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一、考查情况分析。
临近期末,我对六年级五个教学班的科学课进行了书面考查,考查分为填空、判断、选择、填图和问答五种题型,内容分别涉及到各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简单机械单元的杠杆、斜面、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原理;形状和结构单元的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框架结构和塔的秘密;能量单元的电和磁的关系,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生物多样性单元的对生物多样性意义的理解等。应该说这次考查涵盖的科学概念多,涉及的内容广,题型丰富,题目灵活,有一定难度。
从考查的情况来分析,填空题得分率很高,学生基本概念掌握很好,对杠杆、轮轴、能量的表现形式、如何提高材料抗弯曲能力以及电磁铁的理解都很到位。例如:“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还可以改变材料的。”这一题,虽然有学生把改变材料的形状写成改变材料的结构,但由于学生理解了通过改变材料本身的形
状能提高材料的抵抗弯曲的能力,故这样的答案也都是正确的。
判断题共十题,是对科学概念掌握是否牢固的一个考查。从考查的情况来分析,
较简单的判断题得分高,如“轮轴的轮越大越省力。”这题出错很少,而“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就可能越费力。”这样较灵活的判断题就有不少人出错。我以为学生只要理解了斜面越长越省力就应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可惜学生并没有考虑到螺纹越密其实隐含着斜面长的道理。
选择题共十五题,其中“楠溪江四桥属于斜拉桥、悬索桥还是拱桥。”这一题不少学生不了解。另外分析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力杠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此拿不定,方向盘是属于轮轴,也有人误以为是杠杆了。我还发现,考试中有个别学生出现概念
混淆现象,如把滑轮和轮轴混淆,滑轮和杠杆混淆,这也说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掌握还不够深刻,另外也有可能和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变形杠杆的研究有关。在教学中我花了三课时来完成有关杠杆的教学,补充讲解了滑轮是变形杠杆,找到滑轮看作是变形杠
杆的三个点也是这次考试的一个难点,不少同学对动滑轮作为变形杠杆它的支点在
哪里表示疑
惑。
问答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以及对人们善待动物保
护动植物的行为了解,这一题得分率高。最后有个反馈性问题“谈谈这学期你最喜欢
的一节科学课”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普遍反映这学期“校内生物大搜索”一课非常有趣,收获很大。“塔的研究、框架结构、桥的制作、杠杆原理”等课也博得大多数学生的喜爱。
二、反思与改进:
1.继续搞好常规课教学,继续把实验课落实到位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较好是因为常规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学生大都能掌
握当节课学习到的科学概念。从这次考查的反馈得知,学生喜欢课外考察课和动手操作的科学课,他们对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很感兴趣,并表示很愿意去了解。他们也喜欢
动手实验和操作,下学期要注意在实验中引导他们多观察多记录。另外,在认真组织、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好课外观察、考察课,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
2.进一步重视课堂知识的拓展训练。
通过考查发现,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后,不能很好的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做分析。
如落实武汉二桥是斜拉桥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放到生活去,多观察多
判断。概念之间出现混淆现象也说明学生掌握概念还不够牢固,需要通过拓展训练加以强调。总之,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训练,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考试,我认为我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内容:
1.对于今后的教学,一定要踏实上好每节课,把实验一定要做到位。
2.对于记录本的指导还要加强,对于错别字也好加强指出和改正。
3.要把生活中的实例跟知识点相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4.让学生把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交流。
2011-01-05
2010年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第一:课前
预设大环节活动设计、材料准备、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科学课由几个活动组成的,主要是抓住活动的设计,反复问自己这个活动真的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活动能帮助我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哪个问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哪方面素养应该有所发展?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可以完善或替代这个活动?如果我让学生做这个活动,在教学的大方
向大思想上有无冲突?最后就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会出现哪几种状况?虽说学生是不同的,但对于自己教的学生是心理有数的,而不完全了解学生的预设肯定回在课堂上
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导致抛出去的球收不回来,一发散就无法收场的场面,课堂
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课前的材料的准备上要有结构,说说容易做做难,如果材料太多,一下子呈现,虽然学生的思维广度扩散了,但思维的深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真的
需要那么多材料吗?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那是越小越好吧!如果材料太少,太简单,那么
思维上会不会有定势。几时呈现材料比较合适?以何种方式呈现,根据活动来选择一
种最有效的方法。
课前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现状这是实现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发展,首先你要明白在你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有哪些前概念,和已有的技能,如果不清楚这些,请问
你说学生发展了,哪你的依据在哪儿,学生如果发展,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儿,所以了解学生非常重要。
第二:课中
课中要实现有效性主要还在教师的调控水平和学生的汇报效果上,教师的调控
水平那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上,而学生
汇报效果的有效性主要还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还有质疑习惯,一碰到觉得有疑点就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汇报就有了一定实效,而不是走走过场。关于教师课中指导的有效性,我觉得教师要多“跑”把每组都“跑一跑”了解所有的组,及时指导需
要帮助的小组,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
相结合会让学生的心与教师贴得更近。
第三:课后评价
由于科学课开展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课后的评价就成为有效教学必备的最
后一环。在本学期,应用各种手段尝试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
通常我们可以用测验、作业、实验操作等方式对科学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还可以用访问、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进行评价。测试的目的主要是看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表述状况,及运用科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及讨论、探究、创新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重点评价学生“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评价时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调查报告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乐于合作与交流,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
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当然对此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不恰当的,如用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