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原创版)目录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历年试题及答案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部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的经济史教材,于 2009 年 1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本书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本书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探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
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政策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生产力水平等,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对外贸易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在立论上翔实有据,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分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这种研究方法既保证了论证的严谨性,又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
这使得本书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术视野。
人教版专题复习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 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 经验教训,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 行政企分开等。
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 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的统治地位。
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 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 工业化。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 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4、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 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3、1956—1966年,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 期: (1)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原因: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借鉴 苏联的经济模式。
(3)地位: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国民经 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体制的 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影响着国民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 时期: (1)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 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
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经济史:第一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近代西方史学受兰克(1795-1856)实 证主义史学影响深重,尽管19世纪后 期经济理论的发展促成了经济史学科 的形成,但直到二战之前,经济理论 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仍很有限。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发生革命性变化,实 证主义受到批判,历史主义几乎被打倒, 社会科学方法用于史学,叙述的史学变成 分析的史学。同时,西方经济学也发生革 命性变化,宏观经济学兴起,增长理论成 为研究重点,结构主义代替线性发展,模 型法凌驾于因素分析。
■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 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 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 型
■ 威廉姆森的倒“U”理论:区域经济增长 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 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新制度经济 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经济史是社会制度史的一部分,是研究一 个社会以往(或历史上的)经济方面的社 会制度。在方法上,经济史的特点主要着 眼于量的研究,因此经济史应是最精确的 历史。
■
——John H.Clapham,19世纪30年代
初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经济史教授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J.U.Nef认为经济史不应当只是经济的历史, 而应当研究历史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不 同历史现象(时期、体制、制度)之间的 相互关系,甚至于探索历史的主旨(中心 意义),即essence of history。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南开经济研究所(何廉) ■ 1932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国近代/(社会)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1927
1949 1952 1956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
1、特征 、 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2、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对中国侵略和掠夺, 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 代化的进程 4、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 5、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是蒋介古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 2、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3、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根本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反动统治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中国的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 、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所 占 比 重
1840
1860
1900
1914
1927
1949 1952 1956 时间
三、洋务经济
1、19世纪 年代产生 、 世纪 世纪60年代产生 2、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 3、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洋务经济结束 、 5、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 6、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瓦解了 、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件和社会基础, 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所 占 比 重18源自01860190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
我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一、引言近现代我国经济史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经济变革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赵德馨的著作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对赵德馨的著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近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影响。
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1. 清朝末期的经济状况在清朝末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封建土地制度和专制统治的限制,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手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仍然停留在粗制滥造的阶段;商业方面,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公平贸易协定的签订,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十分严峻。
2. 近代我国的经济改革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社会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
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及改革教育体系和对外贸易政策,我国的经济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3. 辛亥革命后的经济现状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在新的政治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行民族工业和实业兴国政策。
通过发展国内工业和提高国民生产水平,近现代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近现代我国经济的特点1.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整个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农业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农业生产一直是我国社会的支柱。
但与此农业的传统模式和生产工具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2. 外贸依赖程度较高在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我国的外贸一直处于较高的依赖程度。
由于欠发达的国内工业和生产技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着对外贸易来获取所需的技术和物资,这导致我国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 国内工业的兴起随着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工业逐渐兴起,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第一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第一节集权官僚制小农经济一、集权官僚制掌控土地所有制的大一统专制1、集权官僚的土地权利关系皇帝名义的土地国家所有权官僚地主(大量)自耕农(少量)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2、土地兼并的实质:官僚地主依据政治、经济的权势扩充土地所有权主要矛盾:官僚地主土地占有权扩张,对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威胁。
王安石变法:强化行政集权的改革,保证税收,富国强兵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明清土地上的主要问题则是均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均土田以安定民生。
3、土地使用权的表现二、小农经济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小农经济农民因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对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并有了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小农经济。
2、特点:“小”:以家为生产单位经济(父亲、诸子析产、与个体体力劳动相匹配的小块土地)自耕农: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富农:多出其体力的土地占有权,自身参加劳动或雇工“农”:从生产方式和技术经营管理而论,它是手工农业生产3、进步性:“民”的身份相对人身自由,经济权利的增加,从而农民有了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4、局限性: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保守性是农民保小块土地的占有权)维持小农经济的简单再生产,没有扩大化三、小农意识(“民”文化)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意识、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
1.勤俭持家2.安分守己(对社会地位的认可)3.自私自利(明确意识到个体生产者的利益,既得利益的保守,缺乏责任意识)4.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农民的反抗意识,但有限度,不要求制度变革)5.平均主义和等级制(对总体社会环境的要求,均田土地所形成的个体小生产)小农经济中的农民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不包括对权利的捍卫和争取。
四、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以各种方式压制大商人资本,但容许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存在。
汉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抑商表现:官商为主(官府、官员个人出资)民商为辅以官商控制工商业,以政策限制民商(借商、苛捐杂税、限制市场、压抑社会地位)第二节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矛盾的构成势力传统官僚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识时务者)转化的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本]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控制[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家[民族资本]在传统经济中生存的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小农经济及其他个体经济的小手工业、小商业]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产业工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根据地中的少量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矛盾:官僚资本与工人、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官僚资本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1、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情况十八世纪以来至十九世纪初,英国一直逆差,中国出超二三百万两。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阶段已经其特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近现代经济史
二、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1、自然经济:
它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它既是 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 是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根 本原因。这种经济从1840年开始解体,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彻底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 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前期以英国为主, 后期以美日为主;抗日战争时期以日 本为主,解放战争时期以美国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将之没收为国营、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19世纪60年代后:近代资本主义出现 4、1927年后: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了经济命脉 5、中共革命根据地及新中国成立初:新民主主 义经济 6、1956年后:社会主义经济
7、社会主义经济:
中共八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经 济建设方针,但左倾错误导致经 济空前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 品输出、民族资本义产 生
资本输出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 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中国政府对民族经济的影响:
清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允许民间办厂,民族资 本主义初步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压 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日趋萎缩
合理调整工商业,资本 主义出现黄金时代;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中国共产党
五、感悟:
1、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是社会前进 的根本动力。
2、在两半社会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 是政治上的的民族独立。 3、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遵循经济规律。
3、洋务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并不是为了经营本身的诱惑,而是为了自身消费的需要。
国家经济:总体上讲也是自然经济性质的,国家经济大厦的基石是由众多的小农经济构成的,小农经济并未有在国家这个层次上形成为性质不同的新的经济组合、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自然经济性质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这种封建经济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需要,经济的内聚力远大于扩张力。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型。
3、经济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2、中国封建经济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所有权。
这种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并不自行耕种土地,而是将自己的土地租赁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并以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作为让渡土地使用权的报酬。
(最主要、最典型、最充分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的地主制经济和欧洲的领主制经济,并称为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形势。
明清时期,以纯粹租赁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建立起来。
国家土地所有制:历代封建政府拥有大量土地的所有权,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就是国家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拥有少量土地,并自行耕种自己的土地,以获得必须的农产品。
是否自行耕种自己的土地,是自耕农和地主的最重要的区别。
而拥有土地数量的多少,则是决定土地所有者是否自行耕种,即土地所有者是自耕农还是地主的根本原因。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农业产权结构。
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由于其生产规模、生存条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特殊性,使之表现出一系列不容忽视时代特征:1、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只能是小规模的,占有土地的数量受到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
2、这种所有制形式极不稳定。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耕农经济本身状态、国家赋税轻重、社会安定程度和自然灾害频率。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经营形势包括自耕的小农土地经营、地主土地的租佃制经营和国有土地的租佃制经营。
租佃制是中国封建会农业经济关系中最典型的经济形式。
具体方式:地主或国家把所占有的土地租让给无地或少地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定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和所有权,按照契约规定的份额占有经营者劳动收获中的相当一部分作为报酬,即实物地租。
地租收取有定额制和分成制两种。
地主和国家广泛采用租佃制而没有采用向直接经营土地方向发展的基本原因:1个体小农经济所表现出的多方面的优越性2由于大土地所有制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于自己经营的最佳方法。
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力、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式。
好处:1租佃制经营使土地所有者能够脱离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2租佃经营扩大了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对象。
3由于土地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人们对他的需求十分旺盛。
(租佃制必然导致地租最大化,与此同时,土地所有者在土地上的生产投资却趋于最小、经营土地的风险承担也较小)4租佃制经营使土地所有者对租佃农不负任何其他非契约关系的责任,即无经济扶住的责任,也无政治保护的责任。
租佃制的盛行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他使中国地主阶级逐渐向非生产化、非农业化和非经济化发展2他使中国的租佃小农经济境况十分悲惨。
除租佃制外,另一种主要的封建经济关系是赋役制度,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国家与民众见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强制性经济关系,后者是土地不同产权主体见的关系,是一种自愿性民间经济契约关系。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中叶万历年间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镇的手工业中,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1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上升为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资本家,一部分则是丧失生产资料被迫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2商人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和剥削小生产者转化为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资本家。
3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雇工耕种的富农和经营地主向租地经营的农业资本家转化(一直处于艰难起步阶段,未大见成效)萌芽状态未成燎原之势原因:1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但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解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他瓦解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政府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了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扩张具有两面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是在英国确立并发展起来的。
英国是资本主义的故乡,是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最早的、最典型的国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产业革命的开展。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近代工厂制度确定起来,英国成为时间诶上第一个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开放型和扩张型经济。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常常伴随着不断扩大的对外经济剥削和掠夺。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政策,是它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性分工,一类是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一类是发达资本主义欧洲和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间的分工,这种分工更多的是表现为工业与农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分工。
资本主义扩张运动对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1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封建社会和以前的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资本主义在改造世界时,往往会使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发生深刻的综合性危机,由于适应而导致不能正常发展。
2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经济体系,他势必要打破其他处于非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经济,把他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中,失去独立发展的多样性选择3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面貌,也带来一些问题,诸如畸形的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其对资本主义工业世界具有极强的依附性。
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日本)第三节日趋扩大的中外贸易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策闭关政策:清政府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通过限定通商口岸限制进出口货物限制洋商活动,以及设立专门的对外贸易机构等办法严格控制对外贸易,虽对殖民掠夺和殖民侵略有所防范,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对外交流,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措施: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2对进出口可货物实行严格的限制,粮食、军火、书籍等禁止出口3对外国来华贸易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即洋行洋行制度:1759年清政府再次采取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上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开始实行洋行制度,也就是对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等外交事务都有广州的十三行进行经营,即由行商充当中介人,沟通中外关系,以限制地方政府、海官官员与外国人直接沟通。
清政府闭关原因:1清朝封建经济的反映2防范欧洲海盗商人在中国沿海的劫掠活动,以及为了防范中国人民同外界接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评价:具有一定定制侵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心得思想和心得生产技术的输入,阻断了中国人民同西方世界的接触,限制了他们对当时现今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接受,从而延缓了中国民族进步的脚步,延长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二、西方资本主义者对华贸易扩张的努力最早来到中国的是16世纪垄断海上霸权的葡敨牙和西班牙。
对西方殖民者言,与中国的茶叶贸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相当可观:1欧美各国茶商是与中国进行茶叶贸易的最大受惠者2英俄美等国政府也从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中获利匪浅3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也促进了相关国家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并振兴了一些地区的区域经济。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一节鸦片贸易与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贸易:西方殖民者为了获取财富而进行的毒品贸易,鸦片原为药品进口,雍正时禁止进口,后成为走私贸易的主要商品,对中国危害甚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鸦片贸易合法化。
18世纪后期鸦片开始有意识输入。
鸦片的危害性:1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2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3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萎缩4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引起了白银的外流,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南京条约》:1割让香港2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3勒索巨款2100万银元4协定关税(丧失关税自主权、外国商品拥有优厚的税收条件)5取消洋行制度(形成买办阶级)6开设租借、7领事裁判权8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美《望夏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明确协定关税、肆意侵犯中国的领海权(使美国第一次显现了帝国主义的色彩)中法《黄埔条约》:迫使清政府对天主教弛禁,并要求清政府允诺保护教堂和传教自由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