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模板 [高中新课标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模板 [高中新课标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模板 [高中新课标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摘要:下面提供是高新课标语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欢迎浏览,人教版《普通高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必修)语》五册共安排了三单元学习国古代诗词作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专题诗词有助学生进步加深对古诗词理增进学素养丰富化底蕴充实语知识增强语能力从而更有利学生性和特长发展,《课程标准》附录关诵目建议要会背诵定数量古诗词《诗》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下面提供是高新课标语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欢迎浏览[案例背景]笔者正任教高二理两班语课教学程发现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相差甚远早些年高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倒地背许多学生或笔记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喜欢诗句而现这种现象已很少看到了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已提不起太兴趣有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课配乐朗诵望着学生脸冷漠笔者心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笔者课堂上提到句诗很少有学能接到下句还有部分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3、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可是我班艺委员许燕上习听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听里面有毛宁《涛声依旧》、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了学习古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确都与古诗词有关心怒气消了许多批评其违纪更多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语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生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无地忽略了那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种默契或许古与流行就有种默契[案例原因探寻]调了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学生如而具有定普遍性是笔者想现从学甚至幼儿就已兴起了背古诗风何到了高阶段学生古学底蕴反而变得如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呢?由教学实践笔者开始了深层地思考()造成现状客观原因、流行化和快餐化冲击下学生空狭品位降低现高生课业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冲击学生课外花上可谓少又少这么有限里我们学生都看些什么呢?我们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类我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兴趣也没有块长名著所以有相当部分学局限这类这些学生眼可谓图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隐藏而且午就能上所以学生有定市场常性这些使得学生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周星弛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台词曾有段爱情放我面前倒背如流千律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发展学生兴趣、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课所选某些诗确实与学生有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头距离学生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接触了《诗》但对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容上仍然是陌生从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下欲望3、呆板教学方式定程上枪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激情不少教师平教上古诗词逐逐句串讲老师讲多学生己体验反而少;或者似乎把堂古诗词鉴赏课上成了般言教课而事实上古诗歌不言把教言常用方法放到欣赏古诗歌课堂上这不能不说是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体特既要有利学生理诗歌容又要有利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二)造成现状主观原因现有部分高生对古诗词学习认识身就存着定偏差、长诗歌学起费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动从心理学角讲他们力保持集比较短记忆深不够许多学看到课背诵两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觉静心背背古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嘻嘻哈哈笑闹轻松学语样也是不太现实要想学习取得成效身要投入量和精力、学古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古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语言形式学习古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化血脉头没有它我们就不到回路不学习我国古代优秀学作品我们就愧对祖先愧对血管里流动华民族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化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诗词改编而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诗词是落伍跟不上代3、了考试我愿语课堂上古诗词课外我从不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诗词就是了考试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多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句但是古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华民族瑰宝学习古诗词从语言例学习语言能丰富语素养培养语能力《普通高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鉴赏明确指出学习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蕴涵华民族精神形成定传统化底蕴奠定基础古诗词教学高语教学占有地位教材所占比重人教版《普通高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必修)语》五册共安排了三单元学习国古代诗词作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专题诗词有助学生进步加深对古诗词理增进学素养丰富化底蕴充实语知识增强语能力从而更有利学生性和特长发展《课程标准》)诵目所占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诵目建议要会背诵定数量古诗词《诗》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高考作种选拔和导向定程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5分[案例素材整理]。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古诗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最充沛、艺术想象最丰富、艺术语言最凝练的文学样式。

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同时还有利于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使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也需要改革创新,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会古诗词魅力。

古诗词鉴赏教学如果单纯从文字出发,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其中含义,也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例如,在进行《登高》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低沉的音乐,邀请学生扮演杜甫这一角色体会诗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的内心动态,感受古诗词中一词一句表达出的思想情感,沉浸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内容理解能力。

新课标下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真正对诗词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有所了解,从而对所学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李煜的《虞美人》诗词鉴赏教学时,除了诗词本身的语言美,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李煜所处朝代及其经历,理解诗词背后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同时再将不同时期李煜所作其他诗词风格与《虞美人》对比,了解其中缘由,提高学生共情能力。

结合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古词鉴赏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对诗词中所描写的人物有更为立体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要有所调整和创新。

语文是一门文化的课程,而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课程中必须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有哪些调整和创新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的高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本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也要反映这一点。

受到现代技术、市场化经济、国际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古诗词鉴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将诗词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加强现代意义的讲解和解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将进酒》一诗,可以通过对酒文化的讲解和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酒的态度的对比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效有很大的影响。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例如,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多是以分析课文的语言技法、修辞手法为主,学生则主要是背诵和默写,靠记忆来应对考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记住诗词的文本内容,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深意。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如对比分析、情境模拟、互动讲解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建立批判性思维。

三、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强调社会要求、人文关怀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诗词的赏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与文化的联系,以及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例如,在华兹华斯的《临岐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的感受来反思自我和社会,从而培养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倡导全人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倡导全人教育。

古诗词的传统文化并不只限于文本上的欣赏,更包括生命哲学、审美情感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地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地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地相差甚远.早些年地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地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地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地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地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地《涛声依旧》、黄安地《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地《寂寞沙洲冷》、邓丽君地《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地《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地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地同时更多地赞扬……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陷入了思考:我们地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地生活?学生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地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地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地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地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地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地兴趣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一)造成现状地客观原因、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地冲击下,学生地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现在地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地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地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地时间里,我们地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地书.我地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地兴趣也没有大块地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地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地市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经常性地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地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地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地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地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地发展,学生地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地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课本中所选地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地源头,距离学生地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地.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地欲望.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呆板地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地学习古诗词地激情.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地多,学生自己体验地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地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地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地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地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地培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造成现状地主观原因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地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地偏差:、“长一点地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地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地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地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地,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地时间和精力.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地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地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地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地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地中华民族地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地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地.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地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地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地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地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地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地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地地位,在教材中所占地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地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地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地发展.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地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地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地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地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地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地体验、心灵地共鸣和精神地陶冶.在整体感知地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地艺术魅力,获得丰富地审美感受.”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地、生硬地,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地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兴趣,是最好地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地和内在地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地方法,对症下药.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地热情,进而养成基本地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地碰撞、情与情地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地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地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地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地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先说音乐地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地是根据今人地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地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地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地融合中,作曲家地才情尤其具有特殊地意义,作曲家才情地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地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地歌词谱曲具有更大地难度,对作曲家地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地要求.《别亦难》地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地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地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地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地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地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李煜地《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苏轼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范仲淹地《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秦观地《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聂胜瓊地《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李煜地《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欧阳修地《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朱淑贞地《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柳永地《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辛弃疾地《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李之仪地《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首,宋词首.而以豪放词著称地苏轼被选入地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再者除了音乐地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地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地差异,情感表现方式地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地原来地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地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地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地一道特殊地景观.这就是我所说地“文字地融合”.例如黄安演唱地《新鸳鸯蝴蝶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新鸳鸯蝴蝶梦》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地《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地.我们对照李白地原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地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地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地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地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地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地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地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地喜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地《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这歌词是这样地: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床前明月光》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地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地却不是李白诗地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地陪衬,歌词侧重表现地,是现代人地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地意象所负载地内涵与古诗所写地倒不乏相通.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地意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地《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地名作《枫桥夜泊》,我们看它地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地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地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留连地钟声还在敲打我地无眠,尘封地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地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地改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月落乌啼总是千年地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地夜晚,今天地你我怎样重复昨天地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地客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涛声依旧》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地意境和现代人地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地画面,但更多地是现代人地离情别恨.昔日旧情地怅惘,意外重逢地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地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地歌词地语言,句式是地道地歌词地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琼瑶作词地《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地白话解释,而《当》地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地小说改编地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地古典诗词意味.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地词、林家庆作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地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地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地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水一方》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地白话翻译.而《还珠格格》中地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当》地歌词是这样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山峰没有棱角地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地温柔是我今生最大地守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太阳不再上升地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地笑容是我今生最大地眷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地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地意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地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地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案例描述]具体古诗词地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一、导入新课: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地魅力.教读李商隐地《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地《别亦难》,教读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地《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地现代版地《明月几时有》;通过“听”地形式,在悠扬旋律地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地心.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比较鉴赏: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地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地理性体悟.,学习苏轼地《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地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地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学习苏轼地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地周传雄演唱地《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地词所要传达地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地意境表达地却是咏叹爱情地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地伤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作业设置: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地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学习完李商隐地《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地主题曲《当》地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地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地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地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地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地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案例思考]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地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地被我们忽视地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地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地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地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地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地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地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地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地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地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地桎梏.活生生地学生也会变成课本地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地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地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地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地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地实践中,融合到学生地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地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地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地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地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使我们 对古 诗词本身 的语言之美 ,内容的含蓄之美 、意境之 美、 哲理之美等有切身 的感 触 , 在耳濡 目染 、 日积 月累 的影响 下, 这些会 自然地在我们 的写作 、 说话 中体现出来 , 表现 出一 种独有 的气 质。陶渊 明“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 山” 闲适恬淡 、 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 高适 “ 莫愁前路无 知 己, 天 下谁 人不识
状不容乐 观 , 教师应该采取恰 当的教学策略 , 以促进 高中语 文 古诗词教 学的高效 。


高 中语 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1 . 重 背诵 , 轻鉴赏 。 大多数教师在思想认识层面是接受新 课程理念 的 , 但 在具体教学 活动 中, 为 了使教学 效果 “ 立竿 见
影” , 使学 生在各类考试 中能够取得 好成绩 , 以此来 彰显 自己 的教学能力 , 往往会把古诗词 背诵 、 字词 的讲解等作为 占诗词

要: 古诗 词鉴 赏是 高 中语文教 学的重点和难 点 , 在 以往 的高 中语 文教 学中, 古诗 词教 学基本上是 为考 而
教, 重背诵, 轻鉴 赏; 重方法, 轻能力。要想 改变这种现状 , 教 师要树立全面发展 的意识, 丰富教 学方式, 梳理好题材
类型 , 培养 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 高 中语 文; 古诗词鉴 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G 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9 1 3 2 ( 2 0 1 8 ) 0 5 — 0 0 3 0 — 0 2
中应用导学案易 出现编写和使用方面的问题 ,但是相信通过
教师 同仁 的不懈努力 , 这些 问题必将迎 刃而解 。
参考文献 :
【 1 】 李文磊 . 浅析 导学 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f J ] . 读与写 ( 教育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通过研究中华文化优秀作品精髓,探析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素材和资料。

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丰富,通过简练的字句,明确时代背景,并且能够充分的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国新课改推行以来,素质教育是当下每个学校都在不断追求的教育目标。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把这一部分教学重视起来,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领悟。

本文是笔者根据自身研究经验,对当下高中教学中诗词鉴赏教学问题进行浅析,提出相关策略,希望对高中诗词鉴赏教学能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引言: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表达自己情感的优秀文学作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所有学校正在向素质教育前进。

古诗词的鉴赏,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认真学习的。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是重点内容,不仅是当下高考必考部分,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情景,理解作者中心思想和表达意图,深层次理解其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策略解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教学现存问题简述1、鉴赏形式过于单一在高中语文鉴赏课堂教学中,诗词鉴赏是主要教学内容,和阅读课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要采取更多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沿袭传统,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鉴赏教学[1]。

在传统的鉴赏课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在采用“等量齐观”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仅仅是对诗词进行单一的讲解、分析和翻译,不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教学,也无法让学生更彻底的了解诗词的特性,这样就不能有效的达成诗词鉴赏的真正目的。

影响学生对诗词鉴赏课的兴趣,降低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探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探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探索摘要:在新时期,新课标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改变常规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鉴赏教育教学体系,引领学生展开古诗词鉴赏学习,深入、系统化感受古诗词艺术美感以及文化内涵,助推学生语文素养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以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研究新课标下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在“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核心板块当中,提出需要从“构思、语言、意蕴、情感”等多个层面赏析作品,获取良好审美体验,明确美学价值。

语文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部分,需要基于新课标要求,组织展开古诗词鉴赏教育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与感受古诗词作品美学以及文学价值,助推传统文化长远发展和传承,让学生在深度、全面解析古诗词文本过程中,提升自身审美体验。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内涵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最精粹的文化形式,其融高超艺术以及饱满情感、精美语言以及充足想象于一体,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主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鉴赏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阅读优秀作品过程中,品位作者语言,感受其思想内涵以及艺术魅力,促进审美与想象力发展,增强审美境界。

具体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品位、咀嚼、创新、感悟等层面下功夫,助推学生整体感知与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想象美、抒情美以及内涵美等,帮助学生产生良好情感共鸣[1]。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一)品鉴诗词题目,深刻解读诗词内容古诗词当中题目是十分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画龙点睛的功能作用,其以简单的语句针对全诗核心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很多时候,学生在没有接触古诗词内容时期,借助题目就可掌握文本内容,在论证与猜想时期解读与掌握古诗词。

组织展开古诗词鉴赏时期,教师需要明确掌握题目的价值,引领学生积极主动从题目剖析层面出发,借助科学合理想象、猜想,预测诗词内容[2]。

新课程背景下的古代诗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古代诗歌教学

三、组织研究性学习, 深入探索作品的意蕴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 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 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 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是高中语文教学很好 的抓手,是激发兴趣, 改革教学方式,变“要 我学”为“我要学”的重 要途径。
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 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诵 读 大 赛 剪 影
4.指物诵诗、感怀吟诗 。
秋的心思
湖北松滋一中凤凰诗社 袁佳丽 是谁站在秋的深处, 大声呼喊我的名字, 我青涩的名字变得火红起来, 渐渐被相思浸透。
是谁在缺月旁呢喃, 莹洁的灵魂灿漫旋转, 微颤的星光, 隐隐的幸福在风里游走。
诗歌是文学的源头
诗歌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民
族精神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 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 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 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 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 理和时代精神”
以读代析 以情带声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声情并茂
三段诵读法
一、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二、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缓急)。
三、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
二、借选修教材主题教学, 构建诗歌鉴赏的学习体系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韵。
四、组建社团, 开展古代诗歌学习交流活动
1.巧设“后花园”。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_0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_0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探究——以山水田园诗为例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探究——以山水田园诗为例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探究——以山水田园诗为例【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高考中也是主要的考察内容。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按照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而应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新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古典诗歌山水田园诗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现代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古典诗歌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对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学生能更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此外,新课标还提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强调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典诗歌教学要发挥其育人的价值,就需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要求展开,引导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在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在对内容进行深入研讨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同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需要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典诗歌的题材、情感、表达技巧、语言等特点多种多样,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在高中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要达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也要应对高考的考察。

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使古典诗歌教学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困境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在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串讲法等简单的方式进行教学。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 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 5分.[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新鸳鸯蝴蝶梦》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这歌词是这样的: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床前明月光》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的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的却不是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的倒不乏相通.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我们看它的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涛声依旧》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 “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的词、林家庆作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在水一方》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而《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当》的歌词是这样的,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当》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案例描述]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一、导入新课: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二、比较鉴赏: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三、作业设置: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案例思考]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资料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资料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点和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熟悉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作品风格。

3.学习古代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作品风格
2.古代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3.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解唐诗宋词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作品风格,了解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讲解:讲解唐诗宋词的风格特点和结构形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静夜思》、《将进酒》、《浪淘沙·北戴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诗宋词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

3.鉴赏:通过阅读唐诗宋词的文本,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在语言、形象、情感、音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评析: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评析,并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魅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讲解式教学
2.案例分析教学
3.问答式教学
4.课堂讨论教学
5.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诗词鉴赏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PPT学习教案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PPT学习教案
探讨方法:1.直接说理①依托原文;②稍作引申。 2.形象议论①探究本体;②整合信息。
第26页/共62页
检验复习效果:
借助“欣赏景美、体验情感、感悟理趣”三根拐杖去探幽品胜: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在这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中渗透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原文有关内容
作答。
2.张岱《湖心亭看雪》 在这篇游记中,你最喜欢的写景文字是哪一句(段)?为什么?
第29页/共62页
分角表演式 :
第一步,整体感知。默读、揣摩角色并作合理的诵读设计。
第二步,分组合作。扮演不同角色诵读,聆听、观摩、辨析 探讨诵读处理是否自然、合理、得体。
第三步,同伴互评。诚恳地或赞或弹,要有理有据,达成共 识。
第四步,推荐朗读。播放背景音乐,同伴推荐表演,分享、 “感悟”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21页/共62页
案例三:
东莞教师执教李密的《陈情表》
一读勾疑难 二读正字音 三读理思路 四读品感情 五读巧积累(专家补充)
第22页/共62页
环环相扣式 :
第一步,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 画疑难字词句,听完录音或同伴互解疑难,或教师解答疑难。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再有“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末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礼。
此等文章,其魄其美其志其礼尽在不言中,顿悟师之用意。
美哉,《滕王阁序》!
妙哉,反复诵读!
第18页/共62页
——学生随笔
2007学年广州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12.用“/”给文段中的划波浪 线部分断句。(3分)
三班: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教法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教法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教法探究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无比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高中阶段收录的古诗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方法策略,使经典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

本论文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现行教科书古诗部分为主要材料,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知识,对高中语文古诗教法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本论文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突出了高中语文古诗教法的重要性;第二章,重点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古诗部分,明确了新课标下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分析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第四章,新课标下实施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针对实情,共提出了五种方法,是全文研究的重心。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结合新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重死记硬背,轻诵读品味”、“重理性分析,轻文本体验”、“重一元标准,轻多元求异”、“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本体”的现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方法,诸如反复诵读法、对话探究法、体验感悟法、比较鉴赏法、拓展延伸法等。

其中,反复诵读法主要通过“字正腔圆中初悟古诗之内容”、“抑扬顿挫中渐悟古诗之韵味”、“声情并茂中顿悟古诗之情味”三种途径来实现;对话探究法主要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生生的对话”两种途径来实现;体验感悟法主要通过“音乐体验感悟”、“绘画体验感悟”、“自然体验感悟”、“角色体验感悟”四种途径来实现;比较鉴赏法主要通过“同一题材不同写作目的的古诗比较鉴赏”、“同一主题不同写法的古诗比较鉴赏”、“同一诗人不同感情的古诗比较鉴赏”三种途径来实现;拓展延伸法主要通过“开展古诗竞赛活动”、“成立古诗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学生诗意化写作”三种途径来实现。

综上所述,本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行文安排,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访谈法、观察分析法、实践体验法等研究方法,试图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教法研究尽微薄之力。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发布时间:2021-12-30T07:29:35.2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8月22期作者:郭秋池[导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对中华文化进行研究的重要过程,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素材和资料。

郭秋池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 636063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对中华文化进行研究的重要过程,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素材和资料。

古诗词不止有着词语简练、意义深远的特点,还富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寄托和时代背景。

所以,在新课改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古诗词鉴赏作为高中教学环节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确实需要老师给予其更多的注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好有效的融合,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他们后续阶段知识的掌握铺垫基础。

为此,文章主要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提出,诗词鉴赏教学是弘扬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其需要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能够给予诗词鉴赏更高的重视,在增强学生鉴赏能力同时,推动他们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明确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只有如此才可以促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获得提升,为他们将来的进步和发展铺垫牢固的基础。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现状作出分析,然后给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一)鉴赏模式较为单一在鉴赏课堂上,诗词鉴赏和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表明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的运用,而不是长时间应用单调乏味的内容,让学生不断的记忆和背诵。

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老师的教学,增强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但在以往的鉴赏课堂中,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等量齐观”式教学,并不注意学生能力上的差异,通常是针对词语进行细致的解释,组织学生认真的分析和翻译。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发布时间:2021-12-06T02:37:54.52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3期作者:周桂玲[导读]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周桂玲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457001摘要: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本文提出了以下的教学策略:重点教授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从背景知识的普及、意象的积累和意境的再现体会开展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引言: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的古诗词鉴赏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教学目标。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第一步从诗词写作的背景入手经过初中和小学的积累,高中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也能够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的一些规律。

其中在鉴赏古诗词时不能单纯的看待该首古诗,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鉴赏才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律。

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无法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因为不知道古诗写作的背景而去硬猜。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从写作背景入手进行教学。

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思想。

一方面,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代中所抒发的感情会不尽相同,相同的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1]。

例如,按照文学史公认的划分方法,陆游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杜甫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

两位诗人在人身不同阶段所写的诗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深度不同。

另外,诗歌的诗体也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之一。

有许多古诗词表面上在写一件事情,实则却醉翁之意不在酒。

例如在唐朝曾经流行过一种诗体学习们在参加科举考试前都会向考官投师以求青睐,有的学子在投诗时会将诗歌的主体定位女性,借女性自喻,那么闺阁诗也就变成了“示好诗”了,例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其中的名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其实是文人相重的佳话。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分析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分析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分析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过程,完善教学环节,以此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增强。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应尝试新鲜模式,展示古诗词教学的丰富色彩,通过古诗词内容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以此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指引学生主动参与古诗词学习,让学生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底蕴,强化学生的学习素养,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全面成长,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学习能动性。

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古诗词;方式;分析前言:古诗词教学中蕴含着深刻的魅力,能够推动学生在课堂中成长,让学生养成优质习惯。

在日常课堂知识讲解中,教师要通过古诗词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探索,增强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教学基本需求出发,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跃化的课堂状态中探索知识内容,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紧张情绪,指引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过程,能够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领略学习魅力,推动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不断提升。

一、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方式的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要通过不同模式的更新,塑造优秀课堂教学环境,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需求和动态,通过不同模式创造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积极性和兴趣的提升。

在学生的参与下中教师讲解知识,学生会高效接受知识内容,推动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1]。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知识讲解中,教师为让学生高效理解知识,深化学生的情感感悟,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尝试让学生强化感悟,让学生扮演焦仲卿和刘兰芝将故事情节演绎出来,通过教学情境方式推动学生情感感悟的升华,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文字描写的故事内容,感受古诗词中的思想境界,会有效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和成长,优化学生的情感感悟,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教学情境丰硕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素养得到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阳泉二中王美玲[案例背景]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

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

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

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

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

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

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

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

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

《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

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

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

[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

《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

共收入十二首歌曲: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

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

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

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

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

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新鸳鸯蝴蝶梦》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

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