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细胞,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它所在的特定语境,一旦离开,它就如同搁浅在沙滩上的小鱼,就会失去生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课文中的词语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读懂文字,找到词意
词语用于文中,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往往有某种信息,为理解词语提供了线索,甚至,它前后的语句就是对这个词的最准确最恰当的解释和说明。请看《鸟的天堂》一课中,教学“应接不暇”的片断:
师:“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大家读了下面的句子就懂了。
生:(读)“……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师:知道“应接不暇”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鸟儿很多,看也看不过来。
师:就是这个意思,在《世说新语·言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说的就是风景很美,看不过来。我们这里说的是——
生(接):鸟儿很多,看不过来。
上述教学中,“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就是对“应接不暇”一词的最好诠释。
二、挖掘关系,理解词意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再如《鱼游到纸上了》一文中“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唯一”。
挖掘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这层关系。
三、依托情节,理解词语
学习记事课文时,学生理解词语,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应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
如《养花》一文的“循环”一词,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又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童第周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让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跟班试读。事情必然有所发展,童第周“发愤”了:他在清晨路灯下,深夜厕所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身影。后来发生的事已能说明“发愤”的结果。
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前后文字融汇贯通地体会,争取一气呵成,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四、放入语境,理解词意
例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举目四望,茫茫的一片草塘,哪里有什么河呀?小丽紧走几步,拨开眼前的芦苇。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清澈”一词如何理解呢?从下文不难看出,它指的是“芦苇和蒲草”“天空”“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更蓝”“更白”了。显然,这样比单纯知道“清澈”指“水清而透明”要具体得多。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一段话:“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他”和“他们”都是代词。代词在文中往往指代人、事或物。由于代词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所以,我们可以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寻找、揣摩、理解词语的指代义。在这里联系上文,可知“他”指“父亲”李大钊,“他们”指张作霖的宪兵、侦探和警察。
五、结合背景,揣摩含义
课文中有些词语含义深刻,我们须结合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情境,经过反复揣摩,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关于“碰壁”的话,是鲁迅先生和侄女在谈笑中讲出来的,诙谐幽默之中,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意思。“四周围黑洞洞的”,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碰壁”,比喻人民丝毫没有自由,革命者到处遭受迫害。在黑暗的旧中国处处“碰壁”,是鲁迅先生的切身体会,就是在平常的谈笑中,他也会联想到“碰壁”,可见国民党反动派对鲁迅先生的迫害之深和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鲁迅先生把“碰壁”作为玩笑的话讲出来,也表现了他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碰壁”的乐观精神。
再如《穷人》中的“忐忑不安”一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桑娜抱来西蒙的两个遗孤后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理解这个词时,必须联系前面课文的内容,如课文开头对恶劣天气的描述,对桑娜贫寒家境的描述,还有对西蒙家中悲惨一幕的描述,从中概括出:①桑娜和丈夫每日辛辛苦苦干活,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②如果桑娜不把两个遗孤抱回来,孩子只有死路一条;③桑娜一家七口生活已很艰难,再加上两个孩子势必更加艰难。因此,桑娜此时的心情有害怕,有自责,但也有决断(“打我一顿也好”)。这种“忐忑不安”鲜明地表现了她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能见死不救的善良心地。
六、剖析构造,理解本义
词语由本义和引申义构成,引申义由本义延伸开去。因此,准确了解本义有利于把握词语的含义。教学中,分析词语的构成,逐字分析落实每个字的意思。深入细致剖析词语的构造,是理解词语本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