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件
《师说》ppt课件35张
解题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即陈述和解说,“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④老聃.( ) ⑦苌.弘( ) ⑩嗟.乎( ) 答案:①dòu
②经传.( ⑤谀.( ⑧欤.( ⑪乐.师( ②zhuàn
) ③或不.焉( )
)
学习小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 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5)韩愈在《师说》中用“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三句阐
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师而问焉
练习巩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
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
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ppt课件43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 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 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意动。 ➢师:(后)动词,学习。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 “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①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动词,学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词语
例句
②传 ③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释义项(或用法)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③众人
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
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古义:__一___般__人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小学而大遗,吾 ④小学
未见其明也
古义:_小__的__方__面__学__习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 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古义:_不__一__定___ ⑤不必 师不必贤于弟子
文章 总结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4
1
正面论述老师 的作用、从师 的必要性和择 师的标准。
运用正反对
赞扬李蟠“能行
比的论证方
3
古道,交代写作
《师说》ppt课件46张
孔子事例
证明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举例论证
孔子语录
引用论证
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 师(说明谁可为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怎样评价孔子?
孔子:无常师、必有我师、师生关系
本文写作目的是为了赞美这两个人物吗? 如果是,为何在最后才提出,前文在写什么? 如果不是,从更深层次上讲,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第一段、第二段在写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 两 从师的原因 个 角 度 阐 择师的标准 释
老师的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提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反面论证 分论
论点
点
纵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比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或不(fǒu)焉 郯子( tán ) 子蟠( pán )
位卑( bēi ) 苌弘(cháng) 经传( zhuàn )
近谀( yú ) 师襄( xiāng) 贻之( yí )
名家朗读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从原文中找答案)
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经书
喜爱
古代解 释经书 的著作
对比论证 自 对其子,择师而教; 比 对其身,耻学于师。
横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从更深层次上讲,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批判耻于学师的不良风气
到底是什么人耻学于师?
当今时代的人——古之圣人VS今之众人 学有所成的人——爱其子VS于其身 士大夫、君子——百工之人VS士大夫之族
《师说》ppt课件39张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众多的人。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学、训诂、音韵的 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重点文言知识梳理
4.词类活用
1.一词多义
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惑而不从师——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方名活用为动词,低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列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明智
【问题】
4、为什么要专门提“圣人无常师”呢?谁能说出韩愈心 里的小算盘?体会“如是而已”中的情感。
【明确】这里将圣人无常师的现象单独提出,有两点考量。一方面是可以再次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道理。另一方面,对于韩愈来说,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做了别人的老师,却又在强调从师学 习的意义与价值,难免有“托 大”的嫌疑。要消除这样的责难,就必须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一个择师的标准,以“如 是而已”强调其寻常性,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就照应了最后一段中的“学于余”, 不落口实,针脚绵密。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 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 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 而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抗颜而为 师,严正不屈的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 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造谣) 来毁谤韩愈 。
成为愚人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于:介词,对于 耻师:以从师为耻 焉:语气词;
惑:糊涂
之:代词,指童子
爱其子 2
于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结 果 论述中心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 医乐师百 工之人
批判不重师 道,耻学于 师的不良世 风,正反对 比,论证了 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
圣人无常师1。孔子师2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1名词,老师;2意动用法,以……为师 徒:这些人,这类人 不必:不一定; 于:介词,比 攻:学习、研究
《师说》ppt课件45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dòu
dòu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顶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
真
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研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承接连词
普通人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恢复
竟
反问语气词 不屑与之同列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yú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yú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tán cháng
(完整版)《师说》优秀课件
2023REPORTING (完整版)《师说》优秀课件•引言•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思考与总结目录20232023REPORTINGPART01引言通过解读《师说》,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师德等现实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师说》简介及作者《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文,阐述了教师的职责、作用、地位等问题,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著名论断。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唐代中期重要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课件内容与结构课件内容包括《师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思考题等。
课件结构分为引言、作者简介、《师说》原文及注释、译文及赏析、思考讨论等部分,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层层深入。
课件特色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插入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2023REPORTING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论证严密文章运用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教师的重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语言简练文章语言简练、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重点段落解读与赏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段提出教师的重要性,并阐述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为全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此段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说明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决疑惑,否则就会一直困惑不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段阐述择师的标准,说明选择老师不应该看重身份地位、年龄大小等外在因素,而应该看重是否掌握真理和道理。
《师说》课件(共33张ppt)
天才固然是令人钦佩与羡慕的,但一个百 折不挠走向成功的人,方称得上真勇士!
学生活动一 齐读韩愈作品,勾画知识点, 回顾韩愈有关常识及文体知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韩愈被任命为四门博士,在后来的 《进学篇》中记录: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 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但是这些贵族学生却 夹带嘲笑说:“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 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 教人为?”
文章背景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 在文坛上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 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 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 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回答这 种责难的。
古文运动
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 兴起于东汉,盛于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 世称“四六文”。 到了唐朝,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 实。
古文运动
先秦两汉的散文,质朴自由,有利于反映现实生 活、表达思想。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优秀散文传统,把 当时的文体从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把散文的发展推 向新的阶段。
鲜少为人作赋的李白忍不住提笔写下流传 至今的文字:
《师说》课件18张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 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其为 “韩吏部”。主要作品有《昌黎先生文集》。
课堂研读 1.《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点拨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提 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2段和第3 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 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 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 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 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
能 行古 道,作 《师说》以贻之。 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惑之不解,或 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
师焉,或
不 焉,
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 学而大 遗 ,吾未见其 明 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师说》ppt课件26张
背景介绍
魏晋以来,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 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 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 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 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对上层 “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写给李蟠 的文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 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学习第2段
(2)否定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 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 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宋及楚平》)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学习第2段
(3)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 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杂文的风 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 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就属于这一文 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 说文。 师说: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学习第2段
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不重视师道的错误态度和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 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说》ppt课件44张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语气副词,表感叹
其可怪也欤!
语气助词,表感叹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 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 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 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 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 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 这些人,他们都比不上孔子才德优秀。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那么其 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 超过弟子,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事例)
文”。这次古文运动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果群 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 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各种工匠
代词,这些 意动,以…为耻
这类
巫医乐师百工 之 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他
道德学问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谄媚
主谓,取独
不与同列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竟然 反而 赶得上
智乃 反 不能及,
《师说》ppt课件30张
文本探究
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 “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 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 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堂检测
答案:D 解析:D项,连词,表转折。A项,宾语前置的标 志/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代词,这,那/表商量 或希望语气,还是。C项,介词,相当于“于”/语 气助词。
当堂检测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 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 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 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当堂检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 识的能力。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 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当堂检测
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 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 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师说》ppt课件51张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768~824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 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笑),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 似 也 , 位 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
近 谀。”[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师
道
近于谄媚了。”[谀(yú): 阿谀,奉承。」唉!(古代那种)求师问道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 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三读 析结构
文章结构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从师的必要;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4.其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代词,他 2 代词,那些 3 代词,指圣人 4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 副词,大概
6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道,作《师说》以 贻之。 古人之道,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师说》ppt课件58张
必( )不如师,师不必学习研究子,闻道有
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 如 是 而 已 。
李氏子蟠,年十广时 俗古文,六艺
之
上
赞许
比
通习之,不拘于时(),
赠送
余。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哈( )之。
翻译重点句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百世之师程门立雪寸草春晖 恩同父母恩逾慈母经师人师
敬老尊贤 门墙桃李良师益友 师道尊严万世师表严师益友 * — 字之师尊师重道饮水思源 洗耳恭听三人行,必有我师
◆
随 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唐 ) 杜 甫
*《 春夜喜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李商隐
《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 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化作春泥更护花。 —— (清)龚自珍
《乙亥杂诗》
教师的地位
教师像把盐, 吃着有点咸。
家家离不了, 就是不值钱。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好做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师说》ppt课件31张
单击• 此【处词编辑类母活版标用题】样式 • (1)名词作状语 •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 (2)名词作动词 •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单击•此(处8编)辑母其版标题样式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 于“这不是……吗?”)
进入直播间的同学, 每人说一句,印象最 深的老师对你说的话
师 说
古 之 学 者 必 有韩 师愈 。
韩壹
虽 千
愈
万 人
印
, 吾
象
往
矣
写贰
作
唐 代
背
学 风
景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 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复指主语,翻译时可以删掉) • 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研读第三自然段
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 之③徒④,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⑤,必有我 师。”是故⑥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⑧弟子,闻道 ⑨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 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
从师的必要性
两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个
角
度
阐
释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研读第二自然段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 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 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 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 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 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 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 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人非生而知之①者②,孰③能无惑?惑而④不从⑤师, 其⑥为⑦惑也终不解矣。
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 承接。 ②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③孰:疑问代词,谁。 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⑤从:跟从 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 ⑦为:动词,成为。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 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 也不会解决了。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 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 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 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 退之,河南河阳人,祖 籍河北昌黎,世称“韩 昌黎”。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 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 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 累官至吏部侍郎。
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 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①之:代词,这些。 ②相师:拜别人为师 ③之族:这类人。族,类。 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 ⑥复:恢复 ⑦不齿:齿,并列 ⑧乃:竟 ⑩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 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 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 们为什么这样,就说:他和他年 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 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 以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 媚了。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今之 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⑨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从师的风尚 ②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③犹且:尚且,还; ③而:表承接 ④众人:一般人 ⑤下:低于 ⑥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⑦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 ⑧所以:……的原因。 ⑨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
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 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研读第四自然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文集命名的分类
• 1以姓名命名:《李清照集》《孟浩然集》 • 2以官爵命名:《王右丞集》《杜工部集》 • 3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集》 • 4以字、号命名:《李太白文集》 • 5以出生地命名:《临川先生集》 • 6以居官或居住地命名:《贾长沙集》(贾谊)、 • 7以帝王年号命名:《白氏长庆集》 • 8以书斋命名:《饮冰室合集》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 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 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 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 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 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③,曰 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 道之不复⑥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⑦,今其 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怪也欤!
研读第一自然段
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 解惑⑥也。
① 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所以:用来…… ④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 ⑤受:同“授”,传授。 ⑥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 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师 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 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
——《师说》
文学常识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昌黎。宋代苏轼称 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 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 宋、齐、梁、陈、隋。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 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 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 来教他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 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那孩 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又帮助他学习 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 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 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
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难 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 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 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 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 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简答: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 样的结论?
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道也, 夫⑥庸知⑦其年之⑦先后生于⑦吾乎?是故无⑧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
① 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②闻:知道,懂得。 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师:用作动词。 ⑥夫:发语词。⑦庸知:庸,岂、哪;知,了解、 知道;之,取独;于,表比较。 ⑧无:无论 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 4、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 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 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 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 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 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 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一词多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 传
师道之不传有久矣 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
生字注音
愚昧 (yú)
或不焉 (fǒu)
谀
(yú)
苌弘 (cháng)
蟠 (pán)
贻 (yí)
句读 (dòu) 相师 (xiāng) 郯子 (tán) 老聃 (dān) 经传 (zhuàn) 巫医 (wū)
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4、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 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 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 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 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