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

合集下载

2019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理解2

2019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理解2

2019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理解21.在工作生活都“压力山大”的当下,我们用于社交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或者说仅够维持最重要的一部分社交。

社交网络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关系维持:几张随手拍的图片,一段百十来字的文字,就可以让别人了解你的目前状态;点个赞,叫几声好,就能刷出存在感,实现互动。

“晒”在这个过程里成为一个“容器”。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社交网络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B.社交网络降低了人们的社交成本C.社交网络使人们的关系维持变得便捷D.社交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2.所谓总体的理解和把握,就是顾及全局以及全局和各部分的关系。

在此“总体的理解和把握”是指()。

A.把握全局关系和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顾及全局、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C.处理好全局以及全局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D.顾及全局并顾及全局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

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4.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

但是,藉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

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而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C.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人类大约在10000年前,开始懂得种植作物和圈养牲畜,从而进入了农牧文明,但是,蚂蚁早在人类来到了这个星球上1亿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蘑菇了。

这种蚂蚁被称为“种植蚁”,它们专门在洞穴里,利用自己的粪便或者从树上拣来的废物,种植蘑菇,作为自己唯一的食物。

还有一种蚂蚁,叫做“锯叶蚁”,它们能把绿叶切下来,咀嚼以后,令其发酵,就会长出可口的蘑菇,为了让蘑菇长得更大更好,工蚁还会利用自己排泄的液体,给蘑菇施肥,在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有氧酸和酶,有助于帮助蘑菇分解叶里的蛋白质。

还有“收获蚁”,居住在干旱地区,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吃植物的种子得以生存,它们的窝深达2米以上,构筑非常精巧。

有房间可以起居,有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种子,还在种子上面堆放上一些石子或沙子,以保持通气和干燥,工蚁会把窝周围1—10米范围内的植物彻底清除干净,以便保证它们在运输植物种子时畅通无阻,在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它们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节约储存室的空间。

人类的农牧文明,是由农业和牧业两部分构成的,蚂蚁也有牧业,有些蚂蚁专门从蚜虫和角蝉等昆虫身上收集蜜汁。

就像是人类饲养奶牛一样,为了保证食物免遭天敌伤害,这些能提供食物的昆虫都受到蚂蚁的严密看管和保护,有时候,它们甚至还为自己的“奶牛”建造避难所。

在这些蚂蚁中,有一些工蚁,会甘当储存器和供应者,它们把吸取的液汁,贮存在自己的嗉囊里,把肚子撑得胀鼓鼓的,然后爬上蚁穴的天花板,吊在那里,一动不动,心甘情愿地做其他蚂蚁的食物吊桶,它们的肚子吃得如此之饱,如果不小心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就会摔得粉碎,一命呜呼。

1.1.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蚂蚁早在1亿年以前就开始“种植”蘑菇了B.“收获蚁”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保证它们在运输种子时畅通无阻C.“收获蚁”为了保证仓库的通气与干燥,会在种子上面堆放一些石子和沙子D.“收获蚁”在收获季节储存种子,是为了来年种植更多的植物1.2.“种植蚁”和“锯叶蚁”种植蘑菇需要各种养料,下列未被提及的养料是()。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03)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03)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03)1.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

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

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族文化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传统。

D.徽州文化是从不同文化层而发展,并以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全国各地。

2.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

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美丽的眼神,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

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不昂贵、无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根据这段文字,对“漂亮”和“美丽”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漂亮和美丽是两个不同的审美标准B.漂亮的人可能不美丽,美丽的人也未必漂亮C.漂不漂亮是生来注定的,但一颗美丽的灵魂需要后天的塑造D.美丽比漂亮更加重要3.固然,任何决策都难以十全十美。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最大程度地避免决策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就要让决策本身过得硬、经得起推敲。

那些造成巨大浪费的项目工程,其决策过程乱象丛生:要么是一些领导干部拍脑袋蛮干,长官意志强行推动;要么是民意缺乏、科学论证不足;要么是急功近利匆匆上马,不顾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 )。

A.决策应该经过科学论证、有理有据B.任何决策都会不可避免存在缺陷C.许多项目的决策过程乱象丛生,缺乏科学指导D.民意是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4.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公务员,这是众多普通基层公务员的愿望和梦想。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44)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44)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44)1.环境问题一旦发生,再来治理,非但费事劳神,而且难以转变,甚至不可逆转。

因而,“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

A.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B.对环境问题必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C.对重大工程必须先进行环境综合评价D.治理环境问题费事劳神2.古村落已经走过了几个阶段,从最初作为乡情故土的情感之地,到作为民俗民风的文化资本,到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把其视为具有开发价值的社会资本。

昔日的古村落,现在正经历着生存功能和造血机制的衰落。

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古村落的物质形态本身,更主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文化物种,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活态文化传统的保护。

古村落保护的关键不仅仅是物质化的建筑,同样包涵以人为本的乡土栖居文化方式,否则,至多是做了个“古代房地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不仅要从物质角度更要从文化角度保护古村落B.古村落是情感之地和民俗民风的文化资本C.一些地方政府仅把古村落视为具有开发价值的社会资本D.古村落的生存功能和造血机制正在走向衰落3.人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由于有了思想,人就比摧毁他的任何东西甚至整个宇宙都高贵得多;因此,人就能吞掉一个世界。

这段文字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A.人类是需要有思想的B.人类的思想是无处不在的C.人的尊严就在于人的思想D.无论哪种人都能改变整个世界4.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注重美与善的统一。

言下之意则是中国古典美学不那么重视美与真的统一。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

它给美既赋予善的品格,又赋予真的品格,而且真的品格大大高于善的品格。

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在对美的认识上,是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的。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

A.正确而不流行B.流行而不正确C.新颖而不流行D.流行而不新颖5.“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07)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07)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0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201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是备受关注的一场考试,其试题和答案的准确性对考生备考意义重大。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的详细内容。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1. 阅读理解草地上结了厚厚的冰霜,小鸟们仍然拍打着翅膀,嘎嘣嘎嘣地踱步。

我们朝往前方看,砂子矿坑下是漫天黄尘。

太阳光平射而入,一颗颗尘粒或团成沙尘暴,或划曲线,撤退到远处。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以上文字主要描写了何种场景?答案:沙尘暴2. 语句匹配根据语句意思,选择与之匹配的选项。

语句: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他的计划不够清晰。

选项:A. 我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唯一不足之处是气候有些干燥。

B. 她的演讲很精彩,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音响效果不太好。

C.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中一点美中不足的是剧情推进过快。

答案:C.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中一点美中不足的是剧情推进过快。

二、判断推理1. 数字推理根据以下数字关系,回答问题。

8 - 6 = 427 - 5 = 326 - 4 = ?问题:6 - 4 = ?答案:222. 比例推理某工程队在8天内完成2/5的工程量,预计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剩下的工程量?问题:预计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剩下的工程量?答案:5天三、综合分析1. 层次划分将以下概念按照从普遍到具体的层次进行排列。

植物 - 花卉 - 玫瑰 - 白玫瑰答案:植物 - 花卉 - 玫瑰 - 白玫瑰2. 逻辑判断根据以下命题,判断其真假。

命题:1. 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会带伞。

2. 今天没有下雨。

问题:根据以上命题,以下哪个结论是正确的?A. 我没有带伞。

B. 今天下雨了。

C. 今天没有下雨我也会带伞。

答案:A. 我没有带伞。

以上便是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

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祝愿各位考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公务员梦想!。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80)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80)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80)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

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

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

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

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

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到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

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

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1.1.文中提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A.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B.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C.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D.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1.2.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A.桥梁断裂B.管道破裂C.山体滑坡D.通讯中断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B.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C.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D.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8)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8)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8)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四位农家少年,各自怀着不同的意愿,进入繁华而陌生的省城后,演出的一幕幕令人感慨的生活剧。

正直、善良的红叶,为了替饱受欺凌的秦家老人告状而独闯省城;性格刚烈的天虎,为了争一口气而达到求学目的漂泊省城;憨厚沉静的米娃,为了替奶奶挣一笔住院费而叫卖于省城;伶牙俐齿的黄毛,则是为了好吃好喝发财致富而迷恋于省城。

为了生活,为了实现进城的意愿,红叶当起了保姆,天虎摆过棋摊,打过短工,米娃执着于兜售他的花苗,黄毛则死皮赖脸的乞讨……围绕着他们命运的轨道,小说展开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1.1.这是一则()。

A.书刊广告B.内容提要C.作品评论D.文章节选1.2.下面说法符合这段文字的内容的一项是()。

A.红叶为当保姆而进城B.天虎为打短工而进城C.米娃为卖花苗而进城D.黄毛为发财致富而进城睡眠是大脑为维持正常机能而产生的()抑制状态。

通过对整个睡眠过程的仔细观察,发现它具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其一为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其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

人们在刚刚入睡后的睡眠大都属于慢波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

这四个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1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频率快慢混合,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

这一时期一般是在睡眠开始或夜间短暂苏醒又入睡之时。

2期: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中间常出现短串的12—14次/秒的梭形睡眠波和一些复合波。

这一时期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着浅睡过程。

3期:常呈现短暂的高振幅、频率为1—2次/秒的δ波。

4期:脑电波也是呈现出高振幅波形且以δ波为主,代表着深睡状态。

3期和4期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

通常认为,4期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其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现低振幅的去同步化快波,也称为异相睡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将“衰老”为:机体的各个“组件”,特别是DNA,某些特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脂肪)所受到的随机损伤的大量累积,这一累积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开始,并最终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

这种伤害会逐渐削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效能,使机体更易患病,且呈现出衰老的特征,比如肌肉损失、骨质疏松、反应迟缓、听力和视力降低等。

这些累积损伤有不同的来源,其中甚至还包括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将食物转化为可被我们使用的能量的过程。

在线粒体(将糖转化为能量的细胞器)工作的时候,它们会同时制造出具有破坏性的氧化分子——自由基。

这种活性分子所造成的大多数损伤都能得到修复,但是不乏漏网之鱼。

生物学家怀疑,正是这些自由基的氧化侵蚀最终造成了线粒体的永久性损伤,让细胞不能继续保持诸多分子的结合,而这是维持机体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自由基也可能会对细胞的其他部分造成直接破坏。

固然衰老让我们更易患上心脏病、阿兹海默氏症、中风或癌症之类的疾病,但这些和衰老有关的疾病只是叠加于衰老之上的不幸事件,而并非等同于“衰老”本身。

所以,即使科学能够消灭当今老人的头号杀手,衰老依旧会发生,它迟早也会让别的疾病有隙可乘。

另外,衰老也会让我们的某个关键部位(比如说心血管系统)最终面临灾难性的衰竭。

现在,人类比他们的祖先在过去任何时期都要活得更久,有些国家男女平均寿命分别是75岁和80岁,而过去他们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成功地消除了造成很多人早夭的因素,比如感染和寄生虫病。

但“衰老”本身并非是一个按照既定的详细时间表严格执行的基因“程序”。

演化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专门用于激发机体衰竭的基因,让我们能够调控它,从而控制我们的寿命。

毫无疑问,一些基因确实影响了我们的衰老过程,但是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是在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和活力的过程中无心产生的副产品。

我们并没有控制衰老和死亡的基因程序,这意味着
我们无法像治愈疾病一样治愈衰老。

1.1.
填入文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概括
B.定义
C.限定
D.规定
1.2.
下列说法中与文意不符的是()。

A.人体患病说明机体已有衰老的特征
B.人的机体具有自我修复随机损伤的功能
C.人体累积的损伤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后会导致衰老
D.人的机体所受的随机损伤累积从生命初期就已经开始
1.3.
下列对“自由基”的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造成的损伤均是永久性的
B.人人体内都具有
C.是具有破坏性的氧化分子
D.在将糖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当中产生
1.4.
作者认为现代人比古人活得更久的根本原因在于()。

A.现代人比古人更有智慧,更有创造力
B.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的出现
C.很多老年性疾病找到了治疗的方法
D.感染和寄生虫病已无法威胁人类
1.5.
下列概括全文大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与衰老的关系
B.衰老如何夺走人的生命
C.造成衰老的几种主要原因
D.衰老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

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的。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

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筑的象征。

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重点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所能辨识的人工构筑物的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又增加了一番意义。

对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做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

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

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了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的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最终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1.
短文第一段中的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是()。

A.奇怪
B.合理
C.盲目
D.自然
2.2.
第一段中所说的“现代的事”指的是()。

A.同心同德,共创未来
B.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C.定为国歌,世代传唱
D.名扬世界,值得自豪
2.3.
第二段中说“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其含义是()。

A.表明作者反对就长城的意义和作用持否定的观点
B.作者指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C.表明作者反对至今还有人借长城攻击秦始皇
D.作者认为长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识的象征
2.4.
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长城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内涵是不同的
B.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值得中国人民自豪
C.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把长城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D.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做出相反的解释应予反对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根据横线处的句子可知,原文是在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叫做“衰老”,此处填入“定义”最符合语境。

A、C、D都不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衰老”的定义可知,衰老是“随机损伤大量累积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的状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患病都代表机体的衰老,而且“人体患病说明机体已有衰老的特征”的表述也与常识不符,所以A项表述不合文意。

B、C、D都能从衰老的定义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文中“>这种活性分子(自由基)所造成的大多数损伤都能得到修复>”可知A项描述错误。

因为自由基是产生在“>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将食物转化为可被我们使用的能量的过程>”中,故B项正确;由“>在线粒体(将糖转化为能量的细胞器)工作的时候,它们会同时制造出具有破坏性的氧化分子——自由基>”可知C、D两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材料最后一段说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成功地消除了造成很多人早夭的因素”,可知B项正确。

题干要求选择根本原因,B项可推出A、C、D的内容,故不选这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 D
解析:
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属于概括主旨题。

文段通过介绍衰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衰老不可控制、不可治愈的的观点。

所以D项正确。

A、B、C三项的内容都是为了说明衰老的无法控制及改变,不能概括文章大意,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结合文章语境,可知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首先可排除A、C项。

“合理”指合乎道理、事理或规律,文章只是说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长城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并没牵扯到什么道理或事理,所以也就无所谓合理与否,因此排除B项。

“自然”强调不刻意的、正常的
状态,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定位原文,文章首先指出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然后对此进行解释,即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来抵抗外敌的入侵。

根据语境和就近原则,可知“现代的事”指的是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故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所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

在本文中,作者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需要再有人来对“长城”的象征做否定的解释。

通过“荒谬”、“刻薄饶舌者”和“蛀虫”可知,作者强烈反对那些就长城的意义和作用持否定的观点。

A项表述符合文意。

B、D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文段的语意重点;C项错误,其表述脱离语境,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说法错误,长城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这是在现代的事,而非两千年来都是如此。

A项表述正确,由第一段中“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并不那么一
致是十分自然的”可以推断得出;B项正确,第一段末尾提到长城是世界文物重点,宇航员可以在宇宙中看到长城,由此可知雄伟壮观的长城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豪;D项正确,通过文章第二段中的“荒谬”、“刻薄饶舌者”和“蛀虫”等可知,作者强烈反对那些就长城的意义和作用持否定的观点。

故正确答案为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