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
(完整版)交通运输学 教学大纲
![(完整版)交通运输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776581a417866fb94a8e4b.png)
(完整版)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交通运输学》(Principl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交通运输专业50学时)一、简要说明《交通运输学》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总学时为50学时,理论授课40学时,实验课10学时,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和展望,掌握交通运输学的基本理论、交通运输系统的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熟悉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现代管理特点与方法,掌握公路网规划的方法,了解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l.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和展望;2.了解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熟悉汽车运材与道路和机械间的相互关系;4.掌握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5.掌握公路网规划的方法;6.了解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7.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公路交通运输工程系统》邱荣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1:《汽车运输学》陈塘民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
参考书2:《汽车运输工程》李维斌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
参考书3:《汽车运用工程》高延龄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五、学分和学时分配总学时为50学时,实验课10学时,3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40学时)第一章概论(6)1.目的要求:了解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2.要点第一节交通运输系统1.系统与系统工程2.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第二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历史第三节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展望1.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过程2.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3.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公路交通运输系统预测(8)1.目的要求:了解公路交通运输系统预测意义,掌握公路交通运输系统预测常用的方法及其应用2.要点(完整版)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第一节概述1.交通运输系统预测的概念与意义2.预测分类3.预测的步骤第二节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常用预测方法1.定性预测方法2.定量预测方法第三节社会经济预测1.社会经济预测的主要内容2.区域人口预测3.经济预测第四节区域交通运输需求量预测1.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量预测2.交通运输方式分担预测3.交通量预测第三章汽车使用性能评价(8)1.目的要求:掌握汽车使用性能指标构成、概念及其评价方法.2.要点第一节汽车使用性能指标1.概述2.容载量3.汽车的质量利用4.使用方便性第二节汽车使用性能评价1.汽车的动力性2.汽车燃料经济性3.汽车制动性第三节汽车发展趋势1.车型发展趋势2.汽车性能发展趋势第四章汽车选型与更新(4)1.目的要求:掌握汽车选型优化方法,车辆更新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应用方法。
交通运输政策概论
![交通运输政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303bcc50c22590102029d0c.png)
交通政策法规
2、交通运输政策内容
• 从“事”的角度
交通运输政策问题是交通运输领域应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 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并为 此寻求援助或补偿,这类问题就成为交通运输政策问题。
① 交通运输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交通政策法规
1、政策
(2)政策研究的四个组成部分
政策由谁来制订和执行? 政策作用的对象是什么? 制订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 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政策主体 政策客体 政策目的 政策手段
交通政策法规
1、政策
(3)政策的主要内容
政策目标的设定
政府内部确认所提政策方案的合法性、制定相 关法令、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面临 的不政同策运手输段问题,最终由政府立法提出实施措施。
直实接施手的段区:域国范有围形式、公有形式的制度或直接参 与 保投证资政等策;实施的法规 间政接策手的段执:行设机置构规章、税法、给予补贴等。
政策实施
交通政策法规
2、交通运输政策内容
(1)概念
交通运输政策是指在交通运输领域里的政策。 概念: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在有限资源
条件的制约下,为实现交通运输创造最大空间及时间效用的目 标,按照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要,选择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和重点,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 以及舆论等手段调节交通运输参与者的行为而制订的前瞻性决
三、考核方法
1.平时考核(占30%)。 考核内容包括: (1)上课出勤、听讲、回答问题情况; (2)课后作业情况。 2.期末考核(占70%)。 采用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方式。
交通运输概论
![交通运输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cff588331126edb6e1a10ad.png)
1.1 交通运输概述
1.1.1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 2.交通运输的特点
(1)运输生产是在流通过程中完成的。 (2)运输生产过程不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而只改变运输对象(货 物、旅客)的空间位置,并不创造新的产品。 (3)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劳动工具(运输工具)和劳动对象(旅客、货物)是同时运 动的,它创造的产品(旅客、货物在空间上的位移)不具有物质实体,并在运输生产过程 中同时被消耗掉。 (4)运输产品的计量具有特殊性。 (5)交通运输的劳动对象十分庞杂。
交 通 运 输 概 论
交通运输概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分类 和构成要素。
(2)了解世界交通运输和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情况与现状。
(3)熟悉交通运输方式的性能与特征。
1.1 交通运输概述
1.1.1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
交通运输是指运输工具在交通 线网上流动和运载工具运载人员与 物资在两地之间位移这一经济活动 及社会活动的总称。
1.1 交通运输概述
1.1.3 交通运输方式的性能与特征
1.公路运输
(5)公路运输在长途运输方面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 ①耗用燃料多,造成途中费用过高。 ②机器磨损大,折旧费用和维修费用高。 ③运量小,运输成本高。 ④运行持续性差,在各种现代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的平均运距是最短的。 ⑤公路运输安全性较差,由于车辆结构复杂、道路状况不良、驾驶员疏忽等因素, 交通事故较多。 ⑥公路运输对环境污染较大,汽车排出的尾气和造成的噪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是大城市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
(2)公路运输的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回收期短,利润大。 (3)与火车驾驶员和飞机驾驶员培训相比,汽车驾驶技术比较容易掌握, 对驾驶员各方面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容易。 (4)公路运输可为其他运输方式提供集散或接运服务,还可承担铁路、水 路达不到区域内的运输,能有效补充和衔接其他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概论
![交通运输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8c4501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8.png)
共享出行
推广共享出行模式,提高出行效率并减少交通拥堵。
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必要条件 ,能够促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
展。
提高生活水平
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生 活水平,缩短旅行时间,提高出行 效率,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保障国家安全
交通运输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特别是在军事和战略物资运输 方面,能够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
优势。
航空运
民用航空
提供旅客和货物的航空运输服务,具有快速、便捷、安全等 优点。
通用航空
包括空中巡逻、空中游览、空中广告等,具有灵活多样的服 务形式。
管道运
• 油气管道:用于输送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资,具有密闭 、高效、低耗等优点。
03
交通运输系统构成
运输工具
01
02
03
04
陆上运输工具
包括铁路机车、货车、公路汽 车、拖拉机等,它们能够在陆
节能减排技术
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 减排技术,降低交通排 放。
智能交通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自动驾驶技术
研究和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
车路协同技术
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
新一代交通系统发展
多模式交通系统
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交通枢纽类型
根据运输需求和交通方式,选择合适的交通枢纽 类型,如铁路枢纽、公路枢纽、航空枢纽等。
《交通运输概论》课程标准
![《交通运输概论》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b62212cf90f76c660371a93.png)
《交通运输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交通运输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2分计划学时:56学时适用专业:交通运输、道路运输、铁道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专业一、课程性质与定位《交通运输概论》是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系统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包括交通运输的概念、组成和作用,五种运输方式和城市交通运输,货物运输组织,交通运输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发展新趋势等。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相衔接,为后续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能够正确分析交通运输的种类和作用。
2. 掌握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及发展新趋势。
3. 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运输组织。
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真实的情景和任务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确定课程和知识、技能等内容,为学生今后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根据《交通运输概论》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10个模块:绪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货物运输组织、交通运输安全及交通运输发展新趋势。
五、实施建议1.教材选用建议参考教材:《交通运输概论》,刘继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2.教学建议本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社会实践(参观访问、调查、专业实习等)、集中教学等。
在授课过程中,借助案例、视频、讨论、小游戏等活跃课堂气氛。
一章交通运输概论ppt课件
![一章交通运输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bb26694a7302768e9939b5.png)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铁路 4532.6 4766.8 4969.4 4788.6 5712.2 6062 6622.1 7216.3 7778.6 7878.9
公路 6657.4 7207.1 7805.8 7695.6 8748.4 9292.1 10130.8 11506.8 12476.1 13511.4
公路 6129 6330 6782 7099 7841 8693 9754 11355 32868 37189
水运 23734 25989 27511 28716 41429 49672 55486 64285 50263 57557
民航 50.3 43.7 51.6 57.9 71.8 78.9 94.3 116.4 119.6 126.2
11
第一节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
四、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运载工具在交通线网上流动和运载工
具上运载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位移这一经济活 动和社会活动的总称。 ➢交通运输也可以定义为以交通网络及设施和运载 工具为依托,以现代联合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和信 息技术为基础,以便捷、安全、高效和经济为目 标,通过一种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 组织实现客货运输过程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18
第二节 交通运输发展史
二、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系统 ➢第二阶段 美国1991年的《综合地面运输效率法案》规定:国
家交通运输系统,应由统一标准和相互联结的各 种运输方式组成,包括未来的各种运输方式。 欧盟于1997年制定了欧洲统一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欧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和 建设。
第一章 交通运输概论
交通运输概论—第一章
![交通运输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baae1c650e52ea551898f9.png)
1807年克莱蒙特号蒸汽船
1.交通运输的发展史
(2) 铁路运输阶段
世界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公共服务铁路在英国建成通 车,长达19.3Km,用蒸气机车牵引34节车厢行驶,为世界铁 路运输史的开端。
中国第一条铁路——1876.7,英国,15km,0.762m 吴淞铁路(上海~吴淞)
1.交通运输的发展史
(3)各种运输方式激烈竞争阶段:二十世
纪初至五十年代
(4)综合运输阶段(现代化运输):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2.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 三。其中国家铁路6.34万公里,合资铁路0.89万 公里,地方铁路0.47万公里。 • 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 4.54万公里。
• 交通运输系统对于国民经济系统具有基础性; • 交通运输系统对于空间、地域与时间具有较强 的依附性,即具有不可挪动性; • 交通运输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贡献具有间接 性和隐蔽性; • 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种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 具有可替代性。
5.交通运输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 交通运输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 交通运输是实现流通的物质手段; • 交通运输是开发资源、联系城乡、发展横向联合、 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纽带(交通经济带); •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又是工业 生产的巨大市场;
• 4.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 交通运输是指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 和运输工具上载运的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 位移这一经济活动的总称。 • 交通运输学是通过探讨交通工具在运输网络 上的流动,如何将人和物迅速、安全、经济、 便利、准时地从甲地运到乙地,以创造空间 效用和时间效用的科学。
交通运输实务习题集(答案)
![交通运输实务习题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f46ccda1c7aa00b52acb88.png)
《交通运输实务》习题集(答案)第一章 概论1、哪几种情况不能称为运输?解:1、供水、供电、供气和电信传输系统。
2、特种用途的运输工具。
3、娱乐场所人的位移。
4、企业内、建筑工地的人和物的位移。
2、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解:硬件:运载工具、通路、场站、动力、通信。
软件: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机构3、交通运输的经济意义是什么?解: 空间效用;时间效用。
4、什么叫拉特纳定律?拉特纳定律计算:解:拉特纳定律——生产者的运费减少一半或运输速度增大一倍,其市场范围扩大到四倍。
某公司在上海生产服装,销往西安,原运费为每件7元,火车用时6天。
现经过物流整合和火车提速,运费降为每件5.5元,用时为4天。
请问:该公司的市场范围是原先的多少倍? 解:62.15.572=⎪⎭⎫ ⎝⎛ ;25.2462=⎪⎭⎫ ⎝⎛ 则:该公司的市场范围扩大到原先的1.62倍。
5、交通和运输的区别是什么?请举出5个生活中你认为不属于运输的例子。
解:交通关心的是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流动情况。
而运输工具上人、物的有、无,多、少无关紧要。
而运输强调的是人、物的多少,位移的距离,并不关心使用何种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
6、用一个实际事例说明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并指出它的经济意义和对环境影响,及对它的特性进行分析。
7、什么是运输需求?运输需求有哪些特性?解:社会经济生活对人与货物空间位移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广泛性——遍布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多样性——服务对象不同,服务要求不一样。
3、派生性——由商品或劳务需求派生而来。
4、空间特定性——位移具有方向性。
5、时间特定性——客货运输需求带有很强的时间限制。
6、部分可替代性——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运输与其它行业间可以实现替换。
8、运输的预测方法有哪些?解:定性预测方法1、经验判断法:经理人员判断法;专家意见法( 会议法; 得尔菲法)2、运输市场调查法:口头询问法;问卷调查法定量预测方法1、移动平均法2、递增率法9、我国的运输政策是什么?解:1、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和协作2、铁路是中、长距离运输主力3、公路建设要有大发展4、大宗货物要发挥水路运输作用5、大、中城市长距离客运优先发展航空运输6、积极慎重发展油气管道输送10、我国内河交通网的主要骨干河道是哪些?解:长江、珠江、黑龙江、淮河、京杭运河某风景区要预测2003年的游客人数。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PPT课件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330c2476c66137ee0619e9.png)
3、公路运输 汽油发动机使用于道路车 辆首先由德国人戴姆勒于
1887年尝试成功,大约8年
之后,美国开始发展汽车。 4、航空运输
1903年,第一次实现了用螺
旋桨作动力的飞行,这就是
飞机的雏形。 1914年,美国首次开辟了从 坦帕到圣彼得斯堡的定期航班。
5、管道运输 1865年,人们开始使用管道运
输石油。但其后50内,发展缓
第1部分
交通运输概论
主要介绍与交通运输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交
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发展史及其意义。
了
解:交通运输的发展简史
深刻理解:运输、交通、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的概念、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与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学
一、运输概念
《辞海》: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 概 念:运输是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其设施和运
主要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交通运输构成要素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1、运载工具
2、通路 硬件要素
3、场站
4、动力 5、通信 6、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机构
主要教学内容:
五种运输方式的产生过程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史
自有人类以来,即有运输。
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早期
组织形式: 1、公路与铁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背载运输 或驼背运输; 2 、公路与水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船背运 输;
3、 公路与航空的联合运输,也称作鸟背运输; 4、 铁路与水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车—船运输;
5、 货船与驳船的联合运输。
公路与铁路之联运系统 (Truck-Rail): 或称驼背运输 (PiggyBack), 例如 TOFC(Trailer-on-Flat-Car), 平车载运拖车即是 藉由卡车或公路货运与铁路所提供的运输服务方式. 公路与水运之联运系统 (Truck-Water): 或称船背运输 (FishyBack), 此种系统大部分适用於货运 , 即船上无装卸货物之设
交通运输 安全生产检查计划
![交通运输 安全生产检查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019e7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1.png)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检查计划
检查目标:确保交通运输活动中的安全生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预防事故和减少安全风险。
检查范围:
车辆安全:检查车辆的合法性、完好性和驾驶员的资质。
驾驶行为:检查驾驶员的文明驾驶、疲劳驾驶和违法行为等方面。
装载和运输:检查货物装载方式和整体平衡等。
道路条件:检查道路状况、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合规性。
交通安全设施:检查红绿灯、护栏和交通警示牌等的安装和维护情况。
紧急事故应急措施:检查车辆紧急情况下的安全设备和应急计划。
检查方法:
现场检查:对关键环节和场地进行实地检查,包括车辆、装载和交通安全设施等。
文件和记录检查:审查相关的安全管理文件和记录,包括行车记录仪、驾驶员的培训记录等。
面谈:与驾驶员和相关管理人员面谈,了解实际操作情况和安全意识。
检查频率和时间:
定期检查:每月或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随机检查:随机挑选部分车辆或驾驶员进行抽查。
检查记录和整改措施: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要求相关责任单位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并防止再次出现。
检查报告:
撰写检查报告,详细记录检查过程、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
将检查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并保留备案。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教学教案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4bed5b6294dd88d1d26b4d.png)
三、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发展
1、旧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 a.线路少、质量差、不成网。 b.运量规模小、运输效率低、经济效益差。 c.交通运输业大多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所有制。 d.地理分布不均蘅。
2、新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发展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 ❖ 五种运输方式的特征 ❖ 联合运输和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第1部分 交通运输概论
主要介绍与交通运输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交 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发展史及其意义。
了 解:交通运输的发展简史 深刻理解:运输、交通、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的概念、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的概念 ❖ 交通与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学
一、运输概念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 交通运输构成要素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1、运载工具 2、通路 3、场站 4、动力 5、通信 6、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机构
硬件要素
主要教学内容:
❖ 五种运输方式的产生过程 ❖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史 自有人类以来,即有运输。 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早期
的人类是以自身作为运输工具, 其后通过驯养动物驮运或拉重物 以减轻人类本身的负担。
轮轴的发明,车辆的出现则 揭开了现代陆路发展的序幕。
二、五种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
1、海路运输 19世纪初,瓦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的蒸
汽机应用与水路运输,开始了 机械化时代,摆脱了靠风、靠 人力为动力的状况。
1883年,“皇家威廉”号 加拿大汽船首次横渡了大西洋。 取得了巨大成功。
《辞海》: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 概 念:运输是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其设施和运
安检概论课件(第一章)
![安检概论课件(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1c74bb0fbcd126fff6050b2d.png)
思考:
1、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安检员存在哪些问题? 2、此事件应当从哪几方面进行改进?
1
安检工作概述
2
目录
CONTENTS
安检相关法律法规
3
安检人员职业道德
安检工作概述
安检工作概述
安检的概念 安全检查简称安检,所谓安检则是指在机场、车站、剧场、大型活动现场等范围内 实施为防止危害地铁安全的事件发生,保障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所采取一种强制性 的技术性检查。 安检的性质
安检人员职业道德
Security Inspection-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思考
安检是一直什么样的队伍
这样一支专业的队伍需要具备哪些 职能(使命)?
思考:我们安检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 素养才能更好的履行职能肩负使命?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
(二)坚持制度,区别对待
安检工作概述——安检的原则
(三)内紧外松,机制灵活
(四)文明执勤,热情服务
安检工作概述 —— 安检工作的法律地位
检查部门的权限
1 、行政法规的执行权 2 、检查权 3 、拒绝乘车权
1 2
安全检查的法律特征
安全检查队伍有行政法规的 执行权而无处罚权,这是安 全检查的法律特征。
制定目的及其使用范围 破坏铁路安全形式
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对承运的货物进行安全检查义务
办理危险货物铁路运输的条件
制定目的及其使用范围
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 输安全和畅通,保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其 他合法权益
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铁路运输安全保护及
交通运输概论1
![交通运输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951606f1c8d376eeaeaa3135.png)
平时成绩
全过程
15%
实际情况 考查
行为规范
全过程
15%
实际情况 考查
阶段课业 阶段课业 期末考试
第6周 第12周 期 末
15% 15% 40%
口试 笔试 笔试
闭卷 闭卷 闭卷
7
讨论: 1、列举平时生活中大家 了解到的交通工具! 2、一次出行的过程包括 ?
8
日常工作、学习或购物时,要与各种交 通工具打交道,如公交汽车、地铁、城轨 、电车、出租车、私人轿车、自行车等。
1
2
3
4
5
一、课程教学内容
本学期课程主要讲授运输 需求及预测、铁路运输、 城市轨道交通、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及智能交通相关 知识。
6
二、成绩考核
项目 考试 周数 项目要求 (目标) 认真听课 (5%)、 回答问题 (5%)、笔记 作业(5%) 考勤(5%); 学习用具、 服装发饰胸 卡(5%);纪 律(5%) 知识训练 知识训练 考查总体掌 握情况 所占 比例 考试形式 备注
1.经济功能
国家下达的客货运输任务,自身创造的经济价 值。
2.社会公益功能
发生灾害时,如地震、洪水、大火、海啸等; 或在战争时,或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交通运 输工具都会被用来抢救危亡,恢复社会正常秩 序。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的意义
3.宏观调控功能
如抢运煤炭、全国性的粮食调运等。 4.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要以交通要道为依托,引导形成若干跨地 区 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优化生产力 布局和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 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重要基础设 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素。“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要 先行。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绪论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a6cff089eb172ded63b7c6.png)
(六)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发展趋势
专门化:运输工具的专门化和运输对象的专门化 大型化:船舶大型化 高速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 环保化:节能、环保 智能化:智能交通
交通运输 导论
交通运输 导论
三、交通运输专业和学科概述——了解交通运输专业和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的学科设置及研究方向和内容 交通运输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 关于考研
交通运输 导论
(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 交通运输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
交通运输系统的三大要素:
一是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
线路:公路网、铁路网、民航航线、水路航线以及城市交通网络 场站: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港口、公交站点等
二是综合运输生产系统;
交通及载运工具 运输生产设备
080714 S
080716 S
建筑学 建筑学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城市规划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学 风景园林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一、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交通运输其他相关专业目录
0831K 083101K
2011版目录 公安技术类
刑事科学技术
083102K
消防工程
0821 082101 082102
交叉学科
土木工程
机械工程 电子与通讯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行政归属
学科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运输 导论
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
1、公路、铁路及机场规 划与设计
2、公路、铁路及机场跑 道施工及质量控制
3、交通运输设施养护、 修补和管理
4、公路、铁道建设的新 工艺、新材料
1)线路的勘测技术。包括常规勘测、 遥测遥感GPS、GIS的应用。 2)线路优化设计技术与理论 3)铁道、公路、机场跑道的结构设 计及力学分析 4)铁道、公路、机场跑道技术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论——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如何产生了民用航空安全检查?民用航空安全技术检查是反劫机斗争的产物,是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劫机、炸机的首要环节,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形象和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安全检查是伴随着劫机、炸机犯罪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阐明安全检查工作的性质、任务、原则、特点以及安全检查工作在民航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本章的目的:通过学习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提高对安全检查工作的必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国内、外劫、炸机与反劫、炸机的概况一、害民用航空安全的主要方式。
战以后,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针对民用航空运输业的非法干扰活动也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劫持飞机、破坏飞机、破坏机场、其他手段的非法干扰。
(一)劫持飞机(什么是劫机?)是指一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飞行中的飞机、危害旅客和飞机安全的犯罪行为。
劫机的种类:劫持飞机通常表现为两种:暴力劫机、威胁劫机。
暴力劫机主要是指:劫机分子通过各种手段将枪支、弹药和其他危险品带上飞机,直接对驾驶、操作人员实施武力打击或身体强制使其不能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
暴力劫机的特点是:手段残忍,因其直接对驾驶、操作人员施以暴力造成的结果一是劫持得逞:二是人员伤亡、飞机破坏甚至机毁人亡。
如:5。
5劫机事件中卓长仁直接使用手枪打伤机组成员后劫机得逞。
威胁劫持主要是指:一是以暴力相威胁,二是精神胁迫相威胁,使机组人员和旅客不敢反抗以达到劫机的目的暴力威胁:主要是歹徒身上带有爆炸物或控制人质,如不满足其要求则以引爆爆炸物或杀死人质相威胁。
这方面的例子国内外很多。
精神胁迫:主要是借助于精神威胁。
如要暴露机组毅然的严重犯罪事实或个人隐私相威胁,给机组人员精神上制造强大的压力以达到控制、劫持飞机的目的。
国内到目前还没有出现过。
(二)破坏飞机破坏飞机是指用各种手段对飞机进行破坏的一种犯罪行为。
破坏飞机的主要方式是爆炸飞机。
而爆炸飞机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劫机分子在劫机企图失败后采取的自杀性的绝望行为,这种方式一般是由劫机分子直接同机参与;另一种是定时爆炸,这种方式时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手段把定时炸弹藏匿在托运行李中,或事先把定时炸弹放上飞机等,而本人并不乘座该班飞机,定时爆炸一般都有明显的目的性,或是为了报复,或是为了警告,或是故意制造恐怖活动。
爆炸飞机的危害性较劫持飞机更大,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机毁人亡。
(三)破坏机场破坏机场是指用各种手断对机场的设施和设备进行破坏的行为。
破坏机场的主要手段:两种,一种是选择目标定时爆炸,主要的目标如停车场、售票处、侯机厅、值机室、餐厅、商店等。
常用的做法将爆炸物放在手提包、衣物或其他物品内,放到各部位。
另一种是通过电子仪器,用电波干扰机场的通讯导航系统,破坏机场电脑网络和保障部门,或袭击供电设施,切断供水系统等。
破坏机场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标,范围比较广,防范难度大。
(四)在机场内制造恐怖活动是指在机场内以武力杀害旅客和其他人,袭击飞机或机场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一种犯罪行为。
其特点为武装袭击。
(五)其他手段的非法干扰是指用匿名电话、匿名信、电子邮件以及故意传递虚假情报、口头威胁等方式对机场、航空公司进行威胁恐吓,声称或暗示机场、飞机上、航空设备或人员等处在爆炸物的危险之中或是声称、暗示机场某航班、某公司的飞机处于或将被劫持的危险之中等非法干扰行为。
匿名电话和信件的情况有三种:一是事件的知情人,直接参与了谋划爆炸和劫持;二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航空公司的报复行为;三是精神不正常人所为。
它的危害:真假难辩,干扰航空运输的正常营运,构成对飞机安全的威胁,造成航班延误、飞机停航,甚至疏散旅客和关闭机场,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核实情况或进行搜查,造成财产上的损失。
二、国际劫炸机简况(一)国际劫机的几个阶段1930年2月世界第一次劫机事件发生在秘鲁,时隔17年后的1947年,一架罗马尼亚航空公司的飞机被劫持到土耳其。
此后劫机事件便不断发生,迄今为止全球共发生劫机事件近千起,劫机得逞率约近60%。
从整体上看劫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7——1953发生劫机事件22起,年均3。
2起,得逞21起,得逞率95%第二阶段:1954——1967发生劫机事件58起,年均4。
1起,得逞39起,得逞率为68%第三阶段:1968——1972 这是国际劫机史上的高峰,五年内发生劫机事件325起,年均65起,得逞201起,得逞率61。
8%,其中1969年就发生87起,平均四天一起,得逞70起,得逞率80。
5%这年达到了劫机事件的最高峰。
第四阶段:1973——1996 这一时期共发生劫机事件近600起,得逞率在50%左右。
(二)国际劫机的特点国际上发生劫机事件的原因很多。
主要受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各国国内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各个时期劫机犯罪的目的、手段、方式不尽相同:1、劫机目的的多样化40—50年代劫机的目的大多数是一些东欧国家的年轻人因羡慕和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把劫持飞机作为外逃的途径。
47—53年的22起中20起是由东欧国家被劫往西欧国家的,比例占87%50—6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劫机事件的政治性越来越浓,劫机成为一种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劫机事件的数量猛增,劫机的政治性浓厚,对劫机事件处置的难度越来越大。
70年代以后,以经济目的而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
这类劫机事件多发生在西方国家,尤以美国为甚。
经历以上几个时期之后,70年代后期,以制造恐怖活动为目的而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
其中一部分是民族、宗教主义组织策划,目的是报复某个国家或政党;另一部分是由恐怖集团策划,目的是制造影响,要挟政府,报复社会。
2、劫机的方式多样化一是由个人劫机向团伙劫机发展。
从劫机结果看,团伙劫机比个人劫机危害大,难以实施反劫持行动,得逞率高。
以明确劫机方式的840多起劫机事件当中,个人作案的有近470起,占56%,得逞191起占41%。
团伙的约370起,约占44%得逞284起,占76%,可见团伙比例虽少但得逞率比个人高出近一倍。
二是劫机者使用的工具从武器、刀具向易燃、易爆和讹诈劫机方向发展。
三是地面逞上升趋势。
3、劫机的手段智能化、隐蔽化随着多功能安全检查设备的使用,使用金属武器、刀具越来越困难,随之相应改变携带违禁物品的方法和劫机的手段,劫机者藏匿、携带违禁物品的方法、手段变化多端,智能化成分增加。
——将手枪藏匿在照相机、录音机或某种仪器中。
——把钢笔、圆珠笔改装成微型手枪或催泪瓦斯攻击器。
——把导爆索、导爆管藏匿在行李推车钢管内。
——不引人注意的打火机、口红、或手电筒、拐杖武器等。
——可以发射小型火箭的公文包。
——将手枪藏匿在箱子底部的夹层中。
——将武器藏匿在小孩的身上。
——将武器或炸药藏匿在空心书中。
——藏在石膏绷带或厚绷带中的武器。
——藏在自称是孕妇而出于“医疗原因”不能接受磁性仪器检查的妇女身上的武器。
——将液体炸药装在标有允许携带物品的容器里。
(三)国际爆炸飞机简况70年代以来出现爆炸飞机以来,严重地威胁着航空运输安全,给航空器登记国、航空公司和旅客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
因此爆炸飞机造成的后果远比劫机严重的多,是飞行安全的最大隐患。
对安全检查部门来说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和内容。
从1945年5月菲律宾航空公司的一架DC—3在飞行中爆炸坠入海中以来,迄今共发生飞机爆炸事件103起爆炸、坠毁飞机近50架,死亡近3000人,其中美国发生的爆炸飞机事件约占总数的25%多。
国际劫炸机案例:1、1931年2月,秘鲁航空公司,国内航线的邮政航班,目的是散发传单。
2、1947年7月25日,三人劫持了罗马尼亚航空公司的一加飞机,飞机在土尔其境内降落。
一名机组人员被劫机者杀害。
三、我国劫炸机事件简况(一)我国劫炸机事件的基本情况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事件。
我国的劫机事件是从1977年出现的,1977年6月16日由乌鲁木齐飞往哈密的航班,被歹徒张楚云劫持,张楚云将红塘包装成炸药包、用假手枪和假手榴弹威胁机组。
劫机时歹徒张楚云对乘务员称自己是被迫害的公安人员,身上带有炸药、手枪、手榴弹,胁迫机组飞往蒙古国。
机组采取机动飞行,有意制造颠簸,在距乌鲁木齐机场5公里时歹徒破窗跳机摔死。
(张楚云、湖北省、是个购销站的会计)该航班的机型—里二型303号张楚云过程的分析:自己是低级的,劫持的飞机是低级的,劫机的手段、劫机的工具更是低级的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到国外的劫机事件。
1983年5月5日沈阳飞往上海的航班(三叉戟296号飞机),歹徒卓长仁持手枪向驾驶舱连射五枪后踹开驾驶舱门,开枪打伤领航员、报务员后,胁迫机长飞南朝鲜,机长欲飞北朝鲜未成,后降落在南朝鲜春川机场。
卓长仁、37岁、辽宁省机电设备公司统配科汽车计划员,82年因贪污被停职反省。
55劫机事件属团伙作案,涉及多个单位、部门的人员。
预谋和策划的时间较长,计划明确,内部分工明确,有内部人员通风报信。
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到台湾的劫机事件。
1988年5月12日的劫机事件,是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劫持到台湾的劫机事件。
我国民航班机第一次被炸事件1983年4月9日,长沙飞往广州的航班。
起飞十分钟后,歹徒张玉发、张玉琪兄弟将一封信交给乘务员,声称30分钟后要炸毁飞机,胁迫机组人员向旅客宣读这份恐吓信,信中声称:“这次劫机是为了报复社会,给政府造成更大的压力等”。
机长立即决定返航,下降高度至500米时歹徒引爆炸药,飞机被炸开1。
5X1。
2米的大洞,张玉琪当场被炸死,张玉发从炸破的洞中跳下摔死。
飞机安全降落在长沙机场。
(二)我国劫机事件的主要特点1、劫机事件集中发生在沿海沿边航线上多选择在飞往厦门、福州或由此起飞的航班,约占32%2、劫机目的地多选择台湾77—99年的46起劫机事件中,32起中是劫机犯胁迫机组飞往台湾,占73%3、劫机歹徒中男性中青年居多男性91%,45岁以下89%,最小的17岁,最大的44岁。
在这些人员中,大部分文化层次底,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4、内部人员参与劫机犯罪随着地面和机上安全保卫措施的日趋完善,劫机的难度增加了,于是犯罪分子就想方设法同民航内部人员拉关系,探听安全保卫方面的情况,寻觅可乘之机。
以“55”劫机事件为例,劫机事件前沈阳机场值机室主任刘某向卓长仁泄露安全检查仪器以运到,近期将安装使用,卓长仁一伙得到这个消息后,就趁安全检查仪器安装之前,将枪支藏在仪表中混过了安全检查关,使劫机阴谋得逞。
5、劫机手段阴险狡诈、凶恶残忍劫机者多是亡命之徒,为了达到其劫机目的,事先经过精心准备,手段极其狡诈,且不计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