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二)
非营利组织的基础理论
治道
天道———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
至。 ♣ 天道——酬勤 ♣ 得道——多助。
♣ 治国之道与治军之道——相同, 凡能得贤良之才而委以重任, 则国将大治且可长盛不衰。
♣ 失道——寡助。
♣ 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 棋道——重势而不重子。 ♣ 大道——无形,兵法制胜。
♣ 帝王之道——在顺民情 ♣ 伯者之道——必逆民情。
治军用兵之道——谋虑必慎密深远,内外无 大道——无形,兵法制胜
可乘之隙
治国之道——为治不在多言,但视力行如何
为君之道——在能下士,所以得人
为将之度——在沉毅,所以镇下
得贤之道——将相分职,而君以官举人,案 名察实,选才考能(姜太公)
治道4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道是一切,一切是道。
垂直型社会网络则是由具有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不 同等的权力的人们所构成,体现着依附和等级关系。 在这种社会网络中,信息是垂直流动的,其可信度 较低,因此难以产生社会信任,网络中的个体也难 以为了共同利益进行合作。
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三个重要意义
第一,它把价值判断和文化纳入了分析的框架之中,不仅对 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因解释得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对于描述 和分析宏观层次上的集体行为和长期选择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政治之道——在于任贤(朱元璋) 兴亡之道——在从谏拒谏(朱元璋) 天之道——功成身退(老子)
♥
道——在不可知,用在不可知(韩非子)
用人之道——自当大公无私(朱元璋) 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朱元璋)
胜天下之道——在德
治道3
烹饪之道——求和不求同
帝王的治国之道——是降服人心(赵荻)
圣人之道——圣,勇,义,智,仁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在这里我们同意把非营利组织界定成了第三部门早在1831年,法国知著名的思想政治家托克维尔就注意到美国公民热衷结社的现象。
“美国人不论年龄多大,无论出于什么地位,不论你只去是什么,无不适时在组织社团。
在美国,不仅有人人都可以参加组织的社团,而且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团体。
”他将这种参与倾向与美国民主的活力与成功联系在一起。
正如他之处:“在民主国家里,全体公民都是独立的,但有时软弱无能。
他们几乎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单干一番事业,其中的任何人度不能强迫别人来帮助自己。
因此,他们如果不学会自动的互助,就将全度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
”但是真正对第三部门进行大规模系统研究还是在20实际80年代。
由于第三部门在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几大注意。
像“非营利和志愿组织研究协会”和“国际第三部门研究会”这样的职业学术研究会吸纳了的大量跨学科研究人员,并定期举行国际学术会议。
随着第三部门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也纷纷介入,大大拓展了第三部门的研究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为“善治开辟新领域”治理又称管治,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管理,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斯诺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通统治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界定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
未来的政府不再是统治的政府,而是治理的政府,这是20实际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行政改革日渐明确的一个方向,也成为与这场改革遥相呼应的新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内容。
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对治理提出了五种主要观点,即:(1)治理指出自政府但又不政府的一套公共社会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明确指出再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限和责任和责任方面的模糊点(3)治理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的权利依赖(4)治理指行为者网络的自主自知(5)治理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政府可以动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控制和指引,而政府的能力和责任也均在于此。
第三讲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二
• 公开性和开放性:主张公共领域的开 放性,反对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垄 断
• 法治原则:指维护人权与民主的法律 治理架构,它强调法律至上、法无偏 私、以法制权和正当程序原则。
法治的两个事例
• 1、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 私人住宅哪怕再破旧,即使国王也不能随意进
入。 • 2、卖掉磨坊万万不可 • 18世纪70年代,德皇行宫前有一磨坊,挡住其
视线,德皇派人拆掉磨坊,磨坊主人将其告上 法庭,法庭判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德皇执 行。后,磨坊主人后代因生活所迫,想卖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坊,德皇说:卖掉磨坊万万不可。
• 中国传统思想中背离公民社会价值和原则的思 想:
• 1、官本位思想
• 西方理论源自西方的实践,我们应 奉行“拿来主义”,结合中国国情,
批判性借鉴和吸收,而不应盲目照 搬照抄。
再见
• 在社会法团主义模式下,某些社团享有 特殊地位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竞争性淘汰 过程而形成的。
三、极权主义理论
• 极权主义意味着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 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 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 度。
• 极权主义的主要特征:政治权力的全面 渗透性和扩散性
• 极权主义下的非营利组织:公民的结社 权利被完全剥夺,不存在独立的非营利 组织
• (三)法团主义的特征 • 数目有限性或单一性 • 强制性参与 • 非竞争性 • 等级化的组织架构
• 职能分化 • 国家承认 • 代表性的垄断 • 领导人选择与利益表达的控制
• (四)法团主义的两种类型:国家法团 主义与社会法团主义
• 区别:形成法团主义的特征的过程不同。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最近几年来,自主、负责、踊跃参与的各类非营利组织初步涉入社会各重要议题的提倡、参与公共事物或提供公共效劳,俨然形成了政府部门、企业组织、非营组织三足鼎立之势。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是成立在大量的理论基础上的。
公民社会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契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理论为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奠定理论基础。
一、公民社会(1)公民社会的概念与特点公民社会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的基础上,指的是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爱惜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那么;另一类概念那么成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指的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彼此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那么。
进入九十年代,以国家、经济、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公民社会概念慢慢为大多数学者所同意,其中,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概念最有代表性,他以为,“今世利用这一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要紧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志愿结合而形成以爱惜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系统组成公民社会的基础。
公民社会的特点:一、志愿性与合作性 ; 二、公布性与开放性;3、非官方性; 4、横向的协作;五、信任和容忍;六、法治原那么。
(2)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从上面所简要介绍的公民社会理论的概念中,咱们能够明确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进展的基础。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健康进展的土壤和温床,一个地域公民社会的进展水平高低将直接阻碍本地非营利组织的进展。
(2)非营利组织既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倡导者、传播者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实际上是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的一种表达,它的非官方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使它成为一套最适合从下而上发展,构建发达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16
示底 一 了下 根 政坐 烟 府栋 二 浪楼 两 费” 油 问, , 题这 一 的首 顿 严顺 饭 重口 一 性溜 头 深牛 刻, 地屁 揭股
“
17
该理论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 共物品上的局限性,从功能上证明 “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不过该 理论更多的是说明了政府与“第三部 门”之间的互补关系,并没有揭示是 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产品或服务只能由 “第三部门”提供。
23
四、第三方管理理论
又称志愿失灵理论,由萨拉蒙提出 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万能的, 它也有固有的缺陷,会产生志愿失灵,而政 府可以视为是志愿失灵之后的衍生性制度。 政府和NGO应建立起合作关系 非营利部门的缺陷:慈善的供给不足、慈善 的特殊主义、家长式作风及慈善的业余性
24
20
契约失灵——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 致仅仅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 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 主义行为出现的现象。
21
信息不对称性私人物品
信息不对称的物品有两类,一类是服务的购 买者并不是最终消费者,中间隔了一层;另 一类是服务本身的性质太复杂,消费者对它 难以评估。前者如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养 老院、慈善机构 ,后者如医院 。 契约失灵的结果是使消费者的福利蒙受了大 量的损失。
公民社会的多种规范性词义
(1)公民社会是政治社会,与自然状态相对。 (2)公民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 (3)公民社会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为基础、并由司法、 警察和同业公会参与其中、对个人自由加以保护的 私人领域。 (4)公民社会与由非政府的、非经济的公民组织形 成的社会领域有关 (5)公民社会被用来同时指社会的一个部分以及拥 有该部分的社会整体
22
“非分配约束”——指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 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个人,包 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 汉斯曼认为,“非分配约束”是非营利组织区 别于营利性组织的最重要特征,能抑制生产者 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契约失灵理论更多的注意了非营利组织本身的 特征
非营利组织基础知识
非营利组织基础知识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其中非营利组织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那么,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非营利组织的基础知识。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非营利组织,简单来说,就是不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组织。
它们的目标通常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使命、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与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将所获得的资源主要用于实现其组织的宗旨和目标,而非分配给组织的所有者或股东。
二、非营利组织的类型非营利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慈善组织这类组织致力于帮助贫困、受灾、弱势群体,通过筹集资金、物资和提供服务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2、教育和研究机构如学校、学术研究机构等,专注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3、文化和艺术组织推动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和表演,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4、环保组织致力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5、社会服务组织为特定群体提供服务,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1、使命驱动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社会使命,这是它们行动的核心动力。
2、资金来源多样化其资金可能来自个人捐赠、企业赞助、政府拨款、基金会资助以及自身开展的一些收费服务等。
3、志愿参与很多非营利组织依靠志愿者的力量来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
4、透明度和公信力要求高由于资金大多来自公众,所以需要对财务和活动进行公开透明的报告,以赢得社会的信任。
5、非分配限制即组织的盈利不能分配给成员或管理者。
四、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机制1、战略规划明确组织的使命、愿景和长期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计划。
2、项目管理设计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达成组织的目标。
3、财务管理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确保财务的稳健和透明。
4、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培养和留住合适的员工和志愿者。
5、合作伙伴关系与其他组织、政府、企业等建立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非营利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非营利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四、政府—非营利组织类型学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非营利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四、政府—非营利组织类型学
6、局限与贡献 贡献:
从资源筹措与服务提供两个方面入手,更加 详细地阐述了政府与NPO之间的关系。 局限:
5、主要观点: 他认为在营利组织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会出现契约失灵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契约失灵”? 因为传统假设过于理想,即: (1)消费者对不同厂商的商品或服务有较精确的比较和认识; (2)选定的厂商的商品或服务在出售时与价格一致; (3)厂商是否遵守了已达成了协议。但是,这些都是理想状态,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 得某些特定的活动只能由非营利组织而不是营利组织来承 担?
基于此,汉斯曼从营利性组织的局限性入手对非营利 组织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非营利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契约失灵理论
4、分析范式(角度) 功能需求分析,从营利组织的的局限性出发分析。
局限:
理论适应性问题:即其理论是在第三部门较为发展的 美国社会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其他国家并不完全适应。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非营利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四、政府—非营利组织类型学
1、代表人物: 基德伦(Benjamin Gidron)、克莱默和赛拉蒙
2、提出时间:1992 年 3、理论背景(解决问题):
会出现市场失灵 志愿部门是专门提供集体类型物品的部门。
• 他认为,志愿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取决于公共部门能够满足选民 的多样需求的程度。
非营利组织2
1、特征法:通过确定非营利组织的一系列特征对其进行定义。
2、萨拉蒙根据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的五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利润分配性、自治性、自愿性。
3、行动类非营利组织直接影响公众和社会。
4、专业支持类非营利组织并不直接对公众和社会施加影响,而是为行动类组织提供各种专业上的支持:孵化器。
5、基础型组织在整体上或在某一方面代表了非营利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6、创新型组织预示了非盈利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7、环境通过三种直接变量对其发生影响:资源、规则、活动空间。
8、环境通过三种间接变量对其发生影响:政治、经济、媒体与舆论、公众,以及全球化。
9、战略管理:组织的高层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不断发展,在充分分析外部与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10、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非政府性: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非营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组织性:正式的组织结构,成文的章程、制度。
自治性: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志愿性:志愿者的参加,成员的参加,出资者自愿;非政治性: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非宗教性: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传教、礼拜等活动。
11、波士顿矩阵:创立者:布鲁斯*D*亨德森。
高市场份额低市场份额高增长率明星业务(发展战略,支配地位,领导者,由问号业务发展起来,将成为未来的金牛业务,但是不一定会有稳定的收入,但是不能放弃,最好是组织能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投入)问号业务(选择性投资战略,风险较大,新业务增加设备和人员以便跟随市场发展,较大投资,甚至会放弃眼前利益,去发展成为明星业务)低增长率金牛业务(收获战略,可以产生大量的现金,但未来的增长前景有限,是成熟市场的领导者,是组织资金的来源,适合采用稳定战略,来保持市场份额)瘦狗业务(撤退战略,既不能产生现金,也没有希望改进其绩效,更多的是由于感情原因经营多年不忍放弃,会占用很多资源有时得不偿失,采用收缩战略,进行资源的转型)12、麦肯锡公司的三层面模式处于成熟阶段的业务,包含了处于心脏位置的核心业务,会带来大部分收入也是支撑二三层面的基础,但是没有潜力,措施:拓展和守卫核心业务,发掘潜能。
非营利组织与管理
社会主义危机
7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使得许多社会主 义国家认清,共产制度并未如想象中的能 够兼顾社会正义与经济富裕,为了维持其 统治的正当性,许多中欧国家开始引进市 场导向的机制,试图挽救国家经济,最早 的即是匈牙利。而这项措施除了提升国家 经济外,也促使市民社会的诞生。人民在 享受经济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非政府的 组织可以同样提供需求满足,并提供一个 不受限制的意见表达管道。
Exhaustiveness High High Private Good Low Common-Pool Good
Low Toll Good Public Good
Exclusivity(排他性): whether a transaction involves a good or service is limited to a single customer; Exhaustiveness(消耗性/消费): whether it is completely consumed after an economic transaction.
信息革命
70年代到80年代间,由于计算机的问世, 光纤网络的普及,通讯卫星的广布,使得人 们容易沟通,达成意见的一致,也容易彼此 动员,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大量产生。
公民革命(中产阶级革命)
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以5%的幅 度快速成长。这一经济快速成长期造就了经 济上的中产阶级。而这些中产阶级在各地对 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均扮演重要的决定性角 色。
“集体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M.Olson)演绎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说明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其原因是理性的个人 在实现集体目标时往往具有搭便车(free-riding)的倾向。奥尔森 批驳了传统的集体行动观,即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体 是要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动的,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 ,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 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 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 在奥尔森看来,集团的共同利益实际上可以等同或类似一种公共 物品,任何公共物品都具有供应的相联性(jointness of supply) 与排他的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 of exclusion)两个特性。公共 物品的两个特点决定集团成员在公共物品的消费和供给上存在搭便 车的动机,即使个人不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应承担任何成本也能 为自己带来收益,因为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排斥不承担成本者的消 费 。1.2. 3.4.5. 6.
非盈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0页
如果说代议制政府是18世纪的伟大社会发明,而官僚政治是19世纪的伟大发明,那么,可以说,那个有组织的私人自愿性活动也即大量的公民社会组织代表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
莱斯特?萨拉蒙2.1 公民社会理论2.1.1 公民社会的内涵公民社会是“Civil Society”一词在国内的译名,这一英文名词在国内还有另外两个译名,即“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
我国学者俞可平教授曾对这三个译名进行分析,他指出,“市民社会”是时下最流行的译名,也是“Civil Society”的经典译名,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文译名,但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带有一定的贬义,传统上人们常常将它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
“民间社会”是台湾学者的译法,它是一个中性的称谓,但不少人认为它过于边缘化,没有什么特色。
“公民社会”则是一个褒义的定义,它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这一译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
归纳起来,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的基础上,指的是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另一类定义则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指的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进入九十年代,以国家??经济??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中,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定义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当代使用这一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系统构成公民社会的基础。
公民社会理论主要致力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及公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何增科在其主编的《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一书中将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特征归纳为以下四个:(一)私人领域。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pptx
► 特征:
1、志愿性与合作性 ; 2、公开性与开放性;
3、非官方性;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的协作;
5、信任和容忍;
6、法治原则;
2.1.2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发展
怎样衡量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 ? 1、社团生活的活跃程度。 2、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发展状况。 3、参选的积极性。 4.依附投票程度。
一个社会的“公民化”应具备以下特定的社会和政治含义: 1.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社会较为平等。 2.在公民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治和社会活动是垂直组织的。 3.诚实、信任和守法程度。 4.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政治腐败,政治争斗残酷。 5.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没有权力的和不幸福的人们为数众多。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六个:
1、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 和状态。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便越高o 2、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透明程度愈高,善治 的程度愈高。 3、责任性。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公众、尤其是 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 4、法治。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 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 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 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o 5、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和 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 度也就越高。 6、有效。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 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 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人。善 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 2、治理理论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 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3、第三方政府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 3、分类控制理论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
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
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
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
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 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