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
(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2、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3、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4、法律的适用原则5、法律的制定和修订程序6、法律与道德的关系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法律的执行和监督机制11 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范围涵盖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
111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112 行政法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关系。
113 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14 商法主要涉及商业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等。
115 经济法侧重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
116 刑法用于惩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117 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程序,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
12 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法律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民法、刑法等;程序法规定了实现实体权利义务的程序,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121 民法中的合同法规范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
122 物权法规定物权的种类、取得和保护。
123 侵权责任法明确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124 刑法中的罪名包括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盗窃罪等,以及相应的刑罚。
13 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有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拘留等;刑事责任则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131 法律责任的认定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事实,遵循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等。
132 在民事责任中,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行为人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133 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就应承担。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打印版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
- 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的分类- 公法: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 民法: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 商法:涉及商业交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和效力-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等。
- 法律层级高低按照立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如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互惠原则。
-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合法性、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原则。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是指依法设定的被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内容的诠释和阐明,可以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学界进行。
-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运用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处理。
七、法律的变动和发展- 法律可以通过修改法律条文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进行变动和发展。
- 法律的变动和发展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和法治原则。
八、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的打印版,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200。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法律基本常识1.成年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年龄标准为16岁及以上。
2.年龄在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负刑事责任。
3.年龄在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4.年龄不满16周岁的人因犯罪不予刑事处罚,但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其家属或监护人加强看管和医疗。
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7.《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犯罪者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8.任何公民非经XXX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这是宪法规定。
9.《刑法》规定,醉酒犯罪者应负刑事责任。
10.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11.【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3.【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累犯,但过失犯罪除外。
14.【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都以累犯论处。
1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6.【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17.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是自首。
18.下列情形之一,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基础知识重点要领总结
法律基础知识重点要领总结法律基础知识是指理解和掌握法律体系、法律原则和基本法律规则的基本知识。
对于法学学科的学习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法律基础知识的重点要领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律的特征包括强制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和公正性等。
二、法律分类法律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的分野来看,主要分为宪法法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
按照法律的地位来看,又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
三、法律的层级法律体系中,不同级别的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不同的具体约束力。
常见的法律层级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四、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是指对法律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法律的解释方法包括文本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和精神解释等。
法律适用包括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适用期限等。
五、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受到的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六、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通过一系列法定程序来解决法律争议或进行法律活动的过程。
常见的法律程序包括诉讼程序、仲裁程序和行政复议程序等。
七、法律权利和义务法律给予人们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规定了人们的义务。
法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人格权利等,法律义务包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和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等。
八、法律的效力和效果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规定的约束力和适用范围。
法律的效力包括直接效力、间接效力和溯及力等。
法律的效果是指法律产生的后果,主要包括生效、失效和追溯等。
九、法律的变动和补充法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的定义和分类2、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3、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4、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5、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6、常见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1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111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112 法律通常分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大类。
公法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旨在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和保障公共利益;私法主要包括民法、商法等,侧重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私人关系;社会法如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12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121 法律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时间效力指法律生效和失效的时间;空间效力指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哪些人具有约束力。
122 法律适用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等原则。
在法律冲突时,应按照法定的冲突解决规则确定适用的法律。
13 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131 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等;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等;刑事责任则包括主刑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132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取决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
行为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14 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141 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法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等。
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
142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权利的行使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合理、合法、诚信的原则。
15 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151 法律程序是保障法律公正实施的重要环节,包括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等。
法律基础知识总结
法律基础知识总结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犯罪的特征有(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构成犯罪的条件有(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如故意伤害行为、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的形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
这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以此来逃避自己应尽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则构成了遗弃罪。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对每个人来说,理解法律基本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整理一些关于法律基本常识的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法律问题。
一、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民行为为目的的行为准则和规则的总称。
它具有以下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通过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防止犯罪和滥用权力。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包括生命权、财产权、人身自由等。
3. 调整社会关系:法律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法律的来源和形式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国际法。
这些法律文件经过一系列程序的制定和颁布,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为其他法律文件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基本准则。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制定的,对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正式法律文件。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或者地方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具体行政管理规范。
4.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各部门依法制定的,用于规范特定领域的具体事项,适用于该部门所管理的范围。
5. 国际法:国际法是由各国通过自愿并经过一定程序达成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各国之间的关系。
三、法律责任和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是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在法律中,对违法行为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法律责任形式:1. 刑事责任:刑法是调整刑事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对犯罪行为采取刑事责任追究的方式,如罚款、拘役、有期徒刑等。
2. 行政责任: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如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3. 民事责任:民事法律制度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益关系,对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设定了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导言法律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至关重要。
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是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常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
第一章法律的定义与分类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旨在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二、法律的分类1.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则主要调整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法、商法等。
2.刑法和民法刑法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包括盗窃、杀人等;民法则调整了人们在财产、合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法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国际贸易、战争等;国内法则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第二章基本法律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
法律的实施应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二、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任何行为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
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法律保护个人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组织自由等。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行使自己的自由。
四、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应公正无私,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待遇和裁决。
第三章常见法律问题解析一、合同法常识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明确合同的对象、内容、价格等要素,以免引发纠纷。
二、刑法常识刑法规范了社会危害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杀人等。
了解刑法规定可帮助人们避免违法行为,并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劳动法常识劳动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报酬等。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雇主和员工维护自身的权益。
结语法律常识的了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
法律基础知识必备要点
法律基础知识必备要点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行为准则。
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法律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军事法规等多个层次和分类。
二、法律的适用原则和法律效力法律适用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法无特殊不平等原则。
法律效力表明法律规定的权益和义务是具有必要的、合法的、合理的。
三、法律主体和客体法律主体是指在法律中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或组织。
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法律客体是指人民群众享有的、国家保护的利益和权益。
四、法律责任与法律行为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行为是指依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五、法律诉讼程序和证据法律诉讼程序是通过起诉、答辩、举证、辩论、判决和执行等程序来解决民事争议或刑事犯罪的过程。
证据是指事实的证明材料,根据法律规定,法庭在审判中最终形成判决。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解释有文字解释、制定机关说明、权威解释和司法解释等形式。
法律的适用可根据不同情况和具体案件,进行综合评估和权衡,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结果。
七、法律的效力和变动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规定对社会各方具有约束力和效果。
法律的变动可通过政府机关的立法程序来实现,包括法律的修改、废止、新法的颁布等。
八、法律遵守与维权意识法律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每个公民都应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九、法律教育和普法宣传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宣传活动、法律咨询等形式进行。
普法宣传是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公众法律素养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构建法治社会。
总结:了解基础的法律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法律的定义和分类、适用原则和法律效力、法律主体和客体、法律责任与法律行为、法律诉讼程序和证据、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效力和变动、法律遵守与维权意识以及法律教育和普法宣传等方面的重要要点。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1. 民法
1.1 合同法
- 合同的成立条件
- 合同的种类和效力
- 合同的履行和解除
1.2 执行法
- 申请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 执行的方式和范围
- 执行中的异议和申诉
2. 刑法
2.1 刑事犯罪
- 犯罪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和处罚
- 辩护和刑事诉讼的程序
2.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责任-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
3. 行政法
3.1 行政行为
- 行政行为的产生和效力
- 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方式
- 行政行为的法律救济和申诉
3.2 行政许可
- 行政许可的依据和条件
- 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效力
- 行政许可的范围和期限
4. 劳动法
4.1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
- 劳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 劳动合同的违约和争议解决
4.2 劳动保护
- 劳动合同法律状态的保障
- 劳动安全和卫生的保护
- 劳动争议的解决和调解
这只是法律知识点的简要总结,每个部分都有更详尽的内容。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细节,请参考相应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
一、法律知识
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一系列规定社会规范行为,用来
保护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规章和活动的总称。
2、法律来源:法律来源分为宪法法律、民法、行政法律、经济法律、刑法等,是
法国宪法最高法律,民法则涉及民间之间的权利义务。
3、法律分类:民法法规统一定义为制定市民关系的代表,主要包括房产法、劳动法、合同法、破产法等;行政法是政府行政机关依照宪法赋予的权力,实施行政管理时根据法律规定;《刑法》,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开展正确处置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公民和公民之间合法权利的法律法规。
二、法律常识
1、法律的认知:要了解法律,首先得先从法律的认知开始,关于法律的认知,即
从历史文化、思想哲学、辩证法等方面理解法律的实质,理清法律的客观地位。
2、法律结构:法律结构上可以分为原始法,也就是法国宪法,是最高法律,如民法、刑法等,就是原始法之下的细分法规,主要是制定行政法规、经济法规等。
3、法律的内涵:法律的内涵,指的是法律所拥有的思想和价值,有些法律具有很
强的人文精神,但又有些法律具有很强的权利性,以此判断社会成员的惩罚制度等。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法律常识大全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基础的法律常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不违法、不受侵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供大家参考。
一、刑法常识1. 刑法是犯罪行为与刑罚之间的法律规范。
2. 刑法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3. 不同犯罪行为有不同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4. 刑罚的执行主体是国家的刑事司法机关,如公安机关、法院等。
二、民法常识1. 民法是涉及到私人之间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
2. 民法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人格权、财产权、婚姻家庭权等。
3. 民法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相关内容。
4. 民法还规定了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
三、劳动法常识1.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规范。
2.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等。
3. 劳动法规定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双方都必须履行。
4. 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机构。
四、交通法常识1. 交通法是指导道路交通行为的法律规范。
2. 交通法规定了驾驶证的获取和使用条件。
3. 交通法规定了道路交通规则,包括速度限制、车道规定、禁止酒驾等。
4. 交通法还规定了交通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认定。
五、知识产权法常识1. 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
2.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3. 知识产权法规定了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方式。
4. 知识产权法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罚。
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常识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和要求。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商品退换货、投诉受理等程序。
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了商家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
七、环境保护法常识1. 环境保护法是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2.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标准。
3.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程序。
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和制度,它分为
宪法法律、行政法律、民法和刑法等不同领域的法律。
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包括宪政制度、行政制度、立法制度和司法
制度等。
宪政制度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架构和权力分配,行政制度规定
了政府的运作方式,立法制度规定了法律的制定程序,司法制度规定
了法律的适用和司法程序。
三、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分
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所应承担
的刑罚;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权益导致的经济赔偿或其他补偿措施。
四、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应用。
法律适用包
括解释法、裁判法和执行法等程序。
法律适用的原则包括法律权利平等、纠正不公正、公正审理等。
五、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法律问题的科学方法。
法
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
通过
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深入理解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以上仅是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概述,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
面广泛且深入。
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法
律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律常识知识点整理
法律常识知识点整理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高形式,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执法机关进行强制执行的规则。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内容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不同的类别。
二、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组织形式、权力机关的组成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具有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公民权益、规范政府行为等重要作用。
三、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刑法是规定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措施和法律程序的法律。
犯罪是指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根据犯罪的不同性质可分为犯罪和轻罪。
刑罚是指对犯罪者实施的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不同的刑罚。
四、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要素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等。
合同的要素主要包括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形式等。
五、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和维权知识产权是指对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产生的权利。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维权是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六、劳动法与用工关系劳动法涉及到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时间与休假等方面。
劳动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用工关系。
七、行政法与行政行为行政法是指规范政府行为和管理制度的法律。
行政行为是政府机关采取的具有行政性质的行为,包括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行政法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八、民法与民事纠纷解决民法是调整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规范。
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诉讼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九、环境保护与环境法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是调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行为的法律,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相关法规。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行为准则体系。
它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手段制定,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公共秩序:法律规定了社会各方的行为准则,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确保公民能够合法地享受自己的权益。
- 调整社会关系:法律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正常运转。
-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在处理争议和矛盾时,追求公平正义,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2. 法律的分类法律根据立法机关的不同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最高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功能和权力范围,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行政法:行政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之间的行政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等。
- 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和个人、个人和法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婚姻家庭法、财产权法等。
- 刑法:刑法是调整公民之间及公民与国家之间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各种刑事犯罪的种类、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
-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业行为关系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
-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3. 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是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法律的适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适用:法律规定了适用范围和适用主体,包括地域范围、人群范围等。
- 时间适用:法律的适用时间一般由法律本身规定,也可以根据特定情况进行适用。
法律的解释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文本解释:根据法律的文字表述来理解法律的具体意义。
50个法律基本常识
50个法律基本常识1.古语有云:父亲欠儿子,丈夫欠妻子,这是不合法的。
如果债务人超过他继承的数额,你可以不还。
2.你被公安机关传唤或拘传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在传唤或者拘传期间,公检法有义务保障你的饮食和必要休息时间。
3.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没有权利开除在校学生。
4.你成为被告,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律师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办法律援助的律师为你提供法律帮助。
5.别人借你的钱,一定要到期催还,如到期两年内未催要,你将失去催要的权利。
6.如果你未满18周岁的孩子夜不归宿,你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否则你就是违法。
7.如果你被虚假广告骗了,请及时向工商部门反映情况,你的举报会很好的帮助别人,同时也会很好的保护你自己。
8.精神病人在神志清醒时犯罪,夜要承担法律责任。
9.喝醉酒犯罪,法律不饶你。
10.对行政机关的罚款、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11.如果你遭遇飞来的横祸,如被从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伤,或是路边的广告牌砸着你,或是掉进没盖好盖的窑井而受伤,你可以把他们的管理者告上法庭。
12.要写遗嘱,一定要注明年、月、日,自己签名,让人代写。
必须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代笔人、见证人和立遗嘱人必须签字。
13.成立公司尽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万一破产,除非刺破公司面纱,股东只需要承担有限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慎重成立,投资人以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另外,股东一定要做到公司财产和个人财产相分离。
14.失业保险。
缴纳失业保险满一年,非因本人原因失业并进行了失业登记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缴费年限1~5年的最长可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
钱不多,总比没有好。
15.18岁,你算是成年人了。
如果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情节严重的,可以判死刑。
16.如果你因为一时冲动犯了罪,一定要尽一切可能挽回,自首也好,抢救被害者也好,一般情况下,这些挽回行为都会减刑的。
17.一栋楼上某户人家中丢了某个物件砸伤了人,除1楼外的高层都可能被判承担责任。
法律基础知识全面总结
法律基础知识全面总结作为一个法律的门外汉,我们时常会因为自身的无知而在生活中出现各式各样的疑惑和困扰。
所以,了解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分类、法律的特征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面,全面总结法律的基础知识。
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总称。
它是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一套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分类根据国家法律体系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国际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等大类。
这些法律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1. 国际法: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行为规范。
它规定了国家间的权利义务、领土主权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国际协议的方式进行落实。
2. 宪法:国家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原则,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运作方式。
3. 行政法: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行政管理法、行政执法法等方面,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和行政行为。
4. 刑法:调整公民的犯罪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责任。
它规范了违法行为及其犯罪行为的种类、要素、量刑等方面的问题。
5. 民商法:调整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包括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方面,旨在规范民事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三、法律的特征1. 强制性:法律具有强制性,其规范和要求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任何人都不能无视法律的规定,否则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2. 相对稳定性: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频繁变动。
这使得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范进行预见和行为。
3. 公平正义:法律要求公平正义,对每个人平等地适用。
任何人都可以依靠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包括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等几个方面。
1. 适用条件:法律的适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法律的规定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基本常识1.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6.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8.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宪法内容)9.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0.《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表述错误。
)11.【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由于外因未得逞,在主观意志上并未放弃。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行为中途由于主观意志停止、放弃或有效地防止结果发生。
)13.【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
14.【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1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6.【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7.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18.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19.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谁引起谁赔偿”)20.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
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21.对赔偿请求人取得的赔偿金不予征税。
22.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23.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24.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
25.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26.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7.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8.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29.对于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服的,人民法院不受理;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人民法院不受理。
30.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31.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32.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33.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4.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5.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36.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37.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38.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
39.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4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
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42.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43.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44.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45.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但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46.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47.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48.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49.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5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5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5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
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
53.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的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4.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55.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56.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57.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58.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59.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60.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61.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6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63.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64.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65.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6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67.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68.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69.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70.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71.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72.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73.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
74.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75.公民对自己的发现享有发现权。
发现人有权申请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76.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为二年。
77.“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78.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
7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自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80.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81.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不得转让,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
82.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
83.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84.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85.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的原则有: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只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不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只对被诉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做合法性审查,不做合理性审查。
86.法律部门是法量学上的术语,是指各种不同的法律门类,如宪法、民法、刑法等。
(法律部门是指司法机关,即公、检、法部门。
表述错误)。
87.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88.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89.举证责任是指法律规定了哪一方对法律事实负有证明的义务,如证明不了该法律事实,则不认定该法律事实存在。
就有可能承担败诉的风险。
在三大诉讼法中,民诉中一般是“谁主张谁举证”;行政诉讼法中,一般是被告要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刑事诉讼中,一般是检查机关证明犯罪嫌疑人做出了犯罪行为,除巨额财产来路不明罪是例外。
90.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制定的。
9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92.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指的是对象。
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通常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
93.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的活动,其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94.《刑法》中规定: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10年。
95.法律关系的结构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96.缓刑的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的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两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的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