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者有明显重着感或者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便,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者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者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者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 (2022 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磨擦音 (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膝骨关节炎的*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普通在正常*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 C 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①近 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线片(站立或者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者)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 2 次)清澈、粘稠, WBC<2000 个/ml④中老年患者(≥40 岁)⑤晨僵≤3min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线检查,符合①+②条或者①+③+⑤+⑥条或者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 Kellgren 和 Lawree 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0级:正常;I 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II 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II 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 * 围较小;IV 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其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就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与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认为,膝痹病多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膝痹病的方法主要是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大家参考。

首先,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膝痹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阳关、阴陵泉、梁丘等,针刺后可配合艾灸或灸法,加强疗效。

其次,中药熏洗疗法也是治疗膝痹病的有效手段。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直接渗入皮肤和肌肉组织,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川芎、红花、没药等,将其研磨成粉末,加入热水中浸泡后,用于熏洗患处,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此外,中药内服疗法也是治疗膝痹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师会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如桂枝汤、活血通络丸等,通过内服药物来调理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膝痹病的目的。

最后,中医推拿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膝痹病的辅助手段。

通过推拿手法,可以促进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拉等,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推拿调理。

总之,中医治疗膝痹病的方法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受凉受潮,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希望以上介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

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窄.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医院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

医院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

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主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风邪善行数变,故可见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见疼痛较剧,得热痛减;湿性重浊,故见疼痛困重,或伴关节肿胀。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辨证】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中医治疗(一)风寒湿痹1.行痹(风痹)证候多见于上肢肩背,或见恶风、发热,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苔白,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防风汤去黄芩防风10g 当归10g 赤茯苓10g 杏仁10g 麻黄9g 肉桂3g 秦艽10g 葛根10g 生姜6g 甘草6g 大枣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痛痹(寒痹)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脉弦紧。

针灸推拿科痹症(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痹症(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1年针灸推拿科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包含经验方万金消痛散和中药外敷技术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包含经验方万金消痛散和中药外敷技术

郝晓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郝晓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①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②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常见中老年人;③膝部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咔嚓声和摩擦声;④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 年制定的KOA 诊断标准:①临床标准: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b.有骨摩擦音;c.晨僵≤30min;d.年龄≥38 岁;e.有骨性膨大;满足a+b+c+d 条,或a+b+e 条或a+d+e 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②临床+放射学标准: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b.X 线片显示有骨赘形成;c.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d.年龄≥40 岁;e.晨僵≤30min;f.有骨摩擦音;满足a+b 条,或a+c+e+f 条或a+d+e+f 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三.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1痹症诊疗方案

1痹症诊疗方案

痹证诊疗方案(一)定义: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机体,闭阻经络关节,致使经络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痠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古今论述:痹证的论述首见《内经》。

《素问·痹论》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属本病范畴,并提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后世诸多医学论著,如《济生方》、《诸病源候论》、《杂病广要》、《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景岳全书》、《医宗金鉴》对痹证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首载独活寄生汤一直沿用至今。

《症因脉治·痹证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

清代程国彭、林佩琴也赞同这一观点。

《医林改错》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

近现代,有关痹证的著述颇多,以理论到临床做了大量的研究,丰富了辨证论治内容,提高了临床疗效。

综合古今论述,中医学痹证名称相当繁杂,但临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从病因、病位、症状特征等进行分类。

以分为风湿热痹、尪痹、骨痹等多见。

西医学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等疾病表现以痹证临床表现特征为主者,可参照痹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大多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使肌肉、筋骨、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也可由内生痰、淤、热毒等引起。

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替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流注经络,留滞关节,使气血痹阻而成痹证。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项痹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症状为肩颈、背部、腰腿等部位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中医认为项痹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湿阻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中医诊疗方案中,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祛湿理气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并调理身体恢复活动能力。

中医诊断项痹的准确性主要依靠病史询问、望诊、切诊、闻诊、问诊等综合分析。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中医医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一、中药治疗:1.活血化瘀方:使用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的中药,对病灶进行局部透热、活血化瘀的作用,以缓解疼痛。

2.祛湿方:使用独活、白芷、羌活等祛湿药物,改善湿性疼痛,同时搭配益气补肾的药物,以提升身体的抗病能力。

3.理气通络方:使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理气药物,促进气机通畅,以减轻气滞所引起的疼痛。

二、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多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巅日、风门、至阳、风池、颊车、光明、足三里等穴位,以活血化瘀通经络,缓解疼痛。

2.针刺方法:可选用毫针、略长针,进行温针、热针、回旋针等方法,以提高疗效。

3.针灸配合理疗:可通过推拿、拔罐、火罐等疗法,加强局部气血的流通,促进康复。

三、推拿按摩:1.按揉梁丘穴:从头端向下,先梁压按揉,后推拿梁丘,以舒缓颈部的痉挛和疼痛。

2.按压肩井穴: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肩井穴,以缓解肩部酸痛、僵硬等不适。

3.摩擦背部经络:用手掌摩擦背部的膀胱经、肺经等经络,以活血化瘀、通经络。

四、饮食调理:1.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姜、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2.多摄入温热食物:如姜、红枣、山药、核桃等,以温养阳气,促进气血流通。

3.保持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有节,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总之,中医诊疗方案针对项痹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通经络、祛湿痹的方法来缓解疼痛,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前往中医院进行详细的诊断,以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痹证诊疗方案

痹证诊疗方案

痹证诊疗方案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历代医家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如湿痹、血痹、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鹤膝风、鼓槌风等;另外依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皮、脉、肉、筋、骨五痹。

有关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论述:《素问·痹论》认为痹的产生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及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

”这是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最系统的论述;在痹证的证治分类上,根据病因主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同时在痹证演变方面指出痹证迁延不愈,会内舍脏腑,而为脏腑痹。

《金匮要略》论述了湿痹的证候与治法,并提出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剂治疗痹证,沿用至今。

《华氏中藏经·卷中·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在辨证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

《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痹证发病的主要因素。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搜集了大批古今验方,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首载于《千金要方》。

《症因脉治·痹症论》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详细论述,完善了痹病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有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

《温病条辨》中所拟定治疗热痹方剂如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用药灵活。

王清任强调血瘀发病的重要性,治疗上拟定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身痛逐瘀汤,扩充了痹证方剂的类型。

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关节疾病、软组织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增生性关节病、骨软骨炎等,或某些血管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肿瘤等,出现类似痹病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诊疗方案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西医学中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均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临床表现是痹症诊断的主要依据。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有关。

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某些痹症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属风邪甚;痛痹以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特点,属寒邪盛;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属湿邪盛;肢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甚;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

3.鉴别诊断(1)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废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二、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1.风寒湿痹行痹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多见于上肢关节,初起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滑。

病机:风兼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5g 麻黄9g 桂枝15g葛根30g 当归12g 茯苓15g生姜 6g 大枣10g 甘草 6g加减:腰背酸痛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以温肾阳。

关节肿大、苔薄黄者,有化热之象,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痛痹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则剧,得热痛减,关节拘紧,屈伸不利,疼痛固定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兼风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先煎)3g 麻黄9g 白芍 15g,甘草 9g 黄芪15g加减:关节冷痛剧烈、拘急难伸,加附子(先煎12g,细辛3g,干姜9g,当归12g 以温经散寒止痛。

着痹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多见于下肢关节,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兼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 苍术15g 羌活15g独活15g 防风 10g 麻黄9g桂枝15g 制川乌(先煎)3g 当归10g川芎6g 甘草6g加减:关节肿胀明显,加萆薢、木瓜、五加皮以祛风除湿;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痹;小便不利,浮肿,加车前子、泽泻、茯苓以利尿渗湿;痰湿盛,加法半夏、胆南星以燥湿化痰。

2.风湿热痹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可见皮下结节或红斑,常见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痹阻不痛。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黄柏10g连翘15g 桂枝15g 防己10g杏仁10g 滑石15g 赤小豆10g蚕砂(先煎)10g 甘草6g加减:若风热偏盛,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加秦艽、桑枝、地龙;发热,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以疏风利咽;关节肿胀明显,重着不利,苔黄腻,加土茯苓、萆薢、豨莶草;皮肤红斑,加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紫草以凉血消斑;口舌反复破溃,口渴明显,加马勃、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若邪热化火,壮热烦渴、关节红肿热痛,舌红少津者,去桂枝,加山栀、黄芩、漏芦,或选用犀角散加减,中成药可服用当归拈痛丸。

3.痰瘀痹阻证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肌肤顽麻或重着,甚则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病机:痰瘀互结,留滞关节,闭塞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川芎6g 白芍15g 茯苓15g法半夏10g 陈皮6g 白芥子10g姜汁(冲服)10g加减:皮下结节,加胆南星、僵蚕;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加莪术、三七,土鳖虫以加强祛瘀通络;痰瘀交结,疼痛不已,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以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地龙、陈胆星、水蛭;关节、脊柱僵硬、强直、变形,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血竭、苏木、延胡索活血祛瘀止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油松节祛风化湿,舒筋活络。

如关节漫肿而有积液,可加用小量控涎丹祛痰消肿,每日服 1.5g,连服7至10日为一疗程,但不必空腹顿服,可分2次在餐后服下。

4.寒热错杂证症状: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病机: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0g 防风10g 秦艽10g羌活10g 麻黄9g 细辛3g苍术10g 防己10g 蚕砂10g白芍10g 知母10g 黄柏10g忍冬藤10g 甘草6g加减:寒重热轻者,加制川乌、仙灵脾、威灵仙温阳散寒通络;热重于寒者,加生石膏、络石藤、豨莶草、海桐皮清热通络。

5.肝肾虚痹证证候:痹症日久不愈,关节肌肉疼痛,时轻时重,疲劳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病机: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 桑寄生15g 防风10g秦艽10g 桂枝10g 细辛3g牛膝10g 杜仲10g 人参6g茯苓10g 当归10g 川芎10g生地10g 白芍10g 甘草6g加减:肾气虚,腰膝酸软,加制黄精、续断、狗脊;骨节疼痛,乏力较著,加鹿衔草、千年健、石楠藤、骨碎补补虚通络,强壮筋骨;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鹿角片、仙灵脾、巴戟肉、肉苁蓉;肝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生地、首乌、桑椹子、枸杞子、功劳叶。

其他治法1 .针刺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主穴:肩部,取穴肩髃、肩髎、臑俞;肘部,取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取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取穴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取穴环跳、居谬、秩边;股部,取穴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取穴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取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行痹、痛痹、着痹可加灸。

2.刺络拔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3. 熏洗①川乌 15g,草乌 15g,生附子(先煎)15g,半夏 15g,洋金花 3~6g,冰片 6g。

煎汤熏洗,1 次 30~60min,1 日 2 次。

或研末,水或黄酒或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1 次。

治疗痹证寒湿偏胜者。

②半夏 30g,天南星 30g,丁香 9g,乳香、没药各 6g,肉桂10g,冰片 6g。

煎汤熏洗,1 次 30~40min,1 日 2 次。

或研末,水或黄酒或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1次。

治疗痹证痰瘀互结者。

4.穴位注射用木瓜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0.8ml,以舒经通络止痛。

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

每隔1~3日注射1次。

5.电针法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三、调摄与预防本病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避风、防寒、防潮,不可久居湿地。

特别是气候骤变或天气寒冷时,更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侵袭。

劳作汗出之后,切勿当风贪凉,或汗出入水。

平时注意生活调摄,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流连或进一步传变。

病邪人脏,要注意卧床休息。

行走不便要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

长期卧床,要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并要经常活动肢体关节。

久病患者,情绪低落,很容易进一步产生焦虑、绝望等,要加强心理治疗及安慰,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饮食宜富含营养、易于消化,避免生冷、油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