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名剧中,其主角说:“我碰到麻烦时,吃是我唯一的安慰。”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第一,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说在吃饱喝足以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第二。中国人对付死神也象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鲜花。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待遇(一般还要高一个档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对他的期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是与老百姓对付官吏衙门一样。因此有人认为祭祀不过人对鬼神的贿赂。

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

含义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吃的物质财富(文明)和精神财富(文明)的总和。

简单地说,饮食文化就是研究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的学问。包括:食生产、食生活、食事项、食思想、食惯制。

中国饮食发展过程

(一)生食阶段(50万年之前)

(二)熟食阶段(1万年之前)

(三)烹饪阶段

在我国,生食、熟食与烹饪三个阶段的划分,大致是以北京猿人学会用火、以及1万年前发明陶器作为界标的。换句话说,我们祖先从生食到熟食,从火炙石燔到水煮盐拌,走过170万年的艰辛历程,直到学会制造最早的生活用具——陶罐,作为文明标志的烹饪术,始在华夏大地诞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17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我国境内出现最早的人群——元谋猿人。元谋人和60万年前出现的兰田人、50万年前出现的北京人,统称“猿人”。他们群居于洞穴或树上,集体出猎,共同采集,平均分配劳动所获,过着“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生活,这便是中国饮食史上的“生食”阶段。大约在50万年前,先民学会人工取火。继北京猿人之后陆续出现的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以及山顶洞人,被考古学家称为“古人”或“新人”。出土文物证实,“古人”或“新人”尽管人处于原始状态,但已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化冰取水、烘干洞穴、照明取暖、防卫身体和捕获野兽,进入了中国饮食史上

的“熟食”阶段。熟食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从燃料和原料方面,为烹饪技术的诞生准备了物质条件。中国社会进入距今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氏族公社最后形成,并出现原始商品交换活动。这一切又为烹饪技术的诞生准备了社会条件。特别是制造出适用的刮削器、雕刻器、石刀与骨椎,发明摩擦生火,学会烧制瓦陶,更为烹饪技术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与装备。再加上盐的发现、制取与交换,梅子、苦瓜、野蜜与香草的采集和利用,进而初步解决了调味品的问题,至此,中国烹饪之道始而齐备,中国饮食史从此揭开“烹饪”这崭新的一页。在学术界,也有把用火熟食化为烹饪诞生的标志,称为中国烹饪的萌芽时期,即火烹时期。烹饪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从蒙昧野蛮进入文明的界碑,“新人”向“现代人”进化的阶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触媒。它对于维系中华民族昌盛、促进生产力发展、带动社会进步、缔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界饮食文化之林,是基于它所具有的鲜明而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

二、中国饮食文化涉猎学科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

三、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饮食文化最主要内容

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重食(国人为了生存的需要)

(二)重养(国人为了健康长寿的需要)

(三)重味(饮食审美的需要)

(四)重利(国人在饮食方面的信仰问题)

(五)重理(国人对饮食的理性认识)

中国饮食文化“五重”相互关系图示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形成由来已久。这种差异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取决于文化创造者的思维特性。

找出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与观念的差别,是我们准确而全面掌握这两种文化模式及个性的前提,更是我们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把握中国餐饮业改革方向的关键所在。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综合性思维(将客观知识与主观行为综合为一体)和倡导以社会和谐为本体的人文主义精神等特点。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知以致用,“知行合一”,将客观事物维系于主观使用之上,使求知与道德、生活实践综合为一体。因此,中国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情为主导,趋向于价值选择而非真假的判断。

西方人重视理性分析,理性分析的重要特点就是借助于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等,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为主导,趋向于真假判断而非价值取舍。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以“情”为导向。早在先秦,中国人就十分重视菜肴的色香味形。孔子的“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等论述并非对于烹饪原料的化学或物理学的分析,而是从道德与生活实践出发总结形成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对食物营养的追求远远超过了色香味形,他们重视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重要标准。

中国人也讲究原料的配伍与饮食营养,但多是从食物的口感出发,并以追求美味为前提。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饮食保健观中包括了儒、道两家共同倡导的“贵生”思想与阴阳五行的宇宙整体观,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这与西方人对饮食营养追求的动因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体来说:

中国人评价美食的最高标准为美味,

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最高标准则是营养。

2、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饮食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就构成了相应的不同质体。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使用上的差异

自古以来,我国在烹饪原料的选用方法上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农作物为中华民族饮食的主要原料,肉类仅占辅助地位。

西方人的饮食以肉类、面粉、蛋、乳为主,畜牧业的发达使得他们在烹饪原料的使用上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

2.分解工艺上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