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2_0678文档

合集下载

初一年级语文《乡愁》说课稿说课稿

初一年级语文《乡愁》说课稿说课稿

初一年级语文《乡愁》说课稿说课稿____年最新推荐初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乡愁》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

“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

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

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Word文档

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Word文档

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Word文档(放音乐)《乡愁》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 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 -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

“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

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展示板书)这首诗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拓展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弓I起我们的思乡情绪。

在学习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比如说,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 t;愁 t;的古诗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余光中)说课稿 (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乡愁》(余光中)说课稿 (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乡愁》说课稿2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要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这首新诗,从这一册书的前后单元联系来看,不是很紧密,而较为独立。

编排在本单元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而设置的。

《乡愁》一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作。

诗人以一组比喻性意象,按时空的变化顺序、情感的层层推进、结构上的完美形式来抒发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之情。

其抒发的情感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不可比拟的,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无数的炎黄子孙为之动容。

根据本诗的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安排一个课时来完成该教学任务。

把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朗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请。

2、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艺术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新诗文字浅显、明白的特点,对初一学生而言已没有文字障碍,对台湾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大多数同学已有一定的思乡情感体验,所以我把目标中的1、3作为教学重点,2、4作为教学难点。

基于本诗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

我决定采用“和谐课堂”的教学方法,营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营造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和谐教学情景。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法和学法,我选用了一个用Flash软件制作的漂亮的课件,借用多媒体教室来辅助本课的教学。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安排。

课堂主要由情景导入、作者简介、朗读指导、艺术分析、音乐赏析、课堂练习、布置作业七个环节组成。

一、情景导入(3-4分钟)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小学升入初中时第一个大星期想家的情景,再安排听歌曲《乡愁》。

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初次离家,所以初一新生有好多曾有过想家而流泪的经历,再加上听到旋律优美、情感深沉的《乡愁》一曲,且配上动画效果较好的歌词字幕和背景变化的渲染,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回忆及思乡的愁绪。

《乡愁》说课稿2

《乡愁》说课稿2

《乡愁》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思乡”为主题,所选诗歌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乡愁》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展现了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生活阅历,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他们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对于乡愁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和表达这种情感,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初中语文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分析《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四、说学习方法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

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说课稿】《乡愁》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3. 学会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或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音乐,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学生进行感性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与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首名为《乡愁》的诗歌,并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尽可能读出脑海中直观的印象,与相似的经历分享。

文本理解(15分钟):1. 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乡愁是什么?一词多义,发散思路;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乡愁的不同层面。

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诗歌的重点表达;2. 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体验与情感写作(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思乡之情;2.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一篇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分享给同学,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乡愁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的景色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的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乡音乡音是乡愁的一种体验乡情乡情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对诗歌《乡愁》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乡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次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来提高。

【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绪。

《乡愁》说课稿.doc

《乡愁》说课稿.doc

《乡愁》说课稿-【说教材】:《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这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所选诗作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吟咏并欣赏这些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乡愁》一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层层推进,最终诗情由个人思乡情感升华为家国之思。

【说教法】:由于本诗所体现的是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所以我首先采用了反复阅读法。

这首诗由四小节诗组成,每节都是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为了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画的画面,这时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几节诗作之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可以欣赏诗歌之“美”了,所以我启发学生去分组讨论、发现诗作中的“美”,这时我主要用了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最后延伸拓展,我要求学生仿照《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写一首小诗,这时我主要采用了作业实践法。

【说学法】:1、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创造背景,便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2、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整体感知,理解全诗,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4、随学随用,仿照《乡愁》写法学写《童年》。

【说教学过程】:一、从学过的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名句导入(投放第二张幻灯片。

注:开始时投放第一张“大家好”幻灯片)。

二、学生简绍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后,教师总结作者简介(投放第三张幻灯片),进行背景介绍(投放四张幻灯片)。

三、范读全诗(投放第五张幻灯片),划分节奏,标明重、轻音。

四、播放朗读带,体会诗歌感情(点击第五张幻灯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桥朗读的《乡愁》)。

五、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六、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张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画面,教师示例第一节(投放七张幻灯片)后,学生描述后三节,以深层理解全诗内容(投放第八、九、十张幻灯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精选7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精选7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余光中《乡愁》说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乡愁》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中学初四学年的语文教师赵玉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之一《乡愁》。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课标分析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难点六、教学流程一、说课标分析《乡愁》是一首文学作品中的现代诗(体裁),课标要求是: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分析如下:“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是知识目标——学习动词是理解、鉴赏,学习水平是初步,学习内容是文学作品。

“注重情感体验”是情感目标——学习动词是注重,学习水平是经历,学习内容是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的语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能力目标——学习动词是品味,学习水平是形成,学习内容是良好的语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之一《乡愁》。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

在学习前一首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首诗,本首诗以它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千万游子期盼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声。

三、说学情分析优势:首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词的朗读欣赏技巧,如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了划分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等。

其次是学生句斟字酌的能力也进行了多次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劣势: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写作中还存在最大的一个不足之处是:语言平淡直白、不生动不严谨,不能充分表现个人情感观点,不能很好地达到中考一类文的“语言有文采”的评价要求。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材选取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作者深厚的乡愁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乡愁这一题材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作者余光中的背景不太了解,需要在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作者余光中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讨论、分享,学会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乡愁情感。

2.原因:乡愁这一题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韵律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离开故乡的经历,激发他们对乡愁的情感。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互相交流。

5.表达乡愁: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进行创作练习。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情感的重要性和表达方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思念、渴望、忧伤、期盼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也比较深厚。

但在阅读理解上,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作者情感的体会。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通过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4.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乡愁》说课稿2篇

《乡愁》说课稿2篇

《乡愁》说课稿2篇Lecture notes of homesickness《乡愁》说课稿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乡愁》说课稿2、篇章2:《乡愁》说课稿篇章1:《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案李庄中学王德君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精选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精选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精选1.《乡愁》说课稿之一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

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2、探究欣赏法3、联想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诗海骊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愁的说课稿《乡愁》说课稿初中语文教案设计

乡愁的说课稿《乡愁》说课稿初中语文教案设计

乡愁的说课稿《乡愁》说课稿-初中语文教案设计《乡愁》说课稿-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内容【摘要】:^p :本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对余光中的《乡愁》进行说课设计,追求在语文课堂中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能力的提高过程。

【关键词】:^p :语文教学说课设计《乡愁》【说教学设想】(一)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p ,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2.赏析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

(二)说教学重难点本文通过浅显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怀。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时空隔膜和本诗乡愁的丰富内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一)朗读法通过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竞赛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法设计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教学主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对比阅读法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诗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体会,遵循精讲巧练的原则。

【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思考,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具体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一)联系旧知,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以“乡愁爱国”为主题的古诗词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朗读品味(6分钟)第一步,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对朗读情况加以点评;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予以指导;。

《乡愁》说课稿 2-word文档资料

《乡愁》说课稿 2-word文档资料

《乡愁》说课稿 2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下面,让如泣如述的二胡曲《江河水》带入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2_0678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2_067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乡愁》说案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

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是一枚的/我在/母亲在/长大后/是一张的/我在/新
娘在/后来啊/是一方的/我在/母亲啊在/而现在/是一湾的/我在/大陆在/”。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

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

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乡愁》说案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

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是一枚的/我在/母亲在/长大后/是一张的/我在/新娘在/后来啊/是一方的/我在/母亲啊在/而现在/是一湾的/我在/大陆在/”。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
现在的海峡。

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

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

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