序。
例:# vi test.c显示器出现vi的编辑窗口,同时vi会将文件复制一份至缓冲区(buffer)。
vi先对缓冲区的文件进行编辑,保留在磁盘中的文件则不变。
编辑完成后,使用者可决定是否要取代原来旧有的文件。
1) vi的工作模式(1)输入模式输入以下命令即可进入vi输入模式:a 在光标之后加入资料A 在该行之末加入资料i 在光标之前加入资料I 在该行之首加入资料o 新增一行于该行之下O 新增一行于该行之上(2)命令模式在输入模式下,按ESC可切换到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下,可选用下列指令离开vi::q! 离开vi,并放弃刚在缓冲区内编辑的内容:wq 将缓冲区内的资料写入磁盘中,并离开viZZ 同wq:x 同wq:w 将缓冲区内的资料写入磁盘中,但并不离开vi:q 离开vi,若文件被修改过,则要被要求确认是否放弃修改的内容,此指令可与:w配合使用(3)命令模式下光标的移动h 左移一个字符j 下移一个字符k 上移一个字符l 右移一个字符0(零)移至该行的行首$ 移至该行的行尾^ 移至该行的第一个字符处H 移至窗口的第一行M 移至窗口中间那一行L 移至窗口的最后一行G 移至该文件的最后一行W, w 下一个单词(W 忽略符号)B, b 上一个单词(B 忽略符号)(4) 命令模式下的编辑命令dd 删除当前光标所在行yy 复制当前光标所在行p 将复制的内容粘贴在光标所在的位置后P 将复制的内容粘贴在光标所在的位置前x 删除当前光标字符X 删除当前光标之前字符u 撤消·重做2、GNU C编译器1) 使用gcc通常后跟一些选项和文件名来使用gcc编译器。
linux实验三

实验三分步构建交叉编译链一、实验目的1、理解交叉编译的原理,了解交叉编译工具链2、掌握分步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的方法二、实验内容实验在理解交叉编译原理和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基础上,分步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主要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下载好所需要的软件包,准备好内核头文件、组织好目录。
(2)编译Binutils:这个软件包的编译相对简单,一般容易实现。
(3)编译辅助gcc编译器:对gcc进行简单配置后,编译gcc,使其不依赖glibc,只对C语言支持,为后面glibc的编译做准备。
(4)编译glibc库:首先对解压的内核头文件进行配置。
在上一步的编译过程中,已经生成arm-linux-gcc工具,利用该工具编译glibc库。
(5)重新编译完整的gcc:完整的gcc的编译需要glibc库的支持,在第一步的时候glibc还未被编译,所以只能简单配置,生成辅助的gcc,而在这一步,glibc库已经编译,可以使用,实现对gcc的完整编译。
(6)编译gdb调试器:调试器与前面的那些软件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最后编译。
三、实验过程(1)准备工作:根据课本上编译工具链所需资源列表,下载所需的软件包并解压,放置在一特定文件夹中,通过设置实现虚拟机与物理机的文件共享。
本实验中的共享文件夹为“Linux”。
所需软件包如下:(2)详细过程1、建立工作目录当前的用户为root,在用户目录下首先建立一个工作目录(armlinux),建立工作目录的命令行操作如下:# cd /root# mkdir armlinux在armlinux下建立3个目录 build-tools、kernel 和 tools。
具体操作如下:# cd armlinux# mkdir build-tools kernel tools其中build-tools 用来存放下载的binutils、gcc、glibc等源代码和用来编译这些源代码的目录;kernel 用来存放内核源代码;tools 用来存放编译好的交叉编译工具和库文件。
linux实验三makefile,linux内核编译生成makefile文件实验报告.doc

linux实验三makefile,linux内核编译⽣成makefile⽂件实验报告.doclinux内核编译⽣成makefile⽂件实验报告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姓名: 学号:⼀、实验题⽬1.编译linux内核2.使⽤autoconf和automake⼯具为project⼯程⾃动⽣成Makefile,并测试3.在内核中添加⼀个模块⼆、实验⽬的1.了解⼀些命令提⽰符,也⾥了解⼀些linux系统的操作。
2.练习使⽤autoconf和automake⼯具⾃动⽣成Makefile,使同学们了解Makefile的⽣成原理,熟悉linux编程开发环境三、实验要求1使⽤静态库编译链接swap.c,同时使⽤动态库编译链接myadd.c。
可运⾏程序⽣成在src/main⽬录下。
2要求独⽴完成,按时提交四、设计思路和流程图(如:包括主要数据结构及其说明、测试数据的设计及测试结果分析)1.Makefile的流程图:2.内核的编译基本操作1.在ubuntu环境下获取内核源码2.解压内核源码⽤命令符:tar xvf linux-3.18.12.tar.xz3.配置内核特性:make allnoconfig4.编译内核:make5.安装内核:make install6.测试:cat/boot/grub/grub.conf7.重启系统:sudo reboot,看是否成功的安装上了内核8.详情及结构见附录3.⽣成makefile⽂件:1.⽤⽼师给的projec⾥的main.c函数。
2.需要使⽤automake和autoconf两个⼯具,所以⽤命令符:sudo apt-get install autoconf进⾏安装。
?autoscan.log和configure.scan,将configure.Scan改名为configure.ac,同时⽤gedit打开,打开后⽂件修改后的如下:# -*- Autoconf -*-# Process this file with autoconf to produce a configure script.AC_PREREQ([2.69])AC_INIT([FULL-PACKAGE-NAME], [VERSION], [BUG-REPORT-ADDRESS])AC_CONFIG_SRCDIR([main.c])AC_CONFIG_HEADERS([config.h])AM_INIT_AUTOMAKE(main,1.0)# Checks for programs.AC_PROG_CC# Checks for libraries.# Checks for header files.# Checks for typedefs, structures, and compiler characteristics.# Checks for library functions.AC_OUTPUT(Makefile)4.新建Makefile⽂件,如下:AUTOMAKE_OPTIONS=foreignbin_PROGRAMS=mainfirst_SOURCES=main.c5.运⾏命令aclocal命令成功之后,在⽬录下会产⽣aclocal.m4和autom4te.cache两个⽂件。
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实验报告

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Linux 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2、了解Linux 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用3、掌握Linux 内核配置文件.config 的作用4、掌握Linux 内核的编译过程5、掌握将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的方法二.实验内容1.Linux 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2.Linux 内核各配置选项3.Linux 内核的编译过程4.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三.实验结果四.问题回答(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命令以文本菜单方式界面配置内核选项: ()A Make menuconfigB make xconfigC make configD make mrproper2. 内核在配置结束后,会将用户的选择结果保存在文件()中A.defconfig B.configC.default D..config3. Kconfig文件中生成新的配置菜单使用()A.menu B.helpC.default D.config4.在操作过程中,内核编译所生成的内核压缩可执行文件是()A.s3c2440 B.linux-2.6.32.2C.zImage D.选项均不真确5.根文件中用来配置系统环境变量的脚本是()A.fstab B.etcC.profile D.linuxrc6.在内核解压缩目录的Makefile文件中修改的ARCH变量实际是在指定()A.优化参数B.目标系统架构C.交叉编译器 D.编译参数7.内核在编译时所依赖的编译规则文件是()A..config B.MakefileC.Make D.File(二)简答题1.LINUX内核经过编译后生成zImage文件在目录下。
2.利用实验提供的 Linux 源代码,写出编译Linux内核的具体过程;3.分析make config、make menuconfig、make xconfig 三个linux 内核配置界面的区别;4、简述将新增设备驱动源代码添加到linux 内核中的步骤。
Linux 编译运行实验

4 实验原理
• 内核及用户程序配置 • Linux 提供三个不同的命令进行Linux 的配置,效 果完全一样: • make config 控制台命令行方式配置命令 • make menuconfig 文本菜单方式配置命令 • make xconfig X窗口图形界面方式配置命令 • 由于 X 窗口图形界面方式配置直观、方便,下面 的介绍中将以这种配置方式为主。
• 最终在 kernel/arch/arm/boot/目录下生成文 件zImage —— Linux 内核2.4.18 的压缩方 式可执行映像文件。 • 使用 Embest Flash Programmer 和Embest JTAG 仿真器或者其他烧写工具将启动软件 映像文件vivi 烧写到Flash 地址0x0000000x00020000,将自己编译生成的内核映像 文件zImage 烧写到Flash 地址 0x00020000-0x000E0000。
• 配置命令执行完毕后生成文件.config,并且 在include/Linux/目录下生成一个自动配置 头文件 • autoconf.h 保存配置信息。下次配置时产生 新的.config 和autoconf.h 文件,原来 的.config 被改名为.config.old。
• 配置目标平台并定制内核 • 执行 make xconfig 命令后弹出配置窗口, 按照实际系统所需完成定制后,点击 Save and Exit 保存退出,实现内核及用户程序配 置。
• 命令含义如下: • Make mrproper 命令清楚所有的旧的配置和旧的 编译目标文件等。 • Make xconfig 命令在图形界面下对内核进行配置。 • Make dep 命令搜索Linux 编译输出与源代码之间 的依赖关系,并生成依赖文件。 • Make clean 清除以前构造内核时生成的所有目标 文件、模块文件和临时文件。 • Make zImage 编译Linux 内核,生成压缩的内核 映像文件。
基于Linux内核编程的实验报告(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文件系统实验
实验目的:linux文件系统使用虚拟文件系统VFS作为内核文件子系统。可以安装多种不同形式的文件系统在其中共存并协同工作。VFS对用户提供了统一的文件访问接口。本实验的要求是
(1)编写一个get_FAT_boot函数,通过系统调用或动态模块调用它可以提取和显示出FAT文件系统盘的引导扇区信息。这些信息的格式定义在内核文件<include/linux/msdos_fs.h>的fat_boot_sector结构体中。函数可通过系统调用或动态模块调用。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L�---
fine name is------��J��J��J��Jp�J---
fine name is------&---
return -EFAULT;
}
//鏁版嵁宸茬粡瀛樺湪mydata缁撴瀯褰撲腑浜? mydatap->value[len-1] = '\0';
return len;
}
int get_file_info(char * filesystem_type, unsigned long blk_size)
{
return 0;
int len ;
struct my_proc_data *mydatap = (struct my_proc_data *) data;
if(count>MYDATA_LEN)
len = MYDATA_LEN;
操作系统Linux内核编译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linux的内核编译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熟悉linux的使用,编译内核二、实验内容1. 编译linux的新内核2. 将学号添加到新内核启动菜单中三、实验环境1. 软件环境:Windows 7 旗舰版VMware Workstation 8UbuntuKylin 13.04(内核版本Ubundu with Linux 3.8.0-19)2. 硬件环境Intel core i5-2450M四、程序设计与实现1. 下载并安装VMware Workstation以及Ubuntukylin13.04开机先获取root权限sudopasswd rootEnter new UNIX password: (在这输入你的密码)Retype new UNIX password: (确定你输入的密码)passwd: password updated successfully以后,如果在想获得root权限,只需进行如下的操作:su rootPassword: (在此输入你上面设置的密码)接下来的实验都是在获得root权限下操作的。
打开系统查看系统信息按住ctrl+alt+t打开终端,并输入uname -a以查看内核版本信息可见此版本是ubuntu 3.8.0-19的内核2. 下载内核并编译(1)我下载好的内核存放在Download文件夹里,为了方便直观,我又新建了一个名为kernel的文件夹(mkdir kernel),并将下载好的内核存放在kernel 文件夹里(cp - /root/Downloads/Linux-3.13.6.tar.xz /home/wcsbfangou/kernel)。
(2)解压下载好的内核文件,输入xz -d linux-3.13.6.tar.xz后按回车,再输入tar -xvf linux-3.13.6.tar后按回车,然后会发现kernel下的文件变成linux-3.13.6 和linux-3.13.6.tar(3)进入kernel文件夹(cd linux-3.15.5),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提示缺少ncurses的库,查了一下百度,需要输入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来安装缺失的库。
内核编译实验

(1)make mrproper:删除所有以前在构核过程所产生的所有文件 (2)make menuconfig:内核配置 (3)make dep:寻找依存关系 (4)make zImage:产生压缩的核心映像文件 内核编译完毕之后,生成 zImage 内核映象文件保存在源代码的 arch/arm/boot/目录下 5、内核配置项介绍 首先切换 linux 源代码所在的目录, 并终端输入 make menuconfig, 系统弹出基于 Ncurses 内核配置图形界面(如图 4-1 所示) ,便可进行内核选项的配置。 [root@]$make menuconfig
பைடு நூலகம்
Linux 内核的配置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1) 、Makefile:分布在 Linux 内核源码中的 Makefile,定义 Linux 内核的编译规则;顶层 Makefile 是整个内核配置、编译的总体控制文件; ( 2) 、配置文件(config.in):给用户提供配置选择的功能;.config:内核配置文件,包括由 用户选择的配置选项,用来存放内核配置后的结果; (3) 、 配置工具: 包括对配置脚本中使用的配置命令进行解释的配置命令解释器和配置用户 界面 (基于字符界面: make config; 基于 Ncurses 图形界面: make menuconfig; 基于 xWindows 图形界面:make xconfig) (4) 、Rules.make:规则文件,被所有的 Makefile 使用。 2.1 编译规则 Makefile 利用 make menuconfig(或 make config、make xconfig)对 linux 内核进行配置后,系统 将产生配置文件(.config) 。在编译时,顶层 Makefile 将读取 .config 中的配置选择。 顶层 Makefile 完成产生核心文件(vmlinux )和内核模块(module)两个任务,为了 达到此目的,顶层 Makefile 递归进入到内核的各个子目录中,分别调用位于这些子目录中 的 Makefile,然后进行编译。至于到底进入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的配置。顶层 Makefile 中的 include arch/$(ARCH)/Makefile 指定特定 CPU 体系结构下的 Makefile,这个 Makefile 包含了特定平台相关的信息。 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 同样也根据 配置文件(.config)给出的配置信息,构造出当 前配置下需要的源文件列表,并在文件最后有 include $(TOPDIR)/Rules.make。 顶层 Makefile 定义并向环境中输出了许多变量,为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 传递一 些变量信息。有些变量,比如 SUBDIRS,不仅在顶层 Makefile 中定义并且赋初值,而且 在 arch/*/Makefile 还作了扩充。现对部分主要变量介绍如下: (1) 、 版本信息: 有关版本信息变量有 VERSION 、 PATCHLEVEL 、 SUBLEVEL, EXTRAVERSION , KERNELRELEASE。 版 本 变 量 信 息 定 义 了 当 前 内 核 的 版 本 , 比 如 VERSION=2 、 PATCHLEVEL=4 、 SUBLEVEL=18 、 EXATAVERSION=-rmk7 , 它 们 共 同 构 成 内 核 的 发 行 版 本 KERNELRELEASE:2.4.18-rmk7。 (2) 、CPU 体系结构变量 ARCH 在顶层 Makefile 的开头,用 ARCH 定义目标 CPU 的体系结构,比如 ARCH:=arm 等。许多子目录的 Makefile 中,要根据 ARCH 的定义选择编译源文件的列表。 (3) 、 路径信息变量 TOPDIR、SUBDIRS TOPDIR 变量定义了 Linux 内核源代码所在的根目录。 例如, 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 通过 $(TOPDIR)/Rules.make 就可以找到 Rules.make 的位置。 SUBDIRS 变量定义了一个目录列表,在编译内核或模块时,顶层 Makefile 根据 SUBDIRS 变量决定需要进入哪些子目录。SUBDIRS 变量的值取决于内核的配置,在顶层 Makefile 中 SUBDIRS 赋值为 kernel drivers mm fs net ipc lib;根据内核的配置情况,在 arch/*/Makefile 中对 SUBDIRS 的值进行了扩充以满足特定 CPU 体系结构的要求。 (4) 、内核组成信息变量:HEAD, CORE_FILES, NETWORKS, DRIVERS, LIBS (5) 、编译信息变量:CPP, CC, AS, LD, AR,CFLAGS,LINKFLAGS CROSS_COMPILE 定义了交叉编译器前缀 arm-linux-,表明所有的交叉编译工具都是 以 arm-linux- 开头的,所以在各个交叉编译器工具之前都加入了$(CROSS_COMPILE)变量 引用,以组成一个完整的交叉编译工具文件名,比如 arm-linux-gcc。 CFLAGS 定义了传递给 C 编译器的参数。
操作系统实验---配置和编译Linux内核

实验题目
姓名:
学号: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
所在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计算机
任课教师:
实验项目名称
在Ubuntu16.04上配置和编译Linux内核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按照提供的连接认真准备实验。
2.提前了解Linux内核的特点以及编译方法。
3.熟悉相关的指令代码并知道其作用。
4.编译完成可使用的内核,内核以姓名和学号命名,请勿直接拷贝其他同学的内核。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
计算机一台
Linux操作系统
三、实验方法(原理、流程图)
1、构建内核源码树
1)下载安装包
2)解压到内核源码目录下
2、编译内核
1)安装基本工具软件
2)在终端进入你的解压的内核源码的目录
3)依次执行相对应的命令
七、教师批阅意见:
成绩评定:
教师签字:
年月日
八、备注:
(4)依次执行以下命令
$ cd linux-3.19.0
$ cp /boot/config-$(uname -r) .config
$ make menuconfig
$ kg clean
$ fakeroot make-kpkg--initrd--revision166003566.001--append-to-version--20160906 kernel_image kernel_headers
3.编译完成可使用的内核
得到最终文件
四、实验过程、步骤及内容
五、编译内核
(1)安装基本的工具软件。
(2)我是在这里下载的源码包:https:///pub/linux/kernel/v3.x/,我下载的源码包是linux-3.19.0.tar.xz
Linux内核编译及常见错误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重新编译Linux内核的方法(2)理解Linux标准内核和发行版本内核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在Linux系统中下载同一发行版本的版本号较高的内核,编译之后运行自己编译的内核,并使用uname-r命令查看是否运行成功。
由于不同版本的内核在编译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本书推荐的内核版本为4.16.10。
从第7章开始的进阶实验篇,都可以选用该版本的内核。
三、实验设备Vmware上运行的linux ubuntu 5.11.0-43-generic实验成功:linux ubuntu 4.18.0-generic(Ubuntu18.04均可)实验成功的方法在最后四、实验过程和原理分析一、实验(一)准备工作:在这里我建议用一个全新的虚拟机,避免编译错误对原来常使用的虚拟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安装好后就先安装gcc、make等工具首先下载好Linux***内核文件解压至/usr/src 目录下,如下:确认安装好gcc、make等工具,后可直接运行命令sudo make menuconfig进行查看内核功能是否需要编译,如果遇到如下错误可以运行命令sudo apt bison 或sudo apt-get install fiex bison命令解决错误:解决:(不建议)(强烈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运行,上一条命令解决不了就用下面这个:sudo apt-get install --reinstall bison libbison-dev flex libfl-dev解决上述错误(强烈建议)运行完上述命令后再次输入sudo make menuconfig便正常进入如下:见到这个界面后无需任何多余操作,使用键盘方向键选择<Save>回车再回车即可此时.config文件生成成功.config文件是隐藏文件记得加参数-a此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cp 命令从原有系统的内核复制.config文件过来也可以命令:sudo cp /boot/config- 5.11.0-43-generic ./.config(二)编译内核为了避免多线程编译时同时出现过多错误,我们这里一开始只使用单线程编译在这里除了用make编译还可以用make-kpkg等工具,个人比较喜欢用make-kpkg但课本用make所以我接下来的实验也先用make完成。
内核编译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一)--linux内核配置和编译138352019陈霖坤一实验目的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环境,内核的下载和启动过程;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业;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配置一个完整的内核,尽可能理解配置选项在操作系统中的作用;将编译的内核文件复制到tftp服务器目录,在目标机中下载并运行。
三环境介绍1交叉编译器PC使用的CPU架构一般为X86架构,实验板采用的处理器是基于Cortex-A8的S5PV210,为ARM内核,所以在PC上能运行的程序在实验板上不能运行,需要用能适用于ARM核心的编译器进行编译,即交叉编译。
本实验所用交叉编译工具链为arm-2009q3,使用时需添加路径export PATH=$PATH:$(TOOLCHAINPATH)/bin/,PATH 为环境变量,在终端中输入命令时系统会根据PATH指定的路径查找,添加的目录下有arm-none-gnueabi-gcc,即我们需要用到的编译器。
2minicomminicom是linux系统中常用的串口调试工具,对应的,windows下有超级终端,或者串口调试助手一类的软件。
串口通信即利用异步串行接口(UART)进行通信,利用TXD和RXD可实现全双工通信。
PC常用的为9针接口,笔记本没有专门串口可利用USB转换,通信标准为RS232。
在终端输入minicom打开软件,Ctrl+A-O进入设置界面。
Serial Device选择通信端口,可以先查看系统中哪个设备是活动的再选择,如果连接线与端口选择不对应会出现无法通信的情况。
对笔记本使用USB转串口一般都以ttyS0挂载。
串口参数选择1152008N1,即波特率115200bps,八位数据位,无校验位,一位停止位。
硬件软件控制流都选择NO。
保存后给开发板上电可以看到从串口打印出的信息。
Linux内核编译实验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Linux课程实验报告设计题目 Linux内核编译学生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0级1班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 2012-11-82012 年 11 月 15 日内核编译一、内核编译的原因及好处内核是一个操作系统的核心,负责管理系统的进程、内存、设备驱动程序、文件和网络系统,决定着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通常,更新的内核支持更多的硬件,具备更好的进程管理能力,运行速度更快、更稳定,并且会修复老版本中发现的许多漏洞等。
经常性地选择升级更新的系统内核,是Linux用户的必要操作内容。
编译内核的好处:1。
最优化服务器2。
出于安全需禁止某些默认功能3。
添加REDHAT LINUX默认未做选择的功能4。
需要更改无法用/proc/sys来变更的核心运行参数5.更好地匹配计算机上的硬件特质二、内核的编译模式内核编译模式可以分为编译到内核和编译成模块两种模式。
要增加对某部分功能的支持,例如网络等,可以把相应部分编译到内核中(build-in),也可以把该部分编译成模块(module)动态调用。
如果编译到内核中,在内核启动时就可以自动支持相应部分的功能,其优点是方便、速度快,机器启动即可使用这部分功能;其缺点是使内核变得庞大起来,无论是否需要这部分功能,它都会存在。
建议将经常使用的部分直接编译到内核中,如网卡。
如果编译成模块,则生成对应的.o文件,使用时可以动态加载,优点是不会使内核过分庞大,缺点是必须得由用户自己来调用这些模块。
三、内核的编译过程1.下载新内核在/pub/linux/kernel可以下载Linux的最新内核代码。
内核的源代码按内核版本(v2.4、v2.5等)组织到多个不同的目录中。
在每个目录中,文件被冠以“linux-x.y.z.tar.gz”和“linux-x.y.z.tar.bz2”等,这些就是Linux内核的源代码。
同时存在一些类似“patch-x.y.z.gz”和“patch-x.y.z.bz2”的文件,这是用来更新前面完整的内核源代码的补丁包。
Linux 内核实验

1.4编译
gcc -Wall -O2 -c -fPIC demo.c gcc -shared -o demo.so demo.o gcc –Wall –O2 -o app main.c -ldl
1.4注:Windows下面调用动态库
HMODULE LoadLibrary( LPCTSTR lpFileName ); FARPROC GetProcAddress( HMODULE hModule, LPCSTR lpProcName ); BOOL FreeLibrary( HMODULE hModule );
2.4.2 编译配置-处理器类型和特性
#Math emulation------这项询问是否需L1nux核心模拟数 学浮点运算器。如果有486Dx、AMD以及Pentium机器的 话,这个选项就不必选了,因为它们都有内建的浮点运算 器。协处理器是在386时代的宠儿,现在早已不用了。不 过,对于有内建浮点运算器的人来说,选了这个选项并不 会因此让内建的浮点运算器失效。但它会增大核心约 45KB。#MTTR (memory type range register)support-----选择该选项,系统将生成/proc/mtrr文件对MTRR进行 管理,供X server使用。同时用来启动pentinum pro和 pentinumII 的特殊功能,如果你用的不是这类CPU就选N, 否则也仅仅是使内核变大而已。#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对称多处理支持。除非有多个 CPU,否则就不用选了。
using namespace std; cout << ―Hello World‖ <<endl; return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cust@Ubuntu:~$cd workspace
解压:
ecust@Ubuntu:~/workplace$ tar–xvf/home/ecust/samba_share/embed/Linux/linux-3.2.tar.bz2
ecust@Ubuntu:~/workplace $ cd linux-3.2
任课教师签名:201年月日
3.修改内核编译参数,并编译内核
修改内核顶层目录下的Makefile
$ vim Makefile
修改:
ARCH?= $(SUBARCH)
CROSS_COMPILE?= $(CONFIG_CROSS_COMPILE:"%"=%)
为:
ARCH?= 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
将其在D盘解压:“解压到当前文件夹”
4.1安装usb串口驱动
运行:D:\drivers\win7\PL2303_Prolific_DriverInstaller_v110.exe
5.设备连接及设置
5.1连接USB串口设备(领取USB串口设备)
将USB串口设备插入电脑背面USB接口
系统会自动识别该USB设备,该设备号可以通过电脑的“设备管理器->端口”查看;该USB串口的设备号是:Prolific USB-to-Serial Comm Port(COM4)。相应的截图(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以下截图)为:
“BaseDirectory=.”更改为:“BaseDirectory=D:\tftpserver”
打开“D:\drivers\Tftpd32\tftpd32.exe”,启动tftp服务器
6.打开实验箱,建立连接通信(领取实验箱)
6.1将实验板拿出后,拨动拨码开关至【1000】,如下图所示,即从NAND Flash启动。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3
学号:姓名:班级:成绩:
实验名称:Linux内核编译实验
实验地点:一教211
实验仪器:ECS云计算环境(提供Linux实验环境);XSBase270实验开发平台一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以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
2、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用
# tftp 20008000 zImage
# nand erase 100000 300000
# nand write 20008000 100000 300000
设置内核启动参数: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 20008000 100000 300000 \; go 20008000
6.5启动开发板,进入下载模式
切换到putty操作界面,在开发板启动时,敲击任意键,进入到开发板的下载模式,如下图所示:
通过help可以查看该bootloader所有的命令
6.6修改开发板环境变量
FS210 # setenv serverip setenv ipaddr 192.168.100.191 //板子的IP,不要和Windows IP冲突
拷贝标准板配置文件
$ cp arch/arm/configs/s5pv210_defconfig .config
•配置内核
$ make menuconfig
并保存配置文件,该配置文件是:
.config
检查配置是否正确,如当前的CPU类型是(说明查看的步骤和结果):
Linux Ubuntu 3.16.0-30-generic #40~14.04.1-Ubuntu SMP Thu Jan 15 17:43:14 UTC 2015 x86_64 x86_64 x86_64 GNU/Linux
6.2将串口线和设备的第一个串口相连
6.3通过网线将PC的第一个网口(上面的网口)和开发板对连
配置网络: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适配器设置网络2属性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设置IP,如下图所示(IP为内网192网段的,如192.168.100.**)
6.4关闭PC系统防火墙
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Windows防火墙打开和关闭Windows防火墙—〉关闭Windows防火墙
FS210 # saveenv //保存环境变量
使用【print】命令查看修改后的环境变量。
使用ping命令尝试ping:
# ping 192.168.100.192
给出结果(alive表示配置正确):
7.内核的下载和烧写
将zImage拷贝到PC机的D:\ftpserver目录下
烧写内核镜像到nand flash;进入到开发板的下载模式,之后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之后就可以make编译了:
$ make zImage
该命令的含义是:
编译内核并生成一个新内核映像文件zImage
所得到的内核文件有哪些?分别在什么目录?
Init lib module.symvers System.map vmlinux vmlinux.o
4.驱动安装
在作业系统上的资源中下载并解压drivers.rar
5.2打开putty
打开:D:\drivers\putty.exe
设置串口连接、串口号以及波特率;其中,串口号(serial line)为2.1所示的串口设备号。
5.3 tftp server设置
新建文件夹:D:\tftpserver,便于tftp服务用;
打开D:\drivers\Tftpd32\tftpd32.ini文件,将
3、掌握Linux内核配置文件config.in的作用
4、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5、掌握将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预备步骤:
通过ECS虚拟实验室终端软件接入,通过ssh协议(Linux)登录到系统
1.根据实验2安装交叉编译环境
即安装toolchain
2..建立工作目录,并获取及解压内核源码
# saveenv
重新启动开发板,测试是否成功。
三、思考:
1、简述Linux源代码各目录中的内容
2、分析make config、make menuconfig、make xconfig三个linux内核配置界面的区别
3、指出linux内核编译命令make, make zImage, make bzImage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