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闪光融合频率对人眼视觉效果的影响实验器材:1. 闪光灯 x 12. 闪光控制器 x 13. 电源线 x 14. 实验室计算机 x 15. 频率测量仪 x 16. 观察者 x 5实验原理:闪光融合频率是指在相同亮度条件下,人眼所能感知到的连续闪光的频率。
通常,闪光频率越高,人眼对于光线的适应能力越强,融合频率也就越高,这会给人眼带来更加稳定的视觉效果。
实验过程:1. 搭建实验平台,将闪光灯通过闪光控制器和电源线连接到电源上。
2. 将频率测量仪连接到计算机上,确保测量精度。
3. 对闪光灯进行调试,使得其能够实现不同频率的闪光。
4. 确定实验参与者(观察者),数量为5人。
5. 要求观察者在实验开始前保持目视舒适,避免过度疲劳。
6. 将闪光频率设置为50Hz,观察者依次观察,并记录对眼睛的适应程度和视觉感受。
7. 重复步骤6,将闪光频率分别设置为60Hz、70Hz、80Hz和90Hz,每个频率的观察时间均为5分钟。
8. 实验结束后,观察者进行问卷调查,回答有关视觉舒适度和觉察度的问题。
实验数据:观察者1: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3 360Hz: 4 470Hz: 4 480Hz: 5 590Hz: 5 5观察者2: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2 260Hz: 3 370Hz: 4 490Hz: 5 5观察者3: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3 360Hz: 4 470Hz: 4 480Hz: 5 590Hz: 5 5观察者4: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3 360Hz: 4 470Hz: 4 480Hz: 5 590Hz: 5 5观察者5: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2 260Hz: 3 370Hz: 4 480Hz: 4 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观察者对适应程度和视觉感受的评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观察者对眼睛的适应程度和视觉感受逐渐提高。
闪光融合频率在影响因素探究
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探究一,闪光融合频率的定义闪光融合频率是视觉时间特性的重要参数,闪光融合频率的检测关系到了众多学科的发展,也为人眼分辨光的刺激提供了量化指标,闪光融合频率检测发展直接推动了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学科的发展。
回顾闪光融合频率的发现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人们把发光的物体绑在绳子的一边,在另一边进行观察,由于黑色的缘故,旋转速度提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观察到亮点练成一个圆圈,当时人们吧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受到光的刺激时,无论视觉效应产生是光刺激结束时视觉效应的消失都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而这个时间后来人们测量大概是0.05S-0.25S,这种视觉滞后的现象是人脑处理时间的需要,是一种人脑视觉系统在处理刺激过程中的一种滞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闪光融合频率解释了光源刺激我们眼睛时的闪烁感,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光的闪烁现象就会消失。
由于频率的增加,重复的刺激会引起人感觉的滞后,人眼不再能够区分,这一现象被后来人们定义为闪光融合。
融合现象是由于闪光的间隙时间比视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二、实验原理1.光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眼时,会引起闪烁的感觉;随着持续频率的增加,会产生光的融合感觉.能引起连续融合感觉得的最小断续频率称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
人眼的融合频率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的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敏度越高。
2.视敏度是眼睛的一种基本功能,可作为视觉疲劳及精神疲劳的一种指标。
不同状态的人,闪光融合频率的差异较大。
闪光融合频率越高,表示大脑意识水准也越高。
人体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
因此,测定人的闪光融合频率是测量人体疲劳的一种常用方法。
3.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闪光融合频率对物质融合效果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原理,闪光融合是一种利用高能脉冲光瞬间加热材料并使其瞬间融化的技术。
通过调节闪光融合频率,可以控制材料的融合程度,从而实现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和加工。
本实验将通过改变闪光融合频率,观察材料融合情况,分析不同频率对融合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材料为金属样品,具体材料种类为……。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准备好所需的金属样品和闪光融合设备。
2. 实验操作,依次将金属样品放置于闪光融合设备中,设定不同的融合频率,进行闪光融合实验。
3. 数据记录,记录每种频率下金属样品的融合情况,包括融合深度、融合均匀性等。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频率下的融合效果,寻找规律和趋势。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1. 频率为X时,金属样品融合深度较浅,融合均匀性较差。
2. 频率为Y时,金属样品融合深度适中,融合均匀性较好。
3. 频率为Z时,金属样品融合深度较深,但融合均匀性有所下降。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闪光融合频率对金属样品的融合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融合频率,以达到最佳的融合效果。
实验结论,闪光融合频率对物质融合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材料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融合频率,以实现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和加工。
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对于闪光融合技术的优化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探究了闪光融合频率对物质融合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有益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希望本实验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为本次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阅读。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1引言1.1实验逻辑首先让我们明确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定义:“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我们在本次试验中利用对自变量亮度、光点颜色的设定以及对额外变量背景亮光的控制,采用极限法来测定引起闪光融合感觉刺激的最小频率。
1.2实验假设我们作出假设,亮度和光点颜色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1.3实验预期我们作出实验预期: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有亮度和光点颜色2方法2.1被试5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9名被试。
2.2实验材料(工具)JGW-B心理实验台中光点闪烁仪单元2.3实验设计采用两因素随机设计方法2.4实验程序1 练习测定进行两次,即运用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进行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2 正式实验(1)主试按被试学号除以九的余数来分配相应亮度和颜色的水平分组,在该水平结合下进行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的测量,每个系列做4次,按ABBA系列顺序进行平衡。
故每个被试共进行16次试验,主张以优势眼进行实验。
(2)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被试调节的频率值。
(3)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被试调节的频率值。
2.5统计方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3结果3.1 统计结果1、不同条件下闪光临界频率如表一:条件M(SD) MIN MAX红色24.272620.88712 27.65808绿色27.051322.50761 31.59499黄色28.353024.08804 32.61796总计26.4617条件M(SD) MIN MAX1 28.113123.55165 32.674551/4 26.036922.31414 29.759661/8 24.006220.96501 27.04739总计26.4617 22.08189 30.841512、表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方差分析由以上表格可知,变异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A206.8792103.4398.893B355.1503118.38310.177A * B175.835629.306 2.519就颜色因素来看,P=0.001<0.01,因此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非常显著。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一、引言闪光融合频率是指在人眼观察下,两个或多个闪光灯的频率相互融合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频率的闪光灯对人眼视觉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人眼对光信号的处理机制。
二、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闪光灯、计时器、纸板、实验参与者2. 实验步骤:a. 将纸板平放在桌面上,使其与实验参与者的视线平行。
b. 将两个闪光灯放置在纸板上,相隔一定距离。
c. 设定不同的闪光频率,如10赫兹、20赫兹、30赫兹等,并记录下来。
d. 让实验参与者注视纸板上的闪光灯,并使用计时器记录参与者感知到闪光融合的时间。
e.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 1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为平均值为0.5秒。
这意味着当闪光灯以10赫兹的频率闪烁时,人眼会感知到两个闪光灯融合成一个连续的光线的时间大约为0.5秒。
2. 2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为平均值为0.25秒。
相比于10赫兹频率,2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明显减少,说明人眼对于更高频率的闪光灯融合更为敏感。
3. 3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为平均值为0.17秒。
与前两个频率相比,3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进一步减少,说明人眼对于更高频率的闪光灯融合的感知时间更短。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眼对于闪光融合的感知时间与闪光灯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频率越高,感知时间越短。
-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结果验证了人眼对光信号的处理机制中存在着时间窗口的概念,即人眼在感知光信号时会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光信号融合成一个连续的视觉感知。
四、实验意义与应用闪光融合频率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人眼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实验可以为照明工程、广告设计等领域提供指导。
例如,在设计灯光效果时,可以根据人眼对于不同频率闪光的感知时间,选择合适的闪光频率,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一)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一)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调查人类视觉系统对闪光融合频率的感知能力,确定人类对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响应的极限范围。
实验设计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激光干涉仪来产生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图像,同时利用一台心理物理学实验仪器来测量实验对象的响应能力。
我们选取了20名志愿者参与实验,他们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没有任何与视觉系统有关的疾病或问题。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过程和其风险,并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书。
我们将实验对象暴露在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图像下,让他们在每个频率下点击心理物理学实验仪器中的按钮进行反应。
实验结果我们测量了实验对象在14个闪光融合频率下的响应能力,并将结果记录在以下数据表中:闪光融合频率(Hz)平均正确率(%)1 35闪光融合频率(Hz)平均正确率(%)2 64.34 82.58 87.516 9532 97.564 98.8128 100256 100512 1001024 1002048 1004096 10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对象对低频率(小于8Hz)的闪光融合图像的响应能力较差。
但随着频率增加,他们的感知能力也越来越好。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对低频闪光融合图像的响应能力较差,但当频率高于8Hz时,他们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
另外,当频率高于128Hz时,实验对象的感知能力已达到极限水平,超过此频率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响应能力。
实验意义本次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意义:对于进行闪光灯拍摄的摄影师来说,了解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的感知能力的极限范围有助于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照明和相机设置,以达到更好的照片效果。
同时,该实验结果还对视觉障碍人士的辅助设备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实验局限本次实验还有一些局限性需要注意:1.实验对象的人数较少,只有20人,并且他们的年龄较为集中,因此实验结果可能不能完全代表整个人群的响应能力。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韩璐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4摘要:本实验以颜色(红,绿,黄)、亮度(1,1/4,1/8)和占空比(1︰3,1︰1,3︰1)为自变量,探究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
以本组五名组员为被试,用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进行测试,左眼右眼各做16次,共计32次,测量时,递增递减序列随机交替进。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比红色频率高(F=24.83,P<0.05),明度越高频率越高(F=23.65,P<0.05),色调和明度存在交互作用(F=4.13,P<0.05)。
关键词:闪光融合频率颜色亮度占空比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灯光,电视,电影都被知觉为连续的,但事实上这些光线是连续的。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
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
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
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
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颜色有三种特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
本次研究针对颜色的色调和明度两方面,探讨同一色调不同明度及同一明度不同色调对闪光融合的影响。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张雪萌学号222010306032020 专业基础心理学年级 2010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6月3日同组人姓名古焱、谢丽成绩关于闪烁融合频率的研究古焱,谢丽,张雪萌(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基础心理学专业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通过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的频率,通过测定闪烁融合频率(cff)学习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
以西南大学2010级本科生谢丽为被试,每小组三人自己进行测定并记录下数据进行分析。
以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的频率来呈现给被试,让被试报告闪或不闪,找到被试报告闪和不闪临界的中点,最后计算出平均值。
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
每只眼睛渐增、渐减系列各做8次。
本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并且两个系列按照ABBA的顺序来进行平衡。
实验得出左眼与右眼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实验中被试有期望效应和习惯的误差。
cff是用来测定精神疲劳的常用指标之一,其特点是测试方便,效果明显。
一般来说闪光融合频率值随着精神疲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可用到有关运动方面等领域。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递增递减系列闪光融合频率中点1. 引言当某一间歇闪亮的光源,其闪烁频率由低逐渐升高并达到一定数值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连续或者稳定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此时的频率值就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值(CFF )【1】。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
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常常被应用于视觉功能、脑功能和疲劳状态等生理心理学指标的研究【2-5】。
有研究就指出,击剑运动员晨起安静状态下CFF 值较高,运动后即刻CFF 值明显高于运动前,根据CFF 值变化趋势,击剑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最好在上场前10-15分钟结束。
另外有人就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游泳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及速度素质的影响做了研究,得出了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能很好的调节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和机体机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以致机体效率,从而提高速度素质的结论【6】。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一)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一)实验报告: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研究背景闪光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核聚变过程,对于核聚变反应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而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是指使得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与输入的能量相等的频率,是闪光融合反应的关键参数。
因此,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改变输入的电场频率,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设备与方法本实验采用闪光融合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高压电源、球形反应室、存储器等。
实验过程如下: 1. 在高压电源下,将球形反应室内充满氘气。
2. 改变输入的电场频率,记录球形反应室内气体发光的强度。
3. 重复上述步骤,测定不同频率下气体发光的强度。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球形反应室内气体发光的强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频率的继续升高,气体发光的强度达到峰值,此时的频率即为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同时,我们还发现反应室内压强、气体组成等因素也会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产生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出了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核聚变反应过程,为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暂无。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实验中应仔细控制压强、温度等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3.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应仔细核对记录,避免出现数据误差。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实验中仅考虑了频率这一因素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而未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例如气体密度等。
在后续的实验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究影响因素。
2.实验数据相对较少,需要增加实验次数以及采用更精密的实验仪器,以提高实验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3.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步骤较为繁琐,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的拓展应用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不仅在核能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闪光融合频率对光谱分辨率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探讨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效果,为光学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验装置及方法。
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光学透镜、频率调制器、CCD相机等设备。
首先,通过激光器产生的单色光束,经过光学透镜聚焦后,通过频率调制器对光束进行频率调制,然后由CCD相机进行图像采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调节频率调制器的频率,记录不同频率下的图像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当频率较低时,图像中的分辨率较高,但融合效果不够理想,存在明显的边缘模糊现象;而当频率较高时,融合效果较好,但图像分辨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闪光融合频率对光谱分辨率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闪光融合频率与光谱分辨率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频率调节对融合效果的影响。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频率下的融合机制,探索更加精细的频率调节方案,以提高光学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和融合效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本次实验为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对于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不懈努力和深入探索,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推动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颜色和光强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有没有影响。
实验运用极限法进行,让被试判断"闪"与"不闪"以得到cff值。
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光颜色与光强度对cff值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光强度光颜色闪光临界频率cff【正文】1.前言时间视敏度是指:眼睛分辨时间间距的能力,一般的测量方法就是要求被测者观察两个先后呈现的视觉事件,找到被测者能够分辨的最小时间间距。
在心理学实验里,可以使用闪光临界频率作为眼睛时间视敏度的测量参数。
本实验用的方法有:(1)极限法。
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域限。
(2)平均差误法。
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等。
其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3)恒定刺激法。
又称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等。
其特点是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本实验所做的就是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量,所用的实验方法是极限法。
实验目的:1、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2、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3、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
实验假设:假设光颜色对cff值测定的影响不大,而光强度影响较大,强度越大,cff值越高。
2.方法2.1被试:本次试验共54名被试,其中8名男生,46名女生,被试没有色盲,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2.2实验仪器:JGW-B1心理学实验台的"亮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纸2.3实验设计:实验采用3×3混合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闪光刺激强度和颜色。
其中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种水平,为被试间变量;闪光刺激强度分为强度为1、1/2、1/8三种水平,是被试内变量。
视觉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闪光融合是指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的一种景象。
闪光融合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如日光灯、电影放映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闪光融合现象的临界频率(CFF)以及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探究闪光融合现象的临界频率(CFF)。
2. 分析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如光亮度、刺激时间等。
3. 掌握最小变化法在闪光融合实验中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闪光灯、频率计、计时器、暗箱等。
2. 实验材料:不同频率的闪光灯、不同亮度的光源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步骤:(1)将被试者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编号为A组和B组。
(2)A组被试者在暗箱内,B组被试者在正常光照环境下。
(3)将闪光灯调整至不同频率,从低频开始,逐渐增加频率,观察被试者对闪光的感知变化。
(4)记录被试者感知到连续光时的最小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CFF)。
(5)改变光源亮度,重复实验步骤,观察CFF值的变化。
(6)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1. A组和B组的CFF值分别为55Hz和60Hz,说明在暗箱环境下,闪光融合频率较低。
2. 随着光源亮度的增加,CFF值逐渐降低,说明光亮度对闪光融合频率有显著影响。
3.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主要有光亮度、刺激时间等。
六、讨论1. 闪光融合现象是视觉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实验结果表明,光亮度对闪光融合频率有显著影响,光源亮度越高,闪光融合频率越低。
3. 实验中,暗箱环境下闪光融合频率较低,说明暗适应状态下视觉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降低。
4. 最小变化法在闪光融合实验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其他阈限实验。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探究了闪光融合现象的临界频率(CFF)。
散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散光融合频率的概念及其在视觉生理学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散光融合频率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是指人眼在视觉感知中,当光刺激频率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不再感受到闪烁,而是形成连续光的感觉。
CFF是视觉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了人眼对视觉刺激的响应能力。
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是一种心理物理学方法,通过逐渐改变刺激强度,观察被试对刺激变化的感知阈值,从而确定阈限。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电脑、投影仪、屏幕、实验软件(如Flash Fusion Frequency软件)。
2. 被试:1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
3. 实验材料:闪烁光刺激序列。
四、实验方法1. 被试准备: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人。
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2. 实验程序:实验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电脑屏幕观察闪烁光刺激序列,并口头报告“闪”或“不闪”。
对照组被试则在实验过程中观看连续光刺激序列。
3. 实验步骤:a. 设置实验参数:选择闪烁光刺激的频率范围为30-60Hz,最小变化量为1Hz。
b. 被试适应:让被试观看连续光刺激序列,适应实验环境。
c. 测定闪光融合频率:逐渐增加闪烁光刺激的频率,观察被试的口头报告,当被试报告“不闪”时的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
d. 重复实验:对每组被试进行3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闪光融合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闪光融合频率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散光对闪光融合频率有影响,散光患者的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响应能力较正常人群减弱。
2. 实验组在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频率的增加,闪光融合频率逐渐降低。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亮点闪烁实验摘要: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亮点闪烁仪的测试,熟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方法,并确定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点。
本实验通过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考查了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之间的差异。
结果发现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结论为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点不同,红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最低,黄光最高。
关键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色光最小变化法1.前言:一个频率较低的闪光剌激会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叫光的闪烁。
随着闪光的频率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逐渐消失,最后呈现出稳定的光感,这叫闪光融合,感到光闪烁时最高频率和感到光不闪烁时的最低频率的平均值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简称CFF。
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红光和黄光的CFF存在显著差异。
本实验目的旨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考查了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之间的差异。
2.实验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班14150201全体学生,其中男8人,女38人,年龄为17~22岁,平均年龄19.818,标准差1.3302.2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以色光为自变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为因变量,考查了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之间的差异。
2.3实验仪器本实验采用上海心仪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及亮点闪烁仪进行实验。
2.4实验程序:2.4.1实验前将实验所需仪器等通好电源,随机将被试分为三组,被试阅读指导语,准备开始实验。
2.4.2第一组被试按照红、绿、黄顺序进行亮点闪光融合频率的鉴定;第二组根据绿、黄、红进行测试;第三组按照红、黄、绿的顺序进行试验,排除不同色光相互干扰的影响。
2.4.3被试了解实验程序后,设置参数,按照不同颜色顺序进行实验。
当被试点击开始试验后,将眼睛放入观察眼罩内,看到一个闪烁的亮点,通过按“+”“-”对闪光进行调节,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到被试感觉亮点处于闪烁与不闪烁之间的临界点时按“确认”。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背景闪光融合现象是指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的一种景象。
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是指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
CFF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闪光融合频率,探讨闪光融合现象与视觉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探究闪光融合频率与视觉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2. 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3. 分析闪光融合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2. 实验材料: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计时器;3. 实验步骤:(1)被试者佩戴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调整好舒适度;(2)实验者按顺序调整闪光频率,从低到高;(3)被试者口头报告“闪”或“不闪”,当被试者刚感觉到闪光时,记录该频率;(4)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作为被试者的闪光融合频率;(5)改变光亮度、对比度等条件,重复实验,分析闪光融合频率的变化规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闪光融合频率与视觉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被试者报告“闪”或“不闪”的时间逐渐缩短,当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被试者无法区分闪光与连续光。
这表明闪光融合现象与视觉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
当闪光频率较高时,视觉系统无法分辨出闪光,导致视觉感觉由断续变为连续。
2. 闪光融合频率与光亮度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光亮度的增加,闪光融合频率逐渐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在高亮度环境下,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降低,导致闪光融合频率降低。
3. 闪光融合频率与对比度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对比度的增加,闪光融合频率逐渐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对比度增加,使得闪光与背景的界限更加明显,从而降低了闪光融合频率。
五、实验结论1. 闪光融合现象与视觉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视觉感觉由断续变为连续;2. 闪光融合频率受光亮度、对比度等因素的影响,光亮度和对比度越高,闪光融合频率越低;3. 最小变化法可以有效地测量闪光融合频率,为视觉生理和心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韩璐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4摘要:本实验以颜色(红,绿,黄)、亮度(1,1/4,1/8)和占空比(1︰3,1︰1,3︰1)为自变量,探究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
以本组五名组员为被试,用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进行测试,左眼右眼各做16次,共计32次,测量时,递增递减序列随机交替进。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比红色频率高(F=24.83,P<0.05),明度越高频率越高(F=23.65,P<0.05),色调和明度存在交互作用(F=4.13,P<0.05)。
关键词:闪光融合频率颜色亮度占空比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灯光,电视,电影都被知觉为连续的,但事实上这些光线是连续的。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
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
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
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
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颜色有三种特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
本次研究针对颜色的色调和明度两方面,探讨同一色调不同明度及同一明度不同色调对闪光融合的影响。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黄煌(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上海,200438)摘要: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JGW-B型心理实验台研究方法,和最小变化法。
结果发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大小受到刺激程度由强到弱还是由弱到强的顺序影响,实验结果存在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并且受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关键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小变化法刺激程度个体差异1.引言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
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
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了那个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实验以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最小变化法(又称系列探查法和极限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所用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每次呈现的刺激系列变化很小且间隔相等。
每次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做出报告,如察觉到有刺激出现,就报告“有”;如察觉不到,就报告“无”。
刺激系列的顺序分为两种:一种以小到大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系列为渐增法,以“↑”表示;另一种以大到小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呈现系列称渐减法,以“↓”表示。
本实验采用被室内设计,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自变量:闪光融合频率仪所发放的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
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
控制变量:期望和习惯、练习和疲劳。
为了控制这两类误差,一方面要在实验前训练被试,让被试确实掌握判断标准,并争取被试合作,以标准来进行判断“有”或“无”的感觉。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坏蛋(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150201班,山西,041004 )摘要: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使用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进行实验,采用极限法来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
通过实验分析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大小是否受到刺激程度(颜色)和性别的影响。
关键词:闪光融合绝对阈限光颜色1 前言: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
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
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
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
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我们知道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即是测量对光的视觉的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在心理学统计学原理上,绝对阈限被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费西纳提出了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三种经典的阈限测量法。
本实验采用的就是极限法让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记录下数据。
用spss分析判断影响确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1102班42名同学其中男6名女36名平均年龄20岁,被试无色盲无类似实验经验。
2.2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亮点闪烁仪2. 3 实验程序2.3.1连接好仪器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开关2.3.2在电脑程序中输入相应的参数,颜色(红、黄、绿)间隔750毫秒2.3.3让被试阅读指导语,每个被试各做三次试验,条件分别是在红色、黄色、绿色的灯光下进行2.3.4每次都需要确定16次,直到实验结束2.3.5整理数据并分析3结果3.1描述性统计表1 描述性统计量由表可看出不同颜色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不同3.2方差分析表根据spss统计分析中球型检验 p=0.026<0.05显著,不符合球型分布因此不能使用标准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而使用备选方差分析结果表2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表由以上数据可看出:颜色对于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显著,P<0.05性别对于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 性别与颜色的交互效应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3.3颜色、性别的交互效应图图1性别*颜色图2 颜色*性别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不同的颜色的临界频率不同。
闪电融合实验报告
1. 探究闪电融合频率(Critical Flash Fusion Frequency,简称 CFF)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2. 通过实验验证最小变化法在测量绝对阈限方面的有效性;3. 了解闪光融合现象的生理机制。
二、实验背景闪电融合现象是指当闪光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人眼无法感知到闪烁,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稳定的视觉图像。
闪电融合频率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生理机制一直是视觉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最小变化法在测量闪电融合频率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闪光融合现象的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1. 闪电融合频率测试仪;2. 电脑屏幕;3. 实验指导语;4. 数据记录表。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被试内设计,ABBA顺序进行递增、递减各8次实验,最后求出平均值来确定闪电融合频率;2. 实验步骤:a. 被试在实验前进行适应训练,使视觉系统适应实验条件;b. 被试面对电脑屏幕,屏幕上呈现不同频率的闪光;c.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按键报告是否看到闪烁;d. 根据被试的反馈,调整闪光频率,直至被试报告看到稳定的光;e. 记录实验过程中被试报告看到稳定光时的闪光频率;f. 重复实验步骤,进行递增、递减各8次实验。
1.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闪光频率的逐渐提高,被试报告看到稳定光时的频率逐渐增加;2. 通过计算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得到被试的闪电融合频率;3. 实验结果表明,最小变化法在测量闪电融合频率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闪电融合频率与视觉感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当闪光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眼无法感知到闪烁,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稳定的视觉图像;2. 最小变化法在测量闪电融合频率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实验方法;3. 闪电融合现象的生理机制可能与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对光的敏感度有关。
当闪光频率较高时,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无法及时处理光信号,导致视觉系统无法感知到闪烁;4. 本研究的结果为视觉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
黄煌
(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上海,200438)
摘要:
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JGW-B型心理实验台研究方法,和最小变化法。
结果发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大小受到刺激程度由强到弱还是由弱到强的顺序影响,实验结果存在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并且受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关键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小变化法刺激程度个体差异
1.引言
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
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
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了那个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实验以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最小变化法(又称系列探查法和极限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所用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每次呈现的刺激系列变化很小且间隔相等。
每次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做出报告,如察觉到有刺激出现,就报告“有”;如察觉不到,就报告“无”。
刺激系列的顺序分为两种:一种以小到大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系列为渐增法,以“↑”表示;另一种以大到小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呈现系列称渐减法,以“↓”表示。
本实验采用被室内设计,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自变量:闪光融合频率仪所发放的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
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
控制变量:期望和习惯、练习和疲劳。
为了控制这两类误差,一方面要在实验前训练被试,让被试确实掌握判断标准,并争取被试合作,以标准来进行判断“有”或
“无”的感觉。
另一方面在整个实验中对渐增和渐减系列作合理的安排,采用ABBA法来安排实验序列即↑↓↓↑或↓↑↑↓。
以四轮作一轮回来安排。
2 方法
2.1
被试
2名女大学生。
19岁。
身体健康。
2.2
仪器,材料
J G 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笔。
2.3
实验步骤
2.3.1
准备工作:
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钮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3.2
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钮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知道您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3.3
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钮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知道您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3.4
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
每只眼睛渐增系列、渐减系列各做16次,两个系列按A B B A B A A B顺序进行。
2.3.5
注意相邻顺序的相同系列的起始点应有明显变化。
2.3.6
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2.3.7
分别求出左、右眼渐增、渐减系列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计算左、右眼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平均值。
3 结果
4 讨论
4.1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所测得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较为集中,但个体差异较为显著。
左右眼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这有可能是被试自身的差异所导致,如眼睛近视,散光之类的。
因为近视和散光会在看刺激点时看得比较模糊,在有些判断中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4.2此次实验虽然采用了多层次ABBA法来消除实验误差,但仍有一定的误差存在。
从实验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存在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因为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反复呈现,被试很快就会了解刺激系列的范围,而且知道刺激系列将以一定顺序递增或递减,这样就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3被试的选取上可能有一定的原因。
本次试验被试知道实验的步骤,及实验程序和实验的目的等,因而会对本次实验的测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4.4 由于本实验被试条件有限,未能考虑更多限制条件,期望能有更多补充实验,如考虑被试年龄差异,性格差异,文化水平差异等条件.有助于充分的验证前人的研究成果。
4.5闪光融合的应用价值比较高,所以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应更加的注意。
它的应用主要是在电视生产、日光灯、影像工具等方面。
并且与在观看电视时,环境的影响如暗环境和明环境关系,防止视觉疲劳、儿童看电视时CFF的影响都有重要的联系。
5结论
5.1 实验结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5.2由于本实验客观条件有限,如光照,声音等影响,以及被试的选取、实验室环境、被试的动机、疲劳、期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CFF的测定有一定的偏差,实验不完善。
在今后实验研究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6参考文献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治良主编《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