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摘要:用教材陌生化引起学生好奇心, 创新导入激发兴趣; 注重自读、涵咏;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古今中外的诗歌全面渗入高中语文课本。
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
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 许多老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 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
最富有浪漫气质的诗歌成为了教学上的一鸡肋,师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
我们知道, 诗歌的学习,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
无疑将诗歌大量地选入课本, 方向肯定正确。
那症结何在?师生传统落伍的教习方式, 是其症结所在。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革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新导入自然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注重自读、涵咏,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 以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一、诗歌教学导入, 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 保持诗歌的陌生化, 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T课上学习T 课后复习。
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 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
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分享高中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要注重诗词的背景知识的引入。
在教授一首古诗词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该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时代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理解这首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这首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进行诗词的赏析和解读。
在教授一首古诗词时,除了了解其背景知识外,还要进行诗词的赏析和解读。
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
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诗词中来,通过朗诵、演唱、舞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诵或诗词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古诗词不仅仅是堂上的文字,更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现实生活。
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古诗词来描绘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用古诗词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注重诗词的背景知识的引入,进行诗词的赏析和解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以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古诗词教学更加有趣和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高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幸担任了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审美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 课前导入:通过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古诗词产生兴趣。
2. 课堂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如意境、韵律、修辞等,让他们在欣赏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二、注重朗读,提高语感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
1. 指导朗读:在课堂上,我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跟随我的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
2. 评比朗读: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3. 创设情境: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意境。
三、分析技巧,提升鉴赏能力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还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 分析技巧:讲解诗词的写作技巧,如意象、修辞、表现手法等,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举例说明:结合具体诗词,分析其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鉴赏能力。
四、注重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两点:1.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诗词,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2. 举办活动:组织诗词朗诵、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总之,高中古诗词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让他们在古诗词的世界里畅游,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摘要】本文围绕“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与“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意境的创设”两大方面,对高中语文古诗词进行展开了探究,以供广大读者交流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学习古诗词文化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其审美意识,还能够起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对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形成与完善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下面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古?词教学中,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够完全地、透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及意义,又怎么能引导学生去学习与理解,并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取得好的成效呢?苏联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其教育理论中多次强调:“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
”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还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以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进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由此可见,教师提高自身对教材中古诗词的再学习以及深入的拓展与研究,是一项无比重要且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
例如笔者在教授苏轼的《赤壁赋》一词之前,对相关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及其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并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所了解的历史典故进行了穿插讲解。
此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及效率,笔者的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成长和提升。
再如笔者在对柳永的《雨霖铃》一文进行教学之前,对这首词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充分地教学准备:《雨霖铃》初名《雨淋铃》,乃是节选自《乐章集》的词牌名。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泪眼”“凝噎”“残月”,以及其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处处透露着哀伤、凄清的情调。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作者:王东萍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现代留存的古诗词大多都是古代饱读诗书的人所创作,在古时候,他们没办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时,就会通过诗词的创作来表达心中的种种情愫,他们留存下来的一句句诗词都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见证,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阶段,做好古诗词教学工作是極其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古诗词,在鉴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时就需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来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学习和鉴赏。
一、时代背景很重要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诗歌是不一样的,我们时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诗歌的创作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影响。
中国古代诗人创作古诗词时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大多数诗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遭遇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进行诗歌的创作。
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找到诗人创作的特点,这对于诗歌的鉴赏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高考中,古诗词鉴赏是必不可少的大题,出题老师常常会出一些少见的诗词,因此,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和对诗词中诗人文字的运用来解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跟学生讲述诗人创作古诗词的时代背景,诗人的遭遇等等,我也会跟学生分析这位诗人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在遇到不同的古诗词时就可以根据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推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每个诗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所创作的古诗词类型都不相同,只要学生掌握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就很容易分析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由此以来,学生在答题时就会轻松很多。
但是我们也要告诉学生,除了共性,特性也是存在的。
一个诗人创作诗歌时并不是只是根据时代背景和遭遇来写的,诗人创作也有特性的存在。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在怀才不遇的时期创作出许多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愚钝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古代诗歌欣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这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反思,我们发现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策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词意相似,意味不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古诗人非常重视遣词炼字之妙。
有的诗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
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意浅显,但情感却稍显复杂,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之常情,偏偏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让学生细细体会,并用“不”字与它进行了替换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与“莫”虽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为不要、不能,含有着殷殷叮嘱劝留的口吻,这一劝留,不仅见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见出游子未尝忘怀的故乡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难归的无可奈何之情。
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替换比较,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便豁然贯通。
二、句有类似,主旨各异古诗词短小凝练,虽然篇幅众多,主旨各异,但常常会在不同诗篇中出现相似的诗句。
如果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将两诗混淆,不利于记诵。
如课本中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类似。
往届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就常将两联记混。
所以再教这两首诗时,笔者干脆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重点比较这两联的异同。
结合诗境,经过揣摩、点拨,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联都以“出师”开头,都用了诸葛亮之典,但“出师未捷”作者重在对诸葛亮“出师一表”之后功业未成的叹惋,表达千百年来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壮志未酬的痛苦。
“出师一表”作者重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这样通过对类似句的比较,学生不仅在背诵默写中再没将两句记混,而且对两首诗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诗词吟诵教学之我见

一
一
音 。学 生 自读 时大 都 能激 情 澎 湃 , 种情 感 的 产生 说 明 学 生 已 这 经沉 浸 其 中 了 。 由此产 生 的效果 , 远远 比教 师某 些 俗 套 的 开 要 场 白和 学 生 “ 和 尚念 经— — 有 口无 心 ” 吟诵 好 得 多 小 的 其 次 , 诵 能 营造 一 种 课 堂 气 氛 , 教 学 做铺 垫 。诗 词 吟 吟 为 诵 的调 子 , 了与格 律 有 关 , 与其 所 表 达 的 内容 和 情 感有 关 。 除 也 不 同 的 内容 与情 感 在 调 子上 表 现 出不 同的 风 格 。如 苏 轼 《 奴 念 娇 ・ 江东 去 》 的吟 诵 , 调高 亢 激 昂 , 字有 力 干 脆 , 之 背 大 词 音 吐 加 景 音乐 与 吟 诵 相得 益 彰 , 滚滚 长 江 乱 石惊 涛 的奇 险壮 丽 和 词 将 人 的豪 情 壮 志 淋 漓 尽致 地 表 现 出 来 。 生 听 这 样 的 吟诵 . 快 学 很 就 体 会 出该 词 的豪 放 情 调 , 时 , 这样 激 昂 的 吟诵 中 , 生 同 在 学 的情 绪 也受 到感 染 , 似乎 豪 情 满 怀 。 师 教 授 该词 所 需 的课 堂 教 气 氛 悄 然形 成 , 生 与作 品 的共 鸣 也 就 在孕 育 之 中 。 学 最 后 , 诵 独 特 的 美 感 还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的创 造性 想象 . 吟 促 使 学 生 更深 入 地 走 进 诗 词 意 境 , 获得 审美 的愉 悦 。 生 亲 自 并 学 吟 诵 诗 词 ,有 助 于 理 解 诗 词 内 涵 , 虽 不 能 完 全 替 代 教 师 的 “ ”但 它 的确 会 产 生教 师 之 “ ” 讲 , 讲 所不 能达 到 的意 外 效 果 。 三、 古代 诗 词 吟 诵 教 学 的 策略 首 先 , 生 应 该 成 为 真正 的吟 诵 者 主体 。 课 标从 吟诵 教 学 新 学 层 面 对 学 生 的 主体 地位 给予 了充 分 的尊 重 。学 生不 是 外 在 于作 品 的“ 阅读 者 ” 而 是 拥 有 主 体 权 利 、 , 主体 意识 积极 参 与 的 “ 读 者 ” 学 生 不 是 作 家 作 品 的 “ 客 ” 也 不 是 所 谓 作 家 的 解 , 看 , “ 言 人 ” 而是 作 为 “ 代 , 吟诵 自己 ” “ 与语 文 教 学 生 活 ” 也 在 参 … 就是 说 , 生应 该 成 为 吟诵 的 主体 。从 而 体 验 到 诗 词 中 的 “ 学 情 思 和旋 律 ” ] 学 生 应学 会 把 停 顿 、 慢 、 低 、 弱 、 重 . l。 2 快 高 强 轻 以 及 各 种 语 调 恰 当 地 加 以 控 制 和 调节 , 诗 词 读 得 抑 扬 顿 挫 、 把 铿 锵 入耳 、 人肺 腑 、 人 心 弦 。 感 扣 其次 , 注意 诗 词 的韵 律 。诗 是 押 韵 的 , 的 同 一 韵 母 的 字 它 在 诗句 最 末 一 个 字 的 位 置 上 出 现 , 能 给 人 以顺 口动 听 、 畅 便 流 回 环 的 美感 。而 词 是 经 常 换韵 的 , 随着 韵 脚 的变 化 , 的 音 韵 词 和 节 奏 也跟 着 变 化 , 一 种 潺 潺 流 水般 的韵 味 。 教 杜 甫 的七 有 在 律 《 高 》 , 以按 照 上 学 的 吟诵 技 巧进 行 范读 , 学 生 随 着 登 时 可 使 教 师 声 情 并 茂 的 吟诵 率 先 进 入 佳 境 , 生 “ 见 其 人 、 闻 其 产 如 如 声 、 临其境” 如 的美 的感 受 。《 高 》 诗 人 登 高 所 见 的 秋 江 景 登 写 色 , 发 长 年 漂 泊 、 病 孤愁 的感 情 。 抒 老 首联 写 俯 仰 所 见 所 闻 . 一 连 出现 六个 特 写 镜 头 渲 染 了秋 江 景 物 的特 点 。吟 诵 时 节 奏 感 要 强 , 意 表 现 整 个 画 面 气 氛 。 颔 联 写 远 望 所 见 , 读 得 气 势 注 要 开 阔 , 包 容 宇 宙 之 意 ,无 边 落 木 ” “ 尽 长 江 ” 语 要 一 气 有 “ 、不 二 读 出 ,木 ” “ ” 字 要 适 当延 长 , 余 韵 。 联 上 句 写 长年 漂 “ 、江 二 有 颈 选 文 的情 节 , 以小 组 合 作 确 定 一 个 问 题 上 报 老 师 并 课 下 单 独 思 考 。第 二课 时教 师 用 多 媒 体 展 示 问题 , 小 组 合 作 讨 论 各 统 观点 。这 有 利 于 学 生 的 主 动 发 现 、 动 探 索 , 破 了 传 统 意 主 打 义上 的教 室 的 相 对 封 闭 性 .使 教 室 成 为 一个 开放 的 民 主 的 师 生 互 动 的教 育 场 所 。 总 之 , 媒 体 教 学 集 声 、 、 、 为一 体 , 其 特 有 的 直 多 像 图 文 以 观 、 象 、 动 、 趣 的 特 点 , 语 文 课 堂教 学 大 放 异 彩 , 高 形 生 有 使 提 了课 堂 教 学 的 效 率 。 用 多媒 体 进 行 语 文 教 学 , 助 于 化 解 学 运 有 生 认 识 活 动 中 的难 点 , 化 学 生 情 感 活 动 . 到 激 情 引 趣 . 深 达 以 情促 思 , 寓教 于乐 的 目的 。 由于 多 媒 体 特 点 的多 样 性 , 它 作 用 为 教学 手 段 有 非 常 大 的优 越 性 。它 不 仅 能 培 养 和 提 高 学 生 的 创新 意 识 , 能提 高 教 师 的综 合 教 学 水 平 。 因此 , 们 要 在 语 也 我 文 教 学 的 实 践 中 , 用 多 媒 体 不 断探 索 , 断 更 新 , 我们 在 运 不 让 语 文教 学 中借 助 这 股 东 风 扬 起 语 文 教 学 的 远 帆 ,让 多 媒 体 在 语 文 教 学 中发 挥 更 大 更 积极 的作 用 。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的文化修养、词汇积累、语感提升、人文思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文化意识和历史感。
首先,古诗词应该被视为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学习、鉴赏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诗词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独特性。
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让学生建立对于民族文化、文学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该注重扎实的基础功夫。
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应该首先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和语言技能。
例如,掌握古汉语和文言文的语法、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掌握古诗词中的词汇和语音等。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细节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之后,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鉴赏古诗词。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中情感的引导。
古诗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情感色彩的文体,而教师应该将情感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阅读古诗词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通过分享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扩展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情感风格的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熏陶的引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认知的发展。
语文(心得)之教学古诗词之我见

语文(心得)之教学古诗词之我见语文论文之教学古诗词之我见李玉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
而学校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
让学校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同学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行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的。
在如何较好学校语文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阅历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同学绽开联想和想象在学校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同学领悟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同学绽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肯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静静地发生变化。
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同学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同学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很奇妙的笔法。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绿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
推想出写的就是柳。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由于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
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气。
二、音乐画画协作,创设意境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宠爱。
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同学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启发同学思维,发挥同学想象,加深同学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唱歌,能让同学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宏伟悲壮。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教学之我见古诗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根本,体现学科的开放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自主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那么,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诗解诗,增加基础知识积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
要想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古诗文本,了解古诗的内涵,积累足够多的古诗知识。
以诗解诗,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一个古典诗词学习方法。
以诗解诗不同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它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拓宽古诗教学空间,进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如杜甫的《登高》,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悲秋伤怀诗。
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
从时间来看,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
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通篇对偶,风格“沉郁顿挫”。
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 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蜀相》《曲江对酒》等,让学生开展联袂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
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王翰的《雁湖》、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与这首诗放在一起品读、赏析,让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因为年老而壮志未酬的悲痛。
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白”“下”“来”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
这样以诗解诗,可以拓宽古诗教学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二、创新载体,营造趣味教学意境作为古典文学的代表,古诗意境优美,语言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古诗为许多人所喜爱。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发布时间:2023-03-16T01:21:09.195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期作者:刘雪梨[导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重点中的重点刘雪梨四川省南江中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因为古诗词在课文比例逐步增多,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体现我们祖先伟大山河情怀和人文情怀,它是语言的精华,它可以开启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悟中国古汉语的无穷魅力,饱览祖国文化的魅力风景,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古今含义差别较大,古诗所描绘生活环境今天很多不存在了,古今汉语的字义、词义、语法有着很大不同,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阅读障碍。
我执教高中语文以来,潜心于古诗词的教学课题,以新课标为导向,教材为蓝本,立足于古汉语教学规律,优化学生语言认识,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谈谈在古诗词教学中具体做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一、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及重要性与必要性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学习语言的演变史,我们今天汉语就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过来的,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出现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伟大语言智慧,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伟大山河情怀和自然情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字字珠玑,跃然纸上,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芒,我国最早的诗歌就是《诗经》,歌颂了自然风光和男女恋情,感情真挚,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音律抑扬顿挫,留下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开启诗歌先河,随着诗歌发展到了唐代,诗歌发展鼎盛时期,是一个诗歌为王的时代,不仅要求讲究句式的恭整,而且十分重视平仄对仗,要求十分严格,涌现大量诗人,如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七绝圣手王昌龄等等,诗可言志、叙事、抒情大大拓展了诗歌功能,唐诗是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朵鲜艳奇葩。
唐代是诗歌深受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喜爱。
中学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必须努力学生古诗词,夯基中华文明传统底蕴,注入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史诗、哲理诗等无所不包,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言功底的有效途径,人们常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养成锤词炼句的习惯,培养良好语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丰富表达的能力,升华学生对生活人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我们在阅读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在文中引入古诗词,可以说文采斐然,每年高考语文单科状元,作文高分获得者,常常古文写出来的,或者高频率引用了古诗词。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优美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挥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
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
诗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以外,更有蕴含在其中的丰富情感。
因此,阅读古诗词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寞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
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景的交融。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
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作者:陈瑜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17期摘要:作为体现人类语言文化精华的一种形式,诗歌也将语言文学性集中体现出来。
古诗文不但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其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也比较凝练与委婉,同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古诗词教学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难点。
因为古诗词有着高度精练的语言,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长期下来,不仅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感到乏力,学生也丧失了兴趣。
其实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喜欢诗歌的,因其具有深刻的思想,且节奏流畅、意境优美,若教师在教学时能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出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合理引导,就一定会让学生对诗歌的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促进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一直以来,作为高考必考内容的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均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部分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方法上有所欠缺,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传统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情景太过简单。
大多数语文教学为了配合高考,教学内容多以背诵为主,在描述过程中没有对古诗词情景引起重视,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对古诗词丧失兴趣,导致学习效率偏低。
其次,忽略了情境设置。
针对教学中枯燥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在创设古诗词意境上下功夫,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古诗词的美感有一个真实体验。
最后,没有突出重点。
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是导致高中古诗词教学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学生对重点把握不到位,以致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1.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体现,也是诗人抒发感情的主要方式,许多诗人借助诗歌将自己的爱国情怀、政治诉求以及崇高理想等表达出来。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对作者的内心情感有更深的体会,抓住并掌握好重点,使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了教学策略、方法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旨在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审美。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谈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
二、教学策略1. 突出作品的思想性古诗词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作品的思想性,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观点和价值观。
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学生在欣赏美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2. 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韵律、意境、修辞等,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联系现实生活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从中汲取营养,为现实生活服务。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使古诗词作品焕发出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古诗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感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古诗词作品进行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 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表演、欣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解和掌握古诗词。
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诗词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
这一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一直深受好评。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有必要对之进行专题强化训练。
诗歌注重于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
叙事诗,白居易的《卖炭翁》中通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诗文分别从肖像和心理两个角度刻画出艰辛和受剥削惨重的老人的形象,用墨简洁而神态毕现。
抒情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描写是人梦游梦境、仙境、幻境,刻画了一位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的文士形象,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刻画了一位有过游民、苦己利人的文士形象。
形象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写景状物诗,不管是湖光山色还是田园桑麻;不管是浩瀚大漠还是烟雨江南,诗人都抓住景物的特征做简洁描绘。
如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写出了秋天景色独特的勃勃生机,让读者感到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诗歌形象的刻画的方式多样,直接与间接,精雕细琢与白描,铺垫与衬托,甚至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塑造。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性、跳跃性。
如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平仄对仗、偶句押韵;词本身就是可以唱的诗,同一词牌的词中每句的字数,那些字要求“入韵”都有明确的要求。
这些就是诗歌音乐性的表现。
跳跃性主要是为了讲究变化。
诗句中往往不用连接字,直接把意象进行组合。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一个连接字,就像一幅幅画面的组合;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句相连,七组叠字,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诗人无可寄托,若有所失,茫茫然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既匠心独运,又浑然天成。
诗歌语言的风格多样。
或庄或谐,或雅或俗,或凝练工整、字斟句酌,或幽默风趣、活泼俏皮。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令教师伤神、学生头痛的薄弱环节,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由于古诗词语言高度精练,学生接触不够多;内涵丰富,学生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感到乏术,学生感到乏味。
而实际上诗歌本身深刻的思想、流畅的节奏、优美的意境深受许多高中生的欢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引领得当,点拨贴切,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喜爱诗词表面的基础上深得其内涵,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在如何教好古诗词的问题上下工夫,加深文化底蕴,提升研究水平。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要突出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强调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的发生改变,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翻译,学生在台下飞速记笔记,课下拿着笔记死记硬背的模式,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力,允许并提倡有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让学生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当做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个性的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
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以下是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读”古诗词
感受古诗词的美一定要从“读”开始,古诗词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作品的灵魂深处。
要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让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心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掌握节奏,把握风格,体会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对于如何读古诗词,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像完成任务一般“读”得干巴巴,要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古诗词的作者离我们现代的生活时代很远,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现代人所不能直接体会的,但是作品传达出的情感却是不分古今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注入自己的情感,在把握作品的整体格调的基础之上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比如,朗读一些忧愁伤感的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令自己伤心的事,使他们与作者的心境产生共鸣。
其次,可以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诗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角度读出的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作品,也与新课改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
我在讲解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时,针对金人元好问的“一篇锦瑟解大难”这一评价,先列举了人们对
于《锦瑟》一诗主旨的几种看法:有人以为此诗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分别写了瑟的四种乐调;有人把“锦瑟”想象成一个幻化的女子,疑为“令狐家青衣”;还有人倾向于“悼亡”一说,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
然后,我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本诗主旨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品尝思考和创新的乐趣。
另外,多角度读课文,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在获得新的启发后,便会在读中激发自己对古诗词的兴趣,对学习古诗词产生自信。
二、让学生学会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司空图曾说过作诗词要“思与境偕”。
所谓意境,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入选的古诗词,几乎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让学生品读意境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绝古诗词的景色描绘与情感抒发或是事件叙述,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进入诗人生活的时代,感受诗人创设的意境,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难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抓住诗词的关键词词,拨动学生思维、想像的琴弦,描绘诗词表达
的意境,让学生化虚为实。
例如,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我让学生根据想象描绘诗词画面,有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大江东去”的宏伟气魄,有的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触颇深。
在我的一番点评与引导下,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磅礴与作者本人的豪放情怀都有共鸣。
参考文献:
1.赵玲芳.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j].神州,2011,(06).
2.张耀堂.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考试,2009,(09).
3.张金河. 为有源头活水来——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中学语文,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