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与艺术认识_杨俊亮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简介
彭聃龄是一位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做出
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彭聃龄的研究和知识点的整理要点。
知识点一: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彭聃龄认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
等认知过程。
他强调了认知过程在信息加工和思考中的重要性。
知识点二:信息加工理论
彭聃龄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可以
比喻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
他将信息加工分为输入、处理和输
出三个阶段,并研究了认知过程中的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
知识点三:注意与注意力
彭聃龄对注意与注意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注意是选择性
地关注特定刺激或信息的能力,而注意力是维持和调控注意的能力。
他提出了分配注意、选择性注意和分离注意的概念,并研究了注意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知识点四:记忆与遗忘
彭聃龄的研究还涉及了记忆与遗忘的领域。
他提出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并探索了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
他研究了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以及遗忘的原因和机制。
知识点五:思维与问题解决
彭聃龄对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也进行了研究。
他关注了概念形成、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他提出了原型理论和脚本理论,并研究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创新性。
结论
彭聃龄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贡献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对实际应用产生了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实验
(6)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判定的正误。
5结果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讨论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分析是否验证了理论假设,并进行讨论, 进一步得出结论。
7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3程序:
(1)首先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心的黄色注视点750ms,消失 500ms 后呈现一个时间为1s 的数字根, 然后是3个符号数字串, 每个呈现时间为2s,然后出现一个需要记忆的 字母1s, 要求被试读出字母并出声的进行计算。
(2)在每组测试结束后呈现黄色“???”,这时要求被试按 正确的呈现顺序回忆字母。
必修实验一
实验1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实验
1 实验背景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对于一个客体,是先 知觉它的各个部分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 知觉它的各个部分,这一直是知觉信息加工理论所 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整体的和局部的加工问题与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 加工有密切联系,自下而上的加工类似于从局部到 整体的加工;自上而下加工是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 知识,期望或假设引导的加工,类似于从整体开始 的加工。
(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4结果分析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 和正确百分比。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
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作出解释。
5讨论
(1)如何通过反应时来解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2)实验中你是否真的感到在连续地进行心理旋转? (3)在旋转时,你是在旋转字母还是旋转自己?
白学军版实验心理学(国内最新最全,比郭秀艳朱滢的更好) 第1章 实验心理学概论课件
学习交流PPT
33
扩展阅读:如何阅读研究报告?
• 结果
• 作者的结果意外吗? • 我如何解释这些结果? • 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能得出的启发和应用是什么?
• 讨论
• 谁的解释能更好地说明数据,是我的还是作者的? • 对于结果的启发和应用方面,谁的讨论更有说服力,我
的还是作者的?
学习交流PPT
缺乏适用性、难重 复、调查者偏见
访谈法 面对面交流
方法灵活 了解他人观点
调查者偏见 依赖被试的自知力
调查与 施行标准化测验 测验法
搜集大样本数据 标准化测验
措辞和问题呈现影 响回答
限制群体
实验法 操纵某些条件,分析 检验因果假设
缺乏生态学效度
因果关系
可评价实验处理效果 无法控制所有因素
学习交流PPT
• 行为主义
• 华生
• 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的科学
• 托尔曼
• 认知地图
• 斯金纳
•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学习交流PPT
25
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 扩展
• 二战期间,人员选拔测验 • 工业心理学 • 实验社会心理学 • 实验儿童心理学
学习交流PPT
26
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 以信息加工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揭示大脑的认知加 工过程。
学习交流PPT
可能的结果: ➢接受该理论 ➢修改该理论 ➢否定理论 ➢发展一个新理论
29
心理学实验程序
1
选择问题
2
形成假设
3
选择被试
4
实施实验
5 解释结果与检验假设
6
撰写报告
学习交流PPT
2012实验指导书
一、目的 学习掌握听觉(声)简单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频率为350Hz、750Hz和2000Hz的纯音。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 “听觉简单 反应时”。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 “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 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 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听觉简单反应时实验。请你使用 1号反应盒, 端坐屏幕前,手指放 在红色键上(注意不要下压),眼睛注视屏幕。当出现 “预备”时你要准备反应,一 旦听到声音立即按反应键,要求反应又快又准。程序将自动记录抢按和按错的次数。 每 10次为一组,抢按则本组重做,两组之间可稍事休息。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一组练习。练习结束后,点击“正式 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每次呈现刺激前,屏幕出现 “预备”,时间为 2秒。为保障数 据的有效性,防止被试抢按,预备时间设置为±0.2秒随机化,即预备时间在1.8~ 2.2秒之间随机分布 若出现抢按,则程序显示警告信息,本组 (10次)实验重新做,程序记录抢 按次数。被试每次做出按键反应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 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试每次做出选择按键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
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个人不同频率的听觉选择反应时平均数、标准差。 2.比较不同被试的听觉选择反应时,检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艺术审美的神经现象学机制
艺术审美的神经现象学机制
1神经现象学机制
神经现象学机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脑中发生的神经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审美。
它通过研究人们的脑部活动和视觉心理学等,来探究人们对艺术的看法。
2脑部活动
神经现象学机制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艺术,并从神经元的角度研究人们的审美。
在视觉刺激下,人的脑部机能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捕捉到脑电图中,进而分析人们对艺术审美的看法,看看其中是否存在规律可循。
3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对图形、图像及其相关特征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如何感知这些图形和图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视觉感知等。
它可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阐明我们认可或喜欢某一种设计风格或某种细节,这些也是人们对艺术审美的一种反应形式。
4结论
神经现象学机制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艺术审美,为艺术装饰提供科学依据。
它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帮助审
美学家们从生物神经角度研究由视觉心理、脑部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的审美行为及表达,帮助阐释人们的审美。
小议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
小议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作者:杜纪昀王肖静袁亚辉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0期摘要:为了充分认清认知学理论在运动系统中的具体运用状况,把握好运动学理论的学术核心、理论体材及应用方法论,同时涵盖针对其进展态势的判定。
文章重点选取文献检索法来对当前国际上运动学理论展开梳理研判。
由此得知:运动学术体系中探求主题重点涵盖了感知说、关注、思索、记背等多项课题。
研究程序为行家-新学者规范流程。
给出提议:(1)探讨须延伸到大众健身及健康追求中的各类人群。
(2)认清心态及心理负担对关注过程产生的关联作用(3)选取古老和新兴、量化与质化相融合的探求手段。
关键词:运动化;认知理论;评判;前景预判引言在有关心理学理论发展一个多世纪的前进道路中认知理论学伴随着现阶段心态学的丰富和完善而逐步扩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学者Neisser发表的专著?认知学理论?是心理学理论发展史上首款专业化探求人类认知规律的经典著作。
其囊括了诸多学术体系内交互融合的理论思维。
认知学理论由此问世。
在之后的40年多的时间里,人类的认知学理论去的人来迅猛的发展,其理论思维、处理问题的方法论被运用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学术系统中,推进了行业发展的前进节奏,进而促进了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认知学理论在体育系统中的研修我们国内较国外滞后,国内业界对该项课题的研修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30余年的前进历程中,我们国内体育界专业人士、学习者在持续做出努力的背景下获取到了令人瞩目的胜利果实。
1、感知说感知说是人们认知事物及获取讯息的基本方法论。
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要依赖于海量的外来讯息材料以展开相应的思维及决策过程。
如此整体的外来讯息都要通过人身体上的各个器官去进行相应的感知活动的过程而获得。
针对体育训练过程中感知活动的理论研修重点着眼于竞技式体育范畴,视觉感知并进行行为结果的判定、动觉体悟性及大众健身体系内体育训炼活动对认知效果提升等诸项内容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伴随着认知学理论研修深度的持续加大,业内专家Poulton推出了知觉判定的学术名词,他提出在某类情形下,运动效果必然是决定于对非全面化的讯息或前沿讯息的梳理历程,心理学专家Jones利用电影剧情呈现的手法分析比较了高水平网球体验者与刚一参加学习者预判发球着地点的基本技能。
第一章 绪论
费希纳 Fechner
(1801—1887)
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
☺ 1801年,出生于德国东南部的牧师家
☺ 1817年,到莱比锡大学学医,后因兴趣转向物理学 ☺ 182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 1824年,被聘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
☺ 1860年,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 ☺ 1887年,病逝于莱比锡
☺1909年,病逝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在这之前,W.冯特曾宣布过学习和记忆等高级 心理过程不能用实验研究,加之当时艾宾浩斯既
没有大学教学职位,没有老师,也没有进行研究
的专门设备和实验室。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
花了5年时间,用自己做被试,独自进行实验,完
成了一系列有控制的研究。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艾宾浩斯 Ebbinghans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艾宾浩斯 Ebbinghans
生平
☺185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附近的一个富商之家
☺1873年,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0年,艾宾浩斯成为柏林大学的讲师 ☺1885年,出版《记忆》 ☺1894年,晋升为柏林大学的教授,不久转任波兰的 布雷斯劳大学教授
☺1908年,出版《心理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1.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2.记录细致 3.分析客观 4.在多种条件下进行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评价:
优点:简单直接,所获资料一手、真实。
适用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缺点: a.结果是描述性的,不能对各因素间的关系做因果推论 b.有时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 c.结果的解释常带有主观性 d.观察本身不一定客观
教育魅力来自何方_听杨启亮教授讲座有感_朱国忠
今年七月,我随通州市“名师之路”暑期考察团前往南京听取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的专题报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本来,这个专题并不新鲜,但我们仍然被杨教授的报告所深深吸引。
大家争相和杨教授合影留念。
他成为当场人气最旺“明星”。
听完报告,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为什么杨教授的报告那么具有摄人心魄的磁力?为什么这个“干瘦的老头儿”会如此的“美丽”?渐渐地,渐渐地,“教育魅力”这个词语在我的心中升腾。
魅力是指特别吸引人、感动人的力量。
教育魅力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沟通能力及影响力,它有三个层次:一是教师容貌、仪表的魅力;二是教师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三是教师思想文化的魅力。
像杨启亮教授这些步入专业成熟期的教师,已经进入了教育魅力的第三层次。
他们是为教育思想而活着的。
一切教育实践,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他们思想的材料。
诞生的每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如同一把把利剑,能斩教学改革之乱麻、开教育天地之混沌,照亮新课程、新教育初始的黑夜。
教育魅力绝不是先天的遗传,乃是教师智能和文化素养的累积及呈现;它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能力的文化态综合呈现。
杨教授身上四射的魅力,核心元素便是充满生命绿色的个人教育文化与深邃的冷静思想。
细细地品读杨启亮教授、肖川博士这些“魅力之星”,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魅力具有如下表征:吸引力,摄人心魄,裹挟心灵,在新课程的庄园里,在专业成长的山冈上,我们的思想之翼不由自主地随着杨教授飞翔——感染力:杨教授对于当下教育弊端的中肯剖析引发了大家深切的共鸣,一切尽在无言的认同之中;感动力:让人怦然心动,拨动情感的琴弦,增值人生的体验;冲击力:以洞幽烛微、直逼真理的思想去解构僵化、惰性的经验,荡涤陈腐的镜像世界;熏染力:以文化的和风细雨润泽学生的生命。
教育魅力其实并不神秘,它来源于教师丰富的早期教育教学实践,成功的个人实践,来源于教师明晰的、善的教育信念,来源于他对教育教学本真境况的准确把握和在场审视,来源于其对教育名著的执著研读和对教育实践的相似匹配性关照、发展性思索。
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第三章知觉读后感
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第三章知觉读后
感
在《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的第三章《知觉》中提到了视知觉是如何进行心理表征的。心理表征的意思是你对输入的信息或刺激进行心理组织,以便赋予刺激以意义,才能继续进行加工。通过对《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的第三章《知觉》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以下观点:
1、感觉是对外界感知的第一阶段,外界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系统,由感觉系统生成相关信息并存储起来,但是不会永远存储,比如说视
觉信息,仅会在大脑中存储1/4秒,以供知觉系统处理,知觉系统对感觉后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处理和分析。
2、感觉和知觉都以神经网络为基础,但是很可能使用的是不同的神经网络。
3、人类可以对同时感觉的很多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分析和挑选,能按日常经验组合它们,也具有过滤器,能阻止干扰信息干扰通过对很
多信息片断的分析和选择,达到认知,即选择性注意。
4、反复短时间感觉存储能变成长时间的存储。
5、大脑的很多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是后天慢慢形成的,也就是说,开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是一样的,可以后天调整的,而且可以改变的。
6、神经网络是冗余的和并行的,同时有多个神经网络参与计算,
其中有一个以上神经网络在进行同一运算,以加快速度。和分布式计
算的冗余原理相似。
7、神经网络是基础,是高级认知的基础,但必须有高级认知过程的定义和支撑,神经网络才有意义,神经网络应可以重新编码,用以完成以前没有完成过的功能。
艺术心理第三章
图3-3 这是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室内效果。巴罗克艺术是 一种以奢华、享受、动态为特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而支撑起这一 片奢华的,是人类对于“律动”的向往。
任何加入了逻辑内容的创造,都是与艺术的最本质特点相冲 突的。从哲学的观点看,如果这个世界不是本质上统一的,那么 这世界将不存在。世界绝不会处于本质上的矛盾之中,除非它正 经历一个毁灭的过程。学术研究的存在条件也是假定有一个真理 的存在,也就是说,学术的最终结论应该是统一的、不存在本质 上的矛盾。否则,我们将陷入相对的真理中,也就没有真理了。 如果没有真理,学术将不存在——所存在的可能是实用理论而已。 实际上,哲学流派中有一个实用主义流派。注意,这个实用理论 与实用主义哲学不是一回事。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 词“πραγμα”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 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 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其意思和 感性相对。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 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 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 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 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那么人类的感性与理性哪个早发生?人类的理性与感性大概是在 什么时候发生的?接近动物的人类——比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 有没有感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本身的感性与 理性,乃至于理解在艺术中理性与感性的地位。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理性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所必需的重要 手段。艺术创作要实现它的目的,要让其所表达的内容为鉴赏 者所了解,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理性手段。这样作品的视觉等材 料才会成为有一定组织秩序的作品。事实上,也只有有一定的 理性的组织秩序的作品,才可能进入鉴赏者的意识。同样,在 艺术作品的被接受的过程中,在需要感性的心理机制之外,也 是需要理性的心理机制的,这就是所谓的“理解”。在感觉的 同时,也需要理解。无论作品——欣赏的对象是多么的感性化、 非理性化,作品的整体印象总是要进入人的理性,借助于理性, 对于所有的内容加以分析、判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感觉艺术 作品。在人类的意识领域里,感性和理性、艺术思维和逻辑思 维是不能够分割的,它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理论为 了描述的方便,把它们分为不同的概念。在人类的意识及思维 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单纯的只用某一种思维方式的,只有使用的 多少倾向而已。
认知与认识的关系及特征
认知与认识的关系及特征【作者】杨俊亮说到认知,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是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当认识过的事物再现时的“再认”和“认出”。
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便是认知现象。
可从80年代后,国内一些心理学者把60年代在国外出现的以信息加工理论的方法研究认识现象的心理学称作认知心理学之后,有些同志又把认知视作认识的同义语。
近年来,有些同志提出,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但又同时认为,“认知”只是“再认”。
[1]于是,如何看待认知与认识的关系便成了认识论研究中有待讨论、澄清的一个问题。
笔者不赞同把认知等同于认识,认为认知只是认识之一种,同时亦不赞同把认知仅视为再认。
下面便对此作些说明。
一、认知是实践活动中的认识方式说到认识,我以为不管是传统观念还是当前国内,都有一些误解,这就是把认识只当作科学认识,即科学中的认识。
其表现有二。
其一,有的同志把认识只视作科学中的理论认识。
如有的同志在谈到文学艺术与认识论的关系时说:“认识论也不能完全说明文学的特殊性。
不错,文学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但是,艺术的认识不同于科学的认识。
……认识,指的是科学思维、理性思维”。
[2]这里指出了艺术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但又把认识只看作科学中的理论认识。
其二,有的同志把认识只看作科学中对认识对象客观属性本身的反映。
如有的同志谈到艺术的情感特性时指出,认识是“就对象本身来反映对象”,情感才“就主体的某种需要出发来反映对象。
”[3]国内几本有影响的美学著作在谈到美感中的情感体验时也认为,“跟认识过程不同,情感和情绪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
”[4]“情感反映的对象与认识不同,它不仅反映对象本身,而且反映对象对人的一种关系。
”[5]言外之意,认识只是反映客观对象本身,只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作出反映。
而这种对认识的偏见,又源出于心理学界对认识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阅读教学指导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阅读教学指导研究作者:黄丽辉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人们由传统的“温饱”消费逐渐地转变为“精神”消费,在生活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阅读的精神价值,探讨国人的阅读素养不高的原因。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介绍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观,阐述国内中小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应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实现阅读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阅读教学;指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8-0058-03引言阅读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类生存的一项基本能力。
在今天,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具有较大的阅读量来提升自身的能力。
如果社会生活中缺少了阅读,那么人类千百年来所传承的知识便会出现断层,如果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中没有将阅读作为自我成长的方式,那么在今后个人的成长中,将会缺少生存生活的原动力,缺少一项重要的精神愉悦方式。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学生不愿意阅读,对阅读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当下阅读教学的败笔。
为此,笔者以新的视角——认知视角进行对阅读教学指导的思考,以期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一、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观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把从材料中感知的信息和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成意义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观,首先是文本字面的认知,它主要指阅读者可以针对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字面意思上的理解,知晓该文本主要讲述的内容,该文本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的,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其次是深层次的文本阅读,能够根据文本的字面意思,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对字面的文本进行相应的解码,分析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深意,并且将该文本呈现出来的意义总结起来,归纳成一段具有较强说服力的文字内容,以加强读者自身对于文字的理解、消化、吸收。
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知觉认识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总第52期)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知觉认识杨 俊 亮作 者 杨俊亮,淄博学院中文系教授;淄博,255013。
摘 要 知觉是一种融表象、认识、情感、价值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效应,但知觉包含着认识。
艺术知觉认识是艺术认识的形式之一。
本文通过格式塔理论着重阐明了艺术知觉认识的特征和规律。
首先,知觉认识不是感觉元素的复合,而具有整体性。
其次,艺术知觉认识具有建构性。
从客体来说,它由部分构成整体,且部分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和意义关系;从主体来说,知觉具有选择性和理解与解释。
再次,艺术知觉认识具有创造性,知觉所获得的意义大于其构成整体的部分。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艺术知觉 整体性 建构性 创造性中图分类号I0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435(1999)0320053205 知觉是主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整体把握与反应。
知觉的效应是一种融表象、认识、情感感受、价值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效应。
但知觉中存在着认识。
艺术知觉是主体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是艺术接受的主要方式。
它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听知觉,对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的视知觉,也包括对文学作品的内知觉。
在艺术知觉中同样包含着认识,艺术知觉认识是艺术认识的重要形式之一。
如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艺术研究的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指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成分”。
他反对“把知觉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而力主“必须把‘认识的’和‘认识’这些字眼的意义加以扩大,使之包括知觉”①。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误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认识,感性认识只不过是感觉、知觉和表象,忽视甚至否认艺术知觉的认识作用,从而导致了对艺术认识的否定。
还有的同志认为,那些自身包含着认识因素的艺术无疑具有认识功能,可“对诸如抽象绘画、器乐作品这些既非描述、再现、例解,甚至连表现都谈不上的作品,其认识功能从何而来,乃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②。
探讨认知心理学在游泳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认知心理学在游泳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彭月亮(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一、认知心理学在体育技术学习中的指导内涵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涉及感知、注意、记忆、语言、问题解决、推理和决策的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1]。
人们如何获得、储存、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当人们进行知觉、注意、回忆、思考、分析、决策等心理活动时,就是经历的一系列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涉及心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体育领域中也开始广泛应用。
研究认知心理学在体育技术动作中的应用和原理,分析和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影响,如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科理论调节和控制,从而提高学习运动技术的效率等。
(一)认知心理学在体育技术中信息加工与认知活动模式在体育技术的学习方面,有学者Davids和Button等人提出在技能习得的系列研究中提出了动作与意向之间关系的理论,认为意向是一种纯认知心理加工过程,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控制行为过程,在学习和技能获得过程中,在主观知觉评估条件的基础上会形成意向,从而促使动作的流畅联结协调[2]。
这种对学习者在体育技术学习的认知内部结构分析有助于教学指导,提高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
认知心理学将人的大脑的活动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输入、转换,加工分析、贮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3]。
在体育技术学习过程中,技术动作作为信息被大脑接受,经视觉、听觉和动感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教学者在教学中用语言讲解和示范动作感知提示信息传入学习者本体感受器,学习者将示范动作与自己做的技术动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后将信息传递给运动中枢。
如果出现错误动作,会通过运动中枢重新发出校正的指令到效应器,再支配参加运动的肌肉群去完成正确的动作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感知觉、表象、思维、语言、智力、问题的分析解决、概念形成以及创造性等。
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并与体育教学不断结合、实践和研究,探讨发挥出认知领域独特的优势,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思考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思考作者:兰月来源:《大观》2018年第02期摘要:以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为切入点,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剖析现阶段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明确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要求,并提出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途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鉴赏。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思考音乐鉴赏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
但是在实践中,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出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而且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被动接受知识,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此,为了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效果,教师要站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上,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喜好,以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导向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完成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任务。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概述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以皮亚杰构建主义认知心理学为主,是心理主义心理学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融合体,而狭义上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通过信息加工观点对人接受、储存、运用信息的一系列认知过程进行研究,涉及到人的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语言等方面内容,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法等手段。
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观点为以下几方面。
(一)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和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相似,在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时,环境向感觉系统输入周边信息,并转换信息,控制系统再对转换后的信息进行符号重构、细分和比较,而人脑的记忆系统会提取这些符号结构,并由反应器处理后做出相关反应。
(二)已有认知影响行为和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觉属于一种确定人接受刺激物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依托于环境和人的知觉信息,即为知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作用
徐方亮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
【年(卷),期】2007(000)015
【摘要】知觉、注意和记忆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三种基本理论.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应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可以实现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本文着重探讨认知心理学基础理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作用.最后对多媒体课件的发展做出了评价和展望.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徐方亮
【作者单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
【相关文献】
1.认知心理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3.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作用
4.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现代设计创造力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5.认知心理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责任编辑
郑
东2
!"#$%&%’( )*+,-"."#+ /$0 12& !"#$%&%"$
3456 7890:;<9=
1 !"#$%$& ’(%)*()$ + ’#,$-(,*-$ ./ 0#1. 2%#3$-&#,45 0#1. 6"(%7.%) +//"&-) !"#%( 2 !"#$%&’$> ?@=9;A;BC DEFGH@:@=F ;E < EA8IF @J AHC DK@GCEE @J G@=9;A;@9 LF MC<9E @J ;9J@KM<A;@9 DK@GCEE;9=’ 4E AHC G@=9;A;@9 CN;EA;9= ;9 <KA <GA;B;A;CE) <KA G@=9;A;@9 ;E I;JJCKC9A JK@M <LEAK<GA AH;9O;9=’ PA ;E < DK@GCEE @J ;9J@KM<A;@9 DK@GCEE;9= G@MD@ECI @J DCKGCDA;@9) <AAC9A;@9) MCM@KF <9I KC<GA;@9’ QHCEC I;JJCKC9A D<KAE @K DK@GCEECE G@9EA;A8AC AHC EAK8GA8KC @J <GA;B;A;CE @J <KA G@=9;A;@9’ R;<GHK@9;G <9I EF9GHK@9;G EAK8GA8KCE CN;EA ;9 AHC <GA;B;CE @J <KA G@=9;A;@9’ QH;E D<DCK AHC9 M<OCE < J8KAHCK <9<:FE;E @J KC:<A;@9E LCASCC9 G@9EG;@8E9CEE) E8LG@9EG;@8E9CEE <9I 89G@9EG;@8E9CEE ;9 AHC G@=9;A;BC <GA;B;A;CE’ ()* +,%-#> G@=9;A;BC DEFGH@:@=FT <KA G@=9;A;@9T ;9J@KM<A;@9 DK@GCEE;9=T EAK8GA8KC @J <GA;B;A;CE !"
一、 艺术认识是信息的加工过程
在作品中,人物形象总是处于主体间际的交往活动或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这就决定了艺术 认识是一种实践活动中的认识方式, 往往与活动中的感知、 注意、 记忆、 判断等信息加工联系在一起, 而
A 收稿日期 B $%%# C %# C #D A 作者简介 B 杨俊亮 ’ #EFD C ( , 男, 山东潍坊人, 淄博学院中文系教授, 从事文艺学研究。
要B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方法研究认识过程的心理学。 艺术认识作为存在于艺术活动中的认
识, 与抽象思维不同, 它是由感觉、 注意、 记忆、 反应等环节组成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些不同的环节或过程便构成 艺术认识活动的结构。 在艺术认识活动中存在着历时性结构和共时性复合结构。 借此, 可以进一步分析认知活动 中意识、 潜意识、 无意识的关系。 A 关键词 B 认知心理学; 艺术认识; 信息加工; 活动结构 A 文献标识码 B G ($%%# ) A 文章编号 B #%%"H!F&D %#H%%!"H%& A 中图分类号 B 3"F$= #
识。 在认知活动中,共时结构关系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复合结构,即一个认知反应是由几个活动同时参 与而形成的, 犹如种子发芽是由空气、 温度、 水分这些不同原因的同时共存才能实现一样。如在前面谈 《故乡》 “我 ” “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到的小说 中的那个例子, 之所以作出 的认知反应, 除了有注意活 动之外, 尚有记忆活动和认知评价活动的同时参与, 除非由于遗忘的原因, 我们很难说这些活动是历时 的。 《狂人日记》 “狂人” 再如在鲁迅的名篇 中, 看到赵贵翁的眼色, 便以为赵要害他; 看到人们在交头接 “狂人” 耳的议论, 便以为与他不利。这些个别的反应, 可谓一种历时的结构, 是 对现实做出的历时性认 “狂人” 识。可当 把这些历时的信息汇聚一起并同记忆中的信息一块思考时, 这便形成一种共时活动结 “ 构, 形成一种共时性认识。如他想: 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 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 只有廿年以前, 把古 久先生的陈年流水小簿子踹了一脚, 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 一定听到风声, 代抱不 “狂人” 平; 约定路上的人, 同我冤对。” 还有, 当 在回忆中把自己的大哥、 给他看病的医生和狼子村的佃 户所说的吃人心肝的事联系在一起思考时, 也是一种共时性的结构和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 当我们分辨出艺术认识活动是由哪些活动构成的, 便可进一步辨析它们同意识、 潜 《故乡》 “我 ” 意识、 无意识的关系。如在前面提到的 中的例子, 对闰土的注意是显意识活动, 记忆的参与 则是潜意识的激活,由记忆中的知识对注意所获取的外部信息的评价则是一种无意识活动。从而使我 们看清它们的关系。 “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 列宁说过: 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 粗糙化, 不加以割碎, 不使之 僵化, 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 表达、 测量、 描述运动。……不仅对运动是这样, 而且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 #$% ” 自然, 样。 对艺术认识活动来说也是这样。 本文便是借助认知心理学来说明艺术认识研究另辟又一蹊 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过程对分析艺术认识活动结构的意义。虽然本文 没有详细探究艺术认识活动的可能存在的信息加工模型,或者说艺术认识活动的结构模型,但本文所 初步提出的分析艺术认识活动结构的方法, 对分析其他艺术活动的结构, 如审美活动等等, 也是可资借 鉴的。 #参 考 文 献%
(上册 ) # & % 哈伯 ’ 转引自 # 美 % 查普林、 # ( % ’ 北京: 克拉威克 ’ 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商务印书馆 ) &*!* : ++,’ # + % # - % 陈永明、 罗东 ’ 现代认知心理学 # ( % ’ 北京: 团结出版社 ) &*!* : .- 、 ./0..’ # $ % 列宁全集 1 -! 2 # (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
#(% 是按照它们到达耳朵的顺序作出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 我们也可以说明认识活动的结构关系。 若被试者
按照信息到达耳朵的顺序说出听到的信息, 这便是一种历时活动结构, 或把被试者对信息的认知反应划 分为信息注意活动和意义识别活动, 这两种活动的结构关系也是一种历时结构关系。但是, 当被试者从 ( 历时输入的信息中作出选择, 并从中找出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 形成耗子吃奶酪的句子 判断) 时, 这却 表现了一种共时的结构关系。这种共时性的结构关系所形成的也是一种共时性的认识。在艺术的认识 《最后的晚餐》 活动中, 同样存在着历时性的认识与共时性的认识之分。当我们欣赏达・芬奇的绘画 时, 我们按照画面构成的顺序观察每个人的动作、 表情, 这是一种历时的结构, 形成的是历时的认识; 可当我 们在历时的观察之后找出人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时, 这便是一种共时性的结构, 形成的是共时性的认 !"
!"
不是一种纯粹的概念、 判断、 推理的逻辑认识过程。 “一心不能二用” 首先我们来看注意。 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交往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俗话说 , 人在交往 活动中只有把意识有选择地集中于某一对象, 才能对其进行把握。 这便是注意的选择性。 而注意一旦指 向了某一对象,便把其他信息置于意识的边缘域,甚至筛选掉那些无关的东西,这便又是注意的过滤 性。可以说, 在认知的信息加工系统中, 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如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的早期选择 模型便认为, 外界信息经过感觉器官到达短时存储器暂存, 然后经过注意这一选择过滤器, 将无用的信 #$% “滤掉” 息 , 仅让那些要认知分析的信息进入知觉。 《故乡》 “我 ” “好容易到了年末, 如在鲁迅的小说 中有一段关于作品中的 第一次见到闰土时的描写: 有一日, 母亲告诉我, 闰土来了, 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 “注意” “我 ” 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这段描写记述的正是认知前的期待和认知时的 。正是注意使 的意识指向闰土的圆脸、 毡帽和项圈。 然而, 注意仅仅是认知的开端, 它往往又同记忆、 想象等联系在一起。而所谓记忆就是人的意识对 经历过的事物、 经验、 观念、 情感的贮存和再现。它可分为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观念记忆等, 根据记忆保 持时间的长短, 又有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分。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是, 使在意识中成为过去时的 东西重新变为现在时, 作为已有的知识对感受器所获得的外界信息做出评价或反应, 人的认知过程便是 把经过感受器所获得的外界信息与记忆中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而做出的反应。如在上面那段描写 “我”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中, 当作品中的 看到闰土的相貌和颈上套的银项圈后接着写道: 怕 “我 ” 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无疑, 这里有 对佩戴项圈这一习俗的记 “我 ” “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忆, 也正是这记忆中的知识使 面对外界的信息而做出 的认知评价。 可见, 艺术认识过程便是信息加工过程, 将认知心理学引入艺术认识研究, 不仅有助于我们看清艺 术认识活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而且有助于我们看清信息加工中注意、 记忆、 语义分析等环节的作用。
二、 艺术认识活动的结构关系
将认知心理学引入艺术认识研究的另一启示是:它有助于我们分析艺术认识活动的结构及其关 “刺激 %感觉% 记忆%反应” 系。由于认识心理学将认知看作由不同环节组成的信息流动、 加工过程, 如 等等, 其中的每个具体环节便是一个具体活动, 整个艺术认识活动便是由许多具体活动构成的。在此基 础上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 找出其中的规律。 笔者认为, 在艺术认识的活动中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 这便是历时结构关系和共时结构关系。所谓 历时结构关系是指, 不同的活动是按照历时的先后相继的关系构成的。所谓共时结构关系则是指, 不同 的活动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共同参与, 然后才做出反应。 “耗子” 如格雷和韦德恩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让被试者通过耳机听一对对数字与词的组合。一组为 “$ ” “吃 ” “奶酪” “’ ” “ &” , 一组为 和 , 一组为 和 。每组信息都是分别同时输入左耳和右耳, 每隔半秒输入 和 一组。输入完毕后让被试者说出输入的信息。结果发现,他们不是按照输入的顺序说出自己听到的信 息, 也不是先说出一个耳朵听到的耗子、 奶酪, 然后再说出另一个耳朵听到的 &、 吃、 而是复述为耗 $、 ’, 子吃奶酪和 &$’。他们通过这个实验意在说明, 外界信息经过感觉器储存入记忆中, 当从记忆中提取出 来时却发生了选择, 由于被试者已经识别了刺激信息的意义, 所以在构选反应时是根据信息的意义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