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矿井岩移是指由于围岩应力作用及其与巷道交界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体破裂、滑动或变形现象。
岩移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导致采掘安全事故和资源浪费。
为了监测矿井岩移情况,制定合理的观测方案至关重要。
观测方案应包括观测的目标、观测的方法、观测设备的选择、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等。
1.观测目标:观测目标是了解矿井岩移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特征,预测岩移危险性,指导矿山安全生产。
观测目标应明确,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观测方法:观测方法可采用定点观测法、连续观测法和间歇观测法。
-定点观测法:选取固定点位,通过测量点位的位移变化来判断岩移情况。
可以采用GPS定位技术、激光测距技术等。
-连续观测法:通过安装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岩体位移的实时连续监测。
传感器设备可以是应变计、位移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等。
-间歇观测法: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岩体位移观测,可以利用全站仪进行岩壁测量、侧向位移测量等。
3.观测设备选择:观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岩移类型和观测方法来确定。
例如,对于断裂岩体的观测,可以选用应变计观测设备,对于滑移岩体的观测,可以采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
4.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观测频率应根据岩移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来确定。
对于稳定的岩体,观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而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岩体,观测频率应增加。
观测时机可选择在矿山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等时期。
5.数据分析与报告:观测数据的分析是观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测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观测结果应及时编制观测报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通报和解释。
总之,矿井岩移观测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观测目标、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设备、确定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这样可以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手段,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地表岩移观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对地表构建筑物构成一定危险。
为搞好事前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山生产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岩移是指岩石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失去原始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新的移动。
第三条塌陷是指地表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矿物质被采空或溶洞的继续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地表的下陷或塌落。
第三章岩移观测站设置第四条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观测线设置在矿区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
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
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
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
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2、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
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第五条观测线长度及测点数目的确定: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
1、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Δγ)和(β-Δ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 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建立岩移观测站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5)各阶段参数求取;(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4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2005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5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5.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123上04工作面结构简单,[改为设计]形状规整,是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一、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方法取用各参数。
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δ=550 上山移动角:γ=550 下山移动角:β=550最大下沉角:θ=90-0.6α 松散层移动角:Φ=450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α――为煤层倾角 二、平面位置设计 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
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
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
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
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
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ϕ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 H 0—采深l —工作面走向长度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长约1000m。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
3-3-2盘州市煤炭开发总公司盘县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21年04月05日老沙田煤矿会审意见表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对煤矿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进行观测站设计并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预测地表沉陷范围、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了地表移动站设计,采用实地观测法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以获取本矿区特有条件下,因地下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并计算获得各种移动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提出适用于本矿的地表移动参数及预计方法,为矿区规划、环境评价、矿井设计、以及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一、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老沙田煤矿地面工业广场,有2020年8月2日由中介公司卫星定位坐标共4个GPS点,点位保存完好,成果可靠,可作为本项目连接测量工作的起算数据。
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部分基本为坡地、山林,观测站埋设比较困难,地形陡峭,工作难度大,观测线尽可能布置成直线,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观测站、控制点距离可适当调整。
因此布设方案拟定为:沿走向每50m布设一个控制点,布设三条走向观测线(A、B、C),布置14个控制点,每条长度约200m,尽可能布置成直线,贯穿整个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位置,受地形及工作面斜长影响,不布置倾向观测线。
(具体见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布设图)二、观测内容、方法及精度要求(一)观测的主要内容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二)观测的方法及精度要求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控制点联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1、连接测量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所有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杭来湾煤矿塌陷区地面沉降监测方案设计
向观测线长度 4313.3m,点间距 15m,设计 329个 工作测点。30108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在切眼侧布 设 1000m,点间距为 15m,设计 68个工作测点。根 据设站目的和开采顺序,设计时工作面倾向长度综 合 30106、30107、30108等 3个工作面,确定布设两 条倾向观测线。向采空区和未采区方向延伸 300m, 布设一条倾向观测线长度 1200m,设计 80个工作 测点;布设一条倾向观测线长度 900m,设计 60个 工作测点,测线布置如图 3所示。
动观测站设计采用的岩移和采矿相关参数取值如
下:①基岩移动角 δ=β=γ=72°;②松散层移动角 φ
=45°;③煤层倾角 α=0°;④最大下沉角 θ=90-
06α=90°;⑤ 移 动 角 修 正 值 (走 向 Δδ,倾 向 下 山
Δβ,倾向上山 Δγ)Δδ=Δβ=Δγ=20°;⑥松散层厚
度 h=70m;⑦平均采深 H0 =230m,工作面走向长 D=4313.3m,工作面的倾向长度 L=300m。
1 矿井概况及监测内容
1.1 矿井概况 杭来湾井田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一期
第 2期
韩鑫儒 张博龙 杭来湾煤矿塌陷区地面沉降监测方案设计
35
规划区,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 8.00Mt/a,服务年限 为 67.9a;杭来湾煤矿 301厚度 9.13m,矿井采用长壁 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开采 301盘区 3#煤上分层,全部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①根据最大下沉角,计算的
走向观测线 Z1和 Z2距离工作面上水平中央的距离为
D3 =H0·ctgθ
(1)
式中:H0—开采深度,230m;θ—最 大 下 沉 角,
90°。计算得 D3 =0m,因此,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在
矿区沉陷参数和位移、沉陷观测方案
***煤业有限公司煤矿关于矿区沉陷参数和位移、沉陷观测方案编制:审核:矿长:编制单位:××煤矿地测科20XX年1月会审意见1、会审日期:2、会审意见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矿区沉陷参数和位移、沉陷观测方案说明:为了获得工作面最煤矿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建立了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一、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意义和任务1.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意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形。
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获取和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
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安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为此,拟在+1653m井口沿冲沟上方及65#、61#、60#、59#煤层在此段地表采空区。
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化和破坏规律,以及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2.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任务煤矿开采引起岩层和地表移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地质、水文、开采、地形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通过进行地表移动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①分析特定采矿条件、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②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③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
④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确定矿区范围内建筑物的受破坏程度,有效地减少建筑物下压煤量,合理确定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二、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所依据的规程规定1.《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炭工业管理局制定,2000年。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设计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建立龙门峡南煤矿首采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获得该工作而地质采矿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服务。
二、测区概况3131工作面地面位于邓家瓦厂、石朝门一带,地形为坡地,植被为灌木,地表有少量民房、交错小路和部分碎石公路,无高压铁塔、大的积水体。
相邻岩层有龙潭组、栖霞组。
3131工作面东与+478m北西翼回风大巷基本平行,西部为3133 工作面,中部为+400北西翼底板抽放巷。
3131工作面位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im),该段岩层岩性主要为薄层状粉晶灰岩,显水平层理,岩层倾向北西298。
,倾角25°〜29° , f=8〜10,其上覆岩层为龙潭组一段岩层,下覆岩层为栖霞组岩层。
3131工作面沉降观测整个测区面积约,经度107° 00' 〃 ~107。
01,”,纬度 30。
36' " "30。
37'"。
三、沉降观测方案1、精度要求(1)观测点及基点的初始值采用GPS四等平面控制测量。
(2)沉降观测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
(3)高程控制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三角高程。
2、基准点的布设(1)基准点须埋设在工作面的沉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基准点采用混凝土浇筑永久点,并且基准点必须要有检核条件。
基准点不能少于3个。
(2)基准点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在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进行分析。
(3)基准点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标准埋石稳定期不宜小于10天。
(4)工作基点应在变形区域外相对稳定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选埋,这些点应形成闭合环、节点网或附合路线。
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法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发布时间:2022-07-24T05:54:30.781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3月5期作者:陈亮[导读] 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陈亮(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涣煤矿,安徽淮北 235136)摘要: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地表和岩层变形预计参数的确定,以及综合观测运用实例等几方面的分析,进而可确定开采工作面地面沉陷量和岩移的规律等参数。
又可进一步为本矿开采地面塌陷沉降和岩石移动规律提供参考数据,并为全面合理、安全开采和地面沉陷建筑物保护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岩层移动;观测研究引言:煤矿开采期间,由于挖掘与采出破坏了周围岩体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致使岩层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
随着大面积的不断开采,进而造成地表出现沉陷。
为实时测量沉陷情况,可在回采工作面上建立地表岩层移动观测站,通过收集实测所得的各类数据,根据原有的矿井地质资料再经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进而可以确定岩层与地表变形的预计参数,以便为地面建筑物的保护和井下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1.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于地表移动的观测,可以先设置观测站,再开展观测工作与资料的整理。
①设置地表观测站:这分三种:回采单一工作面、回采多个工作面和网状观测站。
②观测工作:在观测站设置10d后,就可开展具体观测工作。
一是连接观测。
根据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具体位置情况,并按照《规程》对近井点的测量要求,可用敷设经纬仪导线的方法进行。
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与高程,其余的控制点则按5s导线侧角方法侧角和观测线边长丈量的结果求得。
二是全面测量。
内容有各测点的水准测量、测点间距离的丈量和测点偏离观测线的支距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多次的全面测量,间隔时间可参照下式计算得出。
另外,要在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分别进行两次全面测量。
三是巡视测量。
为确定地表移动与稳定的时间,要进行局部水准测量。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
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 39°20′10″~39°23′36″井田东西长约8。
46km,南北宽约6.34m,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9.818km2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1260。
2m,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1117。
0m。
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
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 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
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设计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建立龙门峡南煤矿首采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获得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服务。
二、测区概况3131工作面地面位于邓家瓦厂、石朝门一带,地形为坡地,植被为灌木,地表有少量民房、交错小路和部分碎石公路,无高压铁塔、大的积水体。
相邻岩层有龙潭组、栖霞组。
3131工作面东与+478m北西翼回风大巷基本平行,西部为3133工作面,中部为+400北西翼底板抽放巷。
3131工作面位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该段岩层岩性主要为薄层状粉晶灰岩,显水平层理,岩层倾向北西298°,倾角25°~29°,f=8~10,其上覆岩层为龙潭组一段岩层,下覆岩层为栖霞组岩层。
3131工作面沉降观测整个测区面积约,经度107°00′″~107°01′″, 纬度30°36′″~30°37′″。
三、沉降观测方案1、精度要求(1)观测点及基点的初始值采用GPS四等平面控制测量。
(2)沉降观测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
(3)高程控制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三角高程。
2、基准点的布设(1)基准点须埋设在工作面的沉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基准点采用混凝土浇筑永久点,并且基准点必须要有检核条件。
基准点不能少于3个。
(2)基准点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在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进行分析。
(3)基准点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标准埋石稳定期不宜小于10天。
大土河矿区沉陷地表观测站设计
•^大土河矿区沉陷地表观测站设计王冠(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该文主要研究在矿井上下对照图的基础上,对山西吕梁大土河煤矿一个工作面的地表 沉陷观测站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分析,介绍了观测站设计原则、布设形式及设计内容。
并叙述了观 测工作及观测数据的处理,在采动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定期观測变形检测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 对位置的变化,分析获得各测点的位移和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最终避免或减小 地下开采对井巷、建筑物、水体及铁路等的有害影响,减少资源的损失。
关键词:开采沉陷;观测站;数据处理中图分类号:T D17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7487 (2017) 05-47-31井田概况井田面积为13.1501km2,批准开采的煤层4#—10#,工业储量约1.2亿吨,为井下开采矿井,主要开采10#煤层,10#煤层为中灰、中硫瘦煤,属电力及配焦用煤。
区内地层发育较全,露头良好,由老到新有太古宇界河口群,元古宇长城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新生界的第四系等。
岩石大部分为为中硬岩石,松软层厚度平均30m左右,一般髙程l〇〇〇m左右。
2观测站设计2.1 —般要求为了获得比较准确、可靠、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观测站设计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① 观测线应布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② 观测线长度应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③ 观测点在观测期间应不受邻近采动的影响;④ 监测点密度应与采深和设站目的相对应;⑤ 基准点(控制点)要埋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避开震荡区域,地面要牢固可靠。
为特殊目的而建立的专门观测站,可以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2.2观测站设计的精度要求测点密度要求如表2-1所示:表2-1测点密度开采深度/m测点间距/m幵采深度/m测点间芬巨/m<505200 〜3002050 〜10010300 〜40025100 〜20015>400302.3观测站类型确定因为设计工作面地表平坦空旷,所以布设剖面观测站:一条走向观测线和两条倾向观测线,操作起来方便,不仅能满足监测要求,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
宏鑫煤矿关于要里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
关于朱家沟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郑州嵘昌集团宏鑫煤业有限公司2015年6月宏鑫煤矿关于朱家沟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随着宏鑫煤矿21091悬移工作面的推进,,有可能对朱家沟地表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朱家沟附近区域进行地表岩移沉降进行实时观测。
本方案依据在朱家沟区域设置不同的沉降观测点,结合下沉活跃情况按周期进行沉降观测,采取了计算比较相对高差位移的方法。
一、21091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21091工作面南临F7断层、东部临新星煤矿采空区、西部21轨道下山及北部21071计划工作面。
本煤田可采煤层为二1煤层,21091工作面上方表土层厚度平均为15米,工作面设计简单,形状规整,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但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难。
夏季雨水相对较多,表遇水较黏,对外业观测有一定影响,冬季冻土层较薄。
二、岩移沉降观测线位置的确定1设计参数的选取.为准确反映地表岩移情况,测量线应设置在能够达到充分采动的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故根据临近矿区地表移动规律选用设计参数.各参数的选上山移动角γ=75°,上山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20°,下山移动角β=78°-0.6α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Δβ=15°,走向移动角δ=75°,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Δδ=20°,最大下沉角θ=90°-0.5α,松散层移动角ψ=45°。
2倾斜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用公式D1≥(H0-h)cot(δ-Δδ)+hcotψ=321.37m (1)公式(1)中,δ为走向移动角,Δδ为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H0为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H为松散层厚度,ψ为松散层移动角,参数根据临近矿区地表移动规律选用:D2≥0.7H0为保证观测线设在移动地段主断面上,D2取367m,即停采线向开切眼方向偏移367米为倾向观测线位置。
3 走向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根据一般规律使走向观测线建立在主断面上,用经验公式:θ=90°-kα(2)公式(2)中,α为煤层平均倾角,θ为为最大下沉角,k为系数,k取0.4,α取15度,代入公式θ=84°由公式,OM=H0*cotθ=423*cot84°=44.213m,取OM=44m,OM为沿倾斜方向从工作面中心平移的距离,即为走向观测线位置。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
在首次和末次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即日 常观测工作。当开采工作面推进宽度达到采深的0.2-04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隔3-5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监控 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当地表出现移动时,一般是隔1-3个月 重复进行水准测量,观测间隔时间要视地表下沉速度做适 当调整。在移动活跃阶段,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 观测次数。
在连接测量后,地表移动开始前,应对工作测点进行两 次观测,时间间隔≤5天,观测各测点的平面位置、高程、 各测点间的距离、各测点观测线方向的偏离距离等内容, 实现准确测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
当受采动之前,对各测点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量同一 点高程差≤10mm、支距差≤30mm,同一边的长度差≤4mm 时,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
参考文献: [1] 袁国锁.微山矿村庄下条采地表移动规律[J].东北煤炭
技术,1992(3):6-8. [2] 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煤矿测量手册(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3]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4] 何国清,杨伦,凌庚娣,贾风彩,洪镀.矿山开采沉陷学[M].
1 观测站设计
1.1 设计原则 测站的控制点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埋设要牢固; 2)底部埋设于冻土线0.5m以下; 3)设站位置在观测周期内不受采动影响; 4)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之上布设观测线; 5)观测线的长度超出地表移动盆地区域;
6)布设测点的密度应适应开采深度和设站观测目的。 1.2 布置形式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矿长: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0一、前言 0二、工作面概况 0三、基本要求 (1)四、建立观测网 (2)1、建立观测基准点: (2)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3)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五、施工标准 (4)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煤层倾角平均为1°。
采动区域的四角坐标为:工作面采动面积为,采深在105—130米范围内。
详情请参阅附录《井上下对图》以及地质说明书。
三、基本要求1、通过此次观测掌握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确定以下内容:①.采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
③.通过观测总结出5-2煤层的移动角β、γ(或λ)、δ;边缘角β0、γ0(或λ0)、δ0;裂缝角β′、γ′(或λ′)、δ′;最大下沉角θ;充分采动角ψ1、ψ2、ψ3;超前影响角ω;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的值等。
④.地表、岩层在开采过程中的移动和移动时间的关系。
⑤.地表建筑物破坏形式及破坏规律。
⑥.地表裂缝、台阶与开采关系。
⑦.采煤结束后地表岩层的稳定期。
2、为了获得全面的客观的可靠资料,在设置观测站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
因此就5201工作面而言应在全煤区段设置两条东西向观测线(横向);南北向观测线设置一条线(纵向),位于以采煤横断面全煤区中点的连线。
通过对各观测站资料的综合分析,为制定留设保护煤柱技术规定提供资料。
3、地表观测站必须按要求进行定期观测。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提供资料。
4、设置观测站前必须编写观测站设计,并报请矿方相关部门主管单位审批。
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
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5、本技术要求的依据为:《煤矿测量规程》,《工程测量规范》。
四、建立观测网1、建立观测基准点:本工程必须布设至少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并且基准点的数据必须从国家四等网以上的点位以四等导线标准联测取得。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本工程的工作控制点网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并且控制点尽可能地在观测线上。
并且工作控制点网必须以基准点为起始边组成闭合导线网。
施测标准为一级导线。
3、设置观测点线:①、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
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且应设置成直线。
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
②、横向观测线和纵向观测线的长度,由于没有相当的数据可供参考,由施工方根据相应的资料进行设计确定。
③、观测线上点的距离为15—20米。
④、每条观测线用二级导线进行施测。
对于不设测站的观测点以DJ2级仪器一次对中两个测回。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②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
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
测点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③.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④.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
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⑤.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五、施工标准基准点、工作控制网和地表岩移观测分别用四等导线、一级导线和二级导线。
其成果资料要达到下表值: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等级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最大闭合差(″)DJ1DJ2DJ6四等导线68—5一级导线5—4610二级导线10—2420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仪器级别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DJ1696DJ28139DJ618—24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经由路线仪器级别测回数倾斜角互差(″)指标差互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中丝法三丝法DJ1三、四等点42101550 DJ2100S一、二级导DJ2211515线六、观测工作1、观测所用仪器必须具有国家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单位所出据的检验合格证。
2、观测的基本要求:①、每次观测前应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主测人员。
④、尽可能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3、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
4、基准点与工作控制网连测后,应对观测站的各测点进行开采前的最初两次全面观测。
工作网按闭合导线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观测线以附合导线的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
5、当地表下沉达到50~l00mm时,应开始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为了获得地表移动过程的全部资料,在一般情况下除应进行采动后第一次和地表移动稳定后的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外,还须在活跃期(即缓倾斜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采动线经过观测线一月内),进行不少于四次全面观测,并适当加密高程测量。
为了求得较精确的下沉速度,还应在活跃期对最大下沉点附近的数个点,增加高程测量次数。
6、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和衰退期,一般可根据开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和顶板岩性等具体条件,每隔1~3个月测量一次各观测点的高程。
当地表下沉值达到l0mm时,即进入地表移动的初始期以后,应按时进行高程测量。
衰退期的水准测量直到六个月内的下沉值不超过30mm时为止。
7、进行采动后全面观测时,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导线测量应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
每条观测线观测前必须对控制点进行检查角检查。
对控制点的发生疑问时,应及时与矿区基准点进行连测检查。
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必须从矿区基准点开始。
此外,还应测量地表受采动影响后产生的裂缝位置和塌陷要素,并注明发现日期。
8、每次观测时,还必须实测回采工作面位置、煤层厚度,采高,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等。
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完成下列计算工作:①.检查外业手簿;②.计算所有观测点的高程;③.计算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④.按观测线计算各种移动与变形,包括各观测点的下沉值W 及水平移动值U;相邻各点间的垂直变形(倾斜i与曲率κ)与水平变形ε(拉伸与压缩);测点的下沉速度Vω(可只计算个别观测点)。
2、采动后每次观测求得的各观测点高程附合差和边长附合差,应进行近似平差,并按平差结果计算各种移动和变形值。
3、观测计算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绘制移动与变形曲线及其它图标,各种移动与变形曲线的垂直比例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在地质断面图上能清楚地表示为宜。
4、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和各种移动值的求得,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的结果进行。
5、一个观测站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
多个观测站结束后,应进行综合分析,以总结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
6、内业计算的取位应符合下表规定。
边长和高程(m)各种改正数(mm )下沉值(mm)倾斜(mm)曲率(10-3/m)水平移动(mm)水平变形(mm)下沉速度(mm/d)八、成果的提交1、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外业观测记录和数据成果2、整个工程结束后,施工方必须提交以下资料:①.所有外业观测的原始记录手薄,不得有涂写和篡改。
保证观测结果是真实可靠的。
②.每一次观测的数据都有内业计算平差结果和精度评定,以及每次观测线剖面图和点位坐标变化的曲线图、表。
为技术总结报告提供数据依据。
③.技术总结报告。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本工作面的地质、地形概况。
观测线变动前后的剖面图。
观测工作的基本情况。
包括日期、天气、精度、工作面的推进度、观测所用仪器等情况。
应总结出移动角β、γ(或λ)、δ;边缘角β0、γ0(或λ0)、δ0;裂缝角β′、γ′(或λ′)、δ′;最大下沉角θ;充分采动角ψ1、ψ2、ψ3;超前影响角ω;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的规律值等。
④.技术总结报告必须一式6份提交。
3、资料成果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工程才能完成。
验收必须经过内业检查和外业核实。
内业检查必须经过原始计录是否清晰完整无改动、导线计算平差无差错、精度评定附合限差、成果参数齐全;外业核实必须在实地用相应的仪器,选择任意的角和边进行检查实测,附合限差后方认为合格。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