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名词解释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班杜拉(Bandura)最早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传统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而传统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
但是,个体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项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它要受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同时,班杜拉也认为,除非学生真正地认为自己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能力且取得了进步,否则他们是不会感到有效能的,即使他们的行为得到奖励或行为结果优于他人。
研究表明,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
因此,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1]在上面的案例中,小华有确定的目标,但在学习中却不能好好为这个目标努力,老师、家长的努力劝说似乎也不起作用。
在这里,其原因除了本身性格的慢热,自身缺点——懒惰,以及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依靠父母监督外力作用影响下学习的习惯外,主要原因就是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是否能够好好学习,取得理想成绩,达到目标缺乏信心,并且试图为自己找借口。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其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
如果个体把成功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反之,如把失败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当学生看见替代者(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教育心理学答案
1.名词解释:表征系统(布鲁纳)参考答案:人类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为内在的心理事件,成为认知表征,表征系统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2.名词解释:自我效能感参考答案: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3.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参考答案:头脑风暴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地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
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方案。
4.名词解释:支架性学习参考答案: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支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
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5.名词解释:情境教学参考答案: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6.名词解释:行动研究参考答案: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7.名词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参考答案: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
8.名词解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参考答案: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人品心理学代表爱和创建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势,它是一名词解说:种损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1.人品:是个体在遗传素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质的基础上,经过与后天环向外面,就会产生仇恨、攻境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击、入侵和施虐狂等行为。
稳固的和独到的心理行为模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式。
自己,包含生计所需的基本1.范型:是指一准期间在欲念、激动和生命力。
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半科2.阻滞:心理阻碍能够致使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任何阶段的发展停留和延和方法。
缓,这类现象称之为阻滞。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2、人品的特色:整体性、稳侧重从个体化和特别性方面定性、独到性、社会性。
研究人品,以独到的个体为2.倒退:因为初期阶段发展研究对象,经过晤谈、察看、阻滞是某些初期的特色保存作品剖析等方法,宽泛地收在此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集剖析资料,以便对人品进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行全面确立和正确地定性描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述,从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过程称为倒退。
人品的方法。
2.压迫:自我防范惹起忧虑1.有关研究(高尔顿创):是的思想看法进入意识领域的指运用丈量和统计方法,在一种方法同样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2.否定:否定令人逃离现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实,是悲观的对待问题。
难量关系,由此确立这些被试以相信亲人的去世之间,在某种人品特色上的2.投射:不认可自己身上差别,以及人品特色之间、有某种不良质量和思想感人品特色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情,而把这些投射给他人。
有关状况。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表层,它包含了全部被忘记件,系统地操控某个或多个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迫变量,以其致使另一个变量的经验。
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3.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累积法。
的人类先人的经验,是人类1.人品心理学:就是一门一定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研究人品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应的天生遗传偏向。
教育心理学答案
1、名词解释:表征系统(布鲁纳)参考答案:人类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为内在的心理事件,成为认知表征,表征系统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与符号性表征。
2、名词解释:自我效能感参考答案:人们对自己就是否能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
3、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参考答案:头脑风暴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地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
然后,学生与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方案。
4、名词解释:支架性学习参考答案: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支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
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5、名词解释:情境教学参考答案: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6、名词解释:行动研究参考答案:行动研究就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就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7、名词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参考答案: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
8、名词解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参考答案: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与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就是怎样的,就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就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心理名词解释
心理名词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 研究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情绪的学科。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原因。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对自己能力、身份、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自我概念在塑造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中起着重要作用。
3. 认知(Cognition): 指人类通过感知、思考和记忆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学习、记忆、推理等。
4. 人格(Personality): 个体在长期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研究不同人格特征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5. 情绪(Emotion): 一种强烈的主观体验,通常与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相伴随。
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6. 焦虑(Anxiety): 一种对即将发生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感到担心、忧虑和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问题。
7. 抑郁(Depression): 一种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快乐感的心理状态。
抑郁常伴随着自责、自卑、社交障碍等症状,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8. 压力(Stress): 对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
压力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压力,也可能来自个体内部的期望和冲突。
9. 自尊(Self-esteem): 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高自尊的个体通常对自己有信心、乐观积极,而低自尊的个体通常缺乏自信和自我接纳。
10.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一种通过专业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和困境的帮助方式。
心理咨询通常在保护双方隐私和保密的前提下进行。
11.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个体达到个人潜能的过程和状态。
自我实现通常伴随着对自己的认知、价值观和目标的清晰和发展。
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等连续性变化经历的过程,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2.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对教师来说,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就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3.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4.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渡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其核心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5.角色期待: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提出了一定的社会期望,规定了每一种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心理学上称之为角色期待。
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7.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
8.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压力:是指个体感动紧张、焦虑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
10.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1.归因模式:是指个体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过程。
12.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指人们遇到外部不可控事件时,就会本能地认为自己对这些事件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就会变得压抑,并甘心去承受这种压力而不试图去减少它,表现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13.压力应对:教师面对各种生活和职业压力是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行为的反应方式。
14.认知发展: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
15.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之间相对静止,也反映事物的相对运动,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人格:通常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一贯的风格。
(人格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人格是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组成,如害羞的、可信任的、友好的、沮丧的、自信的等等。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或行为。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6.感受性(绝对、差别)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性——能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7.感觉阈限(绝对、差别)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8.联觉: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感觉的现象。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0.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活动俗称思考。
11.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2.有意识记(有意注意):有意识记(voluntary memorizing),又叫随意识记。
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13.智力:智力是由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构成的一般能力。
14.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识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5.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6.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老年人群 心理学名词解释
老年人群心理学名词解释老年人心理学涉及多个名词,以下是一些与老年人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及其解释:1. 老年心理学(Geropsychology):-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人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老年人的认知、情感、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老年人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适应性策略。
2. 老年学(Gerontology):- 老年学是研究老年人及老龄化过程的跨学科学科。
它涵盖了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理解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参与。
3. 老年期(Old Age):- 老年期是指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晚期阶段,通常从60岁或退休后开始。
这一阶段伴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包括身体健康、认知能力、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调整。
4. 老年痴呆症(Dementia in the Elderly):- 老年痴呆症是一组影响记忆、思维和行为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等。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和家庭成员都带来重大挑战。
5. 老年抑郁症(Geriatric Depression):- 老年抑郁症是指在老年人中出现的严重抑郁情绪和心理症状。
它可能与生活变化、慢性疾病、社交隔离等因素有关。
6.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
在老年人中,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密切相关。
7. 社会孤独(Social Isolation):- 社会孤独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上的疏离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子女离家等原因容易陷入社会孤独状态,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8. 生命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 生命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个生活的满意程度。
在老年人群中,生命满意度与健康、社会支持等因素紧密相关。
这些名词涵盖了老年人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特征,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的现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就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性格: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人格心理学试题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养的根底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肯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别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搜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精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刻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操作条件,系统地操作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开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含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制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根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开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开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存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预防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信任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成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体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体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体育心理学是研究运动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的科学,旨在了解为何有些运动员能够取得卓越成就,而有些则停留在中水准。
它也可以帮助体育教练、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潜力,以实现最佳的表现。
性格:性格是指个体的长期行为倾向,它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品质,包括情绪稳定性、行为容忍性、勇敢信心等。
性格可以指导运动员的运动行为,增强他们的运动心理能力,做出有效的运动决策。
认知: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信息处理、概念建构及认知调节的过程。
人们在运动中通常会使用认知能力,例如分析对手的行为,识别运动技巧,快速做出判断。
运动员也可以使用认知能力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运动行为。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运动员对自己的认知与行为能力的评价和看法,它可以帮助运动员了解自己的行为表现,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调整自己的运动做法,以达到最佳表现。
因此,教练和运动员都应该关注运动员自我效能感,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激励:激励是指促使运动员做出有效决策、实现最佳表现的动力,它可以由内部和外部因素提供。
内部激励来源于运动员自身的认知和感受,例如自我激励、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等。
而外部激励则主要来源于外部刺激,比如受到奖赏和责备,或是观看别人的成就。
情绪:情绪可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它来源于人们对自身环境的感知,其中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
好的情绪(愉悦、自信)可以有助于运动员放松,发挥出最佳表现;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运动员紧张,影响运动表现。
社交环境:社交环境指运动员处于某种环境中交流、学习和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社交环境可以促进运动员的交流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友谊,把他们的表现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另外,社交环境也会对运动员的行为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社团支持、教练指导和同伴协作等。
训练:训练是指历练和改善体育技能或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升表现。
训练可以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自信,以及控制气压和紧张,从而发挥最佳表现。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方面。
2. 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运动员提高其在比赛中的注意力集中、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3. 竞技焦虑:竞技焦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紧张、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它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比赛结果。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它是影响运动员动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的重要因素。
5. 比赛压力:比赛压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压力源,包括比赛成绩的压力、对手的压力、观众的压力和自我期望的压力等。
二、填空题:1.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______(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
2. 竞技焦虑可分为认知焦虑和______(躯体焦虑)两种类型。
3.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人经验、______(观察学习)和言语说服等因素的影响。
4. 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______(心理准备)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降低比赛压力。
5.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等领域。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营养与恢复2.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能力?(A)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3.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情绪调节能力?(B)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4.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决策能力?(C)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5.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激励能力?(D)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BC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2. 下列哪些是影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ABC)A. 个人经验B. 观察学习C. 言语说服D. 生理状态3. 下列哪些是运动员应对比赛压力的策略?(ABCD)A. 心理准备B. 放松训练C. 自我暗示D. 目标设定4.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BCD)A. 竞技体育B. 学校体育C. 大众健身D. 运动损伤康复5. 下列哪些是竞技焦虑的表现形式?(AC)A. 认知焦虑B. 身体疲劳C. 躯体焦虑D. 技术失误五、判断题:1.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学习动机的的名词解释
学习动机的的名词解释学习动机的名词解释引言:学习动机是指人们参与学习活动时内在的驱动力和兴趣,它对学习的效果和成就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展现的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它包括对学习任务的主动参与、努力付出以及对学习结果的持久关注。
无论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且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于学习活动本身感到的兴趣和满足,他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去主动参与学习,不受外界奖励或惩罚的影响。
而外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外界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参与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来源于他人的期望或物质回报。
二、学习动机的内在驱动力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中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当学习者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将得到增强。
而当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时,他们可能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 成就需求:人们天生具有成就需求,追求成就感是推动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者在取得进步和成功时,会获得内在的满足感,这将进一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 兴趣与好奇心: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推动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当学习者对某一学科或话题感到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这将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三、学习动机的外在激励1. 奖励和惩罚:外在奖励和惩罚对学习动机有明显的影响。
当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奖励,他们会将奖励与学习行为联系在一起,进而增强其学习动机。
相反,当学习者面临惩罚时,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或动力。
2. 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学习者感知到教师或家长的期望时,他们会努力地去满足这些期望,从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
结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2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名词解释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会比较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头地,但是结局往往都会失望。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都会给孩子制定一些计划,但往往是计划很美好,最后的结果大都不尽人意。
例如王女士,家中只有一个独子,所以家里人对这个独苗苗的期望值都很高,不管是兴趣培养班还是学习尖子班,王女士都投了大量的资金去报名。
一开始,王女士的儿子在班上还名列前茅,很受老师器重,可越到后面,王女士发现自己的儿子越来越自卑,在学校也越来越内向,这究竟是怎么了呢?王女士很疑惑。
其实有很多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究竟为什么孩子会比较自卑呢?其实是由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那自我效能感究竟是什么?
自我效能感的意思是人对自己能否做成一件事情的预测和评估,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的概念,这种概念通俗来讲,就是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的能力。
这种自我效能感又被分为两种期望,其一是效能期望,另一是结果期望。
结果期望的意思就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结果的预测。
在他还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出了结局。
这种期望在某些时刻会产生消极情绪,比如孩子在考试之前就预测自己考不好,那么这种消极影响就会让孩子没有激情,从而真正的失败。
效能期望的意思是人对自己能力的预估,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觉得自己的能力足以让自己成功,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积极影响,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做。
所以自我效能感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十分重要。
那自我效能感有哪些影响呢?
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会本能的预测这个问题的结局,如果这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很强,那么这个人就会有充足的自信来处理这个问题,积极的态度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但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很低,那么他就会不停地否定自己,消极的态度会让问题更加严峻。
久而久之,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不停地克服困难的同时,做事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相反地,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不停地放弃和沮丧,办事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弱。
其实在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正在侵蚀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却没有察觉到。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特别的关注,只要发现孩子的成绩没有考好,这些家长就会指责孩子为什么你总是考不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考的能比你好?你怎么那么不努力。
或者有些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不小心摔坏了一个杯子,这些家长就会说还能让你做什么事?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些家长
的行为不仅在打击孩子,还会侵蚀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对于孩子来讲,更需要的是对他们能力的肯定和夸赞,而不是质疑的眼光,这种质疑的眼光只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的心理和自我否定的态度。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孩子建立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呢?
1.循序渐进,让孩子慢慢接受难度
因材施教,家长们要注意,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孩子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
孩子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家长却给孩子报名四年级的补习班,这自然是不行的。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慢慢地接受每一个阶段的不同挑战。
2.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
当孩子靠自己的能力成功的做到了某件难题的时候,家长们要及时的,毫不吝啬的给孩子给予表扬和肯定。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懂得,靠自己的能力做成一件事情有多么的自豪和快乐,那孩子形成这样的理念以后,孩子在遇到下一个挑战的时候会更加有激情,更加有自信,做事情也会更加细致入微。
3.放开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果父母一贯地替孩子决定事情,不让孩子体会独立完成的
乐趣,那么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然会很低,因为孩子会一直依赖于父母的能力,自己并不会得到锻炼。
那么你呢?对于你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你又是如何建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